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印度的传统习俗.
服饰:印度男子的传统服装,下身是托蒂,实际上是以块缠在腰上的宽幅的白棉布,也有麻制或丝制的,长度一般为3.6至4.5米,缠在腰间,垂至膝盖或垂至脚面,有的还带滚边。上身穿较肥大、长至膝盖的“古尔达”上衣。头巾的色泽各异,缠法也不同。拉贾斯坦人的头巾和锡克人的头巾很有名,有时人们还在头巾上插上羽毛。
在印度农村,男子一般不穿上衣,只在肩上搭一条汗巾,或用一块布为主上身,一端搭在肩上,人们叫它“恰达”。
印度妇女的民族服装是“纱丽”。纱丽通常用一块长6米左右、宽1.1至1.3米的布料做成。纱丽的穿法是从腰部缠起,最后披盖在肩上或蒙在头上。纱丽一般分棉布、丝绸、纱和尼龙几种。 印度的服装与当地气候有关,夏天气温可以高过40°C,冬天也在20°C以上,因此服装要求透气、清爽。现在,城市中的居民,服装一大部分西化,男的也穿衬衣、裤子,平常也多西装革履。女的仍以穿纱丽的为多,也有不少改穿牛仔裤的。然而,各地区的民族还保持着自己的民族特色。许多穆斯林男人喜欢戴一顶波斯羔羊皮的土耳其帽。锡克族的妇女通常穿着遮到膝盖的长衫和一种叫做沙尔沃一麦卡兹的宽大的裙子。印度人喜欢佩戴各种各样的首饰,名目繁多,如发饰、耳饰、额饰、鼻饰、项链、脑饰、腕镯、上腕饰、指环等,大多为金、银或宝石制品。有些地方的人甚至把首饰看得懂于衣装。根据传统的风俗,印度男子把首饰赠与女子被视为应尽的义务,女子把戴首饰视为生活的重要内容,但寡妇不能带任何首饰。头饰是一种用小链子和小钩子固定于头顶与额部的制品。鼻饰多为金银制品,它是已婚女子的装饰标志。颈饰中的项链被当作避邪之物而在婚礼中有新郎给新娘带上,只要不离婚,妻子要将这根链子戴一辈子,印度农村至今仍有此俗。饮食:印度人的饮食由于民族和历史文化的影响,南北差异很大。北方受伊斯兰文化影响,烹饪通常是莫卧儿式的,特点是由许多肉、谷物和面包。南方多素食,特点是米饭和辛辣咖喱。所有印度菜肴中,唯一共同点是喜欢辣味。印度人的正餐常以汤菜开始,通常是稀薄咖喱,其余菜肴一般全部同事送来,不是分几道上菜。正餐之外都由辅佐食物,最普通的事凝奶或酸奶、咖喱拌青菜、凝奶拌蔬菜、蔬菜泥和酸辣酱。餐后食品通常有果仁冰淇淋、用米做得布丁、用玫瑰水提味的奶油奶酩球、加糖水的煎饼、用奶酩和牛奶做成的唐和鲜水果等。饭后印度人常招待客人一种用槟榔子、熟石灰和香料做成的包在槟榔叶中的雕制品,以帮助消化。 “敦都里鸡”和“奶油羊肉”是印度的名菜。“奶油羊肉”的做法是在羊肉中加进几乎等量的酸奶。过去这道菜只有皇室才能亨用,现在则较普遍。“敦都里鸡”是在拨了毛的鸡上涂上香料,然后置于黄泥炉子上边,用文火慢烤。出炉子香味四溢,令人垂涎欲滴。 吃甜食是印度人的一种嗜好。印度的甜食多达几十种,一种甜食,不同的地区做法也不相同。用酸牛奶制作的“拉耶达”和“谢利更德”深受人们的欢迎。甜食一般是用面粉、牛奶、奶酪、巴旦杏、核桃、小豆蔻和番红花等制成。 印度教徒最忌在同一食盘用菜,素食者多。一般来说,等级越高,荤食者越少;等级较低者,才吃荤(羊肉)。
② 湿婆神节数万名印度人跳入恒河沐浴,疫情当下,为什么政府不限制这种行为
有湿婆神节数万名印度人跳入恒河沐浴这个结果,并不是因为政府没有采取措施限制人们疯狂的行为,而是人们对信仰的热情太过高涨,因此,很难加以阻拦。
3月11日是印度一年一度的湿婆神节。这一天对于印度教徒的重要程度,就如圣诞节对于西方人一样。而在这一天,印度人有许多传统习俗。其中之一就是人们通常在这一天会到恒河中唱诗与沐浴,以求洗清罪孽与获得救赎。当地政府也预估即使在印度疫情十分严重的当天,会有大量民众聚集。因此当日,哈里瓦当地广播不断警告,提醒人们为了自己和他人的安全,不要聚集,并做好包括佩戴好口罩和保持安全的社交距离等防护措施,期间还有数百名志愿者自发组织起来,向参与庆祝的人群喷洒消毒剂。但这些举措的效力都很有限,也浇灭不了人群对他们的宗教信仰的狂热热情。因此人们无视警告,也不畏惧向其喷洒的消毒剂,纷纷下到恒河水中进行沐浴。据报道,当天总共有250万信徒参加庆祝活动。
