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中印战争爆发原因是什么尼赫鲁为何突然挑起争端
中印战争爆发原因主要是因为当时印度统治者尼赫鲁是成长于英国殖民时期,也一直奉行的是一种扩张主义的侵略政策,所以是直接想要去针对中国的边境。再加上当时的印度国内的整体情况并不是特别的好,其实因为殖民统治让印度也积攒了大量的社会矛盾,也引发了贫富矛盾和经济矛盾,所以为了转嫁这种矛盾,尼赫鲁也就选择了挑起中国和印度之间的边境冲突。与此同时在尼赫鲁挑起边境冲突的时候,也得到了美国和苏联的大力支持,这两个大国也都向印度提供了非常多的军火,还提供了一些巨额的贷款,在外部力量的拱火下,所以让中印发生了战争。
最后这场战争的结局就是印度必须要为自己的所做行为付出相应的代价,而中国的军队也对印度军队实施了武装反击,战争结局也毫无悬念,必然是中国胜利。
B. 中国和印度为什么会闹纠纷
主要是边界领土的争端产生的争端:
整个中印边界全长1700余公里分西、中、东三段;
在每一段边界上都有争议地区;
在西段,双方争议面积为33500平方公里,主要是阿克赛钦地区,除巴里加斯一处外,其余都控制在我们手中;
在中段,双方争议面积约2100平方公里,分为4处,现控制在印度手中;
在东段,双方争议面积约90000平方公里,即网上常说的藏南地区,现全部控制在印度人手里;
在整个中印边境争端中,东西两段是争议重点,1962年的边境冲突也是在这两段打的。
C. 中国和印度的恩怨现在的争端主要是什么
印度和中国都是大国
尤其是人口,也同样是文化悠久的古国
但是印度却把中国当成一个对手,无论是经济还是军事上
在领土上,印度和中国有三个地方存在争议
其中东线面积最大,就是历史上记载的麦克马洪线以南地区,现在这一地区大部分控制在印度手中,而且此地是雅鲁藏布河谷,可以说是西藏最适合居住的地区,印度已经向此地区移民数百万,甚至超过西藏自治区的总人口,其他两个争议地区则控制在中国手里。1962年中印曾经有一次短暂的战争,对于那次战争被印度成为印度陆军的耻辱,被中国三个师打到了德里附近,但是由于地理上,在西藏通往藏南地区(也就是争议地区)补给线只能通过一个山谷,而且西藏地区交通运输条件限制,中国不可能在此地区驻守太多军队,但是军队少了却又无法守住此地区,加上政治因素,中国退回实际控制线。这是历史遗留问题,也可以说是一种历史仇恨。
至于现在,虽然中国和印度经济都发展很快,但是印度现在经济上还是远落后于中国,加上印度和巴基斯坦战争不断,而中国却是巴基斯坦的强有力的支持者,中国一直在支持巴基斯坦的军备,仅次一项就让印度损失很大,因为印度军队数量庞大,而且国内军事工业不健全,为了不落后于巴基斯坦的军备,不的不花高价进口俄美的军备,而且,中国在争议地区牵涉了印度大约60%的陆军和50%的空军,是印度始终无法全力对付巴基斯坦。在历史上几次印巴战争中,数次都是因为中国的暗中支援才让印度的策略没达成。
所以印度一直视中国为对手。
D. 中国和印度的边境争端
中印边境战争是1962年10月至11月间发生在中国和印度的藏南边境的战争。在中国被普遍称为中印边界自卫反击战。
针对印度媒体关于中印边防部队在中印边界锡金段对峙(外交词汇称“相持”)的报道,中国外交部和国防部迅速做出了回应。类似事件不是第一次发生,在中印边界划定之前也还会可能再次发生。中印边界争议显然已经成为维护中印边境地区和平稳定的潜在威胁,也对两国之间发展面向和平与繁荣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构成挑战。
但相比于以前类似对峙事件,这次边境对峙事件有所不同,释放出一些危险信号。一是这次印军越境是在双方有共识的无争议边界地段。按中国外交部说法,印度越境的中印边界锡金段已由1890年《中英会议藏印条约》划定,并由印度政府多次以书面形式确认。印度违反条约和共识,既违反了印度承担的条约义务,也破坏了国际法上的“禁止反言(estoppel)”原则。
E. 中国与印度之战是怎么回事
当时国内情况是三年自然灾害,国内反右扩大化,生产下降,上亿人吃不饱饭。周边危机四伏:东部沿海面临蒋介石的反攻大陆的威胁;南方边境受到越南时事的牵制;云南边境又有国民党残余势力的袭扰;北方又受到苏联的潜在压力。国际环境则是:中苏刚刚交恶,我国失去了重要的军事和经济援助;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敌视红色中国;印度是不结盟运动领袖之一(万隆会议上虽然周总理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但风头全被尼赫鲁得去了)。
