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玄奘西天取经经过了多少个国家
玄奘西天取经经过了110个国家。
玄奘(602年-664年),本名陈祎,洛州缑氏(今河南洛阳偃师市)人,其先颍川人。唐代着名高僧,法相宗创始人。
被尊称为“三藏法师”,后世俗称“唐僧”,与鸠摩罗什、真谛并称为中国佛教三大翻译家。为探究佛教各派学说分歧,玄奘于贞观元年一人西行五万里。
历经艰辛到达印度佛教中心那烂陀寺取真经,前后十七年,遍学了当时大小乘各种学说。公元645年玄奘归来一共带回佛舍利150粒、佛像7尊、经论657部,并长期从事翻译佛经的工作。
玄奘及其弟子翻译出典75部(1335卷),译典着作有《大般若经》、《心经》、《解深密经》、《瑜伽师地论》、《成唯识论》等。
《大唐西域记》十二卷,记述他西游亲身经历的110个国家及传闻的28个国家的山川、地邑、物产、习俗等。《西游记》即以玄奘取经事迹为原型。
(1)长安来了多少印度人扩展阅读:
贞观元年(627年)玄奘结侣陈表,请允西行求法。但未获唐太宗批准。然而玄奘决心已定,乃“冒越宪章,私往天竺”,长途跋涉五万余里。
唐太宗贞观二年(628年),二十九岁的玄奘,玄奖为究竟瑜伽唯识学,始道途西行。在途中经兰州到凉州(姑藏),继昼伏夜行,至瓜州,再经玉门关,越过五烽,渡流沙,备尝艰苦。
抵达伊吾(哈密),至高昌国(今新疆吐鲁番县境)。受到高昌王麴文泰的礼遇。后经屈支(今新疆库车)、凌山(耶木素尔岭)、碎叶城、迦毕试国。
赤建国(乌兹别克斯坦首都塔什干)、飒秣建国(今撒马尔罕城之东)、葱岭、铁门。到达货罗国故地(今葱岭西、乌浒河南一带)。
南下经缚喝国(今阿富汗北境巴尔赫)、揭职国(今阿富汗加兹地方)、大雪山、梵衍那国(今阿富汗之巴米扬)。
犍双罗国(今巴基斯坦白沙瓦及其毗连的阿富汗东部一带)、乌伏那国(巴基斯坦之斯瓦特地区),到达迦湿弥罗国(今克什米尔),行程13800余里。
玄奘经过以下地方:
1、玉门关
中国汉代长城关隘及障塞烽燧(烽火台)遗址。位于甘肃省敦煌市北境。史籍记载,汉武帝为抗御匈奴,联络西域各国,隔绝羌、胡,开辟东、西交通,在河西“列四郡,据两关”。
分段修筑障塞烽燧。元鼎六年(公元前111),由令居(今甘肃省永登县)筑塞至酒泉(今甘肃省酒泉市),元封四年(前107),由酒泉筑塞至玉门关。王莽末年,西域断绝,玉门关关闭,汉塞随之废弃。
2、高昌国
高昌国是西域的一个佛教国家,位于今新疆吐鲁番市高昌区东南,是古时西域交通枢纽。为天山南路的北道沿线,当东西交通往来的要冲,亦为古代新疆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之一。
高昌历史文献,有《新唐书·高昌传》有比较详细的记载。公元5世纪中叶至7世纪中叶,在这个狭窄的吐鲁番盆地中,曾先后出现四个汉族独立王国。
先后分别是阚氏高昌、张氏高昌、马氏高昌及麴氏高昌。贞观十四年(640年),高昌国为唐所灭,置高昌县,后设安西都护府统之,安史之乱时高昌被回鹘侵占。
3、屈支
屈支,又作龟兹、鸠兹、屈茨、归兹、丘兹、屈兹、苦先、曲先、苦叉等等,乃是古代龟兹语kutsi,梵文Kuci之音译,今称库车。
其国境相当于今新疆库车县周近地区。汉通西域以后,龟兹归属西域都护府。唐太宗贞观二十二年(公元648年),龟兹和于阗、疏勒、焉耆(或碎叶)一起成为唐在西域的“安西四镇”。
龟兹位于“丝绸之路”的天山南麓分支上,地处要冲,是为印欧文化与汉文化的交流融合之处。
4、碎叶城
碎叶城是唐朝在西域设的重镇,位于中亚吉尔吉斯斯坦首都比什凯克以东,楚河流域的托克马克市附近,是中国历代王朝在西部地区设防最远的一座边陲城市。
