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印度高种姓为什么都白,印度明星阿米尔汗是什么种姓
从阿米尔•汗的肤色可以判断,他不是低种姓,汗是Khan,源于突厥语,是君主和领袖的意思,是穆斯林贵族。印度种姓制度形成之后,阿米尔汗的家族才进入印度,虽然阿米尔汗信奉伊斯兰教而不是印度教,但是肤色白皙,身份地位高,掌握大量财富的阿米尔汗家族,如果按照种姓制度来分,就算不是最高的婆罗门,至少也是刹帝利。
印度高种姓皮肤白皙,而低种姓肤色黝黑,因为印度高低种姓是不同的种族,而且几千年来不同种姓之间不通婚,所以至今印度人的肤色仍然各不相同。
3000多年前,地球经历小冰期,全球气温下降,高纬度地区生活条件急剧下降,东欧平原的古印欧人不得不南下迁徙,其中的雅利安人翻越乌拉尔山,进入阿富汗高原,一支向西进入伊朗,另一支南下进入印度。
进入印度的雅利安人征服当地原住民,为了巩固地位,设计了种姓制度,种姓制度从上到下分别是婆罗门、刹帝利、吠舍和首陀罗,雅利安人的上层占据前两个等级,为了方便统治,原住民的贵族和领主也可以成为刹帝利,而平民只能是更底层的吠舍和首陀罗,而战俘的后代则是四个等级之下的达利特,又称贱民。
在一个村庄,四个种姓有自己的生活区域,不同的寺庙和水井,不同种姓之间几乎互不通婚,如果是高种姓女子嫁给低种姓男子,会被家族“荣誉谋杀”,如果是低种姓女子嫁给高种姓男子,需要付出巨额嫁妆,但是种姓越低,通常也越贫穷,不可能支付巨额嫁妆。
虽然雅利安人进入印度已经3000多年,但是种姓制度的存在导致印度 社会 仍然是分隔的,不同的肤色也被保持下来。
印度种姓很好区分,肤色白皙,相貌接近欧洲人的是高种姓,而肤色黝黑的,甚至接近黑人的是印度原住民,是低种姓,欧美国家的白人进入印度,由于肤色的原因,会默认是高种姓。
阿米尔·汗的种姓是高种姓,叫做阿什拉夫。 这倒和肤色关系不大,看肤色划分种姓的办法只对印度教徒有效。但他是穆斯林,遵循的是印度穆斯林内部独特的种姓划分。
大约在3200年前,来自中亚皮肤白皙的雅利安人征服了印度皮肤黝黑的原住民达罗毗荼人。为了更好的统治这片土地,雅利安人发明了种姓制度和印度教。
种姓制度规定不同种姓不能通婚。因为不能通婚,这就最大程度的保证了雅利安人血统的纯粹性,所以高种姓肤色要比低种姓白不少。 后来印度的征服者先后有波斯人、突厥人、蒙古人,这些人种肤色也比较白,也属于高种姓。
但在今天印度的南部地区,因为通婚和天气的影响。这一区域的高种姓普遍肤色较黑与低种姓人群区别不大了。 看肤色判断种姓有一定道理,但是并不绝对。 (这个办法只对印度教徒有效)
我们所熟知的印度种姓划分基本是印度教的那一套,从高到底把人分成: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达利特(贱民)五个种姓。 印度默认所有外国人属于第二种姓刹帝利,属于高种姓。
印度穆斯林的种姓划分相比之下就要简略很多。 他们把印度所有的穆斯林分为三个种姓:阿什拉夫、阿贾拉夫、阿贾尔。
阿什拉夫是高种姓,相当于印度教的刹帝利;阿贾拉夫则是低种姓,相当于印度教的吠舍;阿贾尔则相当于印度教所讲的贱民。
但是我们不能这么一概而论,因为这毕竟只是穆斯林发明的,远没有印度教那么夸张。 印度的穆斯林不同种姓之间是可以通婚与接触的。
阿米尔·汗的家族本身是阿富汗普什图人(又称阿富汗人、帕坦人)中的贵族,家族中出过非常多的有名人物。
像印度第三任总统扎基尔·侯赛因与阿米尔·汗的爷爷就是亲兄弟,爷爷的另一个亲兄弟曾经是巴基斯坦的教育部长。
他名字里的汗,英文写成Khan(可汗),这个姓在印度一般是蒙古人或者普什图人用,在印度也只有穆斯林里的贵族有资格用这个姓。
印度另外几个名字里带汗的明星也是属于穆斯林里的贵族 。在印度从事电影行业的大都是高种姓。因为高种姓可以演低种姓的角色,低种姓没有资格演高种姓的角色。
在印度,成功的人绝大多数都是高种姓!
印度片偏南方和东面为低种姓族群,而西北靠近巴基斯坦多为高种性!现在随着 社会 的发展,人们越来越开放,种姓制度在印度被淡化,但并没有消失,这是印度的悲哀!!
阿米尔汗是穆斯林,不是印度教徒。不过阿米尔汗是穆斯林中的贵族,他们家以前有一块领地。阿米尔汗在印度写作“Khan”,“可汗”的音译。
印度还有个高种姓?
印度高种性的人也不叫白,比低种性的人肤色浅一点而已。低种性的人天天干农活,太阳暴晒肤色自然深色,让高种性的人也天天这么干他们也是一样深色的!
