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印度空军的战斗机
苏-30MKI战斗机
2001年4月28日,俄罗斯和印度在伊尔库茨克签署了俄向印度转让成批生产苏-30MKI歼击机许可证的合同,这是两国迄今为止签订的一项金额最大的军事技术合同,价值33亿美元。除了向俄罗斯直接购买32架苏-30MKI战斗机外,印度还得到俄方授权,在今后17年内生产140架苏-30MKI歼击机。苏-30MKI成了印度空军装备的最新型战斗机。
苏-30MKI是俄罗斯苏霍伊实验设计局研制的先进全天候空中优势重型战斗机,主要任务是国土防空、护航、海上巡逻等。该机采用翼身融合体技术,有很好的气动性能;全金属半硬壳式机身,机头略向下垂,大量采用铝合金和钛合金,传统3梁式机翼;具有机动性和敏捷性好、续航时间长等特点,可以进行超视距作战。该机装有着名的AL-31F涡轮风扇可操纵推力矢量发动机,具有高度机动性。最大起飞重量达30吨,最大平飞马赫数能达到2.35。
苏-30MKI主要机载设备有N-101相干脉冲多普勒雷达,具有边跟踪边扫描和下视/下射能力,可同时攻击两个目标,有很强的抗干扰能力。综合火控系统将雷达、红外搜索/跟踪传感器、激光测距仪与头盔显示器协同起来,并显示在广角平视显示器上。战机双翼下有12个武器挂点,可以挂载4~6枚R-27中程空空导弹、R-73近距红外空空导弹等。
“幻影”2000战斗机
从法国进口的49架“幻影”2000战斗机是印度空军的新型主力战机之一。
“幻影”2000战斗机是法国达索公司研制的超音速战斗机,主要任务是截击和制空,亦可执行对地攻击任务。“幻影”2000采用与“幻影”III相同的无尾三角翼气动布局,但应用了电传操纵、放宽静稳定度、复合材料等先进技术以及大推力的涡扇发动机和更先进的电子设备,所以作战能力大幅度提高,属第3代超音速战斗机。
“幻影”2000战斗机装备有9个外挂架(机身下5个,两机翼下各两个),执行截击任务时可带两枚R530中距和两枚R550近距空对空导弹,用于对地攻击时可载各种炸弹。另外,印度还和法国签订了价值3.78亿欧元的合同,以购买10架法国的“幻影”2000H型战斗机。2000年10月9日,印度空军参谋长蒂普尼斯称,空军计划使用“幻影”2000型战斗机来实施核武器的投放。
“美洲虎”攻击机
印度空军还装备有116架英法联合研制的“美洲虎”攻击机,主要用于近距空中支援,有多种改型。
从外形上看,“美洲虎”颇有特点———它在机翼上部装备有导弹挂架,迎面一看,仿佛在肩膀上扛了两枚导弹。该机最大飞行马赫数为1.5,最大作战半径1300千米,机上装有两门30毫米航炮,可外挂各种空对地武器,最大载弹量约 4.5吨。
在1991年的海湾战争中,法国空军的“美洲虎”战机曾参战实施对地攻击,结果被地面火力击伤多架。
LCA战斗机
2001年1月4日,由印度自行研制的轻型作战飞机(LCA)首次试飞成功。印度军方高度评价这一成功,称之为“一个历史性的里程碑,值得印度自豪”。LCA因此成为印度空军的“未来之星”。
LCA飞机整个研发过程历时近18年,可谓路途坎坷。据印度媒体称,LCA整体技术十分先进,号称是“世界上最轻的多功能战斗机”。这种轻型超音速战斗机集速度、机动性、加速性、可靠性于一体,符合现代空战的严格要求,能实施全天候制空、对海、对地攻击作战任务。
从公布的照片看,LCA飞机颇似“幻影”2000的浓缩版。在未来,LCA飞机将与苏-30MKI重型战斗机构成轻、重搭配。LCA的机载雷达很有特点,它是一部多功能雷达。它具有探测、追踪、地形回避和制导武器发射等功能,在计算机系统的处理下,扫描和追踪可同时进行。多普勒脉冲使其具有俯视射击效果和地形绘制能力。LCA共有7个装备外挂点,在武器的配置上力求作到最大的适应性,即可发射各种导弹、炸弹和火箭。根据任务需要,LCA可发射空对空导弹、空对地导弹、空对舰导弹。
米格—21战斗机
20世纪50年代初期,前苏联米高扬设计局研制出米格-21“鱼窝”战斗机,此后曾不断改进,出口到全世界37个国家。印空军拥有4种型号125架米格-21战斗机。
作为一种性能优异的单发轻型超音速战斗机,米格-21重量轻,机动性好,爬升快,跨音速和超音速操纵性好。从外形上看,米格-21小巧灵活,战机的最大飞行马赫数能达到2.1,作战半径270千米。武器装备有:一门23毫米双管机炮,备弹200发,翼下4个挂架可带4枚K-13A红外空对空导弹或“先进环礁”雷达制导空对空导弹,也可带火箭弹或常规炸弹。载弹量一吨。
也许是由于服役时间太长的缘故,印度空军的米格-21战斗机事故率较高。为解决这一问题,印度空军出资数亿美元,从1999年开始与俄罗斯合作,对其进行技术改造,希望米格-21能继续承担主力战斗机的重任。
米格—29战斗机
作为当今世界优秀的第3代战斗机之一,米格-29在国际军火市场上一直颇为畅销,曾出口10余个国家。在印度空军中,米格-29战斗机也是当仁不让的“顶梁柱”。
米格-29战斗机是前苏联米高扬设计局研制的双发高机动性超音速战斗机,可执行截击、护航、对地攻击和侦察等多种任务。俄罗斯出具的技术任务书上说明,米格-29的近距作战和超视距作战性能均优于美国的F-16和F/A-18。
米格-29战斗机采用全后掠下单翼,双垂尾正例程布局,带有较宽的机翼前缘边条,液压助力机械式操纵系统,全金属半硬壳式机身,复合材料结构占全机重量的7%,作战半径574千米,最大平飞马赫数能达到2.3。米格-29战斗机的特点是强调飞机的高亚音速机动性、加速性和爬升性能,但不具隐形能力,是典型的第3代战斗机。
米格-29战斗机装备有大功率脉冲多普勒雷达,具有下视/下射能力和超视距攻击,机翼下有8个外挂点,可携带先进的中距和近距空空导弹,如R-60红外空空导弹,也可携带R-73A或R-73E红外空空导弹以及各种炸弹和火箭等。机上装有“警笛”3全向雷达告警系统,还有独具特色的头盔瞄准具(可用于导弹离轴发射)等。
印度“导弹之父”、总统卡拉姆曾多次在公开场合直截了当地指出:“弱小并不令人尊重,因此,印度(在军事上)必须强大。”随着经济实力的增强,印度“以军强国”的愿望越来越强烈,三军不断购买先进武器装备,修改作战理论。作为未来战场上的主力,针对宿敌巴基斯坦空军的“先发制人”战略,印度空军认为,国土防空作战理论已经过时,
