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印度资讯 > 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什么时候分离

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什么时候分离

发布时间:2023-01-08 15:36:11

㈠ 印度板块和欧亚板块什么时候碰撞在一起的

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碰撞时间比原认识晚1000万年
吴秀平[编译]
摘要:
2013年2月3号,麻省理工新闻报道,在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碰撞发生前,印度板块面积要比通常假设的要小。喜马拉雅山山峰是大约数千万年前大规模构造运动的现代残余,之前的研究大多认为这个碰撞发生在5000万年前,印度板块迅速北移并向上挤压欧亚板块。当今对印度板块和亚洲板块地质跟踪调查显示2个板块碰撞后,褶皱带上升形成喜马拉雅山。为了追溯地球上这最引人瞩目的构造碰撞之一,地质学家对喜马拉雅山的岩石特征进行了观察。

㈡ 印度板块是什么时候撞击欧亚大陆板块的那时候地球上有什么动物,有人类或人类的祖

”印度洋板块形成于九千万年以前的白垩纪,自非洲东部的马达加斯加分离,每年向北漂移15厘米,大约在五千到五千五百万年以前的新生代的始新世时期和亚洲撞合”这一段是网络上的,当时地球地质动荡非常活跃,在软流层的推动下,板块漂移的速度都非常快,这也是地壳物质循环的表现。当时恐龙已经灭绝了, 蕨类植物和裸子植物种类和数量继续下降,被子植物开始繁衍

㈢ 印度板块

印度板块以北、以东以雅鲁藏布江—那加—若开缝合带与拉萨—西缅地块相邻。

3.2.1.1 地层发育情况与组成特点

印度板块的东北部边缘自南而北存在下列构造带:喜马拉雅南坡震旦纪—古生代浅变质岩带,大部分位于尼泊尔境内;喜马拉雅主脊前寒武纪结晶岩带;喜马拉雅北坡古生代浅海沉积带,代表了印度大陆的北部大陆架,该带北缘以拉轨岗日片麻状花岗岩穹窿与以北的陆坡分开;藏南中生代复理石混杂堆积带和雅鲁藏布江缝合带(马文璞,1992)。

3.2.1.2 晚古生代以来区域组合及环境变化

石炭系、二叠系典型表现为发育冈瓦纳型冰积岩和冷水动物群,这可能与印度板块当时位于南极附近有关。位于冈底斯弧上的钙碱性火山岩属中侏罗世,说明印度板块北部的洋壳消减作用开始于中侏罗世前。羊卓雍湖等地蛇绿岩带南侧的晚侏罗世—白垩纪放射虫硅质岩夹基性火山岩为碳酸钙补偿深度以下的细粒大洋沉积,说明消减过程中印度陆块北侧是有洋壳的。而雅鲁藏布江缝合带中的早白垩世蛇绿岩残片,则说明了新特提斯洋的存在。缝合带附近,藏南浪卡子地区辉绿岩中锆石SHRIMPU-Pb测年(江思宏等,2006),表明了新特提斯洋张开事件发生于侏罗纪—早白垩世的燕山期。至于关闭时间,缅甸西部的那加—若开带早白垩世即开始活动(黄汲清等,1987),但雅鲁藏布江缝合带南侧海相地层的最高层位为渐新世—中新世红色磨拉石建造的断陷盆地及主边界断裂南侧的中新世—上新世锡瓦利克群等,因此,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之间的新特提斯洋关闭时代是在始新世及渐新世之间。

3.2.1.3 新特提斯洋关闭过程中的构造—岩浆活动规律

印度板块自约90Ma与非洲东部马达加斯加地块分离,年均向北漂移约15cm,大约移动了2000~3000km。印度板块为已知板块中移动速率最快的。

对于碰撞过程,根据构造、岩浆活动和沉积记录,可分为主碰撞、晚碰撞与后碰撞三个阶段(侯增谦等,2006):

第一阶段,火山—岩浆作用与区域沉积记录作为印度与亚洲大陆的重要产物,记录着两个大陆自65Ma前后开始碰撞,并持续至41Ma(侯增谦等,2006)。

第二阶段,40~26Ma,除冈底斯南带断续发育少量高铝花岗岩外,岩浆活动主要集中于羌塘地体和青藏高原东缘,以钾质火山—岩浆岩为主体,钠质岩系次之,碳酸岩—碱性杂岩也有发育。青藏高原东缘的大规模走滑断裂带,与陆内俯冲过程有关。

