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印度资讯 > 印度和江苏哪个城市好

印度和江苏哪个城市好

发布时间:2022-12-22 21:43:47

① 中国死敌印度 究竟是怎样个国家

中国死敌印度 究竟是怎样一个国家


印度2011年各邦人类发展指数(图源:维基网络公有领域)

印度中部以印度斯坦族为主体的各邦一片血红,属于低人类发展水平,北方邦、拉贾斯坦邦、中央邦、贾坎德邦、比哈尔邦、恰蒂斯加尔邦等6个印度斯坦族为主体的大邦全部低于印度平均水平。在这里需要指出的是,2014年中国内地的人类发展指数平均为0.754,印度仅喀拉拉邦的0.79超过;中国最低的西藏为0.6,远高于印度平均水平,仅次于排名第5的旁遮普邦。

尤其需要指出的是,排名第一的喀拉拉邦可以说是印度的一股”清流“。单就人类发展水平论,2011年的喀拉拉邦就与可与2014年的中国江苏、浙江相媲美。该邦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859人,为印度平均水平的3倍,但其人口增长率全印度最低。女男性别比1.084,为印度唯一女性比男性多的邦。2011年,人口识字率高达93.91%,预期寿命74岁,60岁以上人口占11.2%,全印度第一。截至2011年的10年里,该邦人口仅增长了4.9%,同样为印度第一。

针尖上的莫迪

综上所述,现代的印度形成了一种很奇怪的场景:主体民族印度斯坦族,占据肥沃的恒河流域,人口、政治上上占据优势,但经济上落后;十大少数民族虽地处南部高原、沿海,人口远不如主体民族,但却经济发达,并且都有以本民族为主体的政治实体。

主体民族经济比少数民族落后,这一状况在现代民族国家中极少出现。通常经济发展的差异发展到一定程度,就有可能引起种种社会矛盾乃至国家的分裂,如美国的南北战争。因而,如中国就推行西部大开发等,通过转移支付推动落后地区、少数民族地区发展。中国以主体民族支援少数民族发展,名正言顺,印度却需要以少数民族地区支援主体民族发展,可谓有些逆水行舟。

来自经济发达的古吉拉特邦的现任印度总理莫迪(NarendraModi),其上任以来的所做所为,如推行税改统一税制等,受影响最大的正是经济发达的少数民族为主体的邦。可以说,莫迪的所谓改革是在针尖上跳舞,极易激发这些少数民族邦本就存在的分裂民意,引起社会动荡,如近日西孟加拉邦大吉岭地区就出现了骚乱。

实际上,印度国内的问题并不比中国少,并且远比中国复杂。莫迪也如中国领导人一样,知道发展是解决印度问题的关键,但当改革在国内难以推进时,也就只能借助外力了。莫迪所谓的“内病外治”的背后,实际是无奈,也是一场赌博。

望采纳

② 中国未来几年哪个省发展最好,为什么

中国最发达的省份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未来几年还是在这些地区。从目前的经济实力上来看,广东、江苏、浙江是中国最发达的省份。如果从富裕程度上来讲,浙江是最富裕的,江苏和广东还在后面。

但是站在居民富裕程度上讲,浙江则领先于江苏。原因非常简单,因为江苏的民营经济发展不如浙江。在带动居民致富上,民营经济效率是最高的。在全国民营经济500强排行榜上,浙江的企业是最多的。

对比下来,个人还是更看好浙江。我以此推断在未来数年浙江会是成为我国发展水平最高的省份。另外,江苏、福建、广东、山东的发展水平也很高,只是对比下来,浙江显得更高一些。

③ 为什么现在有好多印度人喜欢来中国旅游呢

在中国的城市和乡村,你可以感觉到平等。像印度一样,把人按照肤色、体型、美丑来分阶级的现象并不明显。印度白领新人结婚,都喜欢出国去旅游,许多人都去泰国那边,物美价廉环境风景好。当然也有来中国的,只不过中国消费水平很高,吃住行另加往返机票,对于普通印度人算下来不低了。当然从商务角度,印度人确实是前赴后继来中国,主要是找合作工厂,砍价格等等。

印度人来了以后,发现中国并不像本国媒体宣传的那么落后,他们甚至感慨自己的国家竟然如此落后于中国,有的印度游客说,跟中国相比我们就是农村。我觉得他说的挺对的。中国城市的繁华程度已经超过很多发达国家了。

到中国来的印度游客多了,说明印度的经济也发展得很快,中产阶级数量庞大,出境人口也逐年大幅度增加。收入增加了,自然就需要更多的生活方式,一旦人流起来了,飞机班次和飞机票的折扣就会越来越多。因为这些原因,印度的出境游人口快速增长,2017年有超过2000万人出国旅游,未来三年内可能会达到每年5000万人出国旅游。

