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古儒学校是印度的什么教育形式
古儒学校是印度的婆罗门家庭教育形式。
古儒学校出现于公元前8世纪左右,相对于世界上的其他学校,它的出现时间算是比较晚的。古儒学校的创办者是印度当时社会中被称为“古儒”阶层的人物。
这里所谓的“古儒”是指当时对于婆罗门教的经典教义——《吠陀》有比较深刻的研究并且愿意致力于青年教育工作的人。
古儒学校设立在“古儒”们的家里,因此,一般的劳动者或者贫寒人家的子弟是没有机会参与其中接受教育的。
古儒学校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语音学、韵律学、语法学、字源学、天文学和祭祀等“六科”,它们是学习吠陀经典的基本训练内容。
简介:
公元前8世纪以后,随着科学文化的发展,在古代印度出现的一种办在家庭中的婆罗门学校,通称“古儒学校”。
在此类学校中,教师被称为“古儒”,均系婆罗门种姓;儿童入学须经古儒考验;他们声称不收学费,实则接受家长的赠礼;儿童入学后即迁入古儒家中,学习年限为12年。
学习内容主要为《吠陀》经;师严而道尊,采用体罚或恩威并重的方法;利用年长的儿童充当助手协助教师把知识传给一般儿童。
以上内容参考:网络-网络知道
㈡ 古印度的教育活动主要是
古代印度的主要教育内容是婆罗门教的经典《吠陀》。
《吠陀》是婆罗门教的经典,而婆罗门教是古代印度天然的统.治者之一,所以是古印度的主要教育内容。
㈢ 印度的教育体制谁能帮我介绍一下
印度教育体制及设置介绍
在印度,综合大学由中央政府或各邦政府通过立法手段建立,而其他院校则由各邦政府或私人团体建立。所有院校都附属于特定的综合大学。
大学类别
中央和各邦综合性大学:中央大学直接由印度中央政府人力资源部所建,邦大学则由各邦政府所建。
私立大学:享受同大学一样的学术地位,如德干研究生学院、浦那研究院、孟买的塔塔社会科学研究院、班加罗尔印度科学研究院等。
国家重点研究院:为大学一级的研究院,由国会法案规定并由中央政府出资建立,包括印度技术学院、印度管理学院以及全印度医科学院等。
多数大学都是附属性大学,独立管理入学标准、课程设置、考试以及学位颁发等。大学设立独立的研究生院,进行各领域的科研。研究生院和本科院由所属该大学的院校分开设立。
院校的类别
印度的大专院校分为四个类别。该类别的划分按提供的课程(专门院校/职业技术)、所属性质(私立/公立)、与大学的关系(附属/大学分校)。
大学院校:该院校由所属大学管理,大多位于该大学校园内。
政府院校:政府院校数量少,仅占总数的15-20%,由各邦政府管理,如其他院校一样,政府院校有其所附属的大学进行考试,安排课程并颁发学位。
专门院校:专门院校大多为医学、工程和管理类院校,也有少数其他专业的专门院校,由政府或私人组建和管理。
私立院校:70%的私立院校由私人基金或团体组建,但管理由所附属的大学负责监督。虽然最初组建时为私人发起,但邦政府也资助这些私立院校。
高等教育设置
高等教育(完成12年学业后)时间一般为3年,面向文理科学士学位,而工程和医学等专业课程则需4-5年的时间。硕士为2年,博士最少为3年以上。
高等教育课程(印度大学提供以下专业的课程):
工程和技术、计算机科学、信息技术、生物技术和生物信息
医学、牙科、护理、药理和医疗辅助
农业科学、兽医科学、奶业技术和渔业
艺术、绘画、人文、社会科学、商业、科学和管理
酒店管理及服务、旅游
时装设计和技术
课程分为中专毕业证课程、本科、硕士研究生和博士课程
远程教育:在印度有66个远程教育部门分布于66个大学,此外有11所开放式大学也提供远程教育。位于新德里的印度甘地国家开放大学(India Gandhi National Open University )是世界上大型的开放式大学之一,为世界上100多万的学生提供服务。
