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印度为什么要侵略中国
今天的印度国内矛盾已经到了政府不可收拾的程度,印度各种宗教矛盾,民族矛盾,种姓矛盾,贫富矛盾,种种矛盾叠加在一起已经到了纳伦德拉·莫迪政府再也无法承受的临界点,再加上军事上发生的各种弹药枯竭,许多进口的先进战机、火炮和枪械的各种弹药包括导弹奇缺,由于印度自己不能生产而靠进口,很久得不到补充,已经到了捉襟见肘的地步,这当口本不是与中国宣战的最佳时机,完全是为了转移国内矛盾,是撅起屁股准备挑选肉最厚的地方让中国狠狠的踢上一脚,反正锡金那块肉也是从中国挖过来的,印度军队不求获胜,只求争取到了国际舆论的同情,目的也就达到了,不信我脱了裤子你们看,屁股上的大紫脚印那就是中国攻击印度的铁证。从而武器装备和弹药上得到美国等西方国家的无偿援助,不花钱还能填补印度军队的亏空。纳伦德拉·莫迪的底牌就是知道中国正在世界推行一带一路的经济建设,没心思跟印度大打,就算惹急了也不会侵占印度的领土。印度激怒中国,然后纳伦德拉·莫迪在印度国内造声势说中国敌视印度企图攻击印度,把印度国内的各种矛盾顺便转嫁到中国的头上,减轻印度政府的压力,这就是纳伦德拉·莫迪政府不断招惹中国和巴铁的最终目的。
Ⅱ 1971年印巴战争的原因
印巴两国在1947年分治后的50多年时间里爆发过3次战争,其中两次均因克什米尔争端而起。第一次印巴战争时间1947年10月—1949年1月1947年印巴分治时,印度依靠它控制的克什米尔议会通过决议,宣布克什米尔归属印度,由此爆发了争夺克什米尔的第一次印巴战争。这场战争历时一年零三个月,双方参战人数总共近10万人。1947年秋季,印度半岛摆脱了英国的殖民统治,成立了独立的印度联邦和巴基斯坦两个国家,而克什米尔的归属问题双方一直没有商定。克什米尔是查谟和克什米尔邦的简称,位于南亚次大陆的最西北部,印巴分治前是英属印度最大的土邦之一,面积约为21万平方公里,人口约为500万,其中穆斯林占总人数的77.11%,印度教徒占20.12%,余为锡克教徒和佛教徒。克什米尔地处亚洲心脏,周围分别与俄罗斯、中国、阿富汗、印度和巴基斯坦接壤,战略地位极为重要。1947年10月,克什米尔土王哈里·辛格宣布,该地区将归属印度,并已经和印度签署了正式合并协议。印度军队随后进入克什米尔地区,同受巴基斯坦支持的穆斯林武装展开激战。这场冲突愈演愈烈,终于在同年底发展为印巴双方的大规模军事冲突,即第一次印巴战争。战争最终没有解决克什米尔问题,印巴两国不得不把该问题提交给联合国大会和安理会。1948年8月13日和1949年1月5日,安理会两次决定克什米尔问题交由克什米尔人民自己来决定。但是,印度认为,克什米尔问题已经由1947年10月26日其土王与印度签署的协议解决,而反对由全民公决来决定其归属。1949年7月29日,印度与巴基斯坦签署协议,在克什米尔地区划定停火线。第二次印巴战争时间1965年9月1日—1966年1月1日1965年8月,数千名巴控区的“自由战士”渗入到印控克什米尔组织起义。9月1日,印巴边界冲突演变成第二次印巴战争。1966年1月1日,在前苏联的斡旋下,印巴签署了《塔什干宣言》,第二次印巴战争遂告结束。第二次印巴战争又称作“第二次克什米尔战争”,印巴双方没有正式宣战就匆匆进入了战争状态。1965年8月初,克什米尔游击队和印度军队在印巴停火线附近发生激烈交火。随后巴基斯坦正规部队在8月14日也卷入冲突。印巴两国军队在克什米尔停火线附近山地展开交战,印度军队在猛烈炮火支援下攻占了巴方控制线一侧的多处山岭。进入九月份,巴基斯坦在停火线南部地区展开反击,并攻入印度防守薄弱的旁遮普邦。巴基斯坦地面部队在坦克配合下,给印军以重创。双方在战斗中动用了空军支援地面战斗并展开激烈空战。