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中古后期的印度的各种社会矛盾的焦点是什么
中古后期的印度,宗教问题是各种社会矛盾的焦点,它贯穿着整个中古后期,成为当时社会上一个突出的问题。社会矛盾是指社会各阶级或阶层基于不同的利益关系或财产分配关系所产生的种种冲突和不和谐现象。具有各种各样的性质和类型,可以是受到限制和调节的,也可以是利益对抗和彼此冲突的。
2. 中印的主要矛盾是什么
现在主要矛盾就是1962年爆发的中印边境战争,这一事件一直影响到现在的中印关系,最核心的基点就是藏南归属问题,这一问题是英国长期对印度殖民遗留下的。藏南原本是我国的,但由于英国在印度期间长期对藏南和西藏进行骚扰侵袭,所以英军撤走后这一带就出现了中印边境上争议。藏南不同于西藏,藏南的温度比较温和能生长许多热带动植物,自然资源丰富;而且又是我国西藏的门户,如果控制了藏南那么换句话说就是掌握了进入西藏的大门,所以战略意义十分重要!这也就成了印度与中国争夺的原因。62年中印战争的起因印度先下达了开战命令(及印度士兵遇到中国士兵后可自由射击),在印度军的紧逼下解放军被迫展开反击,因为高原反应等特殊原因解放军采用了速战速决的战略,历时几个月就击败印军还全歼当年八国联军中代表英国的“捷克连队”,在战胜后因为当时的补给和国情等众多因素,我国选择了撤军,一方面不想与印度的关系僵化,还有自身的补给供应还有国情(60年中国与苏联关系恶化,在一段时间内影响了中国发展);另一方面我国还是想通过和平谈判的方式来解决边境问题。如今印度在不通知中国的情况下又悄悄的对藏南驻军,并在当地实行同化政策而且还使大量印度人移民与此,进一步的把事态升级。不管是以前还是现在,在藏南问题上印度始终没有顾及中国的感受也不尊重中国国家的核心利益,所以事端是印度先挑起的。 目前看主要是边境问题引发的矛盾,未来可能是为了争夺水源,不过这就有点远了。
3. 为什么说印度是矛盾的统一体
除了宗教、种姓和贫富差距三个根本性矛盾以外,印度充满漏洞的社会治安也给恐怖分子以可乘之机。印度的公共场所几乎都是开放式的,很少有安全检查。如印度的火车站入口没有安检人员,任何人都可以自由出入;火车上下车没有检票,任何人都可以自由上下;市场、影院等场所维持治安的警察少得可怜。《印度快报》27日评论说,孟买恐怖袭击事件充分暴露了印度的治安环境是何等脆弱、容易被突破,金融都市孟买尚且如此,其他地方更可想而知。评论称,“印度是一个不设防的国家,这种形容一点都不为过”。南亚研究学者胡仕胜也认为,这几年,印度发生了大量的城市恐怖袭击事件,但警方几乎没有破获过真正的恐怖案件,而每次袭击发生后,政府部门就会条件反射式地将巴基斯坦和外来的伊斯兰极端组织指为嫌疑对象不免有推倭责任之嫌。胡仕胜表示,事实上,从近期的一些恐怖袭击事件来看,有些已明确是印度教徒的极端组织所为,这对印度社会是一个非洲强烈的震动。
印度一直对自己是“最大民主国家”感到骄傲,并将其政治体制视为崛起的优势,出于战略考虑,西方国家也强调印度“民主国家”的特性。印度的民主体制也确实为印度现代化进程提供了保障,尤其是印度没有出现南亚国家普遍存在的政变或军管等问题,堪称第三世界国家的“政治奇迹”。不过,频发的恐怖袭击事件表明作为解决社会矛盾、管理社会秩序的印度式民主,出现了问题。一位印度高管曾抱怨说:“我们现在的体制是:任何人只要写一封信就能把正在进行的事情暂停下来。”由于各种政治力量相互制衡,印度政府配置社会资源能力受到抑制,中央政府缺乏权威,行动力较差。特别是近年来,印度中央和地方之间各自为政、相互扯皮的现象加重,导致政令不畅,难以统一意志、协调行动。