也是丝路上一重要城镇。它与龟兹、疏勒、于阗并称为唐代“安西四镇”。曾经多次修筑城墙,唐代碎叶城就是仿长安城而建。
② 《长安十二时辰》中曹破延,他的民族对长安的贡献真的很大吗
康国在《大唐西域记》中称为“飒秣建”,并且写到:国大都城周二十余里,极险固,多居人。异方宝货,多聚此国。土地沃壤,稼穑备植,林树蓊郁,花果滋茂,多出善马。机巧之技,特工诸国。气序和畅,风俗猛烈。
从公元4世纪以来,粟特人就不断在吐鲁番、河西走廊、长安和洛阳定居。尤其随着公元651年阿拉伯征服波斯萨珊王朝,进而于712年征服粟特地区,东迁唐朝的粟特人大量增加。曹破延来到长安城的公元744年(天宝三年)就是这一时期。
国博古代中国展吐鲁番阿斯塔纳古墓群出土的公元664年“翟那宁昏母康波密提”墓志砖,墓主是曹破延的老乡,来自康国的粟特人。墓志铭使用汉字但从左往右写。
③ 长安城人口多少外来的居民有哪些
唐长安城
唐长安城,即隋大兴城,是隋唐两朝的首都、京师,也是当时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城市和中国古代最大的都城,唐长安城是按照汉民族传统规划思想和建筑风格建设起来的城市,城市由外郭城、宫城和皇城三部分组成,面积达84平方公里,是世界古代面积最大的都城。城内百业兴旺,最多时人口超过100万,显示出古代汉族民居建筑规划设计的高超水平。唐朝末年迁都洛阳后这里被后梁太祖朱温下令拆毁,其遗址位于今陕西省西安市的城区、东郊、南郊(大部分)和西郊(小部分)等大片地带。1996年,隋大兴唐长安城遗址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
简介
唐代长安城
唐长安城,隋朝称之为大兴城,其兴建于隋朝,唐朝易名为长安城,为隋唐两朝的首都,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为宏伟壮观的都城,也是当时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城市。它是隋文帝君臣建立的中国古代最宏伟的都城,反映出大一统王朝的宏伟气魄。为体现统一天下、长治久安的愿望,城池在规划过程中包揽天人合一的思想观念。“法天象地”,帝王为尊,百僚拱侍。为容纳更多的人口以及迁徙江南被灭各国贵族以实京师的宏伟计划,将城池建设得超前迈古,面积达84平方千米,隋唐陪都洛阳城的2倍;是汉长安城的2.4倍,明清北京城的1.4倍。比同时期的拜占庭帝国都城君士坦丁堡大7倍,较公元800年所建的巴格达城大6.2倍,古罗马城也只是她的五分之一,此后几百年间,她一直是人类建造的最大都城,是当之无愧的“世界第一城”。长安城由宫城、皇城和外郭城三部分组成,城内百业兴旺,最多时人口超过100万。唐王朝的建立后,对唐长安城进行了多方的补葺与修整,使城市布局更趋合理化。龙首原上大明宫的建立,使李唐王朝统治者更加占有高亢而优越的地理位置。站在龙首原上,俯瞰全城,更显一代帝国一统天下的气度与风范。
2历史背景
唐长安城
公元581年2月,杨坚受禅代周称帝,国号大隋。由于杨坚是以北周旧臣取而代之建立的新王朝,故隋初仍以汉长安城为都。然而这只是权宜之计,这座自汉兴以来已历780年之久的旧都城已不再适合新的大一统王朝的需要。首先,汉长安城历时已久,城中宫宇朽蠹,供水、排水严重不畅,污水往往聚而不泄,以至生活用水多受污染,水质咸卤,难以饮用。其次,汉长安城北临渭水,由于渭河不时南北摆动,都城有被水淹的危险。据《隋唐嘉话》记载:“隋文帝梦洪水没城,意恶之,乃移都大兴。” 因此杨坚决定在东南方向的龙首原南坡另建一座新城。开皇二年(582年)起,在宇文恺的主持下,仅用一年左右的时间就建成了宫城和皇城。开皇三年(583年),隋王朝迁至新都,因为隋文帝早年曾被封为大兴公,因此便以“大兴”命名此城。隋炀帝继位后,开凿运河连接大兴和扬州。大业九年(613年),动用10余万人在宫城和皇城以外建造了外郭城,城市的总体格局至此基本形成。
