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印度国土面积有多少平方公里
印度国土面积2980000平方公里(298万平方公里)
B. 印度有多少人口
印度人口有13.24亿。
印度的人口为13.26亿人(2016年),是世界上仅次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第二人口大国,人口数世界排名第二。其中男性人口6.237亿,女性人口5.865亿。
根据普查结果,过去十年,印度人口增长率为1.764%,较2001年人口普查时的2.115%出现明显下降。普查结果还显示,印度拥有自独立以来的最低儿童性别比例,即男女比例为1000:914。
B.s.古哈于1935年,将印度的种族划分为五个主要类型:尼格罗人(the Negroids)、原始澳大利亚人(the Proto-Austroloids)、地中海人(the Mediterraneans)、迪纳拉人(the Alpoinarics)以及印度土着人。
印度的民族及人口占比:
1、印度斯坦族(HINDUSTANI)
该族占印度总人口的46.3%,主要分布在印度北方邦、中央邦、哈利亚纳邦、比哈尔邦和拉贾斯坦邦等地。多数人信奉印度教,部分人信奉伊斯兰教、佛教、基督教和耆那教等。大部分操印地语,少数人说乌尔都语。主要以务农为业。
2、泰卢固族(TELUGU)
该族占印度总人口的8.6%,又称安得拉族。主要分布在安得拉邦。大多信仰印度教,其次是伊斯兰教和基督教。安得拉人嗜吃辣椒,喜欢喝茶。
3、孟加拉族(BENGALI)
该族占印度总人口的7.7%,主要分布在西孟加拉邦、比哈尔邦和奥里萨邦等,操孟加拉语,大多数人信印度教。主要从事农业。
4、马拉地族(MARATI)
该族占印度总人口的7.6%,主要分布在马哈拉施特拉邦。主要信奉印度教和佛教。马拉地人喜欢摔跤,还善于打板球、曲棍球和羽毛球。
5、古吉拉特族(GUJARATHI)
该族占印度总人口的4.6%,主要分布在古吉拉特邦。操古吉拉特语,多数人信仰印度教,少数人信伊斯兰教和耆那教。主要从事农业,手工业也较发达。
6、加拿达族(KANNADA)
占印人口3.87%,说加拿达语,分布在卡纳塔卡邦。
7、马拉亚拉姆族(MALAYALAM)
占印人口3.59%,说马拉亚拉姆语,分布在喀拉拉邦。
8、旁遮普族(PUNJABI)
该族占印度总人口的2.3%,主要分布在印度旁遮普邦,大部分人操旁遮普语,少数操印地语和乌尔都语。信奉锡克教和印度教。多数人从事农业,少数人从事畜牧业和手工业。旁遮普人能歌善舞。
9、阿萨姆族(ASSAMESE)
主要分布在印度的阿萨姆邦,操阿萨姆语。信奉湿婆神。多从事农业、畜牧业。以大米为主食,尤其喜欢喝茶。
10、奥里萨族(ORISSAI)
主要分布在奥里萨邦。奥里萨人主要信奉印度教,奥里萨一向被誉为印度教之乡,素有印度教圣地之称。奥里萨人以米饭为主食,衣着简单朴素。
C. 印度人口居世界第几位
第2位
印度的人口现在居世界第2位,并且也是金砖之一,印度经济产业多元化,涵盖农业、手工艺、纺织以至服务业。印度三分之二的人口仍然直接或间接依靠农业维生,近年来服务业增长迅速,成为全球软件、金融等服务业最重要出口国。
印度共和国(印地语:???? ???????,英语:The Republic of India,India),简称印度,位于南亚,是南亚次大陆最大的。东北部同孟加拉国、尼泊尔、不丹和中国接壤,东部与缅甸为邻,东南与斯里兰卡隔海相望,西北与巴基斯坦交界。东临孟加拉湾,西濒阿拉伯海,海岸线长5560公里。也是一个由100多个民族构成的统一多民族,主体民族为印度斯坦族,约占全国总人口的46.3%。
印度是世界上仅次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第二人口大国,人口数世界排名第二。其中男性人口6.237亿,女性人口5.865亿。根据普查结果,过去十年,印度人口增长率为1.764%,较2001年人口普查时的2.115%出现明显下降。普查结果还显示,印度拥有自独立以来的最低儿童性别比例,即男女比例为1000:914。其次印度也是金砖之一,印度经济产业多元化,涵盖农业、手工艺、纺织以至服务业。近年来服务业增长迅速,已成为全球软件、金融等服务业最重要出口国。全球最大的非专利药出口国,侨汇世界第一。
民族:
