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印度的章西女王带领起义军保卫章西城。 这句话哪里错了
保卫章西城错了。
㈡ 印度王自称有7亿大军,唐朝使节带领8000番兵,为何他就缴械投降了
因为古印度的国王是把自己吹嘘成有自己七亿大军的,而当时的盛唐根本就不怕他们,所以唐朝使节仅仅带了8000兵士,就能让印度缴械投降。
王玄策也不会任人宰割,便拿着唐太宗的信物去各个国家借兵,当时的尼泊尔和吐蕃国借给了王玄策8000士兵,就这样王玄策开始反击,当时的阿罗顺却宣称自己有7亿士兵,企图蒙混过关。王玄策见阿罗顺是不见棺材不落泪,就开始攻城,结果三下也五除二就把他们打得落花流水,7亿大军的影子都没见到。而阿罗顺也在第二次反击中被抓。
王玄策的这一行为也使印度的各国纷纷为唐朝进贡,有的国家为了表示臣服还说自己和李世民是一个祖宗,就是老子。
㈢ 印度民族起义经过:章西女王是怎样领导这壹次起义
爆发
1857年5月9日英国驻印度军团第3轻骑兵团的85名印度士兵拒绝使用擦拭了猪油的子弹被判处10年苦役。5月10日密拉特的孟加拉部队第11轻骑兵团和20轻骑兵团发动叛乱,释放第3骑兵团士兵,并攻击英国人居民区,把所有能找到的欧洲人和印度的基督教徒都杀光了,把房子烧毁了。在密拉特的英国士兵有2083人并有12门野战炮,印度士兵有2500余人,或许是由于当地的英国军官觉得可以控制局势,于是没有通知其他地方的英国守军,而对反抗者的行动反应又慢,使得起义军队前往德里前进。
5月11日起义军队到达德里,当地的印度人加入反英运动,攻击红堡,杀掉5名英国人并要求居住在当地的莫卧儿帝国皇帝 *** ·巴哈杜尔·沙复位,他勉强同意成为叛乱的首领。西帕衣团继续屠杀城里的英国人和基督教徒。
支援与反对
反英分子看法不一致。非常多印度人加入抗英运动的原因是因为他们希望恢复莫卧儿帝国或者马拉特帝国。印东公司在1853年占领了章西地区,叛乱爆发以后,该地区的女王拉克希米·巴依发动暴力反抗。
非常多 *** 教徒因为宗教原因参加反抗运动。但是,一部分印度人不支援这壹次起义。旁遮普的锡克教徒对莫卧儿帝国恨之入骨,他们和英国人站在同一条战线。在Oudh地区,逊尼派的人民不希望什叶派的莫卧儿复位。南部地区的印度人当时并没有受到东印度公司的管辖,所以只是零星反叛,没有大的起义活动。
印东公司重新占领德里
英国没有马上反击。最后,两个兵团从密拉特和西姆拉出发,进攻德里,一路上杀了无数的印度人。与此同时,一些英国部队离开印度的土地,被调动去俄罗斯参加克里米亚战争。英国人走了近两个月的路程后,在德里附近的Badl-ki-Serai村同印度反抗者交战,并逼他们撤退德里。在这座大城市里,反抗者非常容易得到援军和粮食,英国军队为数不多,无法攻打反抗者的基地。
结果
起义虽然以失败告终,但沉重地打击了英国殖民统治。1858年8月,英国议会通过法案,撤销东印度公司。
㈣ 印度民族大起义的故事
1857年5月,在印度爆发了轰轰烈烈的民族大起义。这是印度历史上第一次由下层人民和部分爱国封建主进行的抗英独立战争。起义持续了两年多时间,席卷了整个印度的六分之一领土,有十分之一的人口参加了起义,这场独立战争沉重地打击了英国殖民统治,有力地推动了印度独立运动的发展。
19世纪上半叶,英国为加快国内工业资本主义发展,对印度进行更加疯狂的殖民掠夺和奴役,给印度人民,特别是广大农民和手工业者等社会下层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同时也损害了部分印度封建王公的利益,使印度各阶层同英国殖民者的矛盾十分尖锐,反抗英国殖民统治的民族起义在全国酝酿起来。英印军队中的印度土着雇佣兵是当时印度唯一有组织的力量。这些给英国殖民者当兵的印度士兵,在大起义前已达25万人,他们大部分来自破产农民和手工业者,多数是为生活所迫才受雇于英殖民者的。英殖民者为加强对士兵的控制,干涉他们的信仰,触犯他们的种姓,削减他们的薪饷,激起了广大士兵的强烈不满,他们多次举行武装反抗,成为印度人民反抗英殖民统治的核心力量。
