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观《嗝嗝老师》有感
1 今天给大家推荐一部印度电影《嗝嗝老师》。
影片讲述了患有图雷特综合症的女老师奈娜带领全校垫底的9F班学生逆风翻盘的励志故事。9F班的同学出身一般,由于在学校无法得到老师和尖子班级同学的肯定,他们各自养成了反叛的性格,刁难上课的老师。嗝嗝老师在家访的过程中发现了他们身上的天赋,为了为大家争取年级长的资格,老师让大家在纸上写出最恐惧和讨厌的东西。
你的生活停留在写满你恐惧的这一页,但如果能忍受他们,这些现实会成为你飞翔的翅膀。
于是老师带学生放飞了恐惧的纸飞机。
这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之后学生状态发生了本质改变, 努力学习,配合老师完成作业,等等。
具体故事情节大家可以观看电影,目前猫眼评分9分以上。
2 今天我想说说恐惧这事。
恐惧原因有两点:一是担不起,二是未知。
恐惧是人的一种情绪反应,常常伴随害怕和担心事情负面结果超出自己的承受能力。也可以说恐惧其实就是安全(个体有能力承担某事所产生的负面后果)的反义词。那么,同样一件事,对于不同的个体其反应是不同的。开车这件事对老司机来说就不会恐惧,对于刚刚拿到驾照的马路杀手来说就是可怕的;公开演讲对老师和公众人物来说就是安全的,对没有发过言的人来说就是恐惧的;跳伞对飞行员来说就是安全的,对飞机乘客来说就是危险的;电影中F9班的同学如果考试不及格,等待他们的可能就是退学,嘲笑,批评,这是青春起得孩子无法承受的,所以他们害怕,叛逆。一句话总结就是:恐惧是因为无法承担后果。
人们的恐惧还来自未知和死亡。其实对死亡的恐惧,其本质也是未知,因为你不知道死后到底会发生什么,亲人怎么过,自己怎么过,只有等死了之后才知道。对于未知的恐惧,是每一个人都会遇到的。看看网上大家普遍关注的问题:房价还会跌么?房价还会涨么?某某股票怎么样呀?要不要考研?要不要结婚?背后的逻辑大概是这样:由于自己无法确定房价,股票是涨还是跌,考研结果会怎样,结婚之后会怎样,所以恐惧,所以难受,最后只能问别人,通过外部给出一个确定交付。
3 这是事实。但是有趣的是面对恐惧,大家的态度有所不同。反正不知道学习有什么用,那就先学了再说吧;反正不知道房价是涨是跌,那就先买了吧;反正不知道能不能做好,那就先做了再说吧;影片中,在大家都不相信他,都没有信心的时候,嗝嗝老师提醒大家:现在重要的不是为什么做,而是为什么不做。因此,我们才看到了之后的大逆转。
恐惧本身没有对错的,重要的是我们的面对方式。
当我们想要追求百分之百安全感时,潜意识里是不允许哪怕一丝不安全的存在的,我们最宝贵的注意力也会百分之百聚焦在恐惧上,那么后果就是锁住我们的行动,问题永远在那里,我们能做的就只剩下逃避和抱怨。
相反,只要我们不过分追求安全感,也就表明我们是允许问题存在的,此时,我们心里已经接受了现在的自己和环境。接下来,我们的注意力就会放在如何改善现状上,因此就有了行动。
当然,这里并不是要让大家去冒险。成功其实不一定非要冒险,甚至更多的'成功都不是冒险,只不过在大多数人看来那时冒险罢了。
李笑来老师在《通往财富自由之路》中提到了一个例子:几乎所有的低级动物的双眼都是长在两侧的,这样的好处是他们没有视觉盲区,是极其安全的一种配置。但事物都具有两面性,这样的配置使他们无法将自己的目光集中在一处,没有办法仔细,长期观察一个点,于是他们不可能有深入的,长期的思考,于是它们在进化过程中从未有机会发展处大脑皮层。其实也不需要,因为对他们来说最重要的生存,他们发展起来的强大的繁殖能力。
更进一步来说,由于它们的注意力只能时时刻刻消耗在当下,所以他们没有过去和将来,只有当下,一个没有前后对比的现在。于是只能开在永恒的当下。
而我们人就是放弃了部分安全感,双眼长在前方,放弃了部分安全感,于是进化出了大脑皮层,于是有了长期深入的思考,于是成了万物之王。
提醒大家一句,很多时候当你恐惧,困惑的时候不防给自己一个新的维度——时间。放在时间的长河里,看看自己现在面临的问题有没有价值,值不值得做或者不做。
4 前文主要分析了恐惧来源和自己面对恐惧应有的态度。但是,面对别人的恐惧,我们该如何处理或者如何利用呢?分享一下自己的思考
作为下属,应该及时给领导反馈工作进度,因为领导不知道项目情况会担心,恐惧呀。
作为供应商,应该不遗余力的确保产品质量稳定,因为客户担心质量波动啊。
作为老师,应该努力提高交流水平,因为家长担心孩子听不懂啊。
作为老板,应该及时给员工发工资,因为员工害怕公司欠账啊。
读到这里请闭上眼睛想一下,我们还可以做什么来消除别人的恐惧?不防分享出来,我们一起讨论。
Ⅱ 《孟买酒店》:印度911真实改编,全程窒息展现惊恐众生相
影片真实再现震惊世界的“印度9·11”孟买恐袭事件,2008年11月,着名的泰姬陵酒店意外遭到恐怖分子入侵,恐怖分子无差别行兇,让整个酒店陷入绝望之境,百余名酒店住客及员工被困,无人得知何时能等来救援,一场与死神的赛跑就此开启…
多年以来,我们已经习惯看到那些屏幕英雄的出没,就好比漫威人物一般,上天入地无所不能,然而在真实的生活背景下,还会有这些英雄的存在么?
