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印度资讯 > 印度人才为什么外流

印度人才为什么外流

发布时间:2022-12-24 02:46:39

Ⅰ 如何看待发展中国家的人才外流现象

人才外流(brain drain)一词首次出现在1958年,它指英国的学者和科学家移民到美国这种现象,后来被广泛用来表示人力资源的国际转移,也就是熟练劳动力(high-skilled labors,如科学家、工程师、高级技术工人)从一个国家移民到另一个国家。人才外流现象早于这个词汇出现的时间,二战后美国从德国攫取大量的科学家和工程师到美国,他们原本打算听取这些人的情况汇报后将他们遣返回国。当他们了解这些人拥有的知识和技术,就意识到将这些人遣返回国,对美国将是极大的损失和威胁。按照美国法律,禁止有纳粹污迹的人移居美国,但是这批科学家有3/4都是纳粹分子。杜鲁门总统认为德国科学家对美国有用,于是在1946年同意授权“证件工程”挑选部分德国科学家留美工作,但他又明确表示:纳粹党成员、纳粹党活动名义参与者、纳粹主义与军国主义的支持者等将排除在外。为了留住这批人才,美国中央情报局竟然通过制造假档案、隐瞒纳粹污迹、剔除不利入籍证明档案等手段给有纳粹污迹的德国科学家发放签证。到1955年,美国给760多位德国科学家发放了移民签证,其中就有世界顶级科学家冯·布劳恩和鲁道夫,而这两个人都是狂热的纳粹分子。
1964年2月23日的美国《迈阿密新闻》登载一篇题为《英国科学家移居国外,一个教训》报道:每年有超过140人具有博士学位的英国科学家永久性移居国外,主要目的地是美国,除此之外,还有大量的教师到国外工作。
人才外流不仅以欧洲强国的人才流失到美国形式出现,也包括发展中国家的人才外流到经合组织国家以及中东石油富国,但是后来这个词汇主要指发展中国家的人才流失到发达国家这种现象。
从1946-1965年大约有37.2万专业人士、技术人才和科学家移居美国。在1961-72年期间发展中国家只有30万熟练工人移居西方国家,而在1990年美国统计资料显示,发展中国家移居美国的熟练工的总量高达到250万。2000年1月,超过920万的外国专业人员和技术人才在经合组织国家工作,其中美国占有45%的比重。
亚、非、拉美等发展中国家的人才大量向发达国家和地区流失。在2000年,经合组织国家接受的每10 名受过高等教育的移民就有6 名来自发展中国家,非洲、拉丁美洲许多国家甚至超过30%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人都去了经合发组织国家,发展中国家送出去的留学生也大多选择留在西方发达国家。以数量而论,则中国、印度是世界上最大的人才流失国。
一、发展中国家人才外流步伐加快的主要原因
1.西方发达国家政府的支持。《美国1990移民法》第121(b)条款对“基于就业的移民”作出如下规定:下列人员可以优先获得美国移民资格:具有在科学、艺术、教育、商业和体育等方面有杰出才能的外国人;杰出的教授和研究员;跨国公司的高级管理人员和经理;具有高学历、能为美国经济、文化艺术、商业等繁荣的各种专业人士;熟练工人和专业人士。不仅如此,美国的《1998年竞争力与劳动力促进法》再次强调通过配额制度筛选具有高学历或者特殊专业才能的移民申请人进入美国。1999年美国发放的特殊专业才能护照为11.6万个,是1989年的2.4倍。欧洲尽管没有明确的法律规定移民时外来人才优先,但是其行日常的行政政策却类似美国。2000年5月德国总理施罗德对外宣布德国将从欧盟之外对外招募2万名信息产业专业人士,法国的1997年的移民报告也明确表示对受过良好教育的工人更愿意接受为移民。
2. 人力资本具有更强大的生产力。自Gary Becker1964于年正式提出人力资本概念以后,大量的学者研究发现,劳动力通过对自身的教育投资,可以提高他的生产能力和效率,人力资本的投资与其他有形资本的投资在生产上具有同等甚至更重要的作用。人力资本与一般劳动力的区别体现在他们比后者多拥有一个知识与技术集合,这个集合能使他们具有创立新思想、开发新产品、寻求新的生产过程和新的生产方法的能力,胜任哪些没有受过相应教育与培训的人无法胜任的工作。由于人才本生就是人力资本,它能提高生产水平,创造更多财富,增加国民收入,占美国人口不到5%的美国科学家和工程师,却创造了50%的GDP。就企业而言,各种专门人才比非熟练劳动力创造更多的价值和利润。大多数的经济学家都赞同是人力资源而不是物资资源最终决定一个国家的经济社会的特征和发展速度。Psacharopoulos and Woodhall (1997)断言:人力资本构成国民财富的基础,资本与自然资源仅仅是被动的生产要要素,人是主动的生产要素,他们通过积累资本、开发自然资源、建立社会、经济和政治组织,促进国家的发展。正是基于此,发达国家无论是政府还是企业对人才流入普遍持欢迎态度。
