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佛教美术的印度佛教美术
释迦牟尼在生存期间也许已经有造型行为,但现在没有留下遗品。印度现存最早的佛教美术遗品,是孔雀王朝阿育王狮子柱头,在装饰着法轮、狮子、大象、瘤牛、奔马的圆形浮雕饰带顶板上有 4只圆雕狮子。它受到希腊、波斯的强烈影响,制作于前3世纪。早期佛教美术的另一遗物是桑奇大塔。桑奇大塔塔门上以本生故事和佛传雕刻为中心,表现出华丽的装饰纹样。大约制作于公元前3世纪至前2世纪。
从印度美术的起源看,在比佛教美术的发生更为遥远的时期,就已有了相当优秀的作品。在这一传统的基础上,由于西方文化的流入和佛教的勃兴,造型活动突然活跃起来,注入新的气息,开始大量制作洗练的美术品。在印度佛教美术的早期,虽然制作附属于堵波而以本生、佛传为主的作品,但构成主题中心的释迦形象并没有出现,仅以宝座、法轮、菩提树、佛足迹来象征它。佛像最早从什么时候、在什么地方制作的呢?这是佛教美术研究中的重要课题,很早就有犍陀罗说和马图拉说之争,而现在认为:公元1世纪末2世纪初,佛像既在当时印度北方的犍陀罗地区制作,也在中部的马图拉地区制作。本来,佛陀即释迦的像才称为佛像,但由于佛教分支众多,造像也多样化,所以逐渐把与佛教有关的图像全部称为佛像。不断制作佛像的佛教美术越发盛行,并随着佛教的传播,从印度传至东方各国,通过中亚,传到中国、朝鲜、日本;又通过南路,波及斯里兰卡、缅甸、泰国、柬埔寨、印度尼西亚等国。印度这一发源地,在佛教极盛后,印度教、伊斯兰教形成强大势力,佛教信仰衰微,佛教美术惨遭厄运,但仍留下大量优秀的佛教美术遗物。特别是在今天的印度共和国,由于在寺院的建筑及其装饰中大量使用石料等永久性材料,所以可以追思当时佛教美术繁荣的盛景。在德干高原的中心,阿旃陀石窟和埃洛拉石窟出现的宏大规模的佛教题材壁画,堪称代表性作品。马图拉佛陀立像(印度)犍陀罗佛教美术犍陀罗位于今天的巴基斯坦和阿富□两国之间,曾为贵霜王朝政治中心,也是古代印度文化和西方文化的接触点。公元1世纪起,这里曾繁荣过希腊、罗马风格的佛教美术,因而有希腊式佛教美术或罗马式佛教美术之称。它的影响甚至波及中国和日本。犍陀罗佛教美术的鼎盛期至5世纪末,以后,由于贵霜帝国的瓦解而衰亡。
㈡ 古印度文明的“黄金时代”是指什么时候
笈多王朝时期,古印度的宗教哲学、文学艺术达到鼎盛,被誉为古印度文明的“黄金时代”。其中尤以佛教艺术着称,那时名作迭出,流派纷呈。这个时期的建筑、雕刻、绘画都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是古印度古典艺术的顶峰。
㈢ 印度绘画艺术发展史是怎样的
印度绘画艺术最早可以追溯到史学时期的岩洞壁画。原始的线条画是印度次大陆最早的视觉艺术作品。这些线条画绘制印度的史前岩画于岩洞之中,因此又称岩画。迄今已发现的岩画达数百处,它们主要集中在以今中央邦首府博帕尔市为中心的半径约100英里的范围之内。印度岩画的年代约从公元前5500年延续到公元4世纪。这些岩画主要描绘狩猎场面和各种野生动物,也有描绘人类舞蹈活动或殡葬场景的。早期岩画的作者都是原始部落民,岩洞既是他们的栖身之所,也是他们的画廊。这些岩画主要画在砂岩上。后期岩画有表现骑马、骑象和战争等人类生活内容的,也有表现巫术和属于生殖崇拜的符号。从画面可以看出,当时的武士已经在使用刀剑和盾牌。因此,它们显然是铁器时代的作品。所用颜料有红、黑、粉、绿、蓝、黄、橙、紫诸色,均为天然矿物颜料。在比姆贝特卡发现的巨幅岩画《骑马的人的行列与骑象的人》,气势恢弘,色彩绚烂,画面内容已经十分丰富。据考古推断,该画可能创作于吠陀时期或还先于吠陀时期。有些岩画的作者已经产生了原始的透视意识,在画母牛时还要捎带将其腹中的牛犊画出,画羚羊时竟然将其内脏也要表现出来。这样绘画表现手法在全世界都是十分罕见的。史前岩画是印度绘画的起源之处,也是印度壁画的前身。