十大名山:黄山、庐山、华山、峨眉山、泰山、武夷山、长白山、天山、五台山、玉山。

十大风景:桂林山水、杭州西湖、张家界、九寨沟、长江三峡、西双版纳、黄果树瀑布、日月潭、云南石林、海南风光

十大古迹:万里长城、北京故宫、苏州园林、乐山大佛、曲阜三孔、秦始皇兵马俑、承德避暑山庄、敦煌莫高窟、布达拉宫、洛阳白马寺

十大旅游城市:西安、北京、成都、大连、杭州、昆明、杭州、哈尔滨、拉萨、香港

中国的发展让印度好奇

印度人和韩国人有一点相似。韩国人觉得世界上很多东西都是韩国的,而印度人觉得自己是最聪明的人。随着中国国力日益加强,印度一直很好奇自己的邻居究竟有多强大。这也就促使不少印度人来到中国看一看。

十大古镇:浙江乌镇、江苏、周庄、安徽、西递宏村、福建、泰宁、山西、张壁、四川、李庄、浙江、南浔、江苏、同里、广东、黄姚、云南、和顺

中国的卫生环境比印度好

众所周知,印度的卫生环境令人堪忧。比如说印度的母亲河恒河,大家除了用河水洗衣服做饭,还用来洗澡洗脚。

还有,印度人喜欢用手吃饭,而且只用右手吃饭。因为他们觉得左手比较脏,平时用来上策所。相比之下,中国人吃饭就文明多了,我们用筷子用勺子,而且卫生和饮食条件更为健全。

到中国来的印度游客多了,说明印度的经济也发展得很快,中产阶级数量庞大,出境人口也逐年大幅度增加。收入增加了,自然就需要更多的生活方式,一旦人流起来了,飞机班次和飞机票的折扣就会越来越多。你们觉得呢?