3. 由于世界市场的竞争的加剧,技术的快速变化,使发达国家的高新技术研发人才短缺。随着世界市场争夺的白热化,竞争优势不仅取决于产品生产规模和价格,更重要的取决于水平产品的质量和性能、档次,拥有高新技术、占据高端市场是各国企业、特别是跨国公司争夺的焦点。而这种争夺最终体现在人才的争夺上,由于发达国家自己培养的人才无法满足需要,只有从其他国家引进。支撑美国高技术的三大学科数学、自然科学和工程学培养的人才难以满足其需要。据2005年的调查,愿意获取工程学士学位的高中生的比例不到6%,比10年前下降36%。2000年,中国理工科的大学本科毕业的比重是56%,而美国这一数字是17%。2005年,美国科学院在提出解决数理学科人才短缺的方案时提出,一方面加大本国的培养力度,另一方面对具有数学和自然科学博士学位的外国留学生增加发放签证的数量人力资本,对于没有找到工作的此类学生延长一年在美找工作的时间,一旦找到工作,就尽快为其办理工作许可证和永久居住证。每年在美国毕业的博士大约1/2来自外国,大约50%的欧洲博士毕业生选择留在美国,而来自发展中国家的博士毕业生留美工作的比例更高。2004年美国27.4%的博士学位持有者是外国移民。外国高技术移民为美国的科学与技术、商业的发展,美国作出了突出贡献。2007年,美国杜克大学两位诺贝尔医学奖获得者Capecchi and Oliver,前者来自意大利,后者来自英国。近15年,美国诺贝尔科学奖的获得者有1/3来自外国移民。值得一提的是,有6位美籍华侨获得诺贝尔物理学或者化学奖。在硅谷,50%的新办企业由移民作为企业的高级主管和首席技术专家。
4.国外优厚工资和生活待遇和良好的工作环境是发展中国家人才大量移居国外的主要诱因。当个人在教育上投资形成人力资本后,其生产力大大提升,在完全竞争的劳动力市场上,拥有技术的劳动者要求其工资等于其边际产品,以作为其人力资本投资的收益。在发展中国家,由于工资远远低于个人的边际产出,使教育投资的机会成本得不到应有的补偿,于是出现一个正的经济外部性。为了尽可能减少外部性,保证自己的利益最大化,拥有知识和技能的人才就选择到国外高工资区域就业。发达国家的工资水平往往是发展中国家的几倍,甚至数十倍,例如我国教授的年收入仅相当美国同行一个月的收入。高工资和良好的工作环境和生活环境,这成为发展中国家人才流向发达国家最主要的动因。
5.专业人才集聚所引发的生产力倍增效应。专业人士的生产力将随集聚在同一地区的类似专业人士的数量增加而增加,或者说,人才集聚具有规模经济效应。在国外科学家、学者和工程师可以通过学术交流会、学术演讲和非正式的午餐交谈交换信息,他人的观点和构思对自己的思想的创新具有及其重要启发作用。Hoy(1988)与Dorfman (1988)证明专业技术人才经常抱成团与当地经济增长有极强的正相关关系。一个人单打独斗的成功几率远远低于与他人合作或者交流的成功几率。发展中国家国外留学人员不愿意回国,因为国内具有类似知识结构的人太少,存在信息不对称现象,没有一个良好的信息沟通渠道和环境,其个人的生产力可能会无法发挥到他自己的最好水平。据统计,来自发展中国家的移民科学家发表的论文数比国内同行平均多4.5篇,专利数是国内的10余倍。
6.人才流出国“推”的因素。以上几点都是人才流入国“拉” 的因素,促使人才外流。这些推的因素包括:本国种族歧视、政治迫害、不公平的工资待遇、恶劣的工作环境、落后的基础设施和科研条件等。一个奇怪的现象是经济与技术越落后和越贫穷的国家,其受过良好教育的技术性人才流失越严重。2000年,海地、牙买加和圭亚那等国80%以上的大学毕业生移居国外,印度移民有30万,受过高等教育的比例达到75%,而非洲移民的12.8万人中,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数为9.5万。

