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印度资讯 > 印度英帕尔到雷多多少公里

印度英帕尔到雷多多少公里

发布时间:2022-12-26 03:32:04

‘壹’ 英帕尔战役的经过是怎样的

1943年,日军在缅甸的指挥结构也有变化,由一个第15军扩充成了缅甸方面军,司令官河边正三中将,下辖15军和28军(在南方若开战线),后来还在北方面对中国军队增添了第33军。

日军前线兵力并不比英军差得太多,但是空军力量则要差得远。鉴于双方基本上势均力敌,日军在丛林战中的素质又高于英军,还有几个月前在第一次若开战役的失败,英军采取了这样一种战略——等待日军进攻,在印缅边界防御战中击败日军主力以后再大举反攻缅甸腹地。

英军在英帕尔地区为反攻缅甸而设的兵站枢纽,囤积有大量作战物资,而且英帕尔城在群山环绕之中地势低洼,难以防守。攻占英帕尔不仅可以以攻为守延迟英军反攻缅甸,而且只要突破印缅边界的群山丛林,决定性地击败英军,就可以长驱直入平坦的印度腹地。鉴于此种原因,日军选择英帕尔地区作为1944年战局的全攻方向。

为了给担任主攻的日15军创造条件,日缅甸方面军特意安排南方的日28军首先对若开地区的英15军发动佯攻,吸引英帕尔守军英4军来援,代号“哈”作战。这就是第2次若开战役。

1944年2月4日,第2次若开战役开始,不久,日军便将英7师完全包围了。然而,日军的如意算盘却未打好。斯利姆所强调的固守待援的战术原则和一年多的丛林战训练终于见到了成效:英军被切断的部队不但没有慌乱,而且非常顽强地组织抵抗,通过有效的阵地工事和火力配置给日军重大杀伤,同时,战区总部和斯利姆的集团军司令部使用空运为主的一切手段提供后勤支援。

2月底,日军损兵折将没有全歼任何一支英军部队,战术上完全失败,同时28军司令官樱井认为已经达成了把英军注意力从中部战线英帕尔地区吸引过来的战略目的,于是撤出战斗。

这是英军在缅甸战场的阵地战中第一次完全战胜日军。但是这还只是大战之前的一个序曲而已,真正决定性的战役发生在北面,日军以第15军全部突袭英帕尔的乌号作战。

中部战线日军的第15军是缅甸方面军的绝对主力,下辖3个师团,总共10万之众。

当时,英军在英帕尔驻防的是斯利姆手下第4军。双方的步兵兵力大致相当,装甲和空军方面英军占优势,士气和丛林战术方面日军占优势。但是英军还有一个很大的优势,那就是斯利姆和斯康斯早已料到日军的进攻方向,也就是说,日军根本不可能打英军一个措手不及。

其实,早在日军若开佯攻的前一天,也就是1944年2月3日,第4军向斯利姆提交的报告就预言英帕尔附近会爆发一场大规模战役。但是,所预言的日军重点打击对象是20师而不实际上的17师,而且预料日军补给困难,只能出动一个旅团,没有料到进攻的是一个整军。到2月29日,斯利姆的情报机构发现当面日军有重炮联队,还发现从若开战场调来的33师团,此时英14集团军已经对日军意图作出了正确判断。

1944年3月7日,第2次若开战役结束后1周,日15军全部3个师团越过亲敦江向英军纵深渗透,33和15师团为主力分割包围英17师,然后进攻英帕尔,31师走北路攻击英帕尔以北的科希马城,对英军呈夹击之势。

3月10日左右,英军发现日军的渗透行动,远在英帕尔以南的印度17师立即开始按预定计划收缩,虽然一度曾被日军包围,但是且战且退,最终顺利撤回英帕尔附近。

3月29日,英帕尔被日军从南北两面包围。4月4日,英第4军的3个师主力在英帕尔城外围完全收拢,英帕尔成了日军啃不动的一个大要塞,包括非战斗人员在内共有15万人。

在斯利姆的要求下,蒙巴顿的战区总部全力组织空运补给英帕尔守军,甚至借调了在喜马拉雅山“驼峰”航线空运援华物资的美军运输机大队,包围圈内始终保持15天左右的粮弹药品储备。

这样,日军两个师团在对英帕尔的攻击中伤亡惨重,却始终无法达成战役目的,战线在英帕尔近郊稳定下来,战事第1阶段按照斯利姆的既定计划发展成了对日军的消耗战。

在英帕尔战役中,斯利姆表现出高超的危机处置能力,最显着的就是对英帕尔以北科希马和迪马普附近形势的快速反应。开战时这两个地方没有值得一提的守军。很快,英军调整指挥机构,建立斯托普福德为军长的第33军,负责英帕尔以北作战,而以第4军专门负责英帕尔本身。

这时,斯托普福德还是一个光杆司令,手下没有一个整师。斯利姆的反应相当快,立即从若开抽调主力5师7师驰援主战场,其中5师的一个旅空运科希马外围,在第1时间赶到,两个旅增援英帕尔,全师10天到位。