④ 我去年夏天去了趟西藏山南地区,听说将近9万平方公里的土地是印度的,有一个江苏省的面积大小,为什么

“麦克马洪线”是1914年英国殖民者片面划出的英属印度(当时缅甸是英属印度的一个省)与中国西南地区的一段边界。该线从不丹向东,大致沿喜马拉雅山山脊直到高黎贡山北段的伊索拉希山口,涉及中印边界东段及中缅边界北段的一部分地区。
“麦克马洪线”问题始于英国对西藏的侵略。西姆拉会议期间,英方代表麦克马洪与西藏地方代表在1914年3月以秘密换文的方式划出一条“藏印边界”,即“麦克马洪线”,把包括滇缅未定界在内的大片地区划给英属印度。1914年4月,麦克马洪又迫使中国中央政府代表陈贻范草签了英方提出的《西姆拉条约》及附图,而“麦克马洪线”则作为西藏与中国其他地区界线的一部分混入附图。(有人怀疑“麦克马洪线”根本就没有出现在1914年4月27日草签的<西姆拉条约)附图上。见器昭义《英帝国主义与中国西南边疆(1911—1947)》第60页。由此可见,关于西姆拉会议的历史仍有许多待解之谜。)1914年7月,英藏双方又背着陈贻范草签(通常人们都说英藏双方在1914年7月3日“签订”了《西姆拉条约》,但实际上英藏双方代表并未正式签字(而只是进行了“草签”。并签署了一项从未发表过的联合声明,称《西姆拉条约》对双方具有约束力。 在上述访问中,当吴努提出边界问题时,周恩来说:“希望有一点时间,把情况弄清楚后再正式商谈。”针对缅甸的恐惧心理,周恩来指出:新中国奉行的是和平外交政策。我们立国的根本原则是把自己的国家搞好,我们没有任何领土野心。随后发表的联合声明也说: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指导中国和缅甸之间关系的原则”。1954年12月吴努访华,与周恩来就边界问题交换了意见。当时,中缅边界除北段未定界外,还有两处存在问题:一处是中缅边界南段的佧佤山区。1894年的中英《续议滇缅界、商务条款》和1897年的中英《续议缅甸条款》对这段边界都有规定,但因有关条文自相矛盾,这段边界未能确定。1941年,英国迫使处于抗战危急关头的中国政府划定了这段边界,把与中国关系密切的班洪、班老部落的部分辖区划归了缅甸,这就是“1941年线”。其后太平洋战争爆发,这段边界没能标定。缅甸独立后,把“1941年线”以西地区划入缅甸的掸邦,但未能进行有效控制。1952年,中国人民解放军追歼国民党残敌时进驻了“1941年线”以西地区。另一处是中缅边界中段的勐卯三角地。1897年的《续议缅甸条款》承认勐卯三角地“为中国之地”。但由于英国在该地修筑了公路,因而在上述条约中英国又以“永租”名义取得了对它的管辖权。缅甸独立后继承了这种“永租”关系。在1954年12月的会谈中,中方认为中缅边界南、北两段都存在问题;缅方则认为南段边界(此处双方所说的“南段边界”是指尖高山以南的全部中缅边界,事实上包括了中缅边界的中段和南段。)是已定界,只有北段边界存在问题。 关于边界谈判,中方仍表示需要做准备工作;缅方也承认确实需要准备。尽管存在分歧,但会后发表的联合公报仍肯定了“中缅两国边界尚未完全划定”的事实,并指出“有必要根据友好精神,在适当时机,通过正常的外交途径解决此项问题”。此外,双方还达成了对未定界维持现状的默契。周恩来曾指出:“根据中缅两国总理一九五四年会谈公报,未定界应该由双方谈判解决,当时双方的默契是维持现状。” 受材料限制,我们对当时中缅关于“麦克马洪线”的交涉并不清楚。但据相关事实推断,双方显然谈到了“麦克马洪线”,并同意在谈判解决前也应“维持现状”。只是由于问题的敏感性,双方只是达成“默契”罢了。此前周恩来曾对印度总理尼赫鲁说:“麦克马洪线”不仅中印边界有,而且在中缅边界也有——这条线中国政府不能承认,但是目前维持现状。虽然周恩来是在谈到中印边界时说这番话的,但可以推测,对同样存在于中缅之间的“麦克马洪线”,周恩来应有同样的看法。因此,在中缅对未定界达成“维持现状”的默契时,至少在中国看来,是把“麦克马洪线”涉及的那段边界包括在内的。 中缅之间的这一默契,使双方没有因边界问题发生过多争论,从而维持和发展了两国间的友好关系,为边界谈判赢得了准备时间。 (三)中缅边界谈判的开始 1955年11月,中缅两国在“1941年线”以西的黄果园发生武装冲突。(那天清晨,边界线上大雾浓密,能见度差。当中国军队巡逻到黄果园附近时,同缅甸军队相遇,由于弄不清情况,互相开了枪。)国际反华势力乘机鼓噪中国对外扩张,缅甸报纸也攻击中国侵入缅甸。因此,解决中缅边界问题已成为当务之急。1956年8月,周恩来会见缅甸驻华大使吴拉茂。在会谈中,吴拉茂交给周恩来一封缅甸总理吴巴瑞的信,信中强调了缅甸国内存在的困难,希望中国政府接受其对边界问题的观点。针对缅方“北段是未定界,南段的边界已定”的观点,周恩来说:应该“在五项原则和友谊的基础上,找到有利于双方的解决办法”;“应该按照吴努的建议,成立关于边界问题的联合委员会。这个委员会应该谈判解决南北两段边界问题”;“在南北两段的紧张局势应该缓和下来”。关于具体方案,周恩来提出:“在南段,即使我们承认一九四一年线是有困难的,但是,我们还是愿意考虑把中国军队撤离一九四一年线以西的地区。我们同时要求在北段,缅甸军队也从片马、岗房、古浪这三个同样由英国文件承认是中国的地方撤走。”