随后,印巴战争陷入僵局。9月20日,联合国安理会通过决议,一致要求印巴双方停火。印度方面于21日,巴基斯坦方面于22日先后接受联合国的停火决议。9月23日,印巴两国军队正式停火。1966年1月,印巴双方签署《塔什干宣言》。巴基斯坦承诺在克什米尔问题上“不使用武力而是用和平手段解决争端”和“互不干涉内政的义务”。第三次印巴战争时间1971年12月3日—17日1971年底,印度因东巴基斯坦闹独立而出兵,与巴基斯坦在克什米尔再起冲突,第三次印巴战争爆发。在联合国的干预下,双方于1971年12月17日实现停火,东巴基斯坦从巴国独立出去成为今天的孟加拉国。1971年3月,印度内阁、议会和国大党分别开会,通过了支持东巴基斯坦建立“孟加拉国”的决议,同时在印巴边境集结军队,进行军事演习。7月,印度又制定了“解放孟加拉”的战争计划。为了寻求国际支持,印度还于8月间同苏联签订了《和平友好合作条约》,并从苏手中获得了坦克、装甲输送车和地空导弹等武器装备。巴基斯坦高度警惕印度的战争备战,也进行了相应备战。到1971年11月为止,双方的兵力部署基本完毕。印度在东巴方向投入的兵力共3个军部、7个师,空军12个中队,作战飞机200架、海军舰艇26艘,约17万人;在西巴方向投入的兵力共13个师8个旅,空军20个中队,作战飞机300架,海军舰艇20艘,约30万人。巴基斯坦在东巴方向投入的兵力共4个步兵师,空军两个中队,作战飞机17架,约9万人;在西巴方向投入的兵力共12个师6个旅,空军20个中队,作战飞机200架,海军舰艇20余艘,约25万人。双方兵力对比,在东巴方向,印军占有明显优势,巴军处于劣势;在西巴方向,两军旗鼓相当,印军略占优势。1971年11月21日,印军向巴基斯坦发起突然进攻,印巴战争爆发。23日,巴总统叶海亚·汗宣布全国处于紧急状态,巴军全力抗击印军。战争在东巴和西巴两个战场展开。印度的战略企图是,东攻西守,以夺占东巴为最终目标。巴基斯坦的战略指导方针则是全力固守各战略要地,以此粉碎印军的突击行动。在东巴战场,印陆军在海、空军密切配合下,集中兵力,从东、西、北3个方向,对东巴实施“多路向心突击”。在东部方向,印军以3个师及8个营加强部队的兵力,分3路发动攻势行动,至12月9日攻占了阿舒甘杰、道德坎迪和昌德普尔3个重镇,打开了通往达卡的门户。在西部方向,印军沿西南和西北两条轴线展开进攻,一路遇到巴军顽强抵抗,但由于印军占有兵力优势,至12月14日,西南一路印军攻陷重镇法里德普尔,对达卡构成威胁;西北一路印军则几度破坏巴军防御阵线,并经反复争夺占领了重要城镇波格拉,但未能向北发展进攻,因而没有完全实现作战企图。在北部方向,双方在贾马尔普尔、米门辛格与坦盖尔进行攻防作战,结果,巴军未能守住阵地,丢失贾马尔普尔,退守坦盖尔地区,建立新的防御。在三个作战方向的印军先后完成对达卡合围攻击的作战准备后,印军开始向达卡发起总攻。印军第50伞兵旅首先在距达卡70公里的西北部重镇坦盖尔和距达卡30公里的东北要点纳西格迪实施空降作战,一举切断了巴军退路,向南直逼达卡。12月15日,印军完成从东、西、北三个方向对达卡的合围,海、空军则从海上和空中实施严密封锁,完全切断了东巴与西巴以及外部的任何联系。在这种情况下,东巴守军于12月16日向印军投降,东巴战场的攻防作战遂告结束。在西巴战场,双方进行了以空战为主的交战。印军凭藉其空军力量的优势,力图重创巴空军于基地,破坏巴交通运输线,孤立巴军各战场的相互联系,阻止巴地面部队机动和集结,达到削弱与钳制西巴地面部队的目的。巴军则努力加强要地防空,钳制与削弱印空军作战力量,阻止或限制印空军的空袭行动,保障地面作战的进行。交战结果,双方均未取得决定性战果。在空中较量的同时,双方也进行了有限的地面作战行动。两军各有攻势行动,其中印军以多路发动进攻,先后占领了西巴信德省和萨克加尔地区3600平方公里的领土。此时,印军已在东巴战场取得胜利,因此印度于12月17日宣布,在西巴地区实行“单方面停火”。巴基斯坦接受了印度的停火建议,西巴战场的作战行动至此结束。第三次印巴战争结束后,东巴脱离巴基斯坦,成立了孟加拉共和国。此外印度还占领了巴控克什米尔地区的320平方公里的土地。1972年7月,印巴签署了《西姆拉协定》,双方同意在查谟和克什米尔尊重1971年双方停火后形成的实际控制线。