李渊起兵造反,攻大兴城建立唐朝,在此定都,并更名为长安,改大兴宫为太极宫。因太极宫地势较低,而长安城盛夏气温很高,异常燠热,使得住在太极宫有“湫湿”,唐太宗李世民决定在长安城北禁苑中的龙首原高地,为其父李渊修建避暑行宫,最初叫做永安宫。不料工程进行到一半,太上皇李渊就溘然长逝,永安宫的建造随之中断。后来唐高宗李治又以未完成的永安宫为基础,进行大规模的再建工程,使之不再是一座离宫别殿,而是作为象征帝国无上皇权而使用的正式皇宫,并改名大明宫。太极宫很快就被大明宫所取代。中唐时期随兴庆宫的修建又带来街东里坊的变迁。
唐代长安城的经济和文化发展得十分迅速。在盛唐时期,长安城一直充当着世界中心的地位,它已是当时世界上最大最繁华的国际大都市,人口约有50万(有资料显示,长安城的人口极胜阶段超过100万)。安史之乱后逐渐衰落。唐末黄巢攻入长安,城市遭到严重破坏。天祐元年(904年),朱全忠挟持唐昭宗迁都洛阳,并把宫室拆毁,屋木也一起运走。后来,驻守长安的佑国军节度使韩建认为城广人稀,不利于防守,于是对城市进行改筑,缩为“新城”,也就是五代、宋、金、元的长安城。至此,有着325年历史的隋大兴唐长安城便宣告废弃。
3选址与初创
唐长安城明德门复原图
新的城址选在哪里?当时文帝君臣并不想离开关中,另建新都只是出于对汉长安城本身的不满,与它所处的整体环境没有任何关系,灞河以西、渭河南岸这一区域在交通、军事、经济等方面,仍然是关中建都的最佳位置。对于新都的选址,经过一番认真的调查之后,文帝选在了汉长安城东南二十里的龙首原之南。龙首原的南部原区与之以北汉长安城所征地本是相连一体的一块原区。从地形条件来分析,由于秦岭山脉在西安城南折向东北,造成西安地区的地形东南高而西北低。发源于秦岭山地的灞河、浐河和潏河等,均受到这种地形特点的制约,纵贯今西安东南地区,趋向西北入渭。这些河流切割了西安市区的平原,使其成为东南、西北向的长条形。相对而言,只有灞、浐、潏河之间的这块平原最为开阔,东西宽约17公里,南北长约40公里,以龙首原为分界线,形成南北两个不同的地形单元。
4布局
汉长安城选取了龙首原北地势最平坦的一块,建立起了一代帝都。隋文帝准备放弃汉都
唐长安城 位置
,另择新址,龙首原南区就成了首选之地。龙首原南这块平原就是今天西安城及其郊区所在地,它相对于北区来说,地势相对起伏较大,愈向东南,地势愈高。但是原面开阔,面积更广。选作都城更有回旋的余地。而且更便于从东西两面引水入城,解决城市用水的问题。同时原南依靠山原,将都城与渭河远远隔开,再无洪水没都的危险。就当时的情况来说,以隋朝幅员之大,地域之广,隋文帝把新都定在此地,的确是经过了缜密考虑的。隋大兴城较汉长安城面积大一倍以上,这和龙首原南开阔的地形环境有很大的关系。今天的西安城址就是在唐代皇城的基础上延续发展而来,由此也可证明隋唐长安城在城址选择上的正确性。
隋文帝杨坚于开皇二年(582年)六月丙申正式颁诏,任命左仆射高颎为营建新都大监,太子左庶子宇文恺为副监,太府少卿张煲为监丞,开始营建新都。第二年三月即已基本建成宫室。同月,隋文帝迁入新都。自决策建都到迁都,只用了10个月的时间。当时除外郭城垣还来不及建成外,其他如宫城、皇城、宫殿、官署、坊里、住宅、两市、寺观及龙首、清明、永安等城市引水渠道多已建成,修建速度相当快捷。这一方面由于新都规划完善,组织施工有方;另一方面也是因为新都不少宫殿、官署是从汉长安故城迁建的。如唐玄宗开元初年,长安太庙坍毁,大臣报告说:因为它原是前秦苻坚的太庙,隋文帝迁建于此,故年久朽毁。不管怎样,如此庞大的鸿篇巨制能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完成,仍然体现出设计者与施工者的天才神工了。唐长安城-修缮与扩建 大明宫模型图唐朝建立后,对城做了多方面的修葺工作。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唐王朝渐趋鼎盛。人们对生活的追求也不断提高,当初隋朝这种过于理想化的都城平面布局也逐渐被打破而改变。大的变更是伴随着两大宫殿的增修而产生的。