理智应当战胜情感面对这样可怕的数字,我想,应该让不少印度人清醒了一些。某个节日并没有传说中的神奇力量,可以消除病毒。自身的健康是最重要的。有了健康的身体,年年都可以去追随人们心中的信仰。但如果没有了健康,拿什么去追随?在此时,理智应该战胜情感。宗教信仰可以保留在人们心中,但理智会让人们明白什么是首要重要的。因此,不聚集,在公众场合佩戴好口罩,保持社交距离等保护自己和他人的安全的防护措施应当一一做到。
③ 恒河古城
恒河,相传发源于西藏阿里的神山岗仁波齐,河水流经印度中北部一座古老的城市-瓦拉纳西。瓦拉纳西是一座圣城,是印度教徒的朝圣之地,然而,却又有那么几座清真寺,挤满了虔诚的穆斯林。作为圣地,各地的印度教徒从四面八方过来朝圣,其中仪式便是恒河净身。几千年来,印度教徒一直沿袭着恒河净身的传统。印度教信仰三大神,梵天、毗湿奴、湿婆。三大神之外,还有几万个神灵。蛇、猴、牛,象,各种动物,都被作为神灵崇拜。除此之外,还崇拜代表生殖的林伽和尤尼。印度教如今在东南亚也有不少信徒,我去过柬埔寨暹粒,见到不少印度教寺庙和印度教徒,吴哥窟及众多古寺庙还遗留着不少林伽和尤尼的遗迹。印度教的前身为婆罗门教,婆罗门教是古代雅利安人创造的宗教,源于古代雅利安人的祭祀仪式和吠陀。吠陀是宗教仪式当中的祷告文和赞美诗,吠陀从初始的原始祭祀到后来集合了宗教思想、哲学思想和文学,成为古印度的宗教哲学和文学的基础。吠陀没有文字记载,甚至古印度的历史也没有文字记载。吠陀和历史的传续通过口口相传,一代传一代。婆罗门教的祭祀们早期一直创造吠陀,到后来创造的足够多了,其中一些好的吠陀被保存了下来,成为固定的吠集,祭祀的时候祭师只需选择其中的吠陀进行祭祀和祈祷。
清晨时分,我从客栈出来,穿过几条巷道,拐过一处破旧的土墩,来到一处开阔处,恒河展现在眼前。河水与远处的天空交相辉映,天河一色。恒河的这一边紧靠居民区,河岸上建筑鳞次栉比,底下的台阶铺向河滩,我沿着台阶走下去,河边是一段很长的路,一眼望不到尽头。路上每隔一段设一处Gate-码头门。河岸上房屋的朝向都面向恒河,其中不乏声势浩大的建筑,颜色各异,还有很多宏大的城堡,这是英治时期印度各地封建诸侯王建造的。作为一座古圣城,历史上不少王公贵族和封建领主曾在瓦拉纳西建了城堡,这些城堡大多矗立在恒河边上,使得如今恒河边上的建筑美轮美奂。一位身材苗条的妇女,穿着一身红绿相间的鲜艳纱丽,全身湿漉漉的从河里走上来,她刚在河里沐浴完。台阶上坐着一位皮肤黝黑的男子,两只温顺的绵羊在他身边走动。又见各色人等,牛羊,千奇百怪的建筑,满满一幅异国风情。河上有很多小舟,有些是渡河的,有些是游船。河里很多人沐浴。小孩从台阶上跳入河里,僧侣在河里祈祷。人们在河里洗澡、刷牙、洗脸、洗头发,妇女在洗衣服。边上一排人在河边排的整整齐齐的理发。有一个很小的孩子,哭着被妈妈抱在河里沐浴。所有景致当中,最吸引眼球的莫过于苦行僧。长长的头发,脸和上身涂了白粉,脖子上挂了一窜窜佛珠、神像、玛瑙。一些僧侣盘腿而坐,岿然不动。河岸一处,整齐的摆着十几张像床一样的摊位,床上撑着遮阳伞,摊主给信徒做一些简单的仪式。走到另一处地方,一群小孩在玩耍,我走到孩子中间,几个孩子好奇的眼神呆呆的望着我这个外国人。
