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印度资讯 > 印度农业带来了什么

印度农业带来了什么

发布时间:2023-01-11 08:12:20

A. 初一地理印度农业发展的好处

印度的典型气候分为雨季旱季和热季,降水多集中在夏秋季,降水多达1000~2000毫米左右。印度的乞拉朋齐是印度降水量最多的地区,最多达8000~10000毫米左右。由于印度是一个两面临海的国家,海拔多在1500米以下,夏季来自印度洋的西南季风给印度带来大量降水,为农业发展带来了良好的基础。印度人口众多耕地面积也是中国的数倍至多,而且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大国。
印度地处喜马拉雅山南麓的恒河平原土地肥沃。印度的地理条件对农业太有利了,气候温暖雨水充沛,印度的农作物属于一年三熟。而且印度国土面积只有中国的三分之一,但是人家的耕地面积却超过我们百分之五十。

B. 旱情导致印度水稻减产,维持粮食出口限制,对当地经济带来什么影响

印度粮食减产会对经济造成一些影响

印度一直以来是地处西亚的一个农业大国,印度每年的各种粮食产量也是十分丰富,并且还在国际粮食出口市场上占据较大的份额;但是今年由于副热带高压持续存在于北半球,导致今年夏季 全球多个国家都遭受了严重的高温天气,而印度也遭受了长时间40℃以上的烘烤,这也导致印度的农作物出现大幅度减产情况,今年印度的水稻产量大大减少,这也会对当地依赖粮食出口的经济造成严重打击,同时也会影响全球粮食贸易。

C. 古印度农业有什么成就

棉花的栽培是古印度居民最突出的农业成就。个别地区还种植了水道。畜牧业也得到了较大发展,人们已经驯养了黄牛、山羊、绵羊、猪、狗、象、骆驼、鸡等。狩猎物有鹿、野牛、虎、熊、野兔和鱼类。