并提出一种全新的作战理论,即“战略性威慑防空”。
“战略性威慑防空”就是指印度空军利用信息技术和空间技术的优势,在承受住敌对国最初的攻击后,用现代化技术和高性能的远程飞机,通过空中加油,延长空中作战时间,对入侵之敌进行大纵深和远距离的反击作战,以求“后发制人”。
印度空军认为,巴基斯坦空军已制定了“先发制人”的空战理论,谋求将印空军战机摧毁于“巢穴”,缩小其空军兵力的劣势。因此,印度空军必须要承受住巴基斯坦空军的第一波“先发制人”的打击,然后对巴基斯坦进行毁灭性的反击,从而获取战争的胜利。在2005年10月份巴基斯坦空军举行的历史上最大规模的“高分2005”演习中,巴基斯坦空军就重点演练了“先发制人”的打击战略。所以,印度空军官员称,“战略性威慑防空”的目的就是要利用强大的灾难性的远程战略反击能力给对手以震慑,让其不敢轻举妄动,以不战而屈人之兵。
印度空军的“战略性威慑防空”理论指出,印度空军能否“后发制人”,关键是能否在巴空军“先发制人”的打击中生存下来。因此,印度空军必须构筑完善的预警系统,尽早发现巴空军袭击征兆,以进行有效防护。印度空军已经与以色列签署合同,购买4架“费尔康”预警机,并自行研制3架预警机,使印度空军在2012年以前的预警机数达到7架,实现全天24小时的侦察监视和指挥作战,并打造印度空军的空中指挥中心。另外,为防止巴空军的攻击,印度还加紧打造可用于防空的导弹防御系统,自行研制“天空”防空导弹。
同时,“战略性威慑防空”还强调,反击作战应把战场引向敌领空,以减少空战的附带损伤。为此,印度空军决定购买空中加油机。据悉,印度已与乌兹别克斯坦签署协议,购买6架伊尔-78空中加油机,并选派飞行员和技术人员赴乌学习伊尔-78空中加油机的驾驶、空中加油及维护与保养技术。印度空军已装备4架空中加油机。印度空军官员称,经空中加油后,印度苏-30MKI战机的续航能力将提高3倍以上,其他飞机也可在空中加油机的帮助下攻击7000公里范围内的任何目标。
而且,为增强“战略性威慑防空”的效应,印度空军计划从俄租赁或购买图-22战略轰炸机,并在未来15年内,将现有39个战斗中队扩编为55个,装备190架可执行核打击任务的苏-30MKI战斗机。军事专家称,一旦印度空军装备图-22战略轰炸机,印度空军的战略反击能力将会得到大幅提升。
此外,印度空军的“战略性威慑防空”理论还认为,取得空间优势和信息优势是印度空军实施“战略性威慑防空”的重要条件。因此,在该理论的指导下,印度空军新战略计划《空军2020年远景规划》就强调,印度应利用其在信息技术和空间技术领域的核心竞争优势,加快天基预警、侦察、通信力量建设,夺取制空天权,全面提升空军的纵深战略打击能力。
为此,印度不断加大太空投入,分别参与俄罗斯和欧洲的全球导航定位系统,研制各式卫星和太空武器。印度空军计划,最迟在2007年以前拥有一套以卫星为基础的军事侦察和监视系统。
② 印度的军事实力如何,真的有那么差吗
印度军事实力难道真的那么落后不堪?其实并非如此,你真的了解吗?
大家都知道,最近印度和中国的关系因为边境战事很是吃紧,印度最高领导人甚至发言称,印度已非1962年的印度,时代在发展,我们也很清楚的意识到,每一个国家都在进步和成长,中国也已经非1962年的中国,但是即使中国现在发展成世界上赫赫有名的第三大国,我们对于印度的态度是不容小看的,印度之所以敢说出这种话,他也是有一定的实力所在的。
烈火导弹发射瞬间
“大地”系列陆基弹道导弹是短程弹道导弹,分为“大地-1”“大地-2”和“大地-3”三种型号,射程分别为150公里、250公里和350公里。
在三军航空兵中,海军的图-142、空军的苏-30和幻影-2000等机型均具备核作战能力,可以配备核炸弹和核导弹。
印度一方面奉行“不首先使用核武器”的政策,另一方面大力发展战略核威慑力量,并强调核反击能力的建设。
目前,印军已经配备反导系统,具备一定的反导作战能力,能够对几千公里飞来的对方弹道导弹进行拦截,为首都新德里和金融中心孟买等大城市和其它战略目标提供一定程度的空中保护。
所以中国今天最明智的选择就是如果认认真真,用真实端正的态度面对别的国家的挑衅,不用轻视对方,也不可以强化多方,要与一个对手相抗衡,就要从这个对手的多方面考虑,脚踏实地的分析敌人的弱点和优点,这样才会战胜对方,赢得自己的领土与争议。望采纳
③ 中国在中印边界军力布署
美国媒体9月4日刊载旅居加拿大的印度作者哈里·桑德(Hari Sud)的文章,文章题为“中国对印度的军事优势正在消失”,文章对中印军力对比做了一些分析,还提到,中国如果发起对印度的战争并没有什么意义,中印两国应当加大经济和贸易往来。文章的主要内容如下:
美国合众国际社亚洲在线报道,文章首先说,中国言与行或导致类似1962年的另一场冲突。中国不喜欢印度作为一个全球性大国的崛起,还对印度未来五年的军事采购计划有所猜疑。
文章提到,中国在八月中旬开始进行一场代号为“跨越-2009”(Stride 2009)的大规模实兵军事演习,调遣50000部队远离基地远程机动。根据分析,这场演习表明中国准备好对国家任何一处地方有事时,能够作出快速反应,这场演习还展现了,中国基础设施的有效性,已经允许部队快速部署到成百上千公里之外的地方。演习计划在10月1日,也就是新中国的60周年大庆时达到高潮。文章说,中国在中部省份维持有30-40个师的预备役部队,但是中国西藏和印度边境地区在快速部署的区域之外,只有一条建设在永久冻土上面的铁路线与内部省份地区相连接。尽管这场演习不是专门针对印度,但最近忙于巴基斯坦边境地区的印度,或许需要调整其防务位置了。
文章提到,在1978年中印达成协议,两国将在喜马拉雅山区维持现状,避免军事建设。1998年事情有所变化。印度在东段地区维持30000部队,在西段维持20000部队,印度没有在边境地区修筑新的公路和提升基础设施,事后表明这是一个错误。在过去30年来,印度与中国举行了13次高级别的边界问题谈判,最近一次是在7月份,但成果寥寥。