人类 历史 上,有很多段不忍回首的真实恐怖袭击的惨案,反映这一类事件的影片也不少,例如关于9·11的影视剧作品如《93航班》,聚焦慕尼黑惨案的《慕尼黑》,聚焦波士顿恐怖袭击的《爱国者日》,以及讲述巴黎列车恐怖袭击的《15点17分,启程巴黎》等等。
《孟买酒店》真实再现了当年震惊世界的“印度011”孟买恐怖事件,情节简单直白,简单的几个视角切换介绍了人物场景。就这么简单,没有前因后果,也没有什么征兆,随着一声枪响,杀戮就开始了。
“开着手机,我要亲耳听到他们的哭喊声”
这是一场毫无反抗力的屠杀,全副武装的袭击者一边散步,一边扫射目光所触及到的人群。真实的血腥爆头,残暴的无差别杀人,所有的经历者都战战兢兢地躲藏着,玩着恐怖版猫与老鼠的 游戏 ,等待着死神的降临。
不得不提的就是印度的治安,孟买虽然是数千万人口的大都市,但是并没有特种部队,负责治安的警察枪支弹药也少得可怜,大多数也只是配置了木棍而已,想要消灭恐怖袭击者,必须从数百公里外的德里调兵,长达数十小时之久。
在这场无差别的杀戮下,没有人拥有主角光环,火车站拥堵的平民老百姓,咖啡厅窃窃私语的恋人们,泰姬陵酒店冠冕堂皇的大人物们,在残暴的枪口下,显得渺小而卑微,无不如此。
或许看多了个人英雄,总觉得某个人会雄起,心中总是莫名的有些希望。
然而事实就是这么残酷而真实,美国人甘愿牺牲外逃的机会,为了孩子身陷敌手,也终究难逃被枪杀的厄运;装着高深莫测的俄罗斯前特种兵也是毫无抵抗地被爆头,那种无力的绝望感就吞噬了整个人的心灵。是的,那种濒临死亡的绝望无助,让每个人都深陷极大的恐惧当中。
从心理学角度讲,恐惧是在可怕情景影响下产生的一种十分紧张的情绪反应。特别是当这种情景可使人具有重大意义的需要遭到剥夺时,如威胁到人的生命安全、名誉、前途和经济的利益时,恐惧的情绪就会支配人的整个身心。
在恐惧的支配下,人性的自私懦弱与卑微无助,体现得淋漓尽致。在恐怖袭击开始时,街头上无助恐慌的人群拥堵在酒店门口,希望能寻找到避风港湾。
酒店大堂里的人呢,有的观望着事态的发展,有的呵斥着禁止他们的进入。此时暖心的一幕出现了,大堂经理打开了酒店大门,拥抱了惊慌的人群,也将恐怖分子带进了酒店。
到底应该如何做呢?或许有些人会指责大堂经理,认为他的行为带来了更大的灾难。然而,如果换位思考呢,假如那个时刻,你就是酒店外面已经惊恐至极的人群呢?