清晨过后,人越来越多,游客、小贩、苦行僧,牧师,恒河边上好不热闹。我沿着一处宽阔的台阶走上去,两边五颜六色的建筑,我穿过一处小小的菜市场,到了古城区。街上行人熙熙攘攘,男人大多穿的是僧袍,头上裹着冒巾,那冒巾的样式,跟新疆出土的壁画上描绘的两千年前西域印欧人戴的冒巾一模一样。街上的女人若不是穿着僧袍的,便穿纱丽,额头上点了一个圆点。马路边上,坐着一群僧徒在化缘,她们并不主动的乞讨。路边的房屋鳞次栉比,大多比较陈旧,五颜六色。马路是水泥铺就,有点破旧,路边不少水沟。街上商铺林立,出售纱丽、丝绸布料、神龛、神像,琳琅满目的祭祀用具。还有小吃摊,说不出名称的印度小吃。
街上很多印度教徒,他们来自印度各地。但让人惊诧的是,偶尔会遇到一些穆斯林。古城的生活古老而缓慢,街上走着,忽见路人都朝一处天空望去,几个年轻在屋顶,用竹竿向前摆动,原来有一只大鸟卡在屋顶交叉的电线上,他们用竹竿去救那只鸟,最后成功救了大鸟,放飞了。
古城遍布大大小小数不清的寺庙佛塔,不过大多已经不具备实际用途,只有少数的寺庙还在使用。其中一座较大的寺庙,香火鼎盛,挤满了教徒,需要排队进去,队伍傍边还有荷枪实弹的警察守着。另一座寺庙,庙里矗立塔,塔顶用黄金垒砌。金顶寺庙的傍边,竟然有一座清真寺,很多穆斯林在朝拜,瓦拉纳西名副其实是一座宗教包容的圣城。逛过几处寺庙,窜进了附近的巷道,身边一群人们抬着尸体一路吆喝着小跑过去。尸体躺在木板上面,上面裹着金色的褥子。我沿着他们的路线,走到恒河边的圣坛,前方飘来一阵阵焦味,圣坛用于举行丧葬仪式。圣坛附近堆了一地高高的木堆,这些木材是用来烧尸体的。丧葬仪式过后,人们把尸体抬到河滩火葬堆里焚烧。除了焚烧人的尸体,还有牛的尸体。焚烧完过后,遗骸扫进恒河里。焚尸的火称为圣火。恒河边上有多处圣坛,大概都聚在某一个范围之内。两千年来,这样的丧葬仪式一直进行着,人们习以为常。焚藏堆附近的河域,印度教徒若无其事的沐浴。对于恒河的肮脏,人们有一种误解,认为尸体残骸仍进了河里,很肮脏。事实上,尸体焚烧过后变成有机物,在水里是鱼类生物的食料,加上恒河是流动的活水,残余物并不会堆积在一处。而且,河里没有垃圾,没有塑胶袋、塑胶罐等不分解的垃圾,因此恒河并不脏。 火葬仪式是开放的,不少游客就近观看,有一些印度人走到火堆中间,甚至如果你愿意,可以走到尸体旁边驻足欣赏。好奇如我,也只挺着胆子从焚烧场边上绕了过去。焚烧场附近有一座古塔建在了河滩上,基座浸在水里,古塔看起来像是一座寺庙遗址的一部分,可能寺庙毁坏了,剩下古塔。古塔构造奇特,由一座座小小的塔状结构组成,每个小塔都雕刻有花纹,建筑图案、形象老虎的壁雕,还有完整的动物雕塑,只是看不出是何种动物。塔对面的岸上有一处遗址,一座长方形的坑,坑沿铺了台阶,看起来像是举行某种宗教仪式的场所。其实,河岸上的有很多大大小小寺庙,有一些还在用,一些已经荒废。这些大大小小的寺庙,与房屋建在一起,感觉像嵌在建筑里。有一些建筑的墙面比较大,都画上了宗教图画,甚至是连环画,印度教的神、佛、图腾,宗教仪式。傍晚时分,我又返回古城曲伸纵横的巷道里,无意中又走到一座废弃的印度教寺庙,庙里有一座精雕细刻的古塔,塔看起来宏大,塔面雕刻了上万尊神像。整座寺庙很破,里面的墙体摇摇欲坠,但这座塔完好无损。几个住在寺庙傍边的孩子,跟着我进了寺庙,其中有个小孩英语很好,还主动跟我聊天。夜幕降临,我走出巷道,回到恒河边,河岸路灯明亮,一处码头在举行一种夹杂宗教的表演节目,聚集了很多人,我挤不进去,远远的看见台上载歌载舞,节目完了。有人拿着蜡台故意给游人做一些宗教仪式,借机收费。我慢慢步行回客栈,欣赏着恒河夜色。路上见一外国女子独自一人,脱了鞋悠闲的坐在河边台阶处写东西,想必是游记之类的。 走回客栈,见对面的餐馆聚了一些西方人在喝酒聊天。经过了一整天的游荡,脑海里带着一幅幅异国风情画面回房休息。
