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印度人服饰特点
印度人服饰特点:
印度男人的传统服装,下半身是托蒂。它实际上是一条缠在腰部的宽白色棉布。它也是由大麻或丝绸制成。它通常长3.6至4.5米,缠绕在腰部。跌落到膝盖或脚下,有些带有滚边。
上身穿着“Gulda”上衣,更厚,膝盖。头巾的颜色不同,包装方法也不同。拉贾斯坦的头巾和锡克教徒的头巾很有名。有时人们会在头巾上戴羽毛。
在印度农村,男人一般不穿衬衫,只在他们的肩膀上放一条汗巾,或者用一块布作为上半身,一端放在肩上,人们称之为“卡达”。
印度妇女的民族服装是“纱丽”。纱丽通常由一块约6米长,1.1至1.3米宽的布料制成。纱丽从腰部穿,最后覆盖在肩部或头部。纱丽一般分为棉,丝,纱和尼龙。
印度服装与当地气候有关。夏季,温度可高于40°C,冬季则高于20°C。因此,衣物需要透气和清爽。如今,在城市居民中,很大一部分衣服是西化的,男人也穿衬衫和裤子,而且通常穿更多的西装和裤子。
女性仍然穿着更多的纱丽,许多人已经变成了牛仔裤。但是,各地区的民族仍然保持着自己的民族特色。许多穆斯林男子喜欢戴土耳其帽子和波斯羔羊皮。锡克教女性通常穿长膝盖的长袍和一条名为Sharwo-McKaz的大裙子。
印度人喜欢穿各种各样的珠宝,如发饰,耳环,额头,鼻子饰物,项链,脑饰品,腕带,手腕,戒指等,大多是金,银或宝石产品。在某些地方,人们甚至了解服装中的珠宝。根据传统习俗,印度男性向女性提供珠宝是履行职责的责任。女性认为珠宝是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寡妇不能带来任何珠宝。
头盔是固定在头部顶部和前额上的产品,带有小链和小钩。鼻子饰品大多是金银制品,是已婚女性的装饰标志。颈饰中的项链被用作阴险的物体。在婚礼上,新郎将新郎带给新娘。只要她不离婚,妻子就会穿这条链子一辈子。印度的乡村仍然有这种习俗。
印度服饰裹裙和搭帕的历史:
印度最古老,最本地的民族服装是裹裙和裙子现代印度长衬衫+裹裙女民族制服。
在印度第一帝国,孔雀王朝和僧伽王朝期间,印度男女都穿着三套未经缝合的衣服,如吠陀时代,以及与巴比伦,中国,波斯和希腊的文化交流。与此同时,印度处于和平状态。主要是白色棉或亚麻裹裙。除了裹裙和腰带,第三套装是长棉垫。
贵族通常将膝盖的两端放在肩膀上,让中间垂下以覆盖胸部或将膝盖的一端放在肩膀上,或者您可以将它放在背部并用手腕抬起。但对于苦力和工匠来说,lappa更适合贴在头上以阻挡阳光或将其捆绑在腰部以方便工作,或作为毛巾擦汗。与此同时,女式裹裙与男士不同,从不透明的一开始,裹裙就变得更加透明。
女性包裹物用短布包裹,另一个固定在前带的中间,然后固定在腿之间并固定在背带上。较长的裹裙覆盖膝盖,还有一种方法将布紧紧地包裹在臀部周围以制作裙子。贵族妇女的膝盖由薄布制成,头部饰有边缘。
同时,他们的腰带类似于男士的款式,有时装饰手帕贴在腰带的一端。底部组只能穿粗糙的布裙和头巾,与现代印度底部组相同。
但是,孔雀王朝的士兵有时会穿着像波斯士兵一样的缝制衣服,包括袖子衬衫和腰带,但他们仍然穿着裹裙而不是波斯裤。与此同时,印度士兵戴着头巾,波斯士兵戴着尖头帽子。这是印度服饰开始发展的标志。特别是在印度北部较冷的地方,波斯服装更适合气候和士兵的功能。
参考总资料来源:网络-纱丽
参考总资料来源:网络-印度人
参考总资料来源:网络-印度民族服
⑵ 印度人喜欢什么中国礼物
绿茶茶叶:印度人习惯喝奶茶。但现在越来越多印度人开始意识到喝斋茶,特别是绿茶,的好处。可以减肥也有利于健康。
镀金摆件:鼠年送金鼠,牛年送金牛。再加上中国生肖的解释。很棒!
