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印度资讯 > 获得诺贝尔奖的印度籍有哪些

获得诺贝尔奖的印度籍有哪些

发布时间:2023-01-04 08:56:00

‘壹’ 为什么20世纪印度出了十个左右数量的诺贝尔奖获得者

一共是13个。
其中文学奖一个是英国人,爹在印度工作;
和平奖一个人实际国籍是孟加拉,一个是某外逃的达某某嘛,一个是其实阿尔巴尼亚人在印度搞慈善;
理科那边有一个也是纯的英国人。

上述扣完剩8个。也没多少嘛,还没华裔(迄今一共是9个)多呢。完全符合发展中国家人口比例。

‘贰’ 获得诺贝尔奖的人的国籍统计

各国获奖人数大排名(获奖者的国籍以他获奖时的国籍为准,双重国籍者,亦不重复计算):
A.诺贝尔物理学奖(162人,分属于16个国家)
1.美国——71人(其中有五位华裔,他们分别是:杨振宁,李政道,丁肇中,崔琦,朱棣文)
2.德国——21人
3.英国——19人
4.法国——12人
5.俄国——8人
荷兰——8人
6.瑞典——4人
7.意大利-3人
奥地利-3人
丹麦——3人
日本——3人
8.加拿大-2人
瑞士——2人
9.爱尔兰-1人
印度——1人(拉曼,1930年)
巴基斯坦——1人(萨拉姆,1979年。他是1984年成立的第三世界科学院的主要发起者,该学术机构的首任院长,着名的核物理学家)
B.诺贝尔化学奖(135人,分属于19个国家)
1.美国--48人(有一位华裔,李远哲)
2.德国--26人
英国--26人
3.法国--7人
4.瑞士—5人
5.瑞典—4人
6.加拿大-3人
荷兰——3人
7.奥地利-2人
日本——2人
8.芬兰,挪威,丹麦,意大利,比利时,俄国,匈牙利,捷克,阿根廷均为1人

C.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172人,分属于20个国家)
1.美国--85人
2.英国--24人
3.德国--16人
4.法国--8人
瑞典—8人
5.瑞士—6人
6.丹麦—--4人
澳大利亚-4人
7.比利时——3人
8.奥地利-2人
荷兰-2人
俄国-2人
意大利-2人
9.西班牙,葡萄牙,匈牙利,加拿大,阿根廷,日本,南非(欧洲裔科学家)均为1人
D.前述诺贝尔三大科技类奖总排名(469人,分属于26个国家)
1.美国--204人
2.英国--69人
3.德国--63人
4.法国--27人
5.瑞典—16人
6.荷兰—13人
瑞士--13人
7.俄国--11人
8.丹麦--8人
9.奥地利-7人
10.意大利-6人
加拿大-6人
日本--6人
11.比利时--4人
澳大利亚-4人
12.匈牙利--2人
阿根廷--2人
13.挪威,芬兰,捷克,爱尔兰,西班牙,葡萄牙,南非,印度,巴基斯坦均为1人

E.菲尔兹数学奖排名结果(此奖由加拿大数学家、教育家约翰·菲尔兹(1863—1932年)发起倡立,因其高度的严肃性与权威性,被公认为“国际数学领域的诺贝尔奖”。每四年评选一次,每一次限定在2--4人,并且原则上只授予40岁以下的青年数学家。每位获奖者获得1500美圆奖金,奖章上刻有阿基米德的头像。本奖于1936年在挪威开幕的第10届国际数学家大会(ICM)上首次颁发,至2000年,累计已有43人获奖,分属于9个国家。):
1.美国——16人。丘成桐(1949年—— )在1982年第19届ICM波兰华沙大会上成为迄今为止获此殊荣的华裔第一人。另一名美籍华人陈省身获得过沃尔夫奖(1983、1984年连续两届)。沃尔夫数学奖由美国犹太裔实业家沃尔夫捐资设立,1978年起逐年颁发,其名气和地位逊色于菲尔兹奖。
2.法国——7人
英国——7人。 1998年,在第23届ICM德国柏林大会上,45岁的安德鲁·怀尔斯凭借1996年破解了着名的费马大定理的杰出成就而破例获奖,获得“特别贡献奖”。
3.俄国——5人
4.日本——3人
5.比利时—2人
6.德国
意大利
瑞典 均为1人
F.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奖排名(诺贝尔经济学奖并非诺贝尔遗嘱中提到的五大奖励领域之一,而是由瑞典中央银行在1968年为纪念诺贝尔而增设,全称应为“纪念阿尔弗雷德·诺贝尔瑞典中央银行经济学奖”,获奖者亦由瑞典皇家科学院评选。本奖自1969年起逐年颁发,第一届诺贝尔经济学奖由挪威人弗里希和荷兰人丁伯根共同获得;美国经济学家萨缪尔森和弗里德曼等人均获得过此奖。至2000年,累计已有46人获奖,分属于12个国家):
1.美国——30人
2.英国——4人
3.瑞典——2人
挪威——2人
4.法国、德国、荷兰、加拿大、奥地利、俄国、印度(森,1998年)、 圣卢西亚(W.A.刘易斯,非洲裔经济学家,1979年)均为1人
G.各国大学获奖人数前10强(仅限于对诺贝尔三大科技类奖项的获奖统计。由于某一名获奖者不同阶段可能在不同的学校就学,因此,本统计结果不排除重复计算):
1.剑桥大学——56人(英国)
2.哈佛大学——38人(美国)
3.哥伦比亚大学—32人(美国)
4.芝加哥大学—22人(美国)
5.巴黎大学——19人(法国)
6.牛津大学——18人(英国)
7.加州大学——17人(美国)
8.加州理工学院—16人(美国) 柏林大学——16人(德国)
9.慕尼黑大学—15人(德国)
10.麻省理工学院—13人(美国)
普林斯顿大学—13人(美国)
小计:美国有7所大学入围、英国有2所大学入围、德国有2所大学入围、法国有1所大学入围。另外,获奖人数排名在第11—16位(7—12人)的还有15所大学。其中,美国6所,德国2所,法国2所,英国、瑞典、丹麦、奥地利、日本各1所。

