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印度资讯 > 印度佛教僧人有哪些

印度佛教僧人有哪些

发布时间:2022-12-22 22:21:39

❶ 东汉时期从印度访华的佛教僧人有哪些

据《高僧传》,这一时期来华的印度僧人主要有:
1、昙柯迦罗,中天竺人。出身于富有家庭,受到良好教育,加之自幼聪明好学,长大后学识渊博。25开始学习佛法,并出家为僧。
2、魏嘉平(249~254)中来华,在洛阳传播佛教,并翻译佛经。后不知所终。
3、摄摩腾、竺法兰两位大师,受汉明帝邀请,代表了佛教正式官以方名义进入中国。

❷ 印度佛教史上称为“提婆达多破僧”的是什么人

佛陀晚年时,佛教发生了一次大的分裂,佛教史上称之为“提婆达多破僧”。提婆达多是佛陀的堂兄弟。他十分聪明,天资极高,出家后精研教义,能持诵八万法藏,在佛门中颇有声望。但他有野心,想取佛陀的地位而代之。他提出恢复“四依柱”生活方式的主张来反对佛陀,要求信徒不食奶酪、肉类、盐,受用时不截布(穿用整幅的布),常居于野外。不少信徒支持他,投入他的门下。这也说明佛教放弃“四依柱”生活方式是经过一番激烈斗争的。后来佛陀亲自出面,做了许多工作,才召回一部分人。还有一部分人聚于提婆达多身边,成立独立的僧团。7世纪玄奘游历印度时仍见到提婆达多僧团的活动。

❸ 佛门十大高僧是谁

藏传佛教高僧:
前弘期
桑希——早期佛典翻译大师
巴·赛囊——前弘期“七觉士”之一
巴果·白诺杂那——早期密宗大师
拉隆·贝吉多杰——佛教的卫士
郭·法成——藏族佛学翻译家
后弘期
西藏三贤哲——在安多点燃佛教火炬的佛学家
喇钦·贡巴饶赛——藏传佛教东律初祖
鲁梅·慈臣喜饶——复兴佛教大师
仁钦桑波——后弘期最负盛名的佛经翻译家
卓弥·释迦益希——西藏翻译家
昆普瓦·却吉杰波——着名密宗大师
宁玛派
莲花生大师——宁玛派密宗始祖
喀卓·益西措杰——吐蕃修密女高僧
涅·扎那古玛拉——8世纪旧密的初传大师
努·桑杰益西——旧密法中传大师
大索尔·释迦琼乃——旧密法后传大师
佛教在书画界享有盛名的十大高僧:
如骨气深稳、体兼众妙的智永,
高古超迈、显赫一代的怀素,
高情峭拔、磅礴挥毫的贯休,
烟岚气象、高旷之景的巨然,
画学正脉、师法自然的渐江,
自出机抒、造妙入神的髡残,
点染数笔、脱尽窠臼的八大,
搜尽奇峰、笔意纵恣的石涛,
落笔冷隽、蹊径别开的虚谷,
劲气内敛、和悦蕴藉的弘一。
少林高僧:
◎ 跋陀

跋陀,又名佛陀,天竺(印度)人。北魏孝文帝时来中国传播佛教,深得敬重。北魏迁都洛阳,孝文帝在洛阳为他建造寺院。跋陀性喜幽静,孝文帝又在嵩岳少室山下为他建造寺院。这座寺院即现在的少林寺,跋陀是为少林寺的创立者和第一位住持。他在寺内翻经台翻译了《华严》、《涅盘》、《维摩》、《十地》等经,并度化了慧光、僧稠等人。年老后跋陀迁居少林寺外,直到圆寂。

◎ 达摩

菩提达摩,天竺(印度)人。梁大通元年(527年)从广州登陆,到中国传播佛教。达摩渡长江入北魏境,先游历了洛阳,后到少林寺,在五乳峰上一个石洞里面壁静修,时间长达九年。他依据大乘派教义,融汇中国精神,开创了中国佛教禅宗,被尊为初祖。在众多求教者中,达摩选择将衣钵传给了慧可。东魏天平三年(536年)达摩圆寂,葬于熊耳山,立塔于定林寺。

◎ 僧稠

僧稠,昌黎人,俗姓孙。先在巨鹿景明寺出家,拜治实为师,后到少林寺拜跋陀为师。僧稠少时体质较弱,后发愤习武,练得拳捷骁勇,体轻身灵。他理解极快,学佛成绩卓着,被跋陀赞为“葱岭以东,禅学之最!”他后来在嵩岳寺讲经说法,影响很大。

◎ 慧可

洛阳虎牢人,俗姓颐。他幼年出家,通晓佛典。四十岁时拜菩提达摩为师。为表求道决心,慧可竟用刀自断左臂,奉献达摩座前。感其赤诚,达摩授法器、赐法名,收他为传法弟子。慧可是为禅宗二祖。他在少林寺西南山上养伤时的住所和石台,后成为二祖庵和养臂台,遗迹尚存。

◎ 福裕

福裕,号雪庭,山西文水人,俗姓张。九岁入学,理解力极强,乡里人称他为“圣小儿”。出家后拜休林为师。元世祖慕其名德,命他住持少林寺。元宪宗时授他都僧省之符,命他总领天下僧众。他率众修复了嵩山一带因战乱毁坏的寺院,常被后人尊为少林寺中兴之祖。他于元至元十一年(1274年)圆寂。元皇庆元年(1312年)被追封为大司空、是府仪同三司并晋国公。