印度斯坦族(HINDUSTANI)该族占印度总人口的46.3%,主要分布在印度北方邦、中央邦、哈利亚纳邦、比哈尔邦和拉贾斯坦邦等地。多数人信奉印度教,部分人信奉伊斯兰教、佛教、基督教和耆那教等。大部分操印地语,少数人说乌尔都语。主要以务农为业。
泰卢固族(TELUGU)该族占印度总人口的8.6%,又称安得拉族。主要分布在安得拉邦。大多信仰印度教,其次是伊斯兰教和基督教。安得拉人嗜吃辣椒,喜欢喝茶。
孟加拉族(BENGALI)该族占印度总人口的7.7%,主要分布在西孟加拉邦、比哈尔邦和奥里萨邦等,操孟加拉语,大多数人信印度教。主要从事农业。
马拉地族(MARATI)该族占印度总人口的7.6%,主要分布在马哈拉施特拉邦。主要信奉印度教和佛教。马拉地人喜欢摔跤,还善于打板球、曲棍球和羽毛球。
古吉拉特族(GUJARATHI)该族占印度总人口的4.6%,主要分布在古吉拉特邦。操古吉拉特语,多数人信仰印度教,少数人信伊斯兰教和耆那教。主要从事农业,手工业也较发达。
加拿达族(KANNADA)占印人口3.87%,说加拿达语,分布在卡纳塔卡邦。
马拉亚拉姆族(MALAYALAM)占印人口3.59%,说马拉亚拉姆语,分布在喀拉拉邦。
旁遮普族(PUNJABI)该族占印度总人口的2.3%,主要分布在印度旁遮普邦,大部分人操旁遮普语,少数操印地语和乌尔都语。信奉锡克教和印度教。多数人从事农业,少数人从事畜牧业和手工业。旁遮普人能歌善舞。
阿萨姆族(ASSAMESE)主要分布在印度的阿萨姆邦,操阿萨姆语。信奉湿婆神。多从事农业、畜牧业。以大米为主食,尤其喜欢喝茶。
奥里萨族(ORISSAI)主要分布在奥里萨邦。奥里萨人主要信奉印度教,奥里萨一向被誉为印度教之乡,素有印度教圣地之称。奥里萨人以米饭为主食,衣着简单朴素。
D. 印度人口总数
1、印度共和国简称印度,人口数量有13亿左右,位于亚洲的南亚部分。印度是世界第二人口大国,大部分印度夫妻选择不停的生育,三分之二人口仍然直接或间接依靠农业维生。
2、印度共和国简称印度,位于南亚,是南亚次大陆最大的国家。东北部同孟加拉国、尼泊尔、不丹和中国接壤, 东部与缅甸为邻,东南与斯里兰卡隔海相望,西北与巴基斯坦交界。东临孟加拉湾,西濒阿拉伯海,海岸线长5560公里。也是一个由100多个民族构成的统一多民族国家,主体民族为印度斯坦族,约占全国总人口的46.3%。
3、印度是世界第二人口大国 ,也是金砖国家之一,印度经济产业多元化,涵盖农业、手工艺、纺织以至服务业。印度2/3人口仍然直接或间接依靠农业维生,近年来服务业增长迅速,成为全球软件、金融等服务业最重要出口国。 全球最大的非专利药出口国,侨汇世界第一。印度是社会财富分配极度不平衡的发展中国家,种姓制度问题较为尖锐。
E. 世界人口第二大国“印度”的现状,带你看看真实的印度
1.泰姬陵是印度知名度最高的古迹之一,世界文化遗产,被评选为"世界新七大奇迹"。
泰姬陵全称为"泰姬·玛哈尔陵",是一座白色大理石建成的巨大陵墓清真寺,是莫卧儿皇帝沙贾汗为纪念他心爱的妃子于1631年至1648年在阿格拉而建的。位于今印度距新德里200多公里外的北方邦的阿格拉(Agra)城内,亚穆纳河右侧。由殿堂、钟楼、尖塔、水池等构成,全部用纯白色大理石建筑,用玻璃、玛瑙镶嵌,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泰姬陵是印度穆斯林艺术最完美的瑰宝,是世界遗产中的经典杰作之一,被誉为"完美建筑",又有"印度明珠"的美誉。
泰姬陵因爱情而生,这段爱情的生命也因泰姬陵的光彩被续写,光阴轮回,生生不息。尽管有人说,沙贾汗只是一个好大喜功的暴君,根本不是多情种子;尽管有人说,泰姬陵美轮美奂的脚下,不知堆砌着多少人的鲜血乃至生命。但是我们似乎更愿意相信这世上真的有情深意重的男子,有穿越时空的思恋,有生死相随的爱情。泰姬陵依然超越着简单的建筑学意义,默默地美丽着,不为别的,只为世人心中那一点对美好爱情的向往。
2.印度除了存在着等级森严的种姓制度外,女性的地位也十分的低下,具体体现在很多方面,每一桩每一件都会让人匪夷所思。首先就是一些偏远的地区还在盛行童婚,也就是说小女孩们在不记事的年纪被父母安排嫁给别人,这一生就被安排的明明白白,关键是她们还无法反抗,不然轻则受伤重则死亡。
另外女性的生存环境也非常的恶劣,尤其是体现在结婚彩礼这一点上,与我国的婚俗不同,印度人结婚的时候是需要女性出彩礼的,这时候大部分家庭也会因此破产,而形成这样现象的原因就是女性可以嫁给高种姓的男子,即使是做妾也会有人前赴后继,这样就可以提升家人的地位。