文章还说,对于中国的“威胁”印度有自己的评估,已决定寻求在边界地区的军事建设。八个山地师在喜马拉雅山区进行作战训练,还将增派两个师,此外,60000印度地面部队将被派往靠近达旺地区的东部边界,还有20000部队将增派到西段边界的拉达克地区。在东部,三个曾被废弃的机场被激活,在西部,也有三个机场被重新启用,距离中国西藏边界只有200公里的一个主要机场将被升级成能够起降苏-30战机,这个机场是对中国铁路线的一个主要威胁;印度还开始其他一些公路的建设,其中一条将通过马拉里-若唐山Manali-Rohtang)将拉达克与印度其他地区相连。
文章接着评论说,印度的上述进展可有效地应对中国现有的优势,此外,与1962年的时候相比,印度部队在丛林和山地作战的能力更强,1999年印度在克什米尔地区的卡吉尔(Kargil)冲突中的表现大概向中国表明,印度已经不会像在1962年的地面战中轻易地被击败了。中国赢得了1962年的冲突,使用了经典的中国战争策略,在地面战中,印度的士兵由并不能胜任的将军指挥,而且,中国士兵使用的冲锋枪具有优势,它们迅猛的火力压倒了携带二战时期“李-菲尔德”步枪的印度兵。但是,事情已经发生了变化,印度的突击步枪能够与中国的媲美,印度的将军们也学会了战争的艺术。
文章提到,印度将在未来五年中接收新型的军事装备,它的新下水的核动力潜艇将在2012年或者2013年前完全角成战力,而且,从俄罗斯订购的航母也将有望加入印度海军服役,印度自制的轻型战斗机以及进口的中型战斗机将形成战力,所有上述这些装备,再加上适合在喜马拉雅山区作战的超轻型火炮将部署到位,2014年之前,印度军队的火力将达到现有的两倍,是1962年的十倍。
对印度最大的威胁是从中国西藏发射的射程达到1500公里的巡航导弹和印度洋上的中国海军舰队。印度的工业核心地带和军事基地在上述导弹的射程之内,而且新型制导系统让这些导弹的打击精度极高。遭受200枚巡航导弹的集中攻击时,根本无法防御,印度唯一的希望在于(假设)这些导弹在飞跃喜马拉雅山区飞行600公里之后,丢掉了它们的攻击目标。印度利用在马六甲海峡的西部出口附近的海军基地对抗中国海军在印度洋的动作。
文章最后提到,中国发起对印度的战争没有什么意义,中印两国应当加大经济和贸易往来,这可以带来更多的财富。
哈里·桑德(Hari Sud)是前C-I-L公司副总裁、前投资战略分析家、国际关系专家,曾就读于旁遮普大学(Punjab University)和密苏里大学(University of Missouri),旅居加拿大已有34年。
印度目前在中印边界东段驻军10万人,在中印边界西段的印控克什米尔驻军40万,到2020年和中印边界附近的印度驻军总和将达到60万。印度正在采购126架战机,曾大江认为到2020年印度空军将拥有1900余架飞机,20架F-35,20架苏35或米格35,130架F-16C/D或F-18E/F,200架苏30,49架“幻影”2000,116架“美洲虎”,78架米格-29,165架米格-27,79架米格-23,400架米格-21,各型运输机250架,“费尔康”预警机10架,侦察机和教练机等400架。曾大江认为到2020年印度陆军将突破100万人,分为6个战术司令部,装备4000辆坦克,其中1500辆T-90装备21个坦克团(每个团71辆或72辆T-90),2500辆T-72改进型装备40个坦克团(每个团62辆或63辆T-72改进型)。
2009年印度拥有1700余架飞机,3000辆坦克,98万陆军。2020年印度将拥有1900余架飞机,4000辆坦克,100万陆军。如此庞大的印度军队,动用其一半的军事实力攻入西藏是有可能的,中国不可大意。
④ 关于预警机的问题
清点世界范围内的各型预警机:1美国E—2C“鹰眼” 这是世界上装备数量最多的预警机,中国台湾、目本等都已购买并投入使用。 E-2C可在9 150米高度全天候执行海军的各项任务.并可在556千米的距离上探测各种飞机。自动目标跟踪和高速处理能力使每架E-2C能同时跟踪2 000多个目标。并控制40多个空中截击任务。E-2C是当前的标准生产型.E-2T要出口中国台湾,“鹰眼“2000是最新改进型。 2004年10月,美国海军对E-2C进行空中加油试验.这表明美海军有意将其从传统的空中预警角色向空中指挥与控制平台转换。 2 美国的 E—8“联合之星”与E-2和E-3进行空中预警不同,E-8主要负责对地面目标的警戒。该机采用波音707-320C客机的机体,在前起落架后面装有7.32米长的相控阵雷达天线,罩在一个“独木舟”形的整流罩内。具有多种工作模式的雷达可以探测离前线150-175千米的静止目标。当该机在9 145-12 200米高度巡航时,其雷达可以在8小时内覆盖100万平方千米的范围。目前的生产型为E一8C。3 俄罗斯的A—50“中坚”在伊尔-76运输机的基础上改装,加装了有下视能力的空中预警雷达,加长了前机身,并在机翼后的机身背部装上了直径9米的雷达天线罩。其雷达作用距离可达400"600千米,可探测和跟踪地面和水面上低空飞行的飞机和导弹。于20世纪70年代开始研制,1984年正式服役。目前的发展型有A-50U、A-50I、A-50M三种型号。4 美国的E—3 “望楼” 美国空军开发的全天候远程空中预警和控制飞机,以波音707-320B型民航机为基础,更换发动机,加装旋转天线罩与电子设备而成。机载电子设备以有下视能力的多普勒雷达为核心,通过机载计算机的控制把各电子设备分系统结合在一起。当E-3A在8 850米的高度上值勤巡航时,有效探测半径为370千米,可同时处理600个目标。 E-3A是美国空军首批生产型, E-3B是E-3A的改进型,E-3C是美 军及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型,E-3D是英国型,E-3F是法国型。5 E—10A 美国正在开发的一种预警机,计划替换RC135、E-8和E-3。该机以波舌公司767-400型增 程商务机为基础,机身较大,说明后端有空间承载多名传感器操作人员、信息处理人员及作战治理人员。除了防御巡航导弹和跟踪水面目标之外,空军还希望作战治理、指挥和控制系统(BMC2)的初始配置能支持如作战识别、控制无人机(UAV)等任务,并在执行空勤任务中发挥重要作用。