中国风饰品衣物:如果对方是女性,送中国风的饰品肯定不会错。比如耳环,或者包包,小钱包,折扇,圆形的仕女扇。如果是一位年轻母亲,可以考虑给她的小孩买一套中国古代的服装。
暂时想到这些。楼主应该多提供对方的资料。毕竟不同人喜欢的东西不一样。呵呵。
⑶ 为什么说印度人对珠宝的需求特别大
在印度,黄金是非常受欢迎的,此前印度一直是全球黄金最大的消费国,为了抑制购买黄金的赤字,政府不得不对海外进口的黄金增税。
即便政府征税,但印度黄金需求在今年依然十分火爆。数据显示,印度2017上半年黄金进口量达到521吨,已超过2016全年510吨的进口量。印度对黄金需求的变化,对国际金价走势有着重大的影响。
那么,为何印度人偏爱黄金呢?接下来,我们通过三张图来看清真相。
从区域上来看,印度南方对黄金更加偏爱。其中,南方占有黄金市场的40%的份额,这个份额超过印度东部和北部的总和,而印度西部在份额中占据第二的位置,占黄金购买量的25%。
印度的金店非常普遍,印度民众在很多小商店中就能够购买到大部分的黄金珠宝。
四、黄金还是宗教信仰的圣物
印度人偏爱黄金,很大程度上还和宗教偏好有关。在印度黄金被认为是宗教圣物,受到印度有宗教信仰的人的偏爱。
喀拉拉邦的印度古庙Padmanabhaswamy寺是印度宗教崇尚黄金的非常有代表的寺庙。
五、黄金是印度财富储藏的首选
2011年,一个印度的调查队开启了几座隐藏的金库,他们在金库中发现了大量的黄金首饰、黄金物品和十万件历史上的金币。所有宝藏的总价值大约在150亿美元左右。
分析人士指出,印度人很早就有储藏黄金的习惯,储藏黄金是他们储藏财富的最重要的手段。与其参与股市、房地产或者其他资产,印度人更倾向于把钱用来购买黄金。
⑷ 印度那么穷,为什么印度女性人人都戴得起黄金珠宝
黄金珠宝对我们人类的审美有着十分深远的影响,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在那个时候人们就意识到了珠宝的“美”,并且爱美的人们就把珠宝佩戴在身上了。黄金珠宝文化流传了几千年,很多地方都形成了其独特的文化和珠宝制造工艺。比如印度,印度人对黄金珠宝非常执着,他们恨不得把所有的珠宝的戴在身上。印度很穷,但是他们的女性人人都佩戴珠宝,确实很多都是廉价珠宝或者塑料珠宝。
印度人对于首饰,他们最喜欢的是黄金首饰,然后在上面镶嵌宝石。印度人的首饰不是以件为计数单位,而是以套,一套首饰需要覆盖全身,上到头发,下到脚踝。可以说是非常痴迷了。
⑸ 印度人用什么装饰证明地位
印度风俗和礼节
1、牛在印度教徒眼中被视为神圣不可侵犯,任何人均不得伤害它们,牛群在大街上,消遥自在地走着,受到最玫谋;进入印度教的寺庙时,身上决不可穿着取材于牛的衣物或配饰。
2、在印度,若以左手把东西交给对方,对方会认为你是蔑视他,或怀有恶意。交东西时,必须用右手交出,或使用双手。吃饭也只能用右手。因为,印度人洗澡、上厕所时一般使用左手,他们认为左手是不洁净的。
3、在印度,摇头是肯定的表示。
4、印度火车上有固定驻点的乞丐,他们以此为业,有人甚至会故意自残博取同情,他们的收入大都不会低于田里的农民,所以建议还是横下心吧。
5、印度每个车站都有看起来相当美味的小吃摊,但请不要被其外表和香味骗了,除了水果的味道跟中国差不多外,其他几乎每一样都非常辣。