4月4日,日军完成对科希马的合围,但是斯利姆最担心,也是紧急处置中着手最多的迪马普补给基地,日军15军和31师团却完全忽视,根本没有想到攻占这个基地可以解决自己的给养问题。

随着战役呈僵持状态,日军发现己方不但损失惨重,而且给养渐渐消耗殆尽,伤员得不到照顾,而英军的抵抗越来越顽强,斯利姆转守为攻,用生力军5师的两个旅和23师对日军15师团发动钳形攻击,把日军牢牢地钉死在英帕尔周围的山地消耗下去。

在5月初,英军指挥机构已经胜券在握,着手为反攻作准备了。牟田口还想做最后一次努力,下令科希马的31师团撤下来,和其他两个师团合力再攻英帕尔,但此时日军显然已经筋疲力尽,31师团未经允许即擅自撤离,把15师团的侧翼暴露给英军。尽管顽强的日军一直战斗到7月初才承认失败开始后撤,但是到这个时候,日军的有生力量已经消耗殆尽,当初跨过亲敦江的10万人已损失过半。英军只损失2.4万。

这一仗完全实现了斯利姆在反攻前用防守反击消灭日军主力的意图。而且,在整个1944~1945年雨季,英军不仅跨过亲敦江,还抵达伊洛瓦底江边,威逼缅甸北部中心城市曼德勒,为1945年旱季反攻占领了理想的出发阵地。

‘贰’ 日本距离印度英帕尔多少公里

从日本东京到印度英帕尔两地相距 4512 公里左右

‘叁’ 因帕尔战役主要资料。

1943年库尔斯克与瓜岛战役结束后,轴心国丧失了战场主动权,为了扭转不利局面,德国要求日军在印度发动场攻势,打乱盟军部署,获得重新扭转战局机会。也为分散南方美军的进攻,日军大本营于1944年1月7日以“大陆指第1776号”的指令,下达了代号为“乌”号的英帕尔作战计划。日军担任进攻任务的是缅甸方面军第15军,由素有“小东条”之称的牟田口廉也中将指挥,辖有第15、第31和第33师团。英军驻守英帕尔和科希马等地区的是斯利姆将军指挥的第14集团军,下辖第4、第15和第33军。
英帕尔是印度东部与缅甸交界地区的一座边境城市,位于吉大港(今属孟加拉)通
往印度东部阿萨姆邦的交通干线上。该城周围是曼尼普尔山脉,近郊是长40英里,宽20英里的英帕尔平原。 自英军兵败缅甸撤退至此后,英国人就把英帕尔建成了一个巨大的军事和后勤补给基地。平原上遍布着军营、医院、军械库、弹药库和军需库。
参战日军为第15集团军(司令为牟田口廉也中将,辖第15、第31、第33师团,共8.5万人),由第5飞行师提供支援。盟军参战部队主力为英军第14集团军(司令为威廉·斯利姆中将)的第 4、第33军,并有中国军队协同作战。英印军队在英帕尔重创日军
1944年3月8日,牟田口廉也率领第15军的3个师团共约10万人的兵力,赶着作为肉食给养品的大批活牛、活羊渡过了印缅边界地区的钦敦江,拉开了英帕尔会战的序幕。牟田口廉也站在钦敦江畔,口出狂言,宣称:“陆军现已达到天下无敌的地步,太阳旗将宣告我们在印度肯定胜利的日子为期不远了。”英东南亚盟军总司令蒙巴顿勋爵得知日军渡过钦敦江的消息后,迅即亲临英军第14集团军司令部。在听取了集团军司令斯利姆的军情汇报后,蒙巴顿决定:把钦敦江以西沿边境进行防御的部队,撤至英帕尔附近高地上来组织防御,使日军的进攻部队远离自己的后方基地,日本军不仅要被迫背靠宽阔的钦敦江作战,而且还得完全依赖很不安全的丛林运输线。此外,盟军的空中优势不仅会保证可能遭到包围的一些英军部队的补给供应,而且还能轰炸日军的地面运输队,阻止其获得补给品。又由于雨季即将使一些干涸的河床变成汹涌的急流,日军必须在雨季到来之前迅速取得胜利,否则就不得不面临一场灾难。

‘肆’ 英帕尔的介绍

印度东北部城市,曼尼普尔邦首府。在英帕尔河谷平原中部,曼尼普尔河右岸,海拔782米。人口15.6万(1981)。新城呈长方形。文化、教育与商业中心。农产品集散地。手工棉纺织业重要,传统的手工艺品有刺绣、金属器皿、藤器、竹器、玩具等。有公路、航空与外界相通。

‘伍’ 印度阿萨姆邦离英帕尔多远

阿萨姆邦处于印度东北,西部同孟加拉国接壤,南部与梅加拉亚邦、特里普拉邦为界,北与中国、不丹相邻,东部毗连那加兰邦、曼尼普尔邦和米佐拉姆邦。而曼尼普尔邦首府就是英帕尔,这样说希望能帮到你,具体多远参考交通地图。