E-10A的有效载荷包括诺斯罗普·格鲁门公司/雷锡恩公司的多平台雷达技术插入项目,可提供改进的地面目标指示器功能,以及用于跟踪巡航导弹所需的能力。6 瑞典的“萨伯”2000型““百眼巨人”装备“爱立眼”雷达系统的预警机已形成一个系列,最突出的特点是机背上像背着一根超大号的平衡木,此为双面侧视相控阵天线。标志产品是“百眼巨人“S100,即“萨伯“340预警机,还有EMB-145SA预警机等。“萨伯“2000是“萨伯“340的出口型,以“萨伯“2000客机为搭载平台.性能更完善。具有360。全方位探测、跟踪空中和海上目标的能力,可在370千米的距离内探测到战斗机7 英国的“猎迷”预警机英国在“猎迷“MR.MK1的基础上独立研制的预警机,与E-3等其它预警机的最大区别是不采用支架在机身上的旋转天线罩,而是采用安装在机头和机尾的一对雷达天线,共用一部发射机,由波导开关控制交替接通,以完成360。全方位的目标搜索。以具有下视能力的多普勒雷达为核心,来自雷达与其它电子设备的信息全部通过数据处理系统结合为一个整体。迟迟不能服役的主要技术问题是雷达系统。 8 澳大利亚的“楔尾”采用诺斯罗普·格鲁门公司的多波段多功能电子扫描相控阵(MESA )雷达。MESA雷达比传统的机载预警与控制系统(AWACS)雷达更有效,因为它不用依靠旋转机械来监控空中目标。它的扫描天线有两块,一块垂直安装在后机身上方,仿佛给飞机加了块“背鳍”,另一块则水平安置在“背鳍”上部,两块天线就像搭积木一样相互叠加组成了一个完整的天线阵。“背鳍”天线可覆盖左右各120度方位,平面天线可覆盖前后各60度,从而构成360度全方位覆盖。这种布置方式有效地消除了机身各部位对雷达波的遮挡和干扰。其最大飞行马赫数达到 0.78,最大航程7000公里,滞空时间大于9小时。 如此与众不同的雷达工作起来仍然是毫不含糊的。“楔尾”可跟踪300个目标,在9000米高度飞行时探测距离达850公里,对战斗机目标下视探测距离为370公里,还可用增程工作方式提高探测距离。它能在任何天气条件下锁定600公里范围内的180个目标,同时指挥24架飞机作战。这么大的范围相当于澳大利亚国土面积的1/3。由于采用了最新科技成果,E-737“楔尾”雷达的信息处理速度比E-2C预警机高出10余倍。此外,它还装备有电子战系统和电子情报侦察系统,可以对敌电子辐射源进行定位和识别,其作用与E-3预警机相似,加上高速处理能力和专用的降噪软件,可使“楔尾”具有发现隐形飞机或巡航导弹的潜力9 日本的E—767预警机这种大型预警机的载机为波音-767,对高空目标的探测距离达780千米,内部所装预警设备基本上与美国空军E-3预警机类似,一次空中加油可飞行22个小时。目前倭国已装备4架,还计划采购6架。如此一来,倭国自卫队便拥有了20多架先进预警机。数量仅次于美国10 美国的“海王”Mk7型预警直升机“海王”Mk7型将替代“海王”Mk2A型预警直升机。它继续使用“海王”直升机机体,但加装了全新的“塞伯拉斯”任务系统。该系统以“水上搜索”2000型多普勒雷达为基础,还综合了MkⅫMode4型敌我识别系统.能同时跟踪250个海面或空中目标。11 以色列“费尔康”707,“费尔康“707是世界上第一架采用固态相控阵雷达技术的实用预警机,载机是标准的波音707。与传统的预警机相比,“费尔康”安装了6个格板形相控阵雷达,可360度全方位覆盖。雷达工作频率选为L波段是为了探测诸如巡航导弹、直升机、战斗机及小型舰船等小目标,其探测距离为对战斗机、攻击机370千米,对直升机180千米.可以同时处理100个目标。12 卡—31预警直升机该机由卡-27反潜直升机发展而成,装备有E-801M机载雷达,可同时跟踪20个目标。假如在3 000米高度飞行,它可在110-115千米外识别战斗机大小的空中目标,在200千米外发现水面舰艇。该雷达系统包括一个6米长、l米宽的相控阵天线,重约200千克,每10秒旋转一周。13 印度的HS748 ASP预警机 印度斯坦航空公司以HS748飞机为基础改装的空中侦察、预警和控制试验平台。其天线罩重约175千克,可以容纳尺寸达3.6米×1.1米x0.2米的E/F波段平板阵列天线。1999年1月,HS748 ASP原型机坠毁。之后,印度政府决定租借俄罗斯的A-50。日前,印度又从以色列购买了“费尔康”预警机。中国的预警机有KJ2000和KJ200 中国的KJ2000预警机是一种“空地双优型预警机”,飞机顶部采用的是三部相控阵雷达,呈三角形排列,每部负责扫描120度空间范围,三部可构成360度全方位探测。机腹下面有一部大型对地有源相控阵合成孔径雷达。KJ2000预警机雷达系统性能先进,创造性地使用“瞬态极化”等数十项先进技术,对空中和地面移动目标有非常好的探测能力和效率。其机载雷达对高空目标的侦测距离为1200公里,对低空和水面目标的探测距离为800公里,经过空中加油,该机甚至可以实施24小时不间断侦察监视。可同时跟踪1800个目标,处理700~900个目标,能够做到同时自动引导和指挥100批次2000架飞机进行拦截作战。同时,可以检测1500个地面移动或固定目标,对敌方目标进行评估,自动引导和指挥飞机、导弹对其进行攻击。由于在探测隐形技术上取得突破,单机可探测300公里内的现役任何隐形飞机,双机可探测700公里内的现役任何隐形飞机。
⑤ 中国和印度武器对比
根据GFP2017年公布的军事实力情况显示,中国目前大约有714艘的军舰、68艘潜艇、2955架飞机和9150辆装甲坦克,紧随其后的就是印度的军事实力了,军队现在拥有6464辆装甲车、2086架飞机、14艘潜艇和大约400艘军舰。
印度陆军的装甲力量涵盖,常胜者主战坦克、阿琼主战坦克、T-55/T-54中型坦克、T-72系列主战坦克、PT-76轻型水陆两栖坦克、 BRDM-2(4×4)装甲侦察车、白鼬(4×4)装甲侦察车、BMP-1/BMP-2 Sarath AIFV/APC、OT-62/OT-64、、BTR-50/BTR-60、T-54/T-55装甲救援车、WZT-3装甲救援车、常胜者装甲救援车、作战工程拖拉机等等。
中国陆军是公认的世界第一,无人敢惹!