D. 印度农业的经验教训

农产品价格政策的变化及其影响
在1965年以前,印度农产品价格政策的重点放在保护消费者利益上,政府通过低价收购,进口和配售来实现保护。这种政策虽然保证了城镇居民生活水平相对稳定,却带来了生产发展缓慢、政府收购量无法增加而粮食进口剧增的后果。1965年以后,印度的农产品价格政策发生了转折性变化,就是把重点放在保护生产者利益上,同时兼顾消费者利益。这—政策是印度农业政策调整的里程碑。
政府通过规定农产品(主要是粮食)的购销价格、政府配售制度、缓冲库存等措施来实现稳定农业收入和保护消费者利益。政府规定,农产品支持(收购)价格的机构,是1965年成立的“农产品价格委员会”(1985年更名为“农产品成本和价格委员会”)。这个委员会主要根据农产品成本,并考虑到工农产品比价、作物之间的比价及供需状况、农民的合理利润等因素,每年向政府提出关于农产品支持(收购)价格的建议,然后经政府确定并在收获前正式公布。
执行粮食价格政策的机构是印度粮食公司和各邦的粮食和民用供应部门。这两个机构不仅承担政府的粮食收购任务,而且负责粮食的贮藏、加工和批发供应。—方面,政府通过上述机构及其代理机构(主要是供销合作社)按规定的价格收购粮食;另—方面,政府通过上述机构把政府收购的粮食批发给设在各城市和乡镇的“平价商店”,再由“平价商店”按政府规定的价格零售给持供应卡的居民。这种收购和供应不仅是政府保证粮食平价供应和粮食安全的物质基础,而且是对生产者进行价格支持的主要手段。 印度农产品价格政策的支持对象主要是小麦、大米、玉米等粮食作物,在70年代中期实现粮食基本自给之后,价格支持的对象逐渐扩大到黄麻、大豆、油料等20多种农产品,其目的是为了调节种植业的生产结构,促进平衡发展。印度农产品价格政策依赖于价格补贴,价格补贴是支撑印度农业生产的基点,也是价格政策得以实现的物质保证。粮食价格补贴主要是经营补贴和缓冲库存补贴。随着粮食配售量和收购价格的提高(粮食配售量1961年只有400万吨,到1991年增加到2060万吨;每吨小麦的收购价格从1977/78年度的1125卢比提高到1991/92年度的2250卢比),结果是财政补贴越来越多,1980/81年度粮食补贴共计65亿卢比,到1989/90年度增加到247.6亿卢比。小麦补贴占小麦批发价的58%,大米占40%。1990/91年度,小麦平均补贴1.12卢比/公斤,大米0.8卢比/公斤。如此巨大的耗费,必然造成国家财政的沉重负担。不仅如此,农产品补贴的大部分利益被控制大量剩余农产品的大农所得,也被城市上、中等收入集团分享,而广大城乡贫民所得的份额很小。
农业信贷政策
印度农业贷款来源于各类机构(例如农业信贷合作社系统、商业银行和地区农业银行)和私人放债。在印度独立初期,私人放债是主要的来源。以1951年为例,私人贷款占农民贷款总额的92.8%。针对这种情况,印度政府采取了大力支持和发展农村信贷合作机构的政策,以抑制猖獗的高利贷活动。为实施这—政策,政府花费了大量的人力和财力,并逐步形成了农业和农村发展银行领导下的信贷合作社系统。这个系统在向农业及其有关活动提供低息贷款方面,起了很大作用。1970/71年度,信贷合作社系统提供的农业贷款占农业贷款总额的6.6%。在各种贷款机构中居主导地位。但是,仅依靠这个系统的贷款,远远满足不了农民的需要。1970/71年度,信贷合作社系统的贷款仅占农民贷款总额的20.1%(其他贷款机构占9.1%),农民70.6%的借款仍需向私人借贷。
60年代中期以后,随着“绿色革命”的广泛开展,农业投资需求激增,农业贷款供求之间的差距随之迅速扩大。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政府对14个商业银行实行了国有化,后来又建立了地区农业银行和农民的服务合作社机构,这些机构参与农业信贷,向农业及其有关活动提供低息贷款。从此,印度农业信贷政策发生了另—重大变化,即从单独地依靠农业信贷合作社系统提供农业贷款,转变为依靠商业银行等多种机构提供农业贷款,极大地扩大了农业贷款来源。商业银行在农业贷款领域的地位仅次于农业信贷合作社系统, 1986年占农民贷款总额的28.8%。不仅如此,贷款的方向也发生了重大变化,即优先向农业和农村小规模工业贷款,积极参加各种扶贫计划,直接向具体的项目和受益人(主要是小农、佃农和农业劳动者)提供贷款。1987年,商业银行对项目受益人的贷款占贷款总额的44.5%。多种农业贷款机构的迅速发展,有力地削弱了印度农村中的高利贷势力,1988/89年度,机构贷款已占农民贷款总额的57.4%,而私人贷款下降到42.6%,其原来的绝对优势已不复存在。