3.印度的神仙千千万,唯有“湿婆”最牛
印度教的三大神,湿婆是第三个,还是毁灭之神。但是,梵天和毗湿奴都高高在上,不是说不厉害,而是太高了,不接地气。反倒是湿婆,这个毁灭之神,以男性生殖器为象征,一看就懂:这东西包含新的生命,既能创造、也能破坏。
湿婆在印度教中太厉害了,他是矛盾的结合体,也没有明确的性别;“湿婆”是仁慈的意思,象征着“昌盛”和“吉祥”,但同时又拥有毁灭和再生的力量;湿婆多才多艺,会跳一百零八种舞蹈,既可以跳温柔似水的女性,也可以跳刚强如山的男性,被尊称为“舞神”;湿婆还特别能打,战斗力爆表,他的第三只眼一旦睁开,将天崩地裂;······在印度牛是神圣的,关于牛的一切当然是贵重的
牛在印度被赋予了特殊意义,他们每年都有专门的“敬牛节”,印度妇女的乳汁,除了喂养自己的孩子,也会喂养小牛犊;印度人遇到牛都会礼让,给牛披红挂彩;高种姓的年轻男孩,还会被父母安排,和牛结一次婚;印度有些人对牛尿非常着迷,他们有很多种使用牛尿的方法;他们也有很多关于牛尿包治百病的研究,写出过很多论文。
4.近年来,印度的经济也算是在平稳的发展中,但由于工业设施的落后,不能达到理想的能效比,使得印度的经济发展很迟缓。
印度普通人的收入情况:在印度的孟买有很多私人手工纺织作坊,这些小作坊里的员工每天要工作10个小时左右,一个月只能赚到人民币七八百元。在印度,一些大型批发水果蔬菜的菜市场里的搬运工,每天要工作近12个小时,一天的工资为人民币40元。在印度的建筑工地上,
普通的小工每天要工作10个小时左右,一天的工资为人民币60元。在印度的一些超市里的收银员每月能赚到人民币900元左右,在印度大巴车司机每月的工资为人民币2000元左右,在印度一些普通的白领每月工资为人民币3000元左右。2020年,印度人均月收入约为1.2万卢比(折合人民币1030元),同样是人口大国,这样的工资收入要比中国低很多。5.在印度一般都是火车出行,普通火车的价格和国内绿皮车价格相似,不是很贵,但王公火车和朝佛火车,就不那么便宜了。手机应用艾希购(ixigo)、红巴(Redbus)(私营 汽车 票)、Cleartrip(飞机票等)、MakeMyTrip(飞机票等)、 印度 铁路中心信息系统(RAIL SAARTHI)(火车票等)上可以查询价格和订票。
公交
城市内一般10到20卢比
跨城一般30到200卢比。
打车
突突车(Tuktuk)是常见交通,ola、uber、google map手机应用上可以测算价格
拼乘突突10卢比1公里
包突突车20卢比1公里总之看现在大家都了解了,印度到底是怎么样情况的了吧,相对来说来这个民族的是比较落后的。大家如果要去印度 旅游 的话,就要了解清楚印度的一些情况。
F. 谁知道当今世界上第二大民族是哪个民族有多少人
印度斯坦人——世界第二大民族
在世界民族人口总数中,印度斯坦人仅次于汉族,也是印度人口最多的民族。印度约有2.8亿印度斯坦人,占印度总人口的28.2%。他们主要分布在印度的北方邦、中央邦、拉贾斯坦邦、哈里亚纳邦和比哈尔邦的西部地区,以及印度各大城市。
印度素有“人种博物馆”之称,这在印度斯坦人身上就能充分体现。印度斯坦人由许多文化和习俗相近的地缘集团组成。他们在人种类型上虽属欧罗巴人种,但肤色并不白,而呈浅褐色,乃至黑色。印度斯坦人大体上可分为雅利安人和达罗毗茶人两大支。
印度斯坦人能歌善舞,民歌、民间舞蹈享有盛名。节日在他们的生活中占有特殊的地位,印度斯坦人的节日大致可分为4类:政治性节日、季节性节日、历史性节日和宗教性节日。每逢节日,人们不分高低贵贱,尽情唱歌跳舞,纵情欢乐。
印度斯坦人进厨房一定要脱鞋,这同他们的宗教信仰有关。印度教徒把厨房视为神圣的地方之一,凡到神圣的地方都要脱鞋。做饭时,不能用嘴接触任何炊具来品尝饭菜的味道与生熟。只能凭眼睛观察,或者用手轻轻撮一点放进嘴里品尝。
印度斯坦人夫妻禁忌直呼对方姓名。平时妻子不叫丈夫的姓名,即使是在紧急时刻,或者丈夫不在面前,也忌讳直呼其名。丈夫也不叫妻子的名字,因此产生了孩子不知父母姓名的现象。
G. 印度传统音乐文化特点
印度是一个拥有着深厚 文化 底蕴的国家,你了解印度的音乐文化吗?下面是我分享的印度传统音乐文化特点,一起来看看吧。
印度传统音乐文化特点介绍