◎ 紧那罗

紧那罗,不知其来历。据《嵩书》记载:“至正初(1341年)忽有一僧至少林,蓬头裸背跣足,止着单裩,在厨中作务。……至十一年辛卯(1351年)三月二十六日,颍州红巾贼率众突至少林,欲行劫掠,此僧乃持一火棍而出,变形数十丈,独立高峰,贼众望见,惊怖而遁。僧大叫曰:‘吾紧那罗王也!’言讫遂没。人始知为菩萨化身也。”紧那罗在少林寺地位极重,寺中有紧那罗殿和其塑像,被尊为少林护伽蓝神。

◎ 法如

法如,上党人,俗姓王。幼年随舅父到丰阳,先事青布明为师,十九岁时出家。经青布明指点,他又投禅宗五祖弘忍为师,侍奉前后共十六年,直至弘忍灭度。之后他北游嵩岳,在少林寺住下,唐永昌元年(681年)圆寂。他被认为是传自弘忍的又一位禅宗六祖,塔在少林寺东侧许塔沟村口。

◎ 慧光(487~536)

慧光,长卢人,俗姓杨。十三岁时随父入洛阳,后被跋陀收为弟子,不久在少林寺出家。他为跋陀所译佛经注疏,刻版印刷,又因他学佛心领神会,向人传授讲解透彻,被称为圣沙弥。他圆寂于河北邺郡。

◎ 洪遵(530~608)

洪遵,相州人,俗姓时。他八岁到少林寺出家,跟从师父资云。后被北齐朝庭封为断事沙门,负责处理僧人违反佛教戒律之事。隋时,文帝也封洪遵为官,但他仍住在少林寺内。隋文帝开皇七年(587年),洪遵被举召赴京,与印度僧人一起译经。

◎ 慧安(?~709)

慧安,荆州支江人,俗姓李(一说姓卫)。隋开皇十七年(597年)搜勘天下私度僧尼,慧安遁往山中。为挖大运河,隋大业年间追集丁夫,饿殍相枕,慧安乞食救济饥民。隋炀帝听说后诏见慧安,他又潜藏起来,到衡岳寺去做头陀。唐贞观年间,他往黄梅谒见禅宗五祖弘忍,之后遍历名山,并在少林寺住下。唐神龙二年(706年),他被招入宫庭,三年后辞归,不久圆寂。

◎ 报恩(1058~1111)

报恩,黎阳人,俗姓刘。他生于硕儒世家,从小就通治国方略,考试登第。他厌倦尘境,向朝庭辞官,出家为僧,朝庭准从了他的请求。于是他倾心于禅宗祖道,谒访诸多高僧。后来当朝丞相请他到少林寺讲经开示,不久他又应诏在少林寺住下,参禅说法。

◎ 教亨(1150~1219)

教亨,号虚明,济州任城人,俗姓王。七岁在崇觉寺出家,十三岁受大戒,十五岁外出游方。他先后出入过五座道场:嵩山戒坛寺,韶山云门寺,郑州普照寺,林溪大觉寺和嵩山法王寺。后应请住持少林寺。但不久他又引去,徜徉于嵩少间数年。金兴定三年(1219年)圆寂。

◎ 同光(700~770)

同光,山西人。弱冠出家,二十六岁受其足戒。他投会善寺普寂为师,后入少林寺,宣法开示二十余年,震动遐迩。安史之乱时,他避祸于荆州。唐大历五年(770年)圆寂于少林寺。

◎ 法玩(715~790)

法玩,山西人,俗姓张。十八岁时学道于普寂禅师,二十岁时受具足戒。普寂谢世后,法玩有时住在嵩山,有时去洛阳。唐贞观六年(790年)八月十三日,法玩于洛阳大敬爱寺圆寂。塔在少林寺西侧。

◎ 文才(1273~1352)

文才,号淳拙,临汾人,俗姓姚。其父为居士。文才年岁稍长,即请学佛,父母从其志,送他出家剃度。他谒访少林寺的还源福遇,执侍多时,后又到龙门山读经三年。接着他隐居于终南山中。元泰定元年(1324年),被请出住持少林寺,但他于元天历二年(1329年)辞退。到了元至正五年(1345年),他又被请出再任少林寺住持,七年后圆寂。

◎ 邵元

邵元,号古源,俗姓源。他原是日本国山阴道但州正法禅寺住持,元泰定四年(日本嘉历二年,1327年)来中国。先在福州,后到天台山、天目山、五台山遍访名僧,元天历二年(1329年)到嵩山少林,长住二祖庵达二十一年。他在少林寺任书记之职,曾为息庵义让行实碑撰文,并为菊庵法照塔撰文作书;他还曾作为全国百名高僧之一到京师宫里参予大藏经的翻译。邵元于元至正七年(1347年)返回日本。

◎ 了改(1335~1421)

了改,号凝然,嵩阳金店人,俗姓任。十四岁时拜少林寺提点训公为师,二十一岁时受戒。他曾在香山参访月印长老,后到天庆寺跟从松庭禅师。明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了改任少林寺住持,三年后辞退,但仍驻少林寺,直到圆寂。

◎ 文载(1454~1523)

文载,号月舟,北畿通州人,俗姓王。九岁入乡校,十三岁出家,拜白庵为师。二十岁时出游参学,三年后回还,闭门不出,读经习静。他又到少林寺参叩无方可从,三年后更遍参京城诸多禅师。明弘治年间,文载住白塔精舍内阅大藏经。明正德三年(1508年),祠部任命文载住持少林寺,前后十六年,直到圆寂。

