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我国四大古桥
●赵州桥
赵州桥又称“安济桥”,在河北省赵县城南2.5公里处,它横跨洨水南北两岸,建于隋朝大业年间(605-616年),是着名匠师李春建造,距今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因桥体全部用石料建成,俗称“大石桥”。
赵州桥结构新奇,造型美观, 全长50.82米,宽9.6米,跨度为37.37米,是一座由28道独立拱券组成的单孔弧形大桥。在大桥洞顶左右两边拱肩里,各砌有两个圆形小拱,用以加速排洪,减少桥身重量,节省石料,这在建桥史上是个创举。桥面两边的栏板望柱,雕有各种精美图案,刀法苍劲,造型生动。在结构上,弧形平拱和敞肩小拱给人一种巨身轻灵、跃跃欲飞的动感。线条刚劲之中见柔和,隐重之中显轻灵,雄伟之中含隽永。
赵州桥距今1300年,经历了10次水灾,8次战乱和多次地震,特别是1966年邢台发生的7.6级地震,邢台距这里有40多公里,这里也有四点几级地震,赵州桥都没有被破坏,着名桥梁专家茅以升说,先不管桥的内部结构,仅就它能够存在1300多年就说明了一切。1963年的水灾大水淹到桥拱的龙嘴处,据当地的老人说,站在桥上都能感觉桥身很大的晃动。据记载,赵州桥自建成至今共修缮8次。
在主拱顶上雕有龙头的龙门石一块,八瓣莲花的仰天石点缀于桥侧。这些雕像,寄寓着大桥不受水害,长存永安的愿望。赵州桥在中外桥梁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对我国后代的桥梁建筑有着深远的影响。其“敞肩拱”的运用,为世界桥梁史上的首创。
赵州桥以其非凡的特色,被誉为“天下第一桥”、“世界奇迹”。1961年3月4日,赵州桥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1年9月4日,又被美国土木工程师学会选定取为第十二个“国际土木工程里程碑”,并在桥北端东侧建造了“国际土木工程历史古迹”铜牌纪念碑,遐迩闻名,甲于天下。
●洛阳桥
洛阳桥:我国现存最早的跨海梁式大石桥,位于福建省泉州东郊的洛阳江上,是世界桥梁筏形基础的开端,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洛阳桥,原名“万安桥”。宋代泉州太守蔡襄主持建桥工程。从北宋皇佑四年(公元1053年)至嘉佑四年(公元1059年),前后历七年之久,耗银一千四百万两,建成了这座跨江接海的大石桥。据史料记载,初建时桥长三百六十丈,宽一丈五尺,武士造像分立两旁。造桥工程规模巨大。结构工艺技术高超,名震四海。
建桥九百余年以来,先后修复十七次。大修有宋绍兴八年(公元1138年),飓风、桥坏。郡守赵思诚修复;明宣德间(公元1426年-1435年)桥址下沉,潮至,桥梁俱没。知府冯桢命郡人李俊育(即李五)僧正淳,增高三尺;万历三十二年(公元1604年),地大震,桥梁倒塌,基址低陷,知府姜志礼修复;清雍正八年(公元1730年)秋,桥崩,知县王之琦修复;民国二十一年(公元1932年)蔡延锴军长改建为钢筋混凝土公路桥,桥面增高2米。抗日战争时期受到严重破坏;1993年3月-1996年10月,国家拨出600多万元专款,实施洛阳桥保护修复工程。现桥长731.29米、宽4.5米、高7.3米,有44座船形桥墩、645个扶栏、104只石狮、1座石亭、7座石塔。
桥之中亭附近历代碑刻林立,有“万古安澜”等宋代摩岩石刻;桥北有昭惠庙、真身庵遗址;桥南有蔡襄祠,着名的蔡襄《万安桥记》宋碑,即立于祠内,被誉为书法、记文、雕刻“三绝”。
洛阳桥的建造,是对世界桥梁科学的一大贡献。由于当时洛阳江潮 狂水急,“水阔五里”、“深不可址”,桥基屡被摧毁。造桥工匠创造了一种直到近代才被人们认识的新型桥基——筏形基础,就是沿着桥的中轴线抛置大量石块,形成一条连结江底的矮石堤,然后在上面建造船形墩。 同时采用“激浪涨舟,浮运架梁”的妙法,把一条条重达数吨的大石板架在桥面上。他们又在桥下养殖大量牡蛎,把桥基涵和桥墩石胶合凝结成牢固的整体。这就是造桥史上最别出心裁的“种蛎固基法”,也是世界上第一个把生物学运用于桥梁工程的创举。洛阳桥的建成,不仅使洛阳江天堑变成通途,对泉州海外交通事业的发展也起着重大的作用。
●广济桥
广济桥位于广东省潮州市古城东门外。横跨浩瀚的韩江,居闽粤交通要津,以其“十八梭船廿四洲”的独特风格,被着名桥梁专家茅以升誉为“世界上最早的启闭式桥梁”。
广济桥,俗称湘子桥,宋乾道七年〔1171)太守曾汪创建,初为浮桥,由八十六只巨船连结而成,始名“康济”。淳熙元年〔1174),浮桥被洪水冲垮,太守常纬重修之,并“创杰阁于西岸”,开始了西岸桥墩的筑建,至绍定元年(1228)历五十四年间,朱江、王正功、丁允元、孙叔谨等太守相继增筑,完成了十个桥墩的建造。其中又以淳朝+六年(1189),太守丁允元建设的规模最大、功绩最着而改称西桥为“丁公桥”,绍熙五年(1194),太守沈宗禹“皤石东岸”,筑“盖秀亨”,并称东桥为“济川桥”,至开禧二年(1206),建成桥墩十三座。东西桥建起来后,中间仍以浮舟连结之,形成了梁桥与浮桥相结合的基本格局。宋末至元代,广济桥又有诸多兴废,明宣德十年(1435),知府王源主持了规模空前的“迭石重修”,竣工后“西岸为十墩九洞,计长四十九丈五尺;东岸为十三激十二桐,计长八十六丈;中空二十六丈三尺,造舟二十有四为浮桥”,并于桥上“立亭屋百二十六间”,更名为“广济桥”。正德八年〔1513),知府谭伦又增一墩,减浮船六只,遂成“十八梭船甘四圳”的独特风格。清雍正二年(1724),知府张自谦修广济桥,并铸鉎牛二只,分置西桥第八墩和东桥第十二墩,意在“镇桥御水”。道光二十二的年(1842)洪水,东墩鉎牛坠人江中。故有民谣云:“潮州湘桥好风流,十八梭船廿四洲,廿四楼台甘四样,二只鉎牛一只溜”。
该桥集梁桥、拱桥、浮桥于一体,是我国桥梁史上的孤例。桥墩上建有形式各异的廿四对亭台楼阁,兼作经商店铺,故有“廿四楼台廿四样”、“一里长桥一里市”之美称。1958年改中段浮桥为钢梁桥,全面加固维修。1989年下游一公里处新建了韩江大桥,为保护修复这一全国重点文物单位提供了重要前提。
●霁虹桥
在跑保山市50公里的澜沧江畔,在古老的埔南古道兰津渡口上,有一座明成化十一年(公元1475年)修建的霁虹铁索桥。此桥用铁链连接,其长约106米,宽3.5米,高20多米,跨径为60米,所用铁链15 根,绞链176扣,铁链环扣每扣长一市尺,重七八市斤。桥面铺垫横直两层木板通行。经有关专家考证,霁虹桥是世界上最古老的铁索桥。在古代,此桥是“蜀身毒道”的要冲,是我国与缅甸、印度乃至西亚交流的重要通道。
桥东岸建有雄伟的御书楼,悬挂着清康熙皇帝的手书“飞虹彼岸" 的金匾。其旁有武侯祠,曾塑有诸葛亮的烫金铜双龙桥。桥西岸建有观音阁。这些建筑,或就悬岩起檐,或于陡坡立亭,蔚为壮观。
在“水无不怒石,山有欲飞峰”的滔滔怒江一字排开的双虹、惠人、惠通三座古桥,三桥之中,惠通桥(云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最着名。
1983年1月,云南省人民政府公布霁虹桥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可惜的是1986年10月20日,江水大涨,桥头关楼被毁,铁索落入江中,历代修桥碑记和桥头古树荡然无存。但仍有不少游人慕名至此。
如今,怒江之上的这三座古桥中,惠通桥虽已“退休赋闲”,但铁骨犹悬大江之上,那既“壮丽宏都”又“灵固巧便”的风采不减当年;惠人桥已废,但兀立江中的三个桥墩和东岸崖壁上“惠人桥”三个大字犹赫然醒目;双虹桥则历尽风雨,老而无恙,并继续履行着桥的义务,发挥“余热”。
‘贰’ 印度旅游的21个问题
导语:印度共和国(印地语:भारत गणराज्य;英语:Republic of India),通称印度(印地语:भारत;英语:India),位于10°N-30°N之间,南亚次大陆最大国家。东北部同中国、尼泊尔、不丹接壤,孟加拉国夹在东北部国土之间,东部与缅甸为邻,东南部与斯里兰卡隔海相望,西北部与巴基斯坦交界。下面分享关于印度旅游的21个问题。
问1:印度旅游最佳时间是什么时候?