尽管印度的农业信贷政策在扩大农业资金来源、推动农民采用现代农业技术、促进农业和农村发展方面取得了很大成绩,但仍需解决—些存在的问题。其中包括:信贷机构在地区上分布不平衡,有的机构过分强调获利原则,—些贷款用于非生产性用途,—些贷款到期不还。这些问题严重影响农业资金的供应和农业生产的发展。
扶贫计划和农村综合发展计划
由于印度的土地分配不合理,农业生产水平低,广大农民特别是小农、边际农和无地农民仍未摆脱贫困。据政府的全国抽样调查资料,农村低于贫困线的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的比重,1956/57年度54%,1967/68年度56.5%, 1977/78年度50.8%,1988/89年度28.4%。虽然农村贫民的比重在不断下降,但其绝对数字并未减少,均为2亿多人。
农村贫困是困扰广大人民的严重问题,但长期以来并未引起政府的足够重视,经济发展计划和政策主要向发展重工业和基础工业倾斜,注意农村发展和农业生产发展中的—般问题,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农村的贫困问题。随着经济的发展,农村贫困问题愈显突出,印度政府和各界人士也逐渐认识到,农村贫民的大量存在,不仅是影响农村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也是影响社会稳定的主要因素。因此,从70年代后期起,印度经济计划和政策的重点转向缓解农村贫困,并实施了—系列扶贫计划。主要有:农村综合发展计划,全国农村就业计划,农村无地者就业保证计划,农村青年自营职业培训计划,农村妇女和儿童发展计划和干旱地区发展计划。这些计划在全国范围内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取得了相当大的成绩。
农村综合发展计划始于1979年,随后在全国范围内迅速扩大,并成为印度政府“六五”计划直至“八五”计划中扶贫部分中的中心内容。这个计划的目的是改善农村贫民的生产条件,提高农业生产率,主要通过发展种植业、畜牧业、农村工业、商业和服务业,为农村贫民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扩大收入来源,使他们的生活水平提高到贫困线以上。农村综合发展计划所需要的资金,分别由财政和贷款两方面解决。
印度“八五”计划中的扶贫计划,强调要因地制宜地注重基础设施的建设,要在干旱地区发展小型灌溉工程,要通过村民委员会、合作社和其他民间组织促使广大人民参加扶贫计划,要进—步提高受益人的偿还能力,注意培养受益人的技术能力,注重“在册种姓”和“在册部落民”的受益比重。
农村综合发展计划取得了较大成绩。据印度国家银行关于评估农村综合发展计划扶贫效果的抽样调查(在10个县抽样调查1000户)得出的结论是:创造了就业机会,增加了收入,缩小了贫困差距。在所调查的县份中,按平均计算,每个家庭增加的就业的数量为78日/人;平均每户增加的收入1372卢比,平均31%的受益家庭超过了贫困线。
支持农业合作社的发展
农业合作社是印度政府实现农业发展规划的重要手段。农民通过合作社,组织起来保护自己的利益。它的类型很多,主要的有农业信用、销售、耕种、牛奶、渔业、农产品加工、消费以及住宅合作社等。例如,经营生产资料供应的合作社向社员提供信贷、种子、化肥、农药等,销售合作社的主要目标是保证合作社成员的农产品能在市场上以较高的价格售出。它们又分好几类,有的还从事化肥等农业生产资料的销售,有的只销售某些特殊的农产品,如水果、蔬菜、棉花、烟草等,以减少风险,获得较多的利益。加工合作社主要从事蔗糖的加工、棉花及羊毛的加工和精纺以及稻谷和牛奶的加工等。印度农村也有从事工业生产的合作社,它们主要生产农业投入品和机械,其中较有影响的是化肥生产合作社,其产量已占全国总产量的20%。
印度的农业合作社有以下特点:(1)入社自愿,民主管理。理事会由社员大会选举产生,每届任期多为5年,大会通常每年召开—次,审议合作社的工作;(2)民办官助。政府对合作社十分重视,在组织上和经济上给予支持,包括培训、补贴和资金援助,帮助合作社发展生产、加工、销售等事业;(3)以加工企业为核心,发展农村工业,取得良好的效果。其原因主要是加工的利润丰厚,同时还得到政府的重点扶持。牛奶的收购、加工和分配系统也很有特色,在推进发展奶业的“白色革命”、提高人民营养水平中起到了积极作用。
印度在发展合作社中也有—些问题。主要是:(1)基层合作社的规模小,力量薄弱,服务功能受到限制;(2)政府的行政干预比较多。政府—方面对合作社投资,同时又从合作社拿走—定的红利;据说,经济状况越好的合作社,受到政府的干预也越多,影响了农民办社的积极性;(3)地区之间以及社与社之间的差距很大,多数农产品不分级,加工深度不高,农民不能获得应有的利益。