爆发民族大起义的导火线是涂油子弹问题。1857年初,殖民当局用牛油和猪油做润滑油涂在子弹上,这带有明显的种族、宗教歧视,严重伤害了广大信仰印度教士兵的感情,军队哗变事件不断发生。3月29日,第三十四团一名士兵怀着对殖民者的满腔怒火,开枪打死3名英国军官,被处绞刑。这一事件加速了民族起义的爆发。
5月10日,驻德里附近米鲁特的印度士兵首先起事,点燃了印度民族大起义的烈火。他们放弃宗教偏见,用曾经拒绝使用的涂油子弹打击英殖民者。起义士兵焚烧军营、袭击教堂、封锁铁路、释放囚犯。当晚,米鲁特起义军乘胜向德里进发。德里城内军民纷纷响应,严惩英国军官,烧毁殖民者住宅,打开城门迎接起义军。起义者很快就占领了古都德里,成立了起义政权,对英国统治者心怀不满的贵族和僧侣也参加起义队伍,初步形成了一个包括各阶级、各种族力量的反英战线。
英殖民者急忙从各地调兵围攻德里,4万起义军英勇战斗,不断出击,连挫英军,使其无法前进一步。德里起义的重大胜利沉重地打击了英殖民者,有力地推动了各地反英斗争,起义烽火很快遍及印度的北部、中部和南部。北方奥德省的勒克瑙、坎普尔起义在全境取得胜利,对从东南方向进攻德里的英军造成很大威胁;中印度的詹西起义军由女王率领,攻占了市区,恢复了女王王位;印度南部的海德拉巴和孟买起义也取得了胜利。
在起义迅猛发展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以德里、勒克瑙、詹西等大城市为中心的起义据点。德里成为英军进攻的首要目标。德里起义军在挫败英军进攻后,没有乘胜出击,在战略上采取守势。随着斗争的日趋严峻,混进起义队伍的封建王公贵族阴谋叛变,地主富商哄抬物价,他们还私通英军,内外勾结,严重地削弱了起义队伍的力量。9月14日,英军向德里发起总攻,在猛烈炮火的支援下攻进城里。起义军同敌人展开巷战,顽强战斗6天6夜,打死敌军5000余人,最后被迫退出了德里。9月19日,德里陷落后,奥德省的首府勒克瑙成为起义军的中心。1858年初,集中在勒克瑙的起义军已达20万人,但大部分人的武器是马刀。3月初,英军集中9万装备精良的军队和180多门大炮进攻勒克瑙。起义军不畏强敌,英勇作战,坚持了两个多星期后,于3月21日撤离勒克瑙。
此后,詹西又成为起义的中心。3月25日,英军进抵詹西城西南。25日,双方展开激烈的炮战,詹西女王亲临前线指挥,带领士兵冲锋陷阵。4月4日,由于内奸出卖,敌人从南门攻进城里,女王带领1000名战士冲向敌人,与敌展开白刃战。后北门也陷落,女王见大势已去,被迫于当晚突围。5日,詹西城失陷。德里、勒克瑙、詹西等起义中心相继陷落后,各地分散的起义军约15—20万人转入游击战。中印度起义军自詹西陷落后,即向卡尔皮集中,并决定据守这一战略要地。但当即受到北印度和南印度敌军的夹击,不得不于5月22日撤离,向西边的瓜廖尔进军。6月1日,起义军解放瓜廖尔,建立了临时政权。英国对此十分恐慌,从各方向调兵遣将进攻瓜廖尔。17日,战斗在城东南郊激烈展开,詹西女王始终和起义士兵一起奋战。起义军作战非常勇敢,由于遭到敌人炮火的猛烈轰击,起义军伤亡越来越大,但詹西女王仍不断地向前线聚集部队,英勇抗击敌人的进攻,坚守最后的防线,最后壮烈牺牲,表现了她非凡的勇气和英雄气概。20日,起义军退出瓜廖尔,转战各地,与英军周旋,使英军疲于奔命,一筹莫展。但由于起义军内部发生矛盾,无法协同作战,英军实行收买政策,许多封建主叛变投敌,起义军首领有的退走尼泊尔,有的被害遇难。到1859年底,各地零星的游击战最后都停止了。