摘要:印度音乐是世界音乐史上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以其独特的民族特色和神秘的 历史 遗留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印度历史上曾多次遭受外来入侵,所以印度音乐铸造着各种民族文化的精华呈现出多样性的特征。同时印度音乐在数千年来的特定宗教文化氛围中熏陶,又独具宗教神秘特色。
自古以来印度就是一个笃信宗教的国度,有数千年的宗教文明史和音乐文化。印度民族的宗教支配着人们从生到死,事无巨细,而音乐却能够让灵魂超脱尘世,使信仰与音乐的基本精神结合为一个整体。同时受入侵者的影响,使印度音乐又呈现出多民族特色的特点。其它那绵延不断的旋律,错综复杂的节奏,强烈多变的鼓声,余音缭绕的琴声,多样式的装饰音,无穷尽的装饰乐句,变化多端的即兴演唱和演奏,构成了一幅印度音乐美妙的画面,让人回味无穷。
印度音乐的宗教特色
在印度历史上出现过多神及多宗教崇拜(印度教典籍中记载的神有3. 3亿个)、多民族和多语言(100多个民族、1650种语言)。[1 ] (P34-40)截止到2001年,印度有人口10. 27亿,其中印度教徒8. 2亿人,约占总人口的79.8%;穆斯林1.2亿人,约占总人口的11.7%;____徒2400万人,约占总人口的2. 3 %;锡克教徒2000万人,约占总人口的1.9%:佛教徒800万人,约占总人口的0. 8% ;眷那教徒400万人,约占总人口的0.4% 。[2 ] (P44)
在印度现存有的诸多神及宗教中,印度教及三大神的历史最为悠久,因此信徒也是最多的。印度教的如果从《梨俱吠陀》成书时算起己有3000年以上的历史。长期以来,它所形成的经典、教义、哲学、伦理、 法律 、文学、神话和音乐等对印度民族的信仰与音乐文化产生了不可低估的影响。也正是在这样一个长期的历史积淀之下,印度音乐也独具其宗教的特色。
印度音乐文化的基本精神与印度教人生哲学是分不开热“梵我一体”为印度教的核心教义。在《爱多列雅奥义书》中,关于“自我”与“大梵”的一体是这样论述的:“是为谁耶?我辈敬为‘自我’者也。是谁自我耶?是以彼而见色,以彼而闻声,而彼而闻香,而彼而吐语言,而彼而辩甘苦者耳阶“凡为此心者,亦此意者,桑若那也„„情欲也,意欲也—凡此,诚皆般若那之称也77“世界为般若所领导,安立于般若那中,般若那既大梵也“涡摩提婆以此般若自我,生出此世界(至)乐彼方天界中,尽得其乐欲,永生其臻至矣!其臻至矣!-22)[3] (P21 也就是说,人一旦克服了自身肉体物欲,流露出自己内心的本质的精神的本质的话,它就会实现“梵我一体”。在这样的哲学思想的指导下,印度音乐的艺术成为印度教文化主要内容的化身,把克服物质欲望、追求精神本性、实现“梵我一体”作为人生的最高理想。
现今的各种印度舞乐视频中,给人印象最深的就是妖娆的舞娘,明丽的音乐。宗教特色体现于场景的布置,印度教的建筑风格以“多层次”为典型特征。建筑屋顶小,挑檐和格窗且 雕刻 、 壁画 装饰及 装修 大部分采用了印度教风格,充满浓厚的宗教气息,高贵大气神秘。这样高贵神秘感同样也存在于舞娘和音乐特色中。让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回味无穷。
印度音乐的民族特色
在印度史上共有四次的主要入侵:第一次是塞种人、大月氏人的入侵,月氏人建立贵霜帝国;第二次是穆斯林的入侵;第三次是15世纪后半期蒙古人帖木儿的入侵;第四次是英国等西方国家的殖民剥夺。在这四次重大的入侵之后都给印度的音乐文化的发展带来了深刻的影响,也正是由于这样的原因使得印度的文化富含民族多样化的气息。但多民族的文化并没有影响印度本地音乐,只是在其基础上进行了丰富。传统丰厚、特色鲜明、引人注目的音乐,它那绵延不断的旋律,错综复杂的节奏,强烈多变的鼓声,余音缭绕的琴声,多样式的装饰音,无穷尽的装饰乐句,变化多端的即兴演唱和演奏,在极具特色的环境下,构成了一幅印度音乐美妙的画面。
印度在1757沦为英国的殖民地,在此期间印度的 政治 、经济落后,而宗教和文化却相对稳定。印度人从出生、成年、结婚,直到火葬离开这个世界,都少不了传统的音乐 舞蹈 ,传统音乐文化根植在印度这块土地上,并茁壮成长。南印度有这样一条格言:“如果艺术和科学能得到保护和滋养,它们就会像金刚钻那样发出耀眼的光彩,否则它们就会成为毫无价值的碎石子。”
