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古印度文明中的种姓制度是怎么产生的
哈拉帕和摩亨佐达罗两座城市一直出现于公元前23至前18世纪,属于印度河文明是古代印度文明最早的诞生地。而说起古印度文明,我们听说得最多的就是种姓制度,它是印度的社会等级制度,其四个种姓由高到低依次是婆罗门,他们是掌握神权的,然后是刹帝利,掌管军事和政治权利,吠舍,从事农牧业和商业,首陀罗,从事最低贱的工作。那么这种种姓制度是怎么发展而来的呢?接下来小编就给大家具体的说一说。
当然并不是所有的人都屈服于这种种姓制度,在古印度的历史上,有很多的人奋起反抗过,但直到1947年,印度独立之后才颁布说种姓制度废除。
❷ 印度因为宗教和历史复杂的原因而产生了种姓制度,根深蒂固的种姓制度怎样划分的
由于雅利安入侵而形成的。
雅利安自己的社会形成了三个群体,第一个是战士集团,称为Rajayana,后来名称改成了刹帝利,第二个是祭司集团,被称为婆罗门,这两个集团为争夺雅利安的政治权利进行了斗争,结果是我们熟悉的,婆罗门成为最后的胜利者。雅利安人的第三个集团是农业和手工业生产者,他们就是吠舍,许多印度的土着居民也被纳入了雅利安社会体系,成为首陀罗,首陀罗的最初来源不仅包括被征服的土着居民,还包括雅利安人和当地土着生的混血后代。吠舍往往是农场主、商人、手工业主、地主,而首陀罗则是在农场工作的农民或者在手工作坊进行劳作。
在雅利安征服后,雅利安人逐渐建立了许多社会和宗教制度和规则,使得这种阶层的区分被永久固定下来。种姓制度由此产生,种姓制度的最大特征就是其顽固性和凝滞性,各个种姓之间不会转化。不仅永久固定了社会各个阶层的地位,还固定了他们的职业,限制了各个种姓间的社会交往和婚配。
由于征服者雅利安人的浅色皮肤和当地人的深色皮肤对比鲜明,所以肤色是和种姓制度紧密联系的因素。种姓其实被称为瓦尔那(Varna),这个词就是指肤色。随着岁月演化,雅利安人的肤色也在变化,即使是今天的高等种姓的皮肤也往往比我们东亚的黄种人的皮肤都黑许多。在西方,有一个侮辱印度人的词汇,把印度人叫做“打磨过的黑人”,因为他们的肤色虽深,但是仍旧保留了白种人薄唇窄鼻等特征,仿佛把黑人的厚嘴唇和宽鼻梁打磨精细了。
❸ 印度有丧心病狂的种姓制度,种姓制度起源于什么时期
古印度为了稳定农民数量,实行了种姓制度,印度最高种姓是婆罗门。
种姓制度至今已经影响了印度三千多年,
虽然目前印度国内的一部分高种姓人士仍然瞧不起低种姓人士,但是由于印度法律已经废除了种姓制度,随着印度人的受教育水平提高,种姓制度最终肯定会被废除。当然印度想要完全废除种姓制度也并不容易,美国从南北战争时期就废除了黑人奴隶制度,现在美国国内仍然有很多种族主义者,印度想要完全废除种姓制度,最少也需要几十年的时间。
❹ 古印度的种姓制度为什么产生
印度的种姓制度最初是随雅利安人入侵印度而创立的社会制度。原本的种姓制度并非要划分阶级及人的高低贵贱,而是要确保本身雅利安人的执政权和保持各种工作都有一定的人数。最初,雅利安人自称为“雅利安瓦尔那”(雅利安含有“高贵”之意,瓦尔那含有“颜色”、“品质”的意思),而称当地居民为“达萨瓦尔那”(含有“雄者”、“男人”之意)。这样就有了自以为高贵的雅利安人和把当地居民当作敌对集团的区别。
随着雅利安人内部的分化,在早期吠陀时代末期,逐渐发生了平民与氏族贵族的区别。平民称为“吠舍”(是氏族成员的意思),而贵族称为“罗阇尼亚”(是“灼热发光”的意思,引申为显贵的首领的意思)。从事祭扫的氏族贵族则称为“婆罗门”(意思是梵天所生)。从雅利安人与当地居民的一分为二,到雅利安人部落中平民与氏族贵族的一分为二和贵族内部的军事贵族与祭司贵族的一分为二,这样就形成了四个瓦尔那的胚胎。到后期吠陀时代,四瓦尔那制度正式形成,婆罗门教的典籍规定了各个瓦尔那的地位以及不同瓦尔那的成员的不同权利和义务。
然而随着马木留克、蒙兀尔等外来伊斯兰教征服者统治印度,种姓制度为了政权需要经历过许多调整,并且在英属印度时期为符合殖民者需要,被固定、僵化,成为阶级森严的阶序体系。
❺ 种姓制度在印度是如何产生的全部印度人都有种姓吗
许多人都知道,印度有一个种姓制度。它将印度人由上到下分成了四个等级,分别是: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此外,还有一个位列种姓之外的庞大群体叫“达利特”,也就是所谓的贱民。那么问题来了,印度种姓制度究竟是怎么产生的呢?
