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南印度最着名的寺庙动用万人百象修建,强调生殖崇拜,仅仅有何典故
南印度最着名的斯里米纳克锡寺几乎是马杜赖的同义词,所有来马杜赖的人都要参拜这里。街上涌动着专门来参拜的印度人。
坐落于市区的中心,是南印度最负盛名的庙宇。其寺庙外型采用传统印南寺庙的梯形设计,庙顶有“经轮”状的饰物,外墙有无数雕像组成,非常宏伟。寺庙建于16-17世纪,庙内供奉米纳克希神和湿婆神。
在神庙旁的冷饮摊上,我俩一人要了杯鲜榨菠萝汁,跟印度人民挤在一起喝完后,回眸最后忘了一眼神庙,方才依依不舍地离去。
B. 古印度至今又多少年历史,有什么有名的建筑
从哈拉巴文明起算,至少4300年历史,着名建筑如下:
1、泰姬陵(Taj Mahal ),是印度知名度最高的古迹之一,世界文化遗产,被评选为“世界新七大奇迹”。
2、阿姆利则金庙是印度锡克教的最大一个寺庙,位于印度边境城市阿姆利则市中心,整座金庙的建造共耗费750公斤黄金。这座被誉为“锡克教圣冠上的宝石”的建筑,风格典雅,造型优美,既有伊斯兰教建筑的肃穆庄重,又有印度教建筑的绚丽璀璨。
3、阿旃陀石窟,在绵延550多米的阿旃陀石窟里,大量的雕刻和壁画表现了佛教艺术历史以及古印度人民生活和帝王宫廷生活的画面。1983年,被指定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
4、莲花庙,又名巴哈伊寺,这座由白色大理石建造而成的建筑,以其壮观美丽着称,早已成为印度人的骄傲。作为德里独一无二的标志性建筑,其巧妙设计成为这座寺庙的最大看点,莲花庙以其独特的魅力,多年来,以大海般的胸怀,每年吸引着成千上万慕名而来的游客。
5、琥珀堡位于斋浦尔城郊的一座小山上,是印度古代藩王的都城, 建于1592年。游客可骑大象上山参观。由于城堡建在一座叫琥珀的小山上,故称之为琥珀堡。
6、甘地陵,位于新德里东郊朱木拿河畔,是印度国父“圣雄”甘地的陵墓。陵园呈凹形,在陵园正中,静卧着一座黑色大理石陵墓,它是一个普通的正方形平台的样子,高约1米,长宽约3米。
C. 印度末代皇帝的概况
印度末代皇帝:82岁高龄参加反英大起义
反英起义的精神领袖
1857年初,由于英国在印度军队中大肆亵渎士兵宗教信仰,最终引发了印度民族大起义。5月10日,德里附近的印度第三骑兵团士兵率先发难,并宣布拥戴巴哈杜尔·沙为印度皇帝。
面对千载难逢的良机,巴哈杜尔·沙积极与起义军进行合作,试图把印度从英国人的魔掌中解放出来。他不但派太子担任起义军的总司令,还整天在皇宫里祈祷。
作为起义军的精神领袖,他不断发布激励民心的文告,呼吁不同宗教和族群的印度人起来反抗。
他在文告中说:“印度斯坦的子孙们!如果我们抱定决心,立即就能消灭敌人”,这些豪言壮语对起义军起了巨大的鼓励作用。
在起义初期,起义军取得了巨大胜利,英军总指挥巴纳德也被击毙。不过当英国把派往中国、锡兰的军队召回后,形势就急转直下。不幸的是,起义军内部的分裂进一步加剧了局势的恶化。9月21日拂晓,英军重新夺回了德里。当起义军撤退时,巴哈杜尔·沙拒绝随同,而是率领家人躲藏到祖先的陵墓中。没过多久,在内奸——皇太子岳父的指引下,英军骑兵包围了他们。起初,英军少校霍德森曾承诺保证巴哈杜尔·沙等人的安全。然而当他们束手就擒后,霍德森却残忍地枪杀了2位皇子和一位皇孙,从而使莫卧儿王朝失去了继承人。令人发指的是,英国人竟把他们的头颅作为礼物送到了巴哈杜尔·沙面前,使后者受到了极大的精神刺激。