周恩来还说:“南北两段应该同时解决”,“否则就不能寻找到解决的办法”。 1956年10—11月,周恩来在北京与缅甸前总理吴努的会谈中,重申双方分别从“1941年线”以西和片马、岗房、古浪地区撤军外,还提出了全面解决边界问题的建议:在北段,按照传统习惯线划界,就是在尖高山以北、恩梅开江以东;“中缅北段边界可以划到接上‘麦克马洪线—的一点为止,但是这是我们之间的一个默契”;“将来划界时,把——片马等三地划入中国。这一点现在我们也不宣布,便于缅甸做工作”。关于“1941年线”,“一方面说这段边界应该是一九四一年线,另一方面也承认一九四一年线是英国乘中国之危强加于中国的。现在既已成为事实,就应该维持下来。”关于勐卯三角地,“这块土地最好由中国收回,但是因为缅甸有公路通过,我们愿意提出这个问题来商量,究竟如何收回。” 周恩来还提出把三段边界问题“联系起来解决”的主张,认为“这个方式比较好,缅甸的要求可以得到满足,也照顾了中国人(民)的感情”。对于中方的建议,吴努认为“这是照顾双方利益的公平合理的建议”。会后发表的联合公报宣布:“中国军队将撤出一九四一年线以西地区,缅甸军队将撤出片马、岗房、古浪三个地方。”1956年底,中缅两国完成了撒军工作。 但中缅边界谈判不仅仅是政府的事,它也受到中国民众的关注。对英国在滇缅未定界地区的侵略,许多人记忆犹新,况且该地区曾归中国管辖,因此要求改变边界现状的舆论十分强烈。一些专家学者就提出,“中缅北段未定界应以恩梅开江为界,否定英方留下的以高黎贡山为界的主张”。鉴于这些不同意见,周恩来对历史资料进行了更加深入的研究,并认真听取了各方的意见。经过准备,周恩来1957年3月在全国政协作了关于中缅边界问题的报告。 他首先回顾了中国地图对中缅边界画法的变迁,如前所述,清朝并未管辖原茶山辖地以西地区,清朝官方地图所标边界均未超过高黎贡山。但在民国时期,由于受到片马事件的刺激,1917年出版的《中国新舆图》把江心坡标在中国一边;1933年申报馆出版的云南省分省地图则把江心坡的一部分划进中国。1942年国民党政府出版的一张地图更是把边界划到了枯门岭,希望以此来掩饰他们在“1941年线”上的损失。虽然这张图给中国人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但国民党政府并未控制高黎贡山以西地区。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地图出版社1953年委托私人出版的地图也把边界画在高黎贡山以西,但声明不是政府审定的。周恩来对此解释说:因为边界上有许多问题没有解决,如果中国政府批准出版这本地图,我们的四邻都会不安。但该地图同样在中国各界人士中留下了深刻印象。因此,中国政府关于中缅边界的划界建议虽在1956年1月得到全国人大常委会的批准,但实际上不少人是想不通的。一位人大代表就曾反映:“根据地图,我感觉很大的不安。”对地图的这种变化,周恩来指出:地图的变化“说明我们(的)地图是一件事,实际的情况是一件事,交涉又是一件事。这三件事并不吻合”。“制图时要把实际和交涉之间有一个交代,可是我们过去的地图——没有交代的,所以爱国人士看到这样的地图当然很高兴”。 关于解决边界问题的根据,周恩来认为:“我们应该把清末时候的情况仔细研究一下,作为根据。这是我们研究边界问题最主要的根据,历史的根据。”周恩来赞扬了在中缅边界问题上同英帝国主义作斗争的爱国主义立场,认为“与帝国主义必须寸土必争”,但也指出:“现在(中缅)两个国家的情况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两个国家——建立了友好关系。在这个基础上来解决问题不能相同。”“我们提出的解决北段的要求不能过高。我们的历史根据和政治理由必须结合起来,取现实的态度来解决。”“我们的目的是求和缓,而引起一个很大的紧张,这很不利。” 1957年7月,周恩来又在全国人大作了关于中缅边界问题的报告。报告首先说明:“我国和其他国家之间所有悬而未决的问题,都应该通过和平协商的途径,求得公平合理的解决。”“我们——在国际事务中一贯奉行的政策,就是争取世界局势的和缓,争取同世界各国,特别是同我们的邻国和平共处。这个政策有利于我们国家的社会主义建设,也符合于世界各国人民的利益。我国政府在处理中缅边界问题时所根据的,也正是这个基本的和平外交政策。”“我国政府在解决中缅边界问题上所采取的立场,是从维护我国的民族利益出发的,同时也是从促进中缅友谊和亚非各国团结的利益出发的。” 针对国内的不同观点,周恩来指出:“必须认真地对待历史资料,必须以正确的立场和观点对历史资料进行科学的分析和判断,把可以作为法理依据的历史资料同由于情况变化只有参考价值的历史资料加以区别。同时,更要注意到中缅两国已经发生的具有历史意义的根本变化,那就是,中国和缅甸已经分别摆脱了原来的半殖民地和殖民地地位,成为独立的和互相友好的国家。缅甸政府继承了原来受英国统治的地区,不同民族的自治邦同缅甸本部组成了缅甸联邦。我国政府接管了国民党政府所管辖的地区。在处理中缅边界问题的时候,必须注意到这些历史变化,同时也要按照一般国际惯例来对待过去签订的有关中缅边界的条约。