职业教育:印度有1500个职业证书教育学校,涉及农业、贸易、商业、健康、医疗辅助、家政科学、人文以及工程贸易。
学位和课程
本科:本科课程学制一般为3年,面向学士学位,各大学设有文科、理科、工商等学士学位。而专门课程的学位如工程、医学、牙科和药学需要4至5年半的时间。工程学科大多为4年,而医学学科为5年半。
硕士:硕士研究生文科、理科、工程和医学等学科通常为2年制,毕业时颁发硕士学位。有的大学和高等院校提供短期的毕业证和证书课程,如工程、农业科学和计算机技术。而学习时间也因学校不同而不同。
博士:只有综合大学的院校设立博士课程,课程涉及特定方向的研究工作,提交博士论文通过口试。顺利通过博士课程的学习后授予博士学位。
㈣ 印度的婆罗门教育教学方式是导生制还是导师制《外国教育史教程》两个都有说,是不是书写错了
导生制,种姓制度在印度早已被废除了
㈤ 你知道印度这个国家的教育现状如何么
教育一直都是各个国家看重的问题,因为大家都明白教育兴国,教育强国。虽然大家都明白这个道理,但是有些教育措施实行起来也会比较难。中国的教育模式,大家都清清楚楚,毕竟都是经历过教育的。但是,我想说的并不是中国的教育,而是印度的教育,现在印度这个国家的教育现状是怎样的?
虽然印度的教育多多少少存在一些问题,但是很多教育方式是值得我们去学习的,特别是解决问题,自主学习的这种精神,大多数中国人是没有这种能力吧!我们也要吸取国外优秀的资源来强大自己!
㈥ 印度是如何推进教育公平的
在印度这样一个文化宗教复杂、社会阶层差异巨大和区域发展不平衡的国家,推进教育公平对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印度一贯重视推进教育公平政策,依宪依法实施以权利为基础的教育政策,多次修正宪法授权国家制定相关教育公平法律,法律具体规定了人民享有的教育权利和入学配额比例。
(二)促进义务教育公平的主要措施
印度举办着世界上最大规模的义务教育,义务教育阶段在校人数近2亿人,约占全部受教育人口的77.4%。
1.增进弱势群体受教育机会。种姓制度是印度居民中存在的一种彼此严格区分的社会等级或集团制度,政府早已明令取消。
2.关注教育落后地区。印度修订后的教育落后地区的界定标准自2008年4月1日开始实施,在农村乡镇女性识字率低于30%,在城市街道女性识字率低于2001年全国人口普查的53.67%的全国平均数,有94个城市街区属于教育落后地区,“十一五”期间优先在少数民族集中的区县开办新的多科技术学校。
3.促进社会经济发展落后地区教育发展。东北部属于社会经济发展落后,人力资源开发部将总预算支助的10%用于东北部地区的教育发展,缺口部分则由东北部地区发展部管理的“中央资源保障库” 自动补足,用以支持地区基础能力发展项目。
4.免费午餐计划。印度实施免费午餐计划有着较长的历史,早在1925年马德拉斯市政委员会就为困难儿童提高免费午餐,到上个世纪80年代有3个邦实行免费午餐计划,在上个世纪90年代初范围扩到12个邦。
二、实施招生配额制度,促进高等教育公平
关注弱势群体学生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一直是印度的教育政策取向。印度在高校招生、高校教师聘用和公共部门就业方面为弱势群体保留与其人口比例相匹配的名额,以保证弱势群体有向上流动的机会,提高他们的社会和教育地位,使他们能够在印度主流社会中占有应有的地位。
(一)法律规定了弱势群体生源招生配额
印度根深蒂固的种姓制度以及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平衡造成了多种弱势群体。印度主要划定了三个类别弱势群体:表列种姓、表列部落和其他落后阶层。