关于这场大起义的性质,西方国家认为是印度兵变或是封建王公叛乱,企图否定这个重大事件的政治意义和民族性质。马克思最先对这一事件作出了民族起义的判断,列宁也称这次起义为印度土人反抗英国的起义,印度革命者把这次起义称为第一次印度独立战争。断定这次起义为民族大起义是有充足理由的。民族起义是指各阶级共同进行的以推翻外国统治为目标的起义。在近代通常发生在殖民地,在半殖民地一般没有民族起义,只有抵抗外来侵略的民族战争。殖民地之所以会发生民族起义,是因为外国殖民者对殖民地实行残酷的殖民统治,不仅压榨人民,也损害了某些封建主的利益,在一定条件下,会促使他们和下层人民一起结成统一战线,共同发起反殖民起义。印度大起义就是这种情况。
轰轰烈烈的印度民族大起义在英国殖民者的残酷镇压下虽然失败了,没有达到推翻英国殖民统治的目的,但它却给英国殖民者以沉重打击,使英国消耗战费4000多万英镑,大批英国军官和士兵毙命,打破了英国殖民者不可战胜的神话,增强了人民斗争的`信心。
继这次起义后不久,爆发的1860年孟加拉农民起义就是与这次民族大起义有密切联系的。这次民族大起义是印度历史上的重要转折点。起义以前的100年是英国征服印度和建立殖民统治的时期,起义以后,迫使英国为了加强殖民统治,而采取了一系列改革措施:撤销东印度公司,由英国女王直接统治印度;下诏书尊重当地王公的权利,调整了与封建主阶级的关系;彻底改组军队,增加英籍士兵人数;加强铁路、通信建设等。这些措施不但加速了印度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也促进了印度民族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发展和壮大,为英国在印度的殖民统治彻底瓦解创造了物质基础。这次民族大起义又是印度民族斗争史上的里程碑。在此之前是以爱国的封建主为领导的旧式起义和斗争,在此之后则是以资产阶级为领导的新式起义和斗争。印度民族大起义打乱了英国的侵略部署,间接地支援了其他亚洲国家的反英斗争,在亚洲近代史上也占有重要地位。
这次民族大起义被英国殖民者残酷地镇压下去了。起义的失败,除了统治印度的英国资产阶级实力强大,英军武器精良,装备先进,起义军装备和纪律都不如英军外,其主要原因是:
第一,掌握起义领导权的封建主在英国威胁利诱下,纷纷投降叛变,使起义遭受极大的损失。起义爆发后,一些封建主因其特权被剥夺,与殖民者发生矛盾而参加了起义,但在英国殖民者的收买政策下,除少数土邦王公外,多数都叛变投敌了。
第二,起义军组织分散,行动上各自为政,缺乏得力的领导人和统一的领导,不能协调一致地打击敌人。德里起义军声势很大,也建立了政权机构,但并未成为领导全国的中心,使德里保卫战成了孤军作战。以后在各地开展的游击战也是互不配合,结果被英军各个击破。
第三,起义军在军事上采取单纯防御战略,使敌人掌握了主动。北印度各地的印籍士兵发动起义后,几乎同时向德里集结;德里失陷又一起向勒克瑙转移,而且均取守势。当时德里并不是英军要地,如北印度起义军不向德里集中,而向旁遮普的白沙瓦、孟加拉的加尔各答、西印度的孟买、南印度的马德拉斯等战略要地发起进攻,就可大量牵制敌人,使战局完全改观,由于起义军采取了单纯防御战略,使英军能调集兵力,进攻起义的中心地区,接连攻克德里、勒克瑙、詹西,使起义失败终成定局。
㈤ 印度土兵大起义有多少人参加
印度民.族大起.义,又称印度雇.佣军兵变、土兵起.义,是指1857年到1859年由印度封.建主领.导的、以印度雇.佣兵为骨.干的反.抗英国殖民统.治和争取民.族独.立的起.义,发生在北部和中部印度,主要领.导者是章西女王和巴哈杜尔·沙二世。
这次起.义终结了英国通.过东印度公.司管理印度的体.制,使得印度置于英国直接统.治之下,故此常被视为印度的第一次独.立战争。
19世纪上半期,印度完全沦为英国的殖民地。英国极力把印度变成商品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激起农.民和手工业者的极大仇.恨。英国在印度实行兼并封.建主领地的政.策,引起许多贵.族的不满。
