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印度资讯 > 与英国争夺印度的是哪个国家

与英国争夺印度的是哪个国家

发布时间:2023-01-07 19:56:55

① 迷你历史课之—— 法印战争是如何开始的

文/卜猫

法印战争是法国和英国之间争夺北美领土的战争。来了解一下战争是如何开始的,它是如何得名的,还有一些关于这场冲突的趣事吧。

法印战争

想象一下和你妹妹一起分享你最喜欢的冰淇淋。剩下的不多了,所以你把它舀到两个碗里。然而,她生气了,因为她认为你得到的更多,所以她从你的碗里拿出一勺。你生气是因为她现在的冰淇淋比你多,所以你从她碗里拿出两勺。很快,你们就吵架了,还抢了对方的冰淇淋。那时候你妈妈会把冰激凌从你们俩手里拿走。

就像你和你妹妹想要更多的冰淇淋一样,在法国和印度战争期间,法国和英国都想要在北美拥有更多的土地。最终,两国为争夺这块土地爆发了战争。

我们称之为法印战争,因为法国和休伦印第安人结盟对抗英国。然而,英国也有土着美国人站在他们一边战斗,他们是易洛魁联盟的一部分 (the Iroquois Confederacy)。

堡垒之战

正如英国在北美有殖民地一样,法国也有殖民地。有时,他们都声称拥有相同的土地,就像两个人可能会争夺同一张椅子在游戏中的音乐椅子。

俄亥俄河谷首先被法国人占领。当英国人搬进来为自己占领时,法国人则修建了军事堡垒。1753年,乔治华盛顿代表弗吉尼亚殖民地副总督下令法国人离开他们的堡垒。

当法国人拒绝时,副总督于1754年在俄亥俄河上建造了一座英国堡垒。法国人发现了他的堡垒,就把它毁了。取而代之的是法国人建造了杜克斯内堡(Fort Duquesne,发音杜凯恩)。

战争开始了

乔治华盛顿和他的士兵南下把法国人赶出去。在他们的旅途中,他们与一群法国士兵战斗,俘虏了他们并杀死了首领。为了保护他的士兵免受法国军队的袭击,乔治华盛顿建造了自己的堡垒。然而,当法国和他们的印度盟友赶上华盛顿时,他们让他交出了新建的堡垒。

当英国首相听说华盛顿的损失时,他决定对法国的堡垒发动偷袭作为报复。然而,由于英国政府的其他成员想与法国开战,他们把这个秘密计划告诉了所有人。作为回应,法国人召集了更多的军队,这就是为什么在堡垒和土地上的混战变成了法印战争。

课程总结

让我们回顾一下。法国和印度战争是法国和英国之间的一场冲突,这两个国家都声称拥有俄亥俄河谷的土地。我们称之为法印战争,因为法国和休伦印第安人结盟对抗英国。当英国人迁入俄亥俄河谷时,他们建造了堡垒。作为回应,法国人建造了自己的堡垒,乔治华盛顿代表弗吉尼亚殖民地副总督下令他们撤离。乔治华盛顿自己的堡垒被毁后,英国首相决定对法国的堡垒发动偷袭作为报复。作为回应,法国人要求增援,围绕堡垒和土地的混战演变成了法印战争。

② 什么时候英国侵略印度

1757英国侵略印度。

1757年以后逐步沦为英国殖民地。1947年6月,英国颁布《蒙巴顿方案》,实行印巴分治。同年8月15日成立印度自治领。1950年1月26日宣布成立共和国,同时成为英联邦成员国。

经营英国在印度事务的主要实体是不列颠东印度公司,1818年马拉塔人势力最后覆灭后,大多数印度王公都承认了东印度公司的宗主权。

(2)与英国争夺印度的是哪个国家扩展阅读

英国对印度的入侵

最晚被英国兼并的印度领土有信德(1843年)、锡克人控制的旁遮普(1849年)、贝拉尔(1853年)和奥德(1856年)。由于殖民者的种种不利政策,1857年爆发了着名的印度民族大起义。

1858年通过的《改善印度管理法》取消了东印度公司,由印度事务大臣接管其全部职权;并成立以印度总督为首的印度政府。英国人也正式结束了已无存在意义的莫卧儿王朝,将巴哈杜尔沙阿二世流放到缅甸。此后印度进入由英政府直接统治的时代。

英国直接统治下的印度(称英属印度)分为13个省,其中包括缅甸。另外约有700个由印度王公统治的土邦在英国严密监督下存在着,这种土邦占整个印度面积的40%(有些省里也有土邦)。

以印度为根据地,在亚洲遏制俄国扩张的思想使一些英国官员致力于西北方向扩展英属印度的疆域,结果引发了1878年至1880年的第二次阿富汗抗英战争。1885年,印度国大党成立。1906年组建全印穆斯林联盟。英国人有意识地利用了印度教徒和穆斯林之间的矛盾。

在1885年以后,印度几乎每年都有民族主义者的集会,但维多利亚时代的英国官僚显然漠视印度人的诉求。英国人在印度的统治目标仅仅是避免出现饥荒。

1909年英国通过莫莱-明托改革法案,规定穆斯林和印度教徒在立法机构改选中实行分别选举,此后教派政治成为制度,印度民族运动分裂。

③ 曾与英国挣得多印度的是哪个国家

主要是葡萄牙和法国,还有荷兰。
其中最先殖民印度的是葡萄牙,在16世纪中期。当时主要控制的是印度沿海部分。
17世纪英法葡荷四国开始争夺印度沿海部分。主要是从葡萄牙手中夺取的。
18世纪主要是英法在争夺。英国占上风,法国只剩下几个城市。
19世纪英国独占印度,并逐渐进入内陆,直到殖民整个印度。