‘陆’ 约瑟夫·史迪威的抗战事迹

史迪威作为美国驻CBI(中缅印战区)的高级代表被派到亚洲,他承担了多项几乎是无法完成的使命,其中任何一项都需要一位圣徒的全部耐心和能力。他要监管根据租借法案运到中国的物资的分配。作为中国战区总参谋长(最高统帅在重庆既没有联军参谋部,也没有在中国作战的联军),他试图将中国军队加以训练,送上战场。
史迪威1904年毕业于西点军校步兵科,历任美军在华语言教官、天津美军步兵第15步兵团的一名营长以及美国驻华公使馆的陆军武官。但是他从来没有实战经验,没有接受过高等的指挥教育,其以往军旅生涯的大部分时间是坐在办公室里,受命之际他担任少将师长不久,因担任联军参谋长当以中将为宜,这才特例拔擢他为中将。
在1942年3月,史迪威首次在重庆拜谒蒋中正之际,他报告其此行身负有六项使命,即美军驻华、印、缅军指挥官、对华租借物资管理统制人、代表美政府出席重庆军事会议、中国战区与南太平洋战区间的联络员、滇缅公路监督人以及在印缅美国航空部队指挥官。经过蒋中正追询,他这才姗姗答道:“本人为钧座之参谋长,直接受钧座之指挥。
史迪威到任不久,委员长就中国武装力量的使用问题发表了两个小时的演讲,让总参谋长感到目瞪口呆。按蒋的说法,在战术上,要用三个中国师对付一个日本师。如果日本人发起进攻,则要用五个中国师去对付一个日本师。蒋命令史迪威稳妥行事,让日本人采取主动。只有当日本人的攻势停下来,开始后撤时,中国军队才能发起反击。蒋警告史迪威,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要集结部队。如果中国军队一集结便会立刻被歼灭。史迪威则主张用纵深防御战术,即部队要一个方阵接一个方阵连续出击,距离不超过50公里。蒋对他的部队战斗力的估计也许是正确的,但他的观点与美国的军事理论完全相悖。美国的军事理论强调进攻而不允许把部队化整为零,削弱其战斗力。史迪威是一位缺少变通能力的战术理论家,对蒋有意放弃主动性感到特别生气。由此开始,史迪威与蒋介石的关系日趋恶化甚至彼此都不存幻想。“什么命令!”史迪威在日记中写道:“一头蠢驴!”。史迪威喜欢给被他瞧不起的人取绰号。他为中国战区最高统帅精心挑选的绰号是“花生”(注:“花生”一词在美国口语中指“无聊的人”)。史迪威正要着手把毫无基础的杂牌部队建设成有效的战斗力量——这是一项近乎不可能的任务——一项更加不可能的工作又落到他头上。 从印度雷多到达中国昆明,横跨印度、缅甸、中国,有一条全长1800多公里的公路。公路在密支那分为南北两线与滇缅路相接。抗战爆发后,日军狂妄地宣称要在三个月内灭亡中国,从战争一开始就封锁了中国沿海,相继占领了中国的三大港口城市及运输中枢天津、上海、广州,中国有限的沿海工业受到严重的破坏。日军在切断了陇海线、粤汉铁路等中国对外交通干线后,又占领广西、越南,切断了滇越铁路。苏联与日本媾和签订《日苏中立条约》后,苏联主动切断从西伯利亚运输援华物资的西北运输线。到1941年,在中国经济处于崩溃的边缘时,中国抗战赖以生存的外援线仅剩下一条滇缅公路,可是,日军亡我之心不死,从越南河内派出轰炸机对滇缅公路进行了无数次狂轰滥炸。
为了保证中国抗战外援线的正常运转,中国国民政府于1941年2月组建了中印公路勘测队,8月份又组建了以美国退役军官陈纳德为首的美国援华志愿航空队,以便保卫滇缅公路,保证援华物资的运输。
1942年2月12日,中英代表在新德里确定了中印公路的走向——从滇缅公路上的龙陵,经过腾冲,连接缅甸密支那。在滇缅公路的出入口仰光沦陷,保卫滇缅公路的战役在缅甸激烈地进行着的时候,1942年3月27日,中印公路的勘测工作也从腾冲正式开始。中印公路募工处在下关、保山、腾冲设立办事处,招募民工,分赴缅甸准备赶修公路。1942年5月,中国滇缅公路的枢纽畹町沦陷,接着,缅北重镇密支那以及滇西重镇腾冲等相继沦陷,中印公路这条正在勘测而且派出民工准备修筑的中印公路成为虚幻的泡影。
负责指挥缅甸战役的史迪威将军怀揣着一个不灭的梦想,徒步带领小分队到达印度准备东山再起。从此,他开始了整训中国军队、打通史迪威公路漫长而艰苦的旅程。滇缅公路被切断以后,美国开辟了驼峰航线向中国战场运送战略物资,可是,驼峰航线每运送一吨汽油,就有大量的飞机、飞行员失事。1942年12月10日,中印公路终于在印度雷多破土动工,1943年8月的魁北克会议,在商议盟军在法国诺曼底登陆的同时,中国作为反攻日本的基地,打通中印公路和铺设中印输油管也被提到了重要的议事日程,修筑后来被命名为史迪威公路的中印公路才步入正常轨道。后来打通这条道路的滇西、缅北战役也被人称为东方诺曼底登陆。1943年10月,史迪威将军发布命令,中国驻印军38师112团开始开赴野人山,扫荡日军,掩护中印公路的修筑。1943年12月27日,中美工兵克服无数艰难险阻,公路跨越野人山延伸到新平洋,比计划提前了4天,新平洋终于成为掩护筑路、打通公路战役的战略基地!