流放异国的诗人皇帝
战争结束后,东印度公司于1858年进行大审判时,将巴哈杜尔·沙列为“首恶”,巴哈杜尔·沙的“印度皇帝”称号也被剥夺,英国女王维多利亚趁机攫取了这一称号。为了防止新的动乱,英国将巴哈杜尔·沙和剩余的皇室成员押解到缅甸仰光软禁起来。
在缅甸期间,陪伴巴哈杜尔·沙左右的只有他的皇后。这位曾一度辉煌的皇帝,唯一自由的活动就是写诗。1862年11月7日,巴哈杜尔·沙在仰光去世,这也标志着莫卧儿王朝的彻底终结。临死之前,他还满怀悲伤地在诗中写道:“爱的一切都去了,就像被秋天夺去美丽的花园,我只拥有记忆中的辉煌。”
巴哈杜尔·沙死后,英国人怕印度人找回自己皇帝的遗骸后,利用它再次发动反英大起义,于是将巴哈杜尔·沙秘密安葬在仰光附近的一座佛教寺庙内。直到1991年,人们才找到了巴哈杜尔·沙的墓地,并树立了一座纪念碑,纪念这位忧郁的印度诗人皇帝。
D. 古印度的代表建筑是什么
古印度的建筑是石窟。
造型艺术中的重大成就还有我们比较熟悉的石窟艺术,其中最着名的是阿旃陀石窟。它位于海德拉巴省温德亚山脉的深山中,大约于公元前1世纪开凿,公元7世纪完成。因其在深山中,建成后约有1000年人烟绝迹,直到1819年才被欧洲人发现。
石窟开凿在河流旁半圆形的悬崖上,共29个石窟。石窟的建筑有佛殿和僧房两种,内有大量的以佛教为题材的精美绘画和雕刻,也有以现实为题材的作品,体现了古印度艺术的独特风格和高超技巧,是建筑、雕刻、绘画三种艺术结合的范例,被誉为世界艺术精萃之一。
据说唐玄奘到印度时曾拜访过这里。古印度人竟把一座石山变成壮丽的艺术宝库,充分体现了古印度人民的伟大创造力。
(4)印度皇帝建了多少寺庙扩展阅读:
印度的远古文明是在1922年才被发现的。由于它的遗址首先是在印度哈拉巴地区发掘出来的,所以通常称为“哈拉巴文化”;又由于这类遗址主要集中在印度河流域,所以也称为“印度河文明”。哈拉巴文化的年代约为公元前2300年至前1750年。
哈拉帕文化是古代印度青铜时代的文化,它代表了一种城市文明。从已经发掘的城市遗址来看,城市的规划和建筑具有相当高的水平。如摩亨佐·达罗城,面积达260公顷,全城划分为12个街区,有整齐宽阔的街道和良好的排水系统,有的住宅精美宽敞,开始迈入文明的门槛。
这一文明延续了几百年之后逐渐衰落,于公元前18世纪灭亡。哈拉巴文化衰落后,由位于葱岭(今帕米尔高原)的中亚地区和南俄草原上向印度次大陆西北方(靠近青藏高原阿里地区)入侵的游牧民族雅利安人(欧罗巴人种)在印度创立了更为持久的文明。
雅利安人于公元前2000年左右出现在印度西北部,逐渐向南扩张。到了公元前6世纪初,相传在印度形成了16个国家。经过长时期的兼并战争,公元前4世纪,在南部的恒河流域建立起以摩揭陀为中心的统一国家。
E. 印度皇帝沙贾汗为自己的妻子修建了什么
印度皇帝沙贾汗为自己的妻子修建了泰姬陵。
泰姬陵全称为“泰姬·玛哈拉”,是一座用白色大理石建成的巨大陵墓清真寺,是莫卧儿皇帝沙·贾汗为纪念其妃子于1631年至年在阿格拉而建的。位于今印度距新德里200多公里外的北方邦的阿格拉(Agra)城内,亚穆纳河右侧。由殿堂、钟楼、尖塔、水池等构成,全部用纯白色大理石建筑,用玻璃、玛瑙镶嵌,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泰姬陵是印度穆斯林艺术最完美的瑰宝,是世界遗产中的经典杰作之一,被誉为“完美建筑”,又有“印度明珠”的美誉。
