① 种姓制度在印度是如何产生的全部印度人都有种姓吗
许多人都知道,印度有一个种姓制度。它将印度人由上到下分成了四个等级,分别是: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此外,还有一个位列种姓之外的庞大群体叫“达利特”,也就是所谓的贱民。那么问题来了,印度种姓制度究竟是怎么产生的呢?
印度种姓制度虽然有严格的血统壁垒,但也并非不可逾越。比如高种姓的男子可以娶低种姓的女子为妻,这被称为顺婚,低种姓女方家庭可以借此提高社会地位。但是,高种姓女子则绝对不可以嫁给低种姓男子,这被称为逆婚。比如印度开国总理尼赫鲁的祖先是印度北部的婆罗门,历来享有崇高的社会地位。可是尼赫鲁的独生女英迪拉却与异教拜火教家庭出身的费罗兹结婚。如此一来,英迪拉和费罗兹所生的子女将世世代代成为贱民,会被印度人视为“不可接触者”。好在关键时刻印度国父“圣雄”甘地出面,将自己的甘地姓氏赠给了他们。因此,印度最大的政治家族——甘地家族,其实是尼赫鲁的后裔,而并非甘地的后裔。
自从印度独立后,种姓制度就在法律上被正式废除。然而留在人们传统观念中的“顽疾”却至今仍难以彻底改变。
② 古代印度人耕种植物是什么植物
印度起源中心( 指印度东部的阿萨姆地区和缅甸)的主要农作物有稻、龙爪稷、绿豆、甘蔗、黄麻、芋、芝麻等。
还有一些蔬菜、果树也是起源于印度如:茄子、蛇豆、毛叶枣等等。
这些也就是古代印度人种植的农作物。
至于树木、花卉类古代人是很少人工种植的。
③ 古印度的种姓制度是一种文明吗
种姓制度并不是古印度文明,印度古文明,是古印度人创造的。其实我们现在看到的印度总理莫迪等高种姓制度的人,其实说是印度的外来人。或者说,现在的印度人很多都不是印度的本土人。
古印度,可以追溯到公元数千年前。其实很久以前,古印度的文明是领先世界一大截的,别人都在村里住草房的时候,古印度人已经用砖头盖起了大城市,下水道,洗澡堂花园等,相当会享受啊。但是突然有一天,这个文明消失了,后世很多人说因为病毒肆虐,甚至有的人说是外星人入侵,总而言之,它就是跪了。古印度遗址摩亨佐·达罗遗址,又称‘死亡之丘’,发现了大量古印度人民的遗体。
这帮人挂掉之后,从西北方向来了一群游牧民族,在这里建立了‘吠陀文明’,同时也带来了一种叫‘婆罗门教’的宗教,但是这帮游牧民族面临两个难题。
第一:怎么保证国家各行各业都有人做事,如何大家都去当官,没人种地,那全国人只能等死。
第二:作为外来人口,如何防止原居民推到自己建立起来的政权。
种姓制度就是他们用来压制这一切的手段,而施行种姓制度手段的,就是婆罗门教,也就是我们现在称的‘印度教’。
种姓制度,按职业把人分成了四个等级,分别对应婆罗门教的神的部位。
第一种最高级:婆罗门,对应的是神的头,由祭司,皇帝等组成,简单来说就是装神弄鬼,坐吃等死的。
第二种:刹帝利,又王宫贵族,武士将军之类组成,对应神的手臂,负责管理国家,打败敌人的职位。
第三种:吠舍,对应身的大腿,主要就是商人或农民,简单来说,就是好好劳动,让国家有税收就好了。
第四种:首陀罗,对应神的脚,简单来说就是奴隶。
还有一种被称为‘不可接触者’,对应被神踩在脚下的罪犯。
而且种姓制度是代代相传,假如你是第三种的话,那么你的子孙后代也只是第三种,不能往上升级。这才是出身决定命运啊。我们现在看到的印度,其实就是当初的那帮外来人建立起来的。古印度,其实早已经消失在了历史河流之中。
④ 同为人口大国,为何印度对外出口粮食,中国满世界买粮食
这个问题很容易理解,印度之所以会对外出口印度大米,是因为他们急需用钱,而我国之所以要购买大米,是因为我国人口对大米需求量高于国内生产大米的总量,国内的大米不够吃,那就只能去外面购买。