何况对于恐怖分子而言,一扇大门根本阻挡不了他们的脚步,无非杀戮晚上片刻罢了。
这一幕,在后面的贵宾酒吧再次出现。
对于深陷灾难与恐慌的人群而言,贵宾酒吧无疑是最安全的所在。人性是自私而贪婪的,他们不希望别人来威胁自我的安全,于是阻扰着大门的开启。此时此刻,令人尊敬的主厨站了出来,他打开了大门,将外面求助的人群接了进来。
睿智的主厨敏锐地觉察到了人群中的恐惧与惊慌并妥善处理,前台女接待宁愿被爆头也不愿充当血腥屠杀的帮凶,锡克族服务生更是用自己的勇气和智慧消除了英国老太太的不安,更援救了不少人,可以说,在整部影片中,最充满闪光点的群体正是这些酒店的服务人员。
他们是弱小的,但他们又是伟大的。在这场灾难中,无论做出怎样的选择都不为过,毕竟如同主厨所说,每个人都有家人和人生,选择逃避也不是什么耻辱。然而在死亡面前能勇敢地站出来面对,这无疑是可贵的。
自杀性恐怖主义是指为了引起目标对象或公众的注意并散播恐怖气氛, 而自愿采取与选定目标同归于尽的方式残害无辜, 自愿牺牲自己的生命去换取任务的成功, 从而达到某种宗教、政治或 社会 目的。自杀性恐怖分子并没有单一的心理侧写, 其动机也很复杂。他们可能是出于宗教或政治目的而进行自杀性恐怖袭击, 也可能是基于理性分析而做出的选择。
在整部影片中,恐怖分子的残忍血腥人神共愤,他们的年轻无知也让人印象深刻。
这些年轻人来自巴基斯坦的大山里,生活贫穷,什么教育和医疗啊,那都是可望而不可即的事物。对他们而言,酒店里的饭食以及抽水马桶的神奇,都足以让他们欢呼雀跃。在面临死亡的瞬间,恐怖分子与家人的通话,无不显示着他们的年轻与稚嫩。
然而,他们却有着最坚定的信仰,一轮又一轮的洗脑培训,更坚定了他们对于异教徒的憎恨与自我牺牲的崇高。更何况,除了精神支撑以外,他们的自杀性袭击,能给家人带来一万美元的收入,提升家庭的 社会 经济地位。
他们深信,这种自杀性恐怖袭击会给敌人带来巨大的伤害,能够让敌人产生极大的恐惧与焦虑。他们缺乏表达利益诉求和争取合法权利的渠道,自杀性恐怖袭击就成了他们在绝望中所使用的一种疯狂的不计后果的报复手段。
有的宗教狂热分子,甚至将自己看作是殉道者或烈士,他们认为保护自己的宗教是一种义务,而且会因此得以在死后升入天堂,避免轮回的痛苦,还能受到后人的尊敬,永远活在人们的记忆中。
从心理学角度出发,恐怖组织最喜欢的招募对象,就是那些心智尚未成熟的年轻人,认同报复文化,受过严重心理创伤,具有为组织牺牲的观念,受极端宗教文化熏染的边缘性人格。
像其他灾难一样,经历恐怖事件会导致一些心理精神疾病的发生。那些直接暴露者会经历心理的痛苦;由于不确定谁暴露于危险中、谁将会被袭击,许多未受到暴露危险的人会经历同样的痛苦。
对多数人而言,这些急性的心理反应会随时间而解决。少数人的这种反应不会结束,而会发展为心理精神障碍。如急性应激障碍(ASO)、PTSD、抑郁症、恐怖症、酒精和尼古丁滥用等。
大多数人遭受恐怖袭击后的创伤后精神症状是短暂的。早期症状会随着教育、休息和维持正常的生物节律(按时上床、按时吃饭)而消失。媒体报道既可以令人安心也会导致人担心,限制报道可以使混乱状况最小化。尤其是对儿童、对受伤人员的配偶进行教育不仅有助于治疗,也有助于查明症状是否恶化及持续存在。
如果症状持续存在,就需要心理和药物的治疗。然而,PTSD不是唯一与创伤相关的障碍。恐怖事件之后人们的抑郁症、广泛性焦虑症、惊恐障碍的危险性明显增加,物质滥用也增加。心理因素参与的医学疾病心身疾病也猛增—从心脏病到糖尿病等。而重要的是受伤的幸存者会因心理因素影响到生理状况。
创伤事件后会发生创伤性的丧失、不可解释的躯体症状、抑郁症、睡眠紊乱、酒精和咖啡因及滥用烟草、家庭冲突和暴力。愤怒、怀疑、悲伤、焦虑、害怕、易激惹是常见的情绪反应。
就如同影片中所讲,泰姬陵酒店重新开张后,不少游客重新回到了酒店,为当时的黑暗时刻哀悼,对他们而言,这也是心灵上的哀悼。
哀悼,是帮助我们从丧失与创伤中恢复过来的关键!