洋人野蛮
⑵ 蒙古人在印度建立了莫卧儿帝国,为何如今在印度不见纯正的蒙古人
中华大地,960万平方公里的广袤国土上生活着56个民族,各民族和谐共处,这其中在我国主要分布在内蒙古和东三省的蒙古族,在中国 历史 上占据着浓墨重彩的一笔。中国 历史 上第一个非汉族大一统王朝,元帝国由蒙古人一手建立,此后的500余年 历史 中中原王朝与北方蒙古部落之间的 稳定 始终是明清两朝的重心所在。
蒙古族人能歌善舞、善于骑射又热情好客,在号称同化能力极强的汉文化面前,仍旧保持着极具特色的民族文化。
然而,在神奇的南亚次大陆上,蒙古人也曾经挥师南下,兵锋深入印度境内,并且在印度建立起稳固的统治秩序,创造出印度 历史 上极为辉煌灿烂的莫卧儿王朝。
可是,如今再看印度何处可见曾经蒙古族人的痕迹?或许唯有泰姬陵前的无声叹息和史书之中点滴记载了,想要在印度找到一个纯正的蒙古族人难如登天,想要在印度看到富有特色的蒙古文化,几乎不太可能,就好似曾经统治印度331年、由蒙古人建立的帝国未曾传承下文化般?
在中国都不能完全同化的蒙古族,竟能够在印度被同化,难道是因为印度文化比中华文明的同化能力更强?
想要弄明白上述问题,就要清楚问题的来龙去脉,正所谓知其然,知其所以然。首先要弄明白的第一个问题是,蒙古人是如何进入印度的?
蒙古族起源于中国北方大草原,地处温带,印度身在南亚次大陆,地处热带和亚热带,两者之间相隔万里,有着巍峨的喜马拉雅山脉作为阻挡,又是怎样产生联系?
蒙古一词的文献记载最早可追溯到唐代,蒙古族最初不过是草原上一个不起眼的小部落,逐水草而居,臣服于草原王者。 1206年,铁木真在斡难河畔被推举为蒙古大汗,号称成吉思汗,蒙古帝国宣告成立。我在文章:海陆空各诞生一位世界霸主,下一位霸主会是谁,将在何领域独霸? 就已经论述了蒙古帝国作为人类 历史 上第一位陆上世界霸主对于人类文明的意义在于打通亚欧大陆之间的陆上联系,其对于蒙古族来说,则是将自身民族的血脉足迹洒遍亚欧大陆各处,印度自也不例外。
公元1219年,蒙古帝国西征开始,成吉思汗次子察合台在中亚建立了察合台汗国,蒙古族人开始定居在中亚,并且入乡随俗中亚的蒙古人开始突厥化,使用突厥语言,皈依伊斯兰教。
察合台汗国分裂后的公元1370年,西察合台蒙古贵族帖木儿建立起帖木儿帝国,1398年巩固汗位的帖木儿,沿着 开伯尔山口蒙古大军大举 进攻印度 德里苏丹国 首都 德里 ,洗劫印度北部后而回。 帖木儿帝国对于印度的进攻虽然没有占领印度,但是对于印度的富庶安逸的印象却在蒙古族人的口耳相传之中流传下来。
128年之后的1526年帖木儿的后裔巴布尔再次兵临德里城下,这一次蒙古人没有走,而是选择留下,一个统治印度长达331年的莫卧儿王朝由此建立。
莫卧儿王朝的缔造者巴布尔出生于1483年,出生地大约位于今天乌兹别克斯坦的费尔干纳,巴布尔的母亲是东察合台汗国大汗羽奴思的女儿,正统的成吉思汗后裔。1494年年仅11岁的巴布尔继承王位,此时帖木儿帝国四分五裂,内部争权夺利,一片混乱。1497年,年仅14岁的巴布尔短暂夺取帖木儿帝国的首都撒马尔罕后。
1501年, 巴布尔被昔班尼击败,被迫南下,巴布尔先后占领了今天阿富汗境内的喀布尔和坎大哈。可是面对昔班尼的穷追不舍,走投无路的巴布尔想起了血脉之中关于那片富庶安逸之地印度的传说,于是巴布尔率领蒙古部落翻越兴都库什山脉,兵锋直抵南亚次大陆。
1519年巴布尔占领巴基斯坦,1526年两次征伐后巴布尔占领德里,突厥人建立长达320年的德里苏丹国被灭。巴布尔自封为印度皇帝,他的帝国也被后人称之为莫卧儿王朝。
莫卧儿在波斯语是蒙古的意思, 莫卧儿帝国,是印度 历史 最后一个大帝国,从 1526年建立到1857年被英国人所灭,长达331年,在印度这片土地上留下了近3000万蒙古族后裔,而作为蒙古族发源地的外蒙古不过300万人口、中国境内的蒙古族也不过650万人口 (注: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 。莫卧儿帝国对于印度来说意义重大,广阔的疆域奠定了近现代印度国土的雏形,莫卧儿帝国时期的不少制度至今仍在印度发挥着重要作用。
蒙古人在印度统治的300余年的 历史 中,享受着南亚次大陆的安逸,也将自身民族彻底融入到印度这片神奇的土地上,再也不见多少成吉思汗时代蒙古族的民族特色。
虽然蒙古人在印度建立了辉煌一时的莫卧尔帝国,并且留下了如今在印度近乎3000万的蒙古族后裔,然而这些蒙古后裔早已没有了纯正的蒙古族特色,融入了当地,这与蒙古铁骑在征服世界过程中执行的政策有着莫大的关系。