01、印度出口大米的原因
印度虽然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国家,但是这个国家经济发展并不完善,印度国家经济来源靠的就是对外出口大米。印度这个国家的地理位置是非常适合种植大米,每年印度大米的产量,都要高于印度人民的消耗量,这么多优质印度大米,留在国内他们也吃不完,不如卖出去增加经济收入。
还有个原因是因为现在我国人口虽然巨大,但是愿意去种地的人少之又少,毫不夸张的说,在我国有不到一亿的人在种地,却有十几亿的人在等着吃,国家也是被逼无奈只能去国外进购大米。
⑤ 印度人是什么人种
印度人有五种人种,分别为:尼格利陀人、原始澳大利亚人、达罗毗荼人、雅利安-旁遮普人、东亚人种。
1.尼格利陀人
其基本特征是身材矮小。
2.原始澳大利亚人
由于身体特征和澳大利亚的土着人非常相似由此而得名。他们大都长头型,身材矮小,南印度也有分布。比如比尔人,杰纠人,蒙达人,奥朗人,堆德人,孔德人等等。印度之外,斯里兰卡的维达人为典型代表,所以又称维达类型人。有学者认为,这种人早于达罗毗荼人,所以也称他们为"前达罗毗荼人"。
5.东亚人种
印度半岛次大陆的北部和东北部与亚洲内陆相连,因地理和历史上的种种原因,东亚的东亚人种在不同时期,从印度半岛次大陆的北部和东北部进入印度半岛次大陆的南亚次大陆,东亚人种其肤色多呈红润色、白色、淡黄色。长颅型的分布在阿萨姆和边疆地区的土着民中,圆颅型分布在杰德岗等地。
⑥ 印度人为什么会是欧罗巴人种地中海类型的呢
印度人起源于欧洲的亚利安人,属于白色人种,大约在公元前??世纪征服今天的印度半岛,成为现在印度人的祖先,由于印度半岛属于南亚季风气候,温度极高,太阳灼热,造成印度人皮肤变成了黑中带白。
⑦ 古印度人是怎么生活的
古代印度人大部分在农村生活,经济也是自然经济自给自足,各个种姓的人会有代表组成一个类似村委会的团体治理村子,各个职业比如放牧人,老师,铁匠,木匠,都是世袭的,不生产的职业别人会分一部分收成给他们,除了盐和铁其他都能自己生产,在古代印度国家强盛的时候,税吏收税能控制住,大部分村民都能过的很不错,混乱的时候就不行了人民容易受收税的人敲诈勒索。
⑧ 印度人会吃牛肉吗
印度人不会吃牛肉。印度本来是吃牛肉的,但随着印度人口增多,人均耕地减少,有限耕地开始供不起肉,只能以吃素为主,但阶级不平等导致印度出现了一些讲究不杀生的宗教,并获得了底层民众的信任,而统治阶级为了安抚以及转移舆论焦点,将瘤牛赋予神话元素,除了禁止屠杀,即便是病死老死都不能吃。
印度人不吃牛肉相关内容
印度的土地非常肥沃,印度洋的暖湿气流被喜马拉雅山脉挡住,让印度北部降雨非常丰富,可以说是世界上最肥沃的天然耕地,那么肥沃且适合耕种的土地同样让人口增长也快,同样一块土地上养牛如果能养活10个人,那么种地就起码能养活500个人,而想要耕地,牛又是必要的劳动力,所以不吃牛是符合生产力效率关系的。
⑨ 印度人生活的习性是什么
印度人生活的习性:
1、主食
大米及面食,烹调方式有炒、煮、烩三种,
喜加入各种香料,尤其是辛辣类香料。印度食素者特别多,而且社会地位越高的人越忌荤食。根据教规,印度教教徒和锡克教教徒不吃牛肉,伊斯兰教徒不吃猪肉,耆那教徒则既忌杀生,又忌肉食,而佛教教徒的教规是最严格的:不可杀生,不可食肉,不可食用“五辛”,饮水前必须用滤水囊过滤……
2、语言文化
系由许多族源相同、语言文化和生活方式接近的地区性民族集团组成。把他们联系在一起的是印度斯坦语,其中包括印地语和乌尔都语,均属印欧语系印度语族。