答:每年10月到次年3月是最佳旅游时间。
问2:印度和中国的时差是多少?
答:印度比北京慢2个半小时。如北京时间中午12点,即是印度时间上午9点30分。
问3:在印度用手机拨打国际长途费用是多少?
答:印度话费属于中国移动的3元区,主叫为每分钟2.99元。
问4:在印度旅行可以喝生水吗?
答:不可以。喝水最好买当地的矿泉水。
问5:在印度消费可以刷银联卡吗?
答:不可以。印度只能刷VISA或者MASTER CARD,MASTER CARD尤其好用。在印度使用现金是比较安全的。
问6:印度酒店有Wi-Fi吗?
答:印度的正规酒店都有Wi-Fi,只是有些免费有些会收费,需要在入住酒店时确认。
问7:在印度旅行公共厕所容易找寻吗?
答:在印度很难找到公共厕所,如有需要可以去麦当劳。
那里有方便干净的洗手间。
问8:在印度可以像在国内一样穿吊带装和热裤吗?
答:印度是宗教国家,相对保守,穿着太暴露一是不能进入各种印度教、锡克教庙宇,二是不符合印度国家的国情,也会给自己带来不必要的麻烦。
问9:在印度的旅游景点相机可以随意拍照吗?
答:印度很多景点除了人需要买门票外,还需要为带进景点的相机购买门票,而且相机的门票绝对不比人的门票便宜。很多地方为保护古迹和文物,还禁止使用三角架和闪光灯。
问10:在印度旅行可以随便拍当地人吗?
答:印度人很热情,也很喜欢和你这个“外国人”合影,但前提是你要在拍照前征得同意,不要贸然将镜头对准当地人。
问11:印度有什么特产?购买时是否可以讨价还价?
答:印度的特产非常多,从香料、手工艺品、雕像到各式的克什米尔羊绒披肩、印度莎丽应有尽有,商品价格也非常便宜,而杀价是在印度购物的准则。印度人通常觉得外国游客都非常有钱,因此他们对商品所出的价格往往会高出原价2-3倍。如果你想以最合理的价格买到喜欢的商品,杀价一定要杀得准而狠。
问12:印度有多少个世界遗产?
答:印度总共有26个世界文化遗产,其中最着名的是泰姬陵。
问13:印度人饮食有什么禁忌?
答:印度人吃饭大多使用盘子,千万注意:吃饭时只能用右手递接食物。与印度人接触时,切忌不要用左手递东西给他,因为印度人认为左手是肮脏不干净的.。
问14:印度都有哪些宗教信仰?
答:印度是佛教的发源地,但不是印度唯一的宗教。印度9大宗教分别为:印度教,伊斯兰教、 锡克教、佛教、耆那教、基督教、祆教、犹太教、巴哈伊教。宗教的影响深入到它的社会与文化的每一部分。
问15:印度人为什么有黑人也有白人?
答:印度是人种的大熔炉。公元前3000多年前,印度是黑种土着居民的天下;之后的三四千年里北方的白种人大规模进入印度,而黑种的土着人则不断的南迁。因此印度人既有皮肤白皙的,也有皮肤黝黑的。
问16:在印度旅游是否安全?
答:印度是一个宗教大国,尽管底层低收入者数量巨大,但是在宗教对道德约束力的作用下,绝大多数人都非常安分守己。印度人的戒备心不强,很多人都把手机钱包置于很明显的位置,从这一点也可以反映出其安全的程度。 当然,印度也有小偷,只要我们在旅游时加强戒备心,还是很安全的。
问17:印度就是脏乱差吗?
答:其实不然。经测试印度的空气质量比中国的大多数城市都好,其原因有多种:比如汽车的绝对数量少,大排量车更少,城市纬度低,距离海洋距离近等等。 也许你走在首都德里以外城市的大街上,脚下可能会有垃圾,可能会不小心踩到牛粪。但你绝不会踩到粘痰,更不会踩到烟头。
问17:印度很穷吗?
答:印度是世界上正在飞速发展的“金砖四国”之一,也是全球第五大信息科技中心。印度现代和传统对比强烈,贫穷和富裕分化严重,但国力并不弱。
问19:佛祖释迦牟尼出生于尼泊尔,为什么说佛教来自印度?
答:2500年前的古代并没有尼泊尔这个国家, 而当时古印度共分裂为十六国,也没有印度这个名字。佛陀出生地蓝毗尼园虽在尼泊尔,但他其实是在佛母摩耶夫人回娘家生产的途中,佛陀出生后就被带回迦毗罗卫国(在今天的印度),之后成道与弘法都在今天的印度。
问20:在印度SPA,常常会提到阿育吠陀,阿育吠陀是什么意思?
答:阿育吠陀 (Ayurveda)是一门很完美的古老生命科学,解释传授能让人生更健康的各种准则。阿育吠陀 (Ayurveda)的意思就是“认识生命”,也强调“预防胜于治疗”的观念。
问21:都知道瑜伽起源于印度,具体在哪个地方呢?