Ⅲ 印度为什么要在1962年发动中印边际战争
打响中印战争第一枪的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可不是印度,所以印度至今耿耿于怀。
至于为什么解放军要在极端不利的情况下,主要是补给线太长,主动出击。那主要是因为印度不知天高地厚,将西藏划入他们的势力范围。并且印军已经在西藏腹地驻扎,远远超出了麦克马洪线,大有接管西藏的趋势,并且完全不理会解放军的一再警告。总之一句话,欠揍。
至于为什么解放军打赢了还要撤回到麦克马洪先以内,首先此战的战略目的并非夺回争议地区,而是打消印度对整个藏区的野心,消灭其深入藏区腹地的军队;其次,解放军当时没有实力占领争议地区,打持久战;最后就是地形的原因,藏南地区地处平原,易攻难守,而解放军退至山脊线上,居高临下,易守难攻。这也是为什么,西段占领了以后,解放军不退的原因,因为那里地势高,不易进攻。
Ⅳ 印度民族大起义发起的原因是什么
根本原因:是由于英国殖民当局严重的殖民掠夺激化了印度各阶层与殖民者的矛盾。
具体导火线:密拉特土兵的子弹侮辱事件。
核心力量:土兵,封建王公
Ⅳ 历史上的印度为什么屡次被外族攻打呢
1.地势和资源丰富。印度半岛,几乎一马平川,缺乏缓冲区,一旦北部山区被突破了之后,后方的平原就无险可守了,也没有什么周旋的余地。热带季风气候,以及三面环海的特性,也比较容易让外来的移民在这里生存。
2.印度的文化建设不够,书面流传的历史和着作少,无法形成深远的凝聚力,而且印度的宗教过于成功,且早熟,人民比较认命。在这些人的心目中,几乎没有什么历史情节,什么人来管理他们都可以,他们也觉得无所谓,缺乏拧成一股绳的向心力。
3.侵略者的力量太强。来自中亚到印度的侵略者,很多都是身经百战且穷疯了的亡命之徒,印度本土的城邦战斗力不强,本身又四分五裂,外来者往往一不小心凭几万人马就能各个击破,建立大王朝。
Ⅵ 中印战争的起因是什么
起因:
中印边界全长约2000公里,一条麦克马洪线种下了边界纠纷的祸根。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未至六十年代初,印方不断升级边境冲突。
1962年8月至10月,中国曾反复建议中印双方在官员报告的基础上讨论中印边界问题,但印度却坚持要中国从西段自己的大片领土上撤出,甚至要中国东段撤出位于“麦线”以北的扯冬地区,以北作为同意谈判的先决条件,这就断然关闭了和平谈判之门。
(6)印度为什么突然发起进攻扩展阅读:
中国与印度在历史上有中印战争照片着长期的交往和传统友谊,两国的地图均按照传统习惯线标划
边界,两国人民共同遵守这条传统习惯线。但是,在英国统治了印度以后,英属印度当局,把侵略扩张的矛头指向中国的西南和西北边疆地区,英印政府利用中印边界从未正式划定的为由,擅自划定所谓的“麦克马洪线”,对中国西藏和新疆进行侵略扩张活动,从而埋下了中印争执的祸根。
Ⅶ 印巴战争的起因是什么
印巴冲突的祸根从根本上来说是由英国殖民主义者种下的。及至1971年年初,东巴进一步掀起了大规模“不合作运动”,打出了“孟加拉国”的旗号,此后便战争不断。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印巴战争的起因是什么,希望大家喜欢!