6、印度每个车站月台都会有好几个水龙头标明"饮用水",几乎每个印度人停站都会去装水。但请千万不要跟着做,除非你自认为有铁胃,因为很容易拉肚子。
7、印度火车站承袭英国式的作风,车站入口可以根本没人查票,你可以随意的进出各月台,但车上的查票员却会查得非常紧,一抓到逃票就是重罚。
印度人主要分布在印度国。印度是一个讲礼节的民族,又是一个东西方文化共存的国度。有的印度人风到外国人时,能用标准的英语问候“你好”有的则用传统的佛教手势--双手合十。印度教徒见面和告别多施双手合十礼,并互相问好祝安。行礼时要弯腰触摸长者的脚。印度人在双手合十时,总是把双手举到脸部前才算合十。这种招呼,显得比握手高尚、文雅,令人有一种“仙风道骨”之感。你必须注意的是,切莫在双手合十的时候,也同时点头(外国人在印度常有这种动作,容易引起当地人的嗤笑),那就破坏了亲切和气的气氛,显得有点不伦不类了在印度,迎送贵宾时,主人献上花环,套在客人的颈上,妻子送丈夫出远门,最高的礼节是摸脚跟和吻脚。现在,城市中男女见面已多实行握手,表示亲热时还要拥抱。在大多数地方,男人相见或分别时,握手较普遍。男人不要和印度妇女握手,应双手合十,轻轻鞠躬。男人不要碰女人,即使在公共场合也不要和女人单独说话,妇女很少在共场所露面。 印度人认为吹口哨是冒犯人的举动,是没有教养的表现。他们认为把孩子放在浴盆里洗澡是不人道的。因为不流动的水为死水,孩子浴后会遭灾、夭折的。印度人喜欢谈论文化方面的成就、印度的传统以及外国的事和外国人的生活。 印度妇女喜欢在前额中间点有吉祥痣,其颜色不同,形状各异,在不同情况下表示不同意思,它是喜庆、吉祥的象征。印度男女多有配带各种装饰品的习惯。 印度人身份悬殊,有等级制度,很重视身份。甲某高乙某的等级,甲乙就不能平起平坐,要求相当严格。 在印度的孟买,60%的人是素食主义者因此,宴请印度商人时,事先必须确认对方的习俗,是否是素食主义者。 在印度,你若要进入印度教的寺庙,身上绝不可穿以牛皮制造的东西,穿上牛皮制造的东西,会被视为犯了禁戒,皮鞋、皮表带、皮带、手提包等牛皮制品,都不得入其寺门。印度人走进寺庙或厨房之前,先要脱鞋。他们认为,若穿鞋进去,既不礼貌,也不圣洁。不论男女老幼,统统把鞋放在门口,赤脚进去。 印度人爱喝茶,大多是红茶。各种集会,中间休息时也备有茶水,招待客人自不必说。在印度人家里吃饭时,客人可以给主人带些水果、糖作为礼品,也可以给主人的孩子带些礼物。很多妇女不同客人聊天,也不同客人一起吃饭。 印度人喜爱3、7、9数字。他们认为红色责示生命、活力、朝气和热烈,蓝色表示真诚。阳光似的黄色表示光辉壮丽。绿色责示和平、希望。紫色表示心境宁静。印度人在生活和服装色彩方面喜欢红、黄、蓝、绿、橙色及其他鲜艳的颜色。黑、白色和灰色,被视为消极的不受欢迎的颜色。不喜欢玫瑰花,在办公室和商业机关,写字台喜欢放在东北角或西南角。 在印度初次访问公司商号或政府机关,宜穿西服,并事先订约。约会,尽量按时赴约。印度商人善于钻营,急功近利,图方便,喜欢凭样交易,洽谈中应多出示样品,广为介绍经济实惠的品种。印度商人中,许多人在英美受过教育,因为这是表示关心友好的方式。商务谈判他们往往细细研究,费时较久。在谈判时,切忌在印度人面前谈论印度的赤贫、庞大的军费及外援。在孟买入海关者,宜在海关申请饮酒许可,因为孟买市面无酒可购。印度人往往带你到私人俱乐部内饮酒。印度人吃饭大多使用盘子,千万注意,吃饭时,只准用右手递接食物,另别用左手。