坚守在缅北河谷指挥作战的史迪威将军,一方面要运筹帷幄,决胜于胡康河谷、勐拱河谷、密支那等战役,一方面还要面对来自方方面面对于打通公路的非议与阻挠,还要顾及印度、英帕尔及中国滇西怒江战役的配合与呼应。紧跟着作战部队筑路的工程部队,跟着步兵走,跟着炮声走,把公路一步步修向密支那。日本驻缅甸方面军组建33军集结密支那,把能否阻止中印公路的打通当成日本胜败的关键,特别是以密支那的得失为前提。企图在雨季以前,把中美军队阻止在加迈以北,以阻挠和滞延史迪威打通中印公路。面对不可一世的日军,史迪威将军以超人的胆略,采取了一个大胆的步骤。1944年4月28日拂晓,史迪威派出的中美联合突击队从缅北胡康河谷的勐拱冒雨出发,开始了奇袭密支那的“眼镜王蛇行动”。与此同时,在史迪威等人的敦促下,驻于滇西怒江东岸的远征军也于5月11日分四路渡江,声势浩荡地向高黎贡山发起猛烈的攻击。滇西民众肩挑马驮,为前线运送弹药、物资。滇西缅北战场彼此呼应,打响了一场惊心动魄的交通运输线之战。
他耗时三个月也无法攻克密支那,最后还是等到中国军队打通胡康河谷之后,才仰仗其力收复了密支那市。然而攻克密支那却集中了几乎史迪威掌握的所有战略资源,这种资源连一滴也没有送到正在蒙受日军攻势的整个豫湘桂战场。陈纳德给罗斯福发去的电报中,开门见山就称“把我们全部主力军集中投入缅甸,如今已经导致华东的沦陷。”无怪乎当时有人揶揄他是一名“最好的四星营长”(the best goddamn four-star battalion commander)。
当然,攻克密支那也有打通列多公路的战略意义,然而开通这条日后被蒋中正以史迪威的名字命名的公路,其目的委实是给中国内地打开国际交通线,然而这条1945年1月底才告建成的公路即使开通也已经为时已晚,而且路况不佳,运输量也有限。陈纳德将军曾经希望美军加大“驼峰空运”的数量,但是这一具速效的建议却为一心为自己在缅甸打出功名的史迪威所阻碍。他的这种虚荣心,是出自一种根深蒂固的情节,这种情节对于当时在华的不少英美军人而言是一种充满浪漫的奋斗目标。
对于缅甸之败,他忘了曾经听到的嘱咐,却反而认为那是中国人的“愚蠢、胆怯和对于守势的偏好”而丧失了战机。于是开始执着地认为:中国军队的士兵刻苦耐劳用命,下级军官也无问题,营团级好坏参半,而军师长级别的则很少有效率的。因此他提出“要中国兵不要中国官,尤其不要中国的高级军官”,并暗示由他本人接受军队的全权,“不受重庆的电讯函件的束缚”。他希望有朝一日带领这支部队,打下仰光,一洗初败之辱。
因此他便打起了这十万远征军的主意,希望能够将其全部带到印度,远离中国而受自己所实际掌控。然而最终进入印度实际上只有两个师,这两个师在加尔各答西北的兰伽姆设立训练营地。史迪威即刻提出要求,从美国调来300名军官,将这支军队中营长以上全部换成美国人。这完全就是戈登当年“常胜军”的版本,他企图将中国军队演变为一支殖民式军队的企图暴露无遗。
由于这是一种彻底践踏中国主权的行径,对此不仅蒋中正用严辞加以拒绝,而且远征军的全体中国军官,甚至包括美国人认为是亲美的孙立人将军都加以坚决的反对。由于史迪威的这个如意算盘的落空,他就变得更为“醋性十足”,千方百计打击他看不顺眼的中国将领,缩小驻印军,也即是新一军军部的规模,并紧紧抓住他拥有负责援助物资的控制权,对蒋中正进行要挟。这以后他与蒋之间的各种冲突,其原点便可以说是因为他的戈登情节无法得以满足,因而转为一种怨妇般的心态而已。
当然,作为一个“最好的四星营长”,史迪威对于训练这支部队,还是有着不可磨灭的贡献的,而且他对于当时中国军队提出的不少指责,对于中国高层军官的腐败作风提出的不满,也基本上都是事实。然而这是中国社会形态所造成,事实上当时所提出的社会问题,即便到了今日也依然如故,如果要改变这一切,需要对于整个社会进行逐步的改变,绝不是能够一蹴而就的。
日军的战略企图与中美盟军是针锋相对的,中美盟军是要“通”,日军是要“断”,日军集中优势兵力,相继实施了三期“断路”作战。中美盟军和中国民众浴血奋战,共同打造出了东方的诺亚方舟,铸造出血肉丰碑———史迪威公路。史迪威公路通车后,与驼峰航线一起将堆积在印度的军用物资源源不断地运送到中国抗日战场。同时,沿着公路还从印度铺设了一条通到中国昆明的输油管。这一壮举不但从实力上,而且从气势上震慑了敌胆,为中国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做出杰出贡献。
1945年1月中印公路通车。为纪念约瑟夫·史迪威将军的卓越贡献,和在他领导下的盟军以及中国军队对缅甸战役发挥的巨大作用,这条公路被命名为“史迪威公路”。

‘柒’ 英帕尔战役,10万日军为何最终一败涂地

日本和英属印度交战这场战役叫英帕尔战役,此战日军10万侵略军,几乎全军覆灭,此后日本国力再也支持不起日军攻占英属印度步伐!