Ⅱ 为什么印度的科技人才在印度国内表现不怎么地,到了美国据说比华人华裔还要强

这就是体系问题

现代科学越来越发达,分工越来越细,以往19世纪那种,一个工程师就能完成从设计到工艺到制造全过程的事迹,在现在已经不可能了

没有体系的支持,你就是完成了概念设计,也无法做出来
印度国内没有完整的工业体系,没有熟练的技工队伍,自然做不出来

但到了美国就不一样了
此外,印度人先天有语言优势,沟通更容易

Ⅲ 现在经济依然不怎么发达的印度,为何能成为盛产“CEO”的国度

因为印度这个国家盛行过各种各样的宗教,所以他们很擅长争辩。同时因为他们曾经长时间被英国殖民,所以他们的英语普及度很高,更容易融入国外生活。

综上所述,现在印度之所以会涌现出非常多的CEO,是他们自己的文化导致的。他们的国内文化使得他们更加容易融入到欧美的大环境之中。但是这种盛产CEO的情况也会导致印度的人才外流。

Ⅳ 印度条件“很一般”,为什么多出世界高管呢

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已经过去了,在这几十年里,我们国家的建设迅速崛起。以勤劳不畏艰苦的体质,日以夜继地发展经济,同时,教育水平也得到提升。另外我国读书是出了名的努力用功,大多数人都是经过20年的寒窗苦读,才开始步入工作阶段。

但这么勤奋的国人来到各大国际组织上、或者知名金融公司等等,能取得管理岗位的人凤毛麟角。反观在我们眼里奇葩思想一大堆的印度小伙伴,却占据了世界高管的半壁江山。我们一起来看看,印度条件“很一般”,为什么多出世界高管?网友:有外挂真可怕!

现状

之前看新闻报道,美国500强企业中,一共有75位外籍CEO,其中印度裔高达10位,力排众多发达国家的金融巨子,占据外籍CEO近七分之一,而我国能担任CEO级别的高管,没有一个。

原因三教育形式

另一个印度曾经大面积沦为英国的殖民地,因此英国思维方式彻底地贯穿印度的教育层面,西方人也就更加亲近这种开放式的工作模式,以至他们非常受到美国人的提拔与重视。外加印度人严重的抱团行为,举贤不避亲,较为团结的生存理念,因此大面积形成了印度高管圈。

也就是教育和现状让他们的才能得到磨砺,也出现很多网友的感慨:外挂民族的外挂真可怕,出现这么多高管,我们都是为他们打工的啊!另外对此,你怎么看?

Ⅳ 种姓制度如何导致印度人才流失

印度在学习资本主义道路上还有很多路要走,虽然自称非常民主,可是大家都有目共睹,并不是这样子的,应该实行改革了,总性制度并不可取。

Ⅵ 很多高端人才都喜欢去国外发展,原因是什么呢

因为印度和美国不会有语言沟通障碍,英文无论在什么国家全是"钱",她们就能够省掉语言学习的苦恼,迅速融入到本地的日常生活。印度经济不发达及其科技水平较落伍才算是造成很多IT人才外流的主要原因,空有一身本领却无法得到高度重视塑造,但最让她们高傲的印度理工学院有着着塑造出一批又一批的专业人才工作能力,她们源源不断的把人才输送到国外,一方面目的是为了让她们更好的发展,令一方面或许有一些"显摆"的寓意吧。

多种多样原因造成的,一主要是因为个人得失的金钱关系,欠缺了人热爱祖国和正义的核心理念。二是高档用人公司的人脉关系,真实的优秀人才没有关系而无法得到器重。因此有许多高级人才都留落在了国外。大伙儿都应该回忆一下,抗日战争时为了正义有多少读书人冒着性命的风险去投靠改革的胜地延安市。解放初期我国贫困,老百姓生活艰苦,可又有那么多的专家不之名不为利,千里迢迢从全球的世界各国返回自身的中华民族搞建设,这是为什么?如今应当使大家令人深思了。

Ⅶ 印度经济从三年前的9%急降到现在的4.5%,这是怎样造成的

印度是南亚地区的一个大国,而且由于其人口基数大,所以21世纪初,印度经济的发展还是非常好的。但是近几年印度的经济却有些后继乏力了,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原因其实非常简单。首先就是因为人才流失的问题,其实这个问题是许多发展中国家都在面对的问题,而印度的人才流失问题似乎非常大。其次就是因为2016年的废钞令的影响,虽然这个事件的负面影响正在消除,但是笔者认为还是需要一段时间的消除才能完成。最后笔者认为就是印度的民营经济活力太低了,导致整个经济的发展活力也开始降低。