印度音乐不是单纯停留在传统音乐形式上,也不全盘照搬西方音乐,而是在保留印度古典音乐风格特点基础之上,融合来自西方的音乐元素,形成了“东方与西方的交流”。这种交融主要表现在乐曲创作上,例如,南印度着名的小 提琴 家苏不拉马尼亚姆与苏联列宁格勒基洛夫交响乐队合作的《吠陀圣歌幻想曲》,这首幻想曲以印度吠陀诗歌为框架,创作上运用西方复调的创作手法,旋律变化曲折,装饰音运用较多,配和交响乐队浑厚的和声效果,使这首幻想曲具有辉煌、细腻的特点。在 乐器 演奏上,从欧洲传来的乐器慢慢都被印度化了。其中,以小提琴表现得尤为突出,小提琴与南印度古典音乐融为一体,除保留了原小提琴的形状和四弦定音以外,演奏形式变为坐姿,持琴改为放在胸前和右脚问,并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演奏系统,演奏时多用滑音,长弓多,碎弓少。印度的小提琴还与印度琐呐、维纳琴合奏。另外,印度特有的乐器也与西欧乐器合奏。
印度音乐的基本特色
在印度音乐中,声音被称为“纳达”(Nada)纳达是印度音 乐理 论和音乐研究的最初始的问题。印度音乐理论家们把纳达分成了五种类型:用手指弹出的声音、在某种皮膜上敲击出的声音、用气吹出的声音、金属物撞击出的声音、人类喉咙所发出的声音。这五种声音实际上是五种产生声音的方法,其中包括了人声和乐器声,而乐器声中又包括了弹拨乐器、敲击乐器和弓弦乐器。古代印度音乐学家哈瑞纳亚克(Harinayak)把声音分成了三种。一是 生物 之声音,如人声;二是非生物之声音,如乐器声;三是生物和非生物的结合之声,如民间的口[4 ] 弦。[5 ] (P21)
印度音乐的音阶同样由七个音构成,这七个音称为“斯瓦亚”(Swam)每个斯瓦亚又有自己单独的。关于斯瓦亚的来源,印度的音乐理论家们也没有确切一致的说法。几种较有代表性的说法有:1.吠陀说。认为音阶中的七个主要的音并不是同时出现的,其中有其发展变化的过程;2. 自然 说。认为音阶中的七个音是来源于对 动物 声的模仿。3. 物理 学的观点。认为斯瓦亚来源于人的六个器官。这六个器官是:肚子、胸腔、鼻腔、喉咙、口腔和头腔。4.古籍《音乐论》(Sangit Makaranda)中的观点[5 ] (P38-45)。《音乐论》是一本有关音乐的书籍,在这本书中也论述了有关音阶的来源问题,其观点具有神秘色彩。书中认为七种不同的圣人(Rishis)创造了七个不同的声音(Nadas),而且是在七个不同的岛上产生的,在七个不同的时间里产生的,并且用了七种不同的颜色,代表了七个不同的神灵。这种理论与中国的 五行 学说有着很相似的地方。
我们知道印度色节奏,音阶,节拍,旋律都尤其不同于西方音乐的独特体系,是在几千年的文化传承和丰富下而形成的,而这些的形成正是印度音乐吸引人的地方。
印度音乐在宗教和民族文化的不断丰富下,形成了独具地域特色的音乐文化,印度音乐也是世界音乐史上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受印度教的印象,印度音乐形成了独具神秘色彩的文化。受殖民主义的印象,使得本土的音乐不断丰富,形成了别具一格的音乐文化。
猜你感 兴趣 :
1. 民族音乐的特点
2. 印度传统民俗文化
3. 日本音乐文化的特点
4. 中西方音乐文化特点浅析论文
5. 古巴的文化特点
6. 民族音乐赏析论文
H. 印度有多少民族
印度号称人种博物馆,这主要是世界性的民族大迁移,大融合的产物。约在公元前3000年前,达罗毗荼人就居住在这里。此后,习惯上称之为雅利安人的游牧部落从西北部迁入;以后又有波斯人、大月氏人、厌哒人等陆续从西北部进入,形成了印度民族的复杂现象。全国现有几百个民族和部族,其中印度斯坦族人数最多,约占全国人口46.3%,主要分布在北方邦、旁遮普邦、比哈尔邦、拉贾斯坦邦和中央邦等地;次为泰卢固族、马拉地族、泰米尔族、古吉拉特族、坎纳拉族、马拉雅拉姆族、奥里亚族、旁遮普族,孟加拉族等,人口均超过1000万。
全国现有语言和方言1652种,分属四大语系:印欧语系、达罗毗荼语系、汉藏语系、孟达(南亚)语系。其中使用人数超过1000万的有15种,并被宪法列为主要语言,使用人数占总人口91%的印地语为官方用语。
宗教对印度社会有深刻的影响。印度教、佛教、耆那教和锡克教都起源于此。印度教(又称新婆罗门教)信徒占全国人口80%以上。佛教和耆那教13世纪前流行于印度,后衰落。目前耆那教仅在古吉拉特邦和拉贾斯坦邦有少量信徒。佛教则仅在东北部有少量流行。锡克教流行于旁遮普邦、哈里亚那邦和德里。伊斯兰教信徒居全国第二位(占人口11%),主要流行于查谟和克什米尔地区,以及阿萨姆、西孟加拉、喀拉拉和比哈尔等邦。基督教(占人口的3%)流行于那加兰邦和米佐拉姆中央直辖区。还有少数人信奉犹太教和琐罗亚斯德教(即波斯教)。