④ 印度被哪个国家统治过

英国。
时间1600--1775
英国在印度的早期殖民掠夺(1600~1757) 中世纪末西方国家热慕印度的富庶,千方百计想到印度发财致富。发现好望角(1488)和绕过好望角直达印度西岸卡里卡特(1498)的都是葡萄牙人。他们收购印度的香料 (胡椒、生姜、肉桂、豆蔻)在西方销售,获得厚利。但葡萄牙国弱民贫,只能占领印度海口,不能深入内地,不能成为殖民主义强国。继之而起的是荷兰。荷兰商人垄断了香料贸易,抬高了产地收购价格,降低了西方的销售价格。1600年12月31日,英国为了同荷兰商人竞争而成立了英国东印度公司。英荷两国商人剑拔弩张,武装冲突一触即发。到了1623年,英荷才达成默契:荷兰垄断东印度群岛,英国垄断印度次大陆。
英国东印度公司在1609年续领特许状时,取得了5项特权:掠地铸币、筑城养兵、缔结盟约、宣战媾和、审理刑事民事案件。80年后,1689年孟加拉、马德拉斯、孟买3 个管区形成。1651年东印度公司被允许在胡格利通商(见彩图孟加拉胡格利港-葡、法、英殖民者先后在此建立商站)。1698年买下3个村子的包税权,实际上等于买下3个村子的领土,其中的一个村子就是加尔各答。后来,东印度公司的中心就从西海岸转移到孟加拉。在这个时期内东印度公司的活动主要是为建立政权准备条件。其中清除法国势力和培植亲英势力是主要因素。加尔各答原是偏僻荒村,从18世纪初起,商业开始繁荣。当地商人和钱商都大发横财,出现了一股强大的亲英势力。这股势力的存在为英国取得孟加拉政权创造了条件。普拉西战役(1757)开创了英国统治印度的时期。1765年东印度公司取得孟加拉、比哈尔、奥里萨的收税权,主宰了孟加拉。公司直接掌握了财政和军权,间接掌握了行政权。印籍人员负责办理事务,但无实权。史书称之为“双层统治”。当时,统治者是一伙强盗,人民深受痛苦。从 1772年起情况有所改变,但“双层统治”的格局却持续很久。过去,东印度公司要从英国拨款来印度购买货物运往国外销售。自从1765年以来,他们就用孟加拉的税收购买印度货物,运销国外,牟取厚利。但英国政府每年迫使东印度公司向政府交付40万英镑。当时英国殖民势力霸占市场,盛行强制买卖,生产者往往被迫按低于成本的价格出售自己的产品,因此英国大量收购印度货物并没有刺激印度的工业生产。
18世纪下半期,英国工业革命迅猛发展。英国工业资本家不遗余力地迫使东印度公司增加英国工业品的出口。他们认为东印度公司垄断贸易是英国工业发展的障碍。从1793年起,英国工业资本家对东印度公司及其商业特权发动猛烈攻击。 自从东印度公司成立以来,英国新贵族海陆军军官为帝国扩张领土立下了□马功劳,新贵族资本家在东印度公司的名义下积聚了大量财富并且集中了巨大权力。自从工业资本取得优势以来,新贵族在东印度公司的权力和财富就逐步被转移到代表英国资产阶级总体的英政府手中。1773年,英国议会通过《东印度公司管理法》。其目的是使政府管理东印度公司在伦敦和印度的事务,使政府取得对英属印度的政治指导权。1784年英国议会又通过《改善东印度公司和不列颠领地行政法》(即《印度法》),使政府享有政策上的管理权。
英国工业革命开始后,工业资本家力图控制印度,以使英工业品畅销印度各地。所以,18世纪末与19世纪初也是英国在印度扩张领土最突出的时期。在55年内(1763~ 1818)英国在印度直接进行过30次兼并土地的战争。在52 年内(1766~1818)英国与印度地方政权签定过23次割地条约。它在50年内(1765~1815)解决了欧洲其他国家在印度绝大多数的据点。 最有成效的兼并方法是同土邦缔结“补贴金联盟条约”。这是利用盟国的经费供养英国军队。它把精兵驻扎在盟国要地,控制它的防务和外交。巨额的“补贴金”往往超过土邦的承受能力,迫使土邦财政破产,割地抵债。 1798年英国同海德拉巴签定第一个“补贴金联盟条约”,土邦解散原有的法国人训练的军队,每年出24万多英镑给英国人并由后者训练6个营的军队,要英国保证它不受马拉特势力的侵扰。
1818年6月,马拉特势力覆灭。拉贾斯坦、中印度、卡提阿瓦半岛的一些首脑都承认了英国的主权。除旁遮普和信德外,英国已经控制整个印度,印度成了英属印度帝国。1818年后,殖民统治基本上处于巩固政权时期,但是也还有过两起兼并高潮。第一批被兼并的是信德(1843) 和旁遮普(1849)。英俄两霸的角逐遍及亚洲。19世纪的战争大多是为了侵略殖民地或是争夺殖民地。英国惯于利用印度的人力财力对邻国进行战争。除前一时期侵略尼泊尔战争(1814~1816)外,其他重要战争如两次侵略缅甸战争(见英缅战争)、第一次侵略阿富□战争(见阿富□抗英战争)以及侵华鸦片战争(1840)都发生在这个时期。经过对锡克教徒两次战争(1845~1846,1848~ 1849)占据了旁遮普以后,英国殖民地疆域就达到了防范沙俄南下的天然界线。
另一批被兼并的土邦是贝拉尔(1853)和奥德(1856)。它们的被兼并,与英国的纺织工业有关系。贝拉尔是理想的原棉供应地,奥德是理想的英国棉织品的销售市场。 19世纪30、40年代印度大兴铁路,50年代电报畅通。英国自信实力已经强大,可以不再依靠旧势力的协助,用自己的力量单独地统治印度。在这个时期英国用“绝嗣丧权原则”兼并的土邦有萨塔拉(1848)、那格浦尔(1853) 和詹西(1854)。
最后阶段的兼并引起了 1857 年的印度民族大起义。这次大起义后,英国正式结束了名存实亡的莫卧儿王朝,也结束了东印度公司。1858年颁布的英国女王诏书开辟了一个新的统治方式。
英国政府直接统治印度(1858~1947) 1858年后,英国政府直接统治印度。行政制度不断强化。《帝国立法参事会的法案》规定,印度由英王通过印度事务大臣进行管理。印度事务大臣接管了原属东印度公司董事会及印度事务管理局的全部职权。印度事务大臣是内阁成员,对议会负责。有一个顾问性质的印度委员会协助印度事务大臣管理印度。印度委员会的人员不超过15人,不少于10人,任期7年,由印度事务大臣任命,其中至少有 9人曾在印度任职(或居住)10年。