第三阶段,时代为25~0Ma,对应于后碰撞伸展期。主要岩浆产物是高原腹地的钾质一超钾质岩浆岩、藏南的高铝—过铝花岗岩和高原东缘的基性火山岩系(侯增谦等,2006)。

3.2.1.4 构造演化阶段与构造层划分

从整个古生代到早中生代时期,都处于构造相对稳定时期(马文璞,1992),因此可将晚三叠世以前的地层均划归第一构造层(Pre T3)。

晚三叠世到古新世,为新特提斯洋发生、发展、消亡的旋回演化时期,因此可将其划归第二构造层(T3—E1)。

始新世到上新世,为新特提斯闭合后青藏高原碰撞隆升、东南亚各个地块发生逃逸、安达曼海及南海张开的时期,具有全区性,将其划归第三构造层(E2—N2)。

更新世到全新世,为印度板块北部为碰撞期后伸展构造发育阶段,发育出恒河平原、雅鲁藏布江谷地、喜马拉雅山、孟加拉湾等现代地貌,表现为松散沉积物,属于第四系范畴(Qp——Qh)。

㈣ 欧亚板块为什么会聚合在一起

其实地球的运动并没有任何的规律,也没有任何的一个版本,它的变化就是根据地球内部的一些情况做出来的,所以说这是一个自然现象,没有人可以预测,即便是现在的科学家以及相关的一系列的研究,其实根本没有找到其中的答案,原因在于地球的内部非常的神秘,人类根本没有接触到其皮毛儿,所以说想要把地球的整个情况全部研究清楚,这是一个非常困难的事情,因此在未来的很多年之那我们很难说欧亚板块是怎么聚合在一起的,因为没有任何一个人能够拿出科学证据来说明其中的变化,这才是一个真正的答案,千万要引起注意。

㈤ 印度板块-欧亚板块碰撞与南海新生代海底扩张的关系

根据已知地质资料推测,在中侏罗世至中白垩世,中国东部边缘为一活动大陆边缘。在南海地区,古南海洋壳向西北方向俯冲,火山弧最后位于今日台湾、东沙群岛、中沙群岛和万安滩一带。当时南沙地块、礼乐-东北巴拉望地块可能连在一起,为古南海中的一个海岛链或海台,随古南海一起向西北方向运动。今日在珠江口盆地东部和万安盆地钻遇的中生代火成岩基底,即为当时的弧火成岩。在白垩世晚期,南沙地块和礼乐-东北巴拉望地块与北部陆缘(华南地块)发生了碰撞,俯冲活动停止了,在碰撞缝合带附近及其后面的早期火成岩地区(今日华南陆地),形成燕山运动造山带。在晚白垩世至早古新世,燕山造山带岩石圈发生拆沉(delamination),中国东部大陆边缘发生了一次张性构造运动,南海地区称做神狐运动。在这次运动中,大陆岩石圈向东南方向拉伸,在陆缘地表产生一系列北东向断裂和地堑半地堑,这就是中国东南部大陆边缘新生代沉积盆地的开始。此时,由于中国东南边缘大陆岩石圈向东南方向拉伸,推动古南海洋盆向东南方向运动,并俯冲于巽他地块北部边缘之下,火山弧位于加里曼丹岛的南部(Schwaner山)。晚始新世到早渐新世,古南海向东南方向运动,将南沙地块沿缝合带和西沙-中沙地块拉开,南沙地块向东南运动,并于早渐新世和巽他地块在西北婆罗洲发生碰撞。从42Ma到35Ma期间,在中沙-西沙地块与南沙地块之间由海底扩张而产生了南海西南海盆,南海西北海盆和曾母海盆也是在此期间诞生的。在约65Ma时印度板块和欧亚板块发生碰撞,到约43Ma时它和欧亚板块发生了强烈碰撞,以及太平洋板块在此时发生运动方向的改变(由NNW到NWW向),也可能是其他地质原由,促使礼乐-东北巴拉望地块从32Ma开始与华南地块分离并向南运动,在其间发生南海新生代第二次海底扩张,17Ma时,向南运动的礼乐-东北巴拉望地块和巽他地块发生了碰撞,其后面的海底扩张停止了,南海中央海盆产生。苏禄海盆的海底扩张也随之停止,随后它向南俯冲于苏禄脊之下,最后只剩下北半部,即今日的苏禄海盆。