泰姬陵因爱情而生,这段爱情的生命也因泰姬陵的光彩被续写,光阴轮回,生生不息。
(5)印度皇帝建了多少寺庙扩展阅读:
印度皇帝沙贾汗在宗教上,遵奉逊尼派教义,推行伊斯兰教法,健全各级法律制度,支持苏菲派纳克什班迪耶教团,聘请其长老为宗教助理,对其道堂和清真寺赐封以瓦克夫土地。他改变阿克巴时的宗教宽容政策,对印度教徒歧视、迫害,尤其反对天主教,不允许兴建教堂。
他统治时期,经济发展,国库充盈,伊斯兰文化得到发展。他投入巨资修建了宫殿、陵墓、清真寺,使王朝的建筑艺术达到较高的水平。年在阿格拉为其爱妃泰姬·玛哈尔建造的雄伟、华丽的陵墓,堪称“莫卧儿建筑的顶峰”,当今犹存。
1656年在德里红堡兴建的德里宫及贾米清真寺庞大豪华,改建的阿格拉城堡和寝宫庄严肃穆,修葺了胡马雍和阿克巴的陵墓,扩建了德里新城。
在沙贾汗的统治期间,莫卧儿帝国的艺术和建筑成就到达顶峰。他为他所钟爱的妻子Mumtaz Mahal在阿格拉修建了着名的泰姬陵,在德里修建了红堡。
F. 有谁知道印度的泰姬陵是哪个皇帝修建的
历史概况:1631年开工,年竣工,历时22年,世界七大奇迹之一。泰姬陵是世界闻名的印度伊斯兰建筑的代表作。它位于印度北方邦亚格拉市郊。泰姬陵是莫卧尔王朝第五代皇帝沙贾汗为其爱妻泰姬·玛哈尔修建的陵墓。它始建于1631年,每天动用2万名工匠,历时22年才完成。 陵墓的四周砌有长576米、宽293米的红砂石围墙,陵园占地17万平方米,其中间有一个十字形水池,中心为喷泉。从陵园大门到陵墓,有一条用红石铺成的直长甬道,甬道尽头就是全部用白大理石砌成的陵墓。 陵墓建筑在一座7米高、95米长的正方形大理石基座上,寝宫居中,四周各有一座40米高的圆塔。寝宫高74米,上部为一高耸的穹顶,下部为八角形陵壁。宫内墙上,珠宝镶成繁花佳卉,光彩照人。寝宫分五间宫室,中央宫室里置放着泰姬和沙贾的大理石石棺。陵墓的东西两侧屹立着两座形式相同的清真寺翼殿,用红砂石筑成。 泰姬陵建筑的艺术水平很高,集中了印度、中东及波斯的艺术特点。整座建筑体形雄浑高雅,轮廓简洁明丽。由于它坐落在具有一片常绿的树木和草坪的陵园内,在碧空和草坪之间,洁白光亮的陵墓更显得肃穆、端庄、典雅。
G. 印度的着名建筑有哪些
印度的着名建筑有:
1、泰姬陵:
科纳拉克太阳神庙位于印度孟加拉湾附近的科纳拉克,离加尔各达400公里。神庙由13世纪的羯陵伽国王那罗辛诃·提婆建造,是婆罗门教的圣地之一。太阳神神庙表现太阳神苏利耶驾驶战车的形象。24个车轮饰有字符图案,6匹马拉着战车。
H. 古代印度的着名建筑有什么
泰姬陵是莫卧儿王朝一位王后的陵墓
佛教建筑
古代印度遗留下了窣堵波、石窟、佛祖塔等佛教建筑。窣堵波是一种用来埋葬佛骨的半球形建筑,最大的在桑吉,约建于公元前250年。半球体直径32米,高12.8米,下为一直径为36.6米,高4.3米的鼓形基座。半球体用砖砌成,红色砂岩饰面,顶上有一圈正方石栏杆,中间是一座亭子,名曰佛邸。窣堵波周围树有石栏杆,四面正中均设门,门高10米,门立柱间用插榫法横排三条石坊,断面呈橄榄形。门上布满浮雕,轮窣上装饰圆雕,题材多是佛祖本生故事。