E. 印度农业特点,印度农业以什么为主

1、生产结构的特点:一是农业以种植业为主,种植业又以粮食作物为主;二是农业结构的变化具有一定的“惰性”。2、农业的发展特点:小农经济占绝对优势,封建的、个体的和资本主义的经济成分并存,每个农户的经营规模较小;传统农业占优势地位,现代投入较少;农业和农村发展的不平衡日益扩大,这是由于各地自然条件、经济社会环境条件以及采用现代技术的程度不同造成的,导致农业生产和农村发展在地区之间的不平衡。

一、印度农业特点

1、生产结构的特点

印度的农业生产结构特点:一是农业以种植业为主,种植业又以粮食作物为主;二是农业结构的变化具有一定的“惰性”,长久以来印度的农业生产部门结构的格局没有发生大的变化。

2、农业的发展特点

(1)小农经济占绝对优势

印度农业的社会经济结构特点:封建的、个体的和资本主义的经济成分并存,小农经济占绝对优势,每个农户的经营规模较小。

(2)传统农业占优势地位

印度传统农业的特点:一是农业对气候和雨水等自然条件的依赖性很大,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较差,常遭受季风的危害而造成水旱灾害;二是以传统的生产工具和手工劳动为主,现代投入较少。

(3)农业和农村发展的不平衡日益扩大

印度由于各地自然条件、经济社会环境条件以及采用现代技术的程度不同,造成了农业生产和农村发展在地区之间的不平衡。其中印度北部和西部地区(特别是旁遮普邦和哈里亚纳邦)生产水平高,粮食产量和农民收入较高;南部和东部地区的生产水平和粮食产量相对较低。

二、印度农业以什么为主

1、印度农业以种植业为主,其中又以粮食作物为主。在1988/89年度,种植业内部结构为:粮食产值占种植业总产值的48.3%,油料占12.7%,蔬菜和水果占10.4%,棉花占3.8%,烟草占0.5%。

2、印度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发展中国家,80%的人口以农业为生。自给自足为印度农业的最大特征,农业的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薄弱,大部分农民只能使用传统的生产工具和劳作方式。

F. 印度农业的发展成果

印度的农业也取得了很大成绩。在1951—1991年期间,农业年均增长3.7%,粮食产量从1950/51年度的5100万吨增加到1990/91年度的17622万吨,增加3.46倍。根据粮农组织的资料,印度1994年谷物总产量为21248万吨,人均占有量为231公斤。在个人消费支出中,食品开支的份额,从1960/61年度的72.4%下降到1992/93年度的55%。

G. 印度在发展农业方面 哪些地方值得我们借鉴

印度政府开始实施—项农业发展新战略,这—战略就是采用以高产品种为主,结合水、肥、农药等农业技术,发展现代农业的战略,通称“绿色革命”。

印度为了增加食物来源,特别是动物性食物的来源,近十年来曾先后推出了旨在发展牛奶生产的“白色革命”和发展渔业的“蓝色革命”,取得了—定的成绩。

另—主要成效是使印度农业科研和应用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农业科学技术要转化为生产力,涉及到以下四个系统,即研究系统、推广系统、应用系统和支持系统。随着经济的发展,印度逐步建立起了这四大系统。

在70年代中期以前,印度的农业科技推广工作是乡村工作者兼职完成的,70年代中期以后,才形成独立的由各级专职人员进行的推广系统。进入80年代以后,这个系统得到了进—步的重视,各邦相继成立了农业科技推广站和种子公司,其宗旨是“要把新技术的好处推广到农户、农作物和各地区”。科技推广站及时地提出引进、推广农业新技术的建议,组织农民进行田间试验,然后逐步推广。印度现在有140多个科技转让中心。支持系统包括农业信贷系统,价格支持系统和农业产前、产中和产后服务的合作社系统。

H. 印度发展农业生产有哪些有利和不利的自然条件

有利:
自然:1:属热带季风气候,雨热同期,热量充足,适于农作物的生长
2:恒河平原面积广,德干高原起伏和缓,耕地面积广,粮食产量大
3:耕地地区有河流流过,有灌溉的水源
4:土壤肥沃,农作物产量提高
人文:1:劳动力丰富且廉价
2:农业发展历史悠久
3:交通便利
4:市场广阔
不利:
自然:1:降水过分集中于夏季,季节分配不均,容易出现旱涝灾害,不利于农作物的生长
2:地势低平,排水不畅,易发生涝灾
人文:1:人口众多,降低了粮食生产的商品率,不利于农业经济的发展
2:农业生产方式落后,农产品产量低
3:人多地少,不利于农业大规模的发展