胡仕胜说,西方民主的引入打破了印度传统的伦理道德,使得印度本来就细碎的各股社会力量都极力谋求自己的利益表达,因此,大民主的制度导致印度的上千种姓、各种宗教、不同民族、各个地区都有自己的势力代表,选举时,全国有400多个政党,整个社会被碎片化了,从中央到地方都是联合政府,小党可以撬动大党,别说是强有力了,连基本的社会管理能力都较低,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印度式民主,实际上令社会呈现出了无政府状态,就像一盘散沙,对爆炸物、枪支的管控非常松,否则就无法解释恐怖分子为何能堂而皇之地在火车站、五星级酒店猖狂发起袭击了。
尽管印度社会矛盾在加深,但目前还看不出印度会发生剧烈社会动荡或陷入长期安全危机的苗头。类似孟买恐怖袭击这类事件在西方社会极可能造成巨大震撼,但在印度,还不足以撼动“大象坚稳的四足”。胡仕胜说,事实上,印度社会本身有各种社会矛盾的解庄阀,种姓制度客观限制了人口的流动;宗教盛行的传统让印度人看重来世、宽容忍让;民主政治制度可以表达自己的诉求和不满……印度文化传统中的出世、忍让、宽容是深入印度民众精神的,可以说,这个民族承受灾难的能力非常强大。因此,在这么多的恐怖袭击下,印度百姓照样过自己的日子,国家该做什么还做什么,这种见怪不怪的社会力量也是维护印度社会稳定的一种特质。
4. 印度首都骚乱已致32人死亡,印度人民如今存在的内部矛盾究竟有多严重
要说印度内部有哪些矛盾,那可以说非常的多,并且有一些矛盾已经到了那种非常严重的地步。首先众所周知要知道印度是一个种族阶级非常严格的国家,就比如说在这个国家那些拥有着高等姓氏的人有着非常大的权力,这些权利也就造就了他们在国内有着非常大的话语权,然后自然而然也就占据了非常多的公共资源。但是这些高等姓氏的人数是非常少的,所以这就导致那些低等姓氏的人大部分都生活在水深火热当中,毫无公平可言。所以综上所述,在未来的某些日子里如果印度不把这些矛盾处理好的话,有可能会引发非常大的社会动乱,甚至有可能会直接在国内引发战争。
5. 印度有哪些社会问题
说到印度电影,很多人第一反应就是《摔跤吧!爸爸》、《三傻大闹宝莱坞》、《地球上的星星》……
印度是世界上重要的电影出产地区。近些年来在中国影院上映的印度电影也越来越多的受到人们的关注。
《知乎》
印度电影在中国的票房持续火爆除了它具有印度特色,比如一言不合就跳舞。更重要的是,印度电影勇于反映印度的一些社会问题。那么让我们跟着这些电影来看,印度究竟有哪些社会问题。
01教育问题
印度跟许多国家一样,有私立学校也有公立学校。私立学校在印度是主流。
印度的公立学校都是免费的。可是无论有钱还是没钱的印度人都不愿意把孩子送去公立学校。
印度实行的是“自愿性教育”,有些贫穷的家长甚至不让小孩子去上学,让他们在家里做家务甚至送去做生意。可这一切在印度都是合法的。
那么印度的私立学校和公立学校的差别究竟在哪里呢?让我们在电影《起跑线》的镜头里来一窥究竟。
《起跑线》
影片的主人公是一对暴发户夫妻,他们有钱但是文化水平不高。
《起跑线》
他们同天下父母亲一样,希望自己的女儿可以不输在起跑线上。
他们出钱又出力送女儿去参加各种培训班,希望女儿能被最好的私立学校录取。不过他们却屡屡失败。
最后不得已他们为了骗取穷人的录取名额,一家人搬到了平民窟。开始上演了一幕幕的闹剧。
私立学校环境优美,基础设施甚至不亚于五星级酒店。全空调教室,纯欧式食堂。连游泳池都是恒温的。
《起跑线》
学校功课安排多样化,进行的是不完全以升学为目的的教学。
《起跑线》
他们不提倡死记硬背。平时都是通过唱歌跳舞来学习知识,非常注重学生素质的培养。
《起跑线》
试问这么好的学习条件,哪个家长不挤破了头把孩子们往里面送啊!