石窟分两种。举行宗教仪式的石窟叫支提窟,平面长方形,纵端为半圆形,半圆形的中间有一窣堵波。除入口处外,沿内墙面有一排柱子。另一种石窟称为精舍,以一个方厅为柱心,三面凿出几间方形小室,供僧侣静修之用,第四面为入口,没有门廊。精舍和支提窟常相邻并存,如阿旃陀的石窟群。
在相传为佛祖释迦牟悟道的地方——菩拉迦耶耶建有一座庙和一座塔。塔即佛祖塔,始建于公元2世纪,14世纪重建。塔为金刚室座式,在高高的方形台基中央有一个高大的方锥体,四角有四座式样相同的小塔,衬托出主体的雕佛。塔身轮廓为弦形,由下至上逐渐收缩,表面布满雕刻。
印度的佛教建筑随佛教传入中国,对中国的石窟艺术有一定的影响。
婆罗门教建筑
从公元10世纪起,印度各地普遍建造婆罗门教庙宇。形式和规格都参照农村的公共集会建筑和佛教的支提窟,用石材建造,采用梁柱和叠式结构。其外形从台基到塔顶连成一个整体,布满雕刻,建筑形式各地不同:北部的寺院体量不大,有一间神堂和一间门厅,都是方形平面,共同立于高台基上。门厅部分的檐口水平挑出,上为密檐式方锥形顶,最上端是一个扁球形宝顶。神堂上面是一个方锥形高塔,塔身密布凸棱,塔形曲线柔和,塔顶也是扁球形宝顶,神堂是一间圣殿,四方正方位开门,整个庙宇象征婆罗门教湿婆、毗湿奴、梵天三位一体神。最杰出的是科纳拉克的太神寺。
南部寺院规模庞大,通常以神堂为主体,还有僧舍、旅驿、浴室、马厩等。周围是长方形围墙,神堂顶上,每边围墙中央的大门顶上都有高耸的方锥形塔,造型挺拔、简洁,虽满布雕刻,仍保持单纯几何体的轮廓。典型的例于是马村拉大寺。
中部寺庙的四周有一圈柱廊,内为僧舍或圣物库。院子中央宽大的台基正中是一间举行宗教仪式的柱厅,它的两侧和前方,对称地簇拥着3个或5个神堂。神堂平面为放射多角形。神堂上的塔不高,彼此独立,塔身轮廓为柔和的曲线,有几道尖棱直通相轮宝顶。一圈出挑很大的檐口把几座独立的神堂和柱厅殿联为一体。
伊斯兰建筑
崇拜伊斯兰教的莫卧儿帝国统治印度时,各地建造了大量清真寺、陵墓、经学院和城堡。这此建筑的形式和规格虽受中亚、波斯的影响,但已具有了独立的特征。穹顶有了很大的改进,清真寺、陵墓多以大穹顶为中心作集中式构图,四角则是体形相似的小穹顶衬托。立面设有尖券的龛,墙体多用紫赭色砂石和白色大理石装饰。广泛使用大面积的大理石雕屏和窗花,建筑轮廓饱满,色彩明朗,装饰华丽,具有强烈的艺术效果。
代表建筑:
巴利赫蒂希尔神庙
中世纪德干地区诸王朝处于雅利安文化与达罗毗荼文化混杂的中间地带,频繁的战争导致南北方美术风格的交流。早期遮卢迦王朝(535~753)在迈索尔的 3座都城巴达米、阿胡尔和帕德达伽尔的神庙群,最初的形制由佛教支提堂演变而来,中世纪接受了南方式印度教神庙的影响,同时渗入了北方式神庙的成分。帕德达伽尔的维卢巴克夏神庙是建志补罗的凯拉萨纳特神庙的仿制品。拉施特拉古德王朝(753~949)继续开凿埃洛拉石窟。
埃洛拉第16窟凯拉萨神庙,是仿照帕德达伽尔的维卢巴克夏神庙设计的,镂空整块山岩凿成,不愧为举世无匹的巨构杰作。凯拉萨神庙的雕刻,综合了笈多时代的典丽、遮卢伽王朝的浑厚与帕拉瓦王朝的秀逸,动态强烈,变化丰富,活力充沛,代表着印度巴洛克美术的最高成就。约在同时期开凿的象岛石窟湿婆神庙,雕刻也富有印度巴洛克美术的特色,其中的巨岩雕刻《湿婆三面像》集优美、崇高、狞厉于一身,寓创造、保存、毁灭之奥义,堪称世界雕刻名作。后期遮卢迦王朝(10~12世纪)的神庙群,外壁壁龛密集,装饰渐趋繁琐。曷萨拉王朝(1100~1300)在德干西南的贝卢尔、赫莱比德、索姆纳特普尔修建的神庙,平面设计呈星形,悉卡罗较低,外壁装饰浮雕更加细密纤巧,亦流于罗可可风格。