印度种姓制度虽然有严格的血统壁垒,但也并非不可逾越。比如高种姓的男子可以娶低种姓的女子为妻,这被称为顺婚,低种姓女方家庭可以借此提高社会地位。但是,高种姓女子则绝对不可以嫁给低种姓男子,这被称为逆婚。比如印度开国总理尼赫鲁的祖先是印度北部的婆罗门,历来享有崇高的社会地位。可是尼赫鲁的独生女英迪拉却与异教拜火教家庭出身的费罗兹结婚。如此一来,英迪拉和费罗兹所生的子女将世世代代成为贱民,会被印度人视为“不可接触者”。好在关键时刻印度国父“圣雄”甘地出面,将自己的甘地姓氏赠给了他们。因此,印度最大的政治家族——甘地家族,其实是尼赫鲁的后裔,而并非甘地的后裔。
自从印度独立后,种姓制度就在法律上被正式废除。然而留在人们传统观念中的“顽疾”却至今仍难以彻底改变。
❻ 印度种姓制度是怎么来的
种姓制度是古代印度就已经形成并确立的一种复杂的等级制度,在中国古代的文献中对所有的印度等级制度都称作为种姓制度,玄奘翻译为族姓制度,而在西方,将这种制度称之为喀斯特制度。
瓦尔纳制度形成以后,各个阶层就由家庭出身定了下来,每个阶层世代都从事规定的职业,而各个瓦尔纳之间也禁止通婚,对于处于社会底层的人来讲并没有社会上升的途径。制度的形成的原因,正是在于新兴的贵族希望确立一定的机制来保证自己的利益以及剥削地位。同时也是早期部落向国家过渡的表现。
❼ 印度种姓制度的由来
种姓制度是如何形成的?是被征服之后、征服者为了便于管理而创造出来的,征服印度之后,为了让被征服者安于现状不再造反,征服者把印度人分了等级。
征服者当然是最高一级,被征服者当然是最低一级,为了让被征服者接受这种划分,征服者有意识地毁灭被征服者的文化,并创造一种让种姓制度合理的文化。
几百年之后,被征服者淡忘了自己的文化,接受了征服者强加的文化,种姓制度因而形成。印度独立之后,虽然从法律上废除了种姓文化,但仅仅是个形式而已,种姓制度依然附着在旧有文化上顽强生存着,影响着印度的方方面面。
(7)印度种族制度如何形成扩展阅读
自从政府1950年从法律意义上废除了种姓制度,种姓的影响力开始慢慢下降。然而种姓依然时时影响着人们的生活,特别是不那么发达的地区和农村地区。
2014年时,曾有一份调查27%的印度人事实上仍然过着“不可接触者”的生活,而每3个人中,就有一个承认自己拒绝“不可接触者”进入自己的厨房或使用自己的餐具。种姓依然决定社会认同和个人认同,人与社会的关系,有时候仅仅取决于一个小小的姓氏。
幸运的是,几十年的发展,社会还是在不断进步。政府一直有给低种姓的人提供政府工作和教育的配额。
而且随着城市化,在城市里出现了一些不同种姓杂居的现象,跨种姓的婚姻也越来越常见。甚至在1997年到2002年间,“不可接触者”K. R. Narayanan成为了印度总统,想必激励了无数为废除种姓影响而奋斗的人们。
种姓的枷锁一直制约着当代印度的发展,大多数印度人依然需要为摆脱种姓而努力。进展虽然缓慢,却也给人信心——意识已经觉醒,观念可以改变。
不知道是否有一天,种姓真能从这个世界上消失,只是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南亚次大陆,希望那里的人们不用再负重前行。这一次,呼唤的不是爱与自由,而是平等与尊严。
❽ 古印度的种姓制度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