反观公立学校基础设施尚待完备。有的孩子上学没有凳子就坐在毯子上。一个老师就要负责班里孩子全部的教学科目。
《起跑线》
基本的卫生问题都让人很堪忧。学校厕所的条件非常差。
《起跑线》
印度公立学校的学生很少,教师也非常稀缺。而且这些上公立学校的孩子百分之百都是出自平民窟的孩子。
教育的两级分化,导致穷人的孩子还是穷人,而富人的孩子依旧是富人。这使得印度的阶级矛盾越发的严重。
02语言问题
在印度,英语的普及度非常高。人人都以会说英语为自豪。
英语在印度代表的不仅仅是一门语言,还是“阶级”。
那么如果印度人在印度不会说英语会被别人怎样看待呢?让我们从这部励志大片《印式英语》来看看吧。
《印式英语》
女主莎希的受教育程度不高,不会说英语。
她被丈夫嫌弃。
女主每天在家做沉重的家务,等待丈夫回家。
可是丈夫却不愿意跟她说说话。
《印式英语》
女儿也嫌。
学校开家长会,女儿宁愿骗老师妈妈病了,也不愿让她出现在同学面前给她丢脸。
《印式英语》
有一次莎希口误错把“爵士”说成了“查兹”。
父女俩相视一笑,仿佛莎希是个外人似的。
《印式英语》
莎希为了帮亲戚筹备婚礼,独自来到了美国。她想改变自己的命运,她想受到家人的尊重。她偷偷的报名了英语培训班,历经千辛万苦终于把英语口语练好了。
当她在婚礼上说着一口流利的英语时,立刻引来了众人的瞩目。尤其是他的丈夫,简直惊呆了。
《印式英语》
因为英语,她受人排挤;也因为英语,她受人尊敬。多么讽刺?
一个人的价值难道就体现在他所使用的语言上面吗?这让人反思。
03女性问题
众所周知,印度是个重男轻女的国家。
根据最新人口统计数据,印度全国平均男女比例是1000∶927。首都新德里的男女比例仅为1000∶819,而名流荟萃、富人云集的新德里南部地区则是全印男女比例差距最大的地方,男女出生性别比达到了1000∶762。
一个男女比例如此失衡的国家,会发生一些什么荒诞的事情呢?
让我们从印度电影《没有女人的国家》来猜测一下吧!
《没有女人的国家》
在影片的开头就是一个残忍的杀人镜头。一位父亲亲自将他刚出生的女儿放进了牛奶里,淹死了她。
《没有女人的国家》
他这是谋杀!
在电影的这个村庄里,人们生下儿子就当宝贝养,生下女儿就残忍的抛弃或者杀害。久儿久之女性越来越少。
村里的男性娶老婆成为了一个家里的头等大事。财主老王五个儿子,各个光棍。后来财主老王用五万元和五头牛买了一个女孩子到他家里来。这貌美如花的菇凉就同时嫁给了他五个儿子。
财主老王甚至自己独享了女孩的初夜和第二夜,剩余的五天就让儿子们平均分配。
《没有女人的国家》
这简直不可思议啊!
然而这部电影最让人感到恶心、痛恨的是,整个村庄的男子不约而同在牛棚里强奸了女主。
《没有女人的国家》
印度是一个强奸大国,在2012年印度发生了一件震惊了全球的“公交车轮奸”事件。全球人民开始关注印度强奸案的频频发生。
根据一项公开的调查表示,印度有百分之五十一的男性和百分之五十五的女性认为:
家庭暴力在某些情况下是合理的。
引用知乎上一句奥巴马的言论“不尊重女性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不尊重女性的国家是迟早要灭亡的,不尊重女性的人是不配被称作人的。”
每个国家都会有相应的社会问题。这些问题不是短时间就可以解决的。但我们仍然欣慰印度敢于直视社会问题,并用电影的形式来痛诉这些状况。
印度电影在振奋人心的同时,也在悄悄的改变着这个世界。
勇于直视问题,才能更好的解决问题。让我们一起来期待印度更加美好的未来!