1849年英国吞并旁遮普以后,取消20万印度雇.佣兵的特.权,激起印度雇.佣兵的不满情绪。
早在1856年 ,印度教.徒和伊.斯.兰教.徒就在广大城乡进行各种形式的反英宣.传。
从1857年2月到4月,军.队起.义事.件不断发生。5月11日,起.义者进入德里,拥立莫卧儿皇帝巴哈杜尔·沙二世为印度皇帝,成.立了由十人组成的行政院为领.导机.构。起.义者占领古都德里,激发了各地起.义的迅速发展 。年轻的章西女王拉克希米·巴伊于6.月领.导人.民起.义。起.义波及北印度和中印度广大地区,中心是德里、坎普尔、勒克瑙。从6.月上旬到9月中旬,起.义者进行英勇的德里保卫战。7月初,巴雷利起.义领.袖巴克德·汗到达德里,被任命为德里起.义军总司令。但巴哈杜尔·沙二世周围的封.建贵.族反.对巴克德·汗,致使起.义军失去统.一指挥。9月中旬,在血战6天之后,德里陷落。巴克德·汗率军出走法鲁哈巴德。巴哈杜尔·沙二世屈膝投降,后被囚在仰光。德里陷落后,奥德首府勒克瑙成为起.义军的中心。
1858年初,集中在勒克瑙的起.义军接近20万.人 ,其中3.5万以上是孟加拉军团的印度雇.佣兵。2月19日至3月19日,起.义军在勒克瑙进行艰苦的保卫战,最后被.迫撤出城市。3月22日至4月3日,在章西女王拉克希米·巴伊领.导下,起.义军进行詹西保卫战。6.月,这位女王在瓜廖尔牺牲。
㈥ 你知道印度詹西女王的事迹吗
詹西女王,是1857——1859年印度民族大起义着名领袖之一。原名马努.芭伊,出生于印度贝拿勒斯士邦的一个小官员家庭,她从小喜爱骑马射猎,武艺超群。后来嫁给詹西土王甘加达尔·拉奥,成了詹西王后,改名为拉克西米·芭伊。拉奥1853年去世后因无子嗣,芭伊就以养子监护人的身份代行詹西土王职权,因而被称为“詹西女王”。
6月初,英军包围了瓜辽尔。詹西女王率军沉着应战,多次打退敌人的疯狂进攻。6月18日,英军以优势兵力攻陷瓜辽尔城,女王率军在城外同敌人展开了一-场惊心动魄的激战。女王队伍刚撤出城,一股英军立即围了上来,面对四面八方围攻上来的敌人,女王毫无惧色,独自一人冲锋陷阵,挥舞着佩刀勇猛地砍杀。这时,一个英国骑兵从后面突然袭来,顿时,女王的头部、右眼血流如注,但她仍然用尽最后的力气,挥动佩刀将喇伤她的英军骑兵杀死,而自己也随之跌下马来。这时,一个忠实的女仆立即冲上来,把女王救出重围。几分钟后,詹西女王拉克西米·芭伊,为了印度民族的解放事业献出了年轻的生命,年仅23岁。
㈦ “印度的贞德”是谁
章西女王名叫拉克希什米·拜依(1835—1858),是19世纪中叶印度民族大起义的主要组织者和领导者之一。由于她在起义中英勇杀敌,其带有传奇色彩的事迹在印度人民中广泛流传,被誉为“印度的贞德”。
拜依生于印度的贝拿勒斯。父亲是马拉塔邦首相的扈从,所以她很小便随父母住在马拉塔首相巴吉·拉奥二世的王府里。她长得聪明伶俐,活泼可爱,王府中的大人们都十分喜爱她。从小她便和首相的养子萨希布和唐提亚·托比结为好友,一起玩耍,学习骑马、射箭。7岁时她已骑术娴熟,常和伙伴们外出打猎。8岁时,她便嫁给章西土王甘加达尔·拉奥成了王后(印度女子习俗早婚)。
拜依生活的时代,正是印度逐渐沦为英国殖民地的时期。1849年,印度大邦旁遮普被英国吞并,富庶的章西地区便成了英国侵略的目标。1853年,拜依的丈夫去世,她没有儿子。英国的印度总督大贺胥勋爵便乘机利用“丧失权利说”(即某一土邦王公没有男嗣,其国土便自动丧失),兼并了章西的土地。这引起了章西人民的强烈愤慨。拜依这时刚刚以养子达莫达尔·拉奥监护人身份登上王座,她立即向英国殖民当局提出抗议。英国殖民当局对此根本不予理睬,反而对女王的品德进行污蔑,并把王公的约60万卢比的遗产也抢走。面对英国殖民者的种种暴行,章西女王十分气愤,她拒绝了英国当局每月给她5000卢比的生活津贴,义正词严地说:“我绝不放弃我的章西!谁胆敢占领章西,就让他来试试!”