十万日军精锐,为何一战惨败而归?

原因有三,具体如此:

第一、制空权!

英帕尔会战日军虽有第5飞行师团提供支援,但相比英国,差距甚大,盟国的空中优势为此战立下汗马功劳!

第二、后勤供应!

英帕尔战役,远离日本后勤供应基地,日军完全依赖的丛林运输线并不安全,相比较,盟军的空中优势不仅会保证可能遭到包围的一些英军部队的补给供应,而且还能轰炸日军的地面运输队,阻止其获得补给品。

三、疾病!

英帕尔会战,随着雨季到来,日军中发生了疟疾、痢疾、霍乱、流感等疾病,蔓延猖獗,数万日军侵略者为此丧命!

总结

多行不义必自毙,日军侵略者在二战中发动侵略战争,给侵占地和世界人民都带来巨大灾难!英帕尔战役,日军侵略者战败而归是必然事情,数万日军侵略者丧病,更不值得怜惜。

‘捌’ 日军惨败英帕尔的故事

英帕尔是印度东北部的战略重镇,离缅甸西部边境仅50英里。1944年,盟军在英帕尔等印缅交界地区,经激战击溃日军三个师团的闪电进犯,取得重大胜利。

1944年3月8日,日本第15、第31、第33等三个师团和一个印度国民师,为了破坏盟军从印度向缅甸发动进攻的准备,渡过亲敦江向英帕尔地区实施闪电进犯。日军不顾补给缺乏,仅携带部分马、牛、羊、大象和20天口粮,便断然渡过亲敦江。日本第15集团军司令牟田口中将宣布:“只要一个月,日军就能占领英帕尔”。4月5日,日军第31师团长佐藤幸德中将指挥的.主力部队已进逼科希马。日军闪电突袭已获初步成功。但是也暴露出他们的致命性战略缺陷——补给匮乏。

英军第14军军长斯利姆抓住这一战机,用火车、飞机运送大批主力部队和军需,火速增援科希马,在这里集结了英军主力1.2万人,运来了军需补给品1.8万吨,很快建起一道紧急防线,挡住了日军奔袭迪马普尔的通路,日军已无力再向前突袭。英军同时用大批空降兵切断日军的陆上补给线,并请美国、中国空军支援,用飞机对日军进行地毯式轰炸。日军后方的补给线被炸毁。切断粮道之战使日军陷入绝境。

形势恶化,战局逆转,日军损失很大。日军如果在此时罢手,仍可以安然撤军。但牟田口不顾各师团长的反对,下令继续实施对英帕尔的进攻。在再次进攻中,日军损失更加惨重。6月26日,日军被迫撤退。

时值雨季,血战64天的日军被英军四处追歼围剿。日军面临严重困难:天上有美国、中国空军的不断轰炸;地上通向缅甸的山林羊肠小道已被大雨山洪冲垮;粮食极端缺乏,日军靠吃野草、蜗牛、蜥蜴、蛇、猴子度日。7月16日,日军向亲敦江撤退,在倾盆大雨中狼狈地翻山越岭,冒着中国、美国空军的轮番轰炸仓皇后撤。途中,数万伤员用手榴弹自杀,几万官兵魂断荒山密林,溺死于深涧大川。日本人承认:“全线撤退的情形是鬼哭啾啾,狼嚎惨惨。”8月20日,日军退回亲敦江畔。河水猛涨,几百名日军命赴黄泉。8月30日,日军残部才渡过亲敦江,退守明京山。