从上面的数据我们来看,中国的军事国防力量,是以本国建造的武器为主,且大部分都是完全自主研制的,而印度不愧为万国牌,齐聚了来自五湖四海的武装装备,这也彰显了印度不惜重金而购买的的装备特点。这种两种不同的发展思路,会有这样的特点,印度依靠大量购买的装备可以迅速的实现现代化的武装力量,而研制开发的大量资金可以节省下来购买他国的新式武器,能够通过捷径拥有一支高科技的国防力量,中国的发展则会因为自主研发的过程需要花费不少的时间。
而在战争中,中国拥有自主研制的能力可以大开生产线,无需仰仗别人能够在战时动用资源快速的批量的建造各式装备,而印度这样的模式则不行会以至于在战争中非常的被动。
⑥ 中国和印度,韩国空军战力详细对比
韩国:
韩国现有60架左右的F15K和100架左右F16C。二代机有200架左右F4。另外有引进的E-737预警机(预计为4架,目前可能尚未完全交付)。
韩国的F15K是比较先进的型号,装AESA有源相控阵雷达和主动式空空弹,战斗力不错。此外,韩国自行研发T50教练机,并在此基础上开发EA50歼轰机也将在未来几年交付(此T50不是俄罗斯的T50战机)。
印度:
印度现有约50架幻影2000、150架左右SU30MKI、约70架米格29。另外印度有100架米格27歼轰机、120架米格21二代机、130架美洲虎攻击机。
印度SU30MKI每年都在增加,预计未来几年总数230-260架左右;米格29K也未交付完,预计未来几年会有28架左右;因此数量可能会有些出入。另外印度自产的轻型战斗机LCA也快了(印度自称的,都“快了”几十年了),126架阵风的订单离交付还早,跟俄罗斯一起研发T50战机。印度目前还没有预警机,但已列入购买计划,预计4架。
中国:
中国现有J10约220架、J11约180架、SU27/30约270架。另有180架左右JH7和近千架二代机(将逐年退役,并更替为三代机)。和十几架空警2000/200预警机。
总体来说,韩国空军规模最小,但装备却最为先进。以美式装备为主。韩国自身也具备一定的飞机研发能力。不过整体上来说,韩国对美国的依赖性仍然很强。
印度的装备比较多,以欧、俄系列为多,也有少量来自以色列、美国的装备。通过售权生产的方式来获得自身飞机制造能力的提升。不过印度自研飞机迟迟未服役,自行维护的飞机故障率较高,其生产、研发环节还有不少值得改进之处。
中国装备以俄系和自有体系产品为多,并能够在将俄系产品消化、吸收后推出自己的改进型产品,比如J11B。因此,单就飞机的生产、研发实力而言,中国在这三个国家中最强。
⑦ 为何欧美等国都愿意卖武器给印度
<一>
一般来说,军购交易是政治的延续,欧美能卖武器给印度,说明印度未被欧美视为对手,也就是说二者的关系良好。
而实际上,印度长时间都奉行不结盟的策略,曾经还是不结盟运动的大哥,所以,印度在第三世界中的地位是相当高的,也是相当有影响的。
所以,欧美都试图拉拢印度,此外,因为印度和我们有矛盾,所以,欧美更是极力地拉拢印度,而卖武器就是和印度加强关系的渠道之一。
自己不能生产,就什么东西都得靠买别人的了,不然就没得用。而纵观各国,能提供给合适印度要求的武器的,也就是那几个军工业强国,欧美、俄、以色列等这些,再说印度也不可能从我们这里买呀,哪放得下那个面子。
欧美不卖武器给印度,印度就只能更多地采购俄罗斯的武器了,单一化的来源必然是有着更大的风险的,所以印度有时候即便欧美俄不愿意卖武器,也得求着卖,就比如S400防空导弹系统,这可是印度和俄罗斯谈了好久才谈妥的,最终印度掏出了50亿美金买了5套S-400系统,一套10个亿美金,是真的土豪!俄罗斯自然也血赚,俄军自用的S-400也就是四五个亿美金。武器交易基本都是曝赚一倍以上的。
⑧ 军事各国预警机对比
预警机难度比较大,没有6个
下面就简单地给LZ说4个吧
貌似还有个以色列的费尔康
篇幅有限
LZ自己找吧,这几个才是比较普遍的
1,E-3“望楼”预警飞机是一种具有下视能力的全天候远程空中预警和控制飞机,它不仅可搜索监视水上、陆地和空中目标,而且可以指挥引导己方飞机作战。1963年美国空军防空司令部和战术空军司令部提出对空中预警和控制系统的要求,1966年分别与波音公司等公司签订了飞机和雷达系统的研制合同,试验机编号为EC一137D。随后又以波音707为基础制造了3架原型机,这就是E-3的前身。1975年E-3的第一架原型机试飞,1977年第一架生产型交付使用。1978年5月已生产8架飞机,初步形成作战能力。
E-3翼展44.4米,机长46.6米,高12.6米,雷达天线罩为椭圆截面,直径9.1米,厚1.8米,位于机背,非常醒目。它的最大起飞重量147吨,最大速度853公里/小时,实际升限1.2万米,续航时间11.5小时。
E一3的主要型别有A、B、C,D四种。E-3A为美军的首批生产型。其机体与波音707-320B基本相同,但机舱内作了很大的改动。机载设备可分成搜索雷达、敌我识别器、数据处理、通信、导航与导引、数据显示与控制等6个部分。其中脉冲多普勒雷达可以根据不同的作战条件把360度方位圆划分成32个扇形区,分别在每个扇形区内选用恰当的工作方式组合,排出雷达扫描工作程序,以适应下视、超地平线远程搜索、海上目标搜索和干扰源方位测定等不同作战任务的需要。在9000米高度上作值勤巡航时,E-3A能以不同雷达工作方式,有效地探测半径370公里范围内的高空与低空空中目标和水上目标,并能通过舰艇和车辆上的应答器获取已方部队展开情况。系统目标处理容量大、抗干扰能力强,能同时处理4-600个不同目标。
2.中国自行研制并正式列装中国空军的大型空中早期预警控制平台,搭载远程相控阵雷达(Phased Array Radar),采用伊尔76大型运输机作为载机,机上乘员10-15人(估)。
简要参数:
最大起飞重量:175吨
最大航程:5500公里
续航时间:12小时
同时跟踪:60-100个目标
探测距离:470公里
速度:850公里/小时
[编辑本段]媒体参考信息:
A50I是以色列与俄罗斯联合研制的新型预警机,大致上可以认为是采用俄罗斯A50预警机平台,改装以色列航空电子系统的一种新型预警机。
固态有源相控阵雷达天线口径与工作频率直接相关,天线尺寸和重量控制同样重要,载机扛着太重的天线飞起来太累人。空警2000雷达的一个原始设计方案的天线反射体重量小于500kg,天线口径8.88m×1.54m。天线反射体材料有铝蜂窝夹层板与碳纤维复合材料,因为铝蜂窝夹层板技术更成熟,最有可能选中。蜂窝夹层板以铝蜂窝作为芯材,夹层板上下两面覆盖的铝蒙皮与芯材之间用胶粘结的“三明治”结构。