只有把以上各点结合起来考虑,才能够正确地运用历史资料,求得中缅边界问题的公平合理的解决。” 周恩来除了对南段和中段的划界建议作了说明外,也对北段的建议作了阐述:“从伊索拉希山口以北到底富山口的部分,可以按照习惯边界线划界;从伊索拉希山口到尖高山的一段,除片马、岗房、古浪地区应该归还中国以外,原则上可以按怒扛、瑞丽扛(又名龙川江)、太平江为一方和恩梅开江为另一方的分水岭划定边界。”周恩来还强调:中国政府针对这三段边界提出的原则性建议中的各点,“应该作为一个整体联系起来加以考虑”。 从上述内容可以看出,中国尽管不承认“麦克马洪线”,但仍建议按照“习惯边界线”来划界。而这里所说的“习惯边界线”,就包括从伊索拉希山口到底富山口的“麦克马洪线”。对中国政府如此称呼这段“麦克马洪线”的原因,周恩来曾解释说:从伊索拉希山口至底富山口的“习惯线”,我们不愿用“麦克马洪线”这一名称,因为我们不愿承认英国和西藏订的密约,它是地方政府订的,未经中国政府批准,而且目前西藏政府也反对这条“密线”,认为它是不公平的。而中国政府对“麦克马洪线”的这一态度是“根据历史事实和实际情况进行调查研究的结果”,“是从维护我国的民族利益出发的,同时也是从促进中缅友谊和亚非各国团结的利益出发的”,是“为了中缅友好,为了安定我们(中缅)之间的边界”。而且中国政府的这一主张不是孤立的,关于中缅边界问题的各项建议是“作为一个整体联系起来加以考虑”的。 1957年2月4日,周恩来收到缅甸总理吴巴瑞的一封信。由于国内的压力,吴巴瑞还是希望中国接受缅甸从英国继承下来的边界状况:在南段承认“1941年线”;在中段把勐卯三角地无条件地交由缅甸支配。仅有的修正是,在北段把包括片马、岗房、古浪在内的50平方英里(约合130平方公里)土地交还中国。 1957年7月26日,周恩来致信缅甸总理吴努,正式提出解决中缅边界问题的具体建议:在北段,从伊索拉希山口往北直到底富山口的部分,可以按习惯边界线划界;从伊索拉希山口至尖高山的一段,除片马、古浪、岗房三处各寨地区应该归还中国以外,原则上同意以怒江、瑞丽江、太平江为一方和恩梅开江为另一方的分水岭划定边界;至于应该归还给中国的片马、古浪、岗房三处各寨地区的面积,中国政府根据历史上可以依据的事实和双方行政管理的方便等因素,建议要大一些。在南段和中段,除要求作某些调整以外,同意按照“1941年线”定界;中国政府所要求的调整是把班洪部落和班老部落在“1941线”以西的辖区划归中国;如果缅甸政府同意上述调整建议,中国政府愿意把属于中国的勐卯三角地移交给缅甸,成为缅甸领土的一部分。中国政府认为,以上各点具体建议应该作为一个整体联系起来考虑。 但在1957年9月的中缅谈判中又出现了新的分歧。在中缅边界的最北部分,双方此前已经达成按照“习惯边界线”(即“麦克马洪线”)划界的默契。可是,吴巴瑞在1957年2月4日信中所附地图和周恩来1957年7月26日信中所附地图对这条线的画法却有很大出入。而缅方的解释是:“在麦克马洪的备忘录中——说以伊洛瓦底江和布拉马卜特拉江的分水岭为界。实际上,缅甸认为只提伊洛瓦底江流域就可以。”“原图上独龙江直流到——图上的红线(麦线),而经勘测后发现是流到——图上的蓝线(吴巴瑞信中图),因此现在采取红线就是没有意义的。” 由此可见,新的分歧是因缅方对“麦克马洪线”的修改造成的。而其修改的依据是,麦克马洪当年是主张以分水岭划界的,但根据“麦克马洪线”原图在地面标定这条线时,却发现它把伊洛瓦底江流域的独龙江地区划归了中国。吴巴瑞地图中的蓝线,是根据分水岭对“麦克马洪线”进行修改后得来的。如果接受缅甸的这一主张,中国将失去整个独龙江流域。 针对缅方的上述主张,周恩来在谈到如何确定这段边界的具体走向时指出:“我的看法是进行实地勘察”,同时也要“根据友好关系来考虑”。“如果勘察的结果缅甸确实管到那个地方,中国可以否定麦克马洪线,因为我们本来就是不愿意采用麦克马洪线。”为了推动问题的解决,周恩来还说:提议暂时不忙于解决具体问题,可按吴努的建议,成立联合边界委员会继续处理边界问题。我们达成一个君子协定共同进行勘察。但缅方仍坚持说:在边界委员会动身前往勘察前,应该确定原则,原则应该是地形,而“合乎自然而又方便的地形是分水岭”。针对缅方的这一态度,周恩来也强调说:在北段,确定“习惯线”必须经过勘察。如果吴努照顾我方的困难,同意在昆明谈判的基础上继续努力,我们愿意在片马地区的面积上作让步。 1957年12月,缅甸副总理吴觉迎和总理吴巴瑞先后访华。周恩来在同他们的会谈中指出:中缅边界问题是英帝国主义遗留下来的,中缅两国政府对此都不负直接责任。“考虑到你们的困难,并且为了推动两国就边界问题尽速达成协议,我们建议两国先成立边界委员会,首先勘察伊索拉希山口至底富山口的一段中缅边界线。在这段边界上,除独龙江流域外,可以大体上按照分水岭进行勘察。这样就给解决边界的其他部分创造了有利条件。” 但缅方在1958年4月做出的答复依然是:关于从伊索拉希山口至底富山口的一段边界,缅甸政府仍然希望双方先确定以分水岭为界,然后进行勘察;关于片马、古浪、岗房地区,缅甸政府同意归还中国,但是要求对吴巴瑞1957年2月4日信中所建议的交还地区的范围不做任何修改;缅甸政府难于接受中国政府所提出的由缅甸将班洪、班老部落在“1941年线”以西的辖区划归中国以换取属于中国的勐卯三角地的建议,要求中国政府同意由缅甸政府继续保持对勐卯三角地的“永租”关系;缅甸政府希望双方迅速达成协议,并组织联合边界委员会,勘察两国最北段边界情况,但是,认为必须先就前三点达成原则协议,才能着手组织这个委员会和进行实地勘察工作。 