⑤ 对印度的征服和掠夺以哪个国家为首通过什么机构来实现开始于什么时候

一英国为首,通过东印度公司实现,始于1600年12月31日。
透英皇伊丽莎白一世授予该公司皇家特许状,给予它在印度贸易的特权而组成。

⑥ 关于印度从被殖民时到现在的历史

印度沦为英国殖民地的过程 15世纪末,随着印度的新航路被发现,欧洲殖民者开始纷至沓来,先后有葡萄牙、荷兰、英国、法国等殖民国家来到印度,在印度进行殖民掠夺和瓜分,并发生激烈的斗争。

到17世纪末,英法成为争夺印度的最大对手。

早在1600年英国就成立了东印度公司,[17~19世纪中期英国对东方(主要是对印度和中国)进行商业垄断贸易和殖民扩张的组织。

全称对东印度群岛贸易的英国商人联合公司。

总部设在伦敦]。

在同法国的殖民争夺中,英国始终处于有利地位。

1757年英国在普拉西战役中取得胜利,印度开始沦为英国的殖民地。

1763年,英法七年战争结束,英国击败了法国,取得了法国在印度的大量殖民地,法国则退守印度沿海几个殖民据点,英国排除了阻挠其称霸南亚次大陆的最大竞争者。

1764年,莫卧儿皇帝阿拉姆沙在布克萨尔战役中投降英国东印度公司,莫卧儿王朝沦为英国殖民者的附庸,(名义上存在到1858年)。

从1765年开始,英国开始侵占印度的大片领土。

英国殖民者先后侵占了印度的孟加拉、奥德、迈索尔、马拉塔联盟、德里和信德等地,于1849年正式吞并了印度。

三、英国在印度的殖民统治(一)英国东印度公司统治时期(1600~1858) 17~18世纪,(早期殖民掠夺)英国处在原始资本积累时期,需要大量的资本来发展本国的资本主义。

因此,这一时期,英国对印度的掠夺主要是:海盗式的抢劫、欺诈性的贸易、勒索战争赔款、强征赋税和对部分商品实行垄断贸易等。

英国从印度榨取的巨额财富成为英国发展的强大动力,为英国工业革命的开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为英国成为世界头号工业强国提供了有利条件。

而印度的情况则进一步恶化,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昔日东方商品财富和工场手工业荟萃之地已不复存在。

18世纪末~19世纪初,英国工业革命正在开展,工业资产阶级迫切要求开拓印度市场,以便扩大商品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为此英国 *** 先后于1813年和1833年取消公司对印度和中国的贸易垄断权,并于 1858年,撤销东印度公司。

公司除股本外,其余财产归英国国家所有,东印度公司在印度的统治宣布结束。

(二)英国 *** 直接统治时期(1858~1947) 英国 *** 于1858年撤消了东印度公司,结束了东印度公司在印度的统治。

英国 *** 开始对印度进行直接统治。

英国内阁设印度事务大臣;印度总督改称为副王,成为英国驻印度直接代表。

完成工业革命的英国加紧了对外扩张的脚步,逐步将印度沦为它的原料产地、销售市场和投资场所。

从19世纪中期起,英国开始对印度进行资本输出,到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英国资本大量进入印度的工业部门,印度最终沦为英国的原料产地、销售市场和投资场所。

印度的大量财富流入英国,史称“财富外流”。

而印度的经济则进一步遭到破坏,人民生活更加恶化,民族矛盾尖锐,人民起义不断。

在19世纪中叶,印度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并得到发展,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印度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并登上了历史舞台,成为印度民族解放运动的领导者,在民族资产阶级的领导下,印度人民经过长期的斗争,最终在1947年获得了独立,结束了英国在印度的殖民统治,从此印度走上了独立发展的道路。