印度种姓制度源于印度教,又称瓦尔纳制度,是在后期吠陀时代形成的,具有3000多年历史。这一制度将人分为4个等级,即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和达利特。
一张根据《梨俱吠陀·原人歌》所绘的瓦尔那等级:婆罗门是原人的嘴、刹帝利是原人的双臂、吠舍是原人的大腿、首陀罗是原人的脚。至于贱民,则被排除在原人的身体之外。它是古代世界最典型、最森严的等级制度,并且种姓制度下的各等级世代相袭。
(8)印度种族制度如何形成扩展阅读
刹帝利身份地位:在早期吠陀时代,一家人可以从事不同的职业,人的身份也还没有严格地固定下来。后期吠陀时代瓦尔那制度形成以后,每一个人的社会地位都由其家庭出身来决定,各个瓦尔那的人都世代地从事规定的职业,不能任意改变。
各个瓦尔那之间原则上禁止通婚。在实际生活中,高瓦尔那的男子娶低瓦尔那的女子为妾是被允许的,但严禁低瓦尔那的男子娶高瓦尔那的女子为妻。不同瓦尔那的人在法律上是不平等的。
高瓦尔那的人伤害了低瓦尔那的人,处罚甚轻;在相反的情况下,处罚就会非常严重。瓦尔那制度显然是保护新产生贵族剥削阶级的工具。
❾ 古印度的种姓制度是怎么产生的
古印度四个种姓阶级(由上至下: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种姓制度是怎么产生的呢?一般认为,在雅利安人进入印度河流域前,他们内部就有三种人:一种称为婆罗门,他们是掌管祭祀的祭司以及有学问的师父;另一种是从事征战的武士,称为刹帝利;还有一种是吠舍,从事农牧和手工业。这三种人本来是平等的,而且可以互相变换,婆罗门可以当武士,也可以种地;三者之间可以通婚。最初,这种以分工不同为特征的社会集团,还不能称为种姓制度,至多是它的萌芽状态。
待到雅利安人南下征服了许多当地居民,并把他们沦为奴隶之后,被征服者构成了第四部分人,被蔑称为“首陀罗”,处于社会的最底层。随着社会的变迁,奴隶的地位也有些变化,有的成了自由民,耕种少量土地,但依然被认为是下等人、贱民。他们的身体乃至影子不准碰到上等人,所以又叫“不可接触者”。
在梵文中,种姓叫作“瓦尔那”,它的意思是“颜色”。专家们认为,这反映了皮肤白皙的雅利安人对皮肤黝黑的当地人的鄙视。所以,这既包涵阶级压迫意识,也具有种族歧视的内容。
随着雅利安人在次大陆的统治地位得以确立和不可动摇,种姓制度已形成极为森严且千古不变的社会等级制度。婆罗门为了使这种制度合法化,为了使首陀罗驯服顺从,除了武力外,还借用了神的威力。古印度人的祭司们在《梨俱吠陀》、《原人歌》给世人描绘了四个种姓选出的现由:当众神把普鲁沙分割,
他们割了多少份?
他的嘴是什么?
他的手臂叫做什么?
他的腿和脚被赋予什么名称?
他的口是婆罗门,
他的双臂变成了刹帝利,
他的腿成为吠舍,
而从他的脚上生出首陀罗。
在古印度,人们认为,在一个人的身上,最洁净神圣的部位是口,它既是食物的入口,又是赞歌的出口,婆罗门的工作是用口,自然而然地生于神口的婆罗门也是最神圣的、等级最高的姓。而生于臂的刹帝利位置比婆罗门低,应从事作战或治理国家的工作,属于第二种姓。生于腿的吠舍因有不洁的俗气,所以应终身辛勤工作,以养活婆罗门和刹帝利,属于较低的第三种姓。至于首陀罗,由于生于肮脏的脚,因而是不洁的、低下的,理所应当地该恭顺地为其他种姓服务,是第四种姓,是最低下的,不可接触的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