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浅述印度教和佛教的关系
佛教和印度教,同属于古老的东方宗教,同源于印度,而佛教在世界各地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者都缘起印度,是两种不同性质的教派:
1、印度教是信仰多神,至少有三个主神,印度教有种姓制度,它对应封建统一的思想,它由婆罗门教、佛教、很多宗教教义而形成的,
2、佛教是崇尚“众生平等”而传下来的。
印度教,乃印度的婆罗门教。佛陀在未出家以前,曾是婆罗门教的遵行者,有深入的学习和领会。然而佛陀并非毫无选择的全盘接受,而是以批评的态度,透过个人的修证体验,对于婆罗门教的主张,提出了不少新的看法。
例如:印度教说有“我”,佛教则说“无我”;印度教说“梵”为宇宙之体,佛教则说诸法因缘生灭的本体是空;印度教严格区分阶级制度,佛教则提倡一切众生平等;后期印度教的派别中出现以苦行或乐行的修持,佛教则主张“中道”为修行原则等。
尽管在学说上彼此各成体系,但两千五百多年来,佛教与印度教在印度本土相互消融,也丰富了印度的哲学思想。尤其是当古印度中的四姓阶级转信佛教,悟道正果,乃至在印度中期,印度教藉佛教壮大自宗,都显而易见佛教的出现为印度教的过去提供了深刻的反省,也为印度教的未来指出了宽阔的走向。
② 佛教来自于印度,为什么大多数印度人不信佛教
因为佛教已经被印度教二级化了。
印度这个地方很神奇,在过去的 4500 年里边,一共产生过 1600 多种宗教。到现在为止,印度教是世界上拥有信徒人数排名第三的宗教,现在大概有十三亿左右的人数。他们信仰的主要是印度教。
神奇的是印度人不是不信仰佛教,原因是,在印度教和佛教的演化过程中有这么一件事情:印度教中有一个大神叫毗湿奴,毗湿奴一共有十个化身,其中第八化身就是佛陀。所以,印度人到了佛教寺庙里边,他看到的是佛陀,但他理解的是这是毗湿奴的第八化身。所以所有的人到印度教,到佛教寺庙里边都参拜,都去触摸。
佛教虽然起源于印度,并在当时的交通条件下迅速传遍整个东南亚,同时也传到了中国。但在波斯帝国时期,波斯人占领印度,焚烧经书,杀害僧侣,宣扬伊斯兰教义,从此佛法在印度断灭。
(2)佛教跟印度没什么关系扩展阅读:
印度有 25 个世界文化遗产,遍布在印度整个国家,但是它分几个区域。一部分我们叫北印度,一部分叫南印度。北印度又分在几个区域,一个是集中在它的首都德里,在德里附近有这么几个世界遗产。另外,还有它原来有一个特别有名的故都,叫阿格拉,阿格拉在那儿有人类历史上最美丽的建筑,泰姬陵。
印度是佛教诞生地、发源地,佛教也是在印度兴盛的。所以,在印度有佛教中圣地中的圣地,我们管那儿叫菩提伽耶,那是释迦牟尼佛陀在菩提树下觉悟的地方,那棵菩提树的位置还在,而且那旁边有一座大佛塔,那个大佛塔至今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
考古学中还有几个重要的圣地。比如说石窟,中国的石窟是从印度学习过来的,世界上佛教的石窟到现在为止一共是 13 座。
网络-佛教
③ 印度人为什么不信仰佛教
佛教起源于印度,但是却没有成为印度的主流信仰,其中原因诸多: 佛教在印度经历了多次打击,异教徒的清洗,印度本身的内战等等。印度被异教入侵,后来又被英国人入侵和分裂。印度的等级制度,也是佛教不适合印度的国情。 现在印度83%的人信奉印度教,11%的人信奉伊斯兰教,2.6%的人信奉基督教,2%的人信奉锡克教,余下的1.4%的人信仰包括佛教在内的其余宗教,或者不信教。 现在印度信仰佛教的人,实在是微乎其微。可是多少年来,在人们心目中,印度就是个佛国,史料上也有印度人多数信仰佛教的记载。这是怎么回事? 大约在公元前7世纪,古印度已经形成了婆罗门教,当时婆罗门教是古印度非常强大的宗教,婆罗门与当时印度的种姓制度有着密切的互相补充的关系。到公元前6世纪才出现了佛教,佛教迅速在印度次大陆传播开来。 大约在公元前536年,古印度的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王子悉达多·乔达摩创立了佛教。