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税改后印度收入增长缓慢,印度税改够对我国出口企业有什么影响
2017年7月1日,印度在全国范围内启动GST制度改革。这场号称“印度1947年建国以来最大一次税改”已实施两个月,其税制设计、征收管理以及运行效应受到了各方关注,必将对印度经济社会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GST全名为商品和服务税务法案(The Good and Services Tax),这里可以被理解为消费税。因为它只针对消费环节征税,只有商品被消费时,才会征收税款,并且在印度全国实行统一的税率。GST的建立是为了优化税种、简化税制,创造一个统一的印度市场,GST的实施可以有效避免重复征税现象,进而有效减轻印度境内企业的税务负担。
根据《华尔街日报》指出GST税改后,印度的汽车业、物流业、零售业、媒体与娱乐业、以及水泥业等五大行业将受惠。这些行业的产品有望因减税而降低销售价格,相应的进口成本下降,将进一步利好我国出口市场。
但是此前,许多经销商大量抛售现有库存商品,引发印度大规模的抛售狂潮,尤其以汽车为代表的奢侈品最为严重。商家降价促销希望消费者购买,背后还有更为深刻的原因。税改之后,如果零售商可以从批发商处获得完税证明,消费税是可以减免的。如果零售商无法获得完税证明,将缴纳更高的消费税。但此前经销商们获得完税证明并不普遍,这促使经销商不得不尽快打折清理库存。税改之后,这种重复纳税的情况将不再出现。
❷ 印度经济增长放缓是真的吗
据报道,莫迪去年11月突然宣布废除面额500卢比和1000卢比的纸币。这两种纸币占印度流通货币的86%,它们不再是法定货币的消息一传出,印度人民赶紧将手中的大面值纸币花掉或是兑换成小面值纸币。
印度中央银行近日发布的年度报告显示,央行至今已回收价值约15.28万亿卢比的纸币,相等于被废除纸币的99%。印度政府原本以为即使废除大面值纸币后,仍会有多达5万亿卢比被暗藏起来,属于为逃税而未申报的黑钱。
曾为印度前政府提供咨询的替代政策中心主席古鲁三美说:“这个数据显示废除纸币行动彻底失败。总理显然言过其实。各行各业流失了这么多就业机会。人民怎么可能再相信莫迪和他的数字。”
印度反对党迅速将矛头指向政府和央行。前财政部长奇丹巴兰姆指出,废除大面值纸币促使央行必须印制新钞,而印新钞的费用比永久销毁的纸币币值还要高。他在推特发帖嘲讽:“有关经济学家理应获颁诺贝尔奖。”
印度央行的年度报告显示,截至今年6月30日的一年内,该行耗资796.5亿卢比印制新钞,这是17年来最高的。成本上涨自然影响盈利,央行派发给政府的常年股息为此锐减一半,使政府收入缩减。
印度央行近日发布声明辩护称,大面值纸币被废除后,纳税人数增加了,恐怖组织所获得的资助也“几乎完全”截断了,这是该指令成功之处。
印度央行也说,印制新钞成本上涨,是因为新钞换了新设计,另外由于必须在短时间内将新钞运往全国各地,部分新钞必须经由空运,为此增加了开销。
❸ 建国已经70多年的印度,为啥发展缓慢呢
可能是印度在独立之后选择的发展方向错误,从而导致印度的发展很慢,这估计是最大的原因
❹ 为什么印度经济增长不稳定
因为工业基础不稳固,没有完善的工业供应链,而且政策规划不长远,没法促进工业稳步发展,农业又受气候影响大,产量不稳定,社会治安差等因素。
❺ 印度为什么发展不起来你知道原因吗
说起印度,很多人的印象就是脏乱差,思想落后,发展速度非常的缓慢,长期发展不起来。印度之所以发展不起来是因为其地理环境非常的复杂,而且在国内还形成了上千个邦和部落以及各种少数民族,其语言也是有着上千种语言。所以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印度的经济发展。可以对比一下2000多年前的我们,那个时候我们就已经在秦始皇统治下统一了文字和语言。
虽说地理环境基本上将印度已经包住了,不过在兴都库什山脉却还是出现了个缺口,这就是所谓的开伯尔山口。印度的一整套被征服史,外国军队都是从这个山口侵略进来的。但是由于地形太过于的复杂,所以对于印度基本上也很难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统一。另外圣雄甘地搞了个非暴力运动,虽说解放了印度,但是没有通过暴力革命和打土豪分田地,其经济命脉还是牢牢的掌握在殖民国的手中。就靠着西方人的补贴高发展,那基本上是做不出什么成绩的。
❻ 与中国相比,印度人口增长速度有什么特点影响人口数量变动的因素有哪些
相较于中国,印度人口基数虽然不大,但印度人口的增长速度却很快。
印度作为一个典型的发展中国家,其发展格局非常不均衡,人口数量变动的地区间,城乡间的差异显着。
影响印度人口的因素:经济的发展,这是现阶段印度人口增长的最重要推动力。