日军大本营原指望英帕尔之战能重振士气,改变不利态势,结果却适得其反,使自己陷入了更加困难的处境。

‘玖’ 中国远征军的战斗历程

由于英国方面的阻挠,直到1942年2月中旬,中国远征军只有第6军的49、93师进入缅甸景东地区,其余各部仍在滇缅公路集结待命。此时由于缅甸战事吃紧,英国人却又急着要远征军入缅参战。2月16日,蒋中正下令先运送第5军入缅,以第200师为先头部队。3月7日,200师到达同古,3月16日,日军开始轰炸同古,此为远征军与日军第一次大规模接触。3月19日,200师首次与日军地面部队接触,由于缅甸交通线不断遭到日军的狂轰滥炸,再加上英方的消极延误,后续部队始终没有按原定计划到达同古,10余日后,200师伤亡达2000余人,内缺粮弹、外无援兵,并且还要面对4倍于己的敌军包围,杜聿明审时度势,下令200师于3月29日晚从同古以东突围。3月30日,日军进城后才发现同古是一个空城。在同古保卫战中,200师歼敌5000余人,重创日军第55师团。
随后中国远征军准备进行平满纳会战,然而,在西路方面,缅甸战场右路英军不断后撤,将中路平满纳地区的中国远征军右翼完全暴露给日军,东线方面由于中国军队兵力薄弱,阵地不断失守,第5军有被包围歼灭的危险。1942年4月18日凌晨,史迪威和罗卓英不得不下令放弃平满纳会战。
1942年4月14日凌晨,英缅军总司令亚历山大急电中国远征军司令长官部,请求解救被包围在仁安羌的英军。4月19日下午5时,在新38师师长孙立人、副师长齐学启和113团团长刘放吾的带领下收复了任安羌油田,解救了英军7000多人和被日军俘虏的英缅军官兵、美国传教士和新闻记者等500多人。消息传出,中、英、美三国轰动。1942年4月20日,史迪威和罗卓英轻信英方关于在仁安羌和乔克柏当之间有敌军3000余人的情报,命令第200师长途奔袭至乔克柏当。第200师到了乔克柏当后,发现没有日军,只有英军在新38师的掩护下撤退。而后又退回到棠吉,浪费了宝贵的3天时间,使日军抢先攻占了棠吉,4月23日下午,200师向棠吉发起攻击,经过激烈的战斗,于1942年4月25日18时占领棠吉。而在1942年4月24日,在日军猛烈攻势之下,第6军被迫放弃雷烈姆,日军随后从雷烈姆北进,此时防守腊戍已无意义,第200师遂于1942年4月26日放弃棠吉。
日军于1942年4月26日逼近曼德勒,左翼的第6军在新30师西调后兵力不足,作战能力很弱,第66军增援不及,日军第56师团趁机猛攻东线远征军阵地,史迪威和罗卓英于1942年4月27日下午17时下令放弃曼德勒,部队向北转移,但为时已晚,日军连续攻占棠吉、八莫、腊戍、密支那等地,切断了第5军的后路,并越过中缅边境,侵入中国云南滇西境内,攻占了畹町、龙陵等地,并于1942年5月5日抵抗怒江西岸的惠通桥地区,中国远征军急调第71军入滇对日军实施反击;亦于1942年5月5日,刚刚抵达怒江东岸的第36师及两个工兵连炸毁了惠通桥,将敌阻于怒江西岸,双方隔河对峙,这才阻止了日军继续向中国大西南的进一步扩张。 1942年4月29日拂晓,日军猛攻腊戍,第66军伤亡惨重,当天中午,日军占领腊戍,第66军各部退守新维。所谓曼德勒会战已经彻底成了泡影。此时撤退已经成了当务之急。
被困于缅北的远征军总司令部及下属第5军及第6军第30师于1942年5月7日突出日军合围后,新22师、新30师在盟军中国战区参谋长史迪威中将和罗卓英的率领下,先后退入印度,长官部于5月24日抵达印度英帕尔地区。
东线方面,第6军于1942年4月24日被迫放弃雷列姆之后,且打且退,1942年5月12日,推到萨尔温江东面,随后撤回国内。
中线方面,第5军军部和所属的新22师、第96师主力于1942年4月26日黄昏由皎克西乘汽车、火车向曼德勒转移,于当天夜间十时全部到达。1942年5月1日全部撤至伊洛瓦底江以西以北地区,此后第五军直属部队、第200师、第96师、第66军的新38师徒步轮流掩护撤退,于5月7日突破日军合围。
1942年5月8日上午,日军攻占密支那,杜聿明按蒋中正7日的命令向国内撤退。因八莫、密支那等地已经被日军占领,部队只好越过铁路由西面绕道缅北密林回国,途中多次冲破日军阻击。1942年5月9日,由于在杰沙(又译为卡萨)发现日军,并且新38师先到杰沙掩护的只有一个团,而新38师、新22师主力至少需要一天半才可以从前线撤下,杜聿明认为日军有可能从南北包围将远征军歼灭,从而下令第93师在右翼掩护,并且在孟拱附近占领掩护阵地,同时命令各部队分路回国,自寻生路。
1942年5月13日,部队在曼西破坏了所有重装备,徒步进入原始森林。新38师师长孙立人没有听从杜聿明的命令,向西撤往了印度英帕尔。新38师是第一次远征结束之后唯一一支保存建制的部队。
杜聿明率领第5军直属部队和新22师,离开密瓦公路改道向西北方向追去,翻越了没有人烟的“热带雨林野人山”地区,部队缺医少药,断粮达8天之久,一度迷失方向,历尽艰难困苦,很多人因为饥饿、疾病死去,还有一些人因为忍受不了折磨而自杀。后来,一架美国飞机在野人山上空发现了这支军队,盟军随后空投了电台、粮食、药品,辗转达两个月之久,使得这支军队终于走出了野人山,由于预定回国路线所经的中缅国境已有大量日军把守,这只部队最后还是改道去了印度。杜聿明所部最终于1942年7月25日抵达印度雷多(亦翻译成列多),沿途因饥饿和疾病死亡2000余人。
第200师结束东枝(也翻译成“棠吉”)战斗后,奉命向八莫、南坎方向转移。1942年5月10日在途中与军补训处会合,并收容了第6军、第66军各一部失散人员。以后沿途突破敌人的封锁线,经南盘江、梅苗、南坎以西回国。1942年5月18日,第200师分兵两路通过细(胞)抹(谷)公路,前卫部队突然遭到伏击。激战一天,第二百师伤亡过半,才从东面山坡撕开一条缺口,残余官兵得以死里逃生。戴安澜在突围时被两颗机枪子弹击中胸部和腹部。1942年5月26日,戴安澜将军逝世。同时在这次战斗中,师参谋主任董干、第599团团长刘树人、第600团团长刘吉汉均失踪。部队由郑庭笈率领,经千辛万苦,于6月17日抵达腾冲附近,全师出国时是一个拥有1万余人的加强师,最终回到国内时仅剩2600余人,伤亡达75%以上。