女王怀着高度的爱国主义精神,开始进行反英宣传,准备发动起义,驱逐英国人出印度。这时,印度各阶层人民心中的不满正在增长,同殖民者之间的民族矛盾日趋尖锐,到处都像堆积了干柴,只要一颗火种便会燃起燎原烈火。1857年5月10日,在德里附近的密鲁特起义引发了轰轰烈烈的印度民族大起义。
章西女王见时机已到,积极响应,于6月4日在章西举起义旗。她组织章西军民首先将储存有军火的星堡占领,击毙了反抗的英国军官,其中包括英国在章西的最高指挥官邓洛普。接着,女王率卫队赶来,亲自指挥起义军攻打章西城。起义军骑兵团6月7日向市区中的英军碉堡发起猛攻。堡垒中的印度籍士兵纷纷倒戈,投向起义军,8日,英军招架不住,竖起白旗投降。起义军占领了全城,举行了欢庆胜利的示威游行,然后将平日恶贯满盈的殖民者斩首示众。拜依再度登上王座,向世界及印度庄严宣告:“世界属于上帝,印度属于德里莫卧儿皇帝,章西属于拉克希米·拜依女王!”与此同时,印度各地都爆发了武装起义,给英国殖民者以沉重打击。
英国当局惊恐万状,从国内及邻近地区调来大批军队,妄图扑灭起义的烈火。英军集中重兵,向起义的中心城市发起进攻。英军接连攻下北印度的德里和勒克瑙后,便于1858年1月集中兵力向中印起义中心章西发起进攻,指挥进攻章西的是英军司令休·罗斯爵士。3月20日,英军抵达章西南郊。
章西女王面对凶恶的敌人,毫不畏惧。她亲临前线,指挥起义军。她下令实行坚壁清野,断绝敌人的粮草供应。在前线来往巡视,监督防御工事的修建,并组织大炮的布置和准备。敌将罗斯也供认:“人们看见千百名章西妇女跟随着拉克希米·拜依,来往于大炮和军火库之间从事工作。”在章西女王鼓舞下,起义军民同仇敌忾,士气高昂。
3月24日清晨,战斗正式打响。25日双方展开了激烈炮战。女王冒着敌人猛烈的炮火,“一直在繁忙地指挥战斗。她亲自察看每件事务,不断传下重要命令,哪段城墙危险,她立刻命人去抢修”。在女王的带领下,章西军民奋勇还击敌人的炮击,打退敌军多次进攻,使敌军伤亡惨重。同时,女王还派人请求她童年好友、担任卡尔皮起义军领袖的唐提亚·托比前来解围。4月1日,托比率两万多人赶来支援自己的好友,从背后把英军打了个措手不及,英军四散溃逃。但托比麻痹大意,陶醉在胜利之中,没料到老奸巨猾的英军很快便重整旗鼓,发起反击。托比的军队很快被击溃,死伤惨重,被迫撤回卡尔皮。
章西失去外援后,成了一座孤城,处境险恶。英军加紧了围攻。4月3日,英军进攻城北门,女王亲临前线,鼓励将士们奋勇杀敌。她还把自己的金银财宝奖励立功的将士。起义军士气大振,又打退了英军的进攻。正当北门战事正酣,在内奸的策应下,英军从南门攻人城内,直逼王宫。女王率军死守王宫。这时英军已大批入城,烧杀掳掠,无数平民死于敌人的屠刀之下,全城尸横遍野,火光冲天。女王见状怒火万丈,率1000名士兵向敌军冲击。她手持佩刀,率军与敌展开白刃战。她武艺高强,连续砍翻数名英军。正在这时,手下告知北门失守。女王不禁失声痛哭,对信使说:“我决定亲手点燃军火库,和它同归于尽。”后来,在部下再三劝阻下,才决定连夜突围,保存起义军的力量,以便日后与英军战斗。4日深夜,章西女王乘漆黑的夜色,女扮男装,身穿盔甲,腰间挎着佩刀,身背养子达莫达尔·拉奥,骑着一匹白马,由几十名随从骑马掩护,向外面突围。女王边杀边冲,终于在5日凌晨杀出了重围,击退了追赶的英军骑兵。
章西女王抵达卡尔皮,与她童年时的好友萨希布和托比会合。这时印度起义军处于困难境地。章西失守后,原为起义军攻占的大城市几乎全被英军攻陷。据估计,全国各地的起义者还有15万至20万人,他们主要在三个地区以游击战形式同英军战斗,其中以中印度的章西女王、托比和萨希布领导的起义军力量最强大。巴伊等三人决心以父辈和祖辈为捍卫马拉塔独立而英勇斗争的事迹鼓舞自己,决心与英军血战到底。