‘叁’ 印度人谁得了诺贝尔文学奖。

1、拉宾德拉纳特· 泰戈尔(Rabindranath Tagore,1861年5月7日-1941年8月7日),印度着名诗人、文学家、社会活动家、哲学家和印度民族主义者,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

1878年赴英国留学,1880年回国从事文学活动,20年代创办国际大学。1913年,以《吉檀迦利》成为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亚洲人。代表作有《飞鸟集》《眼中沙》《园丁集》等。

2、维迪亚达·苏莱普拉萨德·奈保尔(Vidiadhar Surajprasad Naipaul,1932年8月17日—2018年8月11日 ),简写维·苏·奈保尔或V·S·奈保尔,英国印度裔作家。

1932年8月17日,维·苏·奈保尔生于中美洲的特立尼达和多巴哥的一个印度婆罗门家庭。1950年获奖学金赴英国牛津大学留学。1955年定居英国,并开始文学创作。其主要作品有《通灵的按摩师》、《重访加勒比》、《非洲的假面具》等,曾获得布克奖、毛姆奖、诺贝尔文学奖等多个奖项,与石黑一雄、拉什迪并称“英国文坛移民三雄”。

2018年8月11日,维迪亚达·苏莱普拉萨德·奈保尔去世,享年85岁。

‘肆’ 一个最有资格获得诺贝尔奖的印度物理学家波色

印度有一个物理学家波色,研究量子力学的人必然知道他的名字,因为粒子被分为两大类,期中一类就被命名为玻色子,而另一类叫费米子。他的研究为玻色-爱因斯坦统计及玻色-爱因斯坦凝聚理论提供了基础。后来三个物理学家仅仅通过实验证实了波色-爱因斯坦凝聚态就获得了2001年诺贝尔物理奖。所以他没有得到诺贝尔奖确实有点冤枉。

萨特延德拉·纳特·玻色(Satyendra Nath Bose,1894年1月1日—1974年2月4日) ,印度物理学家,专门研究数学物理。

萨特延德拉·纳特·玻色最着名的研究是1920年代早期的量子物理研究,该研究为玻色-爱因斯坦统计及玻色-爱因斯坦凝聚理论提供了基础。玻色子就是以他的名字命名的。

着名物理学家贾因特·纳里卡(Jayant Narlikar)在他的《科学边缘》一书中写道:“S·N·玻色的粒子物理研究(约1922年),其中阐明了光子的表现,并为统计遵从量子规则的微系统提供了机会,是二十世纪印度科学贡献的前十名之一,是可被视为诺贝尔奖级别的研究。”

生平情况

早年玻色生于印度西孟加拉邦的加尔各答,是七名孩子中的长子。他的父亲苏伦特拉纳特·玻色(Surendranath Bose)曾任职于东印度铁路工程部。

玻色就读于加尔各答印度教学校(Hin School),后就读于也位于加尔各答的院长学院(Presidency College),他在这两所当地知名学府时都获得了最高分。他接触了一些优秀的老师,如贾加迪什·钱德拉·玻色(Jagdish Chandra Bose,无血缘关系)及普拉富尔拉·钱德拉·罗伊(Prafulla Chandra Roy),他们都鼓舞了玻色要立好远大志向。他于1911年至1921年任加尔各答大学物理学系讲师。他于1921年转到了当时成立不久的达卡大学物理学系(现位于孟加拉境内),也是任职讲师。

玻色写给爱因斯坦的信

玻色于1924年写了一篇推导普朗克量子辐射定律的论文,当中并没有提到任何古典物理。在开始时未能发表的挫折下,他把论文直接寄给身在德国的艾尔伯特·爱因斯坦。爱因斯坦意识到这篇论文的重要性,不但亲自把它翻译成德语,还以玻色的名义把论文递予名望颇高的《德国物理学刊》("Zeitschrift für Physik")发表。就是因为此次赏识,玻色能够第一次离开印度,前往欧洲并逗留两年,期间与路易·德布罗伊、居里夫人及爱因斯坦工作过。

玻色于1926年回到达卡,任教授兼物理学系主任,并继续留在达卡大学教学至1945年。那时候他回到了加尔各答,在加尔各答大学教学至1956年,他退休时被授予名誉教授头衔。

以后的研究

在这以后玻色的概念在物理学界广受好评,达卡大学于1924年允许他休假到欧洲去。他在法国度过了一年,跟居里夫人共事,也跟多位知名科学家见过面。之后他又多游学一年,在柏林跟爱因斯坦共事。在1926年他回到达卡大学之后,就立即于被擢升为教授。他并没有博士学位,一般来说他是不够资格当教授的,但是爱因斯坦还是推荐了他。他的研究范围很广,从X射线晶体学到统一场理论都有涉猎。他还跟梅格·纳德·萨哈(Megn Nad Saha)一起发表了真实气体用的一条状态方程。

1949

除物理以外,他还研究过生物化学及文学(孟加拉语及英语)。他还深入地学习过化学、地质学、动物学、人类学、工程学及其他科学。作为一个有孟加拉背景的人,他花了不少时间把孟加拉语推广为教学语言,把科学论文翻成孟加拉语,以及推广该地区的发展。

玻色于1944年被选为印度科学代表大会主席。

他于1958年获选为英国皇家学会会员。

没错的错误

有一次玻色在达卡大学讲课,课题是光电效应及紫外灾难,玻色打算向学生展示当时理论的不适之处,因为理论预测的结果跟实验不符。在讲课期间,玻色在应用理论时犯了错,意想不到的是居然得出一个跟实验一致的预测。(他后来将讲课内容改写成了一篇短文,叫《普朗克定律与光量子假说》。)