上面已谈到,印度洋是从侏罗纪(190Ma)开始发育的。当时澳大利亚板块(冈瓦纳大陆)北部边缘发生了一次张裂事件,Burma、西苏拉等地块逐步开始和澳大利亚板块裂离,其间开始海底扩张,这就是现代东部印度洋的诞生之始,也是印度洋第一次海底扩张。随着这些地块的北移,东印度洋盆逐步扩大,其北部的特提斯洋逐步俯冲在亚洲板块之下。在白垩纪(135Ma)时,印度板块和南极板块(冈瓦纳大陆)分离而向北漂移,其间发生海底扩张,西印度洋逐步产生了,这是印度洋的第二次海底扩张。在印度板块的北部,特提斯洋随着印度板块的北移而逐步俯冲于欧亚大陆板块之下。大约在43Ma期间,北移的印度板块和亚洲大陆发生碰撞,全球大洋板块的构造方向发生了较大的调整。太平洋板块由原来向NNW方向运动改为向NWW方向运动;在43.5Ma前,澳大利亚板块和南极板块开始裂离,在两板块之间开始发生海底扩张,这一扩张脊向西北方向延伸,直达非洲西海岸,即印度洋的新扩张脊形成了,这是印度洋第三次海底扩张。在44Ma时,澳大利亚和东南亚之间的海底扩张(即印度洋第一次海底扩张)停止了。由上述讨论看出,印度洋第一次海底扩张产生的洋壳存在于澳大利亚西部和亚洲南部海域,第二次海底扩张产生的洋壳存在于印度南部第一次扩张产生的洋壳之南,第三次海底扩张产生的洋壳存在于印度洋中、南部和澳大利亚与南极洲之间的海域。扩张速率以50Ma为界,50Ma之前的第二次海底扩张之速率是逐步增加的,从16cm/a增至21cm/a;50Ma时速率突然减小,到43Ma时减至8cm/a;此后至30Ma时减到7cm/a,并一直稳定在此速率之上,直至今日。

下面我们回顾印度板块和欧亚板块碰撞的历史。在65~43Ma期间,印度板块和欧亚板块发生碰撞,即印度板块北部被动大陆边缘和欧亚板块边缘的俯冲增生楔开始接触,其间的特提斯洋壳已俯冲殆尽,但这里仍然存在一封闭或半封闭的海洋盆地,其基底是陆壳。在43~38Ma阶段,是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碰撞高峰时期,印度板块持续向北推挤已拼合的拉萨、羌塘、昆仑等地块,大陆岩石圈的挤压缩短首先表现为地壳层的褶皱和逆冲推覆,各个地块呈构造片岩相互揳入、叠置,使岩石圈均匀增厚和垂向隆起。约40Ma左右,印度板块和欧亚板块之间的海洋盆地(特提斯海)全部退出青藏高原和滇西地区,转为陆内环境,气候由炎热向湿热转化。雅鲁藏布江缝合带北侧的冈底斯岛弧带内大量的钙碱性、中酸性岩浆岩侵位和大量钙碱性火山岩喷出。羌塘地块北部可可西里-金沙江-红河一线,断续延展达2500km的浅成富钾中酸性花岗斑岩侵位,其年龄为52~33Ma(马鸿文,1990;张玉泉等,1987)。雅鲁藏布江缝合带南侧出现的磨拉石砾岩,代表碰撞后的前陆盆地沉积。伴随喜马拉雅地块与拉萨地块的碰撞和构造隆升,班公错-怒江缝合带以北和兰坪-思茅地区发生断块抬升,在断块一侧形成一系列断陷盆地,如伦坡拉盆地、柴达木盆地和兰坪-思茅盆地,这些始新世—渐新世断陷盆地内充填的是紫红色河湖相碎屑沉积,产亚热带阔叶植物。高原北缘的塔里木盆地和南部的恒河盆地,始新世—渐新世从海相到陆相均表现连续的堆积作用。因此43~38Ma期间是倾斜断块边缘的抬升,抬升与沉积速率很低,如柴达木盆地的沉积速率为0.12~0.15mm/a,表明这次碰撞构造变形主要集中在地块边缘,是一种构造抬升。25~17Ma期间,印度板块持续向亚洲大陆挤压,在高原内部,冈底斯岛弧快速隆起,如曲水岩体在20~18Ma间有一次快速冷却历史,抬升速率大于2mm/a(Harrison,et al.,1992)。在高原东部和横断山地区,是一系列陆内走滑断裂活动高峰时期,如红河断裂的活动高峰时期为23~26Ma(钟大赉等,1989;Scharer,1994),20~19Ma之间有一次7km的快速抬升历史(Scharer,1994;陈文寄,1992)。澜沧江断裂的活动高峰时期为17~20Ma,鲜水河断裂的年龄为15Ma(许志琴,1992),藏东贡日卡布断裂的活动高峰时期为24.7Ma,阿尼桥断裂的活动高峰时期为26.7Ma。沿着这些大型走滑断裂形成一系列走滑拉分盆地,如高原西部阿里附近的噶尔(狮泉河镇)盆地,高原北部的伦坡拉盆地、柴达木盆地,滇西红河断裂南端的莺歌海盆地。盆地内以灰色细粒碎屑沉积为主,植物和孢粉组合以阔叶落叶林占优势,反映当时热带—亚热带气候环境,沉积速率快,如柴达木盆地的沉积速率约0.1~0.2mm/a,莺歌海盆地在16~28Ma期间的沉积速率为0.4mm/a(孙家振等,1995)。这些表明,雅鲁藏布江以北,现今高原地域和横断山地区是一个低缓丘陵和由构造沉降诱发的断陷湖盆分布的地域。