与印度人接触时,切忌用左手递东西给他。因为他们认为左手肮脏,右手干净。吃饭用右手抓取,不但吃米饭用手抓,就连稀粥也能用手抓人口中。在印度,除上洗手间外均不使用左手。伸左手就是对别人的侮辱,弄不好他们会把你用左手递的东西砸烂,盛怒之下,还可能臭驾你一通。 切莫抚摸小孩的头,在印度如摸小孩的头,对方一定翻脸。最容易引人误会的是,印度人平常表示同意或肯定的动作是摇摇头,或先把头稍微歪到左边,然后立刻恢复原状,表示“Yes”、“知道了”、“好的”,与我们点头表示差别很大,最易使人误会。 商务活动访新德里最好选择每年10月至6月,访问孟买最好选择9月至10月,以免酷热或梅雨。印度全国性大节日有1月1日元旦、12月26日国庆节、3~4月份有一个“酒红节”(也叫泼水节)、8~9月间有一个兄妹节、9~10月有个烧纸人节、8月15日独立日、10月2日国父甘地涎辰纪念日、10~11月有个灯节(庆祝3夭)、12月26日为圣诞节。而印度教人。锡克族人、回教徒、巴希族人、蹬米尔人……各有不同假日,各港口也有单独假日,届时绝不进行交易,因此,访问印度,务必先了解好对方的假期。 首饰是印度人日常生活中一种不可缺少的装饰品。即使是家境清贫的妇女,也要佩戴一些不值钱的金属或塑料首饰。自古以来,印度人就认为,向女子赠送首饰是男子应尽的义务,女子也应充分和用首饰来打扮自己。印度有“月亮”、“芒果的故乡”、“黄金之国”、“钻石贸易王国”、“黄金宝地”、“皇冠上的明珠”之称。 印度海关规定,入关可携带香烟200支,或雪茄50支,或烟草250克。酒1夸特。外币不限,先报数额,出关可携回。 印度有“牛的王国”之称,牛是当地最神圣不可侵犯的动物。在路上驾车时,千万注意不要撞到牛,更不要配戴牛制品进入庙宇,同时最好也尽量避免以牛为摄影对象。印度还有一项特别不同的习惯,回答对方问题时若将头歪一边或摇头,那是肯定的表示,可千万别会错了意,造成不应有的麻烦。信仰印度教的印度人实行种姓制度,打听当地人的种姓、阶级也是一件极不礼貌的事。 不要摸小孩的头.印度等地的人们不希望别人摸自己头上的任何一部分,他们也不喜欢去摸别人。他们认为,头部是人体最高的部分,也是人体中最神圣无比的部分,尤其是孩子的头,被视为神明停留之处,所以,在任何情况之下绝不允许触摸。 被邀去吃饭不必客气.在印度人的观念中,吃东西时要大家一起分享,独食是小气而不礼貌的行为,所以印度人邀请人共餐,绝不是碍于情面假惺惺,而是诚心诚意的邀请,拒人于千里之外的回绝当然令人不高兴。不跟身份悬殊的人进餐.印度、尼泊尔人很重视身份。在印度若身份不同或所属阶级有异,就不能同席共桌,一起吃饭;尼泊尔人也同样有类似的阶级划分,在其国内,对“身份”的重视,超过了一切。买酒有时间限制.在泰国有个规定,凌晨2时以后不准再买酒,否则会被警察处以罚款。在印度新德里,星期二、星期五、公休日以及每月第一天为禁酒日,在这些天就是神通广大的人也休想买到酒。不可骑在佛像上拍照.在东南亚的佛教国家,旅客如果对寺庙、佛像、和尚等做出轻率的行动,被视为“罪恶滔天”。有些不明利害的游客,曾经由于跨坐在佛像上大拍纪念照而被刑罚。对想带回去的佛像纪念品,也不可放置地上,因为在信奉佛教的国家购买的佛像虽然归自己所有,但必须对它有一份敬意,如当它是一玩物,随意放置或粗手粗脚地动它,这种行为,会引起该国人的不快。 印度人就有这么好的生活习俗。他们就世世代代流传本民族的传统习惯。