最后笔者认为就是印度的民营经济活力太低了,导致整个经济的发展活力也开始降低。所以民营经济,实际上就是由个人或者小团体开设的公司,这类公司虽然规模小,但是由于其是私人企业的特点,所以生产活力非常强大,而且优胜劣汰的属性非常强大,能够长久的生存下来的,都是拥有独特经验的公司,所以对国家的经济贡献非常大。

Ⅷ 英国埋下伏笔,为何印度潜力无限却成不了超级大国

虽然印度在地理位置上很占优势,但是印度的人口众多,国家不好管理,而且印度战争也比较多,国家实际上也不和平。

Ⅸ 令人迷惑的双面印度

印度是个奇怪的国家,一方面,它的经济却非常落后,同为发展中大国,中国2012年人均GDP已经超过5000美元,印度却不到2000美元,并且至少有三分之一的人口仍然生活在贫困线以下。印度的基础设施更是破旧不堪,全国既没有高速铁路也没有高速公路。另一方面,它却又是当今世界上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软件大国,电子技术、核物理、天体物理、空间技术、分子生物等高端技术领先全球, 科技 人才数量和 科技 能力位列世界前三!

如此鲜明的反差究竟是怎么造成的呢?这是印度的宗教文化传统与现代西方文明碰撞所产生的奇特现象。

不重现世的传统宗教

印度是一个宗教色彩十分浓厚的国家,几乎人人都是虔诚的教徒,80%的人信奉印度教,伊斯兰教是第二大教,约有13%的人口是其信徒,其余的人分属于为锡克教、耆那教、佛教、基督教、拜火教等等各色宗教。宗教已经深入到印度 社会 的方方面面,可以说没有宗教就没有印度文化。

由于宗教的影响实在是太深远,人们对宗教活动的热衷是中国人无法理解的,在印度有一种说法是“一亿人的印度”,因为在这个人口大国中只有一亿人在干活,其余的人都在虔诚地为了自己所信奉的宗教修行。修行是要和劳作、挣钱这些世俗的东西隔离的,因此印度的贫穷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绝大多数印度人都不事生产。

人们不工作就要挨饿、就会贫穷,但是印度人却乐此不疲,他们不关心自己是否能买上一辆摩托车或者一部手机,只关心自己的修行。从信众人数最多的印度教教义来看,印度教追求“梵我同一、业报轮回、精神解脱”等等,认为人在世上的境遇是上一世决定的,任何人和事都改变不了,现世的欲望会带来下一世的灾难,且永远也脱离不了痛苦的轮回,只有潜心修行、灭绝一切欲望才能跳出轮回,达到人生的幸福境界。起源于印度的佛教,同样也是教导人们不要指望现世,要苦修来世。这些宗教的教义让印度人以极大的热情避开现实,避开让人来世受苦受难的劳作,而投入到幸福的修来世中去了。

对经济发展不热衷

这种教义带来的副产品就是,印度人即使不修行,也不愿去干活挣钱。在印度街头,哪怕是工作日的大白天,大街上所处可见睡觉或者休息的男人,首都新德里总统府附近的大草坪是热门的睡觉地点。这些大白天睡觉的人很多都是没有工作的穷人,但是他们睡得理所当然,警察们是不会管在公共场所睡觉的人们的。在乡间,最常见的情景不是大家热火朝天地在田间劳作,而是在一家要什么没什么的小卖店门口聚集着闲谈,他们衣衫褴褛、面黄肌瘦,但是却不会想着去干活挣钱。即便是有工作的印度人也是很慵懒的,甚至可以在上班期间可以随意给自己“放假”,出去找家寺庙放松一下紧张的身心。

在现代普通印度人的观念里,经济的发展绝不能违反自然万物发展的规律,那些存在着的能污染环境的经济项目,在印度人传统的价值观念里是罪“业”,是要受到惩罚的。20世纪90年代,美国通用电器公司准备投资数亿美元在印度建立大型火力发电厂,这对长期饱受供电不足之苦的印度而言无疑是一件好事,但是该项目在论证的过程中因为多处涉及对自然环境的破坏,最终被取消。