答:瑜伽起源于印度北部喜马拉雅山麓的小城瑞诗凯诗,距今有五千多年的历史,被人们称为“世界的瑰宝”。
‘叁’ 中外桥的风格对比 急 谁能告我
关于世界第一座桥的建造,今天已经无法推想,但是从许多残迹遗址中,我们仍可以看到古代桥梁的大致分布形态。世界上每种桥梁都经历了由简到繁的蜕变,而且几乎每种桥梁都以顽强的生命力存活至今。总体来看,古代桥梁大约可分为七种,分别是浮桥、栈道、悬桥、木桥、石柱石梁桥、悬臂木梁桥和石拱桥等。其中,栈道和悬臂木梁桥在西方并不多见。西方的古代桥梁主要分布在两河流域、希腊罗马等地,还包括瑞典、意大利、法国和英国这些国家。而中国的古桥则多建于川河星罗棋布的南方水乡,如绍兴苏杭等沿海之地。
古代人们居住得比较分散,因其跨越的区域过于辽阔,所处的地理环境也不尽相同。久而久之,地域、民族和人文的差异从各个层面上影响了当地的桥梁建筑。进一步地,桥梁背后所折射的文化也呈现出各自的形态。这种明显度主要表现在中外的古代桥梁文化上。
建造的目的
有河的地方就有桥,这句俗语向我们揭示了河与桥二者之间的关系——河是桥诞生的摇篮。而事实并不尽如此,但凡哪里需要跨越,哪里就有桥存在的合理性。这一跨越,也正是人类克服自然伟力的体现。所以人们建造桥梁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方便交通(生活交通和军事交通),并借以消除空间距离的不可逾越。唐代着名诗人李白在《蜀道难〉中写道:“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诗人生动描述蜀道艰险巴蜀闭塞,为改善人们生活,付巨大代价建成了栈道。早在马其顿时代,亚历山大征服波斯后,又侵入印度。在印度河作战失利,被迫撤退。当时用皮筏内塞草成浮筒,用时联在一起,以便输送撤退的军队。可见某种程度上,战争发展了军用桥。
然而,古代桥梁的修建并不仅仅是为了生活军事上的便利。从一些文献史料的记载上看,古人建桥有时是另有别用。我们知道,古代生产力水平普遍低下,人们对外界的自然现象不能科学客观地认识。所以每当洪水泛滥、大潮来袭之时,古人总把原因归结到鬼神上。于是人们开始建桥,有的是为了祭神,有的则是为了祛鬼。这一点在中国颇为常见。例如广东陆丰就有一座桥取名为迎仙桥的。在东海镇,横跨东海,是陆丰县城连贯新旧墟的交通要道。始建于南宋宝佑二年(1524),其时为十三洞木桥。据《陆丰县志》载:“邑南门外当新旧墟间,长一十三洞,宋宝佑甲寅知县肖泰夫建。”民间相传当地水神肆虐,为祈求神明点化,迎接仙人常临人间驱邪造福而建。"仙桥夜月"为古代陆丰八景之一。
在中国,桥梁被视为人与人沟通的象征,具有迎嫁送娶、行礼往来的用途。《诗经》载“亲迎于渭,造舟为梁。”公元前1135年周文王迎亲,在渭河修建了浮桥。公元前540年秦公子针投奔晋国,在临晋故城西南蒲津关附近黄河上架浮桥。桥梁在构架两方的信任上,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跟中国民俗风气的浸化不同,外国的古代桥梁建筑往往侧重于宗教朝廷意志的表现。位于罗马城中跨台伯河的苏布里齐桥,因霍拉蒂斯·可克尔斯(Horatius Cocles)在桥头保卫罗马事绩而着称于世。后人对此曾歌颂不已。而到了中世纪时代,因宗教缘故而建桥更是风靡西方。例如捐助一座祈祷用桥,被认为是一种神圣而又慈善的义务。当时由牧师领导造桥,大家以为不仅可以减轻罪孽,而且还可阴功积德。
桥梁建造的目的充分展示了一种民族文化的心理机制。由此,一时一地之风可以想见。
建造的方式特点
古代交通不便利且通讯不发达,人们建桥的技术经验得不到广泛传播。于是人们靠自己尝试自己摸索,创建出一座座独具风格、因地制宜的桥梁。因为各地水文等地理环境不同,桥梁建造势必要考虑到地域性的差异。此外,民族风俗的多样性也会影响当地人民的文化心理接受的可能性。所以,古代桥梁结构模式的采取与功用和审美有关。
应该说,一座古桥不仅仅是现今所呈现的模样。在历史的演变过程中,它也许经历了多种结构模式。可能一开始只是浮桥,然后逐渐变为木桥,再到石桥。但无论如何,建造者始终有自己的审美倾向。中国古人比较崇尚古典美,所以其桥梁特点多是和谐、优雅和古朴。这种风格的代表无疑就是石拱桥。我国古代石拱桥的杰出代表是举世闻名的河北省赵县的赵州桥(又称安济桥),该桥在隋大业初年(公元605年左右)为李春所创建,是一座空腹式的圆弧形石拱桥,净跨37m,宽9m,拱失高度7.23m,在拱圈两肩各设有二个跨度不等的腹拱,这样既能减轻桥身自重,节省材料,又便于排洪、增加美观。在技术和审美效果上,这类桥梁占有先天的优势。
西方人比较追求自我体现,所以其桥梁特点多是气势雄壮、雍容华贵。在文艺复兴时代,还有着一群科学家、艺术家帮助建桥。如达芬奇,他既是画家,还是数学家、理学家、桥梁家。所以,桥梁在西方也极具艺术特质。在威尼斯当地,有句谚语说“没有到过威尼斯,就不算到过意大利”,似乎威尼斯成了意大利的特色。而在水流纵横的威尼斯,桥又成了它的特色所在。其中有一座由大理石建成的利雅托(Rialto)桥,雕刻精细,造型优美。可见,西方桥梁与文化气息浑然一体。
与外国的古代桥梁相比较,中国桥梁除了分布在江河、深渊沟谷一带之外,还被广泛地采用到园林景观设计当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桥韵风致。以苏州园林为代表,那数量众多的桥,造型秀美,体量适中,色泽淡雅,风格各异。在园林的优美景观中,增添了些迂回曲折的观赏情致,而当地人们生活的闲适和意趣也就略见一斑了。
文化形态的呈现
一座桥梁建成以后,它就与周遭的一切形成千丝万缕的关系。跟其他建筑一样,每座桥都承担着历史的变迁和年月的变更。在这默默无声中,我们看到那残骸遗迹里古老文化的沉淀。因此无论中外,这一点都不能置疑。诚然,桥梁并不是纯粹的死物。有别于大理石那冰冷的温度,桥梁是鲜活生命的存在。而这生命的存在,分明是人文文化赋予的。换句话说,桥梁正是一种文化形态的呈现。
中国古代桥梁,坚固优美,向来是人们笔下描写、歌咏的景物。加上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中国古桥与诗文的关系就更为密切了。像河北赵州安济桥,古今人们均称颂不已。
“车马人千里,干坤此一桥。良工玄绝代,巧构称殊桥。”明代陆健在《古桥仙迹》一诗中这样赞美它。
