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为什么说印度的独立是英国施舍的,而不是印度自己争取的
为什么说印度的独立是英国施舍的,而不是印度自己争取的?当时无能为力的英国无力阻止印度独立,但他们希望印度不要分裂。英国之所以有这种善良,并不是英国人凭良心发现的。但一个认同英国政治文化理念的统一的印度,更符合英国的利益。
所以印度的分裂是不可避免的。即使当时英国人勉强能让印度和巴基斯坦在一起,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仍然不得不分裂。
2. 英国人殖民印度那么久,为什么不怨恨英国,看印度人怎么说呢
印度曾经是英国的殖民地,最早来到印度的殖民者是当年开辟新航路的葡萄牙人,十六世纪时,葡萄牙人独占了印度与西方的海上贸易称霸印度洋,到了十七世纪印度成为一块人人争夺的宝地,在殖民霸权的世界潮流下,英国,荷兰,法国都跑到这里展开了争夺殖民优势的斗争。
首先英国在印度帮助他们完成了统一,历史上的印度从未实现过真正的统一,就算莫卧儿帝国全盛时期也只是统治着印度的中部和北部,但统治力也是相当弱,英国人通过政治和军事实力统一了印度半岛,否则印度现在也仅仅是一个地理名词而已。其次是英国人帮印度完成了语言的统一,印度原本四分五裂,民族众多,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习俗和语言,英国人来了之后用英语作为官方语言,帮助他们统一了语言文字。再次是英国人给印度留下了2.2万公里的铁路和基础工业建设,现在印度人的铁路依然是当年英国人留下的底子,最后是印度人的独立没有经过战争,等于是英国人和平移交给了印度政党,所以印度人对英国人又有什么可恨的呢!
3. 印度以前是英国的殖民地,为何感觉印度人并不反感英国人
91757年,英国在普拉西之战中获胜,从此开始了在印度长达190多年的殖民统治,但如果从英国在印度设立管理区开始算,英国殖民印度超过了300年。明明英国在印度的土地上就放肆了这么久,但为何现在的印度还是不反感英国人呢?
4. 军队的大英帝国为什么会允许最大的殖民地印度独立
一、印度不是一个整体,而是英国人拼接而成的
在古代历史中,印度从来不是一个国家,而是一个地理名称。印度大陆属于多政权对立的局面,印度大陆从来没有彻底统一过。即使是那些曾经不可一世的王朝,也仅仅统一了印度北方而已。印度成为一个实际的国家,这一点和英国人有很大关系。17世纪初期开始,英国人开始踏上印度大陆。印度太大,英国人根本无力一口吃下,因此采用了逐步蚕食的政策。200年以后,英国已经控制了印度三分之二的领土,英国国王兼任印度皇帝。当时的英属印度包括现在的印度、孟加拉国、巴基斯坦和缅甸,在英国人的作用下,印度大陆拼接成了一个整体。印度是英国最重要的殖民地,进入20世纪以后,印度的经济总量占英国的40%。对于英国来说,维持在印度的统治非常重要。
但是印度人也不都是那么容易屈服的,从20世纪20年代开始,圣雄甘地就开始致力于民族独立事业。经过甘地长期的努力,印度一部分人开始民族觉醒。印度进而爆发了非暴力不合作运动,这让英国人焦头烂额。与此同时,在欧洲地区,希特勒已经上台,纳粹德国开始对外扩张。几乎所有人都知道战争无法避免,英国人对战争的恐惧十分严重。在一战中,英军阵亡66万多人,英国曾经试图避免战争再次爆发。但是似乎这一点是不可能的,德国进攻波兰以后,英法两国先后对德国宣战。当时东方的日本也是磨刀霍霍,为了集中力量打赢战争,刚上台的英国首相丘吉尔向印度做出了保证:“在战争结束的适当时刻,还给印度自由。”在得到英国的承诺以后,印度开始全力配合英国。
二、经过战争严重消耗,英国已经无力维持庞大的殖民体系