社会结构中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尚存在着等级森严的种姓制度(梵语为瓦尔纳)。印度的种姓制度由来已久,
在雅利安人最早的宗教典籍《梨俱吠陀》中,就出现了4个最初的种姓,即婆罗门(僧侣)、刹帝利(贵族和武士)、吠舍(平民)、首陀罗(奴隶)4个等级。以后又演变为三大等级,即大体由原来的婆罗门、刹帝利和吠舍所组成的高级种姓;由原首陀罗组成的低等种姓;第三等级是一些没有种姓身份的“贱民”,社会地位最低,即所谓不可接触者,为数竟近1亿人,约占全国人口总数1/7。种姓制度的实质是阶级压迫。种姓之间,由于社会政治、经济地位悬殊,经常引起冲突。目前在城市和较发达地区,种姓间的隔阂有所消除,但农村中仍有很大影响。
下面我来介绍一下印度的民族构成与其分布情况:
人口1000万以上的民族:
1.印度斯坦人(Hinstanis)
南亚印度民族集团之一。又译“兴都斯坦人”。约18050万人(1978),分布在北方邦、中央邦、德里邦、拉贾斯坦邦、哈里亚纳邦、比哈尔邦,以及全国各大城市。中国史籍中称其居住地为“身毒”、“贤豆”、“天竺”、“印度”等。属欧罗巴人种地中海类型,混有澳大利亚人种成分。一般认为印度斯坦人主要是公元前14世纪左右迁入的古代雅利安游牧部落与当地达罗毗荼人的混血后裔,故有人称之为“雅利安-达罗毗荼人”。肤色从浅褐至黑色都有,其中上层较白,下层较黑。系由许多族源相同、语言文化和生活方式接近的地区性民族集团组成。印度并不把他们作为一个民族看待。把他们联系在一起的是印度斯坦语,其中包括印地语和乌尔都语,均属印欧语系印度语族。印地语以天城字体的梵文字母为基础,包含较多梵语词汇,是印度的官方语言。乌尔都语则是在莫卧儿王朝时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其中既有印地语、阿拉伯语和波斯语的词汇,又有土耳其语和其他语言的词汇。其书面语用阿拉伯字母拼写。印度斯坦人主要信奉印度教,部分信奉佛教和伊斯兰教。公元前7世纪在吠陀教基础上形成婆罗门教,主张吠陀天启、祭司万能和婆罗门至上;把人分成婆罗门(祭司)、刹帝利(武士)、吠舍(农民和工商业者)和首陀罗(无技术的劳动者)4大种姓,并另有贱民等级。尔后,又由4大种姓演变出许多亚种姓。种姓之间界线森严,非但不能通婚,甚至不能同坐、同食。8~9世纪,经商羯罗改革,逐渐形成目前的印度教,为大多数南亚人所信仰。公元前6~前5世纪,作为反婆罗门思潮的佛教和耆那教兴起,印度斯坦的鹿苑成了佛教中心。13世纪印度教复兴,佛教在印度受到排挤,但在亚洲其他地区得到广泛传播。耆那教目前信徒虽少,但还有相当势力。早期商人带来伊斯兰教。随着12世纪穆斯林征服印度,伊斯兰教势力越来越大,至16世纪占据统治地位。目前,印度斯坦人中仍有少部分是穆斯林。受印度教种姓制度影响,穆斯林中也有等级之分(有人称之为“族姓”),分为赛义德、谢克、穆格尔等,但等级界线不及印度教种姓那么严格。
印度斯坦人历史悠久,与其他民族一起共同创造了辉煌的印度文化。公元前2000年至前1000年间写成《吠陀》,成为婆罗门教以及印度教最古老的经典。后来成书的还有《奥义书》、《往世书》、《摩诃婆罗多》、《罗摩衍那》、《摩奴法典》以及大量佛经,流传至今,是人类文化宝库中的重要遗产。在天文、历算、医学、音韵学、绘画、音乐、舞蹈、建筑、雕刻等方面也有很高成就。印度斯坦人与中国人民早有友好交往。公元前117年,张骞出使西域曾派副使前往。5世纪及以后,中国高僧法显、玄奘曾游学其地,许多印度僧人也曾前来中国讲经。
印度斯坦人盛行父系大家族制,常由三、四代人组成。印度教徒实行种姓内婚,多为父母包办。妇女地位低下,寡妇不许再嫁。寡妇殉葬之事,至今时有发生。印度教徒一般采用火葬,余烬投河。恒河是印度教的圣河,认为骨灰投入圣河是人生最好的归宿,可来世得福。为此,很多病人、老人不惜长途跋涉来到恒河岸边,等待最后时刻的降临。男子一般穿无领长袖宽衣,下着围裤或着宽大衣裤。妇女上穿浅色开襟短袖紧身衣,下围彩色纱丽,一端裹住腰身,另一端搭在肩上。纱丽与紧身衣之间袒露一段腰身。妇女首饰很多,不少人喜戴鼻饰。
印度斯坦人历史上长期遭受殖民统治。1757年爆发印度和英国的普拉西大战,印度战败,逐步沦为英殖民地。1849年英侵占印度全境。1857年印度斯坦人与全国人民一道掀起了反英大起义,受到无产阶级革命导师K.马克思、F.恩格斯的关切和重视。1947年印度斯坦人与国内其他民族一起获得独立。