印巴战争原因
印巴战争原因起源于英国政府的不良意图。在印度反殖民斗争火热的大环境下,英国不得不向印度人移交政权。然而英国政府人走心不死,还想要暗地里控制印度,鼓动印度各党派分而治之,削弱当地 政治 力量的统治权。
当时印度主要有印度教和伊斯兰教两大对立的教派政党,两大教派本身便存有矛盾。后来英国驻印度总督临撤走前提出“蒙巴顿方案”,企图把整个印度分为印度和巴基斯坦,还有王公土邦。尽管只是个提案,它却触发了印度教和伊斯兰教的利益冲突。激烈的斗争中,两党派的矛盾日益加深,这正合英国的意图。当然印巴战争原因不仅仅是这些利益冲突,分治后的印巴因为克什米尔邦的归属问题终究还是发生了两次战争。两个国家间的怨恨越积越深,只要引火线一出现,针锋相对的印巴两国便会爆发大战争。巴基斯坦内部的不稳定恰恰是这条引火线。
第三次印巴战争原因是东巴不满无权在手,掀起独立运动,发生兵变,虽然巴基斯坦政府平息了动乱,但印度 决定 出兵支持东巴,并为此积极准备,养精蓄锐。万事俱备的印度军队在1971年11月突然进攻夺占东巴,第三次印巴战争就此爆发。凭借兵力较巴方的明显优势,印度最终在东巴战场势如破竹,扛不住的巴方全线溃败,东巴因此脱离出来,并建立孟加拉国。
印巴战争谁赢
印巴战争是印度和巴基斯坦分治以后两个国家之间发生的三次战争,第一次发生时间是1947年10月21日开始到1948年12月31日结束,战争延续了15个月,第二次是1965年,第三次是1971年,因此关于印巴战争谁赢的问题需要分三次分析。
第一次印巴战争是发生在秋季,克什米尔地区,这次印巴战争的显着结果就是印度半岛脱离了英国的殖民统治,分别建立了印度和巴基斯坦两个独立的国家,但是两个国家关于克什米尔地区的归属却没有协商一致,为后来的战争埋下了伏笔。第二次印巴战争在 历史 上又被称为“第二次克什米尔地区战争”。印度和克什米尔的军队在原先设定的停火线上开始交战。1965年8月14日巴基斯坦也开始参与斗争。斗争结果为继印巴战争陷入僵局后,经联合国从中调理,印巴战争停火。
关于印巴战争谁赢这个问题,在第三次印巴战争后落下帷幕。1971年,印度向巴基斯坦地区发起进攻战争在巴基斯坦东部和西部两个战争发生。印度在东巴地区取得了胜利,西巴主要两方进行了空战,双方都没有什么战果。巴基斯坦也接受了印度的停战协议。这时的东巴自己形成了孟加拉共和国。三次印巴战争后,克什米尔失去了它的独立性,被巴基斯坦和印度划分。以上便是印尼战争谁赢的问题。
印巴战争的影响
1947年,印度军队进入克什米尔地区,和巴基斯坦的穆斯林武装队伍爆发了第一次印巴战争,双方损失士兵共达1500名。由于安理会插手协助两国解决关于克什米尔的归属问题,第一次印巴战争的影响使得克什米尔人民有机会按照自己意愿决定土地主权归属。
1965年印巴不宣而战,激烈交火下陷入僵局,最后由 国际 社会调停。在战争中,印巴美三方的关系随着立场的不同出现了改变,第二次印巴战争的影响一方面使印巴之间的战略主动权发生了变化,使两国之间积怨更深。另一方面印美两国关系遇冷,巴美关系更是直线下降,中巴的关系有进一步的发展。
巴基斯坦内部发生动乱,印度趁机落井下石,支持东巴独立,两国展开了第三次大面积对战,因为印度万事俱备,征战的军队势如破竹,巴方最终全线溃败。这次印巴战争中,顾虑苏联的美国尽管没有直接参与战争,采取了偏向巴基斯坦的政策。因此第三次印巴战争的影响不仅使巴基斯坦一分为二后,综合国家实力大大落后于印度,还使得印美两国关系降到了最低点,美国在南亚的姿态也促使了苏联南下印度洋,以至于后来出兵阿富汗。而中国对于印度干涉巴基斯坦的内政始终持反对态度,使得巴方对中国好感日益增加。而这次印度的 军事 夺占也使得孟加拉在建国之初始终带有印度的印记。
猜你喜欢:
1. 巴基斯坦真的立法保护中巴友谊
2. 洞郎地区归属于谁
3. 新闻采访心得体会
4. 巴基斯坦的历史
5. 巴基斯坦有怎样的历史发展
Ⅷ 最近在印度群众为什么那么大的冲突
因为政府通过了一个法案,让外来的印度教徒可以自由加入印度国籍!如果对这个回答满意,请点回答内容下面的“…”,再点击“采纳”,谢谢了!