⑦ 对东印度开始进行政府掠夺的是哪个国家

世界近代史上建立过东印度公司的不止一个国家,16世纪末17世纪初,先后有葡、英、荷、丹、法等国在东半球的印度、印度尼西亚、马来亚等地成立过东印度公司。
至于为什么都取名“东印度公司”,这和哥伦布错把美洲当作印度并以讹传讹有关。1492年,哥伦布航行到达今天中美洲的西印度群岛,错把它当作印度,把当地土人当作印度人(今天仍把美洲原住民称为印第安人,在英文里与印度人是同一个单词)。以后人们发现错了(哥伦布本人至死不承认自己错了),但仍然将错就错,把真正的印度(甚至印度尼西亚等一些东南亚国家)叫做“东印度”,把美洲加勒比海的岛屿叫做“西印度”,上述这些殖民公司的名称就由此而来。
成立东印度公司的欧洲国家虽然很多,但较为有名的是英、法、荷等国。英、法、荷之所以都在东半球设立东印度公司,是因为17——18世纪,这三国是世界上主要的殖民国家(还有西班牙,不过它主要在西半球扩张),它们在东半球的争夺尤其激烈,争相成立东印度公司是它们之间争夺的重要表现和手段。不过由于英国后来打败了荷兰、法国,取得了最后胜利,英国东印度公司也存在时间最长,变得最有名,以至于人们一提起东印度公司就误解为就只有英国一家,其实并非如此。
不过,与今天我们所习见公司不同的是,这些东印度公司都是从自己政府那里获得贸易独占权而且拥有军队(包括舰队),在殖民地建立政府机构,对殖民地进行残暴的政治统治、经济掠夺以至于贩卖奴隶、毒品的军政经合一的殖民机构。它们产生和存在于16世纪末到19世纪上半期,对各国资本主义原始积累起了重要作用。
随着工业革命的开展和逐步完成,自由竞争、自由贸易已成为新兴工业资产阶级的强烈要求,这种特权公司已不适应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的要求,18世纪中期,先后被各国政府解散

⑧ 印巴战争的起因是什么

首先,第一次印巴战争。1947年印巴战争或第一次克什米尔战争,是印度与巴基斯坦之间就克什米尔地区的主权问题于1947年到1949年爆发的一场战争。它是印度与巴基斯坦之间大规模战争中的第一场。开战原因如下:
1、在英国殖民时期,克什米尔是一些名义上依然独立,但实际上依附英国的印度国家之一。英国从印度撤军后,从英属印度独立出来的两个国家印度和巴基斯坦都要求克什米尔加入它们。克什米尔则要求独立。
2、英国撤军后一支由亲巴基斯坦的部落和巴基斯坦士兵组成的军队从巴基斯坦西北边省进入克什米尔。印度借此机会也进军克什米尔,由此导致克什米尔战争的爆发。
3、战争结果。印巴双方议和,克什米尔丧失了其独立地位,1948年的停火线实际上成为克什米尔的分裂线,巴基斯坦占据克什米尔的2/5,印度占据3/5。
第二,第二次印巴战争。1965年3月27日——1965年9月20日,印巴争夺库奇兰恩地区和克什米尔地区又展开了一次较量。开战原因如下:
1、1965年2月,印度陆军在航空兵的支援下突然占领了库奇兰恩的北部地区。3月27日早晨6点30分,在强大火力支援下巴基斯坦军向印军发起了猛烈进攻,由于库奇兰恩地势狭小,水网遍布,不适合大规模的作战行动,双方签订停火协议。
2、印度没能全面占领库奇兰恩的北部地区,心有不甘,立即开始了对克什米尔的争夺。1965年8月巴基斯坦的“自由战士”的穆斯林武装人员进入印控克什米尔地区,对印军的哨所、补给仓库、车队进行袭击,以达到迫使印度在克什米尔问题上进行让步之目的。但穆斯林武装人员很快被印军所镇压,5291名穆斯林武装人员被打死,战争被触发。
3、战争结果。巴军不仅在南部击退了攻入巴基斯坦国境的印军,而且乘势推进印度国境内6千米,共占领了约1200平方千米的印度国土。1965年9月20日,在联合国的调停下,印度和巴基斯坦于9月23日同时宣布:接受联合国的调停,全线停火。1966年1月4日至9日,在苏联政府的斡旋下,印巴两国同意撤退到1965年8月5日前所在地区。第二次印巴战争就此结束。双方签署《塔什干宣言》,一致同意停火撤军,并宣布不使用武力而是通过和平手段解决争端。
第二,第三次印巴战争。1971年3月,印度通过了支持孟加拉国独立的决议,1971年11月 ,印度在巴基斯坦内部矛盾激化的情况下,出兵东巴基斯坦。12月,战争进一步扩展到西巴基斯坦。战争在东巴基斯坦和西巴基斯坦两个战场展开。12月17日,印巴双方全线停火。战争原因:
1、巴基斯坦政局动荡,印度趁机支持东巴独立。1971年3月,印度内阁、议会和国大党分别开会,通过了支持东巴建立“孟加拉国”的决议。同时,在印巴边境集结军队,进行军事演习。
2、为了寻求国际支持,印度还于1971年8月间同苏联签订了《和平友好合作条约》,并从苏手中获得了坦克、装甲输送车和地空导弹等武器装备。巴基斯坦高度警惕印度的战争备战,也进行了相应备战。有了苏联的支持,印度显得底气十足。
3、战争结果。东巴守军于1971年12月16日向印军投降,东巴战场的攻防作战遂告结束。因此印度宣布,在西巴地区实行“单方面停火”。巴基斯坦接受了印度的停火建议,西巴战场的作战行动至此结束。印巴战争结束后,东巴脱离巴基斯坦,成立了孟加拉人民共和国。

