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为什么潜艇不发射鱼雷
为什么潜艇不发射鱼雷 以前吗?发射鱼雷后会暴漏潜艇的位置
直航式鱼雷:这种鱼雷没有制导系统,未命中目标后会继续航行直到动力耗尽。此时如果鱼雷的比重比海水大则会直接沉入水中,若鱼雷比重比海水低则会在海面上漂浮一段时间,此时如果条件允许(例如演习)一般会对鱼雷进行回收。战时为防止鱼雷被敌方缴获导致技术泄密,鱼雷弹体上一般会设有若干活性金属制成的阀门,一段时间后活性金属会被海水腐蚀,鱼雷就会进水沉没从而防止泄密。
制导鱼雷:发射后可以对鱼雷航向进行控制,若未命中目标,只要鱼雷动力尚未耗尽则可以重新选择攻击目标或控制鱼雷返航以便回收。若动力耗尽则结果与直航鱼雷相同。
现在鱼雷一般都使用触发引信和磁性引信两种混装。这样既可以保证撞击到目标时爆炸,也可以据目标最有效杀伤范围爆炸。鱼雷没有击中目标如果使用的是上诉两种引信,那么当鱼雷动力耗尽就会沉入海底。鱼雷身上有个叫沉底塞的装置,是用很容易被海水腐蚀的材料制造的,当鱼雷塞被腐蚀后鱼雷进水失效沉入海底。但是要是使用的是时间引信就会在动力耗尽时爆炸。
❷ 请问现代潜艇还有‘尾部鱼雷发射装置’吗
没有了,随着鱼雷技术的发展,已经不需要设置潜艇尾部鱼雷发射管了。
早期鱼雷一般是直航鱼雷,需要攻击后部目标时为了免去掉转艇方向的麻烦,所以在尾部设置发射管。
现在的鱼雷大都是线导、尾流制导等半主动、主动制导了,发射后可自己转向攻击目标,没必要设置后部发射管了。
❸ 印尼载53人潜艇沉没:演练时失联,沉没原因是什么
潜艇沉没的原因可能是发生了电气故障,而电气故障会导致这艘潜艇无法从水底上浮到水面,而潜艇中的氧气又是有限的,不可能让潜艇中的人无限地在潜艇中生活。不过具体到底是什么原因还要等待调查结果,也不能如此轻易得出下结论。这艘潜艇是印度尼西亚的潜艇,当时这艘潜艇并没有出任务,而是在进行鱼雷训练,但后来他们却与海军失联了。后来印度尼西亚的海军派了很多人去寻找这艘潜艇的踪影,并且找到了这艘潜艇的残骸。
有了潜艇,海军的对战将会取得非常大的优势。而就我个人而言,我觉得潜艇的发明是非常伟大的,因为潜艇要顶住时下的压力在水下航行,就要做到完全密封,还要保证潜艇中人们的生存,要做到这些都是非常不容易的。而普通的船只需要在水面上航行即可,并且船的目标也是非常大的,极易被敌人攻击。
❹ 鱼雷是一种威力巨大的海战兵器,现代军舰为什么不用鱼雷反舰
鱼雷是一种威力巨大的海战兵器,由于其专门攻击水面舰艇的水线以下部位,不像舰炮、航空炸弹、反舰导弹通常只能威胁上层建筑和甲板,再加上海水受到冲击挤压以后传递能量的效率更高,破坏效果更加明显。因此一旦被鱼雷命中的船只,结局不是沉没就是瘫痪,航行在海上的船员们无不谈雷色变。
其实反舰鱼雷也并没有完全从现代军舰上消失,人们又另辟蹊径给鱼雷装上了翅膀,以弥补自身的固有缺陷,那就是所谓的火箭助飞鱼雷(也被称为反潜导弹),将反舰导弹的弹体和鱼雷的战斗部结合在一起,中段在空中飞行,末段入水攻击水面舰艇或者潜艇,既提高了射程和速度,又兼顾了鱼雷的毁伤效能,可谓是一举两得。其代表产品主要有美国的阿斯洛克、俄罗斯的SS-N-14、中国的鱼8等等,成为现代军舰不可或缺的主战武器之一。
❺ 现代军舰为什么不用鱼雷反舰
现代军舰不用鱼雷反舰,主要是因为现代军舰的交战距离比较远,鱼雷的射程相对较近。虽然现代大部分军舰都装备有鱼雷,但是在实际作战的时候,真正反舰的武器还是反舰导弹。因为鱼雷能够直接攻击战舰的薄弱部位,在巨舰大炮时代,鱼雷一度是战舰的主要克星。例如在对马海战中,日本舰队大量使用吨位小灵活性高的鱼雷艇,打的沙俄舰队毫无还手之力。
❻ 为什么潜艇没有鱼雷垂直发射系统
不是深海压力的问题,同一深度,不管是鱼雷发射管朝前还是朝上,压强都是一样的。而是技术问题和空间问题。
首先,鱼雷很长,几乎和有的潜艇截面直径差不多。如果配上整套制导发射系统,潜艇的体积必须更大,更笨,机动更差,更容易被击中。
而且,鱼雷本身就是个水平航行的东西,你楞把它竖起来发射,对于航程影响很大。而且垂直发射需要潜艇速度不能超过3节,这样无异于静止,再躲避攻击时是个致命的缺点。
❼ 为什么潜艇不用雷达,作为潜艇的武器,鱼雷是怎么控制方向的
雷达作为白天晚上都能探测远距离的目标,已经成为了军事上必不可少的电子装备,作战人员还可利用它捕捉敌方战机的踪迹,那么潜艇作为最具威胁力的水下杀手,水下探测时,为什么要采用声呐系统而不是雷达呢,在传统意义上,我们所说的雷达就是对空搜索雷达,它的主要作用就是在空中搜索目标,而潜艇长时间在水下活动,并没有这方面的需求,即使配备了雷达也发挥不出相应的作用。
这也就意味着双方如果环境对等的话,哪个率先发现目标,哪个就掌握了主动权,途中如果导线在外力的作用下产生断裂,鱼雷就会切换为声音自导攻击程序完成攻击,之后导线也演变升级为了目前的光纤,在目标打击方面增加了不小的精准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