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印度人摇头表示什么
每个国家每个地区都有自己的风俗习惯。在中国点头摇头表示同意反对,但是在印度,他们回答别人的问题时将头歪一边或者摇头,那就是是肯定的表示,而点头就是否定的意思,与中国刚好相反,这个要记清楚,可千万别会错了意,造成不必要的麻烦。
吹口哨在印度人看来是冒犯人的举动,是没有教养的表现。印度人的等级制度很严格,很重视身份。等级不同的人不能平起平坐。印度人的时间观念很强,约会时一定要按时到达不要迟到。到印度人家做客,可以送红茶,他们很喜欢中国的红茶,但是一定要记住不能送牛制品。
2. 有没有国家摇头和点头的意思是相反的
阿尔巴尼亚人 “点头不算摇头算”,即点头表示否定、不同意,而摇头表示肯定、赞同。印度和印度人洽谈生意而对方点头,千万别以为成功了,因为在印度,情况刚好相反,点头代表“不是”,而摇头代表“是”,所以管理人员要留意不同地方的风俗习惯,才不会闹出事端。
3. 为什么印度人讲话总是喜欢摇头晃脑的,搞得 来自欧
这是他们的习惯,摇头表示确定yes,点头表示反对NO,跟其他国家相反的。
4. 同样是表达赞同,为什么中国人点头而印度人确是摇头呢
通常我们的习惯是点头yes,摇头no,印度却恰恰相反,点头no,摇头表示yes,用点头或摇头表达是或否属于肢体语言,很多人认为全世界的通用语言是英语或者西语,但实际上,肢体语言才是全球通用的,因为每个人都会,每个人基本都可以通过肢体语言大致判断出对方想要表达的意思。
印度的等级制度导致人们很难去说no,所以点头的表达方式也是完美的妥协,给人留有表达的余地,很多外国游客到印度旅游特意观察了印度人的这种习惯,但是本地人很少注意到,看来这种习惯已经在印度人心里根深蒂固,不只是生活方式的形成了。
5. 印度人摇头是什么意思
阿旃陀(Ajanta)、奥兰加巴德(Aurangabad)和阿洛拉(Ellora)是德干高原上毗连的三座城市,阿旃陀、阿洛拉以石窟、壁画而闻名,奥兰加巴德则以中转阿旃陀和阿洛拉两地的游客而闻名。三城人有一共同特点,就是喜欢摇头,事实上所有印度人都喜欢摇头,他们用摇头表示赞同和肯定,尼泊尔人也喜欢,但摇的幅度很小,不像印度人那么夸张。印度也分地区,偏远地区摇的厉害一些,像德里、孟买这样大城市,人们摇的幅度就很小,有的只是算是简单地摆一下。而在德干高原那才是真正的摇,不仅幅度大,摇的圈数也多,一个“是”至少要摇四五圈,两人谈话“是的”、“好的”、“行”、“可以”、“没问题”、“太好了”、“不错”一路这么说下去,可想而知头会摇成什么样子。在奥兰加巴德的火车站、汽车站、超市等任何人群聚集多的场所,一眼望过去全在摇头,像电动玩具一样。我学着他们的模样也尝试着摇一摇头,可一摇头眼睛就不聚焦,到奥兰加巴德的第三天我已经头晕眼花了,后来怕摇头,和人说话时干脆眼睛看别的地方
6. 求印度人的风俗
印度人用餐时习惯用手取食,因而在用餐前必须把手洗干净。饭和菜合成一盘,再用右手手指略加调和,将饭捏成团儿,然后放进口中。印度人吃饭都是用右手,因为他们认为左手是肮脏的,只有在上茅厕时才用。看他们用手抓饭很轻松的样子,我非常好奇也学着抓食,但总是弄到满身都是。所以不要小瞧用手吃饭,那也是要有技巧的。
印度人的食物不可以缺少咖喱。印度的咖喱有十几种,颜色也各不相同,如黄色、橙色、淡黄色、橘红色等,口味分辣的和不辣的,五味杂陈,色彩缤纷。每种咖喱都有其固定的搭配。例如蔬菜所用咖喱和鸡肉用的是完全不同的。由于咖喱有很刺激的味道,所以通常在用完膳后会有一小盘香料和冰糖。捻一小撮香料入口,细细咀嚼,满口芳香,比口香糖还觉清爽。另外印度人喜欢甜味,所以他们的甜品通常非常甜。
脚是人体最低部位,印度人认为那是人体最不重要的部分,所以用脚踢对方被认为是最不礼貌的行为。如果你不小心踩到别人,一定要说“对不起”或用食指和中指在下巴上轮流轻点一下,表示“对不起”。
印度人大多喜欢赤足,衣服不用特别裁剪和缝制,而是用一整块布围在身上。印度女人的正式装束是“沙丽”,上装为露脐短上衣,下身是触及脚面的长裙,外边则将一席美丽的长布细致地围在下身,并将余下的布尾搭在肩上。沙丽要长过长裙的底边,走路时要微微踢起裙边,否则就会被长群绊倒。而男人的传统服装是“沙龙”,也是用布围住下身。上身是传统样式的衬衫。