Ⅸ 65年巴铁被印度袭击,我军出手,毛主席下最后通牒:给印度72小时
1965年9月6日,印度向巴基斯塔发起了猛烈的进攻,但由于巴基斯坦方对于印度出兵人数估计不足仓皇应战,巴军连连败退,在危机关头巴方只好转身向国际寻求帮助。面对巴基斯坦的求援,当时美苏两个大国并没有作出明确指示,巴方只好向中国求援。
毛主席在接受求援后,思量再三,调出大量兵力,派遣我军向中印边境东、中、西三个方向进发。面对中方的军队,印度的态度有所转变,开始主动与中方和巴方商讨妥协。此时,毛主席下达最后通牒:消除印度在中国边境的侵略防线, 给印度72小时。
一、救援巴方,中印大战
1965年9月6日,印度不宣而战对巴基斯坦发动大规模进攻,面对巴方的求援,毛主席思量再三,答应求援。
“印度可以同时抵挡中国和巴基斯坦两国的联合进攻。”1962年10月12日, 尼赫鲁公开宣称,他已经向印度武装部队发出命令,要将“中国入侵部队”从印度的领土上全部清除掉 。与此同时1962年,印军在中印边境的东段、西段和中段同时开火,对我军展开了猛烈炮击。
对于尼赫鲁的进攻毛主席说: “往而不来非礼也。” 于是,毛泽东决定对印度展开大规模反击战,并在西线和东线同时进行。西线由丁盛指挥,东线由张国华指挥。
10月20日7点30分,清晨时刻,我军在东线的大规模反击开始了。数十门火炮同时轰鸣,将雨点般的炮弹砸在印度的敌人身上。在敌人惊魂未定之时,我军嘹亮的冲锋号声响起,数名官兵纷纷从掩体里杀出,打得敌人落花流水。随后,我军使用了我们所惯用的穿插、包围等战术,四处堵击敌军让他们落荒而逃,印军第七旅瞬间覆灭, 我军获得了全胜。
除了军事援助之外,中方对于巴方的援助还有外交方面的支持。我国在提供军事方面援助前先是通过媒体,对印度的行为表示谴责,紧接着我国又向印度驻华大使送交了一份语气特别强硬的文件:
限印度在三天之内拆除在中锡边界设立的所有工事,并且即刻停止印度在中印边界以及中锡边界进行的一切挑衅活动。若一意孤行,由此造成的一切严重后果,印度政府必须全部承担。
与此同时我国还为巴基斯坦提供武器的支援,在我国援助巴基斯坦的所有武器装备里,最能体现我国诚意的就是“59式”坦克,这是我国当时最先进的坦克,而且并未大规模服役,可即便如此,为了解决巴基斯坦的燃眉之急,我国不仅把所有新坦克送到了巴基斯坦战场,而且还从我军中抽调了不少正在服役的坦克援助给了巴基斯坦。
军事、外交、武器三方面的倾力相助,中国帮助巴基斯坦顺利渡过了难关。
而这一切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印方为什么突然向巴方发起进攻, 中印双方大战为何一触即发? 接下来让我们重回1956年,探求真相。
这一切还要从印度向巴基斯坦进攻开始说起。印巴双方大战的原因是因为克什米尔的分治问题。早在1965年2月,印巴双方已经在印度河入海口的卡奇地区爆发冲突,在巴军坦克的猛烈攻击下印军仓皇败退,而为了不引起全面战争,巴方也放弃追击印军,双方各退一步在当时英国首相的面前签署了停火协议。
然而事情并没有因一纸协议画上句号,在签署当天,印度内政部长发表谈话,宣称克什米尔是印度的一部分。如此挑衅的话语更是触碰到了巴基斯坦的底线,面对印度方面的出尔反尔巴基斯坦果断派军出击,在克什米尔地区将印军哨所、补给仓库、车队一一进行袭击。在巴军激烈的对抗下,印军也是丝毫没有退让,直至1965年8月下旬在第一次印巴战争停火线一带集结了6个师的兵力。然后,印军越过停火线向巴控克什米尔发起了进攻,战火燃到了巴基斯坦。
由此,印巴双方正式开始了第二次两方大战。
面对印军的进攻,巴方很快就采取了相应的对抗战略——“大满贯行动”,由于当时巴方有坦克加持再加上当时战略策划的成功,在8月5日7点30分成功击退了印军,巴军夺取了印控克什米尔约500平方公里的土地。而在地面作战过后仅仅不到一个月,印巴双方又开启了空战。在9月6日凌晨,印军不宣而战,突然向巴基斯塔发动大规模的进攻,猝不及防的巴基斯塔一线守军节节败退,很快就退到了亚克尔运河旁边。
在此危机情况下,巴基斯坦总统阿尤布更是紧急向全世界呼吁: “我们在进行一场反侵略战争,希望世界各国根据法律和道义义务来支援巴基斯坦!”