⑨ 殖民主义的殖民主义史

近代殖民主义时代开始于1500年左右。15世纪末叶,欧洲人发现通往印度洋和美洲的航路,自此,商业和贸易中心逐渐由地中海转向大西洋,出现了葡萄牙、西班牙、荷兰、法国、英国等殖民国家,它们的殖民地和扩张活动遍及世界各地,同时也传播了欧洲的制度和文化。 1450-1763年欧洲国家殖民扩张的第一阶段。十字军虽然开拓了欧洲同近东穆斯林新的商业和政治交往,但通过地中海的东方贸易多为威尼斯共和国和热那亚共和国所垄断,西欧国家渴望去东方寻求财富;地理知识的进步,罗盘针的传入和造船业的发展,使得远洋航行有了可能。15世纪中叶以后,葡萄牙最先向马德拉群岛和亚速尔群岛殖民。
1498年达·伽马绕好望角航行到印度,是葡萄牙同印度贸易的开始。此后葡萄牙开始改变纯贸易的政策,开始征服商路上的据点,修筑防御工事,配置官兵,以确保其贸易的畅通。
1510年,葡萄牙占领果阿,使它变成葡萄牙殖民帝国在东方的大本营;随后又在东南亚、美洲的巴西等地扩张。
1553年,又租借了中国的澳门,以此为据点同中国进行了300年的贸易。西班牙的殖民时期持续了近3个世纪,自1492年发现新大陆以后,西班牙就积极向美洲拓殖。
1494年,在教皇亚历山大六世仲裁下,葡、西两国签订了托尔德西里亚斯条约,划分了分割世界的范围。西班牙在中,南美洲建立了庞大了殖民帝国---西班牙帝国,对土着民族实行残酷的奴役政策,以致土着人口由西班牙人最初到达时的5000万人锐减到17世纪的400万人。新航路的开辟彻底改变了欧洲的状况,原先频临大西洋的国家现处于中心状态,开始走向外部世界,殖民国逐渐取代了封建公国和城邦国家,美洲金银的大量流入引起了欧洲的物价革命,英国1650年的物价是1500年的250%,商业的变革促进了工业的发展,货币经纪取代了原先大量存在的以货易货。国外贸易的发展,使得欧洲人的饮食结构也发生了变化,咖啡、巧克力、茶叶、烟草、马铃薯大量进入欧洲市场。意大利的商业中心地位和波罗的海的汉萨同盟大大衰落,为新起的英、法、荷兰所取代。到16世纪下半叶,葡、西两国就不得不面临这些国家的挑战。
荷兰在16世纪末赢得独立,17世纪发展成世界上最早的航海和商业国家,1602年成立的荷兰东印度公司,在爪哇的巴达维亚设立总部,这是荷兰在东方的中心,通过它与中国、日本、印度、锡兰和波斯进行贸易。荷兰向东方渗透最初主要还不是殖民而是垄断当地贸易,供给本国所需的咖啡、香料等商品。
荷兰于1624年占据台湾38年之久,同时积极向北美洲拓殖,成立荷兰西印度公司。法国于16世纪开始向外殖民,1603年在北美建立新法兰西殖民地,在东方和英国争夺印度,终于为英国所排挤。英国在1553年成立莫斯科公司,与俄国进行小量的交易,以后则转向西北航路。
1600年,伦敦商人建立了不列颠东印度公司,着力在印度半岛扩张。英国于1588年打败西班牙无敌舰队之后,也开拓了向美洲的殖民活动。英国在北美大陆的殖民地多在东部沿海一带,主要经营农业,也拥有许多船舶同英国、非洲和西印度群岛进行贸易;到1763年,波士顿、纽约、费城、巴尔的摩、查尔斯顿、南卡罗莱纳等城镇都已经发展成为城市了。几个殖民国家为了适应殖民活动的扩大,复活了在地中海一带在中世纪时已经频于消亡的奴隶制度。葡萄牙人于1442年开始使用柏柏尔人为奴隶。西班牙人于1502年开始把非洲黑人输入美洲,以弥补由于大量屠杀印第安人而造成的劳力短缺。英国和荷兰的奴隶贸易分别开始于1562年和1619年。到18世纪中叶,奴隶贸易达到极盛,英国在1763年就有150艘船去非洲运载近4万黑奴。
从1689年到1763年,英国和法国发生过四次战争,战争虽发生在欧洲,却极大的改变了殖民地的面貌,特别是第四次战争----七年战争,英国大胜,获得了加拿大以及密西西比河以东的全部领土,还得到西班牙的佛罗里达。这样,经过一个半世纪的拓殖,英国一跃成为第一流的殖民大国,殖民地面积虽仅次于西班牙,但拥有强大的海军,国力殷富,威势大增,为西班牙所不及。 从1763年起,欧洲殖民扩张进入第二个阶段,工业革命时代到来后,传统的以蔗糖、烟草和奴隶为主的殖民贸易已经不再具有重要意义。工业国家对棉花、羊毛、燃料、铁、铜、锡、煤炭等工业原料的需求取代了对消费品的需求,同时这些国家迫切需要在本国之外开辟市场,以消化本国生产的工业制成品。由于欧洲地区的市场已经饱和,因此只能向美洲和亚洲(当时尚未开始对非洲的殖民)寻求发展空间。例如:印度一直向英国出口棉布,可到了19世纪中叶,英国棉布出口的四分之一倾销到印度,印度已经失去自己的出口市场。其次,欧洲向殖民地大量移民,灭绝或赶走土着民族以取得农业和工业的发展空间,或是征服和改造土着民族的社会以适应殖民地国家的需要。科学技术、交通运输特别是铁路的发展,即是对外扩张的重要工具,又在殖民地人民心目中造成了殖民国家的优越感和殖民地民族底下的自卑感。
从1763年到1875年这100多年中,英国拥有无语匹敌的海上力量,活动遍及北美洲、南太平洋、远东、南大西洋和非洲沿岸,原先在沿海的立足地成为向内陆征服的基地。1776年北美十三州独立后,英国的殖民事业受到很大打击,遂将殖民经略重点由北美洲转至资源更为丰富、市场更为庞大的印度。此外,英国还占领了澳大利亚、新西兰、非洲的皇家海岸、冈比亚、开普殖民地、亚洲的缅甸、香港等地。殖民活动的扩大使英国成为世界的工厂,英国的垄断贸易在19世纪初已经改为自由贸易,由于法国大革命宣扬的天赋人权观念影响,加上宗教、人道和经济方面的原因,英国于1807年宣布奴隶贸易为非法,此后荷兰、法国、瑞典、丹麦等国也宣布禁止奴隶贸易。这一措施使得各国在非洲沿海的据点迅速萎缩,丹麦、荷兰均于19世纪中叶卖掉了在西非沿海的商站。同时由于拿破仑战争的冲击,西班牙和葡萄牙在美洲的殖民地纷纷宣布独立,对奴隶的需求锐减,这两国在非洲的殖民力量也迅速衰弱。在北非,法国利用昔日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封建神权大帝国——奥斯曼帝国的衰败,借助消灭北非海盗的机会向阿尔及利亚、突尼斯等奥斯曼帝国的属地渗透,海盗最活跃的阿尔及利亚受到最沉重的打击,1815年美国海军打败了阿尔及利亚海军,1819年英荷联合舰队炮轰了阿尔及尔,法国也与阿尔及利亚发生多次冲突,于1830年占领了阿尔及利亚。