首先,太宗贞观八年(634年),为了太上皇(即唐高祖)避暑,在太极宫东侧郭城的北墙外修建大明宫。大明宫位于龙首原上,高爽清凉,可以弥补太极宫地势比较低下的缺憾。高宗龙朔年间(661—663)再加扩充,规模与太极宫不相上下而气魄之宏伟则超过之。高宗以后,唐朝帝王大多以大明宫为主要宫寝,只有在特殊的重大典礼时,才到太极宫按照礼制行事。大明宫由于建在长安郭城以外,它的宫城正门丹凤门就开在郭城北墙之上,南面恰对翊善坊,坊墙阻碍宫门。因此,为了开通丹风门街,于是分翊善和永昌两坊,增置了光宅和来庭两坊。四坊中间打通了一条直通皇城延喜门与郭城通化门之间的东西街道上的南北向大道,朱雀街东比原来多出了两坊。
第二个重大改变仍然在唐长安的街东。那就是随着兴庆宫的修建而带来的街东里坊的变迁。兴庆宫的位置本为隆庆坊所在,玄宗李隆基即位前与兄弟同居此坊。开元二年(714年),为避玄宗李隆基讳,改隆庆坊为兴庆坊,并建兴庆宫。开元十四年(726年)将兴庆宫的规模又加以扩大,于是侵占永水嘉坊半坊之地,西面的胜业坊的东墙也因兴庆门外街道加宽而l司西退缩,使原来“畦分棋布”的街坊面貌又有所改变。同时也因这些改动均集中于街东而使朱雀街两侧东西对称的形制也相应发生了一些变化。
总之,从大兴城到长安城经历了隋初创建与唐代增修的两个发展过程。经过这一历程,长安城建筑更加宏伟壮丽,城市规划日臻完善,成为中国古代也是当时世界上最伟大的建筑工程之一。
唐长安城的面积达83.1平方公里,按中轴对称布局,由外郭城、宫城和皇城组成。城内街道纵横交错,划分出110座里坊。此外还有东市、西市等大型工商业区和芙蓉园等人工园林。城市总体规划整齐,布局严整,堪称中国古代都城的典范。
唐长安城里坊碑刻里坊和东市鸟瞰复原图
唐长安是一个东西略长,南北略窄的长方形。根据考古实测,从东墙的春明门到西墙的金光门之间,东西宽为9721米(包括两城墙厚度)。从南墙的明德门到北墙的玄武门偏东处之间,南北长为8651米(包括两城墙厚度)。两相比较则东西长出1070米,周长约35.5千米,面积84平方千米。全城建筑分三大部分:宫城、皇城和外郭城。宫城位于全城北部中心,皇城在宫城之南,外郭城则以宫城、皇城为中心,向东西南三面展开。
唐朝的长安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一座城市,也是世界历史上第一个达到百万人口的大都市。它东西长9721米,南北宽8651米,全城周长36.7 公里,面积约84平方公里,比明清时期的北京城大1.4倍,是古代罗马城的7倍。长安城内共有三个建筑群:位于北部正中的是宫城,为皇帝和皇族所居;宫城南面是皇城,面积比宫城略大,是中央政府机构所在地;宫城和皇城之外是外郭城,为居民区和商业区。
整座长安城规模宏伟,布局严谨,结构对称,排列整齐。外城四面各有三个城门,贯通十二座城门的六条大街是全城的交通干道。而纵贯南北的朱雀大街则是一条标准的中轴线,它衔接宫城的承天门、皇城的朱雀门和外城的明德门,把长安城分成了东西对称的两部分,东部是万年县,西部是长安县,东、西两部各有一个商业区,称为东市和西市。城内南北11条大街,东西14条大街,把居民住宅区划分成了整整齐齐的110坊,其形状近似一个围棋盘。[1]