1958年7月30日,周恩来致信缅甸总理吴努,再次提议:关于伊索拉希山口至底富山口的一段,为双方尽快消除还存在的分歧,从速成立边界委员会,并且派出勘察队去勘察这段边界,可能仍是最切实有效的办法;至于应该归还中国的片马、古浪、岗房三个地区面积的大小,双方在就整个边界问题作进一步友好协商的过程中,是不难解决的;希望缅甸政府重新考虑中国政府提出的废除勐卯三角地“永租”的具体办法。 在这一阶段,中缅在独龙江流域产生了严重的分歧,而分歧的根源则在于“麦克马洪线”的存在。它给了缅方争取独龙江流域的理由,认为应按分水岭对“麦克马洪线”予以修改。但对中方来说,根本不可能有什么修改,因为我国并不承认“麦克马洪线”。为了推动谈判,周恩来提议成立边界委员会,并派出勘察队去勘察伊索拉希山口至底富山口的边界,根据勘察的结果解决双方在独龙江流域的分歧,对缅甸归还中国的片马等地的面积可以协商解决。但是由于“麦克马洪线”问题的复杂性以及缅方对中段和南段问题的态度,同时也由于当时缅甸国内政局不稳,吴努一时无法采取有效措施,中缅边界谈判不得不告一段落。 (四)中缅边界协定的签订与“麦克马洪线”问题的解决 1958年8月,印度政府借口“地图问题”向中国提出领土要求:印度外交部在1958年8月21日给中国驻印大使馆的备忘录中说:“印度政府注意到‘中国画报—杂志上(第95期,1958年7月号)第20—21页上所刊载的一幅中国地图,在这幅图上中国的边界——存在着明显的不准确之处。”“印度政府谨建议对中国地图应立即做必要的修正。”这样,印度政府正式对包括“麦克马洪线”以南9万平方公里中国领土在内的大片中国领土提出要求。 1959年8月和10月,中印双方又分别在中印边界东段和西段发生武装冲突,中印边境局势骤然恶化,中印关系日趋紧张。 为了避免中缅关系因相似的边界问题而受到影响,中缅两国加快了解决边界问题的步伐。1960年1月,缅甸总理奈温应邀访华。在会谈中,周恩来强调:中国政府历来希望中缅边界问题能够全盘解决,因此提出的方案包括各个方面。为了友好,同时也为了便利问题的解决,周恩来除重申中国政府对中段和南段的建议外,又提出:对北段未定界,除片马、古浪、岗房地区和独龙江流域外,可按分水岭定界,然后对这一段边界进行勘察,并且竖立界桩;片马、古浪、岗房地区原属中国,对归还中国地区的面积,建议交由双方组成的联合委员会解决。 经过协商,中缅双方在28日签订了《中缅友好和互不侵犯条约》及《中缅边界协定》。《中缅边界协定》规定:“自尖高山起到中缅边界西端终点的全部未定界,除片马、古浪、岗房地区以外,遵照传统的习惯线定界,也就是说,从尖高山起沿着以太平江、瑞丽江、怒江、独龙江为一方和恩梅开江为另一方的分水岭——直到中缅边界西端的终点为止。”“缅甸政府同意将属于中国的片马、古浪、岗房地区归还中国。至于归还给中国的这个地区的面积,由联合委员会——商谈确定。”“为了废除缅甸对——属于中国的猛卯三角地区(即南碗指定区)所保持的‘永租—关系,中国政府同意把这个地区移交给缅甸,成为缅甸联邦领土的一部分。作为交换,缅甸政府同意,把班洪部落和班老部落在1941年线以西的辖区划归中国,成为中国领土的一部分。”《中缅友好和互不侵犯条约》规定:“缔约双方保证互不侵犯,不参加针对另一方的军事同盟。” 这一时期,中缅双方排除了“麦克马洪线”问题的干扰,使中缅边界谈判获得了重大突破。关于中缅谈判取得这一进展的原因,有各种各样的甚至是别有用心的猜测或解释。那么当事双方又是怎样解释的呢? 周恩来曾不止一次地赞扬奈温的果断,他说,要不是奈温,中缅边界问题恐怕不会解决得这么快。而奈温则认为:关键是要互谅互让,如果一方要另一方单方面让步,问题就解决不了。中缅双方在1960年1月28日发表的联合公报也说:“会谈是以极其亲切的精神和充分的互相谅解为特征的,并且导致了双方在奈温总理访华期间签订:中华人民共和国和缅甸联邦之间的友好和互不侵犯条约—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缅甸联邦政府关于两国边界问题的协定—。”事实也的确如此。原来缅方坚持吴巴瑞1957年2月4日信中的主张,一度阻滞了谈判的进程,影响了中缅边界问题的解决。从中缅边界协定的内容来看,缅方显然改变了立场,其中包括放弃按照分水岭对“麦克马洪线”进行修改的主张。正是在缅方改变原来预设立场的情况下,中缅之间才达成了边界协定。因此,正如周恩来对缅甸总理奈温的评价那样,奈温的果断对中缅边界问题的顺利解决起了重要作用。当然也正如奈温本人所说,问题的解决“关键是要互谅互让”,而中方关于中缅边界问题的建议则是一贯体现这一精神的。 中缅边界协定的签订,为彻底解决中缅边界问题铺平了道路。1960年10月,中缅两国签订了《中缅边界条约》,其中规定缅甸移交给中国的片马、古浪、岗房地区的面积增加为“153平方公里,59平方英里”。1961年1月,中缅双方互换中缅边界条约批准书。10月,中缅两国签订了标界议定书,全面解决了包括“麦克马洪线”在内的中缅边界问题。