第二天起了大早,喝了杯印度奶茶,随后到恒河边上漫步。见一家开放式的花园餐吧,餐吧在地势高处,有一视野开阔的露台。我点了杯拿铁,20多元,在这算事比较高的消费。露台一张桌上坐着一位年轻美女,打扮很精致,皮肤白皙。有一种说法:长的白一些的印度人是属于高种姓的,低种姓的一般都比较黑,我无法印证。然而我在瓦拉纳西所见,印度人的肤色大多非常黑,从肤色上来说,不亚于非洲黑人。但就五官和轮廓而言,诚然与黑人不同人种。如今的印度人,是雅利安人的后裔,雅利安人属于印欧人种。距今三四千年前,雅利安人的一支从中亚地区迁徙往印度次大陆,直到恒河流域,具体位置在如今的巴基斯坦和印度西北部。巴基斯坦在印度的北部,印度南部的印度河流域,依然住着土族印度人。古印度的地域范围要比现在大得多,包括如今的巴基斯坦、印度、孟买和尼泊尔。英国人统治后期,印巴才分离成两个国家。印欧人的另一支迁往伊朗高原,称为波斯人,建立了强大的波斯帝国。雅利安人和中亚波斯人是同宗。古代雅利安人操印欧伊朗语,印欧伊朗语是一个大的语种,包括今天的英语、拉丁语、印度语和阿拉伯语。有一位语言学教授,举了个例子证明印度语和英语是同宗的。我们平时都会说一句古印度语,阿弥陀佛,印度语为”amitaf” , 意思是无量寿佛。a是前缀,代表不可可度量,类似英文的atypical,acentric. mi意思是量度、测量,对应英文的measure,measuable. 雅利安人后来侵占了印度次大陆,成为了统治阶层,为了统治印度原始部族,发明了婆罗门教,并建立了种姓制度,分为四个种姓,婆罗门、刹帝利、吠舍和首陀罗。种姓制度一直沿袭至今。婆罗门教演变为印度教,印度教衍生出佛教和耆那教。
餐吧露台,右前方稍远处的河滩上有一位印度苦行僧,看起来像是位长者,白发稀疏,辫子及腰,下颔长长的白须,赤裸着上身,下身披了一条僧裤。见他双手举天,做着古老的祈祷仪式。露台的左侧有一栋建筑物,很大的阳台,一群人在阳台上练现代瑜伽。我在餐吧一边悠闲的喝着咖啡,一边计划接下来的行程,并在印度铁路官网定了车票,原来外国人可以直接在官网订车票,不需要经过某宝的代理,省却了手续费。印度的火车单独设立外国人车票,属于高价票,买不到普通车票的时候,可以买外国人车票。印度人口众多,火车是印度人主要出行的交通工具,因此买不到普通票的情况很正常,但外国人车票是预留的,通常都能买到。当天下午离开瓦拉纳西,由于赶时间,几乎在古城迂回曲折的窄巷里迷路,好不容易走出大路。路口外停放了很多突突,一个人把我引到一部突突,这人不是司机,好像是突突“代理人”。这一路古城到火车站的突突之旅,让我真切的好体验了一把印度交通状况。主干道挤满了汽车、突突、单车、行人,人们毫无相让,互相拥挤。眼看无法挪动,司机突然挤向一条小巷,司机诚然是本地人。绕道了小路,又遇到拥挤,继续绕道。司机一路上开的极快,完全不顾巷子的行人和小孩。更有甚事,一条巷子竟然被边上人家塔了个大大的帐篷,也不知道干什么用,硬生生的占了道,只留了一点空间给行人通过。饶经了无数羊肠小道,眼看胜利出逃,却遇到路口一家零食店准备更换门口的路灯,眼睁睁的看着两个工人慢悠悠的架梯子、更换路灯、收梯子,活生生没把我气晕。这一路的见闻,让我体验了印度人深入骨髓的不抗争精神。几千年来,印度人大多时候都是被统治阶层,古波斯人、希腊马基顿的亚历山大、阿富汗的穆斯林直至后来的英国人,都曾在印度历史上扮演着统治者角色。印度人虔诚的宗教信仰追求内在世界,心甘情愿被统治。总之外族人统治的是外在世界,统治不了内心世界。
④ 为庆祝大壶节,印度两百万人聚集恒河“洗清罪孽”,当地还有哪些奇葩习俗
印度当地还有很多的奇葩习俗,比如厕所是露天的,他们会在恒河里洗澡,以及印度人吃饭是用手吃的,等等。
印度人即使没有围栏也可以上厕所。在此之前,印度原本是一个没有厕所的国家,因为在印度教的认知中,厕所是很脏的地方,无法建造。然而,在21世纪,厕所的缺失意味着文明没有进步。现在印度的厕所覆盖率高达98%,但那些厕所都是开放式厕所,大部分都是随机建在路边的。很多男生直接在路边上厕所,我们这些游客自然接受不了。不仅气味难闻,眼睛也受不了啊。
