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印度洋板块的介绍
印度洋板块(Indian Ocean plate)为次级的大陆板块,属于印度洋澳洲板块的一部分,包括印度次大陆和印度洋。印度洋板块包括印度洋的北部、中东和东南部、印度半岛、大洋洲的大陆、岛屿及邻近的海洋。
B. 印度洋属于哪个大洲
印度洋属于哪个洲?
属于印度洋板块吧……没有洲吧……
印度洋主要属于哪两个洲
印度洋是世界的第三大洋。位于亚洲、大洋洲、非洲和南极洲之间。包括属海的面积为7411.8万平方千米,不包括属海的面积为7342.7万平方千米,约占世界海洋总面积的20%。包括属海的体积为28460.8万立方千米,不包括属海的体积为28434万立方千米。印度洋的平均深度仅次于太平洋,位居第二,包括属海的平均深度为3839.9米,不包括属海的平均深度为3872.4米。最深为9074米。其北为印度、巴基斯坦和伊朗;西为 *** 半岛和非洲;东为澳大利亚、印度尼西亚(印尼)和马来半岛;南为南极洲;中为英属印度洋领地。主要属于亚洲和非洲
印度洋是顺时针流还是逆时针流?还有哪些洲哪些洋?
你问的是洋流?印度洋分季节的 它是季风洋流 夏季是西南季风 所以是顺时针 冬季是东北季风 所以是逆时针
洲是 大洋洲 亚洲 非洲 北美洲南美洲 欧洲 南极洲
洋是 印度洋 太平洋 大西洋 北冰洋
希望可以帮到你~~
印度洋上面有什么半岛属于什么洲它属于什么板块
印度洋上面有印度半岛、 *** 半岛;属于-------亚洲;它属于-------印度洋板块
马尔代夫属于哪个大洲
马尔代夫共和国(原名马尔代夫群岛,1969年4月改为现名)位于南亚,是印度洋上一个岛国,由1200余个小珊瑚岛屿组成,其中202个岛屿有人居住。东北与斯里兰卡相距675公里,北部与印度的米尼科伊岛相距约113公里,面积300平方公里,是亚洲最小的国家。马尔代夫南部的赤道海峡和一度半海峡为海上交通要道。马尔代夫基于环境因素,境内无法建设铁路,但仍设有易卜拉欣纳西尔国际机场。该国虽然国土偏小,建国也不久,但有很多节日,同时该国也是个 *** 教国家。马尔代夫亦被誉为“上帝抛洒人间的项链”,“印度洋上人间最后的乐园”。
由于其特色的地理环境,是全球各地熟知的一个奢侈旅游圣地,岛屿配套完善的各种现代设施和具有原始生态环境的条件,打造了这个非常适合休闲、度假的旅游“天堂”。有关马尔代夫的介绍你可以看这里ec517/Maldives.aspx
C. 印度洋板块是大洋板块还是大陆板块
印度洋板块,为次级的大陆板块,其属于印度洋澳洲板块的一部分。形成于九千万年以前的白垩纪,自非洲东部的马达加斯加分离。印度洋板块现在向东北每年移动5厘米,而欧亚板块每年向北移动2厘米,因此导致欧亚板块变形。
D. 印度洋大部分分布于哪个半球是世界的第
从南北半球来说,印度洋大部分位于南半球;从东西半球来说印度洋位于东半球。
E. 印度洋板块到底是大陆板块还是大洋板块
印度洋板块总体应该属于大洋板块。
但由于其包含印度半岛、阿拉伯半岛、澳洲大陆等陆地部分,又具有大陆板块的性质。
F. 地球由外到内由哪些圈层构成
地球表层系统是相对于地球内圈而言的组成部分,它主要由岩土圈、大气圈、水圈、人类圈和生物圈构成的地表自然社会综合体。
地球圈层分为地球外圈和地球内圈两大部分。地球外圈可进一步划分为四个基本圈层,即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和岩石圈;而地球内圈可进一步划分为三个基本圈层,即地幔圈、外核液体圈和固体内核圈。此外在地球外圈和地球内圈之间还存在一个软流圈,它是地球外圈与地球内圈之间的一个过渡圈层,位于地面以下平均深度约150公里处。
对于地球外圈中的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以及岩石圈的表面,一般用直接观测和测量的方法进行研究。而地球内圈,目前主要用地球物理的方法,例如地震学、重力学和高精度现代空间测地技术观测的反演等进行研究。
岩土圈
地球岩石圈指地球的地壳和地幔圈中上地幔的顶部.从固体地球表面向下穿过地震波在近33公里处所显示的第一个不连续面(莫霍面),一直延伸到软流圈为止。岩石圈厚度不均一,平均厚度约为100公里。由于洋底占据了地球表面总面积的2/3之多,而大洋盆地约占海底总面积的45%,其平均水深为4000~5000米,大量发育的海底火山就是分布在大洋盆地中,其周围延伸着广阔的海底丘陵。因此,整个固体地球的主要表面形态可认为是由大洋盆地与大陆台地组成.根据板块构造学说,岩石圈可分为6大板块,即:亚欧板块、非洲板块、印度洋板块、南极洲板块、 太平洋板块、美洲板块。
地表形态的塑造过程是岩石圈物质的循环过程,它们存在的基础是岩石圈三大类岩石——、变质岩和沉积岩的变质转化。
1)岩浆岩 指的是在地球内部压力作用下,岩浆沿着岩石圈的薄弱地带侵入岩石圈上部或喷出地表,冷却凝固形成岩浆岩。
2)变质岩 这些 生成的岩石,在一定的温度和压力下会发生各种变质作用,最终形成形成变质岩.