那错误是一个很简单的错──跟认为掷两枚硬币得两正面的概率是三分之一是一样的──任何对统计学有一点基础理解的人都知道有问题。然而,预测结果跟实验吻合,且玻色意识到这毕竟有可能不是错误。他首次提出麦克斯韦-玻尔兹曼分布对微观粒子不会成立,这是因为由海森堡测不准原理所导致的变动此时会大得足够构成影响。故此他强调在每个体积为h的位相空间中找到粒子的概率而舍弃粒子不同的位置和动量。

好几份物理学刊都没有为玻色发表论文。他们认为他所展现的是一个简单错误,而且玻色的发现被忽略了。灰心的他写了封信给爱因斯坦,爱因斯坦马上就同意他的观点。爱因斯坦写了一篇支持玻色理论的论文,递予《德国物理学刊》发表,并要求把这两篇论文一同发表,这时候玻色的理论终于受到推崇。这是1924年的事。玻色早前曾经把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论文从德语翻译成英语。有人说玻色把爱因斯坦当成他的“祖师”。

玻色的“错误”能得出正确结果,这是因为光子们是不能被分辨出来的,也就是不能把任何两个同能量的光子当作两个能被明确识别的光子。比方说,如果在另一个宇宙里,硬币表现得像光子及其他玻色子一样,掷出两正的概率会的而且确是三分之一(正反=反正)。玻色的“错误”现在被称为玻色-爱因斯坦统计。

爱因斯坦采取了这个概念,并把它延伸到原子去。这为预测某个现象的存在铺好了路,这个现象就是现在的玻色-爱因斯坦凝聚,在这现象中一组高密度的玻色子(自旋为整数的粒子,以玻色命名)在超低温状态中会成为玻色-爱因斯坦凝聚体,于1995年被实验所证实。

轶事

1.有一次大科学家尼尔斯·玻尔正在讲课。玻色列席。讲课者讲着讲着,中途在解释某一点时有难处。他一直都在黑板上写着;他停下来,转向玻色,问道,“玻色教授能帮我个忙吗?”讲课期间萨特延德拉都在闭着眼坐着。听众们都忍不住向玻尔教授的话报以微笑。令他们惊奇的是,玻色张开了眼睛;一下子就把讲课者的难题给解决了。之后他坐下来又把眼睛闭上了!

2.1927年在意大利科莫举行了科莫会议,除了爱因斯坦、薛定谔和狄拉克以外,当代最着名了物理学家,包括玻尔、海森堡、普朗克、洛伦兹、德布罗意等都出席了。但是玻色却没有能够出席,原因很离奇。因为当时大会向远在印度的玻色教授发出了邀请函,寄往了加尔各答大学,署名“寄给加尔各答大学的玻色教授”。但是当时玻色已经离开加尔各答大学去了达卡大学,而加尔各答大学还有一位姓玻色,全名叫做D.M.玻色的教授,而当时的通讯并不如现在发达,于是这位名不见经传的玻色就代替了当时已经很有名望的S.N.玻色,参加了众星云集的科莫大会。

玻色–爱因斯坦凝聚 (Bose–Einstein condensate)是玻色子原子在冷却到接近绝对零度所呈现出的一种气态的、超流性的物质状态(物态)。1995年,麻省理工学院的沃夫冈·凯特利与科罗拉多大学鲍尔德分校的埃里克·康奈尔和卡尔·威曼使用气态的铷原子在170 nK的低温下首次获得了玻色-爱因斯坦凝聚。在这种状态下,几乎全部原子都聚集到能量最低的量子态,形成一个宏观的量子状态。

理论

所有原子的量子态都束聚于一个单一的量子态的状态被称为玻色凝聚或玻色-爱因斯坦凝聚。1920年代,萨特延德拉·纳特·玻色和阿尔伯特·爱因斯坦以玻色关于光子的统计力学研究为基础,对这个状态做了预言。

2005年7月22日,乌得勒支大学的学生罗迪·玻因克在保罗·埃伦费斯特的个人档案中发现了1924年12月爱因斯坦手写的原文的草稿。玻色和爱因斯坦的研究的结果是遵守玻色-爱因斯坦统计的玻色气体。玻色-爱因斯坦统计是描写玻色子的统计分布的理论。玻色子,其中包括光子和氦-4之类的原子,可以分享同一量子态。爱因斯坦推测将玻色子冷却到非常低的温度后它们会“落入”(“凝聚”)到能量最低的可能量子态中,导致一种全新的相态。

发现

1938年,彼得·卡皮查、约翰·艾伦和冬·麦色纳(Don Misener)发现氦-4在降温到2.2 K时会成为一种叫做超流体的新的液体状态。超流的氦有许多非常不寻常的特征,比如它的黏度为零,其漩涡是量子化的。很快人们就认识到超液体的原因是玻色-爱因斯坦凝聚。事实上,康奈尔和威曼发现的气态的玻色-爱因斯坦凝聚呈现出许多超流体的特性。

“真正”的玻色-爱因斯坦凝聚最早是由康奈尔和威曼及其助手在天体物理实验室联合研究所于1995年6月5日制造成功的。他们使用激光冷却和磁阱中的蒸发冷却将约2000个稀薄的气态的铷-87原子的温度降低到170 nK后获得了玻色-爱因斯坦凝聚。四个月后,麻省理工学院的沃尔夫冈·克特勒使用钠-23独立地获得了玻色-爱因斯坦凝聚。克特勒的凝聚较康奈尔和威曼的含有约100倍的原子,这样他可以用他的凝聚获得一些非常重要的结果,比如他可以观测两个不同凝聚之间的量子衍射。2001年康奈尔、威曼和克特勒为他们的研究结果共享诺贝尔物理奖。

康奈尔、威曼和克特勒的结果引起了许多试验项目。比如2003年11月因斯布鲁克大学的鲁道尔夫·格里姆、科罗拉多大学鲍尔德分校的德波拉·金和克特勒制造了第一个分子构成的玻色-爱因斯坦凝聚。

与一般人们遇到的其它相态相比,玻色-爱因斯坦凝聚非常不稳定。玻色-爱因斯坦凝聚与外界世界的极其微小的相互作用足以使它们加热到超出临界温度,分解为单一原子的状态,因此在短期内不太有机会出现实际应用。