英军向卡尔皮大举进犯,萨希布率军迎敌,但因英军炮火太猛烈而后退。章西女王为了支援他们,一马当先,率领骑兵冲入敌阵,英军右翼阵脚大乱。但这时英军的骆驼兵攻了过来,起义军招架不住,被迫撤出卡尔皮。章西等人率军退到戈帕尔普尔,于6月1日解放了瓜廖尔,建立了临时政府,并以此为根据地。英军十分惊恐,调集重兵向瓜廖尔进攻。
这时起义军首领没接受女王的劝告,不整顿防务,而是把宝贵时间浪费在欢宴上。当英军进攻时,十分惊慌。女王十分镇定,亲自整顿军队,自愿防守东部防线,并发誓:“我准备全力以赴尽我的责任。”女王对面是英将史密斯的军队。女王和两个女友骑马率军向敌英勇进攻,多次迫敌后退。6月18日,英援军赶到,司令罗斯亲自指挥。女王不顾敌军的猛烈炮火,前仆后继地发起攻击,伤亡很大。英军的骆驼兵也冲了过来,并突破女王的防线。女王腹背受敌,身边只有十几名骑兵。她手舞战刀,想冲出敌人包围,英骑兵在后紧追。女王击毙一名骑兵,这时一条小河挡住去路,马跳不过去。后面的英骑兵围了上来,女王身中数刀,右眼失去,鲜血浸满了战衣。女王忍痛将砍伤她的敌军打死。这时女王昏迷坠下马来。侍者把她扶到一间茅屋里,女王终因伤重流血过多而壮烈牺牲,年仅23岁。
女王去世不久,印度大起义也失败了。但章西女王的英名永远为印度人民所怀念。在她及千百万先烈精神鼓舞下,印度人民经过100年英勇卓绝的战斗,终于在1947年8月15日赢得了民族独立。章西女王永远活在印度人民心中。
㈧ 章西女王的主要事迹是什么
章西女王的主要事迹如下:
1、章西女王:1853年,英军进攻章西,章西女王毫无惧色,身穿戎装,亲临前线指挥,率领起义军英勇奋战,最后壮烈牺牲。
2、1858年6月1日,女王葩依所率起义军同托比的部队汇合,进驻瓜廖尔。瓜廖尔是印度中部的一个军事重镇,应该说,义军占领瓜廖尔后,对其他地区的起义军也非常有利。但由于德里的莫卧儿王朝已投降英军,各地起义军群龙无首,盲目作战。鉴于这种情况,葩伊和托比推举他们的另一位好朋友、当时也是起义军一个重要领导人的萨希布为起义军领袖。同时,还任命其他各部大臣。托比担任起义军总司令。女王葩伊立下誓言:“我将全力以赴,击溃英军!”
3、罗斯看到起义军到瓜廖尔,就立刻率军前来围剿。女王奉命镇守东门,抗击英军。女王和她的女友曼达尔、卡希纵马战斗。起义军们见女王如此骁勇,信心倍增,士气高昂,多次打退了英军的进攻。
4、6月17日,瓜廖儿终于被英军攻陷,为了掩护义军主力突围,女王率领一百多名义军在东门外断后。战斗从清晨一直持续到黄昏。在她翻身落马的一刻,她用尽最后的力量将那名刺伤她的英军的一条胳膊砍了下来。女王挣扎着要从地上爬起来,就在转身的那一刻,一名英军近距离向她腹部开了一枪。罪恶的子弹贯入了女英雄的腹腔!女王捂着血如泉涌的肚子,再一次痛苦地倒下了。
㈨ 印度建国后,军队战斗力如何
印度这个国家,成立仅仅几十年光景,但和周边邻国的争端和战争,几乎就从未间断过,除了老对头巴基斯坦,还武力吞并锡金,控制
不丹
。
当年斯里兰卡内战时,为了显示自己南亚带头大哥的实力,印度也曾自告奋勇,以十万之兵对阵反政府武装猛虎组织。无奈实力不济,三年时间里,猛虎组织越战越勇,而印军却损失惨重,不得不灰溜溜地撤回国内。
1962年,我国正经历三年困难时期,印度趁机入侵我方领土,双方很快展开对攻,结果印军一击即溃。连号称打遍欧亚无敌手的印度杰特联队,也被我军全歼。
(尼泊尔军队)
三、利益驱使下的国际放纵。