印度之所以敢于玩火就在于此。所以,中印一开战,全世界的舆论就立刻倒向了印方,同声谴责中国(可能除了朝鲜和越南),不仅美英向印度提供了大批军火,苏联也向印度提供了军事援助。虽然我军快速取得了军事上的胜利,但由于后勤的困难(不仅仅是交通运输的困难,还有整个中国的粮食生产和军工生产都很困难),再加上国际和周边情况的不利,我军也不可能守得住。因此,按我军一贯的不打无把握之仗的传统,撤军是必然的了。
如果单纯考虑问题,我国的利益当然受到了重大损失,但我们如果从整个战略角度来考虑,将会发现,在暂时消除了印度的威胁后:1、我国克服了三年自然灾害,恢复了国民经济;2、克服了苏联毁约的不利影响,建立和完善了军事工业;3、出兵缅甸,消除了国民党残余势力的影响;4、加强了沿海防御,使蒋不敢轻举妄动;5、绝大多数国家认为中国人不是要侵略印度,而只是要捍卫国家利益(如果不是这一仗,恐怕大多数国家要承认印度的既占事实),从而放心中国,为我国的外交打开局面;6、抗美援越。还有“两弹一星”,所有这些使中国赢得了大国地位。
F. 印度和中国在哪一年打过仗
中印边境战争是1962年6月或10月至11月间发生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和印度在藏南边境战争,在中国被普遍称为中印边界自卫反击战,印度则称之为瓦弄之战。
G. 历史上中国和印度一共有几次大的冲突
一次,即1962年中印战争。
印度自1947年独立以来即声称其与中国之间的边界线为英国人划定的边界线。而中国人的立场是,由一个帝国主义国家划定的边界线是非法的,应重新予以协商。双方有争议的地区是克什米尔东部的阿克赛钦高原——印度坚持认为该地区性拉达克山的一部分,以及“麦克马洪线”沿线地区。
50年代末,中国修筑了穿过阿克赛钦高原直至西藏西部的公路直到1959年印度才得知这一情况,并发现中国武装部队已经牢固占有该地区。
随后,双方不可收发室免的发生了交火事件。由于印度对中国实力的低估,谈判解决问题的努力归于失败,印方甚至认为自元朝即为中国固有法定领土的西藏也应脱离中国。
1962年,其时中国刚刚结束三年自然灾难,印度政府命令军队越过双方实际控制线,中国对此表示抗议。由于印军拒不撤回实际控制线印方一侧,中国部队发起反击。印军惨败撤回。中国即宣布停火,并从1959年11月7日双方实际控制线后撤数英里。
(7)印度和中国被称为什么之争扩展阅读
战争尾声
1962年11月21日24时,总参谋部用特急电报下发到各部队。电文如下:西藏军区前指、军区、丁指、康指、新疆军区并成都、兰州、北京军区:为进一步争取政治上的主动,中央决定我国政府发表声明,宣布为了促成中印边界问题的和平解决 ,我军决定于11月22日零时起,主动停火。
并于12月1日开始,主动撤回到1959年11月7日双方实际控制线的内侧20公里地区。
1962年11月22日零时。中国军队遵照毛泽东的命令,在中印边界全线停火。
1962年12月1日,中国军队主动后撤。到1963年3月1日全部后撤到1959年11月7日的实际控制线20公里以内。这是中国政府出于保持中印友好关系的愿望,再一次用实际行动 表示中国主张通过和平谈判而不是通过武力来解决中印边界问题的诚意。
中国边防部队奉命将在反击战中缴获的大批武器、车辆进行擦拭维修,将缴获的其他军用物资进行整理包装,于12月中旬交还给印度。对被俘人员,一律不杀、不打、不骂、不侮辱、不没收私人财物。生活上给予优待,受伤者给予治疗。
中国政府的这一举动,在战争史上是史无先例的,得到了世界上许多国家和人民的高度赞扬。
H. 如何看待印度与中国的所谓龙象之争,为什么印度
长期以来,印度就以中国为比较对象,国家发展方面,也巴望能够有朝一日得以超越中国。可几十年过去,不仅“超中”梦想没有实现,印度与中国的距离反而越来越远。
印度为何不能超越中国?,从某种程度来说,这折射出了印度三个“基因缺陷”:
一、相对封闭的地缘结构
南亚次大陆的地缘格局非常独立,其东,有巴坎—若开山脉;北面是喜马拉雅山脉和西藏高原;西边,是俾路支高原和兴都库什山脉,南面则是一望无际的印度洋。这些高等级的地缘屏障,严重阻断了地球上其他主要地缘板块与南亚次大陆之间的交流沟通,换一个角度,也对印度文明的安全和独立发展提供了充分的保障。