“代久堤维固,年深砌不隳 。”唐代崔恂在《石桥咏》诗中,又这样称颂。
对于它的优美形态,清代祝万祉在《过仙桥》中写道:“百尺长虹横水面,一弯新月出云霄。”
元代刘百熙在《安济桥》一诗中,更写出了它的动态美:“水从碧玉环中过,人在苍龙背上行。”
中国古桥不仅自身很美,而且还和周围的自然景观融为一体,构成了一幅又一幅美不胜收的图画。元代诗人鲜于必仁,在《折桂令 ·芦沟晓月》中,对芦沟桥的景色作了这样的描写:“出都门鞭影摇红,山色空蒙,林景玲珑。桥临微波,车通远道,栏依长空。起宿霭千里卧龙,掣流云万丈垂虹。踏杳疏钟,似蚁行人,如步蟾宫。”
此外,有关桥梁的神话、寓言和传说比比皆是。例如“尾生抱柱”、“牛郎织女会鹊桥”、“喝断当阳”等,令人叹为观止。
相比之下,西方桥梁文化就稍微显得单薄一点,这可能与他们的审美情感的生发方式有关。中国古人较为内敛,自我情感不易外露,自然而然地转为神韵的体现。西方人比较开放高昂,崇尚自我表达,着力于逼真写实。所以,在刻意追求桥梁形态的唯美与力度时,他们放弃了可以激发想象力的建筑理念。
除了以希腊罗马神话为蓝本进行加工外,外国古代桥梁很少被赋予新的文化内涵。其中有些桥梁反而因军事战争和宗教宣扬而着名于世。
民俗生活
所谓“小桥流水人家”,从另一个角度看来,小桥可以没有水,却不可以没有“人家”。或者准确地说,有桥的地方,必定会有人家的出现。发展至今,桥与民俗已经难舍难分,而且是相得益彰了。
在中国,主要表现在当地人的风俗习惯上。作为人们生活中密不可分的一部分,桥梁常结合了民间的习俗,表达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及纯真善良的愿望。
往昔春节期间,北京人“走桥摸钉” —— 抚摸故宫大门上的铜门钉;南方人“过桥走百病”,意在消灾祈福; 江苏吴江水镇同里有小河 15 条,小桥 49 座。其中,太平桥、吉利桥、长庆桥布列成“品”字形。人们将它们视为“吉祥桥”;孩子满月、青年人结婚、老年人满 66 岁等,都要从三桥上走一遭。当地人说:“走过太平桥,一年四季身体好。走过吉利桥,生意兴隆(官运亨通)步步高。走过长庆桥,青春长驻永不老。”
农村的民俗风情,于此可见一斑——这一点在国外并不多见。
然而有一种现象在古代东西方都曾有过,那就是桥上的贩卖。每当走在斑驳不平的桥面上时,我们可以想象到当年桥的两边该是多么的热闹繁华。在等级贵贱分明的古代,大概只有这一空间能容纳社会里那些贫贱的脚色。在中国,可能是卖货郎、乞丐和失意的文人。在西方,可能是卖艺人、小贩子甚至娼妇。以桥为依托,他们惨淡地经营起了各自的生活。
小结
虽然中外古代桥梁存在着审美、价值、文化倾向的差异,我们仍不可以忽视历史上它们在文化上的相互交融和借鉴。应当说,它们的影响是双方互动型的。
中国古代桥梁精湛的建筑技术和多样而优美的造型,早已引起世界各国人士的关注。在 13 世纪,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曾在其游记中多次介绍中国的古桥。葡萄牙人比莱奥特 · 佩雷斯、德国人冯 · 布雷姆· 休杰吉斯特、英国人戴维斯等,皆先后于 1577 年、 1796 年及 1880 年到中国游览,并在他们的旅行笔记中专门介绍了中国的古桥。他们对中国古桥称赞不已,并对中国桥梁建筑工人赞不绝口。
中国古桥的建筑技艺对邻国影响更大。 1675 年,俄罗斯沙皇彼得一世执政时期,曾派人邀请中国桥梁专家前去讲课。在唐宋、明清时期,很多中国高僧和旅日华人,把中国的建桥技术带到了日本 —— 日本的鸣潼桥、长崎的眼睛桥、锦带桥等,也是明清时期由中国人设计和建造的;而且,锦带桥还仿照了杭州西湖苏堤拱桥的样式呢!
至于西方对中国桥梁建筑的影响也是自不待言的。例如东汉时期,从西域往返印度取经,看见了悬桥和索桥。北魏僧人宋云惠生去印度,则看到了铁链桥。还有丝绸之路与西方的往来,海上航运与朝鲜日本的往来,使桥梁技术经验乃至文化,都得到影响以及借鉴。
也许中外古代桥梁文化的对比,能够为中外民族文化的理解沟通提供可能和方便,而这恰好是世界上所有桥梁的共性。
‘肆’ 几乎每天都有小伙子从波黑的莫斯塔尔古桥一跃而下,为什么
这是一个拥有传奇 历史 的小城。曾因战火纷飞,差点毁于一旦,它的重获新生,让世界为之惊艳。这里,便是波黑最美的小城-莫斯塔尔(Mostar)。
波黑,全称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如果说波黑的“波斯尼亚”部分最有名的是萨拉热窝,那“黑塞哥维那”部分最有名的,就莫过于莫斯塔尔古城了。
古城莫斯塔尔,东北距萨拉热窝约八十公里,有很多中世纪罗马建筑古迹。从萨拉热窝到莫斯塔尔的那一路,车窗外真是处处美景,让人心情愉悦。
提起莫斯塔尔古城,最着名的要数建于十五世纪的莫斯塔尔古桥(Stari Most),这是古城最大的伤疤。老桥的前世今生,是莫斯塔尔的血泪史。
一座桥,两个民族,连接的是数代人期盼的和平。多少年来,这一座拱桥,将居住在河两岸的穆斯林族和克罗地亚族居民联系在一起。
那个午后,我站在桥边,看着当地的几个男子,脱掉上衣,然后从桥上一跃而下,惹来阵阵的掌声。“他们为什么要跳下去?”我问当地的朋友。
据说以前这是一种习俗,战争爆发前,这是当地的一项年度活动。勇敢的年轻男子从桥上跳下去,展现自己无所畏惧的勇气,他们互相竞赛,一展雄姿,以博取姑娘们的青睐。
从莫斯塔尔古桥的这端走到那段,阳光灿烂。曾经的这一座古桥,是一座16世纪的桥梁,建造于1557年,横跨内雷特瓦河(River Neretva),耗时9年才完成。
古桥由奥斯曼帝国苏丹苏莱曼一世下令建造,因其优美的弧度和宏伟的形态,也被喻为内雷特瓦河上的彩虹。
桥身4米宽,29米长,桥拱最高端距水面20米,当初一度成为世界上最宽的人工建造的拱桥。桥的两头各有一个石砌桥头堡,充分展现了16世纪波斯尼亚的古朴风情和艺术风格。
某些相关的技术问题至今仍然是一个谜:如何架设棚架?如何把石头从河的一侧运到另一侧?如何在这么长的建造周期内让脚手架保持可靠等。因此,这座桥梁可以列入当时最伟大的作品。
可惜,古桥矗立了427年后,于1993年11月9日波斯尼亚战争期间被摧毁。如今我们看到的这座拱桥,是在原址上重建的。