◎ 悟须(?~1563)

悟须,号匾囤,一号无空,禹州人,俗姓陈。年过二十后辞父母出家,入少林寺,以梵僧喇嘛为师。十数年后辞别师父,到中条山中修行三个月,接着在峨嵋山巅住下。后来他又遍游全国,到京城,居吉禅庵中,印造了大弥陀经若干藏。不久他重回少林寺。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他再次离开少林寺去峨嵋山,行至州江中时坐地圆寂。悟须是明代着名的十八武僧之一,他的骨灰归回了少林寺,建塔埋葬。

◎ 正道(1547~1609)

正道,字无言,洪都新建人,俗姓胡。他开始在上蓝寺出家,拜和尚为师。二十岁后跟从知休禅师,住在南岳净瓶崖。知休指点他参谒逊庵,后又指点他到少林寺参谒幻休常润。正道于明神宗万历二十二年(1594年)被祠部任命为少林寺住持,前后十七年,直到圆寂。

◎ 恒林(1865~1923)

恒林,号云松,伊川宋寨人,俗姓宋。光绪初年入少林寺为僧,民国元年被任命为登封县僧会司僧会,后又被推选为少林保卫团团总。任职后数年间购置枪枝,训练武装,打击土匪,备尝辛苦。民国十二年(1923年)秋,积劳致疾,卒于职。

◎ 行正(1914~1987)

行正,字愿安,登封城关刘庄人,俗姓李。1920年在少林寺出家,1932年在九华山东崖寺受戒。后任河南省佛教协会理事,少林寺住持。文革期间,行正采取转移地点、埋藏地下等方法,保存了一批少林寺文物。1986年,他被正式任命为少林寺方丈,结束了自清康熙以来少林寺无方丈的历史。他于1987年圆寂。

近代十大高僧:
近代高僧中着名人物有月霞、谛闲、印光、弘一、虚云等,他们分别弘扬贤首、天台、净土、律宗、禅宗。发扬佛教文化事业最有力的是圆瑛法师和太虚法师。

❹ 东汉时期从印度访华的佛教僧人有哪些

公元68年,时为中国东汉时期,汉明帝在洛阳建造了中国第一座佛教寺院,此后,佛教在中国逐渐广泛流传。佛教在中国的流传与佛经的汉译运动紧密相关。
佛典传来后的东汉三国时期,是外国僧侣主译时期。以西域、印度来华高僧安世高(安息王子)、支娄迦谶(来自北印度)为代表。

❺ 印度的AghoriSadhus僧侣,跟其他僧侣有什么不一样

首先,他们是印度教的僧侣;其次,印度教的僧侣在种族姓氏中是特权阶级。自然待遇好。
公元1000多年前,雅利安人侵入印度大陆。

从事农业、畜牧业和商业等的普通雅利安人称为吠舍,他们是种姓中的第三级。种姓中的最低等级是首陀罗,基本上是被征服的土着居民,但也有少数贫困的雅利安人,从事手工业和农牧业,其中大多数是奴隶。

虽然,印度独立了那么多年了,但是种族姓氏依旧无法完全消除,根深蒂固。印度的僧侣作为婆罗门,待遇自然还是很高。

❻ 东汉时期从印度访华的佛教僧人有哪些

永平八年(公元65年),蔡、秦等人告别帝都,踏上“西天取经”的万里征途。在大月氏国(今阿富汗境至中亚一带),遇到印度高僧摄摩腾、竺法兰,见到了佛经和释迦牟尼佛白毡像,恳请二位高僧东赴中国弘法布教。
永平十年(公元67年),二位印度高僧应邀和东汉使者一道,用白马驮载佛经、佛像同返国都洛阳。

❼ 最早到古印度取经的高僧是

法显(334年-420年),东晋高僧,平阳郡武阳(今山西临汾人。

他是中国佛教史上的一位名僧,一位佛教革新人物,第一位到海外取经求法的大师,杰出的旅行家和翻译家。

在399年,法显65岁的高龄从长安(今汉长安城遗址)出发,经西域至天竺寻求戒律,游历30余国,收集了大批梵文经典,前后历时14年,于义熙九年归国。

❽ 东汉时期从印度访华的佛教僧人有哪些

东汉时期从印度访华的佛教僧人有:昙柯迦罗、僧伽跋澄、僧伽提婆、僧伽罗叉、昙摩耶舍。

昙柯迦罗,中天竺人。出身于富有家庭,受到良好教育,加之自幼聪明好学,长大后学识渊博。25开始学习佛法,并出家为僧。魏嘉平(249~254)中来华,在洛阳传播佛教,并翻译佛经。后不知所终。

僧伽跋澄,罽宾人,前秦建元十七年(381)来华,翻译佛经。

僧伽提婆,罽宾人,建元(365~384)中入长安,先后在长安、洛阳、庐山等地翻译佛经。

僧伽罗叉,罽宾人,晋时在华,曾与僧伽提婆一起在洛阳翻译佛经。

昙摩耶舍,罽宾人,晋隆安397~401)中到广州,义熙(405~418)中到长安,翻译佛经。南朝宋元嘉(424~453)中回西域,不知所终。

(8)印度佛教僧人有哪些扩展阅读

东汉时中国的佛教信徒基本都是宫廷贵族、达官显贵的话,那么到了三国时,已经有许多平民百姓信了佛教。佛教文化在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撞击中逐步在中国站稳了脚跟。