雅鲁藏布江碰撞带以南,主中央断层与边界断层相继活动并向前陆盆地方向迁移,此时近EW向的西瓦里克前陆坳陷形成(约13.8Ma开始),并伴随大量浅色花岗岩侵位(21~27Ma)(卫管一等,1989)。Harris(1995)认为在20~18Ma之前,喜马拉雅地块的沉积变质岩有一次构造抬升,造成孟加拉浊积扇87Sr/86Sr比值急剧增加,ODP钻探也表明孟加拉扇在17.5Ma时沉积速率增加。上述事件都一致说明18~20Ma期间喜马拉雅地块经历过较强的构造抬升。13~8Ma阶段,青藏高原受印度板块持续挤压,喜马拉雅地块上主边界断层开始强烈活动,大规模逆掩推覆造成地壳增厚、重熔,壳源浅色花岗岩的侵位和聂拉木群混合岩化、叠加变质作用(卫管一,1989)。康马和告乌岩体在8~11Ma间出现一次快速抬升(Harris,1995)。在念青唐古拉附近NE向地堑断层岩的年龄为7~8Ma(Harrison et al.,1992)。在碰撞带南侧的西瓦里克前陆盆地中,其沉积速率由以前的0.1mm/a增大到11~8Ma的0.3mm/a,重矿物中大量出现角闪石,而8~3Ma间的沉积速率很低,无角闪石出现。在孟加拉扇的深海钻探记录中也显示11~8Ma期间沉积速率加快,有大量角闪石出现(Johnson et al.,1985;Gartner,1990)。喜马拉雅地块又发生了一次热-构造事件。在滇川西部,东缅地块东界的右旋走滑断裂及其分支右旋逆冲走滑高黎贡断裂开始大规模活动,导致安达曼海的拉开,其走滑年龄分别为13Ma和11~12Ma(Ding et al.,1992)。看来13~8Ma期间,两大板块的陆内碰撞变形也主要限于碰撞带两侧的地块。在3Ma前后,青藏高原周围受到印度板块、塔里木、华北、扬子等硬地块的围限,内部垂向和平面已达到一定的极限。当青藏高原南侧边界继续受到推挤,岩石圈下部的物质缩短受到限制,俯冲板块下部密度较大的冷大洋岩石圈板片局部裂离(Break-up),导致岩石圈底部软流圈物质上涌,而出现重力失衡和不均衡,随之发生3Ma以来的快速抬升(Zhong et al.,1995)。从综合地球物理剖面可以看出,拉萨地块和喜马拉雅地块的软流圈抬得较高(约120km,羌塘地块为210km),也是现今高原上热流值最高的地区(吴功健,1989;孔祥儒等,1996;沈显杰,1992)。推测俯冲到西藏高原下冷而重的大洋板片发生断离,引起热而轻的地幔物质上涌。这种快速抬升也和现代地面变形测量结果一致,如高喜马拉雅地块垂直变形速率为30~10mm/a,表现为一个垂直运动速率梯度带,拉萨地块为10~5mm/a,羌塘地块为2~4mm/a(张祖胜等,1989)。