战争结束后,重建桥梁的计划被提上了日程。尽量按照原貌恢复,使用同样的技术和材料。从河中捞起原来的石料供桥梁建造使用,不足部分则从当地的采石场获得石料。
重建的拱桥,于2004年7月23日落成。为庆祝大桥重新开通,当天有9名小伙子一起从大桥上一跃而下。
如今,莫斯塔尔的古桥地区,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跨过老桥,就是奥斯曼风格的老镇。
莫斯塔尔是黑塞哥维那的文化之都,漫步在这硝烟散尽后的古城,随处都是风景,到处都是悠闲的节奏。
怪不得有人戏言:“在伦敦有多少酒吧,在莫斯塔尔就有多少咖啡馆。”
这条商业街不像国内那么繁华,仅是一条长长的两边有卖各种纪念品、餐厅、便利店的街道。
在一家售卖油画的小店停留,在街边买一个冰箱贴,买个冰淇淋...在莫斯塔尔,感觉身处欧洲的小丽江,连天边的云卷云舒,都很相似。
在一家美好的餐厅,吃个莫斯塔尔最具特色的土耳其餐。举目望去,在餐厅就餐的,大多是欧美的游客。来到这里的中国人不多,算是很小众的旅行目的地。
各种烤肉相当的好吃,非常推荐,连薯条和面包的品质也很棒。
莫斯塔尔经历的战争也是数不计数。
从奥斯曼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二次世界大战,直至1992年南斯拉夫内战,波黑和塞尔维亚交战,和克罗地亚交战,战争创伤累累。
值得一提的是,莫斯塔尔市民公投选择了“李小龙”来代表城市的和平。李小龙的铜像,伫立在莫斯塔尔的City Park of Zrinjski。
如果你去莫斯塔尔,也可以去和那座铜像合个影,并在心中祈愿:希望永远不要再有战争。
嗨,我是若有所思CS,一个江南女子,来自苏州,穷游了整个中国和全世界30多个国家。
‘伍’ 古印度至今又多少年历史,有什么有名的建筑
从哈拉巴文明起算,至少4300年历史,着名建筑如下:
1、泰姬陵(Taj Mahal ),是印度知名度最高的古迹之一,世界文化遗产,被评选为“世界新七大奇迹”。
2、阿姆利则金庙是印度锡克教的最大一个寺庙,位于印度边境城市阿姆利则市中心,整座金庙的建造共耗费750公斤黄金。这座被誉为“锡克教圣冠上的宝石”的建筑,风格典雅,造型优美,既有伊斯兰教建筑的肃穆庄重,又有印度教建筑的绚丽璀璨。
3、阿旃陀石窟,在绵延550多米的阿旃陀石窟里,大量的雕刻和壁画表现了佛教艺术历史以及古印度人民生活和帝王宫廷生活的画面。1983年,被指定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
4、莲花庙,又名巴哈伊寺,这座由白色大理石建造而成的建筑,以其壮观美丽着称,早已成为印度人的骄傲。作为德里独一无二的标志性建筑,其巧妙设计成为这座寺庙的最大看点,莲花庙以其独特的魅力,多年来,以大海般的胸怀,每年吸引着成千上万慕名而来的游客。
5、琥珀堡位于斋浦尔城郊的一座小山上,是印度古代藩王的都城, 建于1592年。游客可骑大象上山参观。由于城堡建在一座叫琥珀的小山上,故称之为琥珀堡。
6、甘地陵,位于新德里东郊朱木拿河畔,是印度国父“圣雄”甘地的陵墓。陵园呈凹形,在陵园正中,静卧着一座黑色大理石陵墓,它是一个普通的正方形平台的样子,高约1米,长宽约3米。
‘陆’ 谁有关于"桥"的资料
卢
卢
lú
<名,形>
(形声。甲骨文字形,从皿,虎声。本义:饭器)
同本义 [a vessel for holding cooked rice]
卢,饭器也。——《说文》
通“庐”。房屋 [building;house]
君卢屋妾。——《荀子·富国》
瞳人 [pupil of the eye]
玉女无所眺其清卢兮。——《汉书·扬雄传》
通“颅”。头盖骨 [skull;cranium]
蹶蹏足以破卢陷匈。——《淮南子·修务》
<形> 黑色 [black]
卢弓一。——《书·文侯之命》
是犹绁韩卢而责之获也。——《汉书·王莽传下》。师古曰:“韩卢,古韩国之名犬也。黑色曰卢。”
卢奴城内西北隅有水,渊而不流,…水色正黑,俗名曰‘黑水池’。水黑曰卢,不流曰奴,故此城藉水以取名矣。——《水经注·滱水》
上九。与荼有守,辞于卢首不殆。——汉·扬雄《太玄经》。范望注:荼,白也;卢,黑也。
于是乎卢橘夏熟。——《史记·司马相如传》
又如:卢弓;卢矢;卢瞳(黑眼珠);卢狗(即韩卢。战国时韩国良犬);卢猎(即卢鹊);卢鹊(古代良犬韩卢、宋鹊的并称。亦泛指良犬);卢卢(呼犬声)
姓
【常用词组】
卢比
lúbǐ 软件soft金山
[rupee] 印度等国的货币单位
卢布
lúbù 软件soft金山
[rouble] 货币单位
卢沟桥
Lúgōuqiáo 软件soft金山
[Lougouqiao] 在北京西南部,跨永定河(金时的卢沟河)上。始建于金大定二十九年(1189年),成于明昌三年(1192),清初重建。长265米,宽约8米,由11孔石拱组成,桥旁建有石栏,其上共有精刻石狮485个,姿态各殊,生动雄伟。1937年“七七”事变在此发生,抗日战争从此开始。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旁建有新桥
卢橘
lújú 软件soft金山
[loquat] 枇杷
卢橘杨梅次第新。——宋·苏轼《惠州一绝》
卢延让
Lú Yánràng 软件soft金山
[a poet in Tang Dynasty] 唐朝范量(现在北京附近)人。他的《苦吟》诗前四句是:“莫话诗中事,诗中难更无,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
国的桥梁,大致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以西周、春秋为主,包括此前的历史时代,这是古桥的创始时期。此时的桥梁除原始的独木桥和汀步桥外,主要有梁桥和浮桥两种形式。当时由于生产力水平落后,多数只能建在地势平坦,河身不宽、水流平缓的地段,桥梁也只能是写木梁式小桥,技术问题较易解决。而在水面较宽、水流较急的河道上,则多采用浮桥。