科学技术进步,尤其是医疗技术的进步,促使印度的人口死亡率下降,加之其政府对医疗器械,药品等领域的特殊政策,使印度底层人民依然可以以更低的代价获得效果更好的器械,药品等。
宗教信仰方面,印度国内宗教信仰众多,但主流的宗教主要是伊斯兰教,印度教等,这些宗教的教义等方面也是对其人口增长的一大推动。
各国之间联系的日益密切也使得印度可以通过人口的增长获得更多人口红利
❼ 印度落后的真正原因
印度发展迟缓的原因大致归纳如下:
1.政府收入相对不足
印度其实是个联邦制国家,国家权力分散在中央政府和邦政府两层,财政上也分散在中央和邦政府两层。这就导致中央财政收入打折较多。而印度作为发展中国家,财政收入基数低的情况也很明显。钱不多,还不能捏在一起花,必然加重政府的财政困难。
2.基本消费不少
印度国内资源和产能不足。特别是在能源和粮食上,印度都不能自给,这就要求用不少硬通货来换取,同时政府不得不为粮食生产投入大量补贴,2012年印度在农业补贴上就严重超支。印度的人口基数也是造成这一负担的因素之一。
3.制度不适
1)印度的民主制度,必然导致其政权轮换频繁。民主制度的好处是能较好地在各种利益平衡上频繁调整,但过多的调整也使其缺乏一个持久的经济建设目标和政策。民主制度并非解决所有社会问题的良药,一般而言,在国家进行大调整时就需要集权制度,而需要保持平衡路线时采用民主制度则更有效。印度现在想要一个大调整,却又被民主制度所限制,而且这种情况看来短期内不太会改变。
2)法制建设与经济发展不匹配。比如,印度土地始终是私有制,国家对于土地使用没有决定权。在印度,一个工业园或者一条道路,因为土地问题无法解决而被迫放弃的情况屡见不鲜。这虽然保护了小部分人的利益,但在政府与个人达不成协议时,政府就明显缺乏一个合理的法律手段,只能放弃,从而损失了更多人的利益。这在法制建设上是需要思考怎么解决的。再如,政府为发展经济往往出台很多优惠政策,但在实施上很多制度法规建设又没有同步跟上,这都是法制方面的问题,特别是承担立法的议会方面的问题
4.政府的能力不足:
1)印度中央政府在财政支出方面上缺乏以经济建设为重点的明确方针。比如,印度政府的好高骛远特点非常明显,理想过于远大,不切实际,在国防上投入过多,这些钱短时间内就算投入也不会有什么回报,也不会让多数人得益。如果换成投入基础设施建设,可能会有完全不同的效果。
2)对于经济基础设施建设缺乏敏感性。在印度,道路、公共交通、水电煤、教育、公共交易平台等经济基础方面始终并不如人意。特别是对于平民来说,这些方面均不高效或普及率低。
3)政府效率低下,腐败严重。最新公布的世界腐败评价,印度的腐败程度比中国还略严重一点。而印度政府效率的低下也是有目共睹的。这都影响了政策和法律的执行效果。
5.风俗成为包袱
1)印度的种姓是一种带有行会意味的等级制度。一个种姓的人能进行的职业是被限制的,而被雇佣者与雇佣者间也往往存在一种固定关系,这都限制了人力资源的自由流动。种姓的等级制度也造就了占种姓多数的低种姓和贱民在教育、财富等方面与高种姓的不平等地位,很多人才能被种姓制度所压制,得不到正常发挥。
2)印度传统文化中压制欲望的味道浓重,使很多底层社会的人都安于现状,缺乏积极性,劳动效率自然也受影响。
3)印度社会节奏缓慢,且人们往往安于这种缓慢的节奏,很多地方都缺乏革新精神。比如造同样的一座楼房,印度人往往会化十倍于中国人的时间才能造好,当你看到印度人依然用头顶小罐的方法在运输水泥沙石混凝土时,作为中国人真的很难想象这是在21世纪的印度,在中国,机械化程度明显高出不止一个档次。当然并不是所有地方都是这样,在知识分子为多数的软件行业,印度人的革新能力也是显着的。
❽ 印度面临的诸多经济问题有哪些
(1)失业和贫困失业和贫困是印度经济发展的两大痛楚。虽然历届政府都把增加就业和消除贫困作为执政的重要目标,但一直收效不大。印度的10亿人口中有1/3文盲。年人均收入目前还不足480美元,其中有3亿人日均收入不足1美元。赤贫的城市新移民在印度各大城市随处可见。印度经济增长缓慢,人口迅速增长,目前印度人口超过10亿,比独立初期翻了两番,且还在以2%的年增长率增加,每年新增人口及新增劳动力都在1500万人以上,这使印度经济难以吸收不断增加的劳动力,印度的失业问题日趋严重。在“一五”计划结束时,印度积存的失业人数为530万,到1980年增加到2070万,约占劳动力总数的8%。同时也使人均收入增加不多。由于印度制造业增长速度远低于服务业,因此能够提供的就业机会很少。2002年,印度制造业吸纳了620万劳动人口,而有“世界工厂”之称的中国制造业有1.6亿名从业人员。高速发展的印度IT产业约有100万名从业人员,不足全部劳动力的1%,虽然其产值占印度GDP的4%。失业一方面将扩大数以亿计的贫困人口队伍,另一方面又增加了解决就业问题的难度,从而继续阻碍印度经济发展,特别是现代化进程。