长安城(外郭城)开十二座城门,南面正中为明德门,东西分别为启夏门和安化门;东面正中为春明门,南北分别为延兴门和通化门;西面正中为金光门,南北分别为延平门和开远门;北面的中段和东段分别与宫城北墙和大明宫南墙重合,西段中为景耀门,东西分别为芳林门和光化门。除正门明德门有五个门道外,其余各门均为三个门道。据实测,明德门址东西广55.5米,南北长17.5米,每个门道宽5米。特别是明德们内的南北大街朱雀大街更是宽达150米至155米。其他的不通城门的大街宽度也普遍在35米至65米之间,而顺城街宽20米到25米。明德门原有台阁式门楼建筑,唐末被朱全忠焚毁。
宫城位于郭城北部正中,平面为长方形,东西长2820米,南北宽1492米,周长8.6公里。城四周有围墙,南面正中开承天门(隋称广阳门),东西分别是延喜门和安福门,北墙中部开玄武门。宫城分为三部分,正中为太极宫(隋称大兴宫),称作“大内”,东侧是东宫,为太子居所,西侧是掖庭宫,为后宫人员的住处。今天西安城内西五台和北城外自强西路北侧铁路中学内的土岗则是为数不多的大兴宫城遗址。
皇城亦为长方形,位于宫城以南,其东西与宫城等长,南北宽1843米,周长9.2公里。城北与宫城城墙之间有一条横街相隔,其余三面辟有五门:南面三门,中为朱雀门,两侧为安上门和含光门;东西面各一,分别为景风门和顺义门。南面正中的朱雀门是正门,向南经朱雀大街与外郭城的明德门相通,向北与宫城的承天门相对,构成了全城的南北中轴线。城内有东西向街道7条,南北向5条,道路之间分布着中央官署和太庙、社稷等祭祀建筑。
从城市的平面布局来看,规划者严格讲求左右对称。全城以宫城的承天门、皇城的朱雀门和外郭城的明德门之间的连线,也即承天门大街(亦名天街)和朱雀大街为南北向中轴线,以此为中心向左右展开。为突出北部中央宫城的地位,以承天门、太极殿、两仪殿、甘露殿、延嘉殿和玄武门等一组组高大雄伟的建筑物压在中轴线的北端,以其雄伟的气势来展现皇权的威严。之后,随着不断增添新殿,才使这种格局有所变化。
天人合一是汉族传统文化的核心之一,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深受这一思想的影响,地上的城市往往是天上的写照,从而使城市称为宇宙的象征。“天子”居住的都城更是如此,唐都长安城这一人间杰作亦不例外。
宇文恺将龙首原六坡与《周易》的干卦结合起来,充分利用地形制定规划,终于成就了一座规模宏大、设计周详、制度谨严、布局井然的大都市。
④ 经常看到香港的街边站着很多印度人他们是做什么的
去过香港旅游的朋友会发现一个现象,那就是在香港的街边会有很多的印度人,无论是从事于小型的经商,或者是一些工作人员,印度人还是存在一定的人群。当然这些人群还是以印度男性为主,他们头上有着印度人特有包裹头巾的一种装扮,所以也给人一个非常直观性的认识。
无论是任何人群在一个地方,他所在的行业以及他个人的工作,对于一个地方的发展都有一定性的作用,所以香港有今天的繁荣,无论是对于英国人,印度人还是香港本土人,大家都有着一定的努力,才促使香港今天经济腾飞的样子。
⑤ 历史上有哪些来过中国并且比较有名的印度人
其实真要说,还是非常多的。
中印文化交流史也是浩瀚两千年呢。
想到哪写到哪吧。
曾经来过中国的名人多数是僧人,太多太多了。
摄摩腾、竺法兰,中天竺人,《四十二章经》译者。
竺法护,月氏国人(贵霜王朝),《法华经》。对汉传天台宗影响较深。
鸠摩罗什,龟兹国印度后裔,被强撸到中原,汉传佛教四大译师之首。
佛陀耶舍,罽宾(克什米尔地区)人,译《四分律》。
达摩祖师,马德拉斯人,汉地禅宗祖师。天下武功当数少林,少林武功源自南印,我就随口一说。
善无畏、不空、金刚智,中印度人,汉传密宗祖师。