德里罗的小说《坠落的人》中,遭受同样心理创伤的两个人,里昂通过积极的交流和思考,在经历一段时间的心理调整后,顺利实现了移情,达到了自我救赎的目的,可以看做是一个哀悼者。虽然痛苦犹在,但她依然重拾了生活的信心和勇气。
相反,基斯拒绝承认好友的离去的事实,一直在谴责自己当时在救助朋友时的无所作为。他长时间陷入沮丧的情绪里,没能顺利实现移情,最终没能得到救赎,成为一个永远的抑郁者。
不管怎么样,为了从心理创伤中走出来,哀悼者必须面对和经历他永失所爱的所有痛苦,包括爱、悲伤、愤怒、嫉妒、憎恨等等感受。要面对和消化这一切感受,需要很长很长的时间。
可能有些人需要一年半载才能缓过来,也可能有些人很多年都很难跨过心里这道坎。
Ⅲ 印度电影类似无畏警官 的萨尔曼·汗 的两部都看过另一个演的类似无畏警官
流氓督察(又名:贾巴尔·辛格)
编剧:Satish Vegesna / Ramesh Reddy
导演:哈里斯·尚卡尔
主演:帕万·卡延 / 施卢蒂·哈森
简介:温卡哈·南奈度,幼年丧父、母亲改嫁,他和继父以及同母异父弟弟难以相处,愤而离家。儿时一身反骨,特别崇拜《复仇的火焰》里面的头号大恶棍贾巴尔·辛格,遂以此名号自居。长大后,他成为公德威都城的警察局局长,嫉恶如仇,除暴安良,威震四方。
希达帕,当地流氓头目,霸道蛮横,为非作歹,气焰嚣张,妄图将其魔爪伸向政治领域从而牟利。选举前夕恰逢贾巴尔·辛格走马上任,两人互不相让,明争暗斗,血雨腥风。
巴亚拉希米,小镇里美人一个,靠出卖手工艺品为生。贾巴尔·辛格对她一见钟情,然后展开猛烈追求。但由于父亲嗜酒如命,她决定只要父亲在世她将不会结婚。
一方面,敌人谋害母亲,离间兄弟,对他穷追不舍。
一方面,爱人犹疑不决,顾虑重重,爱情举步维艰。
看似山穷水尽,贾巴尔辛格却自有方法应对。
毫无恐惧,因为胆小鬼只有死路一条。
Ⅳ 如何克服看恐怖片的恐惧症
使自己的身体放松,通过分散注意力法和科学解释法。
1、看喜剧片:看完鬼片觉得很恐怖,是因为恐怖片的氛围让你感觉很恐怖。为了缓解这个恐惧,可以看一些喜剧片。这样恐怖的氛围就会慢慢的消失了。
2、待在人多的地方:看完鬼片后,如果一个人待在一起会觉得非常吓人。这个时候你可以和朋友或者亲戚待在一起,聊一些开心的话题。
3、看幕后花絮:每个电影都有幕后花絮,有的在电影结束的片尾,有的自己去搜索。等你看到这个鬼片是怎么拍出来的你就不觉得恐怖了。
4、听歌:如果看完鬼片觉得非常吓人的话,可以去听一些比较欢快的歌。这样可以转移你的注意力。
5、科学解释法:用学过的自然科学知识对片中的超自然现象予以解释,淡化其怪力乱神的感觉。
为什么人会感到恐惧:
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的心理学家曼尔博士表示,这与人类的进化有关,本质上是关乎于人类的生存。其实,恐惧也是所有动物都具备的生存本能。
人在面对突如其来的恐惧时,身体会进入应急状态:或者应战,或者逃跑。曼尔博士说,能够认识到威胁,并做出迅速反应对人类的生存至关重要,这也是能让人类生存至今的原因。
Ⅳ 一部燃烧的印度电影,历史与现实交错,是滚烫的心也是炙热的血吗
这是一部燃烧的印度电影!虽然还是无法适应印度电影的结构,对本片主人公的各种偏激行为也不全认可,但众多台词还是很感动的,虽然前半部松散到让人频频走神,后半部却让人泪水决堤,什么能称之为纯粹的青春?就是滚烫的心跟随着炙热的血,迷信般地、脱缰般地、没有后路般地追寻自由,追寻着那个看不清,却执着相信它终会来的自由。同时,历史与现实交错的表现手法值得称道。
现代印度歌舞片,画面音乐充满动感,年轻人容易接受。这次阿米尔·汗不是三傻闹印度教育,而是比较残酷的对抗政治,结局可想而知,几位大好青年闹个车毁人亡不可收拾。《芭萨提的颜色》比韩国电影《熔炉》还有种更甚的感觉。熟悉印度历史和制度的人会说,你们是先行者,至少是践行的烈士。
要么忍受现实,要么负起责任改变它,这是我看过最棒的青春励志片,历史与现实交错,革命者的精神唤醒新一代的年青人为了正义抗争,最打动我的反倒是那群喝得醉醺醺的年轻人,路过甘地纪念碑时举手敬礼的样子。与其说火热的青春在蓬勃发展的时候就被赤裸裸地扼杀,这样让悲哀升级,不如说,这样更折射出青春的无敌(片名翻译真的很好啊)。
Ⅵ 如何评价印度电影《偶滴神啊》(OMG: Oh My God!)