2016年5月17日,来自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和澳大利亚国立大学的研究团队首次使用人工智能制造出了玻色-爱因斯坦凝聚。人工智能在此项实验中的作用是调节要求苛刻的温度和防止原子逃逸的激光束。

我们知道,常温下的气体原子行为就象台球一样,原子之间以及与器壁之间互相碰撞,其相互作用遵从经典力学定律;低温的原子运动,其相互作用则遵从量子力学定律,由德布罗意波来描述其运动,此时的德布罗意波波长λ小于原子之间的距离d,其运动由量子属性自旋量子数来决定。我们知道,自旋量子数为整数的粒子为玻色子,而自旋量子数为半整数的粒子为费米子。

玻色子具有整体特性,在低温时集聚到能量最低的同一量子态(基态);而费米子具有互相排斥的特性,它们不能占据同一量子态,因此其它的费米子就得占据能量较高的量子态,原子中的电子就是典型的费米子。

早在1924年玻色和爱因斯坦就从理论上预言存在另外的一种物质状态——玻色爱因斯坦冷凝态,即当温度足够低、原子的运动速度足够慢时,它们将集聚到能量最低的同一量子态。此时,所有的原子就象一个原子一样,具有完全相同的物理性质。

根据量子力学中的德布洛意关系,λ=h/p。粒子的运动速度越慢(温度越低),其物质波的波长就越长。当温度足够低时,原子的德布洛意波长与原子之间的距离在同一量级上,此时,物质波之间通过相互作用而达到完全相同的状态,其性质由一个原子的波函数即可描述; 当温度为绝对零度时,热运动现象就消失了,原子处于理想的玻色爱因斯坦冷凝态。

‘伍’ 印度人获得了多少个诺贝尔奖

诺贝尔奖
诺贝尔奖的由来

诺贝尔奖 (Nobel Prize) 创立于1901年,它是以瑞典着名化学家、工业家、硝化甘油炸药发明人阿尔弗雷德·贝恩哈德·诺贝尔(1833-1896)的部分遗产作为基金创立的。诺贝尔奖包括金质奖章、证书和奖金。

诺贝尔生于瑞典的斯德哥尔摩。他一生致力于炸药的研究,在硝化甘油的研究方面取得了重大成就。他不仅从事理论研究,而且进行工业实践。他一生共获得技术发明专利355项,并在欧美等五大洲20个国家开设了约100家公司和工厂,积累了巨额财富。

1896年12月10日,诺贝尔在意大利逝世。逝世的前一年,他留下了遗嘱。在遗嘱中他提出,将部分遗产(3100万瑞典克朗,当时合920万美元)作为基金,基金放于低风险的投资,以其每年的利润和利息分设物理、化学、生理或医学、文学及和平五项奖金,授予世界各国在这些领域对人类作出重大贡献的人或组织。

据此,1900年6月瑞典政府批准设置了诺贝尔基金会,并于次年诺贝尔逝世5周年纪念日,即1901年12月10日首次颁发诺贝尔奖。自此以后,除因战时中断外,每年的这一天分别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和挪威首都奥斯陆举行隆重授奖仪式。

诺贝尔和平奖的评选结果每年都是最先公布的,早于其他奖项的公布。这反映了和平奖的重要性。诺贝尔因发明硝化甘油炸药而致富,他本希望该发明广泛用于工业(如采矿、建筑)用途,但很可惜,他的发明曾被用于战争。在生前,诺贝尔希望全世界的科学家,不论工作的领域是什么,都为人类和平作出贡献。

1968年瑞典中央银行于建行300周年之际,提供资金增设诺贝尔经济奖(全称为“瑞典中央银行纪念阿尔弗雷德·伯恩德·诺贝尔经济科学奖金”,亦称“纪念诺贝尔经济学奖”),并于1969年开始与其他5项奖同时颁发。诺贝尔经济学奖的评选原则是授予在经济科学研究领域作出有重大价值贡献的人,并优先奖励那些早期作出重大贡献者。

1990年诺贝尔的一位重侄孙克劳斯·诺贝尔又提出增设诺贝尔地球奖,授予杰出的环境成就获得者。该奖于1991年6月5日世界环境日首次颁发。

诺贝尔奖的奖金数视基金会的收入而定,早期的范围约从11000英镑(31000美元)到30000英镑(72000美元)。奖金的数目,由于通货膨胀和基金会的投资收益,逐年有所提高,最初约为3万多美元,60年代为7.5万美元,80年代达22万多美元,90年代至今持续多年都是1000万瑞典克朗(在2006年颁奖的时候约合145万美元)。金质奖章约重270克,内含黄金23K,奖章直径约为6.5厘米,正面是诺贝尔的浮雕像。不同奖项、奖章的背面饰物不同。每份获奖证书的设计也各具风采。颁奖仪式隆重而简朴,每年出席的人数早期限于1500人至1800人之间,现在是2000人左右。出席的男士要穿燕尾服或民族服装,女士要穿晚礼服,仪式中的所用白花和黄花必须从圣莫雷(意大利城市,诺贝尔逝世的地方)空运来,这意味着对诺贝尔的纪念和尊重。

根据诺贝尔遗嘱,在评选的整个过程中,获奖人不受任何国籍、民族、意识形态和宗教的影响,评选的唯一标准是成就的大小。

遵照诺贝尔遗嘱,物理奖和化学奖由瑞典皇家科学院评定,生理或医学奖由瑞典皇家卡罗林医学院评定,文学奖由瑞典文学院评定,和平奖由挪威议会选出。经济奖委托瑞典皇家科学院评定。每个授奖单位设有一个由5人组成的诺贝尔委员会负责评选工作,该委员会三年一届。其评选过程为:

——每年9月至次年1月31日,接受各项诺贝尔奖推荐的候选人。通常每年推荐的候选人有1000—2000人。

——具有推荐候选人资格的有:先前的诺贝尔奖获得者、诺贝尔奖评委会委员、特别指定的大学教授、诺贝尔奖评委会特邀教授、作家协会主席(文学奖)、国际性会议和组织(和平奖)。