蒙古最初由各个游牧部落组成,没有统一的思想文化体系,成吉思汗时代,蒙古族人口不过170万,随着蒙古帝国的征伐扩张,帝国疆域急剧增长,然而蒙古部落的人口增长却难以跟上这种扩张速度,为了维持帝国的统治,蒙古人建立的各大汗国之间或是被动更多的是主动地选择融入当地,最为典型的是蒙古在中西亚地区的突厥化,即使在蒙古帝国的发源地元朝其实也在努力的融入汉文化之中。这即是蒙古帝国维持统治的必需,也是因蒙古部落发展初期自身文化薄弱导致的必然选择。
莫卧儿帝国以及其前身帖木儿帝国,帝国的建立者虽是蒙古人,却都是突厥化的蒙古人。他们放弃了蒙古语,全面使用波斯语等语言,莫卧儿王朝蒙古贵族通用波斯语,并且皈依了伊斯兰教,莫卧儿帝国的高层贵族也主要由蒙古人、突厥人和阿富汗人构成。
如果说 莫卧儿帝国的建立者巴布尔还残留着一些明显的蒙古人特征,等到其继任者胡马雍开始,波斯人的血统逐渐占据上风,成为莫卧儿帝国皇室的主流,并且由于长期与波斯贵族通婚,这种趋势愈演愈烈。
沙贾汗统治时期可以说是莫卧儿帝国最为兴盛的时代,沙贾汗不断向德干高原用兵,吞并了艾哈迈德纳加尔,帝国的版图扩大到科佛里河附近。巅峰时期的莫卧儿帝国,疆域从喀布尔到吉大港,从克什米尔到卡维里河,除半岛极南端以外的整个次大陆都纳入了莫卧儿帝国的版图。
如今,距离蒙古人在印度建立的王朝,莫卧儿帝国灭亡不过164年, 从蒙古高原走出,一路跋山涉水进入中亚, 跨越兴都库什山脉,先是在中亚突厥化,又在印度波斯化,最终这些远征而来的蒙古人已然完全融入到印度的各民族之中, 再也看不到蒙古人的影子。蒙古是莫卧儿王朝的名字,蒙古人在印度最终从一个民族成为一个符号和象征,沉寂在 历史 的长河之中,不复存在。
回到最开始的问题,为什么印度的蒙古人被同化了,而在中国的蒙古却还能保持着蒙古族特色?难道是印度的文化同化能力更强?
其实这个问题,与其说是蒙古人被印度文化同化,不如说是蒙古人因为自身人口不占优势,为了维持统治,主动选择融入中亚、印度,并且蒙古人进行的同化选择更多也是伊斯兰文化或者是突厥、波斯文化,与所谓的印度文化,其实关联性并不高。
我们常常自豪于中华文化的同化能力,古往今来,多少民族、部落在中华大地上闪亮登场,最终都逃不过被同化的命运, 强大如匈奴、鲜卑、柔然、室韦、契丹、党项、 沙陀等等民族如今安在?血脉早已融入到中华民族这个大家庭之中,不分彼此。
那为什么蒙古人在印度被同化,而在中国却还保持着民族特色呢?
在古代世界,一个民族被同化总体来说,除了战争之外的和平手段无非两种,一种是因为人口数量弱势一方主动融入,通常手段有通婚或者自上而下的改革,如北魏孝文帝汉化改革。另外一种则是数量占据优势一方强势容纳,比如汉唐时期中原王朝强盛时期,周边多少部落纷纷归化,转为中央王朝治下的良民。
蒙古人在中亚首先数量上并不占据优势,在沙漠、山地居多的中亚和西亚地带,蒙古人更是被切割成为一小块,分散在各地,与此同时的是,蒙古人在中亚地区建立的汗国并不稳定,内部的权力争夺异常激烈,战争时有爆发,为了壮大自身势力,通婚联姻成为最好的选择,代代联姻之下,本身在人口上处于弱势的蒙古人在中亚、西亚乃至印度自然也就顺理成章的被同化了。
反观之,蒙古族在中国情况就大不一样了。一方面蒙古大草原是蒙古族的发源地,这里聚集着大量的蒙古部落,另一方面成吉思汗的丰功伟绩让后续蒙古部落追崇,也就减少了对中原文化的向往之心,特别是土木堡之变的爆发,让蒙古与中原王朝之间的实力达到平衡,中原文化的吸引力大大降低,这种同化速度自然大大减弱。
另外一点,蒙古人在中国的同化是文化上的同化,在中亚和西亚乃至印度的同化则属于宗教上的同化。
宗教历来具有排他性,蒙古人本身人口在中亚和西亚乃至印度便处于弱势,若是不能够在宗教上的支持,固然以蒙古人强悍的武力可以镇压住一切不服,然武力终究不是长治久安之道,进行宗教上的同化是唯一也是无奈的选择。
与此相反的是,文化上的同化,特别是中华文化的同化,则更为开放和自由,不拘信仰、地域,不限人种、民族,凡是认同我中华文明者皆为中华之子民,若是不认同我中华文明者即使出身汉民族亦非我中华之子民。正如孔子所言: 夷狄入中国,则中国之,中国入夷狄,则夷狄之。
中华文化的同化更为包容,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中华文明在不断的同化中汲取养分,化他为己,壮大自身,更加璀璨!这种同化是一种基于自身民族文化优秀而强大的无比自信!