3) 沉积岩这些 裸露在地表的岩浆岩,经过风吹、雨打、日晒以及生物的作用下,崩解成为砾石、沙子和泥土等产物。这些碎屑被风、流水等搬运后沉积下来,经过固结成岩作用,就形成沉积岩。
这样,岩石在岩石圈深处或岩石圈以下发生重熔再生作用,又成为新的岩浆。岩浆在一定的条件下再次侵入或喷出地表,形成新的岩浆岩,并与其他岩石一起再次接受外力的风化、侵蚀、搬运和堆积。如此,周而复始,使岩石圈的物质处于不断的循环转化之中。
水圈
水圈(Hydrosphere)是地球外圈中作用最为活跃的一个圈层。它与大气圈、生物圈和地球内圈的相互作用,直接关系到影响人类活动的表层系统的演化。水圈也是外动力地质作用的主要介质,是塑造地球表面最重要的角色。
水圈包括海洋、江河、湖泊、沼泽、冰川和地下水等,它是一个连续但不很规则的圈层。从离地球数万公里的高空看地球,可以看到地球大气圈中水汽形成的白云和覆盖地球大部分的蓝色海洋,它使地球成为一颗"蓝色的行星"。地球水圈总质量为1.66×1024克,约为地球总质量的3600分之一,其中海洋水质量约为陆地(包括河流、湖泊和表层岩石孔隙和土壤中)水的35倍。
生物圈
生物圈主要由生命物质、生物生成性物质和生物惰性物质三部分组成。生命物质又称活质,是生物有机体的总和;生物生成性物质是由生命物质所组成的有机矿物质相互作用的生成物,如煤、石油、泥炭和土壤腐殖质等;生物惰性物质是指大气低层的气体、沉积岩、粘土矿物和水。 地球上有生命存在的地方均属生物圈。生物的生命活动促进了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并引起生物的生命活动发生变化。生物要从环境中取得必需的能量和物质,就得适应环境,环境发生了变化,又反过来推动生物的适应性,这种反作用促进了整个生物界持续不断的变化.
大气圈
大气圈是地球外圈中最外部的气体圈层,它包围着海洋和陆地。大气圈没有确切的上界,在2000 ~ 16000 千米高空仍有稀薄的气体和基本粒子。在地下,土壤和某些岩石中也会有少量空气,它们也可认为是大气圈的一个组成部分。地球大气的主要成份为氮、氧、氩、二氧化碳和不到0.04%比例的微量气体。地球大气圈气体的总质量约为5.136×1021克,相当于地球总质量的百万分之0.86。由于地心引力作用,几乎全部的气体集中在离地面100公里的高度范围内,其中75%的大气又集中在地面至10公里高度的对流层范围内。整个大气层随高度不同表现出不同的特点,分为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暖层和散逸层,再上面就是星际空间了。
1)对流层 位于大气层的最低层,紧靠地球表面,其厚度大约为10至20千米。对流层的大气受地球影响较大,云、雾、雨等现象都发生在这一层内,水蒸气也几乎都在这一层内存在。这一层的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降低,大约每升高1000米,温度下降5~6℃。动、植物的生存,人类的绝大部分活动,也在这一层内。因为这一层的空气对流很明显,故称对流层。
2)平流层 在对流层上层,大约距地球表面20至50千米。平流层的空气比较稳定,大气是平稳流动的,故称为平流层。在平流层内水蒸气和尘埃很少,并且在30千米以下是同温层,其温度在-55℃左右。
3)中间层 大约距地球表面50至85千米,这里的空气已经很稀薄,突出的特征是气温随高度增加而迅速降低,空气的垂直对流强烈。
4)暖层 又名电离层,暖层的特点是,气温随高度增加而增加,在300公里高度时,气温可达1000℃以上。本层之所以有高温,主要是因为所有的波长小于0.175μm的太阳紫外线辐射,都被暖层气体所吸收。暖层中的氮(N2)、氧(O2)和氧原子(O)气体成分,在强烈的太阳紫外线和宇宙射线作用下,已处于高度电离状态,所以也把暖层称作“电离层”。其中100~120公里间的E层和200~400公里间的F层,以及介于中间层和暖层之间,只在白天出现,高度大致为80公里的D层,电离程度都较强烈。电离层的存在,对反射无线电波具有重要意义。
5) 外层 在离地面500千米以上的叫外大气层,也叫磁力层,它是大气层的最外层,是大气层向星际空间过渡的区域,外面没有什么明显的边界。在通常情况下,上部界限在地磁极附近较低,近磁赤道上空在向太阳一侧,约有9~10个地球半径高,换句话说,大约有65000千米高。在这里空气极其稀薄。
编辑本段
主要特征
三态转换