这些僧人来华,不仅翻译佛经、宣传佛法,而且他们中有许多人都具备多方面的知识,如天文、历算、医药、建筑、绘画、雕塑,等等。他们也把这些知识带进中国,传授开来,对中印文化交流做出了重要贡献。从僧人们来华的途径看,两晋南北朝时期的西北道和南海道基本上是通畅的。而且僧传中也提到当时广东经常有印度商人经商。

❾ 印度僧人

在秦岭脚下有一村落,名曰,刘家庄,这里地形偏僻,人烟罕至,前些年是有名的贫困村,可是近年来国家扶贫力度增加,因地制宜的给了一些政策,比如种植草药,养殖牛羊等,还为此接通了电,经过一段时间发展,现在村里每户人家都有了彩电,老百姓的生活也好了起来。

这天村口来了一位头无发,披旧袈裟,全身皮肤通体漆黑的人,他站在那,举目四望,似乎在打量这里的一切。

就在观察之际,当涂口有个老者肩抗锄头路过,他看见这个僧人似乎是个外国人,便开口询问,你是那国人啊?

僧人抬起右手稽首道,我是印度僧人。

陕西人好客,尤其是农民,那老人用搭在脖子上的汗巾擦了擦脸道,奥,是国际友人啊,来来来,到俺家里坐坐,俺给你弄个羊肉泡馍吃。

那印度僧人倒也入乡随俗,跟着老者来到了一座院子,院子不大,但也养了不少鸡鸭,过篱笆围口,就是一间窑洞,僧人进去东瞅瞅西看看,甚为好奇。

“这窑洞冬暖夏凉,请上炕。”老者笑着说。

僧人心细,见老者脱了鞋子后,自己才上炕结伽蚨坐,老者看僧人如此便道,放松嘛,不要拘谨,学我盘腿。

僧人摇头道:“习惯了。”

“你的普通话还蛮标准的,学了几年啊?”老者打开话茬。

“三年了,中国话博大精深,我笨的很。”僧人说完低头又念了一句,阿弥陀佛。

“谦虚喽。”老者看着僧人又拍了拍额头说:“我真是老糊涂了,你们僧人不吃肉的,我还弄啥泡馍。”

“老人家,不防事,我们印度并不讲究这些。”僧人安慰道。

“好,你等着,我给你做。”说完欲下炕。

“不急施主,贫僧想问一下,这村庄的有多少年了?”僧人合掌问。

老者有点兴奋:“你可算问对人了,这里是刘家庄,都是汉高祖的后裔,因避赤眉,逃难于此。”

“那赤眉以前这里叫什么村,有没有人住过?”僧人继续追问。

老者干咳了几声,脸上露出不好意思的神情,似乎觉得自己做错了什么事的,唉,陕西人真是朴实。

“这就不晓得了,不过我们村有个大学生,懂的不少呢,你就在此地,我去给你叫来。”

看着老农跳下炕远去的背影,这印度僧人自言自语:“震旦之民果是纯真,怪不得当年有人发愿下辈子转投中华。”

这个大学生说的就是刘后行,刘后行听了他的话,怪觉得不好意思的,这里的人思想还停留在十几年前,觉得村里出了一个大学生,是一件极为了不得的事,是光宗耀祖,其实哪里知道,外面大学生已经分为了三六九等,自己只不过是一个三本生,可他们却觉得自己好像无所不知一样。

老伯按辈分自己要叫他三叔公,这村都是打折骨头连着筋的,又看到他脸上露出殷勤的样子,刘后行也只能答应。

老者把刘后行带到自己家,然后说你们好好聊,我去做饭,说完极为高兴的哼着,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的曲子离开。

刘后行盘腿对着僧人,大眼瞪小眼,为了打破尴尬,他说:“你来自印度哪里啊?”

“比哈儿邦。”僧人淡淡回答。

“奥,听说过,挺有名的,久仰。”刘后行做恍然大悟状,其实他哪里知道?

印度僧人似乎看穿了什么问:“请问施主,印度的首都是哪里呢?”

“是…曼…谷…肯定不是…开…罗吧。”刘后行支支吾吾答不上来。

印度僧人只是阿弥陀佛,便没再开口。

刘后行觉这印度僧人在鄙视自己,觉得应该来个下马威,免得被这阿三小瞧,便道:“我这村地接秦岭,人烟稀少,平常外省人都不来,更何况外国人,而且还是从印度来的,不知大师意欲何为?”

这僧人才慢慢睁开眼缓缓道,我给你讲个故事吧。

两千年前,阿育王为了登上帝位,杀了自己九十九个兄弟,为此常常晚上噩梦不断,这天他在城外巡游,看见一个少年僧人,那僧人举止端庄法相威严,阿育王大为惊奇,把他接到王宫,这少年僧人刚到王宫便径直坐到宝位上,摩挲着御坐说,这里血腥气甚浓。

阿育王听后升起敬意,便向他询问教义,那少年僧人便道,因果不朽,佛法无边。此话对王触动很大,于是便让这少年做了国师。

“你道这少年僧人是谁?”这印度僧人问这句话的时候脸上显露出庄重。

话刚说到这里,老者端了两碗羊肉泡馍来,说,趁热吃,别嫌弃哈,吃完了碗放下,我回来收拾。

“三叔公,你呢?”刘后行问。

“我吃过了,你可要好好陪陪这印度来的客人,可不要不耐烦。”说完扛着铁锹离去。

“礼仪之邦,名不虚传。”说着又拿起筷子夹了一片羊肉嚼着说:“如此美味,我在印度根本就吃不着。”