固态有源相控阵雷达T/R组件发射的功率在空间合成,通过增加天线阵面中的T/R组件数量增加雷达输出功率。一般来说固态有源相控阵雷达全寿命周期成本低,维修方便,具有高精度、多功能、高可靠性等性能优点。
以色列“费尔康”(Phalcon,Phase Array L-band Conformal,L波段共形相位阵列)预警机使用有源相控阵,机头一个直径2.9m的圆形阵列,前机身两侧各一个10 ×2m的长方形阵列,属于二坐标雷达。9100m高度飞行,战斗机探测距370km,直升机180km,可同时跟踪100个目标,引导20架飞机作战。向印度出口的预警机背负式,圆罩内配置等边三角形排列的3个阵面,每个阵面各扫描120°。印度版预警机和中国的空警2000形式一致了。由于安装了大功率雷达,空警2000不得不再备一台辅助动力系统(APU),新APU安装在左侧起落架仓后方,上方有APU的进气口。
中国的空警2000利用了“后发优势”,采用固态有源相控阵雷达,美国虽然预警机没有此雷达,固态有源相控阵却上了战斗机,这比预警机上的雷达技术更先进。雷达是预警机的基础,核心却是信号处理、指挥控制等“软件”技术,让一架飞机背着雷达上天并不困难,如何使用雷达才是问题。空警2000进行技术储备的时候,中国和以色列为了预警机的买卖眉来眼去,显然这票流产的采购项目让中国获得关于预警机信号处理、指挥控制等方面的具体知识。
固态有源相控阵预警机有很多技术难题需要解决,对于已经上天的空警2000来说,时间会解决一切问题的。预警机早期雷达设计资料只是提供了解决问题的思路,并不表示空警2000就是这个样子。
以下消息来自新华网转载香港媒体《广角镜》。参考消息引述香港《广角镜》月刊2月号文章文章称,最近在南京上空频繁试飞的国产大型预警机,引来军事迷的激烈争论。据专家指出,该架称作“空警-2000”的预警机,采用了相控阵雷达技术,要比目前美俄产品还要先进。它的服役填补了解放军从前没有装备预警机的空白其先进的雷达技术,也令全世界震惊。该预警机采用俄制伊尔-76为载机,但固态有源相近代阵雷达、显近代台、软件、砷化镓微波单片集成电路、高速数据处理电脑、数据总线和接口装置等皆为中国设计和生产。
值得一提的是,1999年以色列在美国强大压力下虽停止向中国出售预警机,中国更于2002年主动中断从俄罗斯购买入价格和性能都不符要求的预警机,转而全力发展更先进的大型预警机。作为空军天字第一号的国家头号军事重点工程之一,它的重要性和被寄予的厚望,从被命名为“一号工程”中可见一斑,其技术也处于世界领先水平。据悉,“空警-2000”的雷达天线并不像美俄预警机一样是旋转的,相反它是固定不动的。这印证了“空警-2000”采用的,是比美俄领先一代的固态有源相控阵雷达,由于它只需以电子扫描进行俯仰和方位探测,所以不需要再采用落后的机械扫描转天线。也可以证明,中国专家已有效解决了天线引臻机射共振的一系列难题。
3.俄罗斯/苏联预警机的发展要滞后于美国,其A-50与E-3类似,也是一种大型预警机,于上世纪80年代中期服役,以替换图-126预警机,北约绰号“中坚”。
它以伊尔-76大型运输机为平台,安装了包括脉冲多普勒雷达等设备在内的“熊蜂”大功率电子系统。由于电子技术水平落后于美国,A-50的探测距离和跟踪目标数量要逊于E-3,但在有地面杂波干扰下识别目标的能力上要优于后者。
当然,针对不足,A-50也在不断改进。它最露脸的一次实战是在1996年通过截获车臣匪首杜达耶夫的手机通信信号,从而确定其位置,引导苏-25将其炸死。
A-50“中坚”的诞生
曾任俄防空军总司令的雅科夫列夫将军有句名言:“要想成为天空的主人,重要的不是你拥有多少利剑,而在于你拥有多远的耳目。”他所指的“耳目”就是预警机。俄罗斯的预警机是对苏联预警机的继承和发展。早在50年代,苏联就在各型飞机上做过尝试,安装了空中预警和指挥系统。最终正式使用的机型是以轰炸机为基础改进的预警机。但是到70年代末期,装备“蔓”雷达系统的预警机在性能上已经明显逊于同时代的美国E-3A预警机。此时,防空导弹系统限制了攻击飞机的飞行高度,需要研制新的雷达系统来探测低空目标。
1969年,织女星-M科研生产联合体在总设计师B?伊万诺夫的领导下开始研制名为“熊蜂”的新型雷达系统。这种雷达系统具有下视能力,而且探测距离有很大提高。别里耶夫航空科学技术综合体的总设计师康斯坦金诺夫将“熊蜂”雷达系统安装到当时刚刚研制出的宽体军用运输机――“伊尔-76”上进行试验,效果良好。这种新型预警机被命名为A-50,西方称其为“中坚”。
A-50“中坚”于1978年10月在塔甘罗戈市完成首次飞行,1984年起开始编人防空兵部队,1985年开始正式装备部队。它与第三代超声速战斗机“米格-29”、“苏-27”等一起,组成了90年代的苏联空中防空体系。
A-50的性能特点
A-50翼展50.50米、机长46.59米、机高14.76米、机翼面积300米2,飞行机组有5人、技术操作人员10人。动力装置为4台D-30KP涡轮风扇发动机,单台最大功率为120千瓦。其最大时速850千米、实用升限1.2万米、最大航程5500千米,能以700~750千米的时速、在8~10千米高度上巡航7.5小时,在离基地1000千米处巡逻4小时。A-50还装有空中受油装置,能通过空中加油使留空时间延长至12小时。A-50主要用于搜索和跟踪空中及水面目标,识别其国籍;控制空中飞行和引导目标瞄准,指挥歼击航空兵和打击航空兵攻击空中、地面及海上目标,向各军种司令部通报空情和海情;可接收指挥所命令,在机上设有指挥人员时履行指挥所职能;确定无线电辐射源的方位。
A-50“中坚”的主要任务装备是“熊蜂”无线电技术系统。该系统重20吨,主要包括:带有被动定位通道的脉冲多普勒高相干三坐标雷达,它可以在自由空间和在地球背景下发现和跟踪空中目标,战术机组人员座舱内的拍摄和测绘装置;主动问答装置;向截击机传达指令或提供目标指示信息的数据链系统;处理指挥、引导歼击机攻击空中目标的数字计算机系统;国籍识别系统;抗干扰数字通信系统;遥控密码装置等。厘米波雷达可探测300~600千米、战斗机大小的高空目标;200~400千米的地面和低空目标;以及400千米内的海上目标。可同时跟踪50~60个目标(完善型系统可达150个目标),同时引导10~12架歼击机。在改进型的飞机上可装配导弹发动机尾焰探测系统。该系统可在10千米的高空发现距离1000千米处导弹喷射的火焰,从而能够监视战术、战役弹道导弹及海基导弹的发射。
