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中印古代外交关系简述
两国国民间往来和了解都相当少。中国对于印度的印象,不外乎电影和歌舞,以及这些年来时常可见的试射导弹报道。而印度对于中国,则知之更少,由于双方曾发生过战争,历史阴影郁结心中。
中印关系发展:
印度是文明古国,是我国南部最大的邻邦,中印两国友好交往远源流长,印度历史文化对我国影响也极为深厚。中印关系的发展过程有三次高潮。
第一次高潮出现在古代,即中印两个文明古国大规模的历史性交流(唐宋时期以佛教为主要载体)。
第二次高潮出现在近代,即两国人民在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斗争中结下的深厚友谊。
第三次高潮出现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即两国共同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促成万隆会议的成功举行。
② 印度有5000年的历史,中国有4070年的历史,但是国际上只承认中国有3500年的历史,印度有
我们知道,中国是一个拥有上下5000年的历史的古老国度,几经沧海,却从未间断过,延续至今。而这悠久漫长历史的开端便是夏朝,夏朝作为中国第一个史书中记载的朝代,一直是华夏民族的骄傲,却时常不被西方所承认。其原因是,迄今为止,在考古发现上,仍没有找到详实的证据。而夏朝的事迹只在一些古籍中,如:《山海经》,《史记》中出现过,显得不够严谨。
我们知道,在4000多年前应该发生过一次大洪水,这在《山海经》与《圣经》或一些其他民族的传说中都广泛存在。只是不知道这场大洪水的规模,究竟达到了什么程度。
假设,这场大洪水如书中记载的那样,有几百米高,四十个昼夜不停。不可否认的是一切文明的根基,都会被它摧毁,就算我们现代社会,也一样无法抵挡。
那么,《山海经》中的夏朝有没有可能是大洪水之前的文明哪?不得不说还是很有可能的,首先我们知道,由于近年来《山海经》记载的许多地貌,都在世界各地找到了原型,因此很多人认为《山海经》实际上记载的是世界地理,而且是一份非常详细的全息地图。
这绝非是一个疆域辽阔的古老王朝就能够做到的,就像蒙古铁骑曾征服了三块大陆,却也没能力考查世界地理。除非这个文明的科技并没有我们想的那么落后,因为环游世界是近几百年才做到的事。
个人认为:不管怎样,夏朝都应该是存在的。只不过,关于它处在什么样的文明程度,仍需要时间却印证。
③ 古印度跟中国哪个朝代有来往
南朝:达摩来到中国传播佛教
唐朝:唐玄奘到天竺取经
中印交往历史绵长,内容丰富:比如,两唐书中就曾有系统的天竺国(今印度)的记载,《宋史》又有注辇国(9-13世纪印度南部大国)使节朝见宋国皇帝的记载。元朝时期,政府曾立法管理与印度东海岸的自由贸易往来,这又从反面证明了中印商业交往的频繁和长久。
十世纪(宋代)之前,中印交流以佛教来往居多,此后,以商业贸易为主
到了殖民主义东来,印度成为殖民地,中国成为半殖民地之际,中印仍有往来。印度沦为殖民地的现实,为中国仁人志士敲响了警钟,他们开始为中国的前途命运奔走呼号。
④ 印度尼西亚与中国建交时间是什么时候
1950年4月13日建交。
4月13日,对中国和印度尼西亚两个国家来说,意义特殊。
这一天是两国建交70周年。习近平主席同印尼总统佐科互致贺电。
习近平在贺电中指出,中国和印尼友好交往源远流长。建交70年来,双边关系取得长足发展。特别是近年来,两国关系定位不断提升,合作领域不断拓展,共建“一带一路”成果丰硕,在国际和地区事务中密切配合,给两国人民带来福祉,为地区和全球的繁荣稳定作出重要贡献。
习近平强调,中国和印尼在双边、地区和多边层面拥有广泛共同利益,合作潜力巨大。中国将继续同印尼同舟共济,战胜新冠肺炎疫情。我高度重视中印尼关系发展,愿同佐科总统一道努力,为中印尼全面战略伙伴关系注入新内涵,为地区发展增添新助力。
