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为什么印度特别干旱
印度不是每个地方都干旱,这要看它每个地方的气候类型,但非要回答为什么,总体来说就是因为它纬度低,处于热带季风气候区的太多了,旱季雨季分明,易产生干旱和洪涝灾害。
B. 印度干旱对什么农产品影响最大
水旱严重这本身是影响农业生产的一个不利因素,但发达的水利设施是旱涝保收的保障,印度在这方面建设不足,也影响了它的农业生产。印度的农业生产不是旱涝保收,相反,更多情况是望天收
C. 印度农业主要分布在哪两个地区
印度主要位于印度半岛,地形北部为喜马拉雅山南麓,中部为恒河平原,南部为德干高原。粮食作物水稻主要分布在东北部半岛沿海平原,降水多;小麦主要分布在德干高原西北部的恒河上游,降水较少。经济作物黄麻主要分布在东北部半岛沿海平原,降水多;棉花主要分布在德干高原西北部的恒河上游,降水较少。
D. 印度主要农作物(分布)及其生长条件
印度农业生产的布局,由于国土辽阔,各地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不尽相同,降水状况相差尤大,故存在明显的地域差异。稻谷主要分布在常年降水量为1,200毫米以上的东北部和半岛东西两岸的沿海地区;小麦主要种植在国土的北部地区,那里冬季气温较低,且有少量冬雨,适于小麦生长;高粱、谷子、玉米等杂粮作物则种植在德干高原的大部分干旱地区;棉花主要分布在德干高原西北部,那里有肥沃的黑土,是印度最大的棉花产区;黄麻集中分布在恒河下游,这里的湿热气候利于黄麻生长,而充足的河水又便于浸泡麻秆,加以稠密的河网为黄麻纤维的运输提供了方便条件,历史上这里就是黄麻集中产区;茶园大多分布在布拉马普特拉河两岸气候湿润、排水良好的低山坡上;花生、油菜、芝麻等油料作物则主要分布在德干高原南部;此外,印度的各种热带作物,如橡胶、咖啡、腰果、胡椒、豆蔻、椰子等,几乎都集中在印度唯一的一块热带雨林气候区,即半岛西南部地区。
E. 印度水旱灾频繁对农业生产有什么影响
印度大部分地区是热带季风气候,降水主要来自夏季的西南季风,西南季风的强雨季会延长而出现涝;西南季风弱雨季短而造成旱。旱涝频繁影响农作物正常生长而造成农作物受灾,产量下降。
F. 印度为什么水旱灾害严重,农业却很发达
LZ您好
是谁告诉您印度农业很发达的呢?
不过,印度水旱灾害严重是气候因素造成的,譬如印度的西部属于热带沙漠气候,终年干旱,其余大部分地区属于热带季风气候,尤其是东部地区,雨季常有可怕的降水量,引发洪水。然而
气象灾害是农业的不利因素,然而并不是全部。
印度的农业有利条件体现在2点
印度农业人口多,且农业人口基数大。令人深恶痛绝的“种姓制”反而在农业人口的确保这一个问题上发挥了作用(种姓制的核心之一就是什么种姓配什么职业。这就保证了占人口多数的低种姓长期从事农业,并以家庭为单位传承。)
印度土地资源丰富,耕地面积是亚洲第一。水资源丰富,热量资源更不少,全国除开高山地区,可以全年无霜,对于作物一年多熟有利。
然而
事实上印度粮食的亩产水平远逊于我国,农业上依然做不到旱涝保收而是望天收;食品通胀率我国更已经比印度好很多了;拖沓的基础建设效率,这使得印度政客在对某个水利工程是否有环保问题而争论不休时,我国大中型水利工程早已全面开花;经济上,我国有完备的商品交易所,期货市场,印度也没有;……因而事实上印度根本没有把所有有利条件转化为发达条件,因此我认为LZ说印度农业发达?不存在的!