曾经占据大半亚欧大陆的蒙古帝国早已灰飞烟灭,化作 历史 长河之中的浪花,成吉思汗带领自己的子孙后裔将蒙古族繁衍壮大,足迹遍布亚欧大陆诸多地方。可是而今,还能剩下几处还保持着纯正的蒙古民族特色?
武力得来的征服能保障一时的统治,却无法带来长久的安定,唯有文化才是一个民族繁衍生息不断壮大发展的根源!
文明没有高低上下之分,能够传承至今的文明都必然有着辉煌的过去,以及优秀之处。我们睁眼看世界,既要看到世界之大,也要看到自身之强,保持民族自信、文化自信,昂首向前,走向更美好的未来!
本文图源网络,侵删!
⑶ 印度的“莫卧儿帝国”是蒙古人建立的吗
莫卧儿王朝,又名蒙兀儿王朝(1526年-1857年),是巴布尔建立的印度朝代。该帝国的官方语言是波斯语,但是统治者是有突厥血统的蒙古人,是帖木儿(Timur Lenk)的后裔,信奉伊斯兰教。
⑷ 问:印度人种以哪个为主
印度在历史上有<人种博物馆>之称
从身体外表特征看,印度人肤色表现黝黑。从这一表象看,很多人认为印度人是黑种人。
然而划分人种的外表特征除肤色、头发形状、面部等特征外,还有其他许多主要依据,如骨骼。
骨骼不同,人种不同。以头颅骨为例,头颅骨周边近椭圆形的是白种人;头颅骨周边呈三角形的是黄种人;头颅骨周边近似方形的为黑种人。
而印度人的头颅骨周边近似椭圆形。从这一主要区分依据看,印度人肤色虽然表现黝黑,但不是黑种人,而是白种人。
其次,从印度人原居地看,印度人原是居住在黑海和里海附近的雅利安人,大约在距今4000多年前迁往今日的印度半岛。
印度半岛大部分在北纬10°-30°之间,地处热带,热带强烈的太阳辐射,使今天的印度人皮肤变得黝黑。可见印度白种人的皮肤黝黑,是通过人类迁移后,在新的环境影响下表现出来的。
所以说今日印度人大部分是白种人,只有印度南部分布着少量黑种人。
可见,认识人种,既要看外表特征,更要看内在特征及原居地。不然我们将会简单地从外表肤色说印度人是黑种人。[编辑本段]分类多数学者认为,印度有以下五类人种:
尼格利陀人,原始澳大利亚人,达罗毗荼人或叫地中海高加索人种,印度的雅利安人,蒙古人种.
(一)尼格利陀人:
其基本特征是身材矮小,皮肤为深褐色,头发乌黑,鼻宽唇厚,肩窄腿短,胡须和体毛不多,臂长.据有关学者认为,这部分人是印度最早的居民.今天的安达曼人,印度沿海地区的卡达尔人和巴拉因人等以及比哈尔邦山区的一些土着人均为他们的后代.
(二)原始澳大利亚人:
由于身体特征和澳大利亚的土着人非常相似由此而得名.他们大都长头型,身材矮小,头发乌黑而卷曲,鼻宽唇厚,肤色为褐色,中印度大多数土着部落民属于这类,南印度也有分布.比如比尔人,杰纠人,蒙达人,奥朗人,堆德人,孔德人等等.印度之外,斯里兰卡的维达人为典型代表,所以又称维达类型人.有学者认为,这种人早于达罗毗荼人,所以也称他们为"前达罗毗荼人".
(三)达罗毗荼人:
又叫地中海高加索人种,这一种人从西班牙和摩洛哥到印度都有分布.据有关人类学家研究,它分几支,早于雅利安人,从不同时期进入印度.这种人的特征是:长脸型,中等身材,卷发呈浅褐色,唇薄,皮肤为浅褐色.操达罗毗荼系语言,使用象形文字,是这一种人创造了印度河流域文明.
(四)印度雅利安人:
他们原与欧洲的雅利安人属同种,为与欧洲的雅利安人相区别,所以叫印度雅利安人.在公元前2500年左右,雅利安人一度趁世界人种移动的风潮,分东西两个方向移动,一支由中亚进入欧洲,成为今天的欧洲人的祖先,另一支则由中亚向南,越过兴都库什和喀喇昆仑两高原,居留在伊朗高原和印度,成了伊朗人和印度人的祖先.雅利安人开始占据印度西北部印度河上游的旁遮普一带,后来,渐次向东发展,直至恒河上游地区.他们发现此处土地肥沃,资源丰富,因此迁入者日益增多,构成了印度的雅利安人种.雅利安人原为白人,其长相明显具有欧洲人特征:身材高大,长头型,胡须多,鼻梁细高,头额宽及皮肤白皙等.今天不少印度人属于他们的后裔,或成为他们的混血种,血统较纯正的人现在亦可见到,例如拉其普物夫,查特人等,主要分布在旁遮普和拉贾斯坦等地.也有人说,现在印度教中的僧侣可能是血统较纯的雅利安人.印度古籍<吠陀>和<史诗>中都提到过一种信奉火神的雅利安人.