第二阶段以秦、汉为主,包括战国和三国,是古代桥梁的创建发展时期。秦汉是我国建筑史上一个璀灿夺目的发展阶段,这时不仅发明了人造建筑材料的砖,而且还创造了以砖石结构体系为主题的拱券结构,从而为后来拱桥的出现创造了先决条件。战国时铁器的出现,也促进了建筑方面对石料的多方面利用,从而使桥梁在原木构梁桥的基础上,增添了石柱、石梁、石桥面等新构件。不仅如此,它的重大意义,还在于由此而使石拱桥应运而生。石拱桥的创建,在中国古代建桥史上无论是实用方面,还是经济、美观方面都起到了划时代的作用。石梁石拱桥的大发展,不仅减少了维修费用、延长了桥的使用时间,还提高了结构理论和施工技术的科学水平。因此,秦汉建筑石料的使用和拱券技术的出现,实际上是桥梁建筑史上的一次重大革命。故从一些文献和考古资料来看,约莫在东汉时,梁桥、浮桥、索桥和拱桥这四大基本桥型已全部形成。
第三阶段是以唐宋为主的,包括两晋、南北朝和隋、五代时期,这是古代桥梁发展的鼎盛时期。隋唐国力较之秦汉更为强盛,唐宋两代又取得了较长时间的安定统一,工商业、运输交通业以及科学技术水平等十分发达,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国家。东晋以后,由于大量汉人贵族官宦南迁,经济中心自黄河流域移往长江流域,使东南水网地区的经济得到大发展,经济和技术的大发展,又反过来刺激桥梁的大发展。因此,这时创造出许多举世瞩目的桥梁,如隋代石匠李春首创的敞肩式石拱桥--赵州桥,北宋废卒发明的叠梁式木拱桥--虹桥,背诵创建的用筏形基础、植蛎固墩的泉州万安桥,南宋的石梁桥与开合式浮桥相结合的广东潮州的湘子桥等。这些桥在世界桥梁史上都享有盛誉,尤其是赵州桥,类似的桥在世界别的国家中,晚了七个世纪方才出现。纵观中国桥梁史,几乎所有的重大发明和成就,以及能争世界第一的桥梁,都是此时创建的。
第四阶段为元、明、清三朝,这是桥梁发展的饱和期,几乎没有什么大的创造和技术突破。这时的主要成就是对一些古桥进行了修缮和改造,并留下了许多修建桥梁的施工说明文献,为后人提供了大量文字资料。此外,也建造完成了一些像明代江西南城的万年桥、贵州的盘江桥等艰巨工程。同时,在川滇地区兴建了不少索桥,索桥建造技术也有所提高。 到清末,即1881年,随着我国第一条铁路的通车,迎来了我国桥梁史上的又一次技术大革命。
桥的类型,若以建桥的主要材料分,便有木、石、砖、竹、藤、铁、盐、冰桥等之别。
木桥是最早的桥梁形式,我国秦汉以前的桥几乎都是木桥。如最早出现的独木桥、木柱梁桥。约商周时便出现浮桥,战国前后又出现排柱式木梁桥和伸臂式木梁桥。但因木材本身的特性,如质松易腐以及受材料强度和长度支配等,不仅不易在河面较宽的河流上架设桥梁,而且也难以造出牢固耐久的桥梁来,因此,南北朝始遂为木石混合或石构桥梁所取代。
石桥和砖桥。一般是指桥面结构也是用石或砖料来做的桥,但纯砖构造的桥极少见,一般是砖木或砖石混合构建,而石桥则较多见。到春秋战国之际便出现了石墩木梁跨空式桥,西汉进一步发展为石柱式石梁桥,东汉则又出现了单跨石拱桥,隋代创造出世界上第一座敞肩式单孔弧形石拱桥,唐代李昭得造出了船形墩多孔石梁桥。宋代是大型石桥蓬勃发展的时期,创造出像泉州洛阳桥和平安桥那样的长达数里横跨江海交汇处的石梁桥,以及像北京芦沟桥和苏州宝带桥那样的大型石拱桥。
竹桥和藤桥。主要见于南方,尤其是西南地区。一般只用于河面较狭的河流上,或作为临时性架渡之用。早期的主要是一种索桥,南北朝时称竹质的溜索桥为“笮桥”。后来出现了竹索桥、竹浮桥和竹板桥等。铁桥,在古代包括铁索桥和铁柱桥两种。前者属于索桥类,较多见,约在唐代便出现;后者属于梁桥类,实为木铁混合桥,极少见,在江西见一例。
盐桥和冰桥。主要见于特殊的自然环境中。前者主要见于青海盐湖地区,后者主要见于北方寒冷地区。
若以桥梁的结构及外观形式分,则主要有梁桥、浮桥、索桥和拱桥这四种基本类型。
梁桥。又称平桥、跨空梁桥,是以桥墩做水平距离承托,然后架梁并平铺桥面的桥。这是应用最为普遍的一种桥,在历史上也较其它桥形出现为早。它有木、石或木石混合等形式。先秦时梁桥都是用木柱做桥墩,但这种木柱木梁结构,很早就显出其弱点,不能适应形势的发展。因此,起而代之的是石柱木梁桥,如秦汉时建成的多跨长桥:渭桥、灞桥等。约在汉代时桩基技术发明,于是出现了石桥墩,标志着木石组合的桥梁能够越跨较宽大的河道能经受住汹涌洪浪的冲击。但由于石墩上的木梁不耐风雨侵蚀,于是便在桥上建起了桥屋,保护桥身,此桥型(廊桥)后多见于南方,但最早都见于黄河流域。中小型的石梁或石板桥,构造方便,材料耐久,维修省力,是民间最为喜用的一种桥形,尤其是南宋后,在福建泉州地区十分盛行,创造了许多长大的石梁桥。梁桥若中间无桥墩者,称单跨梁桥;若水中有一桥墩,使桥身形成两孔者,便称双跨梁桥;若两墩以上者,便称多跨梁桥。
浮桥。又称舟桥、浮航、浮桁,因其架设便易,常用于军事目的,故也称“战桥”--一种用于数十百艘木船(也有用木筏或竹筏连横于水上的)连锁起来并列于水面,船上铺木板供人马往来通行的桥。若按严格意义上的桥:是以跨空和有柱墩为标志的话,那它还不是十足意义上的桥。浮桥主要建于河面过宽及河水过深或涨落起伏大,非一般木石柱梁桥所能济事的地方。浮桥两岸多设柱桩或铁牛、铁山、石囷、石狮等以系缆。隋大业元年在洛阳洛水上建成的天津桥,是第一次用铁链连接船只的浮桥。浮桥目前在我国南方如江西、浙江、广西等地方仍常见用。
索桥。也称吊桥、绳桥、悬索桥等,是用竹索或藤索、铁索等为骨干相拼悬吊起的大桥。多建于水流急不易做桥墩的陡岸险谷,主要见于西南地区。其做法是在两岸建屋,屋内各设系绳的立柱和绞绳的转柱,然后以粗绳索若干根平铺系紧,再在绳索上横铺木板,有的在两侧还加一至两根绳索作为扶栏。始见于秦汉,如秦李冰曾在四川益州(今成都)城西南建成的一座笮桥,又名"夷里桥",便是座竹索桥。现存着名的有建于明清时的泸定铁索桥、灌县竹索桥等。过索桥感觉非常惊险,正如古人形容过索桥的那样:“人悬半空,度彼决壑,顷刻不戒,陨无底谷。”唐代和尚智猛称:“窥不见底,影战影栗。”其实真正渡之还是安全的,正如《徐霞客游纪》对贵州盘江桥评价的那样:“望之飘然,践之则屹然不动。”
拱桥。在我国桥梁史上出现较晚,但拱桥结构一经采用,便迅猛发展,成为古桥中最富有生命力的一种桥型,即使在今天,它也仍有继续发展的广阔前景。拱桥有石拱、砖拱和木拱之分,其中砖拱桥极少见,只在庙宇或园林里偶见使用。一般常见的是石拱桥,它又有单拱、双拱、多拱之分,拱的多少视河的宽度来定。一般正中的拱要特别高大,两边的拱要略小。依拱的形状,又有五边、半圆、尖拱、坦拱等之分。桥面一般铺石板,桥边做石栏杆。拱桥的形象最早见于东汉画像砖上,是由伸臂木石梁桥在发展过程中又受墓拱、水管等形状影响而产生的。文献记载见于南北朝时的《水经注》中,现存最早的实物和最具代表性的是隋代李春设计建造的赵州桥。石拱桥的发券,明以后,尤其在清代,则盛行用整券,即“桶状发券”。