“还以为你不会用筷子呢,没想到这么熟练。”刘后行竖起了大拇指。

“我这次来,可是做足了功课。”

刘后行一会谈印度的咖喱,一会聊了印度的飞饼和中国的饼子有什么区别,又谈印度的茶是不是中国传来的,又扯到西游记唐僧取经,总之在美味的佐料下,两人简直像多年不见的老朋友。

吃完羊肉泡馍,两人不约而同的打了饱嗝,于是话题又转到刚才的故事中。

“这少年僧人就是一代圣僧,目犍连子帝须。”

那阿育王在圣僧的谆谆教导下,便定佛教为国教,这可惹恼了当时的婆罗门教,于是那大祭司便来到王宫,指责阿育王放弃了父亲的信仰,贱踏了梵天,是不忠不孝之徒,阿育王眼睛喷血,欲要砍掉祭祀的头,圣僧说,这只能杀了他的身,不能杀了他的心,于是便提议与婆罗门赌斗。

那大祭司自幼修持,练得无上神通,他看圣僧年少,便应下,又加了个条件,说谁输了就折断自己一臂,问圣僧敢不敢应承,圣僧冷哼道,你输了废掉一条胳膊,我输了自挖双眼。

于是第一场斗理论,先说人。

那大祭司先道,《吠陀经》说梵天口变为婆罗门,双臂变为刹帝利,双腿变为吠舍,两脚变为首陀罗,其余人为不可触碰者,乃贱民也,可见秩序分明,千万别打破,否则世界将会毁灭。

圣僧说,众生平等,无高低贵贱之分,只有在智慧上有迟钝开悟之别。

再说世界。

大祭司以“万法本梵”作解释。

圣僧以“万法缘起”来回答。

阿育王听完,判定圣僧首场获胜。

“其实,我觉得按照婆罗门的解释,阿育王为刹帝利,上面还有婆罗门压着,心里肯定很不爽。”

刘后行插了一句。

“你很聪明。信奉婆罗门,阿育王只能做个刹帝利,圣僧告诉他,在佛教你可以是转轮圣王,注定是统治天下的,如果是你,你会支持谁?”

印度僧人一针见血。

第二场,斗法术。

那大祭司把自己的双腿搭在脑后,双手支撑地面,喊了一声起,大地生风,把他拖到半空中,他在云端下洋洋得意的看着圣僧。

圣僧笑了笑,站在原地,不挪动步伐,直接旱地拔葱升到云上,上半身出火,下半身出水,过了一会又上半身出水,下半身出火。

落地后大祭司恐慌,知道自己要输,但仍不死心,便开始了第三场比试。

第三场,斗法宝。

那大祭司从袖袍里抖落出拇指大的蛇,这蛇一到地,便猛的长到七八丈,头旁边又生出一个头,那双头蛇遮天蔽日,吐着血信子,来到圣僧面前,唬的一旁阿育王战战兢兢汗不敢出,那蛇张着血盆大口眼看要将圣僧吞到肚子里,忽然天空传来一声怪啸,只见从太阳处飞来一只鸟面人身,肋下有双翅,扑闪而来,一飞过,天顿时成为黑夜,它先用尖喙啄瞎蛇的眼,再用利爪把蛇从头到尾撕裂成两半。

那大祭司吐血栽倒,阿育王见他败了,欲要砍断他的胳膊,以应赌约承诺,圣僧说,我佛慈悲,请求宽恕。

阿育王责怪圣僧心善,便答应不废胳膊,但必须剃光头发,加入佛门。

“精彩,精彩,后来呢?”刘后行迫不及待的追问。

后来,阿育王光兴佛法,在圣僧的加持下,一统印度,史称《孔雀帝国》。

阿育王为此志得意满,常常说,自己国土有万里之广,自古至今恐怕没有比这更宽大的了。

圣僧为了不让他生骄怠之心,便道,东海之滨,有一国,名曰,震旦,其国土面积恐怕比圣王的帝国,过之而无不及。

阿育王意兴阑珊。

三年后,帝国承平日久,百姓安居乐业,为了让后世记起他的丰功伟业,阿育王便搜罗全印度的宝物,铸成一大一小的两件法器,大的是,阿育王石柱,上面刻经文法敕,小的叫,阿育王宝轮,不知有何功效,但总归是非常贵重。

刘后行全神贯注的听着。

又三年。

阿育王已经是志诚的佛教徒,为了弘扬佛法,救拔沉沦,他决定集合全国精英僧人,再从里面选拔出更优秀的,分三路,前往不同地方宣传佛法,普渡众生。

第一路南下,派了九大高僧,去了锡兰,渤尼,真腊,暹罗等地。

第二路也派了九个高僧,翻越喜马拉雅山脉,去了西藏,吐谷浑等地。

第三路是核心,派了十八位大德神僧,北上东行,重点攻略震旦,为此阿育王还搭上了阿育王宝轮。

目犍连子帝须劝他说,阿育王宝轮乃镇国神器,不可轻易赠予外人,阿育王答,国土稳固,百姓得乐,在德不在器。

刘后行已经听得入迷了。

当时天竺到震旦,不管怎么算,都有十万里之遥,那十八圣僧果然心志鉴定,一往无前,期间经历了高山俊岭,风暴沙漠,还有战争瘟疫,仍不退一步,这种精神可以和你们的玄奘大师相比,可见人一旦有了信仰,是一件多么可怕的事。