印度人很荣幸能够在恒河中沐浴一次。这样的文化传承可以体现出印度人对宗教文化的虔诚信仰,也是渴望净化灵魂、纯洁的信徒的美好愿景。在恒河沐浴吸引了来自四面八方的印度人来到恒河畔的瓦拉纳西,这里被认为是印度教的圣城,是湿婆接收来自天堂和土地的水的地方。
印度人,无论贫富,都对在恒河洗澡充满期待。印度人可以一辈子不结婚,但是不在恒河洗澡就活不下去。恒河两岸有无数的寺庙和宗教圣地,印度教徒相信喝恒河水可以延年益寿,在恒河洗澡可以洗去一生的罪恶。每天都有几十万人在瓦拉纳西的恒河边洗澡,这只是平常日子的数据。如果他们赶上大壶节,人数会超过百万。大壶节是世界上最大的宗教集会,也是世界上参与人数最多的节日之一。
⑤ 日本网红下恒河后一小时身体不适,恒河在印度到底是怎样的存在
日本有一网红下恒河后一小时,身体突然出现了不适,不仅感到咽喉和鼻子痛,在夜晚还发起了高烧,的确是让人非常意外。虽然很多印度人在恒河里进行“净身仪式”完全没有问题,但是大多数其他国家的人,在模仿印度人的行为之后,几乎都不能幸免。
恒河还流经了印度很多城市,可想而知,恒河对印度人来说当然是非常重要的。即使其他国家的人一直都在调侃恒河,但是也依然无法动摇恒河在印度人心中的地位。在印度的一些传说里,也有很多关于恒河的记载,让不少印度人都认为,只要在恒河里面洗澡,就可以净化自己的心灵。
⑥ 恒河的恒河之祭
昆巴美拉大会是印度一项传统的宗教节日,距今已有 1300 多年的历史。传说中,众神为保护一个能让人长生不老的大壶,与群魔展开争斗。后来,大神因陀罗之子设法偷回了大壶,却在返回路上,不小心将四滴甘露洒落,就此形成了恒河之滨的四大圣地。所以,恒河祭又被称为“大壶节”。
每隔 12 年,印度教教徒们便轮流在四大圣地举行大典。
在旁人看来,这一切犹如神迹般不可思议。究竟是什么样的力量,能让信众来到这条万古恒新的大河边,感悟它给人内心带来的神圣与震撼呢?
前来朝圣的人们纷纷在恒河边安营扎寨。清晨,人们在脸上点上丹红,抹上香灰,双手合十作祈祷状,扶老携幼抵达河岸边。此时的恒河水寒冰彻骨,教众们却认为寒冷可以冲刷罪孽,加速轮回。
男信徒不顾寒冷,几乎全裸下水;女人也就穿着贴身衣物。年纪小的孩子哭闹着不愿意下去,母亲则用铜壶盛起河水往孩子头上冲一冲,然后拎着孩子往河里按。对一些孩子来说,这可能是他们人生的第一次圣浴,只有勇敢面对,才能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印度教徒。
太阳已经从东方完全升了起来,河面上金光灿灿,岸边则已人山人海。实际上,只要在恒河边的公路大桥上了望一番,就能看到一望无际的帐篷向远方延伸。小小的阿拉哈巴德市,人口不过 70 万,却要在 6 周内接待 7000 万朝圣者,对谁来说都是个艰巨的任务。
为保证大会顺利举办,地方政府搭设了 27 座浮桥、50 多万顶帐篷、2 万多间临时厕所,安排了 8000 余清洁人员满负荷工作。即便如此,按照每人占据 1㎡ 河滩面积计算,每次也只能安排 2.5 万人下水沐浴 1 分钟,然后赶紧就要换班。
大会期间,还有许多苦行僧、萨图贤哲(即圣人)和在喜马拉雅山中修行的瑜珈士来此。他们除了在恒河中沐浴,还要举办哲学辩论会、祈福大会与各种庆典,热闹非常。
每天傍晚,信众们伴着神铃声响,走向河边祭台。人们手捧青烟香火,唱着挽歌,等待一个千年来风雨不改的大祭祀。而身穿金红服饰的婆罗门祭司,高举圣火,在众人祈望的目光下,迈着高雅的步伐走上祭台……当太阳最后的一抹光辉在西天消失,岸边逐渐变得灯火辉煌。主码头祭祀的神铃已经响起,人流再次持续不断地向这里涌来。祭祀的铃声越响越急,信众也越围越多。伴着祭鼓,诵经的主唱和乐手都已就位。慢慢地,悠扬的歌声从扩音器中传出,14 位年轻俊美的婆罗门祭师走上祭台。