印地语以天城字体的梵文字母为基础,包含较多梵语词汇,是印度的官方语言。
乌尔都语则是在莫卧儿王朝时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其中既有印地语、阿拉伯语和波斯语的词汇,又有突厥语和其他语言的词汇,其书面语用阿拉伯字母拼写。
印度原住民(达罗毗荼人)使用的达罗毗荼语虽然与印地语、梵语、吐火罗文有联系,但不属于印欧语系,而是自成一派,属于达罗毗荼语系。
3、宗教信仰
印度斯坦人主要信奉印度教,部分信奉佛教和伊斯兰教。
4、婚嫁
印度斯坦人盛行父系大家族制,常由三、四代人组成。印度教徒实行种姓内婚,多为父母包办。妇女地位低下,寡妇不许再嫁。
寡妇殉葬之事,至今时有发生。印度教徒一般采用火葬,余烬投河。
恒河是印度教的圣河,认为骨灰投入圣河是人生最好的归宿,可来世得福。为此,很多病人、老人不惜长途跋涉来到恒河岸边,等待最后时刻的降临。
5、服饰
男子:一般穿无领长袖宽衣,下着围裤或着宽大衣裤。
妇女:上穿浅色开襟短袖紧身衣,下围彩色
纱丽,一端裹住腰身,另一端搭在肩上。纱丽与紧身衣之间袒露一段腰身。妇女首饰很多,不少人喜戴鼻饰。
纱丽——就是一块四五米长的布,或素雅、或鲜艳,或相近、或对比,围裹之中显得恰到好处。
泰戈尔有一句形容纱丽的诗:“长发飘柔的妇人,把纱丽从屋顶栏杆上挂下来……”印度的妇女大多体态丰腴,她们穿着纱丽,半遮半露,显得绰约美丽,一如神秘的印度。
围巾——夏天,无论天气多热,印度妇女凡是穿传统服装纱瓦克米兹的,都要配一条同色纱巾。到了冬天,各式围巾几乎是男女老少的必备品。
6、职业分工
印度斯坦人主要从事农业。农村实行种姓服务制度,按传统职业分工。恒河地区是印度主要农业区之一,北部主要种植小麦、
玉米、 大麦和豆类;南部种植水稻、油料作物、甘蔗和棉花等。一部分人在工厂、矿山做工;手工纺织普遍,以棉纺、刺绣及金属制品等精巧手工艺着称于世。近年来资本主义有较大发展,但在农村中主要是封建性小农经济。
8、生活习惯
1)、大便以后用水冲洗屁股,而不用手纸
印度的居民一般厕所都有冲洗设备,普通百姓大便时则手拿一口杯水,习俗规定用左手洗屁股,所以到商店挑食品不得用左手。这其实是一个好习惯。其好处首先痔疮的发病率大大减低;其次可以大量节约纸张,对保护地球资源、绿色工程的保护和发展,都极为有利。光这一项,就能节约大量木材。但旅居在印度的侨胞,认为有伤大雅,大都还不习惯,至今保持着自己的民族习惯,仍然用手纸。而我却采用了这个方法,用纸反而在心理上感到不卫生,不习惯了。
2)、树叶当饭盆板凳
印度人在集体用餐时,吃饭用的饭盆常常是树叶做成的。这种盆儿由几片很大的整片树叶相拼叠而成,内外两层,树叶和树叶之间用比火柴棍还小的小枝条“缝”起来,叶盆呈圆形,周围还有一个翘起来的边缘,所以其模样和金属饭盆一样,而且所有叶盆的形状和大小一致,显然是由一个模子压制出来的。开始我以为用这玩意儿会不大卫生,而且老担心它会漏,因此不大乐意用。但后来我完全改变了这种想法,因为我发现它有明显的优点:首先,仅由几片树叶制成,而热带地区大叶片多着呢!所以取材极容易,造价很低。其次,这种餐具很轻,且不怕摔碰,搬运方便,很适合集体和野外用餐。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饭后处理容易,不用洗,一扔了事,而且很容易被大自然消化,基本不存在污染问题。至于卫生方面,其实,根本不用担心,本地人常常用这种叶盆吃饭并不闹肚子,外国人(包括笔者)用了之后也没什么问题,所以大可以放心享用这种独具风情的树叶快餐盆!