第6军和第66军(欠新38师)在战斗中大部溃散,陆续分散回国。
第96师及炮工兵各一部经孟拱、孟关、葡萄、高黎贡山,于8月17日抵达云南剑川。
据战后统计,穿越野人山的部队有3万余人葬身原始森林,其中第5军新编第22师野战医院的护士刘桂英更是作为唯一健在的、走出野人山的5名女兵之一而闻名。
第一次远征失败之后,滇缅公路中断,10万远征军经血战只有4万余人安全撤离。日本既封锁了国际援华运输线,又打开了西攻印度的大门。原有的作战物资转而通过驼峰航线与中印公路输送。
远征军第一次入缅作战,出动103000人,伤亡56480人(绝大部分在胡康河谷野人山)。日军伤亡约45000人,英军伤亡1.3万余人。 1942年7月15日,新38师由英帕尔开往蓝姆伽,8月初,从缅北野人山脱险入印的的第5军新22师和军直属部队也来到了蓝姆伽。根据中美协议,远征军第一路司令长官部撤销,改称为中国驻印军总指挥部。史迪威为总指挥,罗卓英为副总指挥。同时,国民政府利用驼峰空运飞机回航的机会,每天空运几百名士兵到印度,以补充兵源。1942年底,由于史迪威与罗卓英矛盾不可调和,蒋中正被迫将罗卓英调回国内,经过反复考虑,决定派第8军军长郑洞国中将接替罗卓英的职务。同时决定在驻印军指挥部下设新编第一军建制,下辖新38师、新22师。郑洞国任军长,孙立人为副军长兼新38师师长,廖耀湘为新22师师长。3月中旬,郑洞国率军部人员来到蓝姆伽,正式成立新一军。
1942年10月24日,新编第38师112团孙立人将军将缅甸会战中投降的1200名日本士兵以及军官,统统以活埋的方式处死。部分中国学者对此表示质疑,此种说法难以被证实。
1942年底至1944年春,新30师兵员陆陆续续空运到印度,新30师编入新一军序列。1944年上半年,第14师与第50师的兵员也空运到了印度。中国驻印军在蓝姆伽换装了美式装备,有美国的军事援助和充足的粮食,军事训练十分扎实。经过一年的整训,练就了丛林训练和丛林生存的过硬本领。再加上同时大批知识青年在蒋中正“一寸山河一寸血,十万青年十万军”的号召下,踊跃参军,士兵的素质有了大大的提高,这两点使得驻印军的战斗力大为提高。
1942年6月,怒江防线稳定之后,国民政府积极训练军队,准备反攻缅甸。1943年2月1日,蒋中正任命陈诚为中国远征军司令长官,3月28日,中国远征军司令长官部在云南楚雄成立。陈诚从重庆飞到楚雄就任,着手进行远征军部队的训练和反攻计划的制定。1943年8月,远征军的5个军编练和装备基本完成。后调来的第54军也在11月完成改编。其中,第11集团军下辖第2、第6、第71军和第200师。第20集团军辖第53、第54军共4个师。另外第八军和第93师直属远征军司令长官部。1943年冬,陈诚因病辞职,卫立煌接任远征军司令。 1943年3月,新38师的114团即先行开进野人山区,掩护中美部队修筑自印度列多到野人山区的中印公路。1943年10月下旬,雨季停止,在列多的新22师和新38师主力乘车到达胡康河谷边缘,驻印军缅北反攻战正式开始。经过血战之后,新38师于12月29日攻克于邦。随后在新38师的配合下,新22师于1944年3月5日攻克孟关。后来两师合作攻下瓦鲁班。新22师在攻占瓦鲁班战斗中突袭18师团司令部,缴获18师团发布作战命令的关防大印,这在抗战期间绝无仅有。蒋中正给其嘉奖电为:中国虎!1944年4月份新22师、新38师、第30师、第50师与美军联合围攻下了密支那。攻克密支那后,各个部队修整了2个月,此时第14师、第50师、新30师已陆陆续续空运来到缅北反攻的前线,中国进入缅甸的部队已达到5个师,为便于指挥,将新一军扩编为新一军和新六军两个军。新一军下辖新30师和新38师,军长孙立人。新六军下辖新22师、第14师、第50师,军长廖耀湘。郑洞国升任驻印军副总指挥。1944年10月16日,新一军与新六军开始向八莫发起进攻,12月初,日军进犯独山,贵阳告急,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下令调新六军回国保卫大西南,新六军主力于12月1日奉命停止前进,新六军军部及新22师、第14师被空运至云南沾益,以保卫重庆。留下第50师与新一军作战,归新一军指挥(后来正式编入新一军序列)。1944年12月15日新一军攻克了八莫。
在驻印军开始反攻几个月之后,国内滇西的中国远征军反攻开始。1944年5月11日第20集团军正式开始强渡怒江,于6月底血战至腾冲附近。经过3个月的战斗,于9月14日解放腾冲。第11集团军于6月1日渡江,新28师于4日攻克腊猛,进围松山,由于敌阵坚固,该师五攻未克。7月1日改由第8军来攻,该军以三个师轮换进攻,连续九次,到9月7日方破敌阵,全歼守敌。远征军经过血战,于11月3日攻克龙陵,20日攻克芒市,12月1日攻克遮放,1945年1月19日克复畹町。1月22日中午第53军第116师与新一军一部在木遮相会,旋以钳形攻势向芒友推进,
1945年1月15日,新一军攻克南坎,并继续前进,于1月27日畹町附近的芒友与云南西进的中国远征军会师。1月28日中印公路通车典礼在畹町城举行。会师后,滇西远征军回国,新一军与第50师南下,新一军先后拿下了新维、腊戌,第50师先后攻克了南渡、西保、南燕、皎麦等市镇,新50师自从1944年渡过伊洛瓦底江以来,在三个多月的时间里,挺进600公里,毙伤日军3500余人。3月30日,中国远征军攻克乔梅,与英军胜利会师。随后中国驻印军凯旋回国。至此,中国驻印军与中国远征军的任务顺利完成。
第二次入缅作战,中国驻印军伤亡1.8万余人,歼灭日军4.8万余人,解放缅甸土地约13万平方公里。滇西中国远征军伤亡67403人,歼灭日军21057人,解放滇西全部土地约3.8万平方公里。中国远征军完成了中国战略大反攻的全面胜利。