这是习主席与佐科总统今年以来的第三次互动。
2月11日和4月2日,两国元首曾就新冠肺炎疫情进行了两次通话,相互之间表达了谢意、支持以及加强合作的意愿。
(4)中国印度交往历史有多少年扩展阅读:
延伸阅读
通话背后,面对疫情,两国频频互相伸出援手。
2月份,中国疫情防控进入最为艰难的阶段,印尼社会各界通过捐赠、写信、视频、征集签名等实际行动支援中国。印尼政府和人民的真诚义举,向中国人民传递了信心、希望与力量。
3月初,印尼发现确诊病例,疫情防控压力增大。3月28日,中国政府援助印尼的检测试剂盒、医用口罩、医用防护服、呼吸机等医疗物资运抵雅加达,并通过印尼国家救灾机构驰援印尼抗疫。
雅加达的友好城市上海市、中爪哇省的友好省份福建省都启动了对印尼的援助。中国银行、中国青山集团、山东魏桥集团等中资企业也捐赠了款项和防疫物资。
除此以外,中方持续与印尼加强信息、政策沟通和技术交流,分享疫情防控和临床治疗经验,为印尼在华采购抗疫物资提供便利。
中国与印尼拥有悠久的历史和文化纽带,两国领导人和社会各界交往密切,铸就了牢固的友谊。两国关系历经70年,已日臻成熟,取得一系列显着战略性成果。两国在各领域不断创造合作机遇,造福了两国人民,值得双方引以为傲。
2013年,习近平作为国家主席首次访问东南亚国家,第一站就是印尼。
⑤ 中国和印度尼西亚建交多少年
1950年建交,但曾断交过。1990年复交。所以应该是三十周年,但说是70周年也没有大问题。
⑥ 中国与印度的关系
中印关系(Sino-Indianrelations),现代意义上指位于东亚中华民国及其继任者中华人民共和国与位于南亚印度共和国之间的关系,二国都是发展中国家、世界上最大的人口大国和相邻国家,其关系伴随着冲突与合作。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印度成为第一个同中国建交的非社会主义国家。1954年两国总理实现互访,共同倡导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由于二国近2000公里的漫长边界和总面积超过12万平方公里领土纠纷,最终导致1962年的边境战争,之后关系冷淡;接着就是中、苏对抗和印、苏结盟。1976年二国恢复互派大使,双边关系逐步改善和发展。
(6)中国印度交往历史有多少年扩展阅读
印中贸易自2000年以后才获得较快增长。双边贸易额从1991年仅有的2.65亿美元,上升至2001年的35.96亿美元。
2005年4月,温家宝总理访问印度期间,二国签署<全面经贸合作五年规划>,制定双边贸易额到2008年达到200亿美元或更高的目标,到2006年双边贸易达到248.6亿美元,提前实现预期目标。
印度成为中国第15大贸易伙伴(按照经济体排序),中国对印度出口145.8亿美元,主要出口机电产品、化工产品、纺织品、塑料及橡胶、陶瓷及玻璃制品等;
自印度进口102.8亿美元,主要进口铁矿砂、铬矿石、宝石及贵金属、植物油、纺织品等。由于各种因素的限制,目前双方投资规模较小,仅限于部分领域,印在华投资256个项目实际投资1.72亿美元,中国对印投资(非金融类)仅为1700万美元。
中印贸易增长迅速。2007年双边贸易额386.5亿美元,同比增长55.5%。目前,中国是印度第二大贸易伙伴,印度是中国第十大贸易伙伴。
中国对印度主要出口商品有机电产品、化工产品、纺织品、塑料及橡胶、陶瓷及玻璃制品等。中国自印度主要进口商品有铁矿砂、铬矿石、宝石及贵金属、植物油、纺织品等。
⑦ 中国古代春秋战国时期有跟古印度有过交往吗
在有记录以前就有了交往.春秋战国(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汉武帝刘彻(公元前156年7月14日-公元前87年3月29日)张骞奉汉武帝之命出使西域。
第一次记录是在<<史记>>中.张骞出使西域时发现当地有卖邛竹杖的,一问是从身毒运来的.身毒就是印度.