佛教与婆罗门教是尖锐对立的,特别是直接反对种姓制度,提倡众生平等,因此得到许多人的支持。到了公元3世纪,由于阿育王的信奉,佛教得到迅速发展,很快成为占统治地位的宗教,达到鼎盛。这时的佛教不但在古印度广泛传播,而且向更远的地区扩展。佛教的向外传播主要有两条路线:一条是北路,经中亚进入中国、朝鲜、日本;一条是南路,由缅甸进入中国云南、中印半岛,至南洋群岛。佛教在这些地区得到良好的发展,成为最重要的宗教,并且一直延续到今天。可是在它的家乡,佛教却从9世纪开始逐渐衰落,至13世纪时,已经几乎绝迹了。 佛教在印度的衰落是因为婆罗门教的复活。公元8世纪,被佛教压倒的婆罗门教中,出现了以着名的唯心主义哲学家商羯罗为首的一批改革家,他们吸收了佛教和耆那教的某些教义,对古老的婆罗门教进行了改革,并改名为印度教。新出现的印度教,主张善恶有因果,人生有轮回,主张个人精神与宇宙的统一。因为,商羯罗的唯心主义学说,适应了当时大多数人的心理需要,赢得社会的承认,一时印度教风起云涌,很快占据了几乎整个印度。而佛教则从此一蹶不振,几近湮没。 当佛教在印度次大陆衰微时,当时属古印度一部分的今斯里兰卡(中国古时称狮子国),成了佛教的第二故乡。至今,斯里兰卡仍是佛教徒占人口大多数的国家。
④ 佛教起源于印度,但是为什么却在印度衰弱
不是在印度衰弱,而是在印度灭亡,印度古代早期是信仰古婆罗门教,而古婆罗门教发源于古代游牧部落时期,逐渐形成了吠陀天启、祭祀万能和婆罗门至上,三大纲领,其中,以婆罗门至上为代表的种姓制度将祭祀阶层婆罗门放在了最高地位,这是因为古代神权高于王权,到了公元前六世纪前后,王权早已越过神权统治天下了,渴望提高地位的军事贵族急需打破种姓平衡,加上早已进入农耕时代的印度已经不欢迎祭祀万能的信条,因为大量的杀伤牲畜破坏生产,于是沙门主义思想就产生了,它们反对杀生,众生平等,代表就是由释迦摩尼创立的佛教和由大雄筏驮摩那创立的耆那教,在佛教传播中受到摩揭陀国王阿育王的支持,使得佛教传播到了摩揭陀国的各个地区,可惜摩揭陀国在阿育王死后就分裂了,之后佛教的主要支持者只是地方的小国王,影响力一直不够普及,佛教在发展过程中收缩到了几个大型寺庙周边,越来越程式化,和繁琐化,离普通群众越来越远,而古婆罗门教的信众本来就遍及普通大众之间,虽被佛教覆盖了一部分,但大多数并没有改变信仰,到了公元八世纪出现了商羯罗大师,他大量吸取佛教思想,改革了古婆罗门教,形成印度教,去掉了不符合时代的内容,又再一次将信徒吸引回印度教怀抱,而佛教同时发展不断吸收古婆罗门教因素,从部派佛教转化成大乘佛教,再大量吸收印度民间信仰,将大乘佛教再次转化成密教,集中在那烂陀寺,欧丹达布梨寺,超戒寺等几个寺庙周围,当莫卧儿王朝由北至南打过来的时候,佛教与印度教结成了短暂的联盟-时轮教,与莫卧儿王朝的伊斯兰教相抗衡,可惜,佛教集中在据点里很快就被军队所占据,最后一个寺庙-超戒寺被焚毁,意味着印度佛教的灭亡,而印度教本就在民间流传,在抗争中幸存了下来,现代印度的佛教徒有0.8%,只有两个来源,一个是 达 赖 集团叛逃到印度北方所带来的藏族信教人员,另一个是印度宪法之父安培德卡尔领导的反对种姓制度的贱民运动,因为多年尝试失败,安培德卡尔愤然带领贱民改信众生平等的佛教来反对印度教种姓制度,几百万人改信佛教,搞了好几次,才会有现代的一点佛教地盘;
⑤ 佛教诞生在印度,为什么印度人很少信佛教
这个的原因就比较多样了,佛教确实是在印度产生发源的,但是印度的大多数人都不信佛教,这是很多人都十分好奇的一个方面。其实说起印度大家都知道的是印度人信奉印度教。事实上印度教与佛教之间也是有着很大的关系的,印度教容纳了多种教派,其内部百家争鸣,既有本土的神学知识,又有外来的经过改造的神学思想。
所以说印度的佛教不发达是有原因的,历史因素居多,还有一个因素就比较的奇葩了。因为当时的印度,也就是古代的印度并没有记载历史的习惯,所以导致很多的佛教珍贵典籍都没有记载下来。这样也是佛教不发达的一个原因,但是现在的印度也不是说就没有佛教的色彩了,事实上在印度教中也是有释迦牟尼的。只不过他并不是最至高无上的一个神罢了,是众神中的一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