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为什么印度河流域会有两个汛期
印度河流域出现沙漠气候——只是印度河流域部分地区出现沙漠气候,原因之一是夏季西南季风难以到达。
印度河流域有两个汛期——印度河流域还有一些地区是热带季风气候和高原、山地气候,热带季风气候区夏季受西南季风影响,有些山地地区位于西南季风的迎风坡,所以夏汛是受西南风影响。
② 说出印度洪涝灾害的发生月份并分析原因
印度洪涝灾害的发生在6月到9月份,这一段时间印度半岛受来自印度洋西南季风控制,西南季风带来丰富的降雨,可能引发洪涝灾害。印度属于热带季风气候,旱季和雨季很明显,旱季可能发生旱灾。
③ 热带季风气候为什么4月河流水位最低
热带季风气候的特点:全年高温,分为明显的旱季和雨季。通常5—10月为雨季,11月—次年4月为旱季。4或5月为最热月,最高温一般在38—40℃之间。
在说说4月:雨季结束,河流水位持续下降,到了4月水位肯定最低了;而且4月是温度最高的月份,蒸发量大,加剧了水位的下降。
④ 印度缺水月是几月
这个的话,印度缺水月一般是在6月到9月之间
⑤ 印度洪涝、旱灾出现的月份、主要季节,并解释形成原因。
原因:南亚热带季风气候
冬季: 亚欧大陆和太平洋由于海陆比热容不同,大陆上气温低,空气收缩下沉,气压升高.尤其是高纬蒙古-西伯利亚一带出现一个强大的高压中心.而海洋上相反,于是海陆之间出现气压差异,在水平气压梯度力的作用下,风由陆地吹向海洋(同一水平面上气流总是由高压吹向低压,促使水平气流由高压流向低压的作用力就叫水平气压梯度力) 但是在地转偏向力的作用下,风没有直接吹向海洋,而是不断向右偏转.于是整个亚欧大陆东岸冬季就受到偏北风的控制,由于冬季偏北风从高纬大陆吹出,因此寒冷而干燥.实际偏北风到达南亚时已经偏转为东北风.并且南亚北部喜山阻隔,地形闭塞,位于冬季风背风坡,冬季风出现焚风效应,变得高温干燥.另外本身纬度较低,冬季太阳高度实际仍然较高,因此冬季出现高温少雨的天气.
简单说南亚冬季风的成因: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气候特点:高温少雨.
夏季:本该出现于南半球的东南信风随太阳直射点北移,使其控制范围扩大到北半球.而此时由于海陆热力性质的不同,南亚附近出现低压中心,东南信风得以继续向北移动,但是由于北半球地转偏向力的作用,使东南信风风向不断改变为西南风.西南季风实际由低纬大洋吹来,因此受其控制南亚出现高温多雨的天气.
简单说南亚夏季风成因:气压带风带随季节移动.气候特点:湿热.
湿季(6~9月)为赤道气团,在塔尔热低压和赤道西风共同作用下,盛吹西南季风,风力强于东亚的夏季风,带来潮湿多雨天气,;干季(11~4月)为热带气团,盛行东北季风,属于热带信风,伴随干燥天气。在西南季风建立以前,即在雨季来临之前,印度半岛和中南半岛(老挝及越南北部除外)是气温最高的时期——热季(一般为3~5月,5月最热)
⑥ 印度河汛期发生的时间及原因
印度河流域属于亚热带气候,具有明显的季风气候特点,但由于东北部高山山脉的影响,使气候通常介于干燥与半干燥、热带与亚热带之间。一年分为四季:12~翌年3月为东北季风季,气温低、降水少、湿度小;7~9月为西南季风季,降水多,雷暴多,湿度大,是全年的降雨季节;4~6月是东北季风向西南季风转变的过渡期,又称热季,空气干燥、温度高;10~11月是西南季风后退季,也就是西南季风向东北季风的过渡季节,降雨少,昼夜温差大,但季节比较凉爽。流域内最高气温在45℃左右,最低气温在零下15℃左右。平均年降水量约300mm。
从河源至河口,印度河地区年降雨量在125∼500公厘(5∼20吋)之间。除了巴基斯坦山区部分外,印度河流域均在次大陆最干燥的地区。西风冬季扫过上印度河流域,带来102∼204公厘(4∼8吋)的降雨量——这对于小麦和大麦的生长极为重要。流域山区降水形式主要是雪。印度河水的一大部分是由喀喇昆仑山、兴都库什山脉和喜马拉雅山脉融雪及融化的冰川提供的。季风雨(7∼9月)提供其馀水量。印度河流域气候包括信德和下旁遮普的半沙漠气候与科希斯坦、罕萨(Hunza)、吉尔吉特、拉达克及西藏的严酷高山气候。北部1月气温低于冰点,而在信德和旁遮普,7月气温最高约为38℃(100 ℉)。雅各布阿巴德(Jacobabad)是地球最热点之一,位于上信德印度河西面,常常记录到夏季最高温度49℃(120 ℉)。
印度河水系的主要河流以融雪为源。其流量在一年中的不同时期迥然有异︰冬季(12∼2月)流量最低,春季和初夏(3∼6月)水位上升,雨季(7∼9月)洪水出现,偶有蹂躏性暴洪。印度河及其支流所有的水都是在其流域上游山区获得的。所以,它们在流出山麓时流量最大,在平原上几乎没有地表水流汇入,倒是由于蒸发和渗漏而大量失水。另一方面,在雨季之后时期,渗漏也可增加一些水。在印度河主流中,水位从12月中旬至2月中旬最低。此后河水开始上涨,最初缓慢,而在3月底较为迅速。高水位通常出现在7月中旬至8月中旬。此后河水急遽下降,直至10月初,水位开始较为平缓地减退。印度河年水量约1,440亿立方码——略多于印度河水系总水量的一半。杰赫勒姆河与杰纳布河合计水量约为1/4; 拉维河、贝阿斯河与苏特莱杰河合计水量构成水系总水量的其馀部分。
大量的地理与历史证据表明,自文明发端以来——至少从4,000年以前的摩亨约-达罗(Mohenjo-daro)时代以来——印度河从南旁遮普至海滨一段一直在改道。
印度河地表径流一部分来自高山融雪,一部分来自季风降雨,前者变化较少,后者随气候而变化,但年径流量的变化也不大,据1940~1975年的统计,印度河(不包括萨特莱杰河)的年径流量,以1959~1960年最大,达2297.20亿m3,以1974~1975年最小,为1184.64亿m3。径流的年内变化较大,4~9月的雨季平均水量占全年的84%。
据1924~1978年实测资料统计,印度河干支流发生了多次洪水,其最大洪峰流量为:1955年萨特莱杰河洪峰流量16891m3/s,其支流比阿斯河最大洪峰流量14160m3/s。1955年拉维河,洪峰流量19244m3/s;1957年杰纳布河玛沙拉站洪峰流量31120m3/s;1929年杰赫勒姆河曼格拉站洪峰流量31120m3/s;1942年印度河上游洪峰流量23122m3/s;1973年杰纳布河洪峰流量28300m3/s,印度河下游洪峰流量30500m3/s,巴基斯坦淹地360万hm2,受灾人口800万。1976年印度河下游,苏库尔站洪峰流量33988m3/s,相当于50年一遇洪水。1976年洪水淹没了809万hm2土地,冲毁房屋1000万间以上,死亡425人。
⑦ 印度河水系流域图
印度河流域属于亚热带气候,具有季风性。4.5月份,灌溉用水多。或者干旱引起的。水位低,有时高出两岸,说明雨季来的早。雨量充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