印地语是印度国语,英语为官方语言和商业用语。印度各地大小寺庙和殿塔比比皆是,进入寺庙大殿都要脱鞋,但允许穿袜子。有时能够在大殿旁租用套鞋,穿上即可入殿。进入锡克庙时,头上必须罩一块洁净的布,如手绢等。虔诚的印度教徒有早睡早起的习惯。每天清晨冲完凉后做祷告,然后才开始工作。教徒们常在河水(特别是“圣河”恒河)中沐浴。他们相信,入河沐浴,可以洗刷过错。牛被印度教教徒视为“圣兽”,印度教不准吃牛肉,印度虽有养牛业,但只能提供牛奶、黄油及牛粪作燃料,喝牛奶允许的,也有少数地方用牛牛做民间运输和耕地。在印度的一些城市、乡村里,老牛、病牛、残牛比比皆是,牛可以到处自由游荡,神圣不可侵犯。这么多的牛,成为国家的一个负担。印度僧侣每年还要举行一次仪式,叫“波高”,表示对牛的尊敬。他们还和商人举办了许多“圣牛养老院”,将那些年迈体弱,不能自己觅食的老牛收养起来,一直到老死。信奉伊期兰教的印度人不吃猪肉,虔诚的教徒不喝酒。正统的锡克教徒不剪发,头上缠着头巾。他们不吸烟,也不吃牛肉。正统的穆斯林妇女一般不见男客,但邀请印度人参加社交活动时,也应邀请他们的妻子。 进行商业谈判时,他们会自自然然地说:“你们的资本比我们的多,所以,这一笔费用该由你们支付”。外国商人和印度人谈生意的时候,就常常因遇到这种场面而闹得啼笑皆非,钱较多的人,或是较受欢迎的人应该付钱--他们认为这是“顺理成章”的事。
计程车免小费。旅馆、餐厅在帐单中己加小费10% 。其他服务每次付2或3个ROUPEE即可。
带普遍性的禁忌有:睡觉时,不能头朝北,脚朝南,据说阎罗王住在南方;晚上忌说蛇;节日活着喜庆的日子里忌烙饼;婴儿忌照镜子,否则会变成哑巴;父亲在世时,儿子忌缠自头巾、剃头;3和13是忌数,因为湿婆神有3只眼睛,第三只眼睛是毁灭性的,13是因为人死后有13天丧期;妇女在怀孕期间,忌做衣服、照相;忌用左手递接东西。
在市场上陈列的花怀,禁止人们用鼻子嗅或用手摸,有上述行为将受到人们的厌恶。
即使在朋友家里,也不要赞场孩子,许多印度人认为这种赞场会引起恶人的注意。
印度人禁止穿戴皮革制品(腰带、表带、鞋、衣服),特别是在圣地,因为印度教徒不杀牛,穆斯林不刹猪,耆那教徒不须杀人和动物或昆虫。
进入印度的庙宇或清真寺,要脱去鞋子,要跨过门槛而不能踩着门槛而过。光脚进寺庙,事先要在入口处洗好脚以表示礼貌。
凡进入回教寺庙者,均不能穿短裤或无袖背心,也要求脱鞋。
凡进入锡克教寺庙者,必先戴上头巾或帽子,然后脱鞋才可进入。
男子不能和妇女握手。
一、国名渊源
印度共和国简称“印度”。
“印度”国名源于信度河。古代印度人以“信度”一词表示河流。原来这个词指印度河流域,后来发展到指整个南亚次大陆,到印巴分治以后就单指目前印度这个国家了。古波斯语将“信度”转变为“印督”;古希腊人变印督为“印度伊”;我国从唐朝便称共为“印度”。1950年1月26日,宣布成立“印度共和国”。
二、地理位置
印度位于亚洲南部。它的西北两侧同巴基斯坦接攘。东北与中国、尼泊尔和不丹交界,东与缅甸和孟加拉为邻,东南临孟加拉湾,西南濒阿拉伯海。印度的南部伸入印度洋,成为亚洲、大洋洲、欧洲和非洲上交通要冲。
三、主要概况
印度全国面积297.47万平方公里。人口7.6亿(1985年)。其中主要为印度斯坦族人,其次有泰鲁固族、孟加拉族、马拉地族、泰米尔族等。