从1825年到1875年这段时间,除英国和法国外,欧洲国家征服新殖民地的活动已基本停止,代之以向海外殖民地移民的运动。而就英国的情况来说,英国首相本杰明·迪斯雷利在1851年的一句话可以说是这一时期英国对殖民地态度的最好总结:“殖民地是挂在我们(英国)脖子上的沉重磨盘”。以英国在冈比亚和黄金海岸的两小块殖民地为例,其商业税收远远赶不上行政开销,英国议会几次建议缩小殖民地规模或将其完全抛弃,只是由于英国皇家海军西非分舰队需要在几内亚湾建立海军据点禁止奴隶贸易,英国才最终保留这两处地区。但是,为了安置加勒比海诸岛被解放的黑人奴隶,英国在殖民地萎缩时期通过建立授权公司的形式,又开辟了塞拉利昂殖民地,美国殖民协会在同一时期开辟了利比里亚殖民地,法国则开辟了利伯维尔(今加蓬)殖民地,这些殖民地都被用来安置被释奴隶。
1833年,英国的海外领地的奴隶最后解放。19世纪40年代末。英国工业革命完成,在海外贸易和财政金融方面都占有优势。于其相反,西班牙和葡萄牙的殖民活动从19世纪中叶开始走向衰落,拿破仑战争又加速了这一过程,而民族运动却高涨起来。
1825年,西班牙失去南美洲的殖民地,英国则乘机渗透,到19世纪上半叶,拉丁美洲已成为英国纺织品的最大市场。移民潮随之而来,据估计,在1820年以后的100年中,离开欧洲的移民达到5500万。 从1875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殖民国家竞争加剧,除了老牌殖民国家(包括俄国)又出现了德国、美国、意大利,比利时和日本这些新的殖民主义国家。1860年,英法联军攻入北京,俄国乘机夺取了阿穆尔省并取得满洲的特权。两次鸦片战争打开了中国的门户,列强的竞争使任何一国都不能独占中国,遂加紧在华划分势力范围,把许多不平等条约强加给中国。中国名为独立,实则不断向外国提供越来越多的特权和租借地。后起的日本也大力向中国和朝鲜扩张,20世纪初已在中国的满洲享有特权,并把朝鲜、台湾和邻居岛屿变成它的殖民地。
1870年,普法战争结束,德国统一之后,德国地理学家腓特烈·拉策尔开始研究当时正在扩展中的德国工业产品的市场问题,并开始应用地理学为俾斯麦的帝国主义政策作辩护。他认为,由于世界在向前发展,空间对于一个国家来说将越来越重要,大国将逐渐拓展,小国变得无足轻重。世界历史对空间之要求越来越大,这个事实可以从各重要商业国家的演变明白看出:威尼斯是一个城市;荷兰是一个三角洲国家;英国是一个岛;美国是一个大陆。各强国必须遵从这个绝对的、必然的趋向,努力用殖民、合并及征服的手段来拓展他们的空间。英国帝国主义理论家哈尔夫·马金德爵士也提出了类似的理论,指出一个国家如果要生存,必须实现自给自足。控制原料产地并将其变为产品输出市场成为攸关国家利益的战略需求。在19世纪的头75年里,西方国家平均每年占领21万平方公里的殖民地,而在后25年里,平均每年占领62万平方公里殖民地。
从15世纪末到19世纪中叶,殖民主义国家在被称为“最后的大陆”的非洲占领的领土只有318万平方公里,而在19世纪最后的25年里,欧洲对于非洲的兴趣又浓厚起来,在非洲占领了2569万平方公里土地。由于欧洲的迅速工业化和人口的增加,对植物油、植物纤维、橡胶和某些矿产资源的需求增大了,而这些产品可以用廉价的工业品在非洲换得,对新原料的需要引起对非洲原料产地的激烈争夺。殖民主义国家对非洲内地的殖民始于19世纪晚期法国在塞内加尔开创的逐步推进方式,即以种植花生或油棕榈的农场为前进基地,利用药物治疗热带疾病,利用当地土着组成雇佣军队,沿主要河流向腹地推进,这种方式远比英国的沿海渗透方式有效,因此为其他殖民国家所效仿。
1870年代,南非发现巨大的金刚石、黄金等矿产又刺激其他殖民国家国家在非洲其他地区探寻同类矿藏,争夺的土地不再限于适宜种植农作物的地区,荒地、沼泽、沙漠和无人区都成为争夺的对象。1884-1885年的柏林会议上,确定了“只有实际占领才能证明对一个殖民地的统治权”的原则,已占据非洲沿海地区的国家,如英国、法国和葡萄牙,迅速与当地酋长签订协议和条约,把自己的势力扩大到内陆。新兴的工业强国——德国、比利时和意大利也加入到对非洲的争夺中来。
从1885至1900年,欧洲国家完成了对非洲的瓜分。除了埃塞俄比亚和利比里亚两个政治上独立的国家外,传统的非洲王国如阿散蒂、达荷美、索科托、布干达,以及欧洲裔非洲人建立的德兰士瓦和奥兰治自由邦等国家均沦为西方国家的殖民地或保护国。埃及名义上为独立国家,但完全受英国的控制。在亚洲,俄罗斯帝国的殖民扩张与众不同,采取了同化土着民族的文化和社会的方法,向西伯利亚、远东、高加索和中亚推进。并极力向中国渗透;先后占领了大茹兹、中茹兹、小茹兹、希瓦汗国、布哈拉汗国、浩罕汗国,并向中国的新疆地区、外蒙古和满洲地区渗透。