上世纪70年代,美苏正处于冷战时期,都想拉拢这个南亚次大陆的庞然大物。所以当印度吞并锡金后,两个超级大国的装聋作哑,使得印度的侵略行径如愿得逞,野心也越来越大。
苏联解体后,印度每年向俄罗斯采购大量军火,大大缓解了俄罗斯的经济困局。苏联自然不会对南亚这些无关自己利益的事情出手。而美国虽然号称“世界警察”,但一直把印度当成掌控南亚和太平洋地区的前沿阵地,对于印度的乱来,更不会横加指责,把两国关系弄僵。
今年以来,印度不断向尼泊尔,巴基斯坦等发起挑衅,在自知实力不足情况下,印度再次寻求俄美支持,先后向俄罗斯抛出33架战机、70万支步枪以及S-400防空导弹订单。
相对于只想出售武器呼吁印度冷静的俄罗斯,美国却是一副看热闹不嫌事大的态度,频频为印度撑腰打气,不仅在印太海域集结了三艘航母,以及与之配套的护卫舰和军机。还积极邀请印度加入G11,使得战斗力疲软的印度顿时底气十足。
可以说,印度每一次对于邻国的恣意妄为,和美、俄为首的国际势力的纵容沉默,有着直接的关系。
再加上印度既不是靠军事起义推翻政权,也不是通过独立战争建立国家,而是靠不抵抗运动和平建国。没有经历过战争,自然不会珍惜和平。对周边小国的欺凌屡屡得手,又让印度信心十足,更助长了他们发动战争的野心。
㈩ 1857年印度爆发了民族大起义.这次大起义的领导人是谁她的哪些精神值得学习
西女王
章西是印度中部的一个小城,19世纪50年代,这里因一个女王的故事而使章西名闻遐迩,流传青史。
阿克希米·葩依,1835年生于印度的贝拿勒斯。在三四岁的时候,她随从父母前往马拉塔最后一个首相巴吉·拉奥二世的王府居住,同拉奥二世的养子纳纳·萨希布和坦蒂阿·托皮结成了好朋友。葩依从小精通武艺,7岁就学会了骑马。1852年,她17岁时嫁给了比她大二三倍的章西王公甘加达尔·拉奥,成了章西王后。
王公死时没有儿子,葩依在王公临死时所生的一个儿子不久之后又死去了,所以,按照当时英国所定的规矩,哪个王公死后,如果没有儿子继承王位,那么就要废除他的领地,收归英殖民者所有。但是葩依已经领养了一个儿子,并已经以养子的监护人的身份行使王权了。
英殖民政府不管这些,强行兼并了章西。葩依非常气愤,曾当着英国官员的面说:“我决不放弃我的章西,谁敢占领章西,决没有好下场。”面对英国人的无理行径,章西人民也全力支持葩依的要求,并表示愿意和女王一道,与英国殖民者作坚决斗争。
1857年,印度爆发了反英民族大起义,全国上下都与英国侵略者展开了积极的斗争。章西人民也在女王葩依的领导下参加了起义,配合其他地方的起义军抗击英殖民强盗。6月4日,女王率领章西起义军占领了军火库,打死了英国在章西的最高指挥官邓洛普,并最后重新占领了章西,7月8日,英军投降,女王葩依重登王位。在万众欢腾当中,女王郑重宣布:“世界属于上帝,章西属于阿克希米·葩依!”女王重新执政后,为了配合印度各地的反英斗争,葩依率军南征北战,沉重地打击了英国殖民统治者。
1857年9月,英军攻陷德里,起义军遭受重大损失。当英军有了喘息的机会后,便调军队扑向章西,次年1月,中印度英军总指挥罗斯将军率军来到章西。勇敢的章西女王葩依早已率军等候多时了,他们先把粮食运进城中,并在城墙上构筑了工事,架起了大炮,作好了一切准备。
罗斯到达章西以后,先派军队把章西城围了起来,接着在城南和城东南修筑炮台,准备攻城。女王葩依看准了时机,一声令下:“开炮!”霎时间,炮声隆隆、硝烟弥漫,一发发仇恨的炮弹射向英军阵地。英军也急忙发炮还击。虽然英军的大炮比女王的炮威力大,但起义军们个个英勇善战,女王指挥果断,连续两天僵持不下。第三天,英军猛攻南城门,试图集中火力打开南门。女王见状,急忙调转炮位,对准英军炮台,只听见“轰轰”几声巨响,英军一座炮台不翼而飞。起义军暂时压住了敌人的火力。