‘拾’ 印度曼尼普尔的地理地图 在哪

曼尼普尔邦(Manipur)是印度东北的一个邦。该邦成立于1972年,东以缅甸为界,西与阿萨姆邦相连,南以米佐拉姆邦毗连,北同那加兰邦接壤,过去曾经是阿萨姆邦的一部分。

曼尼普尔邦所在的东北部地区与印度次大陆主体仅有一个细长的西里古里走廊相连,最窄处只有20公里,曼尼普尔邦位于印度东北部,南邻米佐拉姆,东接缅甸,西连阿萨姆邦,面积2.2万多平方公里。

对于曼尼普尔邦的族群划分,比较典型的有两种方式:根据曼尼普尔邦官方网站, 曼尼普尔邦的人口可以分为四大群体,即梅泰人、那加人、库基人和潘高人 ;前曼尼普尔邦邦长纳扬则将曼尼普尔邦的居民划分为梅泰人、那加人部落民、非那加部落民和潘高人四大类。

(10)印度英帕尔到雷多多少公里扩展阅读:

曼尼普尔邦90%地区为少数民族居住的山区,首府英帕尔。山谷地带,以农业和手工业为主,曼邦90%地区为少数民族居住的山区。周围为海拔900—2100米的丘陵和山地,中部为英帕尔河谷平原,曼尼普尔河流贯中部。

年降水量约1500毫米。山区多林木,竹子分布普遍。有铁、铜和岩盐矿。河谷平原为集约农业,山区耕作极粗放。

至2012年,曼尼普尔邦的公路密度为每100平方公里26.33公里。

尼普尔邦主体民族为梅泰人居住在因帕尔平原,是历史上曼尼普尔地区的统治民族。信仰伊斯兰教的梅泰人又被称为梅泰潘高人或简称潘高人,梅泰人根据宗教信仰不同,可划分为非穆斯林梅泰人(梅泰人)和穆斯林梅泰人(潘高人)两大部分。

阅读全文

与印度英帕尔到雷多多少公里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巴基斯坦和中国的关系为什么这么好 浏览:854
伊朗和美国为什么有仇 浏览:166
为什么印尼人喜欢喷香水 浏览:146
印度歼10怎么样 浏览:678
越南马皮凉在越南哪个位置 浏览:833
伊朗女人戴什么手表 浏览:994
买越南媳妇多少人民币 浏览:414
去伊朗旅游带多少钱 浏览:24
想陪你很久很久意大利语怎么说 浏览:791
英国人怎么评价约翰 浏览:914
印度订不到酒店怎么办 浏览:932
传说对决印尼服怎么进 浏览:673
关于英国论文怎么写 浏览:406
意大利有哪些品牌的车 浏览:582
伊朗对西班牙怎么样 浏览:897
1元换多少越南盾合适 浏览:173
越南610是什么金 浏览:278
印尼什么时发生地震 浏览:36
印尼红龙鱼15公分怎么看 浏览:567
中国公元前900年什么时期 浏览: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