从摩亨佐·达罗和哈拉巴等印度河文明遗址发掘出来的赤陶图案和印章图像判断,在印度河文明时期,人们已经拥有很高的审美能力和绘画技巧。在哈拉巴出土的硕大陶罐上,绘着写实风格的鸟、树和叶片。在现存两千余枚印章中,动物形象构图简洁,笔法洗练,造型逼真,气韵生动,真实生动地再现了野生动物原始生命的健康与活力。令人惊喜的是,在印章上还刻有想象或传说中的动物独角兽的造型,甚至还出现了人物或神的形象。没有一定的绘画基础,是断难在方寸之间有所作为的。因此,据美术史家推断,在印度河文明时期繁荣的城市中,可能已有壁画存在。此外,从现有文献看,绘画在处于社会上层的人们的教育与生活中都十分重要。从文学作品中可以获悉,国王的宫殿与富人的宅邸都饰有壁画和木版画。不过,由于年代过分久远,已无法进行考证。
举世闻名的阿旃陀壁画是印度古典绘画的成熟和典范之作,存于今德干高原马哈拉施特拉邦奥兰加巴德市西北100公里处的阿旃陀石窟。瓦科拉河(Waghora)奔流到这里后形成一个近乎180度的大转弯,河谷呈马蹄形状。阿旃陀石窟就是在河谷高约20米的花岗岩陡壁上开凿的,29座石窟沿河谷排列,形成一个巨大的半圆。周围林木葱郁,景色如画。
壁画创作时间约从公元前200年持续到公元650年,前后跨度达八百余年。由于佛教的衰微,在河谷中回荡了8个世纪之久的斧凿之声终成绝响。
印度河流域出土的印章,与美索不达米亚的印章具有不同的艺术风格。以阿旃陀石窟为代表的丰富而绚烂的壁画表明,绘画在古代印度已经是一种高度发达的艺术,并且取得了垂为典范的巨大成就。除了艺术和审美价值外,阿旃陀石窟壁画还向我们展示了古印度人民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向我们展现了真实的古印度社会生活的历史画卷,我们从中不但可以看到王公贵族以及名门侍女的生活,而且可以看到苦力、乞丐、农民、僧侣等形形闻名于世的阿旃陀壁画色色的人物的形象。古代印度的服饰与风尚也逼真地呈现在我们面前。
阿旃陀石窟壁画对于印度本土绘画艺术和我国敦煌等地的石窟或寺庙壁画产生过巨大的影响。英国《伯林顿》杂志发表评论说,阿旃陀洞窟艺术“也许是亚洲最伟大的艺术奇迹”。
㈣ 印度美术的笈多佛教美术
笈多诸王大多信奉印度教,但对佛教、耆那教等异教采取宽容政策,后期笈多诸王甚至赠金筹建佛教学府那烂陀寺。笈多时代佛教哲学家无着、世亲把大乘佛教瑜伽行派哲学发展到极峰,浸透了唯识玄想精神的佛教古典主义艺术亦臻于鼎盛。萨尔纳特的达迈克□堵波,阿旃陀石窟第16、17、19诸窟,桑奇第17号祠堂、第51号精舍,佛陀伽耶大菩提寺等,都是笈多古典主义风格的佛教建筑遗构。奥兰加巴德石窟开凿于后笈多时代,已偏离了古典主义的规范。笈多佛教雕刻的两大中心马图拉和萨尔纳特,在继承贵霜时代犍陀罗和马图拉雕刻传统的基础上,遵循笈多时代的古典主义审美理想,创造了纯印度风格的笈多式佛像──马图拉式佛像和萨尔纳特式佛像,代表着印度古典主义艺术的最高成就。马图拉式佛像比犍陀罗佛像更加印度化,比贵霜马图拉佛像更加理想化,脸型是印度人的,眼神是冥想式的,螺发整齐,身材颀长,背后圆光硕大精美,而最典型的特征则是半透明的湿衣效果,代表作有《马图拉佛陀立像》。萨尔纳特式佛像与马图拉式佛像造型类似,充满了宁静、内向、和谐的基调,最典型的特征是显露裸体的全透明衣纹效果,代表作有《鹿野苑说法的佛陀》。笈多式佛像对南亚、东南亚、中亚和远东佛教美术的影响比犍陀罗佛像更为深远。印度古代的绘画遗品极少,阿旃陀石窟和巴格石窟的壁画便显得格外珍贵。笈多时代阿旃陀壁画的风格处于从古典主义的高贵单纯向巴洛克的豪华绚丽过渡期间,印度雕刻传统的表现标准女性美的三屈式,也被许多壁画所采用,代表作有《须大□本生》、《持莲花菩萨》等。巴格石窟的壁画约作于后笈多时代,世俗化、程式化倾向的增加反映了佛教在印度本土的衰微。
笈多印度教美术