最后要说明一点,有人觉得印度人的风俗是“点头代表不是,摇头代表是”,那是错误的,其实印度人摇头也有表示 “不是” 的时候。实际上表示 “是 ”与“ 不是” 的两种摇头方式有明显的不同,通常表示“是”时,他们的摇头会是轻轻、缓缓的,且头略略歪向一边。
7. 印度人的摇头方式到底都是什么意思
印度的摇头意思确实需要理解,个人表达意思不同,不过一般用来表示“同意”
8. 印度人讲话为什么老喜欢摇头
对印度人的了解,除了读过一些泰戈尔的诗歌,看过《流浪者》、《大篷车》之类的歌舞电影之外,别的几乎一无所知。当然,通过浏览一些书籍和报纸,知道这个国家历史悠久,人口总数仅次于中国,经济发展迅猛,还有那里各类宗教对人们的影响深远,民族众多,光成型的语言就有两千多种。
这次还没上车,就有黑黢黢三对印度年轻人外带一个一岁的婴儿等在那儿。他们参加华人旅行团自然是为了节省费用,可是这对导游提出了不小的挑战。他们有权要求我汉语讲解之后再用他们听得懂的英文重复一遍,否则他们将拒付合同规定好了的小费。这不仅仅是收入问题,更重要的是牵扯到导游的职业荣誉。我一向认为,客人出现不满和拒付的情况,错的不该是他们。但意大利深不见底的历史、文化和艺术,即使用练了几十年的汉语来解释,还经常语塞。但我转念一想,毕竟没让我用孟加拉语或者梵语来说吧。咱们走着瞧。
前两天还算好对付,尤其车到电影圣地戛纳之前,我用英语评介了几句印度电影,居然引出他们的应答和笑声来。但接下来将到意大利的比萨时,我确实找不到词儿了。奇迹广场上的三个主要建筑:大教堂、洗礼堂和钟楼(斜塔),都有八九百年的历史。教堂是托斯卡纳大区最早出名的大型宗教建筑,融合了几大流派的建筑风格,它在西方建筑史上都是赫赫有名的,另外,斜塔从建造的那天起就故事不断,尤其近些年的拯救过程更是充满戏剧性的科学探索。对此,我的托词显得有些无奈和油滑:“印度朋友们,我有一个主意,斜塔前面有好几种语言的介绍,你们先去看,如果有问题,请不要过于不好意思向我提问。”他们听罢又是一片笑声。
这办法当然不行,连我自己都通不过。所幸我背着笔记本电脑,还恰好有一张“探索频道”制作的关于比萨斜塔的 D VD光盘。于是当晚我就把他们一起组织到下榻酒店的餐厅里,播放光盘给他们看。那个片子做得当然没得说,他们观看时认真的态度也令我关注起他们来。那天晚上过后,我跟他们之间产生了某种朋友般的谅解,每到一地,他们自觉地去购买英文导游画册,很少再提我用英文回答不了的问题。有时还安慰我说,他们理解用英语讲解这些古迹有多难。这反倒弄得我不好意思起来。
渐渐地,我在这些印度人身上发现了许多稀贵的品质:他们个个身体健康,待人和蔼,不沾烟酒,对事物专注,守时而安静,他们的眼睛里放射出一种单纯的光芒,时常令我思索和莫名地感动。我跟他们交谈过,他们是虔诚的印度教徒。有时我想,看来人有信仰总比什么都不信要强。他们是非常自律的素食者,除了简单的早餐可以在酒店吃之外,他们从不参与团餐。他们的饮食是个谜团,第一天就见到他们抬着一个装着微波炉的大纸箱,我还挺纳闷,后来才知道,他们一路抬着这个大家伙,是用来做饭吃的。直到旅行结束,茹毛饮血惯了的法国司机知道这个之后,吃惊得眼珠子都快掉了出来。
他们带的小男孩简直是个奇迹,八天漫长的旅程,大巴动辄在洲际高速公路上驰骋四五百公里,此中颠簸连一些成年人都吃不消,而这个有一对大黑眼睛的孩子很少哭闹。自打我给孩子在车的最后一排开辟了一个小床之后,这孩子只要跟我四目相对,准保笑盈盈的,像一个皮肤幽深的天使。
据统计,人类的肢体语言有几十万种,超过最全版本的《韦伯斯特英文大辞典》。我想更为重要的是人的情感和心灵沟通,它是绝对超越话语和肢体语言之上的。只要有沟通的强烈愿望再佐以一定的技巧,你就会无往而不利。对于这一点,我想那些印度朋友会同意的。而他们表达 O K时是摇头,当他们一起表示 O K的时候,就像一片大黑拨浪鼓一样,摇得我心里一阵阵发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