3)、不吃牛肉,但喝牛奶
印度是世界上数一数二的产奶大国,牛奶在印度人的饮食结构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每天早晨和傍晚,到国营奶站打奶的人络绎不绝,有的大家庭一打就是几升。很多印度人的早餐就是一杯茶,再加几块饼干。而印度人喝茶一般是要加牛奶和糖的。
在德里的菜市场,还能买到雪白的奶豆腐,吃起来有很浓的奶香味。印度人特别喜欢吃甜食,印度餐最传统的甜食也是用两种奶酪和糖制成的。
4)、侧头表同意
在印度的一些邦(如西孟加拉邦)里,人们表示赞同或应允时,不是点头,而是将头向右边侧一侧。外国人起初常常误会。有的书上说印度人(包括孟加拉国人)用摇头表示同意。其实,这是不准确的,因为侧头和摇头毕竟是不同的动作。印度人侧头表示同意时,有时动作幅度很大,连整个上半身都侧向了右边,这就跟摇头有更明显的区别了。
5)、用右手付款
印度人买东西付款时只用右手递钱,对方找零钱时也只用右手,绝不用左手。有人告诉我,一个当地人若用左手付钱,那是很不礼貌的。我用了很长时间才在某种程度上培养了只用右手递钱的习惯。之所以说“在某种程度上”,是因为有时候忘了这一规矩使了左手。但大概因为我是“老外”吧,我还没遇上对方在我用左手付钱时生气的。
其实,不只是付钱时有这个讲究,在一些较为正式的场合递送其他东西(特别是礼品之类),若不用双手而只用一只手时,也应该用右手。
6)、饮用的是生水
因为这里气候炎热,又普遍喜吃咖哩(印度咖哩世界第一)、生洋葱等,此类食物具有良好的杀菌能力。长此以往,就形成了他们喝生水的习惯。就是到了大饭店、大宾馆,首先给客人也是杯生水。一般人,尤其西方人听来感到是太不讲卫生了。但印度人民却像茹毛饮血时代的人类一样,适应了环境,加上常吃咖哩、洋葱等,可以有很强的抵抗力。如果人类锻炼到这样的地步,该为地球节约多少能源啊!
7)、活埋儿童驱魔
这种让常人不可思议的“活埋”仪式在佩拉于尔村沿袭了已经足足57个年头了。参加这一祭祀仪式的儿童首先失去知觉,然后再被放入预先准备好的临时墓穴,用土完全掩埋60秒之后,再将他们挖出来。据说这是当地一种传统的宗教习俗,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祭祀两位能够驱赶妖魔的女神。
那些村民们为了让心中的愿望早日实现,争先恐后地将自己的孩子“活埋”。按照当地习俗,被埋的女孩必须是青春期以前的女童,男孩子则不被强求参加这种仪式,所有孩子的年龄从4岁到20岁不等。
令人称奇的是,“活埋”仪式进行的整个过程中,被埋孩子的父母以及来自省里的政府官员也在一旁“神色从容”地观看。目光慈祥的住房和城市发展官员杜雷拉吉平静地注视着眼前的一切,这位祭祀仪式的主要嘉宾这样告诉记者,“我是应本次活动组委会的邀请出席这个盛典的,其他我也没有什么太多好说的。”
⑩ 看印度人吃米饭,那个米又长又大,他们是如何种植的
他们的水稻基本上都是单季稻。
中国的水稻不仅在产量上,而且在品种上都远远超过印度。每种米的产量都高于印度米,但与印度米不同的是,中国米软糯香甜,而印度米粘度低,所以煮成米饭后,颗粒分明,特别适合炒饭。所以从口感上来说,印度米的口感比中国米好。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