就这样行行复行行,十年过去,那十八圣僧到达西域大月氏时,只剩下九位活着,他们各个衣衫滥缕,却甘之如饴,眼睛清静,如装着大海,他们用高深的佛法折服了当时的国王。

这九位高僧为首的是一个名叫,解商罗的长者,他本欲立马去见震旦之主,却被大月氏国王劝阻,说边界有匈奴作乱,不如先留在此地,一方面替他教化百姓,一方面学中华语言,等待时机。

又过几年,大月氏国王兴奋的告诉解商罗,匈奴被一个姓蒙的将军打跑了,现在赶紧去,不然等中国把长城修好了,再去就犹如飞天了。

于是九位高僧来到了当时的秦边境,当时把守的是蒙拓,他是蒙大将军的侄子,高僧对守关的兵士说,自己是大月氏使节,愿与你们的长官合力与匈奴作战,边关兵士不敢怠慢,虽然这九人长的怪异,但秦法更严厉,还得把这件事上报。

蒙拓当时拿着大月氏国王的羊皮做的通关文牒,和一篇饱含深情的文章,这竹简上面开头先说,孔雀帝国向大秦帝国问好,其次是说他们是奉国王的命令,愿与大秦结成兄弟之邦,后又说自己有佛法三藏,不敢藏私,愿助国王教化万民,等等。

蒙拓看着上面的文字,一脸茫然,他只知道有南越,北戎,西狄,最多加个匈奴,怎么这世界上还有什么大月氏,还有什么孔雀的国家。

“这是捏造的神话传说?”蒙拓自言自语。

生性谨慎的他,还是登关观望,但看到下面僧人的长相也是惊了一跳,那群僧人,身材魁梧,肤色黑中带黄,大鼻子宽嘴唇,络腮胡卷曲粗放,饶是自己见多识广,也是满脸疑惑。

心下好奇,便延请僧人们到行军帷幄中谈话,经过半日的询问,蒙拓也明白了几分,那解商罗便趁机说些佛法,那蒙拓果然有大将军的风范,面如平湖,不露喜悲,几个人又聊了一会,解商罗说自己想见见震旦的转轮圣王。

“你说的是皇帝吧?”蒙拓摇头拒绝。

解商罗也不气馁。

尽管说的是天花乱坠,宝雨纷纷,但蒙拓仍然无动于衷。

“解商罗停下说辞用梵语和其他僧人说些什么,其中有争吵,但最后仍以解商罗为主,于是解商罗便拿出阿育王宝轮,不知演示了什么,但之后蒙拓便以阿育王宝轮做交换,答应时机到了便替他们引荐。”

“看来阿育王宝轮是件神奇的法物呢。”刘后行做出结论。

印度僧人点头。

过了半年,秦始皇龙撵巡游到边关,蒙拓说有异域人自传说中的昆仑山而来,欲见陛下,秦始皇好奇,便让蒙拓把他们带来。

那九位僧人直挺挺的来到行宫前,立而不拜,始皇看着他们模样,皱起眉头。

赵高尖着嗓子喊:“何方人士,见皇帝还不跪拜?”

解商罗出来答道:“我沙门只拜佛,不拜帝王。”

秦始皇不喜,压住怒火,一语双关道:“异域之人,果然不与中国同。”

“我听说你们是从昆仑山来的,有没有不死药啊?”秦始皇眉彩中透着期待。

解商罗听他说自己从昆仑山来的,大为不解,看着蒙拓,蒙拓此刻摆摆手,使着眼色,似乎在说,非如此不得见。

“世间万物无长生,就是仙人,也有三衰败相。”解商罗夸夸而谈。

秦始皇听说自己不能长生,脸上肌肉抖动,露出了不耐烦的神情。

蒙拓见状转移问:“兀那异人,学的什么道法?”

解商罗见蒙拓递了话头道:“我有佛法三藏,能超亡者升天,能度人脱离苦海出逃火宅。”

“一派胡言,人有人道,鬼有鬼道,人死便在鬼道生活,更何况天窈窈冥冥昏昏默默,你怎么个升?”

惹恼了旁边的御史大夫。

“人乃父母经血所生,人死化为尘土,哪有什么亡者?万物皆自然,天地亦如此,谁在操控?”

说这话的是丞相李斯,他是法家信徒,但说完就发觉失语了,因为始皇帝真信鬼神啊,偷眼向他瞧,始皇帝好似没听见,李斯松了一口气。

“你刚才说的天,不过是把他当做是世界本源,其实根本没有本源,譬如,修长城,你无人你就没法修,有了民而建筑材料缺失,也没法修,长城不可能自己在那,换句话说,长城的存在不取决于自己。”

他转过身看着御史大夫,又振振手臂对着丞相李斯道:“人生有阳世,人死当然有阴间,譬如,有黑就有白,有日就有月,有人就有鬼,如果没鬼,那神仙又从何谈起?”

李斯撇了撇嘴,本欲反驳,但想到言多必失,只好沉默不言。

“错了,错了,异人你错了,天不可说,不可思,你说长城存在,由民和材料决定,那么这是由谁的规定?当然是天让你这么认为,其实天也可以直接变出长城,只是他不屑。”

御史大夫毫不退让。

解商罗意识到了什么,他第一次觉得佛法好像并不完美,似乎存在疏漏,如果不加以补缺,他感觉婆罗门终有一天会抓住这点,那么佛法在印度的衰落也是必然的。

“那是因为佛性…”

解商罗话还没说完,秦始皇打断了他。

“好了,你说说,脱离苦海是什么意思?”