1945年,德国和日本先后投降。截止那个时候,英国军队的总兵力超过了510万。但是这个数字包括了各个殖民地的军队,并不全都是英军。既然战争已经结束了,印度希望英国兑现自己的承诺。此时丘吉尔准备反悔,印度对于英国太重要,他不惜违背自己的承诺。但面对印度负责的局势,英国想维持在印度的独立,需要大量的军队。经过二战的消耗,英国的国力遭到严重削弱。英国已经无力维持庞大的军队,战争刚刚结束,英国就开始大裁军。此时的英国处于两难的境地,一方面不想放弃印度,另一方面有无力阻止。截止这样的情况下,艾德礼取代丘吉尔成为了新任首相。艾德礼是工党领袖,主张提高国民生活水平,在对外问题上主张战略收缩。
艾德礼同意印度独立,并且派遣蒙巴顿前往印度负责此事。印度的独立已成定局,英国人根本无力阻止。大英帝国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面对强大的苏联,英国甚至需要美国的援助。英属印度脱离英国统治以后,并没有组成一个国家。上文所述,印度是英国人拼接而成的,存在严重的宗教和民族问题。英国人离开以后,这些问题开始全面计划。最终英属印度开始分家,首先是印度和巴基斯坦分治,然后缅甸在第二年独立。过了20多年以后,东巴基斯坦与西巴基斯坦分家,这就是孟加拉国。印度独立以后,英国在亚洲的其他殖民地也开始行动起来。各国先后独立,英国的势力范围退回了欧洲。
5. 英国当时为何不杀掉甘地有哪些因素使印度独立印度独立的具体过程
甘地的声望很大,他在英国本土都有相当的声望,,印度独立之前,英国国王乔治六世和丘吉尔首相还接见过他。他的非暴力不合作思想在国际上很吃香,爱因斯坦就特喜欢他的做法。
因素主要是英国原来的许诺。英国曾经许诺二战结束以后可以让印度独立,结果英国人说话不算数。再一个是英国人在印度欺负印度人,很多印度人越来越对英国殖民者的做法不满。最后一个就是当时世界上革命活动成了潮流。
印度独立具体过程很复杂,简单说分为这几步:
1 二战爆发,印度也被法西斯阵营侵略了。英国没有力量顾及印度。
2 英国许诺二战结束后让印度独立。
3 二战结束后英国人反悔。
4 越来越多的印度人对英国人的倒行逆施不满,甘地的思想获得了人们的认同。
5 和平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开始。
6 英国采取了镇压行动,但是几乎无效。甘地思想影响力迅速扩大,英国为了避免事态严重,邀请甘地访问英国,获得了英王和首相的接见,并且同意印度独立。
7 在回国进一步进行工作过程中巴基斯坦人和印度人发生了冲突(巴基斯坦当时也属于英属印度)。
8 英国派人暗中搅局,煽风点火,还弄了克什米尔这块战争的导火索,让南亚永不得安宁。
9 甘地开始绝食,呼吁大家停止内斗。最后被迫同意了巴基斯坦自己建国。
10 平息基本停止。甘地刚刚停止绝食,就被一名对他不满的人用手枪打死。
6. 英属印度殖民地独立为何最让英国心痛
毫无疑问,南亚大陆印度殖民地的独立,最让英国心疼。印度这块殖民地被誉为“大英帝国”王冠上的一颗明珠,印度大陆的独立,对于英国来讲,不仅失去了一个重要的海外财政来源,而且引发了“亚非拉”殖民地独立解放运动,印度的独立,等于断了英国的左膀右臂,也意味着“日不落帝国”时代的结束!
1930 年,在公开场合表示:“英国若是让印度离开帝国的怀抱,就永远不能再称为强国。
由此,我们不难看出英属印度在大英帝国中的心目位置有多重要,否则也不能被“高傲”的英国人冠以“英国女王冠上最璀璨的明珠”称号。
失去英属印度这个“最爱”,是“大英帝国”心中最难忘的伤疤!
英属印度的范围很大,包括如今的巴基斯坦、印度、孟加拉国乃至缅甸,从波斯湾一直延伸到东南亚,都属于英国殖民地的范畴。
二战时期,日本为何冒天下之大不敢同美国和英国开战,一方面是东南亚丰富的各类战争资源,另外一方面地理位置优势。
英属印度,西端面临波斯湾,这里是世界最繁华的生命交通线,来往过往的油轮数以万计。
印度洋,一直被印度看成自家的“内陆湖”,当然也被昔日的大英帝国也看成自家的后花园,是英国维持在远东殖民地重要运输通道!
1947年印巴分治,英国承认英属印度独立!
英属印度这块如此巨大的蛋糕,英国真的心甘情愿放弃吗?
当然绝对不是,否则1982年,英国也不会奔赴万里之外的大西洋和阿根廷血战马岛,以展示捍卫主权强势态度!