印度实行联邦制。到1971年时,印度划分成20个邦和8个中央直辖区,邦下设县,县下设区。首都新德里。货币为“卢比”。采用印地语为国语,英语为官方语言。
印度人社交习俗总的特点可以用这样几句话来概括:
印度国民多“种姓”, 不同宗教多规定;
民族繁杂多信仰, 性格一般多稳重;
绿色吉祥多偏爱, 白色懊丧多忌用;
讲究礼貌多敬语, 礼节方式多注重;
厌倦食物多种类, 待人接物多禁令。
印度教徒中分为不同等级的社会集团,可以译为“种姓”。即把人分成四个不同等级;“波罗门”为第一种姓,地位最高;“刹帝利”为“二种姓,地位稍次;“吠舍”为平民,是第三种姓;“首陀罗”为所谓的贱民,为第四种姓,其地位最为低下。他们的各种姓都有自己的道德规范和风俗习惯。在四大种姓之外,还有一种被排除的“不可接触的贱民”,被称为“哈里真”。 他们是最受歧视的人。印度教徒迎接贵宾时,主人要向客人敬献花环,并亲手将花环套在客人的脖颈上。花环的大小,要视客人的身份而定。献给贵宾的花环一般很粗大,其长过膝;给一般客人的花环仅及前胸。荷花是印度的国花,倍受印度国民的青睐。因其“出淤泥而不杂,濯清涟而不妖”,故人们常借以赞美人的气节与风骨,又被赞誉为“花中君子”。印度人普遍昵爱绿色,认为绿色是吉祥的色彩,象征着春天和新生。印度妇女民间传统都喜欢在自己的前额正中点一颗指头般大小的圆形痣,人们都称其为“吉祥痣”。其颜色不同,形状各异,或红色、或黄色、或紫色、或绿色,黑色痣虽有,但较少见,一般都依衣着颜色而定。
印度人相互见面的礼节,有合掌、举手示意、拥抱、摸脚、吻脚。一般两手空着时,口念敬语“纳马斯堆”,同时要施合掌礼。合掌之高低,对开者宜高,两手至少要与前额相平;对晚辈宜低,可齐于胸口;对平辈宜平,双手位于胸口和下颌之间。若一手持物,则口念“纳马斯堆”,同时要举右手施礼。对于长辈,或对某人表示恳求时,则施摸脚礼(即用手摸长者的脚,然后再用手摸一下自己的头,以示自己的头与长者的脚相接触)。摸脚跟和吻脚礼是印度的最高礼节。印度东南部的一些少数民族的人与客人相见时,总把自己的鼻子和嘴紧紧贴在对方的面颊上,并用力地吸气,嘴里还要叨念着:“嗅一嗅我!”,以示其对客人的崇敬。印度安达曼群岛上的森蒂耐尔人,在与久别挚友重逢时,双方要交替互坐膝头,并热烈地拥抱数分钟,以表示相逢后的喜悦心情。印度伊斯兰教徒的见面礼节是按其传统宗教方式,用右手按胸,同时点头,口念“真主保佑”。现代在社交场合上的印度男人们,也开始运用握手礼节了,但印度妇女除在重大外交场合外,一般与不与男人握手。
一般礼仪
正统的锡克教信徒头戴包头巾,不抽烟,不吃牛肉并且不剪头发。
进入印度人的住家要脱掉鞋子。
称谓与问候
见面与分手时,男人与男人握手。如被引见妇女,男人不与她握手而应双手合十,微微弯腰。男人不能触碰女,在公共场所不能与单身女人说话。
约会与准时
遵守时间是明智可取的。
款待与馈赠
虽然正统的穆斯林妇女通常不与男人见面,但如果邀请男人参加实社交活动时应请他们偕夫人同来。
来到印度人家里时,主人会给你戴花环,你应马上把它取下来以示谦让。
印度教徒不吃牛肉。牛在印度是神圣的动物。
穆斯林不吃猪肉,恪守教义的穆斯林滴酒不沾。
接受或传递食品时,一定要用右手。
作客时可以带水果和糖果作为礼物,或给主人的孩子们送点礼品。
交谈
印度人喜欢谈论他们的文化业绩、印度的传统、有关其他民族和外国的情况。