此外,其它特种造型尚有飞阁和栈道、渠道桥和纤道桥,以及曲桥、鱼沼飞梁和风水桥。
“飞阁”,又称阁道、复道,即天桥。古代宫殿楼阁间的跨通道。《三辅黄图》:“乃于宫(指汉末央宫)西跨城池作飞阁通建章宫,构辇道以上下。”秦汉皇宫楼殿间联以阁道通行,因上下有道,故称复道。秦始皇筑阁道由阿房宫通骊山,人行桥上,车行桥下,堪称中国最早的立交桥。“栈道”,又称栈阁、桥阁,单臂式木梁桥。在山区陡峭的地方,架木铺成的道路。
“渠道桥”,既是引水渠道又作行人用的桥梁。也即在桥上砌水渠以引水。如建于金代的山西洪洞县惠远桥。故今山西民间尚有“水上桥、桥上水”的俚语。“纤道桥”,一种为便于拉纤而建造的、与河流平行的带状长桥。多见于浙江境内的运河地区。有的长达一二公里乃至五六公里,如绍兴阮社有一座“百孔官塘”纤道桥,建于清同治年间,桥长380余米,115个跨,桥面用三块条石拼成,底平接水面。
“曲桥”,园林中特有的桥式,故也称园林桥。桥与径、廊均为园林中游人赏景的通道。“景莫妙于曲”,故园林中桥多做成折角者,如九曲桥,以形成一条来回摆动,左顾右盼的折线,达到延长风景线,扩大景观画面的效果。曲桥一般由石板、栏板构成,石板略高出水面,栏杆低矮,造成与水面似分非分、空间似隔非隔,尤有含蓄无尽之意。
回答者: 弦之月NONO - 大魔导师 十三级 11-21 20:05
卢沟桥位于广安门外丰台区,距离市中心约20公里。该桥因跨越卢沟河(今永定河)而得名。卢沟桥位列中国三大古代名桥之首,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另外两座是河北的赵州桥和泉州的洛阳桥。
卢沟桥始建于金大定二十九年(1189年),迄今已经有八百余年的历史。该桥所跨越的卢沟渡口是当时进出都城的唯一门户,原有的浮桥和木桥等临时性交通设施已经不能适应都城所在地的交通状况,为此,建了一座耐用的大石桥,即卢沟桥,初名广利桥。卢沟桥是一座有11拱的大石桥,全长266.5米,桥面宽度为9.3米,桥身用巨大的白石砌成。桥墩砌筑为船型,其前有名为’斩龙剑’的分水尖,用于抵御急流。该桥的建筑设计先进,制造精良。卢沟桥的建筑装饰亦别具特色。桥栏为高达近一米半的的281根望柱与栏板连接而成,每根望柱顶端都刻有一个大狮,它的身上攀附有形象各异、或藏或露的小狮子,于是民间便有’卢沟桥的石狮数不清’的歇后语。根据考古工作队的勘察,已知共有大小石狮485只。
卢沟晓月--燕京八景之一,始于金代的燕京八景之说,卢沟晓月即是其中一景。桥的东端有碑亭,石碑为清代干隆皇帝所书,正面为’卢沟晓月’,背面为卢沟桥诗。
七七事变:1937年7月7日,盘踞于永定河西岸的日本侵略军以一名士兵失踪为借口,强行要过卢沟桥到宛平城搜查,遭到了国民党二十九路军的拒绝。于是日本侵略军就大举武装进攻桥东,这就是震惊中外的’七七事变’。
赵州桥位于历史文化名城赵县,它是世界上现存最早、保存最好的巨大石拱桥,距今已有1400多年历史,被誉为“华北四宝之一”。
赵州桥出自工匠李春之手,是一座弧形单孔石拱桥。在桥两端的石拱上,辟有两个券洞,这种结构叫“敞肩拱”,是世界桥梁中的首创。新中国成立后,政府对赵州桥进行了修缮,成为旅游观光的胜地。
如今,当人们途经屏南棠口村,远远便可望见一座气势宏伟、古朴凝重的木桥宛如长虹卧波,威然雄跨于棠溪与白溪的汇水口.可谁能想到,此前这座厝桥却三建三毁于洪水的肆虐,传说厝桥建而毁,毁而建是因两河伯争长所致,其间不知有多少人葬身鱼腹,多少人绕道悬崖艰难往返,望河兴叹.棠口地居屏南中心,此桥为南来北往的交通要道,实不能一日无桥.人们冥思苦想,有何法能使厝桥永固?清朝周大权,乐善好施,为建桥一事寝食不安.一天夜里,周大权梦见一只金鸡下凡,站立于河面,那伸展的双翅正好搭在两岸,朦胧中又见一菩萨站于鸡背上,把水引向两边.一觉醒来,已见晨曦,周大权思之梦境,顿有所悟,认为这是神仙指点,当即挺身为首募捐再造厝桥,聘请各方能工巧匠,凭梦中记忆,整座桥按公鸡形象设计,把正中石墩砌成三角鸡头形,桥面左右为两翼,象征着公鸡振翅,昂首报哓。建桥伊始人们踊跃投工献料,可谓一呼百应,八方支援,仅一个秋冬就建成。桥长70米,宽6米,正桥用260根杉木构架,不用寸钉片铁,只凭椽靠椽、桁嵌桁,相交相接,互依互靠。桥底拱而桥面平.桥面两旁整齐匀称,竖立着百根栏柱,桥顶瓦檐鳞盖斗角钩心,造形酷似古代名画《清明上河图》中建筑,确系匠心独运,巧夺天工。
传说厝桥落成之日,周大权等首事为感念菩萨托梦昭示特备福礼,供谢天。.午夜时分,伺俸香火的周大权等隐隐听到溪水喧哗似鸡翅拍水之声,鸡角石发出哄亮清晰的公鸡啼叫声,一时全村公鸡齐鸣,千百名男女老少“闻鸡起舞”,敲锣打鼓燃放鞭炮,纷纷涌至桥边.众百姓跪拜桥头,烧香念经,向天祝祷保佑厝桥千秋永固。事后,周大权根据梦见的菩萨形象,塑身于桥的正中,面向潮头,即现时人们尊称的王显灵帝菩萨公,供奉香火,千秋纪念。周大权撰桥志勒碑竖立桥头,并载人县志
‘柒’ 我要知道桥的名字!!!拜托拜托
华夏历史十大名桥
卢沟桥:位于北京广安门西南10公里,因横跨卢沟河(今永定河)而得名,全桥用白石建成,两边石栏雕柱各140根,柱头雕石狮共485个。
广济桥:俗称湘子桥,位于广东潮州市东门外,是我国古代一座交通、商用综合性桥梁,也是世界上第一座开关活动式大石桥,古有“一里长桥一里市”之称。
五亭桥:位于扬州瘦西湖内。桥基由12条大青石砌成大小不同的桥墩组成。桥身为拱券形,由三种不同的券洞联合,共15孔。孔孔相通。桥上置五亭。亭与亭之间以廊相连。
安平桥:位于福建晋江县安海镇,俗称“五里桥”。桥面由七条大石板铺成,桥头有六角五层砖构宋塔一座,为中古时代最大的梁式石桥,有“天下无桥长此桥”之誉。
赵州桥:位于河北赵县城南交河上,是一空腹式单孔圆弧石拱桥,桥面宽10米,两侧42块拦板上,刻有龙兽状浮雕。
十字桥:位于太原市西南15公里的晋祠内。桥梁为十字形,建于鱼沼之上,又名鱼沼飞梁。全桥由立于沼中的34根铁青八角石支撑,柱顶有柏木斗拱与纵、横梁相连,上铺十字桥面,两侧有汉白玉石栏杆围护凭依。
风雨桥:位于广西三江县程阳村边林溪河上,全桥为石墩木面瓦顶结构。桥上建塔形楼亭5座,可避风雨。整座桥梁不用一根铁钉,全采用榫槽衔接,斜穿直套,纵横交错,精致牢固。