(五)蒙古人种:
印度北部和东北部与亚洲内陆相连,因地理和历史上的种种原因,亚洲的蒙古人在不同时期,从北部和东北部进入南亚次大陆,蒙古人其肤色为黄色或褐色,脸扁平,突鄂骨,鼻小,唇厚,肩宽,胡须和体毛少.蒙古人分长头型和宽头型两种.长头型的分布在阿萨姆和边疆地区的土着民中,宽头型分布在杰德岗等地.
⑸ 阿米尔汗是个什么姓氏
阿米尔·汗的种姓是高种姓,叫做阿什拉夫。这倒和肤色关系不大,看肤色划分种姓的办法只对印度教徒有效。但他是穆斯林,遵循的是印度穆斯林内部独特的种姓划分。
阿什拉夫是高种姓,相当于印度教的刹帝利;阿贾拉夫则是低种姓,相当于印度教的吠舍;阿贾尔则相当于印度教所讲的贱民。
印度种姓划分基本是印度教的那一套,从高到底把人分成: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达利特(贱民)五个种姓。印度默认所有外国人属于第二种姓刹帝利,属于高种姓。
印度穆斯林的种姓划分相比之下就要简略很多。他们把印度所有的穆斯林分为三个种姓:阿什拉夫、阿贾拉夫、阿贾尔。
阿米尔·汗的家族本身是阿富汗普什图人(又称阿富汗人、帕坦人)中的贵族,家族中出过非常多的有名人物。
像印度第三任总统扎基尔·侯赛因与阿米尔·汗的爷爷就是亲兄弟,爷爷的另一个亲兄弟曾经是巴基斯坦的教育部长。
他名字里的汗,英文写成Khan(可汗),这个姓在印度一般是蒙古人或者普什图人用,在印度也只有穆斯林里的贵族有资格用这个姓。
印度另外几个名字里带汗的明星也是属于穆斯林里的贵族。在印度从事电影行业的大都是高种姓。因为高种姓可以演低种姓的角色,低种姓没有资格演高种姓的角色。
⑹ 印度人是蒙古人的后代吗两者之间有没有关系
印度人和蒙古人,这两个概念在很多人看来应该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相互之间也没有什么太大的关系,但其实在印度人眼中,他们一直认为自己是蒙古人的后代,这两个看起来八杆子打不到一起来的人群,为何会有这样的渊源呢?究竟在历史上,印度和蒙古之间有什么样的联系,印度人难道真的就是蒙古人的后代吗?这件事情究竟要追溯到什么时期,当时又发生了怎样的事情,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当今的印度在国际上算是一个大国,它不仅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和我们一样拥有着庞大的人口,而且它在当下也是金砖国家的其中一位,世界上发展迅猛的国家更是有它的一份。
或许我说的这些就是你对印度最深刻的印象了,但你不知道的是,印度这个13亿人口的国家里,还有少许拿着印度国籍的印度人认为自己是蒙古人的后代。
这并不是印度人腾空而出的一个奇怪想法,有心的人从历史资料里一查找就可以知道,印度这个国家早期曾被蒙古人占领近300年的时光,所以当印度人号称自己是蒙古人的后代时,并不是一个奇怪的言论。
我们都知道蒙古国的骑兵队是天下第一,这让他们在广阔的陆地上作战可谓是没有对手。所以蒙古国早在成吉思汗统治的时候,就有攻打印度的计划。
可惜的是成吉思汗的铁骑队没有见过以大象作为坐骑的象兵,印度人所骑的大象可谓力大无穷,它们早被驯象人训练到可供驾驭,使得许多大象都有了战斗的能力,成为在战场上印度骑兵的重磅武器。
同时印度的地势也并不如他预料的那般平稳,充满了各种错综复杂的河流让蒙古的骑兵无法施展自己的本事。再加上进攻印度的时候是盛夏,蒙古将士们顶着高温还没开始战斗便满身都是汗,坚持不住的人都直接中暑昏迷了。
这让成吉思汗率领的军队战斗力受到了严重打击,直接导致成吉思汗的首次进攻印度以失败告终。
那么作为成吉思汗的后代,帖木儿和巴布尔都吸取祖宗的教训,让蒙古人民不仅逐渐适应了蒙古周边的地形气候;更是在时间的推移下让蒙古的领地一点点地向印度地区延伸,并非成吉思汗那般直接攻打到印度的主要领地。
不同时期的帖木儿和巴布尔都曾带兵进攻印度,也都赢得了最终的胜利。
《巴布尔回忆录》的“1525年,巴布尔向南出发进攻印度的边界,第二年成功占据了德里这个重要城市,印度的诸侯联军对巴布尔率领的军队毫无还手之力,不到一年的时间,巴布尔征服印度的绝大部分地区,莫卧儿帝国正式建立。”
从中可以看出,帖木儿只是享受作为胜者的愉悦感;而巴布尔则直接在印度建立了莫卧儿王朝,开始了印度被占领331年的殖民时光。
毕竟是巴布尔成立的莫卧儿王朝,自然管理这个王朝的重要人物主要都是他率领过来的蒙古人民。那些曾经辅佐印度君王的臣子们,巴布尔并没有将他们全部杀了以绝后患,而是让部分不顺从莫卧儿王朝的臣子流放去了国家的边境做苦力活。
其余表现出忠诚的臣子则在王朝中另外给他们安排些悠闲的岗位,让他们安然度过自己的晚年生活。
既然朝堂都大换血,人民的生活更是有翻天覆地的变化。不论是执法的官兵还是从商的普通人,蒙古人开始逐渐的占据了主要的地位,熟悉的面孔被带有大胡子的蒙古人取代。这让想继续过日子的印度人不得不开始与蒙古人打交道。