僧人的部分翻翻书都可以找到很多很多啦。
另外一些和佛教无关的名人:
柯棣华大夫,印度白求恩。
泰戈尔,这个不用说了吧,那张着名的林徽因、徐志摩与他的合影。
尼赫鲁,印度开国总理,中国建国前10年中印关系蜜月期的时候来的。
英迪拉•甘地,印度总理,尼赫鲁的女儿。少女时被爸爸带到了中国。她成为总理后与中国关系跌至冰点。
拉吉夫•甘地,印度总理,英迪拉的儿子。开启中印关系的破冰之旅,推动中印外交正常进程。被小平摸摸头叫过“小娃子”。我也是随口一说。
还在世的来过中国的印度名人也很多了,宝莱坞那几位标志性人物都来过的。
⑥ 唐代外国人是怎么来到长安的
唐代的外国留学生与新罗人最多,唐长安城的外国人与波斯人最多,唐长安城中的外国商人,使者,留学生,留学生等,总数不限3万人,当时来长安礼堂通史的国家地区都拿300个,因为长安比较发达,所以当时的外国人都来到了长安。
⑦ 千年前的长安是个国际大都市,唐朝时期有哪些国外友人来访
当时有西域人,还有一些阿拉伯人,波斯人都喜欢来长安定居,以及周边的一些国家,比如说当时的越南,高丽,他们国家的文化也受到了中华文化的影响,当年他们也纷纷来到长安,有些是为了旅游和学习,有些直接定居在长安了,所以长安在当时可以说是一座世界级的国际城市。
并且当时,还有高丽人,也就是相当于现在的朝鲜韩国一代,他们也会通过东北地区进入长安,像现在的韩国,哪怕是朝鲜,他们的文化也是受到了中华文化的影响,所以说在当时唐朝的长安可以说是世界上影响力巨大的一座城市,也是一座多元化的大熔炉,虽然外来的移民非常多,但是主要还是以中原文化为主,不少外来人口也会被当地慢慢同化,毕竟在当时还是中原文化强势的。
⑧ 吐蕃攻入长安为何抢完就走吐蕃人“醉氧”是怎么回事
吐蕃攻入长安抢完就走是有三个原因,第一个原因没有那么多的钱来支撑;第二个原因,来自郭子仪的拯救;第三个原因,吐蕃人“醉氧”。吐蕃人“醉氧”是因为他们住惯了氧气稀少的高原,所以下来长安有点氧气太多,他们就会身体不适。
第三个原因,吐蕃人“醉氧”。
我们都知道吐蕃人主要是生活在氧气稀薄的青藏高原,等来到了长安之后,平原地区氧气充足了,吐蕃人却受不了了,刚开始的几天还行,后来就开始各种的不适应,所以只能是捞点东西回老家了。
⑨ 唐朝在长安都会出现什么国家的外国人,他们是如何生活的
元七至公元九世纪,中国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帝国,唐文化异彩焕发,缤纷灿烂。许多外国人受华夏文明的吸引,纷纷到中国来生活。
另外,唐朝时做官的外国人也很多,甚至有种说法是“唐朝时做官的外国人多达三千,波斯人甚至官拜宰相”。这种说法具体如何不得而知,但孙光宪《北梦琐言》云:“唐自大中至咸通,白中令入拜相,次毕相諴,曹相确,罗相劭,权使相也,继升岩廊。崔相慎曰:‘近日中书,尽是蕃人。’蕃人,盖以毕白曹罗为蕃姓也”。说明唐代外籍人士在朝为官者不少。
由于唐朝经济稳步发展,文化高度繁荣,国力强盛,在当时世界上是最先进的国家,处于世界历史的先导地位,亚非地区,许多国家的使节、商人、学者、艺术家、僧侣、愿意到唐朝、到长安。来求学、贸易。当时交往国家多达 70 多个,外国贵族多派子弟到长安的太学学习中国文化。
其次,唐代便利的交通及管理制度为国际交往提供了方便。陆路四通八达。海路开辟更多,有三条路去日本。并开辟了从广州越南海到东南亚,西亚及埃及和东非的海上交通。因此,唐在当时国际上有很高的声望,是世界各国经济文化交往的中心
而长安当时又是中国的中心,在长安生活着那么多的外国人也就不难理解了。
⑩ 唐僧去印度花了多长时间
来回加在天竺呆的时间一共十七年,带回了三百多部佛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