面对巴方的求援,毛主席思量再三,派出了大量军队前去救援。但这不禁让人疑惑,因为 在 历史 上,中国与巴基斯坦并不是十分交好。
而真正原因来源于美国,巴基斯坦曾与美国交好,自印巴分治以来,巴基斯坦无论在经济、国力上都与印度有着很大的差距,更重要的是巴基斯坦分为东西两个部分,印度横亘其中,面对如此国情,巴基斯坦乔德里坦言: “巴基斯坦是个小国,它需要外力的帮助。”
因此巴基斯坦顺势而为找到它的老大哥美国,一连加入了美国主导的两个军事同盟条约。自此中国与巴基斯坦的关系并不交好,事关中国利益的问题巴基斯坦从来都倒向美国一边,从1953年到1940年,巴基斯坦连续八年跟随美国反对中国进入联合国。
而反向印度一边,中国也曾与印度有着“热络”的关系,同时被殖民的国家,同是人口大国,同身处于第三世界,相同的 历史 使得中印两国关系十分紧密。 但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中国选择帮助曾经倒戈美国的敌人,而不顾曾为朋友的印度呢?
其中原因还要看看那几年印度的发展。要说印度,曾经也是饱受帝国主义欺凌的殖民国家,按理来说印度有了前车之鉴,也不会希望他人重蹈覆辙,但事实却恰恰与之相反,在被殖民过程中英国的殖民思想也在不知不觉中入侵了他们的国家,在当时有关印度的几场战争都以印度为胜结束后, 印度的野心就随之急速膨胀 ,他们发誓要继承英帝国主义对南亚大陆的“统治”,因此印度就将目标放到了身边的弱小国家身上。
其中有一个就是巴基斯坦。但印度的野心不止于此,在当时那个动荡的年代,它甚至将算盘打到了中国头上,想不择手段地干涉中国和平解决西藏,为西藏私下里提供武器,阻挠解放军入藏,让西藏军阀保持游离在中国中央政府的“半独立状态”。
于是在此背景下,我国为守护边疆安全火速出兵解放了西藏,看西藏攻略不成,印度立即改变侵略政策,重拾英国的“战略边界计划”,企图以“非法的麦克马洪线”和“约翰逊线”作为中印新边界。
而当时的新中国因为经济建设和抗美援朝消耗掉了大量心力,根本没有想到在此时印军会大举入侵,中国边境那是也“有边无防”,随即印军抓住这个时机于1951年侵占西藏的达旺地区。紧接着在1953年印度侵占了“麦克马洪线”以南9万平方公里的领土。
于此同时,印度还抢占了中国巨哇、曲惹地区、布什奇山口以西等地区的2000多平方公里的领土。在西段,印度又蛮横地向中国新疆的阿克赛钦地区提出领土要求。印度的一步步肆意横行,以至于在当时印度侵占中国的领土面积差不多是一个福建省的面积。
中国念在旧情和坚持和平的方针对印方的行为步步忍让,但印度对于中方的忍让并不领情,相反更加放肆,因此为了捍卫中国自身的利益, 在1965年,中国对于印度展开了反击。
除去印方的步步紧逼以外,中国之所以愿意出兵援助,还有一个原因来源于巴基斯坦自身的外交政策。
随着中印交恶后,美国认为在牵制中国方面,相对强大的印度有着更高的价值,对印度进行了大规模的军事经济援助,这一行为对本就国力薄弱的巴基斯坦造成了严重的威胁。从1961年开始,巴基斯坦就密集地发布文章,谴责美国“重印轻巴”,但面对巴基斯坦的谴责美国当面一套背地里又一套,表面上美国还是维持着与巴基斯坦交好的关系, 答应巴基斯坦一定会给它一定的援助,但事实上这些所谓的“援助”都没有落实。
在第二次印巴战争期间,面对巴基斯坦的求救,美国充耳不闻。在局势紧急的情况下,巴基斯坦外交部部长布拖坐上了前往美国的飞机,当时的他想着凭借着十几年美国与巴基斯坦签订的数个“友好”协议,再加上以往美国也声称巴基斯坦是“美国在亚洲最亲近的朋友”的这种友好关系,美国肯定会给予援手。