⑤ 从地缘政治看印度为什么不如中国

从地缘政治看印度为什么不如中国?

最近,中国和印度在锡金(印度)-亚东(中国)边境爆发冲突,“龙”与“象”的较量也被全方位多角度地解读。今天,库叔分享一篇从地缘政治角度出发的分析文章,作者温骏轩将中国内部诸板块与印度进行一一的对应比较,发现了十分有趣的差异。

其实自1962年中印战争之后,两国在边境线上的小规模冲突可以说一直就没有断过,只不过不一定都见诸媒体罢了。然而这一次的冲突,倒的确有些不同。原因在于,中印两军对峙的那片面积约1000平方公里的土地(洞朗地区),印度本身并不是当事方。真正的争议双方,是中国和不丹两国。印度之所以自认为有资格出头,是因为不丹的外交、军事事务完全交由印度处理,经济上亦严重依赖印度,甚至因此没有和联合国安理会的五大国建交。

西里古里走廊位置示意图

通过上述对比,以及中国和印度在世界地缘政治舞台上的定位分析,相信大家心目对这场龙-象竞争今后的走势已经有了答案。客观说,在从古老文明迈向现代文明的这个历史转折点上,中国抓住了更多的机会,印度则多少有点输在起跑线上的感觉。这一点不仅仅体现在两国当下的地缘政治结构环境上,更体现在诸多方面。比如联合国常任理事国席位及合法拥核国家身份,是显示大国身份的两个重要指标,也是印度这些年的努力方向。中国则早在上个世纪中期,就已经做到了这两点。

事实上,以联合国席位及拥核国身份这两个指标来说,中国也是唯一以“发展中国家”身份,跻身世界政治舞台中心的国家。正常情况下,作为一个未完成工业化进程的国家,本是没有机会在国际政治舞台上取得如此好的身位的。这一切,包括今天中国领土的形成,都不是因为当年那些列强的施舍,而是100年来中国人民从未间断的抗争及巨大的牺牲换来的。