同截击机的协同是通过固定的自动引导频道实现的。其中,短波段无线电的通信距离为2000千米,超短波段和宽频带无线电的通信距离为400千米。另有卫星通信频道用以保证全球通信。飞机备有驾驶-导航系统,该系统可全天候、全天时、全球执行领航任务,并将驾驶-导航信息发给专门系统。在指挥部的彩色显示器上可以清晰地显示出协同作战的歼击机的各种数据,如编号、航向、高度、速度、剩余油量等。
A-50装备有自我防御系统,包括主动和被动电子干扰系统和红外诱饵装置。在敌方有组织的干扰和对抗下,无线电电子系统仍然可以正常执行作战任务。“熊蜂”雷达系统的总设计师伊万诺夫认为,尽管A-50在探测目标的距离和自动追踪目标的数量上逊于美国E-3预警机,但在有地面杂波干扰情况下识别目标的能力要略胜对手一筹。A-50能够不受距离限制,储存并向地面转发来自卫星的情报,而E-3则没有这种能力。
A-50的“熊蜂”无线电技术系统需要10名操作人员,而美国的“望楼”则需要20多名操作人员。与其他的预警机一样,A-50机身上部装有一部直径10.5米、高2米的全方位旋转雷达天线罩,其安装位置比E-3A靠前,故前半球视界不如后者,但采用高平尾,后半球视界优于后者。在飞机头部有空中加油受油杆,头锥内装有气象雷达,头锥下后侧雷达罩内为地形测绘雷达。A-50取消了“伊尔-76”的机头领航员透明风挡。机翼上面有凸起的卫星通信天线罩,机身腹部前后两侧有电子对抗监视天线罩,尾部也有天线罩。
A-50的实战表现
从1985年正式装备部队到1990年以前,A-50一直担负常规执勤任务。偶尔参加苏联军队或苏军与其他华沙条约成员国举行的军事演习。在1991年海湾战争期间,两架A-50被派往黑海上空巡逻,它们对从土耳其起飞参与攻击伊拉克的联军飞机进行监视,并将所有监视数据及情报传回俄罗斯。A-50还监视了北约在南斯拉夫的行动。
A-50于1994年底才首次参加了真正的战争――车臣战争,当时有3架A-50被派往沿伏尔加河机场。1994年12月21日,俄罗斯防空部队在时隔三年之后重新控制了车臣的全部领空。A-50预警机与“苏-27”和“米格-31”截击机构成了严密的防空网,阻止了车臣分离主义者通过空中走廊与外国的联系。特别是在1996年的第二次车臣战争期间,A-50预警机截获了杜达耶夫与他人之间的手机通信,然后在全球定位系统的帮助下??,A-50预警机指挥俄罗斯空军“苏-25”攻击机在距目标40千米的地方发射了2枚导弹,将正在进行卫星通话的杜达耶夫炸死。
A-50的改进计划
为了适应未来战争的需要,俄罗斯开始了对A-50预警机的改进工作。俄空军总司令弗拉基米尔·米哈伊洛夫上将表示,A-50预警机是上世纪70年代初研制的,一部分机载设备已经老化,无法胜任现代战争更高更精的技术需求,因此必须进行相应的改进。
A-50的改进型为A―50U。A-50U装备了新型雷达系统“熊蜂-M”,主要加强了情报处理、目标识别、无线电通信(包括卫星通信)及精确导航等功能,探测目标距离和跟踪目标数量均有所增加,提升了预警能力和抗干扰能力。A-50U具备俯视功能,可在杂波背景中探测到远距离飞行的轰炸机及巡航导弹等目标。它可对敌方的电子对抗武器进行确定与跟踪,原来存在的强烈噪音和超高频辐射问题也有所克服。它采用较低的垂直尾翼,提高了飞行稳定性;起飞重量达210吨,可携带更多的燃料,作战距离更远,巡逻时间从4小时增加到6小时。
俄罗斯还与以色列联合为印度空军研制了A-50E(又叫费尔康预警机)。A-50E安装了新的“熊蜂-2”雷达系统,提高了发现和追踪目标的距离,还能够同时引导更多的歼击机。A-50E能够搜索650千米距离内的轰炸机、300千米距离内的歼击机等空中目标,以及250千米内坦克车队类的地面目标,同时跟踪目标的数量可达到300个。
4. E-2“鹰眼”是美国格鲁门公司研制的舰载预警机,用于舰队防空和空战导引指挥,但也适用于执行陆基空中预警任务。1956年3月开始设计,其研制三架原型机,第一架于1960年10月21日首次试飞。E-2采用上单翼双发动机悬臂式四立尾布局。在机身背部的支架上有直径4.11米的雷达天线罩。E-2的上要型别有:A型,最初的生产型,1964年1月19日开始交付美国海军使用,共生产56架;B型,在A型上改装mod-Ax计算机并提高电子设备可靠性的改型,到1971年12月已将能用的51架A型全改为B型;C-2A,用于航空母舰上运输机;E-2C,现正在生产的具有有限陆上下视能力的预警机,共生产原型机2架,于1971年1月20日首次飞行。E-2C共有定货164架,除美国海军外,以色定货4架,日本13架,埃及11架,新加坡4架。到1990年初已交货130架。以下情况适合于C型。
动力装置 2台T56-425涡桨发动机,单台最大功率4910千瓦(6676)马力,
平均功率4508千瓦(6129马力),经减速器驱动直径4.11米的4叶可顺桨反
桨螺旋桨。
主要机载设备 包括雷达、电子对抗、通信、数据显示与控制台等分系统,由QL-77/ASQ中央处理机控制接合为一个整体。雷达,最初用通用电气公司研制的APG-125峰值功率一兆瓦远程高分辨率搜索雷达,具有海面下视与有限的陆地下视能力。后改装APS-139雷达。雷达天线为八木端射式,装在转速6转/分的天线罩内,雷达天线的背面是敌我识别天线。1989年后计划改装所有飞机,用全辐射孔径控制天线。降低旁瓣,提高抗干扰能力。在90年代的进一步的改型中用APS-145雷达。电子对抗设备为利顿公司的AN/ALR73被动探测系统,能通过对比装在飞机头、尾,平尾两端的四组天线的接收信号精确地测定辐射源。通信系统包括ARQ-34高频数据链、ARC-158超高频数据链、ARC-51A超高频通信电台,装有三台AN/APA-172数据显示与控制台,其主显示器能显示目标的平面位置、速度向量与其他数据。
尺寸数据 翼展24.56米(机翼折叠8.94米),机长17.54米,机高5.58米,
机翼面积65.03平方米,展弦比9.3,雷达天线罩直径7.32米,雷达天线罩
厚度0.79米,主轮距5.93米,前主轮距7.06米。
重量数据 空重17265千克,最大起飞总重23356千克(带副油箱27160千克),最大载油量5624千克(带副油箱8990千克)。
性能数据 最大平飞速度598公里/小时,最大巡航速度576公里/小时,转场
巡航速度496公里/小时,实用升限9390米,执勤续航时间3~4小时(离航空
母舰320公里)。
E-2“鹰眼”(Hawkeye)是格鲁门飞机公司为美国海军舰队设计的空中预警飞机,在海军航母编队中担任空中预警和指挥任务,保护航空母舰战斗群。