——不得毛遂自荐。

——瑞典政府和挪威政府无权干涉诺贝尔奖的评选工作,不能表示支持或反对被推荐的候选人。

——2月1日起,各项诺贝尔奖评委会对推荐的候选人进行筛选、审定,工作情况严加保密。

——10月中旬,公布各项诺贝尔奖获得者名单。

——12月10日是诺贝尔逝世纪念日,这天在斯德哥尔摩和奥斯陆分别隆重举行诺贝尔奖颁发仪式,瑞典国王及王后出席并授奖。

诺贝尔奖没有数学奖,流传最广的传说是因为他喜欢的人和一个数学家在一起了。

历届诺贝尔奖获奖名录

1901年12月10日第一届诺贝尔奖颁发。

德国科学家伦琴因发现X射线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荷兰科学家范托霍夫因化学动力学和渗透压定律获诺贝尔化学奖。

德国科学家贝林因血清疗法防治白喉,破伤风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法国作家苏利·普吕多姆因诗《命运》、《幸福》、《眼睛》等散文;《论艺术》、《诗句的断想》等着作获诺贝尔文学奖。

瑞士人桂南因创立国际红十字会、法国人帕西因创立国际和平联盟和各国议会联盟而共同获诺贝尔和平奖。

1902年12月10日第二届诺贝尔奖颁发。

荷兰科学家洛伦兹因创立电子理论、荷兰科学家塞曼因发现磁力对光的塞曼效应而共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德国科学家费雪因合成嘌呤及其衍生物多肽获诺贝尔化学奖。

美国科学家罗斯因发现疟原虫通过疟蚊传入人体的途径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瑞士人戈巴特因创建国际和平局、桂科蒙因宣传和平、反对战争而共同获得诺贝尔和平奖。

德国历史学家塞道尔·蒙森获诺贝尔文学奖。

1903年12月10日第三届诺贝尔奖颁发。

法国科学家贝克勒尔因发现天然放射性现象、居里夫妇因发现放射性元素镭而共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瑞典科学家阿伦纽斯因电解质溶液电离解理论获诺贝尔化学奖。

丹麦科学家芬森因光辐射疗法治疗皮肤病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挪威作家比昂松因《罗马史》、《罗马国家法》等获诺贝尔文学奖。

英国人克里默因仲裁国际争端,推动国际和平运动,领导国际工人协会获诺贝尔和平奖。

1904年12月10日第四届诺贝尔奖颁发。

英国科学家瑞利因发现氩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英国科学家拉姆赛因发现六种惰性所体,并确定它们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获得诺贝尔化学奖。

俄国科学家巴浦洛夫因消化生理学研究的巨大贡献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西班牙作家埃切加莱·埃萨吉雷因剧作《在剑柄上》、《最后的夜晚》、《怀疑》等、法国作家米斯特拉尔因诗《米海耶》《仁那皇后》等而共同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1873年成立的国际法协会因促进国际和平与合作获得诺贝尔和平奖。

1905年12月10日第五届诺贝尔奖颁发。

德国科学家勒纳因阴极射线的研究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德国科学家拜耳因研究有机染料及芳香剂等有机化合物获得诺贝尔化学奖。

德国科学家科赫因对细菌学的发展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波兰作家显克微支因小说《三部曲》、《你往何处去》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奥地利女强人苏纳特因积极促进世界和平获得诺贝尔和平奖。

1906年12月10日第六届诺贝尔奖颁发。

英国科学家汤姆逊因研究气体的电导率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法国科学家穆瓦桑因分离元素氟、发明穆瓦桑熔炉获得诺贝尔化学奖。

意大利科学家戈尔吉和西班牙科学家拉蒙·卡哈尔因对神经系统结构的研究而共同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意大利作家卡杜齐因诗《撒旦颂》,着作《早期意大利文学研究》获诺贝尔文学奖。

美国总统罗斯福因成功调解日俄冲突获诺贝尔和平奖。

1907年12月10日第七届诺贝尔奖颁发。

美国科学家迈克尔逊因测量光速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德国科学家毕希纳因发现无细胞发酵获诺贝尔化学奖。

法国科学家因发现疟原虫在致病中的作用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英国作家鲁德耶德·吉卜林因诗《营房歌曲》、小说《吉姆》获诺贝尔文学奖。

意大利人莫内塔因坚持不懈地宣传和平思想、法国人雷诺为解决国际争端树立了典范而共同获得诺贝尔和平奖。

1908年12月10日第八届诺贝尔奖颁发。

法国科学家李普曼因发明彩色照片的复制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英国科学家卢瑟福因研究元素的蜕变和放射化学获诺贝尔化学奖。

德国科学家埃尔利希因发明“606”、俄国科学家梅奇尼科夫因对免疫性的研究而共同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德国作家欧肯因《伟大思想家的人生观》获诺贝尔文学奖。

瑞典人阿诺德森因为和平解散挪威-瑞典联盟尽力奔波、丹麦人巴耶因积极从事国际和平运动而共同获得诺贝尔和平奖。

1909年12月10日第九届诺贝尔奖颁发。

意大利科学家马可尼、德国科学家布劳恩因发明无线电报技术而共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德国科学家奥斯特瓦尔德因催化、化学平衡和反应速度方面的开创性工作获诺贝尔化学奖。

瑞士科学家柯赫尔因对甲状腺生理、病理及外科手术的研究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瑞典作家拉格洛夫因小说《古斯泰·贝林的故事》等获诺贝尔文学奖。

比利时人贝尔纳特因调解国际争端、争取限制军备、法国人德康斯坦因促进法美和解而共同获得诺贝尔和平奖。

1910年12月10日第十届诺贝尔奖颁发。

荷兰科学家范德瓦尔斯因研究气体和液体状态工程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德国科学家瓦拉赫因脂环族化合作用方面的开创性工作获诺贝尔化学奖。