根据法律规定,为“其他落后阶层”学生新增的27%保留名额仅适用于中央部属高校,这些高校聚集了印度最优质的教育资源,像着名的印度理工学院院校集群、中央大学院校集群和印度管理学院院校集群都属于中央部属高校范围,是印度高校招生竞争最为激烈的院校,成为印度精英教育的代名词。
(二)实施招生名额保留政策的相关措施
印度政府历来重视弱势群体人民的发展和福利,专门成立了两个部委(社会正义部和部落事务部)两个法定国家委员会(国家表列种姓委员会和国家表列部落委员会)负责促进三个弱势群体人民的福祉。教育部门及相关部委采取了各种有效措施,积极实施大学招生名额保留政策。
在教育落后地区新建高校,扩大机会区域分布。印度有374个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教育落后县,占全国县级行政单位总数的58%,在每个教育落后县建立示范学位学院。
(三)实现教育公平任重道远
政府为增加弱势群体学生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做出了巨大努力,弱势生源在高校在校人数中所占比例在不断提高。
弱势生源所占比例低,其中一个原因是基础教育阶段存在着入学率低、辍学率高和教育质量差等问题,从而导致弱势生源整体质量偏低。因而在实际招生中,只有少部分学生利用了保留名额的机会,有很大比例的保留名额没有用满。这需要政府做出更大努力,普及有质量的义务教育,保证弱势生源质量。要实现宪法承诺的“机会均等”仍有很长的路要走。
㈦ 印度的教育状况
印度一直将高等教育作为教育发展的重心, 希望能够通过发展高等教育增强其人才的国际竞争力。因此印度独立后便十分重视工程技术教育, 早在50年代就仿照美国(房源)麻省理工学院(M IT ) , 在全国相继建立了6 所“印度理工学院”, 发展至今, 印度已经有了550 多所工程技术学院和1 100 多所多科技术学院。2000 年, 印度有大学及类似机构248 所, 开放大学7 所, 所有高校总数达到11 000多所, 高等学校在校生839. 9 万人。
印度的一些大学在世界上已经颇有名气, 在世界各国, 来自印度的工程师、教师、医生和劳工有数百万名, 受聘于联合国系统内的各个组织或机构的有数万人。值得一提的是印度的软件行业。印度近年来经济能持续增长与其近十年来软件技术迅猛发展是密不可分的,软件出口更是执世界之牛耳, 带动了印度经济的腾飞。有关资料显示, 印度软件业的专业技术人员目前已达到了34 万人, 其软件科技人才还以每年6万人的速度急剧增长。
㈧ 古代印度的佛教教育是怎样的
佛教教育主要在寺院中进行。佛教在定为国教后,寺院发展迅速,不仅数量多,而且规模宏大。寺院内设备齐全,储有一定的资财。佛教接受信徒没有种姓限制,其僧侣的地位由修行的年资和造诣的精湛来决定而非出身和家世来决定,因而众多父母竞相送子入寺为僧。凡愿为僧者,不论男女均可由家长向寺院提出申请;经许可后即入寺院或尼庵修行,在成年僧侣的监督下,从事学习和苦修。
佛教寺院的教育分两个阶段。年满8岁以上儿童经准许入寺修行,在学满12年后通过一个隆重的仪式进行考核,合格者方可成为正式僧侣,男的称为比丘,女的称为比丘尼。比丘或比丘尼继续留居寺院,由两位僧侣负责指导学习教义和修行。这样的僧师僧徒关系有如父子,共同生活相互信赖。僧徒侍奉僧师是其教育的组成部分,一切起居、饮食、沐浴、行乞等事都由僧徒为僧师安排妥当。僧师为僧徒讲授知识,解答疑问,关心僧徒的精神成长和学识进步,不少高僧注重以身体力行薰陶僧徒,取得很好的教育效果。僧徒接受这种监督至少10年以上,方可承担指导其他新着录的比丘的职责。佛教寺院的学风较为纯朴,寺院规定的制度僧师僧徒共同遵守。