殖民带来的精英教育

印度一方面虽然是宗教文化传统深厚的文明古国,另一方面却也是受西方文明冲击最厉害的殖民地国家,这必然给现代印度打下了深深的烙印。

早在1498年,葡萄牙殖民者就踏上了印度领土,开启了殖民印度的浪潮。17世纪之后,英国在印度开始了长达300余年的殖民统治,一直到1947年印度独立才结束。英国殖民者在从最初为谋求商业利益而来,最终演变成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的统治者。教育,无疑也深深地留下了他们的烙印。英国殖民者为印度建立起了西方化的高等教育体系,它为印度各方面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而英语作为高等教育教学语言的普及,也为印度在今天全球化世界中的经济和 科技 发展发挥了作用。

由于印度精英阶层长期接受良好的西式教育,所以印度虽然并不富裕,但却拥有庞大的人才库。印度每年有高达250万的信息技术、工程和生命科学等领域的毕业生,其中有65万研究生和4000-6000名博士生。印度理工学院就是按西方教育理念建立起来的一所精英高等学院,它在全世界享有盛誉,在印度的 科技 崛起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由于殖民教育的影响,英语水平的普及,印度年轻的学子与西方文化没有任何隔阂,优秀人才在毕业后往往会到国外特别是美国继续深造或工作。印度的政策制定者们一度悲叹过印度作为贫穷的第三世界国家的人才外流,然而,这些人才实际是被“储备”在海外,而不是完全失去了,散居在海外的印度人形成了一个遍布全世界的2000多万人的知识精英网络。20世纪90年代初以来,这种人才外流已经发生了逆转,印度迎来了一个归国潮,过去的人才外流反而变成了一个优势。这些从海外归来的、全球化的印度人在印度和国外都有落脚点,他们与国外的大学、科研机构和企业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种联系推动着印度创新和创业能力的提高。

殖民留下的法律体系

英国殖民者还给印度留下了完善的经济法律体系,其最为国外投资者称赞的是金融的管理运作与国际 社会 同步,印度的银行系统不但对政府政策的依赖性很少,而且对政府有一定的抵制和干预能力。因此,印度银行的坏账率很低,货币的支付能力手续齐全,符合国际金融的法律和惯例。

由于国际化法律体系的健全,创新环境和基础设施不断改善,这些有利条件大大激励了国际风险资本的投资。自2000年以来,印度可利用的风险资本数额已经翻番,大量美国风险资本公司在印度都设立了常驻办公室。由于创新和创业环境的日益改善,新企业创建的障碍趋于减少,也激发了企业创新的动力。

所有这一切,都使仍在贫穷中的印度在 科技 方面率先崛起,带动了整个印度经济的蓬勃发展,印度的未来发展势头不可小觑。

Ⅹ 印度有很多高阶的人才

年轻印度大学毕业生的数量大约为1400万。这相当于美国的2倍。印度每年有高达250万的信息技术、工程和生命科学等领域的毕业生,其中有65万研究生和4000-6000名博士生。印度有229所大学和96所认证大学。这些大学为印度培养了大量的人才。特别是世界闻名的印度理工学院在印度的科技崛起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从某种角度看,印度理工学院营造出一种“知识炸药桶”的环境。印度理工学院的毕业生,已成为跨国公司竞相争夺的对象。散居在海外的印度人形成了一个遍布全世界的2千多万人的网络。
20世纪90年代初以来,这种人才外流已经发生了逆转,印度迎来了一个归国潮,海外归来的、全球化的印度人既熟悉本国的文化和社会经济环境,又了解海外的文化和社会状况,掌握着先进的技术、领导和管理经验。

阅读全文

与印度人才为什么外流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巴基斯坦和中国的关系为什么这么好 浏览:854
伊朗和美国为什么有仇 浏览:166
为什么印尼人喜欢喷香水 浏览:146
印度歼10怎么样 浏览:678
越南马皮凉在越南哪个位置 浏览:833
伊朗女人戴什么手表 浏览:994
买越南媳妇多少人民币 浏览:414
去伊朗旅游带多少钱 浏览:24
想陪你很久很久意大利语怎么说 浏览:791
英国人怎么评价约翰 浏览:914
印度订不到酒店怎么办 浏览:932
传说对决印尼服怎么进 浏览:673
关于英国论文怎么写 浏览:406
意大利有哪些品牌的车 浏览:582
伊朗对西班牙怎么样 浏览:897
1元换多少越南盾合适 浏览:173
越南610是什么金 浏览:278
印尼什么时发生地震 浏览:36
印尼红龙鱼15公分怎么看 浏览:567
中国公元前900年什么时期 浏览: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