俄国科学家科塞尔因研究细胞化学蛋白质及核质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德国作家海泽因小说《傲子女》、《天地之爱》等获诺贝尔文学奖。

1891年成立的国际和平局因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国际合作获诺贝尔和平奖。

1911年12月10日第十一届诺贝尔奖颁发。

德国科学家维恩因发现热辐射定律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法国科学家玛丽·居里(居里夫人)因发现镭和钋,并分离出镭获诺贝尔化学奖。

瑞典科学家古尔斯特兰因研究眼的屈光学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比利时作家梅特林克因剧本《青鸟》、《莫娜娃娜》获诺贝尔文学奖。

奥地利人弗里德因创建几种宣传和平的刊物,并创建国际新闻协会获诺贝尔和平奖。

1912年12月10日第十二届诺贝尔奖颁发。

荷兰科学家达伦因发明航标灯自动调节器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德国科学家格利雅因发现有机氢化物的格利雅试剂法、法国科学家萨巴蒂埃因研究金属催化加氢在有机化合成中的应用而共同获得诺贝尔化学奖。

法国医生卡雷尔因血管缝合和器官移植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德国作家霍普特曼因剧本《织工们》获诺贝尔文学奖。

美国人鲁特因促使24项双边仲裁协定的签订获诺贝尔和平奖。

1913年12月10日第十三届诺贝尔奖颁发。

荷兰科学家卡曼林欧尼斯因研究物质在低温下的性质,并制出液态氦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瑞士科学家韦尔纳因分子中原子键合方面的作用获诺贝尔化学奖。

法国科学家里歇特因对过敏性的研究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印度诗人泰戈尔因诗《新月集》、《吉檀迦利》等获诺贝尔文学奖。

比利时外交官拉方丹因促使日内瓦和平会议通过阻止空战决议获诺贝尔和平奖。

1914年12月10日第十四届诺贝尔奖颁发。

德国科学家劳厄因发现晶体的X射线衍射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美国科学家理查兹因精确测定若干种元素的原子量获诺贝尔化学奖。

奥地利科学家巴拉尼因前庭器官方面的研究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1915年12月10日第十五届诺贝尔奖颁发。

英国科学家威廉·亨利·布拉格和威康·劳伦斯·布拉格父子因用 X射线分析晶体结构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德国科学家威尔泰特因对叶绿素化学结构的研究获诺贝尔化学奖。

法国作家罗曼·罗兰因小说《约翰·克里斯朵夫》获诺贝尔文学奖。

1916年12月10日第十六届诺贝尔奖颁发。

瑞典作家海登斯坦因诗《朝圣与漂泊的年代》获诺贝尔文学奖。

1917年12月10日第十七届诺贝尔奖颁发。

英国科学家巴克拉因发现 X射线对元素的特征发射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丹麦作家吉勒鲁普因小说《日耳曼人的徙工》、丹麦作家彭托皮丹因小说《希望之乡》、《幸运的彼得》、《冥国》而共同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1863年成立的国际红十字委员会因在建立战俘与家属通讯方面的大量工作获诺贝尔和平奖。

1918年12月10日第十八届诺贝尔奖颁发。

德国科学家普朗克因创立量子论、发现基本量子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德国科学家哈伯因氨的合成获诺贝尔化学奖。

注:本届诺贝尔奖仅颁发两项

1919年12月10日第十九届诺贝尔奖颁发。

德国科学家斯塔克因发现正离子射线的多普勒的效应和光线在电场中的分裂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比利时科学家博尔德因发现免疫力,建立新的免疫学诊断法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瑞士作家斯皮特勒因史诗《奥林匹亚的春天》获诺贝尔文学奖。

美国总统威尔逊因倡议创立国际联盟获诺贝尔和平奖。

1920年12月10日第二十届诺贝尔奖颁发。

瑞士科学家纪尧姆因发现合金中的反常性质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德国科学家能斯脱因发现热力学第三定律获诺贝尔化学奖。(1921年补发)

丹麦科学家克罗格因发现毛细血管的调节机理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挪威作家汉姆生因小说《土地的成长》、《维克多利亚)获诺贝尔文学奖。

法国人布尔茨瓦因在创立国际联盟中做了大量工作获诺贝尔和平奖。

1921年12月10日第二十一届诺贝尔奖颁发。

美籍德裔科学家爱因斯坦阐明光电效应原理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英国科学家索迪因研究放射化学、同位素的存在和性质获诺贝尔化学奖。

法国作家法郎士因小说《现代史话》获诺贝尔文学奖。

瑞典人布兰延、挪威人兰格因倡导国际和平而共同获得诺贝尔和平奖。

1922年12月10日第二十二届诺贝尔奖颁发。

丹麦科学家玻尔因研究原子结构及其辐射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英国科学家阿斯顿因用质谱仪发现多种同位素并发现原子获诺贝尔化学奖。

英国科学家希尔因发现肌肉生热、德国科学家迈尔霍夫因研究肌肉中氧的消耗和乳酸代谢而共同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西班牙作家贝纳文特·马丁内斯因剧本《利害关系》、《星期六晚上》等获诺贝尔文学奖。

挪威人南森因领导国际赈济饥荒工作获诺贝尔和平奖。

1923年12月10日第二十三届诺贝尔奖颁发。

美国科学家密立根因测量电子电荷,并研究光电效应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奥地利科学家普雷格尔因有机物的微量分析法获诺贝尔化学奖。

加拿大科学家班廷、英国科学家麦克劳德因发现胰岛素而共同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爱尔兰作家叶芝因诗剧《胡里痕的凯瑟琳》获诺贝尔文学奖。

1924年12月10日第二十四届诺贝尔奖颁发。

瑞典科学家西格班因研究 X射线光谱学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荷兰科学家埃因托芬因发现心电图机制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波兰作家莱蒙特因小说《农民》获诺贝尔文学奖。

1925年12月10日第二十五届诺贝尔奖颁发。

德国科学家弗兰克、赫兹因阐明原子受电子碰撞的能量转换定律而共同获得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奥地利科学家席格蒙迪因阐明胶体溶液的复相性质获诺贝尔化学奖。