印度刚刚被蒙古人占领的时候,由于蒙古人长相粗犷又不修边幅,与瘦弱的印度人一对比起来,显得蒙古人看起来十分的凶狠。
在埃利奥特的《印度史》里,就有细致描写蒙古人在当时印度人心里的样子——“那时候他们的脸庞有着火一般的颜色,他们几乎都戴着自制的羊皮帽,摘下帽子的头发是极短的。他们的眼睛很不大却包含着凶光,似乎可以将铜器穿出一个孔来。”
由此可见,本身印度人就因为军队不够强大导致国家被占领而对蒙古人产生了恐惧的想法,害怕他们会利用胜者的优势给印度人的人身安全带来威胁;再加上身形的绝对压制,使得印度人更加屈服于蒙古人立下的规则。
在蒙古人长达330年的殖民里,蒙古人民的豪迈与不拘小节的作风,让蒙古人被越来越多的印度人开始接受。从排斥蒙古人的靠近到接受蒙古人与印度人联姻,这个时间过渡的并不漫长。
蒙古男儿看惯了英姿飒爽的蒙古姑娘,渐渐的被温柔体贴的印度女孩所吸引,虽然初到印度双方的语言并不相同,但在长久的相处后也让他们的言语和行为开始相通了。
在这种情况下,蒙古和印度的混血宝宝就诞生了。这些父母不是同一国籍的宝宝自出生就是在莫卧儿王朝里,他们就认为自己也属于蒙古人民的后代。
而这样的想法就不同于父母均为印度人民的宝宝。在这些小孩的成长历程里,父母灌输的都是印度是被占领的观念,他们告诉自己的孩子永远是印度的子民,不能忘却自己的国家。
但随着被占领的时间越来越长,混血的宝宝已经占据新生儿的绝大多数,坚守印度的信念早已开始动摇,取而代之的就是维护好莫卧儿王朝的理念。
这样的观念一直持续到1858年,“英国、荷兰等殖民国家在印度互相争夺殖民地,最终英国成为最后的赢家,直接让莫卧儿的皇帝成失去实权。1858年,英国的维多利亚女王被授予印度女皇称号,成立英国所属印度,莫卧儿王朝正式被推翻。”
从它回归至今也不过是过了不到170年的时间,比起被占领的330年来看,在当下印度的偏远地区里,还是有一些当初莫卧儿王朝的子民存在,他们的孩子就会是蒙古人的后代。
根据史料记载,印度河流域文明是印度目前已知最古老的文明,它曾经到达繁荣的顶峰,却在公元前2000年时短时间衰退,最终完全消失在人类活动足迹里。
在古时候,由于印度地处各个国家的边界,因此就有很多的国家对印度进行入侵的行为。这些行为也为印度带来了新文化,新文化与本土文化的相互斗争、相互融合,使印度文化展现了多元性。
由此可见,印度在早期就是一个擅于接受外来文化入侵的国家。巴布尔在印度建立莫卧儿王朝的这段时间里,蒙古人的大量涌进为印度带来了繁多草原文化。在本土人民经过一段时间的适应后,也就接受了蒙古人与他们不一样的行事作风。
对于在蒙古人统治的那331年里,绝大多数印度人学会了喀尔喀蒙古语,并且一直将说蒙语的习惯保留至今。这些会说蒙语的印度人就可以认为是蒙古人在殖民时留下的后代了。
我们可以知道,印度是一个充满了丰富的宗教色彩的国家,人人都有宗教信仰,并且它所带来的影响已经深入到人民生活的每一角落。可以这样说,在印度这个国家里宗教起的作用是极其重要的。
“在公元8世纪的时候,商羯罗将佛教和耆那教的宗旨相互融合,将其发展并命名为印度教,据统计全印度有约83%的人口信仰印度教。”
那么巴布尔在统治这样一个视信仰为生命的国家时,他将蒙古人民所信仰的萨满教进行大肆宣扬,同时他也并没有禁止这个国家的人民继续信仰印度教,而是以一种包容的心态去接受人与人之间的信仰不同。
印度国土面积不大但耕地面积充足,坐落在南亚大陆的它拥有温暖湿润的气候,这给人民的耕作带来了绝佳的先天优势。巴布尔在统治时期也意识到了这一点,便鼓励人们大兴耕作由此带动社会经济。
在331年的和平社会环境下,经济的繁荣直接让各个地区的人口数量迅速膨胀。
同时,在蒙古人统治的331年时间里,蒙古人对印度的一些风俗习惯,比如:丈夫逝世了妻子要陪葬、允许儿童与成年人成婚等事件都保持禁止的态度;甚至他们还支持寡妇进行再婚,这使得部分印度人民更加认可蒙古人的统治手段。
结语
所以,在蒙古人对印度进行了长达331年的占领时期,诞生了很多蒙印混血的孩子。再加上蒙古人不仅仅对本土的居民保持一种文化认同和宗教宽容的态度,而且提高了当时社会的经济发展,这些行为和结果就让一些印度人一直到现在都认可自己是蒙古人后代的身份。
由此可见,要让一个国家的人民认可自己的身份,一要能让他们产生一种归属感,二要能让他们处在不断发展、不断进步的社会里。就拿印度来说,那些自称自己是蒙古后代的印度人,也是经过了长时间的沉淀和认同的。
⑺ 统治过印度的蒙古人的后裔在印度种姓高不高
当然高啦,而且是最高的存在!因为蒙古族在印度建立的莫卧尔王朝,是历史上统治印度最长的朝代。至于那些说苍白皮肤最高的,肯定都是欧美那些龟佬国家的水军了。他们 肯定会无所不用其极的贬低我们东方势力!白辣鸡、黑辣鸡都是垃圾啊!只有我们中华儿女才是真正的高贵!注意,蒙古族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一部分。多看看历史,事实也是同一起源!