凯拉萨神庙
中世纪北印度诸王朝奉为正统的雅利安文化,愈来愈多地吸收了达罗毗荼文化的因素。孟加拉、阿萨姆流行的□多罗教(性力崇拜),同时影响了印度教、佛教、耆那教及其美术。巴拉王朝(约750~1150)是佛教在印度本土的最后庇护所。波罗诸王扩建增修了那烂陀寺和佛陀伽耶大菩提寺等寺院。佛陀伽耶的金刚宝座塔分层立龛的角锥形高塔形制,可能与印度教神庙的悉卡罗有关。那烂陀等地出土的波罗石雕或铜像,如宝冠佛、多臂观音、密教女神多罗菩萨等雕像,受有笈多古典雕刻与南印度铜像的双重影响,感染了巴洛克的豪华、繁缛、怪诞,被称作火焰式的艺术。巴拉美术对尼泊尔、中国西藏、缅甸、爪哇等地的佛教美术影响较大。东恒伽王朝 (8~13世纪)在奥里萨境内营造了宏伟的神庙群。奥里萨神庙是北方式神庙的亚种之一,曲拱形的悉卡罗呈玉米状,代表作有布巴内斯瓦尔的林伽罗神庙、布里的扎格纳特神庙、康那拉克的太阳神庙等。奥里萨雕刻装饰繁丽、动态夸张,属于烂熟期的印度巴洛克风格。康那拉克太阳神庙的巨大的浮雕车轮富丽堂皇,被视为印度文化的象征。金德拉王朝(950~1203) 的都城卡朱拉侯的印度教、耆那教神庙群可与奥里萨神庙群比肩。卡朱拉侯神庙也是北方式神庙的亚种之一,悉卡罗呈竹笋状,主塔周围环峙多层小塔,代表作有根达利耶·摩诃提婆神庙等。卡朱拉侯雕刻以神庙外壁高浮雕嵌板带上千姿百态的女性雕像和爱侣(密荼那)雕像着称,变形极美,性感极强,亦属于烂熟期的印度巴洛克风格。卡朱拉侯出土的雕刻珍品《情书》是印度雕刻的压卷之作。北印度西部拉贾斯坦奥西亚的苏利耶神庙和阿布山的毗摩罗塔楼,古吉拉特的苏利耶神庙,也属于北方式神庙,比例匀称,装饰华丽。克什米尔地区仍然营造着犍陀罗传统的寺庙,重要的有摩尔坦德和阿万蒂普尔的庙宇。
I. 阿育王在中国建有几座寺庙 都在什么地方
据佛教经典记载,古天竺(印度)国阿育王为弘扬佛法,分葬佛祖真身舍利,在世界各地修造了84000座塔,中国建19座。这十九座塔,其中部分塔因倒掉、修缮、迁移等原因,相继发现了弥足珍贵的佛祖舍利及大批珍贵的供养物。
十九座塔中,有五座在山西。分别是:建于十六国时期的河东蒲坂塔(今永济莺莺塔)、建于北周的晋州霍山南塔(今洪洞厂胜寺塔)、建于北齐的代州城东古塔(在代县城)、建于隋代的井州净明寺塔(在太原市晋源区)和建于隋代的并州榆社县塔(在晋中市榆社县)。
J. 中国唯一以印度帝王命名的寺庙是哪一座寺庙
众所周知中国寺庙的名字,多数都以山、或者是年代、封号等这些为寺庙的名字。但是,在宁波却有一座“印度国王”命名的寺庙。该寺庙的名字,叫做“阿育王寺”。
游客进入主园,只需要几分钟就能够到达。期间,会穿过旧石碑、以及池塘、竹林、等这样的环境,恍惚间会误以为自己进入了江南园林。虽然,该寺庙的名字是以印度国王命名的,但是,可以看到它的建筑模式仍然是常见的国内传统样式,其中,我们会看到有大雄宝殿、舍利殿、包括藏经楼等这些殿宇。对于这样一座免费参观的寺庙,你会来玩吗?
地址:宁波五乡镇宝幢太白山麓华顶峰下
中国“最传奇”千年古寺,以印度国王命名,门票0元却鲜为人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