G. 印度海岸线那么长怎么会干旱呢
非洲的干旱一般仅限于春季到夏初的时期。原因是印度纬度低,春季太阳直射点北移,印度的太阳高度增大,气温升高,蒸发变强;而这个时候仍然受到来自于亚洲内陆的东北季风的影响,降水少,雨季还没有到来。
另外今年的干旱也与厄尔尼诺有关,雨季来得晚。
H. 印度西北部为什么干旱
印度处亚洲南部,属于热带季风气候。夏季有来自印度洋的西南季风,为印度带来丰沛的降水。
由于印度西北部的西南风来自非洲大陆、阿拉伯半岛,缺乏水汽故形成干热的热带沙漠气候。
I. 印度为什么水旱灾害严重,农业却很发达
你的认识可能有误喽,事实上印度的农业相对中国而言,那是相当地不发达呢,具体理由如下:
1、印度农业发展的有利条件:
印度拥有丰富的土地资源。印度的耕地面积数量居亚洲之首,多达1.43亿公顷,人均占有耕地0.16公顷,约为我国的两倍。在国土面积中,耕地面积约占47%,印度的水资源比较丰富,全年降雨总量为39300亿立方米。印度境内河流众多,最主要的河流是恒河,全长2700公里,支流10余条,流域面积106万平方公里;其次是布拉马普特拉河,戈达瓦里河,讷尔默达河,克里希纳河等。充沛的雨水和众多的河流为农业生产和农业灌溉提供了有利条件,全国灌溉面积占耕地面积的32.8%。印度属热带季风气候,全年共分四季,1—2月为凉季,3—5月为夏季,6—9月为西南季风雨季,10—12月为东北季风期。北方气温最低为150C,南方气温高达27℃,几乎全年都是无霜期,全年均可生长农作物,热量资源相当丰富。
2、因为印度70%左右的人口都是农村人,有略高于50%的劳动力从事农业生产。以2011年的数据显示,从1980年以来,以1999年至2000年价格为基准的农业产值的五年移动平均值从未超过4%的增速。只是在最近两年,其增长速度才脱离了90年代早期以来一种相当稳定的下降趋势。
3、下面援引一篇印度《印度商业在线》2011年12月18日文章。
原题:中国的农业经验值得印度决策者学习
全球食品安全和食品价格上涨与印中这两个亚洲大国的经济发展和农业生产紧密相连。经济高速增长和收入水平上升已令民众对高营养和高热量的摄入增加,这进一步加大对两国农业的压力。
对比印中两国,尽管中国耕地面积比印度少,灌溉地面积与印度相当,但中国的粮食产量是印度的两倍。两国都面临周期性干旱和洪水。印度一直在忙着应对河流相关工程的环境影响问题,政府关于淡水储量和可持续问题的政策一直受到决策缓慢的拖累及环保人士的反对。而中国已启动许多大型水利工程,比如三峡大坝和南水北调工程。
印中每年都进行粮食储备,印度约为5000万到6000万吨,中国约是1.5亿吨到1.8亿吨。由于巨大的粮食储备,食品系统对国际市场的依赖不大,这帮助中国在艰难时期遏制了食品通胀。就粮食储备基础设施而言,中国有能力储备2亿吨小麦和大米,而印度的储备能力只有8700万吨。
两国农业政策的目标都是实现自给自足和食品安全。中国通过使用高产种子、化肥和杀虫剂来大力提高粮食产量。在粮食消费滞涨和水果、蔬菜、奶及奶制品、肉类消费量日益增长的推动下,中国还把焦点放在经济作物上,北京自上世纪70年代起就大力投资农业研发,尤其是培育高产量稻种。
尽管印中在一些政策上具有相同点,但在农业市场、补贴及合作融资制度上有明显差别。印度是土地私有制,中国是集体所有制。中国政府对农民直接补贴,印度是间接补贴。与印度相比,中国具有成熟完备的商品交易所和期货市场,有更严厉的政策限制将耕地转作非农业使用。与印度不同,中国制定最高限价来把食品通胀的影响降到最小。
印度与世界其他地方的农业贸易有限,2011年农产品出口250亿美元,进口80亿美元。中国则拥有自由的农业进口政策,是全球商品最大进口国之一,2010年农产品进口650亿美元,出口300亿美元,农贸价值是印度的3倍多。中国的农业贸易赤字在增加,但通过制造业和电子商品出口得到平衡。这令中国能够将食品通涨维持在6%以下,印度则超过10%。▲【作者沙鲁巴·巴特,陈一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