(2)制造业发展滞后印度目前最大的问题是经济增长主要还是靠服务业的增长,服务业也主要是靠软件IT产业,制造业还不强。2003年的特点是服务业还在高速增长,农业年景较好,有了3%-4%的增长,制造业开始有所增长,所以这一年经济发展比较平衡,也更快一些。制造业发展的主要障碍是:由于它们是传统部门,所以有很多传统体制还没有改革,包括政府对产业和投资的管制,对劳动力市场的管制等各种制约,不利于制造业的快速发展。服务业,尤其是软件业的发展较快,是因为其作为新兴部门,政府对其控制较少,所以发展较快。虽然20世纪90年代印度开始经济改革,但是在制造业方面步伐比较慢,市场开放程度小,没有利用好廉价劳动力的优势。(3)投资环境欠佳印度投资环境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有:1、效率低下。印度政府机构办事效率较低,世行报告显示,在印度成立一家企业需要89天的时间,而中国则需41天。印度的劳动生产率也很低,虽然平均工资比中国低25%左右,但每个工人的产出却比中国低50%。2、能源不足。印度的电力状况落后,平均缺电率超过10%,严重影响企业的赢利能力。加之资金短缺使印度在短期内难以大量进口石油和建更多的核电站,进一步制约了印度投资的增长。3、政局不稳。印度社会结构、财富分配、种姓制度、贫富分化等常常会引发政治不稳定,进而影响吸纳国际资本。4、劳动法严格。印度是惟一一个解雇员工需要得到政府批准的国家,企业停业或关闭也受到严格限制,客观上限制了企业投资的积极性。5、环境受损。印度荒漠化程度较高,有1.43亿公顷土地受到水土流失的侵蚀。现代工业发展和城市人口增加使河流污染和城市空气污染问题更加严重,影响到经济持续发展,而且危及人民生命安全。(4)财政赤字居高不下长期以来为解决资金问题,印度政府借诸赤字财政政策,1950年度到现在,几乎年年有赤字。为弥补财政赤字,政府不得不大量举借内外债,使得印度的债务增多,几十年来内外债如滚雪球似地不断扩大,利息成为印度政府最大的非生产性支出项目。财政赤字居高不下,使物价指数反弹,造成通货膨胀,对政府平衡预算增加了更大压力。1990/1991年度财政开支失控,总赤字达到4333亿卢比,竟占到当年国内生产总值的8.4%,这一时期印度出现经济危机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80年代实行高额财政赤字的结果。1991年实行经济改革以来,财政困难仍然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十几年来,中央政府财政赤字占国内总产值的比率一直超过5%。虽然近年来印度制定了《财政责任和预算管理法》,削减某些财政补贴,但财政状况尚未根本好转。印度现已成为世界上财政赤字率最高的国家之一,多次受到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的警告。(5)基础设施落后基础设施建设与经济增长对发展中国家而言关系密切,一个国家基础设施不足就会成为经济增长的“瓶颈”,影响跨国公司的投资兴趣,严重阻碍经济发展。在印度,公路状况极差,缺少高速公路,通讯不畅,电力供应不稳,能源严重短缺,尤其是石油,基础设施的滞后影响了外国投资环境,严重制约了印度经济的发展。以交通为例,印度虽然有亚洲最庞大的铁路网,但陈旧不堪,大部分是国家独立以前殖民地时代建设的,很难实现现代化的运输任务。印度目前还没有一条国际标准的全封闭、全立交的高速公路,港口与机场设施陈旧,所有的港口都出现拥堵情况,交通运输极端落后
❾ 税改后印度收入增长缓慢,印度能否能取代中国这位世界工厂
2017年7月1日印度GST税改和之前突然宣布废除使用旧版大额纸币一样,引发了全球震动。
其实,在这次税改之前印度已经针对个税进行简单的调整。在2017年2月份印度政府宣布把年收入250000卢比(约合人民币25530元)到500000卢比(约合人民币51060元)之间收入群体的个税税率从10%下调至5%,这意味着有2000万印度人所交的个税将会减少一半。在印度个税占的比重也很小,而且交个税的人也比较少。根据CNBC报道的最新数据,大约有2870万印度人提交了所得税申报表, 但其中1620万人并未缴纳任何税,因而只有大约1250万人真正纳税了。这意味着2013年印度纳税人口在总人口(12.3亿)中所占比例仅为1%。
中国的劳动力成本比印度高,但生产率是印度的3倍,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现在印度想要取代中国成为“世界工厂”,还需要继续努力。印度的基础设施目前还比较落后,尤其是交通设施。但是印度最有希望,毕竟印度政府也在努力改善国内的基础设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