不过那些挑拨离间,妄图分裂我们中华民族的敌对势力,肯定会编造历史,造谣惑众的!欧美势力极度恐惧我中华复兴,纵观古今我东方数次远征西方。不但给他们带去了先进的科学技术,还有优秀的父系基因。他们根本没有记载历史的机构和史官,也没有一本正式的历史书。所谓辉煌历史,无不都是近代的粉饰之辞。然而,他们还在竭力的抹黑、诋毁我们中华的辉煌历史。
晚清打了个盹儿,让他们得瑟一下。如今几十年,就让我中华追了上来。一场新冠病毒,才世界看清楚谁才是世界真正的王者!一家华为,就让欧美整个西方世界,胆寒颤抖。正面玩不过我们,就用各种卑鄙下作的手段。居然龌龊到,把我们的华为公主绑架了。这些鬼佬,原本就是小偷、强盗、窃贼的后代。还满嘴仁义道德,整天吹嘘什么公平自由善良博爱呢……
⑻ 印度有哪些民族
印度主要民族:印度斯坦族、孟加拉族、比哈尔族、泰卢固族、泰米尔族、马拉地族
印度是世界第二人口大国,也是金砖国家之一,印度经济产业多元化,涵盖农业、手工艺、纺织以至服务业。印度三分之二人口仍然直接或间接依靠农业维生,近年来服务业增长迅速,已成为全球软件、金融等服务业最重要出口国。
全球最大的非专利药出口国,侨汇世界第一。印度是社会财富分配极度不平衡的发展中国家,种姓制度问题较为尖锐。
(8)印度的蒙古人叫什么扩展阅读;
印度为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公元前2000年前后创造了印度河文明。约在公元前14世纪,原居住在中亚的雅利安人中的一支进入南亚次大陆,并征服了当地土着。约公元前1000年,开始形成以人种和社会分工不同为基础的种姓制度。
公元前4世纪崛起的孔雀王朝开始统一印度次大陆,前3世纪阿育王统治时期疆域广阔,政权强大,佛教兴盛并开始向外传播。中世纪小国林立,印度教兴起。自11世纪起,来自西北方向的穆斯林民族不断入侵并长期统治印度。
1526年建立莫卧儿帝国,成为当时世界强国之一。1600年英国侵入,建立东印度公司。1757年开始沦为英殖民地,1849年全境被英占领。
1857年爆发反英大起义,次年英国政府直接统治印度。1947年6月,英将印度分为印度和巴基斯坦两个自治领。同年8月15日,印巴分治,印度独立。1950年1月26日,印度共和国成立,为英联邦成员国。
⑼ 印度有多少个民族
1、印度人口13.24亿,是世界第二人口大国。全国共有100多个民族,其中印度斯坦族约占总人口的30%,其余分别为:泰卢固族8.6%,孟加拉族7.7%,马拉地族7.6%,泰米尔族7.4%,古吉拉特族4.6%,坎纳达族占3.9%,马拉雅拉姆族3.9%,奥里雅族3.8%,旁遮普族2.3%。
2、印度的种族主要分为五个类型,以进入印度的时间先后排序,分别为尼格利陀人、原始澳大利亚人(即澳大利亚人种维达类型),蒙古利亚人(即黄种人,亦称亚美人种)、达罗毗荼人、印度雅利安人。其中达罗毗荼人和印度雅利安人构成了现今印度人口的绝大部分,一般意义上的印度人通常是特指他们。
3、尼格利陀人:尼格利陀人是印度最早的居民,也是目前印度人口最稀少的种族。他们属于尼罗格人种尼格利陀类型,最初来自非洲。这一人种的特征是:肤色暗黑,头发纤细卷曲,身材矮小,鼻子扁平,嘴唇宽厚。
4、原始澳大利亚人:在尼格利陀人之后,原始澳大利亚人大规模迁入印度。他们亦被称为前达罗毗荼人,属于澳大利亚人种维达类型。原始澳大利亚人一般为中等身材,头发卷曲或呈波浪形,肤色深棕至黑色,鼻子较宽,嘴唇较厚。现今居住在印度西部、中部和东部广阔地带的蒙达人、高尔人、桑塔尔人和比尔人普遍被认为就是原始澳大利亚人的后裔。
5、蒙古利亚人:以蒙古利亚人为主体的亚洲大陆先民移居印度,形成了外来种族迁入印度的第三波。印度的蒙古利亚人可以分为两个主要族群,蒙古人和与藏族关系密切的汉藏语系民族。蒙古人的后裔为莫卧儿人,他们已经基本上融入在印度主体民族之中,由于混血的缘故,蒙古人的体貌特征已经不明显。包括查克马人和雷布查人在内的汉藏语系民族则带有明显的黄种人特征。他们肤色浅黄,脸庞扁平,眼睛细小,胡须和体毛稀少。