但当飞机抵达美国后,这位曾经信心满满的外交部部长却陷入了绝望,面对布拖来访,美国对他的态度十分冷淡,并且很快就拒绝了他的援助请求,理由竟然是所谓的: “美国援助巴基斯坦能够获得的利益非常有限,美国不想把士兵的性命浪费在一场毫无利益的战争中。” 如此话语使得巴基斯坦终于看透了美国十几年以来的虚伪伪装。
除了拒绝援助以外,美国还扣押了巴基斯坦购买的所有武器装备,这一行为无声地证明了当时美方的态度,在印巴战争中,美方佯装中立但事实上还是倾向于印度。
在这种不利的局势下,巴基斯坦随时都有可能被印度彻底占领,巴基斯坦没有了大国的帮助,开始寻求身边小国的帮助,但小国们也都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在孤立无援,举目无亲的状态下,有一位巴基斯坦的官员就叹息道: “我被世界抛弃了。” 在如此绝境之下,巴基斯坦将最后的希望放在了中国身上,它希望这头崛起的雄鸡能够在绝境下给予它帮助。
于是,在印度的边境政策以及巴基斯坦外交方面的努力之下,中国对巴基斯坦伸出了援助之手。也正是因为中方的援助,使得一直消极对待的美方对印巴战争重视了起来,积极介入印巴双方的调停当中,面对美国的调停, 印度在占尽优势的情况下不得不放弃了侵略战争,接受了联合国的决议。
在进一步了解到当年的情况以后,相信大家也对当时的 历史 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而如今我们处于和平年代,仿佛战争已经渐渐远离我们,但尽管如此,我们也需要在和平年代居安思危、未雨绸缪。
曾经有一位中国的教授有一句很出名的话:“真理只在大炮射程范围之内。”此话一出,不禁引起热议。但事实的确如这位教授所说,巴基斯坦一向国力薄弱,面对印度的疯狂进攻只能求助于别的国家,但对于巴方求助,以往的那些大国却充耳不闻,他们不管印巴双方孰对孰错,也不将就什么维护真理,在他们眼中只有利益永恒。因此,没有一个强大的国家就没有一个公正的真理,如果想要祖国被公平对待,那么首先要做的便是使祖国强大起来, 强大的军事力量才是祖国安全的保障。
在面对曾经的敌人——巴基斯坦的求助时,中国并没有因为曾经的矛盾而视而不见。反而以大度的心态全心全意帮助巴基斯坦,为它提供武器、外交、军事方面的帮助。也正是因为中国的宽容令巴基斯坦感动不已,如今中巴两国十分交好,现在许多年轻人也会亲切地将巴基斯坦称为“巴铁”。
而对于巴基斯坦来说,面对曾经有恩于他们的中国,他们十分感激,我们经常可以看见在巴基斯坦, 面对中国人的顾客,许多商贩不收钱,只为报答在绝境中帮助过他们国家的恩人。 因此在平常我们的工作与生活中也要保持一颗包容的心,用包容的心态去对待身边的事物,如此以来我们会获得更好的对待。
在此次印巴战争中我们深刻地体会到国力薄弱的无力,这种事件不仅仅发生在巴基斯坦身上,曾经的中国也曾遭受过相同的待遇,四处求援,无人帮助。因此只有自身的强大才能换来真正的尊重,如今中国国力强盛,人们也过上了好的生活,中国在世界舞台上的地位也越来越重要,中国人在世界上也越来越受尊重。 历史 是不会骗人的,我们要 以史为鉴,不忘 历史 ,谨记当初遭受侵略的苦,才能奋发努力换来今日的甜。