战斗在激烈地进行,女王率兵大显身手,使敌人遭到重大伤亡,但因为长时间地进行炮战,起义军也受到不少损失。英军看到起义军南门是个缺口,就重新集中火力猛攻,不久,南门缺口越来越大,章西马上就要被英军攻破了。这时,女王立即派人去与附近的起义军领袖、她的好友托比联系,请他火速增援。托比得到消息后,立刻发兵章西,不料途中中了英军埋伏,托比战败,只好收兵。女王的处境越来越危险了。英军趁机猛加大火力攻城,女王寡不敌众,率军弃城而走。英军占领了章西。
女王葩依将军队带出章西,同托比的部队汇合在一起,进驻到另一个城市瓜辽尔,此时是1858年6月1日。瓜辽尔是印度中部的一个军事重镇,应该说,义军占领瓜辽尔后,对其他地区的起义军也非常有利。但由于德里的莫卧儿王朝已投降英军,各地起义军群龙无首,盲目作战。鉴于这种情况,葩依和托比推举他们的另一位好朋友、当时也是起义军一个重要领导人的萨希布为起义军领袖。同时,还任命其他各部大臣。托比担任起义军总司令。女王葩依立下誓言:“我将全力以赴,击溃英军!”
罗斯看到起义军到瓜辽尔,就立刻率军前来围剿。女王奉命镇守东门,抗击英军。
罗斯来到后,命令部队攻城,女王和她的女友曼达尔、卡希纵马战斗。只见女王身穿战衣,手拿钢刀,骑着一匹白色的战马,在战场上纵横驰骋。起义军们见女王如此骁勇,信心倍增,士气高昂,多次打退了英军的进攻。
6月18日,英军决定发动总攻击,一场恶战就要来临了。这一天,女王与以往一样,率军袭击攻城英军,她本人身着男装,多次迎着敌人的炮火英勇杀敌。然后迅速回马城内。英军看到女王所守的东门不易攻克,就派兵袭击其他守军,直到最后,才包围了女王。
“轰、轰、轰”三声炮响,城墙开了一个大缺口,英军迅速向城内逼来。这时女王高喊一声:“跟我来,攻击敌人炮兵阵地!”随着她的一声呐喊,起义军骑兵部队迅速向敌炮兵阵地进攻,敌人看到起义军冲了过来,赶快放下大炮,去拿步枪,但已经来不及了。葩依的部队横扫敌营,顿时血流成河,敌军尸体遍地。
杀散了敌的炮兵,葩依立即集合部队,准备攻击其他敌人,但敌人已经围了上来,很快,女王葩依陷入敌人重重包围之中。
“冲出去,快!”葩依战刀一挥,立刻突围,起义军越战越勇。
敌人数量太多了,女王和她的战友未能迅速冲出去。只见女王左劈右砍,杀声不断,一个个英军倒在了她的战马下。不少英军看了以后,胆颤心惊,不敢上前。
这时,突然有一名英国军官认出了身穿男装的女王,立即喊道:“她就是女王葩依,快,把她活捉!”于是,英军立即向女王移动过来。女王四面受敌,仍英勇奋战。敌人人多势重,挥舞战刀杀向女王。
女王正在拼杀,突然感到什么东西猛烈地撞击着头部,当她意识到是受伤了时,鲜血已经流遍了她的全身。原来是一个英国骑兵从侧面袭击女王,长长的战刀从女王头部右侧砍下,将女王的一只眼睛都砍掉了。但女王仍骑在马上,挥舞着战刀,寻找着使她受伤的敌人骑兵,正当她转过身准备刺杀敌人骑兵时,另外一个英军又把刺刀捅向了她的胸脯。她突然感到疼痛难忍。但仍然咬紧牙齿,一刀刺向敌人。敌人被杀死了,女王也从马上摔了下来。
这时,一名随身跟从女王的女兵刚巧在女王身边。看到女王翻身落马,她立刻上前去把女王扶进路旁一座小屋中。房主人看到是章西女王,冒着生命危险去抢救她。但是,由于伤势太重,流血过多,女王葩依停止了呼吸。这时她才22岁。章西女王死后,起义失败了。女王葩依以她的生命表示了英国殖民地人民不甘殖民统治的精神,她的事迹不断地被印度人民传颂着,鼓舞着印度人民同殖民者进行顽强的抗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