不要谈及个人私事、印度的贫困状况、军事开支以及大量的外援。
印度耆那教徒有忌杀生,忌食肉类,忌穿皮革和丝绸的民间习俗。他们甚至把飞虫等都列入不能误伤的忌项,就连地里种的萝卜,胡萝卜等蔬菜也都忌吃。印度阿萨姆邦的居民,对来访客人不接受、品尝他们敬让的槟榔果是极为不满的,认为这样是对主人的不友好和不信任。印度的锡克教人禁止吸烟。印度人不爱吃蘑菇、笋、木耳、面筋、烤夫等,也不喜欢旺火爆炒而成的菜肴。
七、饮食习惯
印度人素食者多,且等级越高荤食者越少,等级低者才乐于吃肉食。由于印度南部气候炎热,当地人一般味重,嗜好辛辣性食性,北部印度人的口味相对就轻多了。印度是个香料之国。印度菜的烹调也极重视对香料的运用,主要调料就有十几种,几乎做每种菜肴都离不开。印度北部人烹制羊肉和家禽最为拿手,一般的炮制方法是将鸡肉、羊肉或其它肉类切成小块,腌好后用铁扦串起来挂在天多炉内,用火烘烤制熟。印度人喝菜的方法别具一格,一般都是把茶斟入盘中,用舌头舔饮。他们一般都不爱喝汤,认为任何一种汤都无法与无色无味、冰凉爽口的白开水相比。他们喜欢吃中餐,喜欢分餐制,不习惯用刀叉和筷子,一般 用手抓食。
印度人在饮食嗜好上有如下特点:
①注重 喜欢分餐进食,注重菜品酥烂。
②口味 一般口味不喜太咸,偏爱辣味。
③主食 以米饭为主,对面食中的饼类也颇感兴趣。
④副食 爱吃鸡、鸭、鱼、虾和羊肉;蔬菜喜欢西红柿、洋葱、菜花、鸡蛋、鲜辣椒、豌豆、薯仔、元白菜、菠菜、茄子、洋山芋等;调料喜用黑茴香、黑芥末子、黑胡椒、小豆蔻、丁香、咖喱汁、玉桂枝、芫荽、辣椒粉、茴香、豆蔻皮、姜、玫瑰香精、黄豆粉等。
⑤制法 对炸、烤、烩、烧、煮等烹调方法制作的菜肴偏爱。
⑥中餐 喜爱中国的粤菜、苏菜。
⑦菜谱 很欣赏咖喱鸡、糖醋鳜鱼、烤填鸭、干炸明虾、烩鸡丝、红烧茄子、糖醋里脊、青椒鸡丝、炒辣椒、黄油炒豌豆、鸡火煮干丝、番茄鱼片等风味菜肴。
⑧水酒 印度教徒、锡克教徒、伊斯兰教徒均戒酒,喜爱咖啡、酸奶、凉开水等。印度人最爱饮奶茶。有的则习惯加姜或小豆蔻的“马萨拉茶”。
⑨果品 爱吃香蕉、桔子、楷杷、西瓜、甜橙、番木瓜、椰子、荔枝、芒果等水果;干果喜欢杏仁、花生米等。
⑹ 为什么印度人那么喜欢黄金饰品
黄金与印度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离开了黄金饰品,就没有完整的印度传统,不论是结婚或者其他仪式。
尽管生活贫困,但印度农民所购买的黄金占印度人每年黄金消费总量的三分之二。由于乡村地区的银行服务很不方便,印度农民更喜欢将自己的积蓄用于购买黄金。
对经常遭受灾荒的人来说,黄金也非常重要。印度每年都会有成百上千的人死于洪灾,数百万人流离失所。面对这种现实,如果将积蓄变成黄金,很多面临洪水威胁的印度人就可以在灾难来临时,随时带着他们的财富逃难,而且,黄金很容易出手。
黄金被视为一种终身投资。
在印度教中,黄金是财富和繁荣的象征,被视为至为纯洁。
在节日期间,印度人会吃用金箔包装的糖;黄金还被用于传统的药物中;一些丝绸衣服也会用金线刺绣。
在印度,黄金被视为一种方便携带的财富。虽然印度经济迅速发展,但很多印度人对于股票和债券的可靠性仍然持有怀疑的态度。随着印度经济在过去4年内以每年超过8%的速度快速增长,越来越多的资金正在被用于购买黄金。
⑺ 印度手镯之佩戴说法(从手镯看出佩戴女子的身份、年纪等)