印度斯坦人主要从事农业。农村实行种姓服务制度,按传统职业分工。恒河地区是印度主要农业区之一,北部主要种植小麦、玉米、大麦和豆类;南部种植水稻、油料作物、甘蔗和棉花等。一部分人在工厂、矿山做工;手工纺织普遍,以棉纺、喇绣及金属制品等精巧手工艺着称于世。近年来资本主义有较大发展,但在农村中主要是封建性小农经济。
2.达罗毗荼人 (Dravidians)
南亚使用达罗毗荼语言各民族的统称。属不同人种类型。泰卢固人、泰米尔人、马拉雅兰人以及坎纳拉人等属达罗毗荼人种类型。多信印度教的湿婆教派。对其起源,学术界意见不一。一般研究者认为他们是从地中海沿岸或小亚细亚进入印度的,使用达罗毗荼语言的布拉灰人是其滞留部分。原有相当高的文化,闻名于世的莫亨觉达罗和哈拉巴文化(现在巴基斯坦境内),即达罗毗荼人所创造。但也有人认为他们本来就是印度的土着民族,发源于今泰米尔纳德地区。游牧的雅利安人进入印度,迫使达罗毗荼人南迁或逃往其他地区。目前这些民族的经济文化均较发达。
另有一些较为原始的民族虽在不同程度上受上述民族的影响,而且使用达罗毗荼语言,但主要属尼格罗-澳大利亚人种中的维达类型(如托达人、科塔人、奥朗人、坎德人及贡德人等)和尼格利陀类型(如马勒尔人、潘尼安人、卡达尔人等)。他们的经济、文化均很落后,许多尚处在母系或父系氏族社会阶段,靠采集和射猎为生,保留万物有灵信仰。民族学家有时称他们为“前达罗毗荼人”,认为他们是达罗毗荼种人来到前就生活在印度的土着居民。
3.泰卢固人 (Telugus)
南亚印度民族之一。又称“安得拉人”,约5450万人(1978),主要分布在安得拉邦,相邻各邦亦有分布。属达罗毗荼人种类型。使用泰卢固语,属达罗毗荼语系东南语族,受梵语影响很大,吸收大量梵语词汇。字母与坎纳拉文近似,系由梵文天城体演化而来。信仰湿婆教和毗湿奴教混合的印度教;一部分人信仰基督教或伊斯兰教。有人认为泰卢固人是雅利安人、达罗毗荼人和蒙古人的混血后裔。公元前3~公元3世纪曾建立安度罗国,有发达的文学艺术。19世纪在英国殖民统治下,备受严重剥削。印度独立后,于1953年建立安得拉邦。
I. 印度有多少种传统舞蹈
在印度,宗教是日常生活的主要规范,而音乐与舞蹈,是随着各种宗教节庆、民间仪俗所产生的,是最常见的一种艺术形式。
印度音乐传统来自古老的“婆摩吠陀”(SamaVedas)经书,分别是印度斯坦(Hinstan)系统与卡纳塔克(Karnatak)系统。前者流行于印度北部,风格受到中亚和波斯地区影响;后者流传在南印度地区,风格始终不变。
印度传统音乐
北印度古典音乐具有各种形式,最常被演奏的是克希雅尔(Khyal),融合严谨和浪漫的音乐形式,比较容易让人接受。南印度的卡纳塔克音乐,较为复杂规律、不像北印度音乐流行即兴创作,只以特殊技巧或乐器,在原有的结构中加以变化。
印度舞蹈南印度音乐代表性的弦乐器是维纳(Veena),北印度音乐最有名的弦乐器是西塔琴(Sitar)。打击乐器种类很多,其中北印度使用的是两个单面鼓,南印度使用的是一个双面鼓。歌曲伴奏方面,最特殊的是一种箱型乐器,演奏时以左手推抚、右手按键盘,具有特殊的音质。
印度古典舞蹈
印度古典舞蹈,主要有卡塔克(Kathak)、婆罗多舞(Bharatanatyam)、玛尼普利(Manipuri)、卡塔卡利(Kathakali)等四大流派,此外还有奥蒂西(Odissi)、库奇普蒂(Kuchipudi)……等。
卡塔克舞流行于印度北部的斋浦尔、勒克瑙地区,是蒙兀儿帝国时代的宫廷舞蹈。舞者脚踝上系有一大串铃铛,表演时以快速旋转方式舞动脚尖,主要特色在于淳熟的脚功和姿势平衡的掌控。
婆罗多舞盛行于坦米尔纳德地区,历史最为悠久。此种舞蹈由女性演出,主要特色是运用腰身和膝部的平衡和稳固,使得双手在身体四周舞动自如。
玛尼普利舞是通行于印度东北部的玛尼普尔地区,主要特色是动作温和而持续。此一舞蹈为了表达对毗溼奴神的崇敬。毗溼奴是印度古典舞剧中最常的题材,卡塔卡利舞是南印度喀拉拉地区的舞蹈,舞者全部是男性,脸上涂满厚重的油彩,穿着宽松的裙子、戴有头饰;舞蹈时强调眼睛的流转,表情非常丰富。印度音乐与舞蹈,除了古典流派外,还有流行于印度的山区的狩猎舞蹈、各地的丰年祭舞蹈、民俗舞蹈和街头艺人即兴式的演出,都值得观赏。
舞蹈真的有好多好多种,爵士 拉丁 街舞 古典舞 芭蕾....不是一下子就能列举完的哦.主要是你看你自己喜欢那种型别的舞蹈,快的还是慢的,刚的还是柔的.