由此可见,在43~38Ma期间,印度板块和欧亚板块碰撞变形主要发生在板块边缘,两大板块沿碰撞带发生挤压变形;在25~17Ma期间,两大板块的碰撞事件已影响到碰撞带的东部地区,此阶段印度板块持续向亚洲大陆挤压,在青藏高原内部,冈底斯岛弧快速隆起,如曲水岩体在20~18Ma间有一次快速冷却历史,抬升速率大于2mm/a。在高原东部和横断山地区,是一系列陆内走滑断裂活动高峰时期,如红河断裂的活动高峰时期为23~26Ma。这说明印度板块和欧亚板块碰撞到25Ma之后才影响碰撞带东部和东南部地区。对华南和南海地区的影响应在25Ma之后。而新生代南海地区的海底扩张是从42Ma前开始的,即使按Taylor和Hayes的模式,海底扩张也是从32Ma前开始的。因此,引起新生代南海地区的海底扩张应是另有原因的。印度板块和欧亚板块碰撞事件对南海新生代海底扩张仅是推波助澜之作用,不是根本因素。Tapponnier模式的错误在于他们将欧亚大陆东部边缘假定为自由边界,而事实上亚洲大陆东部是太平洋向欧亚大陆俯冲的活动边缘,对亚洲大陆东部仍有一定的阻力,不可能是自由边界。第二,更为错误的是,他们将今日亚洲板块和印度板块的位置的几何形态与地质时期等同看待,事实上亚洲东部边缘可能与今日有差别,当时太平洋板块向NNW方向运动,亚洲东部边缘应是走滑边缘,并非活动边缘。这样,亚洲板块向东运动是要受阻的,而不是自由的。第三,中南半岛南部是大陆板块,它不可能单独向南运动,如受到向南的力之作用,必须整个东南亚地区一起向南运动。这种板块的整体运动不可能引起板块内部发生海底扩张活动,当然不可能引起南海地区发生海底扩张。

大陆张裂、海底扩张、洋壳俯冲和陆-陆碰撞是板块构造循环的一系列构造事件,而大陆张裂和海底扩张是紧密联系的两次构造事件。南海地区,大陆张裂事件发生在晚白垩世至早古新世,构造走向北东,拉伸方向为东南。此次构造事件在当时的地表产生了一系列北东向断裂和地堑半地堑,由此诞生了中国东南边缘新生代沉积盆地,也为其后的南海海底扩张打下了构造基础。由上述讨论可见,此次构造事件主要是由燕山运动的造山带岩石圈拆沉引起的,与印度板块和欧亚板块碰撞无关。从构造走向上看,新生代南海第一次海底扩张发生在42~35Ma,海盆磁条带的走向为北东向,海底扩张方向是北西—东南向;第二次海底扩张方向为南北向,时间在32~17Ma期间。我们分析,第一次海底扩张方向与张裂事件的方向相同,因此,推测第一次海底扩张可能是陆缘张裂事件的延续,即张裂事件为幕式的,大约在第一次事件发生20Ma之后,再发生一次张裂事件,此次事件引起大陆岩石圈裂离(break-up),并发生了海底扩张。南海新生代第二次海底扩张很可能是太平洋板块和印度板块对亚洲板块双向作用而引起的,因为在43Ma时,印度板块和欧亚板块发生了强烈碰撞,而此时太平洋板块的运动方向由NNW转向NWW,并俯冲于亚洲板块东南边缘之下。这两个方向的作用有可能引起亚洲板块的上地幔软流层的流动方向改为向南,促使南海地区发生南北向海底扩张。因此,印度板块对欧亚板块的碰撞对南海新生代第一次海底扩张可能有一定影响,对新生代南海的第二次海底扩张起了促进作用,但并非主导作用。

阅读全文

与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什么时候分离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巴基斯坦和中国的关系为什么这么好 浏览:853
伊朗和美国为什么有仇 浏览:163
为什么印尼人喜欢喷香水 浏览:145
印度歼10怎么样 浏览:676
越南马皮凉在越南哪个位置 浏览:832
伊朗女人戴什么手表 浏览:993
买越南媳妇多少人民币 浏览:413
去伊朗旅游带多少钱 浏览:23
想陪你很久很久意大利语怎么说 浏览:789
英国人怎么评价约翰 浏览:910
印度订不到酒店怎么办 浏览:932
传说对决印尼服怎么进 浏览:673
关于英国论文怎么写 浏览:406
意大利有哪些品牌的车 浏览:581
伊朗对西班牙怎么样 浏览:895
1元换多少越南盾合适 浏览:172
越南610是什么金 浏览:277
印尼什么时发生地震 浏览:35
印尼红龙鱼15公分怎么看 浏览:567
中国公元前900年什么时期 浏览: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