在首席祭司的引领下,众祭司面对恒河站成一排,伴着音乐一边高唱颂歌,一边拍掌。乐声中,祭台周围烟雾四起,高贵的祭司渐渐举起 6000年 前流传下的圣火。信徒们则和着起唱,最终全部沉浸在无边无尽的神圣与庄严的氛围中。 从孟加拉湾到加尔各答,整个恒河之旅还算圆满。不论是仰望恒河之源冈仁波齐圣山,还是偶遇转山朝圣的行者,你每时每刻都能感受到文明的巨大差异。
在许多人看来,恒河几乎是“污染”、“肮脏”的代名词。平日里,你总能看到印度“贱民”双手搅拌着一筐筐的牛粪倒入恒河里。即便如此,印度人依然用恒河水刷牙洗脸、沐浴净身,却对河面漂浮的垃圾、腐尸熟视无睹……在这里,最肮脏的环境与最圣洁的心灵融为一体,令人费解而感慨。
恒河祭则更是一个精神上的奇迹。一位信徒告诉我:“河祭发自内心,只要虔诚,即便简单,万能的恒河都能感受到。”冗长的祭礼从初夜一直持续到中夜,随着河祭的圣火渐渐熄灭,熏香散,铃声消,歌声止,人们在幸福中退场。伟大的恒河在平静中,安详地等待黎明的又一次祭典。 恒河是印度教徒心目中的圣河,恒河之水可以涤罪攘祸,因而去恒河之中来个大洗浴是印度教徒最向往和痛快不过的事情。最盛大的洗浴应当说是印度教的甘露庙会,每回参加洗浴的人数以千万计,每十二年轮流在各个圣地举行一次,所以遇到一回也是不易。不过,整个恒河,不管在上游、中游、还是下游,也不管是在春夏秋冬,一天到晚总是有印度教徒在洗浴。但平素里最壮观的还要数瓦腊纳昔的恒河晨浴,前往此地朝圣、观光的人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奔此而来。
瓦拉纳西是恒河之岸最大的圣城,河岸之景蔚为壮观。瓦腊纳昔恒河之岸长达 6.7km,共有 64 个码头,当地人称其为“卡德”。这些卡德据说都是虔诚的印度教徒捐建的,捐建越多,积善也就越多。最让人神往的是几十个卢比租上一叶扁舟,向恒河中央飘去。卖货的小贩更会明白这是赚钱的大好良机,他们也划着小船尾随大大小小的游船,向游人兜售各种货物,有树叶做成的河灯,有念珠、香木以及各种种样的工艺品。游人们在小贩的吆喝声中,把一盏盏河灯放入河中,恒河变成了暗蓝的银河,闪现出数不清的点点繁星。更为美妙的景色就要出现了。东方欲白,淡淡的雾雾慢慢地散去,一轮红日喷薄而出。岸边陡立的建筑披上了金色的衣裳,河面泛起一片金光。再看岸边的河水中,洗浴的男女老少进入了忘我之境。有的站在齐腰深的水中双手忙碌,尽情搓洗;有的双手合十,面各太阳默祷,安详的脸上金色溢彩,灵魂的净化表露无遗;有的则有停地屏息潜入水中,惟恐这圣水不能把自己的罪孽洗涤一清;身披绛黄色的印度教祭司以及光着上身的虔诚信徙在岸边的石上闭目打座;打着哆嗦的孩子们在父母的水罐之下接受泼头的冲洗;穿着纱丽的妇女们洗浴完毕,竟然在这人海如潮中能够换上干衣,而不让自己的身体暴露丝毫。
也许她太过妖饶美丽,印度教徒才情愿相信这条河是由他们最崇拜的湿婆神头发上的水滴滴落脚边后,汇流而成。恒河在信徒心目中是一条清净的圣河,虽然事实上河水相当混浊。但信徒们依然相信在恒河中沐浴净身,可以洗去自己身上的污浊和罪孽。也许河水再脏,也不及人世腌臜吧。他们还相信,管理死者“时限”的湿婆大神常在恒河岸边巡视,凡是死后在这里火化的人,都可以免受轮回再生之苦,直接升入天堂。于是,印度教的信徒们把这里当做天堂的入口,在他们一生之中,至少要到恒河沐浴净身一次,因此每年都有超过百万以上的印度教徒来此聚集沐浴净身,举行大型宗教集会。
每天清晨,成千上万的印度教徒,或男或女,或老或少,既有本地人,也有外乡人,来到恒河边,怀着虔诚的心情,走进恒河,痛痛快快洗个澡,以求用圣水冲刷掉自己身上的污浊或罪孽,达到人生超脱凡尘、死后到天国永生的愿望。印度教徒便是这样虔诚地把用恒河水“冲洗身上的过失”看成是莫大安慰和荣幸。在瓦拉纳西城的新月形河湾两岸,历代王朝先后修筑了大小 64 个台阶码头,供人们做冰浴礼拜之用。