印度和巴基斯坦人这方面习俗基本一样。
无论年纪大小都以带玻璃手镯为主,一个人拥有很多套,根据服装颜色不同选择不同的颜色和花式。合金类的细手镯也带,不过不像玻璃手镯那么受欢迎。金手镯也带,结婚的时候肯定带的,平时也有人带,毕竟显示出富贵气,那边黄金的做工非常好,一般是父母给的陪嫁金子,流行趋势有所改变就从新到金匠那里打样式。
从手镯很难看出富裕不富裕,因为印巴人最在意款式和色彩搭配,有钱人照样带玻璃手镯。
手镯一般是12个一小套,24个甚至更多为大套。数字没有固定的,可以自己调整,不过少于12个的比较少见,除非是大花型手镯,所以,宽度是决定数量的基础,一般总宽怎么也在4、5厘米以上。
如果一个女人不带手镯,那就是寡妇了。丈夫死去,手镯就会褪下,或者像电影情节那样把手腕往墙上一撞,手镯就都碎了。
印度和巴基斯坦的某些地区还沿用古老的传统,小臂带满手镯一直到肘弯,大臂不带,表示未婚,从小臂一直带到大臂腋下,表示已婚,这种手镯一般不是玻璃的。主要是骨头的,合金的等等。
玻璃手镯在印巴都是手工做的,容易坏,不过她们也随时买。最常见的就是穿什么颜色衣服配什么色系的玻璃手镯,或者是大色块相间的,再或者使用对比色。那边的人在色彩方面有天赋。
至于其他的配饰,比如楼上说的吉祥痣,确实也是寡妇不点,有用朱砂点的也有用额贴的,但是现在的年轻人很多也不点,颜色是五颜六色的,小孩子用黑色和青色比较多,含义是小孩子丑一点,可以保平安。如果吉祥痣又红又大,那是古代贵族才能点的,现在也有些中老年人或者说已婚的点那种,为了表示自己种姓高贵。不过吉祥痣在巴基斯坦点的很少。
已婚女人要在发间中分的地方撒朱砂,但是现在发行那么多,很多人也不弄那个了,不过结婚的时候必须用。如果一个男的对女的用动作表示:拇指和食指捏住像女的那个方向斜前方比划一下,就是说我想跟你结婚。
除了结婚时,晚会时带精致繁复的项链,一般已婚的妇女会带一条结婚项链,就好像别的国家要带婚戒一样,那个结婚项链是绳子编的,长及胸前,往往还会有一个坠。这个结婚项链基本一成不变天天带着。
寡妇不仅没有这些权利,服装也只能是黑色白色。
但是印度现在发展很快,女权运动也闹开了,所以,还是有寡妇照样穿漂亮衣服的,运气好或者娘家家世好的照样再婚。
最后说一下,在印巴,即使讨饭的人,大多也带着金鼻钉。黄金很难判断一个人的身份。因为那是他们的生活必需品,呵呵。
⑻ 为什么印度人再穷也要戴珠宝
印度人再穷也要戴珠宝的原因如下:
一、珠宝对于印度人来讲就跟衣服一样其实珠宝对于印度人来讲,其实就是日常的衣服一样,是必须要穿戴的,如果没有穿戴珠宝就像没有穿衣服一样。所以即使在引渡很穷的人家,也会购买一些廉价的首饰来佩戴。所以说印度人佩戴的珠宝虽然很多,但是并不是所有的首饰都是非常珍贵的,可能有些只不过是很便宜的装饰品,不能称之为珠宝。
不要以为这是印度独特的审美,就是为了叠加美,其实印度女性佩戴这么多的首饰,只是为了在她们行动的时候会发出叮当的金属撞击声。只要听到了叮叮当当的响声,就可以知道女性的方位。印度的男人也是通过这样的声响来防止自己的老婆出轨。所以说这些首饰对于女性来讲其实就是一把锁,希望可以把女性牢牢地锁住。因此这些首饰不见得都是珍贵的金属材质,很可能就是非常廉价的金属或者其他的材质,只要能够发出声音就可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