到1876年,地处欧洲东部和亚洲北部的东正教国家沙皇俄国已经占领了170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法国征服了安南、老挝、柬埔寨,地处欧洲西部的英国占领了东南亚的马来半岛和北婆罗洲,控制了中东的波斯湾和阿拉伯半岛南部。在大洋洲,欧洲中部后起的资本主义国家德国从西班牙手中购买了加罗林群岛、马里亚纳群岛等殖民地。除了直接征服殖民地外,殖民国家还将一些经济落后的国家变为半殖民地,如中国(清)、朝鲜、暹罗(今泰国)、波斯(今伊朗)、阿富汗、奥斯曼帝国等,在这些国家攫取了海关、交通、通商、筑路、开矿、建厂、开办银行、训练军队等权益。 直至20世纪初,殖民国家及殖民地已占全世界85%的陆地面积。几个主要强国完全控制了世界的政治和经济,原先自给自足的国家日益纳入世纪经济范畴,出现了国际劳动分工,主要工业国制造和出售高端产品,而其他国家则成了他们的原料和供应基地。殖民地竞争还加剧了军国主义的复活,由于各国的殖民地分布是不均衡的。除了实力仍然强大的英国和法国外,早已衰落的西班牙、葡萄牙仍然掌握着大片的殖民地,而新兴的美国、德国、日本和意大利这些国家只占有一些面积不大、资源贫乏的“剩余地区”。随着争夺殖民地的手段趋于激烈化,各主要殖民国家在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相继卷入一系列外交和军事冲突,如英、法、德之间的第一次摩洛哥危机和第二次摩洛哥危机,英法之间的法绍达危机,两次布尔战争,美西战争、日俄战争、意土战争等一系列冲突。
从1900至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夕,各殖民国家为了争夺新殖民地或保护既有殖民地而纵横捭阖,形成了极其复杂的利害冲突关系:德国对英国的世界霸权提出挑战;日本对俄国在亚洲的霸权发出挑战;俄国对英国在亚洲的霸权发出挑战;英国利用法国牵制德国;英国利用日本牵制俄国;法国利用俄国牵制德国;德国利用奥匈帝国和奥斯曼帝国包围俄国……为了巩固既有的殖民地,相继组成了英法俄协约国和德奥意同盟国两大集团。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同盟国(意大利倒戈)战败的结果告终。作为惩罚,地处欧洲中西部的德意志帝国覆灭,本土被削减七分之一,被剥夺了全部海外殖民地,地处欧洲中部的奥匈帝国瓦解,领土被邻国瓜分或组成新的国家,奥斯曼帝国丧失了全部阿拉伯地区的属地。随着经济的现代化、市场的调整、城市化的发展、社会文化的进步、民族解放和反殖民主义运动的高涨,到1920年代时老式的殖民主义体系已经大为削弱,殖民国家已经认识到不能通过战争的手段来获得新的殖民地。战败国被剥夺的殖民地成为国际联盟的委任统治地区交给战胜国管理,虽然实质上仍是殖民地,但国际联盟的委任统治条款已经规定受托国必须促进委任统治地居民的福利,并在适当的时候建立独立的国家。
到1930年代,出现了新的殖民主义思潮——源于地缘政治理论的法西斯主义殖民观及“生存空间”的概念。日本也在日俄战争之后开始提出亚洲国家在日本“领导”下抵御白人世界侵略的口号,并在1930年代将其演变为“大东亚共荣圈”理论。其他法西斯国家如意大利和西班牙也陆续提出了“法西斯帝国主义”和“大西班牙主义”的口号。希特勒曾在其着作《我的奋斗》中不主张德国从事海外扩张,认为在海外扩张不如在欧洲扩张对德国有利,但他后来却核准纳粹党“25点纲领”中的殖民地要求,并在1933年后鼓励德国殖民地运动派的活动。
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占领了中国东北,宣告对世界的重新分割已经再度开始,继之是1935年意大利入侵埃塞俄比亚的战争。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起因十分复杂,不能简单归结于传统形式殖民主义发展的结果,但殖民主义的变种——“生存空间”理论,以及对“生存空间”的争夺,显然是其爆发的主要原因之一。 由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影响,一战后残存的各主要殖民国家,如英国、法国、荷兰、比利时和意大利,在战争中都被削弱。在战争期间,未被占领的盟国殖民地,如印度、东非、尼日尔爾利亚、比属刚果等地的民族工业得到一定的发展,殖民帝国内部的分工体系被打破。同时,由于日本和德国借助扶植殖民地民族主义运动的方法来削弱盟国的力量,盟国殖民地的民族解放运动在战争中也在轴心国的卵翼下得到了一定的发展。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殖民地解放运动首先在曾被日本占领的荷属东印度、英属缅甸、法属印度支那等地爆发。这些地区的民族主义者曾经在战争中与日本占领军合作,建立名义上“独立”的傀儡国家。日本在投降前夕将权力及武器移交给当地的民族主义分子,令其为盟国制造混乱。
1945年8月17日,印度尼西亚首先宣布独立,越南于9月2日宣布独立。殖民地独立运动的浪潮随即蔓延到缅甸、印度、马来亚、菲律宾等亚洲国家和地区。至1953年柬埔寨独立之后,法国、荷兰和美国在亚洲的殖民地已经全部成为独立国家。举例说,英国曾是一殖民帝国,二战后,则通过“威斯敏斯特法”,给予自治领独立的权利,一些国家如加拿大等便宣布独立,但此些国家仍属于英联邦。如澳大利亚的宪法中便着明英王为国家元首。进入1950年代后,特别是1955年万隆会议之后,在已独立的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国家鼓舞之下,这一运动又发展到非洲。
1956年第二次中东战争后,英国宣布了“从苏伊士以东撤退”的政策,英国在1957年至1963年间先后撤出锡兰(今斯里兰卡)、马来亚、北婆罗洲、海峡殖民地(新加坡、马六甲和槟榔屿)、南也门、巴林、科威特、卡塔尔、特鲁西尔阿曼(今阿拉伯联合酋长国)、桑给巴尔、肯尼亚和乌干达。战后非洲国家的独立浪潮始于1956年英埃苏丹和1957年加纳的独立。
从1960年起,非洲殖民地独立运动达到高潮,1960年一年内,非洲有17个国家宣布独立,被称为“非洲独立年”,其中13个国家为原法属殖民地,3个国家为原英属殖民地(包括意属索马里),1个为原比属殖民地。
至1960年代末,英国和法国所属的殖民地已经大多宣布独立,葡萄牙这个最早的殖民帝国也是最后一个放弃殖民地的国家,葡属几内亚、莫桑比克、安哥拉经过多年的战争,在1975年获得独立[1]。殖民主义成为一个历史名词。