笈多时代古婆罗门教向新婆罗门教即印度教转化,印度教美术随之勃兴。笈多印度教建筑的遗构有蒂哥瓦神庙、皮得尔冈神庙、代奥格尔十化身神庙、乌德耶吉里石窟等,提供了以后数世纪印度建筑的雏形和范式。笈多印度教雕刻的代表作有马图拉的
《毗湿奴立像》、乌德耶吉里的《毗湿奴的野猪化身》、代奥格尔的《毗湿奴卧像》等,风格已逐渐从古典主义向巴洛克风格演变。笈多印度教美术拉开了中世纪印度教美术全盛时期的壮丽序幕。
㈤ 印度美术的新石器时代
印度新石器时代的工具,材料已不限于石英石,器物也不仅是切削打制而成,而且刻槽、磨光,形制多样。70年代以来在印度中央邦皮姆贝德卡等地发现的岩画,多描绘狩猎、舞蹈、战争场面。有些学者认为最古的印度岩画年代约在前5500年。
约前4500年印度次大陆出现陶器,并彩绘花纹。在德干南部和安得拉邦发现的巨石古墓,具有世界新石器时代文化的普遍特征,可能是历史时代印度宗教建筑□堵波的起源。
印度河文明时代美术
印度河流域是印度文明的发祥地。以印度河流域发掘出土的哈拉帕和莫亨朱达罗等古城遗址为代表的印度河文明,亦称哈拉帕文,据推测是印度土着居民达罗毗荼人创造的农耕文化。达罗毗荼人盛行母神、公牛、阳物等生殖崇拜。印度河文明城市遗址出土的母神、祭司、舞女、公牛等小雕像,瘤牛、独角兽、兽主、菩提树女神等印章,红底黑纹陶器上描绘的各种动植物花纹和几何形图,多属于祈愿土地丰产、生命繁衍的生殖崇拜的形象化或抽象化的符号。构成印度本土传统艺术最显着特征的强烈的生命感,似可从达罗毗荼人的生殖崇拜文化中追溯渊源。作为印度本土传统艺术特色的奇特的想象力和浓厚的装饰性,亦可在印度河文明时代的艺术中窥见端倪。莫亨朱达罗着名的大浴池可能曾用于某种原始宗教沐浴仪式,表明印度美术自古便与宗教结下了不解之缘。约前1700年印度河文明突然中断了(中断的原因至今不明),但历史时代的印度美术在精神上仍然与印度河文明时代的美术传统遥相呼应。
㈥ 印度雕塑艺术发展有哪些过程
继续经历着从明畅淳朴向繁缛雕饰转变的过程。在这一发展过程中印度雕塑艺术摆脱了早期的粗犷拘谨,但又没有过分浮华繁琐,呈现出既朴素又华丽,既庄严又优美古典的艺术风韵,成为佛教艺术发展过程中空前绝后的典范。笈多时代是印度佛教的鼎盛时代,但当时的佛教在印度的影响已经走向衰落。
笈多时代的佛教雕刻遵循印度古典主义的审美理想,创造了纯印度风格的笈多式佛像。这一时期的印度教雕刻,在追求古典主义的平衡、和谐、完美的同时,更强调造型的力度、动态和生命感,显示出从古典风格向巴洛克主义转变的趋向。
笈多时代佛教雕刻的成就最大,当时的两大雕刻中心是马土腊和萨拉纳特。4~5世纪,马土腊佛像的式样比贵霜时代马土腊佛像更加理想化,这一时期的佛像拥有印度人的脸型,希腊式的鼻子,冥想的眼神,整齐的螺发,硕大而精美华丽的光环,颀长匀称的身材,着通肩式的袈裟。袈裟的衣纹是一道道U字形的细线,具有流水般波动的韵律感;轻薄贴体,像被水浸湿一般半透明,隐约凸现出全身的肉体轮廓。这种湿衣的表现手法,既表现了肉体之美,又烘托出沉思冥想的精神之美,两者达到了高度的平衡、统一与和谐,臻于古典主义审美理想的极致。
㈦ 印度美术的吠陀时代美术
《吠陀》是来自中亚的游牧民族雅利安人的圣典。伴随着雅利安人的入侵和东进,印度文明的中心逐渐转移到恒河流域,史称吠陀时代文化或恒河文化。雅利安人崇拜太阳、雷雨、火焰、河川等自然现象人格化的吠陀诸神。吠陀时代,植根于自然崇拜的雅利安人的游牧文化,开始与植根于生殖崇拜的达罗毗荼人的农耕文化互相渗透、融合,逐渐形成了统一的印度文。同时,达罗毗荼人在南印度更多地保留了土着文化的传统。从吠陀时代到孔雀王朝约1500年间,目前尚未发现造型艺术遗品,但吠陀后期和后吠陀时代相继产生的婆罗门教(印度教的前身)、耆那教和佛教,却成为历史时代印度美术的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