I. 印度的人口给印度的农业带来了哪些影响南亚其他国家是否也有类似的问题

随着人口的增长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土地、水资源、能源和其他自然资源将更加紧张,特别是在发展中国家,可能会引发空前的危机。根据联合国的最新报告,亚洲的人口增长率出现下降趋势,但人口密度依然高于其他洲,在东亚和南亚,人均占有可耕地只有六分之一公顷,随着人口的增长、土地的压力和农业灌溉用水的短缺,将迫使上述地区需要增加粮食进口以减少饥饿和改善营养结构。如果温饱解决不好人口多就存在温饱问题,比如印度各地的反政府武装
意味着劳动力大增。
好的影响并不是没有。首先,而人口众多也被他们看作大国的指标之一(嫉妒中国的心理在作祟)
但以客观角度看。这部分人口激增很容易引发宗教冲突,其实印度人口增加弊端还是很大的:自己总结的、经济水平都相对较低的社会底层和边境地区,种族划分现象在目前印度国内还是存在的,而人口增加的大部分集中在教育。
参考资料,从印度国内很多观点来看,但对印度综合国力的增长很难有巨大的好处,MS不太全面,更利于发展工业和国家经济,他们认为人口众多影响可以分好坏两方面,贫富差距悬殊导致的示威甚至暴力事件
增加劳动人口 搞的不好的话 就等于增加失业人口 这可能造成社会动荡 贫困或者促使印度发动对外战争
人均GDP增长缓慢。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是有类似问题

J. 印度农业发展有利条件有哪些

A大部分地区位于北纬10°-30°之间,多属于热带和C年降水量变化大。

印度水资源丰富,年降雨量39300亿立方米。全国36%的地区年平均降雨量超过1500毫米,其中33.5%的地区年平均降雨量为750-1150毫米,33.5%的地区年平均降雨量为750毫米。印度有许多河流。恒河是最重要的河流,全长2700公里,有10多条支流,流域面积106万平方公里。

雅鲁藏布江、戈达瓦里河、纳马达河和克里希纳河是印度第二大河流。雨水充沛,河流众多,为农业生产和灌溉提供了有利条件。灌溉面积占全国耕地面积的32.8%。

印度是热带季风气候。全年四季分明。冷季1~2月,夏季3~5月,西南季风雨季6~9月,东北季风10~12月。北方最低气温为150摄氏度,南方最高气温为27摄氏度,几乎全年无霜冻。农作物可以全年生长,有丰富的热资源。


(10)印度农业带来了什么扩展阅读:

印度农业发展成果:

印度的农业也取得了巨大成就。1951年至1991年,农业年均增长3.7%。粮食产量由1950/51年的510万吨增加到1990/91年的1762万吨,增长3.46倍。根据粮农组织的数据,印度1994年的粮食总产量为2248万吨,人均占有231千克。

在个人消费支出中,食品支出占比从1960/61年的72.4%下降到1992/93年的55%。

阅读全文

与印度农业带来了什么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巴基斯坦和中国的关系为什么这么好 浏览:842
伊朗和美国为什么有仇 浏览:158
为什么印尼人喜欢喷香水 浏览:136
印度歼10怎么样 浏览:667
越南马皮凉在越南哪个位置 浏览:823
伊朗女人戴什么手表 浏览:986
买越南媳妇多少人民币 浏览:404
去伊朗旅游带多少钱 浏览:12
想陪你很久很久意大利语怎么说 浏览:782
英国人怎么评价约翰 浏览:905
印度订不到酒店怎么办 浏览:919
传说对决印尼服怎么进 浏览:670
关于英国论文怎么写 浏览:397
意大利有哪些品牌的车 浏览:572
伊朗对西班牙怎么样 浏览:888
1元换多少越南盾合适 浏览:165
越南610是什么金 浏览:270
印尼什么时发生地震 浏览:28
印尼红龙鱼15公分怎么看 浏览:558
中国公元前900年什么时期 浏览:5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