⑧ 中印关系的交往史
中、印二国均为世界文明古国,两国人民之间的交往有几千年历史。
1、汉代及以前
印度和中国在20世纪50年代以前几乎没有政治接触。但是,自1世纪起这两个国家就已经进行了广泛而密切的历史文化联系,特别是伴随着佛教从印度传播到中国的过程。丝绸之路上的贸易关系承担着两个地区之间的经济联系。
在佛教传入之前中国和印度也有一定接触。在古印度文学中出现了一个被称为“Chinas”的民族,现在被认为就是在指中国人。印度史诗摩诃婆罗多(约公元前5世纪)中有着“China”的记录,这可能是在指秦国,也就是之后的秦朝。
孔雀帝国的首相,曾在塔克西拉大学担任过教授的考底利耶(公元前350-283年)在他的作品《政事论》即用“cina”词头将中国丝绸称为“cinamsuka”(“cina”丝绸服装)和“cinapatta”(“cina”丝束)。
在《史记》中,张骞和司马迁(使用了“身毒”来称呼印度河流域地区(在现在巴基斯坦的信德省)。这一词应是来源于梵文中的“Sindhu”。当云南在1世纪被汉朝吞并时,中国政府报告在那里存在一个“身毒”社区。
2、唐朝至近代
在公元一世纪佛教开始从印度向中国传输后,许多印度的学者和僧人都前往中国,如早在401年,西域高僧鸠摩罗什到达中国,并将梵文佛经《修多罗》译成中文;
少林寺的创始人佛陀跋陀罗(约464-495年)和5世纪南印度高僧菩提达摩成为禅宗的创办人少林寺第一位禅师。
同时许多中国学者和僧侣也前往印度,如中国高僧法显于402年,访问印度并居住10年,之后他将许多梵文佛经译成了中文,其《佛国记》成为中印友好交往史上一部极具历史价值着作;
玄奘(602-664)和义净(635-713)。他们都曾在比哈尔邦的那烂陀寺学习。
7世纪玄奘于戒日王时期访问印度,在他的作品《大唐西域记》中记录了他前往印度的旅程,这后来启发了明朝小说家吴承恩创作了他的代表作,被誉为中国四大名着之一的《西游记》。
2000年印度总统纳拉亚南访问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志中印两国外交关系的逐步升温。
2002年中国总理朱镕基回访印度,主要谈论经济话题。
2003年6月印度总理瓦杰帕伊在对中国进行里程碑式的访问,其后中印关系得到显着提升。中国正式承认印度对锡金的主权,同时两国开始着手解决边界争端。
2004年,两国还计划开放锡金的乃堆拉山口和Jelepla通道,这对双方都有好处。2004是中印双边贸易的一个里程碑,双方贸易额首次突破100亿美元。
2005年4月,中国总理温家宝访问班加罗尔以推动中印两国在高新技术领域的合作。在演讲中,温指出“合作就像两座宝塔,一个硬件和一个软件。中印合作起来,我们就能在世界上占据领导地位。”温家宝表示21世纪将是“IT产业的亚洲世纪”。
在这次高层访问期间,还签订了几项协议以加深两国间的政治、文化和经济关系。关于印度成为联合国常任理事国这件事,温家宝起初似乎支持,但是在回国后又回到中立的位置。
2006年7月6日,中印重新开放乃堆拉山口,这是古代贸易路线丝绸之路的一部分,也是越过喜马拉雅山脉的一个通道。两国官员表示边界贸易的重新开放将帮助缓和该地区的经济孤立。
2007年5月,中国拒绝了一名来自阿鲁纳恰尔邦的印度行政官员的签证申请。
2008年1月,印度总理曼莫汉·辛格访问中国,会见胡锦涛主席和温家宝总理,并讨论了贸易、商业、国防、军事等双边议题。2008年7月,在第34届日本G8峰会上,胡锦涛和辛格友好会见。
2008年汶川大地震后,印度向地震受害者提供了帮助。2008年是中印双边贸易的一个里程碑,贸易额超过了370亿美元。中印贸易额在2012年达到700亿美元。
2009年中国海军和印度海军在索马里海域一同执行一项反海盗任务。
2017年6月18日,印度与中国发生洞朗对峙事件,两国关系开始恶化,中印关系或陷20年最低谷 。
并且印度不断开始向边境增兵:4万印军集结中印边境 最近距中国仅500米 。
⑨ 中国与印度是哪一年建交的
印度也非常重视军力,尤其边境军力,也被印媒体视为“对中国的防卫”。正如去年7月2日《印度时报》报道所言,尽管印度不会公开挑衅中国,但为应对边境地区军力不对称的劣势,印军正在逐步采取措施。而本月中旬,印度又和俄罗斯签署了总价值超过40亿美元的军售协议。媒体的炒作,无疑助长了印度国内“中国威胁论”的论调。以至于2008年印度一项民意调查显示,2002年,认为中国为友好国家的受访印度人比例高达66%,但2007年这一比例却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