“世人因贪嗔痴恨,生起种种妄心,起无明争端,致使身心备受煎熬,在轮回中无始无终,逃脱不得,为有佛法才能救赎。”

“世人有贪嗔痴恨,也有忠孝仁义,也有欢乐和情爱,你为什么只看到苦的一面?”

御史大夫不满的说。

“你觉得是世人苦多还是乐多呢?”解商罗反唇相讥。

“你们各自都有道理,我想问异人,你所说的轮回是何意?”

秦始皇也是好奇心重。

“轮回即因果,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做善事可以升天道,做坏事便下地狱。”

“那什么是善事,什么是坏事?”旁边的李斯开腔了。

“善事,救人助人不杀生,坏事,杀人毁家。”

秦始皇冷哼一声,自己灭六国杀人何止百万,看来自己真是坏事做绝,这地狱之行非我莫属了。

印度僧人正说着,不妨天色已晚,三叔公也下地归来,于是刘后行便提议请他到自己家去做客,僧人推辞说怕打扰,刘后行说自己一个人住,父母在外地打工,暂时回不来,两人谢却了三叔公的挽留,来到了刘后行的家,又开始了下面的故事。

“异人不可胡言!”蒙拓试图挽回。

解商罗倒也聪明,看到秦始皇阴晴不定的脸又道:“圣王勿忧,我有佛法可脱苦海。”

“好,朕看你能再说些什么?”秦始皇已经杀机渐起。

“剃发出家,远离妻儿,弃置世俗,遁入空门,便可超越轮回,作圣成佛。”解商罗信誓旦旦的做答。

“唉,后世当有以此亡国者。”叹气的正是丞相李斯。

亡国?

那秦始皇号称始祖,欲想让后世子孙千秋万世做帝王,那他的大秦帝国也必然永存,那亡国,这岂非说的是自己?

“一派胡言,剃发,抛弃妻儿,绝别父母,骇人听闻,让人绝子绝孙,那我中华岂不是让与异邦,简直是妖言惑众,来人拖出去斩!”

秦始皇拍案而起,声如豺狼,眼睛凶恶的环视四周,天威浩荡,唬的蒙拓一下子爬在地上,匍匐着身子。

顿时从帐外冲出来十几名手拿长戈兵士,把这九名异僧团团围住,那解商罗仰天大笑,从怀袍中抽出一把亮闪闪明晃晃的戒刀,对着自己脖子道:“我万里传法,使命未达,愧对如来。”言毕,自刎,血溅三尺。

其余八僧,极为愤懑,大声呵骂,有诅咒秦始皇不得好死的,有说让他下十八层地狱的,有说是他是魔王波旬转世的等等。

“还等什么,拉出去!”赵高护主尖着嗓子喊。

秦始皇瞅了趴在地上颤抖的蒙拓道:“你干的好事,看着办。”说完挥袖离去。

这句话无疑是给蒙拓的考验,也是给他的机会,蒙拓并不傻,于是令健儿把剩余八僧解到校场,挖下深坑,把八僧活埋只露出一截头,然后命军士骑快马用弯刀斫之。

那八僧虽死尤恨,并不甘心,便在一晚月明之夜,魂魄附体,又抛开土,在这静谧的晚上摸索着失去的脑袋,当他们找到的时候,他们左手端着头,脚下起了烟雾,潜行来到了行在。

八僧呼喊着还我头来,就一个个穿墙似的,到了秦始皇的御榻前,只见纹帐里秦始皇高大的身躯正在呼呼大睡,八僧伸出手,慢慢的接近,刚想要撩开纱帐,忽然打头顶处,射出一道金黄色的亮光,那八个僧人顿时不见。

原来在那纱帐高处挂着一面青铜镜,那镜子上能察照天气,下能俯观地脉,又能照人身心,人只要被照,骨骼心肺都能看得一清二楚,所以但凡有人心率异常跳动,或者脾胃变黑,他都能看的见,秦始皇刚愎雄猜之主,岂能不报护自己?

“那八个僧人恐怕是被摄入了镜中。”印度僧人说到这里语气低沉,却又忍不住对刘后行赞叹道:“你们那镜可以啊。”

刘后行听完抿起嘴巴用手摸了摸下巴道:“你说的青铜镜,应是古籍所记的秦王照骨镜,现在失传了。”

“可惜了。”印度僧人唉了一声。

“你讲的太精彩了,渴不渴,给你倒点茶。”

“不用了,马上就完结了。”

印度僧人又接着讲了下去。

阿育王自从分三路广传佛法,十五年来,其余二路皆有回访,唯独不见震旦有音讯传回,心中疑问俞重,便请圣僧来。

目犍连子帝须结金刚坐,直上半空,面对着中国方向,额头生出第三只眼,一道五色毫光从中喷出。

秦始皇踏上长城看望众将士毕,正欲再启程巡游,忽然从行宫飞出那面青铜镜,那镜旋转七八圈停留半空,又忽然朝西南方发出一道寒光。

目犍连子帝须在半空中忽然被一道亮光照在第三只眼上,顿时重心失稳,身形晃了晃,从空中栽下,眼看就要头朝下碰触地面,便伸出右掌拍出道气,随借机反弹身子,稳稳落住。

青铜镜发出光后,飘飘的掉在秦始皇手中,嬴政拿起镜子左看右看不得要领,便问起随行大臣。

丞相李斯皱起眉头,拈了拈胡子徐徐道:“只怕有异域高人,使神通窥视中华。”

阿育王连忙赶降过去,见目犍连子帝须闭目调息,没有打扰,良久,他睁开眼道:“解商罗随行一众皆死于震旦圣王之手矣。”

阿育王听后悲愤之情溢于言表便道:“岂有此理,竟然杀害天人师,我欲起精兵十万鞭挞震旦可否?”