地缘结构的相对独立,意味着当印度文明实现对南亚地缘板块的覆盖后,很容易就丧失了继续对外拓展影响力的动能。外来威胁的较小,让印度文明不像古代的中国那样,长期遭受漠北游牧势力的威胁,故需要采用中央集权的政治形态,最大限度的集中国内资源加以应对
当然,印度倒也不是一点外患都没有。兴都库什山脉对面的中亚游牧民族,就时不时翻山越岭过来侵略——而这正好是印度农耕文明的天敌。
然则,尽管中亚游牧武装会周期性的袭扰南亚,甚至取得政治优势,可他们并未在在文明体系层面,实现对印度文明的颠覆与取代。
这又是为什么?内因方面是因为印度文明有着庞大的体量,深厚的底蕴,铲除难度较高。而外因方面,也跟中亚自身地缘条件的缺陷有一定关系。
中亚地处亚欧大陆内陆腹心,是中国、蒙古、印度、波斯以及阿拉伯等自古以来的亚洲强势地缘势力的中枢交汇之地。犬牙交错的地缘格局,再加上中亚本身相对较弱的地缘潜力,这内外因素决定了,这块地方,不便于孕育出一个强大并且可以长久维系的本土力量,在更多的时候,它都是周边列强的逐鹿场,并为胜利者并入麾下。
不过,不管是东亚大陆、蒙古高原,抑或西亚的波斯高原、美索不达米亚,这些历史悠久的亚洲强势地缘板块,它们的本部核心区,跟中亚的地缘关系都是十分之疏离的。这即意味着:哪怕有一个外部力量,一时将中亚征服占领,其对该出之统治基础也不可能强劲稳固。只要这个外部势力的自身实力略有下降,其它势力,乃至于中亚的土着都有可能趁虚而入,使该地统治易主。
中亚的动荡与混乱,既大大削弱了它入侵南亚次大陆的势能,也意味着——那些得进入印度的中亚入侵者,鉴于其背后缺乏一个稳固的大后方,故不便聚集出强大且稳定的力量,使得自家的原有文明,对印度文明颠覆和替代。甚至于,为了巩固自家千辛万苦才取得的印度统治权,这些外来户倒是极有可能会根据次大陆的世纪情况,对自个儿做些改变。这种自我改变的后果,就是这些外来势力在建立对南亚的统治后,文明属性层面却开始本土化,其最后之结局,就是自身渐渐融入印度文明。
既没有可能继续扩大文明边界,也没有被颠覆和替代的可能;这种高不成低不就的长期稳定,其后果就是内部矛盾就得以凸显,折射到政治上,次大陆内部各地缘板块之间的“窝里斗”,就成为印度文明贯穿古今的一条发展脉络。
二、地缘核心的肢解
政治上的大一统,一个最直接、最基本标准,就是中央集权。不过,谋私乃人之本能,南亚内部各次级地缘板块的本土地缘势力,也存在着博取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天然冲动——而自然而然的会与中央集权产生冲突。尤其是那些相对边缘的板块,在中央集权体制下,它的本地区利益,或会因为中央之统筹规划而受到限制乃至于损害——这不可避免的会招致这些边缘板块势力的怨言、嫉恨乃至反对。这种情况下,要巩固中央集权体制,一个必要前提就是——国家必须存在一个足够强大的本部核心区。
一个强大的本部核心区,能够为中枢提供强有力的支撑,让它拥有压制边缘的能力。借这种强大的本部势力,来树立中枢的最高权威,进而确保中央集权可以维系。而换句话,中央集权制度下,各边缘地区的资源会加速向本部汇集,位本部的强势提供源源不断的支撑。
中国即是这种政治架构的经典代表。中国传统意义上的本部核心区——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综合地缘实力算得上是世界一流,而从区位来看,也大致处在东亚大陆高开发价值区域(即中国东中部)的中央,这意味着以此为依托的中原王朝,其之地缘扩张能够得到强有力的支撑,并随着这种政治和地缘影响力的扩散,完成对东亚大陆大多数次级地缘板块的征服和吸纳。
而与中国相似,古印度文明的本部核心区,也是依托两条河流而成——即恒河流域跟印度河流域。当然,恒河、印度河的档次,比长江、黄河那还是差远了。但考虑到南亚次大陆本身的规模也不能与东亚大陆相提并论,这样来看,以这个南亚版两河流域为依托,一统南亚也差差够用了。
只是,尽管本部的地缘实力足够,不过印度却并没有因此,打造出跟中国一样的中央集权。相反,贵为次大陆两大核心板块之一,古印度文明发源地的印度河流域,在之后的岁月中,甚至从印度文明体系中剥离,皈依了伊斯兰文明。现在的印度河流域,已经是巴基斯坦国的核心板块。
印度文明为何连发家之地都保不住?