1956年的印巴大战已经成为 历史 ,在如今,世界也重新恢复了和平,但我们也不应该作茧自缚,应当谨记曾经的 历史 ,吸取他国的惨痛教训,不忘自身本色,为了新中国的美好未来共同努力奋斗,从而建设我们的美好祖国。
Ⅹ 印巴战争的起因是什么
首先,第一次印巴战争。1947年印巴战争或第一次克什米尔战争,是印度与巴基斯坦之间就克什米尔地区的主权问题于1947年到1949年爆发的一场战争。它是印度与巴基斯坦之间大规模战争中的第一场。开战原因如下:
1、在英国殖民时期,克什米尔是一些名义上依然独立,但实际上依附英国的印度国家之一。英国从印度撤军后,从英属印度独立出来的两个国家印度和巴基斯坦都要求克什米尔加入它们。克什米尔则要求独立。
2、英国撤军后一支由亲巴基斯坦的部落和巴基斯坦士兵组成的军队从巴基斯坦西北边省进入克什米尔。印度借此机会也进军克什米尔,由此导致克什米尔战争的爆发。
3、战争结果。印巴双方议和,克什米尔丧失了其独立地位,1948年的停火线实际上成为克什米尔的分裂线,巴基斯坦占据克什米尔的2/5,印度占据3/5。
第二,第二次印巴战争。1965年3月27日——1965年9月20日,印巴争夺库奇兰恩地区和克什米尔地区又展开了一次较量。开战原因如下:
1、1965年2月,印度陆军在航空兵的支援下突然占领了库奇兰恩的北部地区。3月27日早晨6点30分,在强大火力支援下巴基斯坦军向印军发起了猛烈进攻,由于库奇兰恩地势狭小,水网遍布,不适合大规模的作战行动,双方签订停火协议。
2、印度没能全面占领库奇兰恩的北部地区,心有不甘,立即开始了对克什米尔的争夺。1965年8月巴基斯坦的“自由战士”的穆斯林武装人员进入印控克什米尔地区,对印军的哨所、补给仓库、车队进行袭击,以达到迫使印度在克什米尔问题上进行让步之目的。但穆斯林武装人员很快被印军所镇压,5291名穆斯林武装人员被打死,战争被触发。
3、战争结果。巴军不仅在南部击退了攻入巴基斯坦国境的印军,而且乘势推进印度国境内6千米,共占领了约1200平方千米的印度国土。1965年9月20日,在联合国的调停下,印度和巴基斯坦于9月23日同时宣布:接受联合国的调停,全线停火。1966年1月4日至9日,在苏联政府的斡旋下,印巴两国同意撤退到1965年8月5日前所在地区。第二次印巴战争就此结束。双方签署《塔什干宣言》,一致同意停火撤军,并宣布不使用武力而是通过和平手段解决争端。
第二,第三次印巴战争。1971年3月,印度通过了支持孟加拉国独立的决议,1971年11月 ,印度在巴基斯坦内部矛盾激化的情况下,出兵东巴基斯坦。12月,战争进一步扩展到西巴基斯坦。战争在东巴基斯坦和西巴基斯坦两个战场展开。12月17日,印巴双方全线停火。战争原因:
1、巴基斯坦政局动荡,印度趁机支持东巴独立。1971年3月,印度内阁、议会和国大党分别开会,通过了支持东巴建立“孟加拉国”的决议。同时,在印巴边境集结军队,进行军事演习。
2、为了寻求国际支持,印度还于1971年8月间同苏联签订了《和平友好合作条约》,并从苏手中获得了坦克、装甲输送车和地空导弹等武器装备。巴基斯坦高度警惕印度的战争备战,也进行了相应备战。有了苏联的支持,印度显得底气十足。
3、战争结果。东巴守军于1971年12月16日向印军投降,东巴战场的攻防作战遂告结束。因此印度宣布,在西巴地区实行“单方面停火”。巴基斯坦接受了印度的停火建议,西巴战场的作战行动至此结束。印巴战争结束后,东巴脱离巴基斯坦,成立了孟加拉人民共和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