6、印度雅利安人:雅利安人最初是居住在俄罗斯南部与南乌克兰草原地区的一支古民族,约在公元前1500年前后穿越西北部的山口来到印度。他们身材高大,头型窄长,眼眶深陷,鼻梁高而窄,毛发浓密。
7、达罗毗荼人是指南亚使用达罗毗荼语系诸语言各民族的统称,又称德拉维达人。达罗毗荼人主要分布在印度。特征是长脸型,中等身材,卷发呈黑色,唇薄,皮肤为浅褐色。操达罗毗荼系语言,使用南印度系的字母文字。
⑽ 印度历史上最辉煌的帝国竟是蒙古人建立的
闻名世界的的印度泰姬陵,堪称人类史上最经典的伟大古迹之一,被誉为“完美建筑”。虽然泰姬陵是印度的杰作,但创造这一杰作的印度莫卧儿帝国,对土生土长的印度人来讲,却是外来的侵略者。
因为莫卧儿帝国的开创者和统治者都是蒙古人。
莫卧儿帝国,是继孔雀帝国(约前324—约前188年)和笈多帝国(320—540年)之后,印度史上又一个超级辉煌的时代。它诞生于1526年,当时咱们中国是明朝嘉靖年间。
“莫卧儿”,就是波斯语“蒙古”。莫卧儿帝国的建立者叫巴布林(1483—1530年),这位老兄是突厥化的蒙古人,他名字的意思是“老虎”。
巴布林的先祖是就是那位号称“成吉思汗第二”的突厥化蒙古人——帖木儿(1336—1405年),他虽有残疾,被人称为“跛子帖木儿”,但野心巨大,整日期望“山寨”成成吉思汗——梦想征服世界!他凶狠残忍,又极具军事才华,在波斯、俄罗斯、伊拉克、叙利亚、印度等地,屡战屡胜,缔造了威震一时的“帖木儿帝国”,他甚至还痴心妄想打算征服明朝,但在准备出征时突然病死了。
巴布林非常崇拜自个的这位老祖宗,导致他自幼也是野心勃勃。他11岁时继承父亲的王位,成为中亚的一个小王公。当时他的境况非常糟糕。乌兹别克人占领了原来帖木儿帝国的领地,巴布林被一脚踢开,四处流浪,受尽挫折。直到1504年,他经过艰苦奋斗,终于占据了阿富汗的喀布林,这才算有了自个的窝。
面对强悍的乌兹别克人,巴布林自知难敌,便转而向南发展。1506年,他出征印度,在帕尼帕特战役中打败了德里苏丹(当时印度北部的 *** 教国家的国王),占领德里,从此开始了莫卧儿帝国在印度的统治。
莫卧儿帝国的全盛时期,是阿克巴大帝(1542—1605年)缔造的。阿克巴是巴布林的孙子,莫卧儿帝国的第三代君主。他是一位文武双全的帝王,他即位时,帝国刚遭遇危机(险些被阿富汗人灭掉)不久,励精图治的他建立了强大的骑兵,平定了各地反叛,四处征战兼并,使疆域一再扩大。对内他进行行政和税收改革,对臣服的印度教王公采取宽容政策,取消压迫他们的赋税,并迎娶印度教公主。
为调和 *** 教和印度教的矛盾,阿克巴还创立了一种名叫“神圣宗教”的新宗教。同时,他大力发展文化,招揽一大帮文学家和艺术家来到他的宫廷。所以有人说,阿克巴大帝才是莫卧儿帝国真正的建立者。
从阿克巴开始,莫卧儿帝国建立了一套强有力的行政管理体制,文化上相容幷蓄,因为莫卧儿人受波斯影响非常大,所以他们的文化既有波斯风情,也有印度特征,他们成就最大的就是绘画和建筑,那真是美轮美奂。
转眼到了18世纪,和历史上非常多大帝国一样,莫卧儿帝国也是盛极而衰,它连续遭到波斯和阿富汗的入侵,内有马拉塔人、锡克教徒起义,各地总督乘机独霸一方,西方的英、法殖民者也开始进行殖民征服。整个帝国四分五裂,名存实亡。19世纪后,莫卧儿帝国的皇帝成了英国殖民者的傀儡。1857年印度民族大起义后,吸食鸦片上瘾的末代的皇帝巴哈杜尔·沙二世被英国殖民者废除。第二年,英国维多利亚女王加冕为“印度女皇”,莫卧儿帝国彻底灭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