民族舞,现代舞,街舞,古典舞~
印度民族/古典舞蹈已经渐渐失传了。现在印度很少人会跳这种舞蹈。100个人中也找不出一个。
现在流行一种叫BANJABI班加比舞蹈。音乐的节奏比较像桑巴舞。
很多
传统四建跳错一个就从那一行的第一个开始跳,飞车舞蹈跳错了还可以接着跳下面的
你要是学街舞的话我倒知道啊! 街舞种类 以动作型别为标准,街舞分两大类:Hip-Hop和Breaking。Breaking:属于技巧性较高的体育舞蹈,要求舞者具有较高的力量、柔韧性和协调性,跳这种型别舞蹈的青少年叫做B-Boy/B-Girl。 Hip-Hop:舞蹈型街舞,有Poping、Locking、Electric、Turbo、House等多种风格。它们都不如Breaking那样需要较高的技巧,但更要求舞者的动作协调性和舞感,以及肢体灵活性和控制力。 还有一种说法是,街舞统称为Hip-Hop,包括两大类———Old Shool和New Shool。Old Shool舞蹈又包括Locking(锁舞)、Poping(机械舞)、Breaking(霹雳舞)、Wave(电流),而New Shool一般更“温和”,没有太大幅度的脚下移动,只增加了许多头部和手部动作,重视的是身体上半部的律动。同样的一段节奏内,New School显得更多变而流畅,更加崇尚自然流露,而Old Shool音乐节奏较密集。 在我国街舞目前被分为健身街舞和流行街舞两大类。健身房里的街舞叫做健身街舞,它是把流行街舞所涵盖的内容中最基础最简单,并且有利于身心发展的部分提炼出来组合而成的
全世界有多少人,中国有多少族,舞蹈的种是太多了,具体是说不出来的~!
中国是个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历史悠久的东方古国。漫长的岁月和丰厚的文化积淀,造就了今日生活在我国广大地域中的56个兄弟民族。不同的生态环境、不同的历史和文化背景,使我国众多的民族发展成为今日具有各自语言、习俗、文化、宗教信仰等独具特色的人文状况与景观。 在这里,我们以图文并茂形式,介绍中国20个民族的代表性歌舞活动,使您从中领略我国各民族文化艺术的迷人风采。
蒙古族
草原上的《安代》
始于原始宗教的《萨满舞》
鄂温克、鄂伦春族
充满模拟 *** 的鄂温克和鄂伦
春族舞蹈
壮族
妙趣横生的壮族《火猫舞》
高山族
台湾宝岛的高山族和排湾、雅美
群体歌舞
瑶族
大瑶山里的《黄泥鼓舞》
侗族
广西三江的侗族《芦笙舞》
羌族
群山之巅的《青年锅庄》
羌族最为古老的《羊皮鼓舞》
风韵独到的爱情劲舞
羌族礼仪舞蹈《克西格拉》
朝鲜族
白鹤翩跹的朝鲜族《农乐舞》
苗族
贵州铜鼓坪上的苗族歌舞
离不开芦笙的苗族歌舞
土家族
湖北土家族的《跳丧鼓》
台湾宝岛高山族群体旖丽歌舞
彝族
云南彝族星回节时的《阿细跳月》
汉族
丰富多彩的汉族民间歌舞
陕北的“百面锣鼓”和“撞神楼”
粗犷豪放的潮汕“英歌”
景颇族
景颇族追思祖先的《木脑纵歌》
纳西族
云南“披星戴月”民族的歌舞
佤族
土族
祈福禳灾的《跳于菟》
京族
“哈节”上的舞蹈
赋予幸福的《花棍舞》
傣族
婀娜多姿的傣族《孔雀舞》
藏族
司马旺堆的《大鼓舞》
充满神气色彩的藏族《羌姆》
藏族歌舞海洋中的《果谐》
与《果卓》
湖南土家族的“调年节”上的舞蹈
为神灵而敲击的佤族《木鼓舞》
中国有很多种舞蹈!中国的舞蹈分为民间舞蹈、现代舞、中国舞、拉丁舞、民族舞等等
J. 关于印度的风俗,服饰,饮食,语言,音乐,舞蹈(要求文字减短)
中文名称: 印度共和国
英文名称: Republic of India
所属洲: 亚洲
首都: 新德里
主要城市: 班加罗尔,孟买,加尔各答
国庆日: 1947年8月15日
国歌: 《人民的意志》
国家代码: IND
官方语言: 印地语,英语
货币: 卢比
时区: +5
政治体制: 议会制共和制
国家领袖: 普拉蒂巴·帕蒂尔,曼莫汉·辛格
人口数量: 11.66亿(2009年)
人口密度: 391人/平方公里(2009年)
主要民族: 印度斯坦族,泰卢固族,孟加拉族
主要宗教: 印度教,伊斯兰教,锡克教
国土面积: 298万平方公里
GDP总计: 1.23万亿美元(2008年)
人均GDP: 1066美元(2008年)
国际电话区号: +91
传统服饰
在印度,可以由不同的服饰和装扮,看出当地人的宗教信仰、种族、阶级、区域等。 印度女性
男性包头巾: 女性穿纱丽: 印度人的日常饮食,南北方有很大差别。北方人以小麦、玉米、豆类等为主食,尤其喜欢吃一种叫做“恰巴提”的薄面饼。南方和东部沿海地区的人们以大米为主食,爱吃炒饭。而中部德干高原则以小米和杂粮为主。印度人喜欢吃带有辣味的、伴有咖喱的食物。在饮水和饮料方面,印度人和西方人一样,没有喝热水的习惯,一般喜欢喝凉水或者饮用红茶、牛奶和咖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