反观印度,70年前的“非暴力不合作”及听从宗主国安排的做法,固然为其求得了一个独立地位,但当印度希望自己成为世界一极时,就会发现付出和回报其实是成正比的。即使今后能够通过合纵连横,解决两个大国身份认证的问题,但对于印度来说,将自己国境线推进到一个更完美的程度,在可以预见的将来也是可望而不可及的事。

望采纳

⑥ 写一个有雅号的城市的介绍

滑雪城—挪威奥斯陆
冰雕城—日本札
鼓城—西班牙卡莱达
禁酒城—瑞典斯德哥尔摩
音乐城—奥地利维
桥城—德国汉堡
浴城—芬兰首都赫尔辛基
玫瑰城—保加利亚加布罗沃�
书城—德国莱比锡
电影城—法国戛纳;美国好莱坞
科学城—日本筑波
花城—法国巴黎
无烟城、艺术城—冰岛首府雷克雅未克
卫生城—新加坡的新加坡市
春城—中国昆明
邮票城、假牙城—列支敦士登首都瓦杜
汽车城—美国底特律市
噪音城—巴西的里约热内卢
绿化城—波兰首都华沙
铜城—赞比亚卢萨卡
椰城—印尼的雅加达
暖城—伊朗德黑兰
酒城—德国慕尼黑
鞋城—捷克哥德瓦尔多夫
表城—瑞士首都伯
塔城—缅甸文化古城蒲甘
赌城—美国大西洋域
火柴城—瑞典延彻平市
雷城—印度尼西亚茂物
热城—苏丹首都喀士穆
旱城—秘鲁首都利马
水城—意大利威尼斯
雨城—印度乞拉朋齐
冰城—俄罗斯雅库茨克
雪城—美国首都华盛顿
雾城—英国首都伦敦
日光城—中国拉萨
博物馆城—意大利首都罗马
大学城—英国牛津
古迹城—叙利亚大马士革
足球城—巴西里约热内卢
葡萄酒城—阿根廷门多萨
图书馆城—英国首都伦敦
画城—墨西哥的墨西哥市
不夜城—中国黑龙江漠河
扑克城—德国的切布尔克
蛇城—意大利哥酋洛
鸡蛋城—美国洛杉矶
动物城—埃及首都开罗
蝙蝠城—印度的瓦丹索朋镇
乌鸦城—尼泊尔加德满都
鸟城—印度新德里;斯里兰卡首都科伦坡
风城—新西兰惠灵顿
壁画城—墨西哥首都墨西哥市
茉莉花城—希腊雅典
圣城—巴勒斯坦耶路撒冷
狮城—新加坡首都新加坡市
巧克力城—美国赫尔希
金融城—英国伦敦
医学城—美国休斯顿

⑦ 江苏到印度的大城市,飞机票多少钱谢谢啊

我是南京的,我经常往返中印之间。

我建议你飞南京-广州-德里(南航)或者南京-香港-德里/孟买这条线(国泰),如果买往返机票的话相对来说便宜一些,稍微提前几天买票,一般往返在4000-6000之间。

如果走上海的话,就只有东航,你可以比较下,东航上海直飞德里的航班往返票一般都在6000-8000的样子,相当贵。

上海还有印航飞德里的班机,不推荐,机型旧,还曾经在上海机场出过小事故。

坐船?好像没有相关的邮船啊,而且时间未免太长了吧,时间成本要考虑啊,而且南航和国泰的航班已经很便宜了。

==========================================

根据你补充的问题回答如下:

护照是必须的,还需要签证,二者缺一不可。

阅读全文

与印度和江苏哪个城市好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巴基斯坦和中国的关系为什么这么好 浏览:854
伊朗和美国为什么有仇 浏览:166
为什么印尼人喜欢喷香水 浏览:146
印度歼10怎么样 浏览:678
越南马皮凉在越南哪个位置 浏览:833
伊朗女人戴什么手表 浏览:994
买越南媳妇多少人民币 浏览:414
去伊朗旅游带多少钱 浏览:24
想陪你很久很久意大利语怎么说 浏览:791
英国人怎么评价约翰 浏览:914
印度订不到酒店怎么办 浏览:932
传说对决印尼服怎么进 浏览:673
关于英国论文怎么写 浏览:406
意大利有哪些品牌的车 浏览:582
伊朗对西班牙怎么样 浏览:897
1元换多少越南盾合适 浏览:173
越南610是什么金 浏览:278
印尼什么时发生地震 浏览:36
印尼红龙鱼15公分怎么看 浏览:567
中国公元前900年什么时期 浏览: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