灵性的真相并不在于鼓励贪欲,剥削他人,或是伪善。而神灵往往是最容易被当作生财工具或满足人们心愿的跑腿工去被膜拜的。
我们究竟要向宗教中的师父们学习,对他们俯首听从,还是遵从自己的内心去思考?有时两者是一回事,有时则是完全相反的。
本片的重点说出的、不仅仅是在传统的印度教宗教权力方面的问题,说出的也是人内在的恐惧被支配时发生的事情。恐惧往往是信仰的原因,但真实去感受我们的内在,除了恐惧,还有别的什么?
也许神灵并不是一个会支持我们的偶像,他们在我们出事的时候从来都是袖手旁观,因为他们确实并不是一个所谓的帮手。唯独有敢于发现真实的心会让我们了解真实是什么。我们的仪式是为了我们看到真理,事情的真相。我们的修行是为了增长我们的智慧,不至于被尘世的纷扰所操纵。而丢几个钱的方式永远不会让我们拥有真的保障。我们可以不去行施舍之法,仅仅保持对自己真实的爱就足够,但有时,这种爱又让我们想要拥有曾经拥有的一切。
随时洞察内在与外在非常重要,这就是为什么克利希那鼓励主人公扔掉那个孔雀毛的钥匙链,因为他依然准备将其当作自己的护身符。
除此以外还有什么呢?若有一道能够穿越我们昏暗头脑的光芒,必然是由独立思考而来的,同时还有显示于外的转化。如果我们真的成长,必然会开始转化,而昏暗的头脑无法感知到它。所以最终,对自己保持诚实依然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
内省、反思、善知识的学习以及实修与外行,会是我们成长的全部过程。而内省第一步往往是被省略的。
若我们想要看清真相,就先要承认自己的真实感受是什么。接下来才会逐步接近所谓的“真相”。
Ⅶ 到目前为止,你看过最经典的印度电影是哪几部
我看过的印度经典电影,一部是上世纪的黑白影片《流浪者》,一部是2017年上映的影片《摔跤吧,爸爸》。
这部片子,从小视角入手,改编于一个真实的故事,让我们看到了印度妇女那么真实可怜的生活境况,作为男人的附属品,生儿育女的机器,拥有着那么低到难以置信的社会地位。印度女性,面对强势的男权社会,到底该怎样闯出一片属于女性的自由天空?
“爸爸不能时刻保护着你,我只教你如何战斗,你要战胜自己的恐惧,试着自己拯救自己!”影片在最后给出了一个答案:战斗中的女孩,在父亲不在场支持的境况下,依靠自己的力量,最后关头,终于转败为胜。战胜对手的同时,也战胜了自己。
Ⅷ 面对害怕的事物,应该如何克服恐惧
恐惧是人类天生的情绪,当然也是可以克服的。给题主提供几个使用的建议克服恐惧:一,见得多了是可以刻意的多接触你害怕的事物,见多了也就不再害怕了;二是不要把电影代入生活,电影拍得再逼真都是假的,不要做无谓的恐惧。
另外,楼主要是实在没勇气看恐怖片,不妨就直接告诉女朋友,谁还没有个不愿意接触的东西呢,相信女朋友也会理解你的。而且两个人喜欢的事情肯定不知看恐怖片这一件,另找其他有趣的事情一起做就好啦。
Ⅸ 一部印度电影三个男主角
中文翻译:人生不能重来/或者潇洒走一回/人无二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