英国之所以承认英属印度独立,说到底还是自家的实力不行了,二战结束后,昔日的“日不落帝国”早已经落下帷幕!
二战后,面对如火如荼的英属印度解放运动,英国不得不被迫承认英属印度的独立!
英属印度的独立,更加刺激了“第三世界”亚非拉民族的解放运动,昔日的“日不落帝国”被迫承认更多的殖民地地区宣布独立!
总结:
英属印度的独立,对于英国来讲,不仅仅是失去了海外一个重要的财政来源,更重要标志着“大英帝国”殖民时代的终结!
7. 二战结束时英国有五百万军队,为何却让印度独立了
从近代史来看,凭借工业革命发展起来的欧洲国家纷纷在世界范围内抢占殖民地,其中最成功的是英国。凭借几千万人却统治了全世界330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凭借2万人就敢东征大清帝国,凭借无敌舰队更是横扫世界。而且英国征服印度,花费的军队也比较少。但是有个问题很让人不解,那就是二战结束后,英国明明还有500多万军队,但是却为何甘心,眼睁睁的看着印度独立呢?其实原因没那么简单。
探究历史真相,发现背后故事!对待历史,必须较真!更多精彩请关注【历史真相】
8. 英国为何放弃印度
二战后,英国重创,作为英国治下最大最重要的殖民地,英国想要维持在印度的统治已经力不从心,英国人已经无力压制觉醒的印度人,也无力维持在英属印度的殖民统治,所以被迫放弃了印度这块殖民地。他们同意印度独立自然是经过深思熟虑的,事实上,当时的印度已经成为一个烂摊子,英国人放弃是非常明智的。
1、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一场德意日何英法争夺殖民霸权的战争。在这场战争中,英国遭到重创,丢掉了世界霸主的宝座,国力一落千丈,沦为准一流强国,已经不复当年的辉煌。面对世界各地风起云涌的独立运动,英国人已经无力维持在全球的殖民统治,因此不得不进行战略收缩,放弃了在海外的殖民统治。作为英国治下最大最重要的殖民地,英国想要维持在印度的统治已经力不从心,英国人已经无力压制觉醒的印度人,也无力维持在英属印度的殖民统治,所以被迫放弃了印度这块殖民地。如果英国像后来的葡萄牙那样强行压制殖民地独立,后果不堪设想。葡萄牙因为强制维持在海外殖民统治,最终成为了欧洲最穷的发达国家,国民经济差点崩溃,最终还是竹篮打水一场空。英国人充满了政治智慧,外交手段玩的炉火纯青,他们同意印度独立自然是经过深思熟虑的,精明的英国人可是很少做赔本买卖的。事实上,当时的印度已经成为一个烂摊子,英国人放弃是非常明智的。
2、二战前,印度人就已经和英国人产生了离心,一直试图摆脱英国人的统治。二战爆发后,面对严峻的战争形势,英国人不得不和印度人和解,希望得到印度人的帮助。英国人承诺二战后允许印度独立,所以二战中印度人全力支持英国人。在二战中,有超过200万的印度军队在协助英国人作战,成为英国人的左膀右臂。当然,也有一些不信任英国的印度独立势力投靠了德国、意大利和日本等轴心国,他们希望借助轴心国的力量恢复独立。战后英国人同意印度独立,既是实现当初对印度人的承诺,也是对印度独立运动高涨的一种回应。当然,英国人从心底是不愿意放弃印度的,不过大局已定,英国人已经无力改变局势,所以只能顺水推舟让印度独立。不过,英国人也没有让印度人舒服,他们制造了印巴矛盾,让印度和巴基斯坦一直掐到现在。
3、二战后,由于二战的重创,英国人伤亡惨重,厌战情绪严重。因此,以温和着称的工党领袖艾德礼接替了强硬派首相丘吉尔,艾德礼的上台,标志着英国的施政方针开始转向。艾德礼对维持海外殖民统治不感兴趣,他的执政方针是稳定英国国内经济,改善英国民众的生活状况。艾德礼认为战略收缩有助于维持英国人的地位和利益。如果英国人强行压制殖民地统治,英国会被拖垮,会让英国陷入被动,所以他才同意了印度独立。其实,艾德礼同意印度独立也是无奈,因为不管是英国政府还是民众都已经厌倦了战争,对满目疮痍的英国充满了忧虑,他们希望的是和平和安定的生活。事实证明,英国人是明智的,英国人放弃了印度但成功的恢复了经济,换来了民众和平富裕的生活,同时和印度保持了密切的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