铁索桥:位于四川沪定县城西大渡河上。桥面采用9根铁链,上铺木板,以通人畜,左右两侧,各用两根铁链作扶手。铁链粗如碗口,每根长达130米。
五音桥:位于河北东陵顺治帝孝陵神道上,桥两侧装有方解石栏板126块,敲击能发出叮咚悦耳的声音。我国古代声乐中分宫、商、角、徵、羽5个音阶,所以人们称其为五音桥。
玉带桥:位于北京颐和园内。全桥用白石建成,拱圈为蛋尖形,桥面呈双向反弯曲。桥身用汉白玉雕砌,两侧雕刻精美的白色栏板和望柱,使其通体洁白,线条流畅。远望犹如一条玉带点缀在碧波粼粼的昆明湖上,有“海上仙岛”之赞誉。
----------------------------------------------------------------------------------------------------
--------------------------------------------------------------------------------
清明桥,蠡湖大桥,槐古桥,亭子桥,跨塘桥,三里桥,吴桥,高墩桥,通德桥,人民桥,江尖大桥,莲蓉桥,永定桥,金匮桥,文化宫桥,红星桥,锡山大桥,梁溪大桥,金城大桥,钢铁桥,工运桥,下甸大桥,南门高架桥,南长桥,伯渎桥,蠡溪桥,宝界桥,体育场桥,蓉湖桥,西门人民桥,仙蠡桥,金钩桥,通扬桥,跃进桥(妙光桥),大公桥
----------------------------------------------------------------------------------------------------
1.世界各国主要大跨板梁和箱梁桥
桥 名 主 跨(m) 建成年 地 点
钢梁 CoSta e Sllva 300 1974 巴西里约热内卢
Sava 261 1956 南斯拉夫贝尔格莱德
Zoo 259 1966 德国科隆
Gazelle 250 1970 南斯拉夫贝尔格莱德
安康汉江桥 176 1982 中国陕西
预应力 虎门辅航道桥 270 1997 中国广东
混凝土 Gate Way 260 1986 澳大利亚布里斯班
梁 黄石长江桥 245 1996 中国湖北
滨名大桥 240 1976 日本
Koror-Babelthuap 241 1978 美托管岛
2.世界各国主要大跨钢桁梁桥
桥 名 主跨(m) 建成年 地 点
魁北克Quebec 549 1918 加拿大
福斯湾Forth 521 1889 英国苏格兰
南港大桥 510 1974 日本大匝
Gommodore J.J. 501 1974 美国法尼亚
Orleun Greater New 480 1958 美国路易斯安那
Howrah 457 1943 印度加尔哥答
Mississipi 446 --- 美国路易斯安那
East Bay 427 1936 美国奥克兰
二.世界最大拱式桥一览表
桥 名 主跨(m) 建成年 地 点
钢拱 新河谷(New River Gorge) 518 1977 美国西弗吉尼亚
奇尔文科(Kill Van Kull) 510 1931 美国新泽西
悉尼港(Sydney Harbour) 509 1932 澳大利亚悉尼港
ST.Marco-1 390 1929 南斯拉夫萨格勒布
弗里蒙特(Ferment) 383 1971 美国俄勒冈
兹达科夫(Zdakov) 380 1961 捷克和斯洛伐克
曼港(Port Mann) 366 1964 加拿大温哥华
混凝
土拱 万县长江桥 420 1997 中国重庆
克尔克I桥(Krk-I) 390 1979 南斯拉夫
贵州江界河桥 330 1995 中国贵州
邕宁邕江桥 313 1996 中国广西
格拉德斯维尔桥(ladesville) 305 1964 澳大利亚悉尼
黑约帕拉那桥(Rio Parana) 290 1964 巴西
亚拉比达桥(Arradida) 270 1963 葡萄牙
三多桥(Sando) 264 1943 瑞典
三.世界最大悬索桥一览表
桥 名 主跨(m) 建成年 地 点
明石海峡大桥(Akashi) 1990 1998 日 本
大带桥(Great Belt) 1624 1997 丹 麦
亨伯桥(Humber) 1410 1981 英 国
江阴长江桥(Jiangyin) 1385 1999 中 国
青马大桥(TsingMa) 1377 1997 中国香港
费雷泽诺桥(Verrazano) 1298 1964 美国纽约
金门大桥(Golden Gate) 1280 1937 美国旧金山
海依靠斯特(Kusten) 1210 1998 瑞典
麦金纳克大桥(MaCkinac) 1158 1958 美国密执安
南备赞大桥(Bisan) 1100 1987 日本本四联络线
博斯普鲁斯桥(Bosporus) 1073 1973 土耳其伊斯坦布尔
华盛顿桥(GeorgeWashington) 1067 1931 美国纽约
4月25日桥(Satazar) 1013 1966 葡萄牙里斯本
福斯大桥(ForthRoad) 1006 1964 苏格兰
四.世界最大斜拉桥一览表
桥 名 主跨(m) 建成年 地 点
钢结
构与
混合
结构 多多罗桥(Tatara) 890 1999 日本
罗曼蒂大桥(Normandy) 859 1995 法国
南京长江二桥 628 2001 中国南京
扬浦桥 602 1993 中国上海
名港中大桥(Meiko Central) 590 1997 日本
徐浦大桥 590 1997 中国
鹤见桥 510 1994 日本
生口桥 490 1991 日本
香港汀九桥 475 1998 中国香港
安纳西斯桥(Annacis) 465 1986 加拿大温哥华
横滨海湾桥 460 1989 日本
预应
力混
凝土
结构 斯卡恩圣特桥(Skarnsundet) 530 1991 挪威
重庆长江二矫 444 1995 中国重庆
卢纳大桥(Luna) 440 1983 西班牙
铜陵长江桥 432 1995 中国安徽
赫尔格兰特桥 425 1991 挪威
郧阳汉江桥 414 1993 中国
武汉长江二桥 400 1995 中国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