50年代末,美国海军为了加强其舰队防御体系的建设,提出要建立“海上战术诸元系统”。该系统要求能将军舰、潜艇、陆上基地和空中飞机等所有能搜集到的信息加以一元化处理,共同使用。以便空中、地面、水上和水下统一指挥、协调作战,提高整个舰队的防御作战能力。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提高海军空、地、海一体作战的能力。这种构想,在当时来说应该是具有战略眼光的,超前的。
这套“海上战术诸元系统”的主系统设在航空母舰上,要求空、地、海其它各方面有相应的子系统相配合,在空中则要求建立相应的“机载战术诸元系统”(子系统)。当时,美国海军已装备E-1“跟踪者”。这是美国第一代实用舰载预警机。该机装两台涡轮螺桨发动机,背负一个巨大的椭圆形雷达天线罩。主要机载设备有搜索雷达、通信系统、敌我识别器、定向仪表无线电指挥系统等。虽具有一定的探测海面船只和空中目标的能力。也可引导少量飞机作战,但多数装备是初级产品,技术不成熟,总体性能有限。尤其是缺乏向航空母舰传输雷达数据的发送装置,通信性能差。因此,无法满足“海上战术诸元系统”的配套要求,于是,美国海军提出要研制E-1的后继机。这就是设计E-2“鹰眼”的初衷。
新的舰载预警机由格鲁门飞机公司主承包研制,其主要机载设备由通用电机、利顿和阿林斯无线电机公司等提供。1956年3月开始设计,经过方案论证后,共制造了3架原型机。第一架原型机于1960年10月上天。1961年4月19日,装备全套机载设备的飞机完成首次实用性飞行后,正式编号为E-2A。3年后这种新型预警机开始交付使用。此后,又发展了E-2B和E-2C,现在仍在生产的是E-2C型。E-2T是台湾订购的6架E-2B经改装后的新编号,主要是改装AN/APS-138型雷达、电子监视和敌我识别系统。台湾希望改装后能达到E-2C的水平。实际上未必能实现,充其量可达到E-2C的中期水平。此外,E-2还派生了一种运输机,称为C-2A,共生产了19架,主要用于岸基与航母之间的客货运输。
E-2A是E-2的最初生产型,主要机载设备虽不如后来的型别先生,但与E-1预警机相比已有了很大提高。采用了AN/APS-96雷达、单延迟线固定目标对消技术,能抑制海上杂波干扰。可执行海面早期预警和战术指挥任务,具有海面监视、敌我识别、方位测宝、目标跟踪和指挥作战等能力。
从普通概念的飞机来看,E-2预警机的外形确实很奇特。与众不同的地方,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背上背着一个“大圆盘”,实际上是一个大型的雷达天线罩,通过支架与机身连接,直径7.3米,最大厚度0.79米。内装雷达天线和敌我识别天线。由液压马达驱动,每分钟可旋转6转。天线罩还可以通过液压控制升高或降低,停机时最大的下降高度可达0.64米,有利于存放。雷达天线为“八木”端射式天线阵,敌我识别天线阵与之背对背安装。所获得的雷达和敌我识别信号,通过一个三通道的旋转同轴耦合器向飞机内部设备传送。这就是E-2的第一个特点,也是多数预警机所共有的特点。也是多数预警机所共有的特点。采用这种设计的好处是解决了大型天线阵的安置问题,多少也能提供一些升力,但对总的气动特性和操稳性能都有影响,阻力增加。
其次是在水平尾翼上安装了4个垂直翼面。这也是一般飞机所不曾有的。外侧的两个垂直翼面延伸到平尾以下;中间两片则固定在水平安定面之上,没有下延。之所以采用这么多垂直翼面,主要是受前方雷达天线罩和支架尾流的影响,使垂尾的气动效率降低的缘故。经过理论计算和实验表明,在保证飞机方向安定性的前题下,实现横侧操纵只需要3个舵面就能够了,所以在左侧的第二个垂直翼面上没有活动的方向舵。另外,为了不影响雷达工作,4个垂直翼面(包括发动机螺旋桨)的大部分使用了玻璃钢材料。
第三是机翼可以折叠。E-2飞机采用了悬臂式梯形上单翼。机翼前缘有充气防冰套,内侧机翼前缘可打开,以便维护发动机和飞机操纵系统。机翼后缘分三段,外侧为副翼,中段和内侧为襟翼。水平尾翼有11度的上反角。这些都很平常,与一般飞机不同的是大部分外段机翼可以作为90度的旋转后向后折叠(一般舰载飞机多采用向上折叠)。原来伸展时的翼展长达24.56米,折叠后就只有8.94米,不到原来的一半,大大减小了在舰上的存放空间。靠近折叠线的固定翼段下面,吊装着两台T56-A-8A型涡轮螺桨发动机,单台功率2353千瓦;后改装T56-A-427(425)型发动机,单台功率增加到3803千瓦。采用4叶可顺,反桨恒速螺旋桨,直径4.11米。
再就是机舱布置,正常条件下可载5名乘员。前面是正、副驾驶舱;后面的机舱内依次排列有:雷达、敌我识别设备和计算机柜,雷达操作员、作战情报官司和空中控制员工作台,最后面有卫生间。在执行长时间巡逻飞行时,可多带一名空勤人员,以便轮流休息。
后来有关部门下决心研制新型雷达、提高雷达性能。直到E-2C出现后,机载设备性能才有了台阶性的提高。E-2C的第一批飞机,除了改装大功率的发动机之外,还换装了AN/APS-120型雷达,虽仍以P波段工作,但采用了双延迟线固定目标对消技术,抗干扰能力加强,具有了一定陆上下视能力,探测距离加大。1976年12月,从第34号飞机起开始改装AN/APS-125雷达系统,进一步提高了目标探测和抗干扰能力,对不同目标的发现距离分别达到:高空轰炸机741公里、低空463公里,舰船360公里,低空战斗机408公里,低空巡航导弹269公里。到此还没有停止,从1983年起开始改装AN/APS-138型雷达,1990年起又开始改装AN/APS-145型雷达,使E-2C的抗干扰能力,探测跟踪距离和数据处理速度不断加强,达到了可同时自动跟踪2000个目标,并指挥控制40个以上空中截击任务的能力。总体作战性有了质的变化。
从上述介绍不难看出,E-2预警机从问世以来一直在改进发展(主要是机载设备),以克服失天不足,适应日益复杂的战场环境,满足用户的要求。这就是E-2预警机成功的主要原因。
动力装置
E-2A装两台T56-A-8A型涡轮螺桨发动机,单台功率2353千瓦;E-2C改装T56-A-427(425)型发动机,单台功率增加到3803千瓦。
尺寸数据
机长:17.54米
翼展:24.56米(折叠后8.94米)
机高:5.58米
重量
机重:18,090公斤
最大起飞重量:23,850公斤
性能数据
最大速度:626公里/小时
升限:9,100米
实用升限:10000米
转场航程:<3000公里
最大续航时间:〉6小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