一个非常关键的地缘因素是,在印度河流域跟次大陆主体板块之间,出现了一个总面积六十万平方千米的塔尔沙漠。
之所以用“出现”这个词汇,是因为最初此地并非沙漠。只是气候环境的变迁,以及人类活动导致当地植被惨遭破坏,致使这块土地后来慢慢的荒漠化。而这种自然环境的改变,也深深影响到了南亚次大陆的地缘政治格局。
首先,塔尔沙漠的出现,严重妨碍了印度河流域与次大陆其他部分——尤其是恒河流域之间的交流与联系。这种物理层面的强势阻断,大致二者不仅无法跟中国的长江、黄河流域一般,随着文明的发展与技术的进步,逐渐整合为一个有机整体,反而渐渐走向分离乃至对抗。
而中亚势力的渗透,更使得这种剥离得以加剧。印度河流域正好处在南亚次大陆的西北端,是中亚进入南亚的首站,也是必经之地。这种地缘关系,意味着印度河流域不可避免的受到中亚的深度辐射。再加上中亚游牧武装的强劲军事实力,这种种因素,导致虽然印度河流域本身的地缘潜力逊于次大陆另一个核心板块——恒河流域,但却依然而已自成一派,跟恒河流域分庭抗礼。
而随着伊斯兰文明的崛起,中亚土着势力陆续皈依,在他们的强势影响下,印度河流域的人文特质也逐渐出现变化。
虽说伊斯兰无法再整体上将南亚的原生印度文明替换。不过至少在跟中亚关联密切的印度河流域,伊斯兰仍然取得了优势地位。再加上塔尔沙漠的存在,大幅削弱了印度河流域和以恒河流域为代表的南亚主体板块之间的交流与联系,久而久之,印度河流域最终从印度文明体系中剥离出来,成为伊斯兰文明的一部分。
印度河流域的伊斯兰化,大大削弱印度文明的整体实力。而印度河流域与次大陆主体部分,尤其是恒河流域的地缘与文明冲突,更对后者形成了强力牵制,让它不能积蓄出足够的力量,来巩固对孟加拉、德干高原等次大陆其它边缘板块的绝对压制。这样一来,中央集权也就不可能实现。
三、种姓制度的束缚
上古时,中亚的雅利安人翻越兴都库什山脉,迁往南亚次大陆定局,并战胜南亚土着,成为这个板块的统治者。只不过,相较于南亚土着(达罗毗荼人),雅利安人总体规模较小。雅利安人为了在这种不利格局下,使自己族群的统治地位长期维系,就鼓捣出了一套种姓制度,将包括自己在内的所有印度人,划分成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四大种姓,甚至连列入种姓的资格都没有的贱民。这里面,雅利安人基本上都被划入婆罗门、刹帝利这两大高等种姓,经过时光洗礼,慢慢的发展成后来的印度斯坦人;而达罗毗荼土着则统统的划入吠舍、首陀罗这两个低贱种姓,乃至于贱民。鉴于雅利安人,还有之后岁月中陆续由中亚迁入南亚,并在当地确立统治权的中西亚族群,这部分人的肤色都普遍较达罗毗荼人更白,所以这种阶级划分,也沾染上了十分明显的种族歧视色彩。
这种划分法,自然会招致低种姓达罗毗荼人的愤慨。为了避免这帮土着反抗作乱,危及自身统治,印度斯坦人旋开创出印度教,通过宣扬“今生受苦、来世就可以得享幸福”的印度教教义,给低贱种族洗脑,让他们接受今生受苦受难,可以换得来世福报的观念,借用此法,消灭低种姓的反抗意识,从精神层面把他们彻底奴化。
当然,从效果看,这套印度教义也确实达到了创建者的目的。印度文明在长达数千年的岁月中,一直基本保持稳定,像农民起义之类的阶级革命几乎很少发生,印度教中让被统治者安贫乐道的教义可谓“居功至伟”。(相应的,同样诞生于印度的佛教,却由于提倡众生平等,不利于印度种姓阶级社会的稳定,反倒在当地逐渐消亡)
只是,凡事有利必有弊。