一个不需要防盗门的民族,是一个深藏着尊严的民族。也许,印度教的和平传统,还有甘地的非暴力主义,最可能在这个民族的清洁和温和里生长。一部名为《甘地传》的电影,甘地谜一般的人物。这个干瘦的老头,总是光头和赤脚,自己纺纱,自己种粮,为了抗议不合理的盐税,他有一次还曾经带着男女老少拒食英国盐,一直步行到海边,自己动手晒盐和滤盐。他推翻英帝国殖民统治是历史性壮举,不需要军队也不需要巨资,一旦拿定主意,剩下的事就是默默走出家门进行和平大进军。他从一个村子走到另一个村子,从一片平原走向另一片平原,他身后的队伍滚雪球一样越来越壮大,直至覆盖在整个地平线上,几乎是整整一个民族。碰到军队的封锁线,碰到刺刀和大棒,他们宁愿牺牲也绝不反抗,只是默默地迎上前去,让自己在刺刀和大棒下鲜血淋淋地倒下。第一排倒下了,第二排再上;第二排倒下了,第三排再上……直至所有在场的新闻记者都闭上了眼睛,直至所有镇压者的目光和双手都在发抖,直至他们惊恐万状地逃离这些手无寸铁的人并且最终交出政权。
作为印度之魂,甘地不似俄国的列宁、中国的毛泽东、南斯拉夫的铁托以及古巴的格瓦拉,他一言不发地完成了印度的独立,堪称 20 世纪的政治奇迹和政治神话之一。
这里的节日也同中国的不一样:街上并无车水马龙,倒有点出奇的灯火阑珊和人迹寥落;也没有杯筹交错,倒是所有的餐馆和各家各户的厨房一律关闭-以禁食一天的传统习俗来迎接新的岁月。他们不是以感官的放纵而是以欲望的止息来表示欢庆。他们的饥饿是神圣,是幸福,也是缅怀。这种来自漫长历史的饥饿,来自漫长历史中父亲为女儿的饥饿、兄长为妹妹的饥饿、儿子为母亲的饥饿、妻子为丈夫的饥饿、主人为客人的饥饿、朋友为朋友的饥饿、人们为树木和土地的饥饿,成为他们世世代代的神秘仪礼,成为了他们隆重节日的组成部分。
也许是将所有的希望都寄托于来世,所以对于现世的苦难便可以这般消极和坦然。恒河岸边,横七竖八栖宿着许多等死的老人,他们饥寒交迫、肮脏不堪,却默然承受,不争取、不哭诉、不埋怨,只是等待可以死在恒河岸边。因为按照惯例,这样可以免费火化,实现他们把骨灰倾入恒河的愿望。不过,这是穷人没有办法的办法。更多人还是愿意去河边的烧尸坑。这个地方常称之为“Manikarnika Ghat”。有钱人家会选用白檀木,将柴薪堆叠好后,把遗体放在上头,如果是女性,一般是彩色纱丽裹身,并饰以白花。纱丽还需经过恒河水浸泡,以此净身。然后浇上有香料的油脂,开始近三个小时的焚烧,死者终化成灰烬。焚烧过程中,死者的亲人们不断念诵“Ram Nam SatyaA Hai”,意即“神明的法号”的意思。为了拥有更好的来世,骨灰多由家人用手撒向“圣河”。这个过程一般在黑夜,伴有气氛浓郁的祭祀表演,岸上的人们和河里的小船纷纷靠了过去。炫目的烛火和缭绕的烟雾配合着老祭司沙哑的歌声和串串铜铃的节奏,古老的恒河显得更加苍凉和神秘。当然,也并不是所有人都有资格采取火葬的方式,像五岁以下的孩童,没钱的人,自杀身亡者的尸体,均是直接在恒河上放流,或是用石头绑住尸体直接沉入恒河。 印度教徒认为,恒河水源于神山圣湖,因此恒河是“圣河”,每12年举行一次印度恒河圣水沐浴节(又称大壶节)。
传说中,圣水沐浴节首次举办的时间是在雅利安人时期(公元前 1500 年定居于印度)。当时众神和群魔达成临时协议,双方合力取得银河系中的长生不老仙露后平分。争夺盛仙露的大壶之战进行了整整 12 天 12 夜(相当于人间 12 年)。壶中仙露洒落到了四个地方:阿拉哈巴德、哈里瓦、乌疆和纳锡。因此,圣水沐浴节也就在这四地举行。