爱尔兰作家肖伯纳因剧本《圣女贞德》获诺贝尔文学奖。

英国首相张伯伦因策划签订《洛迦诺公约》、美国人道威斯因制定道威斯计划而共同获得诺贝尔和平奖。

1926年12月10日第二十六届诺贝尔奖颁发。

法国科学家佩林因研究物质结构的不连续性,测定原子量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瑞典科学家斯韦德堡因发明高速离心机并用于高分散胶体物质的研究获诺贝尔化学奖。

丹麦医生菲比格因对癌症的研究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意大利作家黛莱达因小说《离婚之后》、《灰烬》、《母亲》获诺贝尔文学奖。

法国人白里安因促进《洛迦诺和约》的签订、德国人施特莱斯曼因对欧洲各国的谅解作出贡献而共同获得诺贝尔和平奖。

1927年12月10日第二十七届诺贝尔奖颁发。

美国科学家康普顿因发现散射 X射线的波长变化、英国科学家威尔逊因发明可以看见带电粒子轨迹的云雾室而共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德国科学家维兰德因发现胆酸及其化学结构获诺贝尔化学奖。

奥地利医生尧雷格因研究精神病学、治疗麻痹性痴呆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法国哲学家柏格森因哲学着作《创造进化论》诺贝尔文学奖。

法国人比松因多方谋求和平与法德和好、德国人奎德因反对非法军事训练而共同获得诺贝尔和平奖。

1928年12月10日第二十八届诺贝尔奖颁发。

英国科学家理查森因发现电子发射与温度关系的基本定律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德国科学家温道斯因研究丙醇及其维生素的关系获诺贝尔化学奖。

法国科学家尼科尔因对斑疹伤寒的研究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挪威女作家温塞特因小说《克里斯门·拉夫朗的女儿》获诺贝尔文学奖。

1929年12月10日第二十九届诺贝尔奖颁发。

法国科学家德布罗意因提出粒子具有波粒二项性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英国科学家哈登因有关糖的发酵和酶在发酵中作用研究、瑞典科学家奥伊勒歇尔平因有关糖的发酵和酶在发酵中作用而共同获得诺贝尔化学奖。

荷兰科学家艾克曼因发现防治脚气病的维生素B1、英国科学家霍普金斯因发现促进生命生长的维生素而共同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德国作家曼因小说《布登勃洛克一家》获诺贝尔文学奖。

美国人凯洛格因在签订《凯洛格·白里安公约》的工作获诺贝尔和平奖。

1930年12月10日第三十届诺贝尔奖颁发。

印度科学家拉曼因研究光的散射,发现拉曼效应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德国科学家费歇尔因研究血红素和叶绿素,合成血红素获诺贝尔化学奖。

美国科学家兰斯坦纳因研究人体血型分类、并发现四种主要血型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美国作家刘易斯因小说《大街》、《巴比特》获诺贝尔文学奖。

瑞典人瑟德布洛姆因努力谋求世界和平获诺贝尔和平奖。

1931年12月10日第三十一届诺贝尔奖颁发。

德国科学家博施、伯吉龙斯因发明高压上应用的高压方法而共同获得诺贝尔化学奖。

德国科学家瓦尔堡因发现呼吸酶的性质的作用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瑞典作家卡尔费尔特因诗集《荒原和爱情之歌》获诺贝尔文学奖。

美国人亚当斯因争取妇女、黑人移居的权利、美国人巴特勒因促进国际相互了解而共同获得诺贝尔和平奖。

1932年12月10日第三十二届诺贝尔奖颁发。

德国科学家海森堡因提出量子力学中的测不准原理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美国科学家朗缪尔因提出并研究表面化学获诺贝尔化学奖。

英国科学家艾德里安因发现神经元的功能、英国科学家谢灵顿因发现中枢神经反射活动的规律而共同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英国作家高尔斯华绥因长篇小说《福尔赛世家》诺贝尔文学奖。

1933年12月10日第三十三届诺贝尔奖颁发。

英国科学家狄拉克、奥地利科学家薛定谔因建立量子力学中的波动方程而共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美国科学家摩尔根因创立染色体遗传理论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苏联作家蒲宁因小说《旧金山来的绅士》获诺贝尔文学奖。

英国人安吉尔因证论战争会给国家带来利益的荒谬性获诺贝尔和平奖。

1934年12月10日第三十四届诺贝尔奖颁发。

美国科学家尤里因发现重氢获诺贝尔化学奖。

美国科学家迈诺特、墨菲、惠普尔因发现治疗贫血的肝制剂而共同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意大利作家皮兰德娄因剧本《六个寻找作者的剧中人》获诺贝尔文学奖。

英国人亨德森因热心裁减军备工作获诺贝尔和平奖。

1935年12月10日第三十五届诺贝尔奖颁发。

英国科学家乍得威克因发现中子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法国科学家约里奥·居里因合成人工放射性元素获诺贝尔化学奖。

德国科学家斯佩曼因发现胚胎的组织效应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德国人奥西茨基因揭露德国秘密重整军备获诺贝尔和平奖。

1936年12月10日第三十六届诺贝尔奖颁发。

奥地利科学家赫斯因发现宇宙辐射、美国科学家安德林因发现正电子而共同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荷兰科学家德拜因 X射线的偶极矩和衍射及气体中的电子方面的研究获诺贝尔化学奖。

英国科学家戴尔、德国科学家勒维因发现神经脉冲的化学传递而共同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美国作家奥尼尔因剧本《天边外》、《在榆树下的欲望》获诺贝尔文学奖。

阿根廷人拉马斯因对结束玻利维亚和巴拉圭战争作出贡献获诺贝尔和平奖。

1937年12月10日第三十七届诺贝尔奖颁发。

美国科学家戴维森、英国科学家汤姆逊因发现电子在晶体中的衍射现象而共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英国科学家霍沃恩因研究碳水化合物和维生素、瑞士科学家卡勒因研究胡萝卜素、黄素和维生素、匈牙利科学家森特哲尔吉因发现维生素C而共同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法国作家马丁·杜加尔因小说《若望·巴鲁瓦》获诺贝尔文学奖。