⑩ 近代列强争夺殖民地,印度最终沦为哪个国家的殖民地

英国 这也是英国最重要的一块殖民地。最开始建立殖民点的是葡萄牙人,后来是荷兰人,十八世纪主要的是英国和法国,最后英国打败了法国人。

在公元1600年,英国侵入了现在的印度所在的南亚大陆地区,建立了东印度公司,一直到1757年才沦为了英国的殖民地,英国统治南亚大陆地区一直到1947年8月15日,印巴分治,印度独立,1950年1月26日,印度共和国成立。

上面红色的就是当时英国殖民地在全球的分布

阅读全文

与与英国争夺印度的是哪个国家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巴基斯坦和中国的关系为什么这么好 浏览:853
伊朗和美国为什么有仇 浏览:163
为什么印尼人喜欢喷香水 浏览:145
印度歼10怎么样 浏览:676
越南马皮凉在越南哪个位置 浏览:832
伊朗女人戴什么手表 浏览:993
买越南媳妇多少人民币 浏览:413
去伊朗旅游带多少钱 浏览:23
想陪你很久很久意大利语怎么说 浏览:789
英国人怎么评价约翰 浏览:910
印度订不到酒店怎么办 浏览:932
传说对决印尼服怎么进 浏览:673
关于英国论文怎么写 浏览:406
意大利有哪些品牌的车 浏览:581
伊朗对西班牙怎么样 浏览:895
1元换多少越南盾合适 浏览:172
越南610是什么金 浏览:277
印尼什么时发生地震 浏览:35
印尼红龙鱼15公分怎么看 浏览:567
中国公元前900年什么时期 浏览: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