由于圣水沐浴节与恒河这两个词与印度宗教传统的紧密联系,许多人已认为它们是同意词。因为圣水沐浴节是最隆重的宗教节日,恒河也就被看做是最伟大的宗教河。多少年来,恒河在印度人的精神生活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在印度教徒的眼里,恒河是净化女神恒迦的化身,而恒河里的水就是地球上最为圣洁的水,只要经过它的洗浴,人的灵魂就能重生,身染重病的人也可以重获健康生命。每年都有众多的朝圣者虔诚而来,在恒河水里举行自己的重大宗教仪式。更有甚者在恒河水里自尽,以期洗去此世的罪孽和冤狱。于是,恒河上有时会漂浮着尸体。人们将尸体打捞起来火化后,会遵死者遗嘱将骨灰洒在恒河里。就这样年复一年,恒河水受到了严重污染,成了印度污染最严重的河流之一。可印度教徒依然我行我素,他们沐浴在此,饮用在此,却很少中毒或者得病。难道恒河水真的因为其神圣而具有了某种自我净化的能力吗?
更有趣的是,这种“圣洁”的说法似乎并不是教徒的神话传说。常年在恒河沐浴的教徒,大多都寿命在100岁以上,并且很少患病。这是科学家们研究的课题之一。
科学家研究发现,恒河水中的含氧量非常高,这是湍急的水流与空气充分接触造成的。而较高的含氧量,使疟原虫等厌氧的致病微生物难以生存。
可是科学家们也发现,恒河中下游的水中大肠杆菌含量相当高,离岸 5 米处的含量就高于饮用水标准的 20~30 倍。这就由于向恒河随意排放排泄物所致。
⑦ 日网红体验恒河净身仪式后身体不适,什么是恒河净身
日网红体验恒河净身仪式后身体不适,所谓的恒河净身是一种宗教仪式,很多信徒认为在恒河母亲河里净身,可以洗净罪孽,得到宽恕。也有很多信徒认为在恒河当中净身,可以让自己身体健康,烦恼无忧!显而易见,污染严重的恒河水并不能达成这些信徒的愿望,然而,宗教信仰是不容置疑的,介于此,印度至今都有相当一部分人会在恒河当中净身,为自己和家人祈福。
日本网红惠子就是因为听说在恒河里净身可以祈福,才会亲自去尝试,然而,她尝试过后突发疾病,紧急治疗两天才痊愈,她对于恒河净身可以健康无忧一事再也不相信,在这种情形之下,惠子在自己的个人社交账号发文,提醒在印度的游客,最好不要轻易地去尝试净身仪式,后果不是大家能够承担得起的!惠子发文之后,引起了无数游客的共鸣,很多游客在惠子的个人社交账号下留言,称也曾进入恒河当中净身,也因此而患病,恒河净身的神话并不属实。
日网红体验恒河净身仪式后身体不适,对于此事你怎么看?
⑧ 印度超两百万人聚集恒河沐浴,他们这么做的目的是什么
我们众所周知,恒河是印度的母亲河,他们认为这是孕育了他们生命的生命之河。他们可以在这条河里做很多事情,比如洗头沐浴,他们认为这可以洗净自己身上的污秽,可以获得神的保佑。还有他们在条河里焚化死去的人,因为他们认为这是回归母亲,重新获得生命的一种仪式;他们也会在这条河里洗衣服,做饭,甚至是各种各样你无法想到的事情,都在这条河里完成,从这里面,我们就可以看出这条河对于印度人来说有多么的重要。
⑨ 印度湿婆神节,数万印度人跳入恒河沐浴,这个节日对于他们有何意义
传说湿婆神节是湿婆的生日,就像是西方的圣诞节,佛教的佛诞日,在印度教的传统观念当中,湿婆神节这一天向湿婆神诚心祷告,就能够获得湿婆神的赐福,从此婚姻美满,家庭幸福,健康长寿,可以说湿婆神节寄托着印度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印度人民对恒河虔诚的向往我们可以理解,也应该尊重,但是疫情当前,集体来到恒河沐浴,无疑会加重感染病毒的奉献,同时也会对恒河的生态环境产生一定的污染,不利于对恒河的保护。科学合理的保护恒河,或许更适合表达民众对恒河的热爱。过节诚可贵,生命价更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