英国人塞西尔因维护国际和平获诺贝尔和平奖。

1938年12月10日第三十八届诺贝尔奖颁发。

意大利科学家费米因用中子辐射产生人工放射性元素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德国科学家库恩因研究类胡萝卜素和维生素获诺贝尔化学奖。但因纳粹的阻挠而被迫放弃领奖。

比利时科学家海曼斯因发现呼吸调节中劲动脉窦和主动脉窦的作用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美国女作家赛珍珠因小说《大地》获诺贝尔文学奖。

1931年成立的高森国际难民办公室获诺贝尔和平奖。

1939年12月10日第三十九届诺贝尔奖颁发。

美国科学家劳伦斯因发明回旋加速器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德国科学家布特南特因性激素方面的工作、瑞士科学家卢齐卡因聚甲烯和性激素方面的研究工作而共同获得诺贝尔化学奖。布特南特因纳粹的阻挠而被迫放弃领奖。

德国科学家多马克因发现磺胺的抗菌作用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但因纳粹的阻挠而放弃。

芬兰作家西伦佩因小说《夏夜的人们》获诺贝尔文学奖。

1940年~1942年的诺贝尔奖因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影响而中断。

1943年12月10日第四十三届诺贝尔奖颁发。

美国科学家斯特恩因发明质子磁矩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匈牙利科学家赫维西因在化学研究中用同位素作示踪物获诺贝尔化学奖。

丹麦科学家达姆因发现维生素K、美国科学家多伊西因研究维生素K的化学性质,而共同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1944年12月10日第四十四届诺贝尔奖颁发。

美国科学家拉比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德国科学家哈恩因发现重原子核的裂变获诺贝尔化学奖。

美国科学家厄兰格、加塞因发现单一神经纤维的高度机能分化,而共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丹麦作家延森因历史小说《漫长的旅程》获诺贝尔文学奖。

为资助国际红十字会的工作而给予国际红十字委员会诺贝尔和平奖。

1945年12月10日第四十五届诺贝尔奖颁发。

奥地利科学家泡利因发现量子的不相容原理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芬兰科学家维尔塔宁因发明酸化法贮存鲜饲料获诺贝尔化学奖。

英国科学家弗莱明、弗洛里、钱恩因发现青霉素及其临床效用,而共同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智利作家米斯特拉尔因西班牙语诗歌创作上的成就获诺贝尔文学奖。

美国人赫尔因促进联合国的诞生获诺贝尔和平奖。

1946年12月10日第四十六届诺贝尔奖颁发。

美国科学家布里奇曼因高压物理学的一系列发现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美国科学家萨姆纳因发现酶结晶、美国科学家诺思罗普、斯坦利因制出酶和病素蛋白质纯结晶而共同获得诺贝尔化学奖。

美国科学家马勒因发现 X射线辐照引起变异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瑞士作家海塞因小说《玻璃球游戏》等获诺贝尔文学奖。

美国人巴尔奇因参加创立美国工会妇女同盟,妇女争取和平和自由国际同盟、美国人莫特因创建世界范围的基督教组织而共同获得诺贝尔和平奖。

1947年12月10日第四十七届诺贝尔奖颁发。

英国科学家阿普尔顿因发现高空无线电短波电离层——阿普顿层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英国科学家罗宾逊因研究生物碱和其他植物制品获诺贝尔化学奖。

美国科学家科里夫妇因发现糖代谢过程中垂体激素对糖原的催化作用、阿根廷科学家何塞因研究脑下垂体激素对动物新陈代谢作用而共同获得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法国作家纪德因小说《蔑视道德的人》、《田园交响曲》获诺贝尔文学奖。

1927年成立的英国教友会因救济各国难民,在世界各地建立活动中心、1917年成立的美国教友会因救济各国难民,特别是妇女和儿童而共同获得诺贝尔和平奖。

1948年12月10日第四十八届诺贝尔奖颁发。

英国科学家布莱克特因核物理和宇宙辐射领域的一些发现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瑞典科学家蒂塞利乌斯因研究电泳和吸附分析血清蛋白获诺贝尔化学奖。

瑞士科学家米勒因合成高效有机杀虫剂DDT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英国作家艾略特因长诗《四支四重奏》获诺贝尔文学奖。

1949年12月10日第四十九届诺贝尔奖颁发。

日本科学家汤川秀树因发现介子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美国科学家吉奥克因研究超低温下的物质性能获诺贝尔化学奖。

瑞士赫斯因发现中脑有调节内脏活动的功能、葡萄牙科学家莫尼兹因发现脑白质切除治疗精神病的功效而共同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美国科学家福克纳因对当代美国小说作出的贡献获诺贝尔文学奖。

英国人博尹德·奥尔获诺贝尔和平奖。

1950年12月10日第五十届诺贝尔奖颁发。

英国科学家鲍

阅读全文

与获得诺贝尔奖的印度籍有哪些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巴基斯坦和中国的关系为什么这么好 浏览:853
伊朗和美国为什么有仇 浏览:163
为什么印尼人喜欢喷香水 浏览:145
印度歼10怎么样 浏览:676
越南马皮凉在越南哪个位置 浏览:832
伊朗女人戴什么手表 浏览:993
买越南媳妇多少人民币 浏览:413
去伊朗旅游带多少钱 浏览:23
想陪你很久很久意大利语怎么说 浏览:789
英国人怎么评价约翰 浏览:910
印度订不到酒店怎么办 浏览:932
传说对决印尼服怎么进 浏览:673
关于英国论文怎么写 浏览:406
意大利有哪些品牌的车 浏览:581
伊朗对西班牙怎么样 浏览:895
1元换多少越南盾合适 浏览:172
越南610是什么金 浏览:277
印尼什么时发生地震 浏览:35
印尼红龙鱼15公分怎么看 浏览:567
中国公元前900年什么时期 浏览: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