佛教寺院的教育以培养宗教信仰为首,所以修行是寺院教育的核心。修行就是使僧徒通过遵守清规戒律养成善良行为,进而虔诚信佛以消除尘世情欲,从而获得精神的解脱。寺院的教学一般以神学经典为教材,认为经典是一切知识道德的源泉。在围绕经典学习之余,还传授“五明”。僧师讲授各种学科知识时采用通用方言,而不用繁难的梵文梵语。教学时经常采用争辩和讨论方式,形式灵活而富有生气。
古代印度有不少学术水平较高、规模较大的寺院,除负责培养比丘的工作外,还从事学术研究,经常举行学术讨论和演讲,成为当时的最高学府。其中最着名的是纳兰陀寺。纳兰陀寺在佛教之前、婆罗门教学术就很繁盛。后因释迦牟尼生于此,死于此,葬于此而尤为着称。寺院建筑壮丽,藏书丰富,僧徒众多。我国唐朝的玄奘法师就曾在纳兰陀寺学习过5年。在玄奘就学时期,纳兰陀寺的僧师有1500人,僧徒有8500余人。僧师中能讲经50种者约10人,能讲经30种者约30人,能讲经20种者约1000人。纳兰陀寺招收学生考核十分严格,一般只有申请者的20%可获录取,学生须有坚实的基础训练,要到20岁左右才具备条件参加入学考试。该寺规模宏大,几乎每天都有100项学术讨论或报告,分别在殿堂或讲堂进行,讨论和报告的内容极为丰富,不论是婆罗门教或是佛教的教义;不论是宗教的或是世俗的知识;不论是哲学的或是实用的学问,不论是科学的或是艺术的成就,几乎无所不包。寺内藏储有大量图书。图书馆包括3座建筑,其中一所是九层的高楼,收藏的珍贵书册颇多。因纳兰陀寺在当时学术和教育的影响极大,远东各国纷纷派遣青年赴纳兰陀寺求学,纳兰陀寺成为当时世界文化中心。
㈨ 你了解古印度的教育吗它的发展是怎样的
接下来小编给大家讲一讲古印度的教育发展。古代印度的疆域比现在的印度要广。大约在公元两千多年前,居住在印度河流域的人建立起了奴隶制城邦国家,并创造了文字,创造了哈拉巴文化。从公元前100年到前600年形成了一套严格的等级制度,通称为种姓制度,种性制度把人按高下依次分为了四个等级,第一婆罗门,即僧侣,第二,刹帝利即武士,这两种都为高级种姓,第三,吠舍,农民和从事工商业的平民,第四,首陀罗,即奴隶处于奴隶地位的穷人。
以上就是小编对问题的回答,如有错误,敬请谅解!
㈩ 古代印度的婆罗门教教育是怎样的
古代印度的学校出现在公元前8世纪到公元前4世纪的孔雀王朝时期。在婆罗门的学校中最有特色的是“古儒学校”。古儒是古代印度对婆罗门教经典有一定研究而又热心于教育的知识分子的称谓,“古儒”全部是婆罗门种姓的人,由他们在家里设立的经义学校被称之为“古儒学校”。儿童入学年龄一般为7岁-8岁,也有5岁入学的。经古儒准许接受为学生后即迁入古儒家中,共学习12年。在这12年中,师生同饮食共生活,学生要遵守严格的规定,如定时沐浴,虔诚祈祷,衣着朴素,削发独身,在地板上睡觉,还必须到各地行乞,借以习惯艰苦的生恬。古儒学校教师的品德行为也都必须符合圣典的要求;他们必须精通所授的学业并善于引导学生服从规则。教师应学识渊博、言语清晰、忠贞、和善、以身作则、信仰坚定,并安于行乞而乐于以知识启迪学生。在公元2世纪出现的教育法规中对师生都有了详细的规定。古儒学校的教学内容包括语音学、韵律学、语法学、字源学、天文学和祭祀等“六科”,它们是学习吠陀经典的基本训练内容。古儒学校最初可招收婆罗门、刹帝利、吠舍三种种姓的入学习经义,后来随着种姓分化的加剧,取消了吠舍子弟学习《吠陀经》的权利,刹帝利依社会分工的需要也仅仅学习少量经义和语法、逻辑之类的知识,更多的时间是学习射术和政治。学习和研究《吠陀经》便成为婆罗门种姓的特权了。
在一些大的婆罗门寺院中也建有精舍,由富有学识的高僧讲学论道。他们有的擅长科学和哲学,有的则擅长语法学和字源学,在讲学论道时皆吸引众多门徒远道来求学。婆罗门种姓的人数很少,他们又注重个人修行,故寺院数目不多,规模也不大,其教育的影响有限。古代印度许多帝王的宫廷里也设有学校,培养教育王子、王孙,这类学校对于政治、经济等知识更为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