由于地球距太阳远近适中,具有适宜的温度;其形状大小适宜(半径6378公里),使它表面吸引了适量的水和大气并保持一定的压力,造就了地表固态、液态、气态三种形态物质共存并互相转化的复杂形态。 固、液、气三态相互并存、相互作用是地球表层的突出特征。它表现为两个方面的机制:一是界面机制,二是异质机制。
从物理意义上看,能量和物质的转换和传输,主要是通过界面来进行的;从化学意义上讲,吸附作用、吸收作用也是首先通过界面来实现的。界面面积的大小与物质能量的循环、交换、传输的程度和复杂性是正相关的,界面的存在和表面积的扩大,促进了地球表层的物质进步和能量传输,而来自地球内部的能量和来自地球外部的能量不断地促进地球三相界面总面积的扩大,彼此形成了正反馈的过程,这种相互促进不可逆转的发展过程,造成了地球表层的高速进化。
异质机制是指气体、液体、固体三相之间物质组成和结构功能之间明显差异所产生的特殊效应。异质有利于调节和促进物质和能量的流动和转换。地表三相共存,形成了海洋、陆地、冰川、沙漠、湖泊、沼泽等大小等级不同的异质系统,从而造成了不同规模的水分、空气循环,实现物质和能量的循环运动和转换。
地球内力
所谓地球内力是指地球的构造力,来自地球内部,在地球表层清晰明显地表现出来,诸如火山、地震、岩浆活动、地壳隆起和沉陷等等。除火山爆发外,内力作用的限度基本上终止于地球固体表面,它造成地球表层地理位置(经度、纬度、高度)相对改变,构成地球表层固体部分的基本框架。内力作用总的趋势是造成地表高低起伏、千姿百态的表面形态。
外力作用
外力作用即指以太阳辐射为基本能源而产生的风化作用、流水作用、风蚀作用等,它通过物理化学变化、物质的侵蚀、搬运、堆积作用极力消除内力所造成的起伏,总的作用趋势是夷平地表,其影响深度仅限于地表以下几米到几十米的深度。
中介作用
生物圈是地球表层物质、能量流所维持的一层薄薄的有机膜,它起到了太阳能与无机界之间的中介作用。正是有机界中的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固定太阳能,然后通过食物链的关系传递给食草、食肉动物,生命体死后又在太阳能的作用下,通过微生物将有机体分解成无机盐类,参加地表物质循环,供植物再吸收,转化为新的有机体。地表中固有的氮、磷、钾等无机元素也作为养分被植物吸收转化为有机体。
人类活动
人类的出现使地球表层发生了质的变化,也构成了区别于其他层圈的突出特征。人类改变大气圈,造成温室效应、热岛效应,甚至控制局部环流;人类改变水循环、创造人工地形,从根本上改变了生物界的面貌等等。现在几乎找不到一块没有人类影响的禁地,人类的作用和影响在地球上已经连成一片,形成了名副其实的智慧圈、文化圈,地球表层渐渐成了人及其生活环境相互有机联系的新的系统。
G. 地球表面的四大圈层
地球的圈层结构可以分为地球内部圈层和地球外部圈层,地球的内部圈层可以划分为三层,从外到里分别是地壳、地幔和地核,而地球外部圈层也可以分为三个圈层,分别是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有时,我们把地球外部的三大圈层和地球内部的岩石圈一起合称为“地球表层的四大圈层”,这四大圈层和我们人类社会密切相关,下面我们就来介绍这四大圈层。
地球的水圈
“生物圈”是指地球上凡是出现并感受到生命活动影响的地区,也就是地表有机体包括微生物极其生存环境的总称,是地球上独有的一个圈层。大约在20亿年以前,地球上就诞生了生命,最初的生命出现在海洋(水圈)里,然后经过漫长时期的进化和繁衍,形成了目前广泛分布于大气圈、水圈、岩石圈中的生物世界,我们称为生物圈。地球上有了生命,才能够说岩石圈、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一起组成了地球的生态系统,其中生物圈是四大圈层系统中的主体和最活跃的因素。
H. 印度洋大部分位于什么半球
如图所示,印度洋大部分位于南半球、东半球。被非洲、亚洲、大洋洲和南极洲包围。
I. 印度洋属于哪个国家
不属于哪个国家。
印度洋属于公海,不属于哪个国家,是四大洋之一,在非洲大陆东部,东南亚的西部,通过马六甲海峡与太平洋相连,过好望角与大西洋相连,通过苏伊士运河与地中海连接。
印度洋是世界的第三大洋,位于亚洲、大洋洲、非洲和南极洲之间。根据NOAA数据,印度洋的面积为7056万平方千米,约占世界海洋总面积的19.5%,体积为264000万立方千米,约占世界海洋总面积的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