鉴于今生注定受苦受难;首陀罗、吠舍以及贱民们,对高高在上,又统治阶级把持的国家和政权,自然不会有任何认同感;而且,印度教的太过强势,还严重削弱了世俗权力的含金量,治权在相当程度上被教权压制(在种姓制度框架下,作为印度教祭司的婆罗门处在第一等级,而由国王、官吏等世俗官吏组成的刹帝利,只能名列第二等级)。
世俗权威的受限,其带来的一个严重后果就是:中枢政府派驻各地的职业官僚,很难依托朝廷威仪,对地方予以有效管制——这根中国普通百姓对皇权、官府的敬畏形成强烈对比。
只有在当地经营多年,直接控制低种姓人民的土邦贵族,和那些从精神层面钳制民众思想的婆罗门,才能够赢得百姓的认同与畏惧。
流官制是中央集权的得以推行的基础。既然流官无法有效驾驭地方,而只能假手当地的祭司和地主,那来自中央的权力,就不可避免的被地方实权派瓦解。
种姓制度是印度社会维持稳定的基石,但却也是瓦解中央集权的俄利剑。既然种姓制度无法去除,印度的文明内部整合、以及政治上的权集中枢,当然也就成了镜花岁月。
相对独立的地缘结构、二元地缘核心的分崩瓦解、以及种姓制度的限制,这三种因素,共同铸就了印度内部的分裂基因。而内部的撕裂,又对印度打造国内统一市场的努力构成了严重的掣肘。甚至连国家认同感和民众凝聚力都因此大受影响,国家崛起之路也因此波折重重,这种情况下,印度在跟中国的竞争中,也不可避免的被越拉越远。
当然,对此,印度是颇为不甘的。早在20世纪90年代,印度便开启了自己的经济改革,希望从经济切入,逐步摆脱这种困境,让印度能够傲立于现代文明之林。不过近30年过去,这场印度版的改革开放,远远未达到预期,期间印度施行的一系列改革政策,都遭遇到这样那样的困难,让效果大打折扣。那么,这次印度的现代化改革,到底遭遇了哪些困难?为何中国的改革能够一路凯歌,印度却束手束脚,成效不彰呢?某种程度上,这是印度这个国家的宿命。而具体点说,又跟印度的一些现实性结构缺陷密切相关!
I. 中国和印度的边界领土之争是什么
中印边境战争是1962年10月至11月间发生在中国和印度的藏南边境的战争。在中国被普遍称为中印边界自卫反击战。
整个中印边界全长约3000多公里,分西、中、东三段。在每一段边界上都有争议地区。在西段,双方争议面积为33500平方公里,主要是阿克赛钦地区,除巴里加斯一处外,其余都控制在中国手中。在中段,双方争议面积约2100平方公里,分为4处,现控制在印度手中。在东段,双方争议面积约90000(根据最新的矢量测量法,争议面积为67000平方公里,印度控制6.3万平方公里)平方公里,即网上常说的藏南地区,现全部控制在印度手里。在整个中印边境争端中,东西两段是争议重点,1962年的边境冲突也是在这两段打的。
J. 中国和印度历史上发生过什么战争,什么原因造成的
中国和印度发生过中印边境战,这是在1959-1963年发生的,期间一直都有冲突,是因为印度不断的在中国的边境挑起事端,在中国的领土上设立军营和界碑,派出部队驻扎,印度说要按照印度被英国殖民时期单方面划定的边界为主!但是此英立边界严重危害了中国领土主权!印度军方也不断的对中国人民解放军在西藏与印度边界的驻军发动侵扰!在1962年,毛泽东下达自卫反击战决定,调集数百辆解放牌卡车和数万官兵对印度进行反击,印军屡战屡败,最后部分军队投降,边境战暂时告一段落!但是在从此以后的20年间,中印还是有部分冲突!这都是因为英国单方面决定的中印边境条约有关!但是相关条约中国并没有签署和承认,所以此边境条约应为无效!此条约是英国与印度签署的,岂能奏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