目犍连子帝须摇摇头回道:“其在远方,我等万里参战,彼以逸待劳安能不胜?”

刘后行听到这里心中不屑暗道,就算光明正大一战,你们孔雀帝国只怕也不是赳赳老秦的对手,但脸上仍然是一副无动于衷的样子。

阿育王听了他的话,知其不可为之,神色凄然,目犍连子帝须合掌道:“我王不须烦恼,佛法讲究的是缘,时机未到不可强求,三百年后佛法将会流传震旦,后又五百年大兴,那时人人皆知佛法的奥妙。”

阿育王听了,方才心中稍定,面色平静了许多。

后来又过几年,圣僧病重不起,唤一徒弟到床前,徒弟跪倒在地哭泣道:“师傅正当盛年,为何如此?”

圣僧摸着徒弟头顶道:“我当年斗法击败了婆罗门大祭司,那大祭司性情刚烈竟触壁而亡,我虽没杀他,但因果加持于我,我固短寿。”说到这里,又气喘不停,勉强压下继而道:“多摩多,我涅槃后你当迅速入定。”

“此是为何,还请师傅开导。”多摩多不解。

“两千年后,佛法将会在印度消亡,你须找到阿育王宝轮,方能复兴佛法,切记。”目犍连子帝须殷切的看着多磨多,又转过身叹道:“世间万物无不是成住坏空,那时已是末法,我这样做有用否,这又有谁知道呢?”说完合上眼睛,多摩多打算继续询问,却发觉其气息已绝。

说到此处,那印度僧人仿佛眼含泪光,刘后行见他颜色悲切,心中不免起了个大胆猜想。

印度僧人起身走了走,到刘后行窗前,面对着外面的月亮,看了许久,叹口气,然后又顿了顿接着讲了下去。

阿育王听说目犍连子帝须逝世,泪流满面,啜泣道:“我与国师情同一体,如今大师远去,我当不久追随矣。”

后两年,阿育王病逝,佛法从此在印度开始了衰退之路。

又过几年,那千古一帝秦始皇也死在了巡游途中,后中国大乱,蒙拓便携阿育王宝轮,来到了此地,从此销声匿迹。

刘后行听完这个结局,感慨不已,心中久久不能平静,他盯了那印度僧人好一会道:“你说的这故事,简直是如在现场,可谓历历在目,莫非你就是…”

印度僧人回身笑道:“没错,我就是。”

刘后行瞳孔变大,全身不住抖动,不知是害怕还是紧张,他咽了口吐沫,又不住的深呼吸,又过了许久才使自己心定,他小心翼翼的问道:“你真是多摩多,没想到你活了两千年,你可没骗我吧?”

“出家人不打妄语,我并不是活了两千年,我师傅涅槃后,我便找了个偏静幽远之地入定,直到2010年才出定,我花费十年时间才慢慢接受这个世界,这里简直对我来说匪夷所思,就连佛经三藏,也没有预料到这般神奇。”

多摩多语气平静,面带微笑。

“我来这里,只是为了找到阿育王宝轮。”

这一天刘后行的三观被冲击,他感觉脑袋都要炸了,但看到多摩多和颜悦色的样子,自己也不好再大惊小怪。

刘后行下床向他走来,面对着窗外寂静的夜,他的思绪飘向了远方,两个人肩并肩,许久没说话,突然刘后行用手指着外面道:“我上高三的时候,曾经一晚上写作业,见窗外山林深处,曾大放光明,当时以为是熬夜眼花,现在听你一说,莫非阿育王宝轮就在此山中。”

多摩多一听倒吸一口凉气,神色一变,满脸兴奋道:“莫非缘分来了,好,好好。”

“大师,现在天色已晚,不如养精蓄锐,等天亮了,再去寻找,可事半功倍。”刘后行建议。

多摩多伸出手拍了拍刘后行的肩膀道:“别叫大师,我们是朋友不是吗?”

刘后行听了郑重的点点头,于是这一晚二人抵足而眠。

天亮时,忽然传来武汉封城的消息,多摩多为了不给刘家庄添麻烦,只好辞别刘后行,并约定等疫情结束后再来寻宝。

(完结)

❿ 东汉时期从印度访华的佛教僧人有哪些

最具代表性的应该是东汉孝明帝为来都城洛阳传经布教的印度高僧摄摩腾、竺法兰,这也是官方认定的佛教传入中国的“白马驮经”

阅读全文

与印度佛教僧人有哪些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巴基斯坦和中国的关系为什么这么好 浏览:854
伊朗和美国为什么有仇 浏览:166
为什么印尼人喜欢喷香水 浏览:146
印度歼10怎么样 浏览:678
越南马皮凉在越南哪个位置 浏览:833
伊朗女人戴什么手表 浏览:994
买越南媳妇多少人民币 浏览:414
去伊朗旅游带多少钱 浏览:24
想陪你很久很久意大利语怎么说 浏览:791
英国人怎么评价约翰 浏览:914
印度订不到酒店怎么办 浏览:932
传说对决印尼服怎么进 浏览:673
关于英国论文怎么写 浏览:406
意大利有哪些品牌的车 浏览:582
伊朗对西班牙怎么样 浏览:897
1元换多少越南盾合适 浏览:173
越南610是什么金 浏览:278
印尼什么时发生地震 浏览:36
印尼红龙鱼15公分怎么看 浏览:567
中国公元前900年什么时期 浏览: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