6. 印度边界领土争端有哪些
中印两国在西、中、东三段边界都有争议地区。
西段的争议面积为33500平方公里,主要是阿克赛钦地区。除巴里加斯一处外,其余都控制在中国手中。在中段,双方争议面积约2100平方公里,分为四处,现控制在印度手中。
中印边境东段的争端是传统习惯线与麦克马洪线之争。传统习惯线在喜马拉雅山南麓,以此线为界,藏南地区属于中国。1914年,在中英藏三方参加的解决西藏问题的“(印度)西姆拉会议”上,英方代表亨利.麦克马洪以喜马拉雅山脊分水岭的连接线作为界线,将中国藏南约9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划归英属印度。 印度和巴基斯坦的克什米尔争端
7. 印度和巴基斯坦有哪些矛盾
1947年英属印度的暴力分裂,两个新的主权国家成立了印度自治领和巴基斯坦的统治。两国以宗教为依据,信印度教的归印度,信伊斯兰教的归巴基斯坦,这不靠谱的分家方式造成1250万人流离失所,估计生命损失从数十万到100万不等。
独立后不久,印度和巴基斯坦建立了外交关系,但暴力分裂和众多领土要求将掩盖他们的关系。自独立以来克什米尔成为了两国冲突的主要矛盾,两国已经打了三场大战,一场未宣战的战争,并参与了无数的武装冲突和军事对峙。克什米尔为主要冲点,1971年的印巴战争和孟加拉解放战争,造成的分裂东巴基斯坦(现孟加拉国)。
1971年战争结束后,巴基斯坦和印度在关系正常化方面进展缓慢。1972年7月,印度总理英迪拉·甘地和巴基斯坦总统佐尔菲卡·阿里·布托在西姆拉的印度山站会面。他们签署了“ 西姆拉协定”,印度将返回所有巴基斯坦人员(超过90,000人)并占领西部地区,两国将“通过双边谈判以和平方式部分解决分歧”。外交和贸易关系也于1976年重新建立。但大大小小的冲突还是不断。
8. 印度是哪两个国家之间争端的根源,导致矛盾的突出原因是什么它从根本影响着国际
印度与巴基斯坦的矛盾是印巴分治的祸端,是分家不清的的祸根。具体表现为领土争端。
古代印度,包括巴基斯坦、孟加拉、斯里兰卡。十七世纪。印度沦为英国殖民地。1947年6月英国为了便于长期统治印度,提出《蒙巴顿方案》把印度分成两个自治领,信仰印度教的地区划为印度,信仰穆斯林教的地区划为巴基斯坦。当时,印度国大党接受了《蒙巴顿方案》。印度一分为二,巴基斯坦分东巴,和西巴。克什米尔地区,英国殖民者故意搞的不清,为印巴的争端埋下付笔。8月14日和8月15日,印度分成两个自治领地。
1950年印度独立,建国。1956年巴基斯坦独立,建国。两国开始为克什米尔问题发生领土争端。连年战争不断。
1971年印度又派兵侵略东巴基斯坦。支解了巴基斯坦,1972年成立了孟加拉国,巴基斯坦失去东巴,两国仇恨更大。
其次,苏联为了制约中国,支持印度反对中国,中国为了反对印度,支持巴基斯坦。美国为了和苏联挣霸,也支持巴基斯坦。这是印巴不和的国际环境。
9. 印度内部矛盾那么多、贫富差别大,为什么还那么和谐
印度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在GDP经济方面的增长迅速,但是印度的贫富差距依然巨大,在印度的首府就有世界上最大的贫民窟。即使这样平民与富豪生活在这样一个区域里,还是那么的和谐,之所以这样,我觉得是和印度人先天乐观的心态有一定的关联。
回头看一看我们自己就是因为没有信仰的约束,所以人变得非常的自私,凡事都喜欢站在自己的立场上去考虑问题,不会为别人着想,遇见一些事情便放在心中耿耿于怀,自己都无法原谅,这正是我们每个人需要改变的地方。我们应该看到别人的长处学习,而不是一味的来挖苦人家,印度这个民族也有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
10. 印度和巴基斯坦的问题,除了领土争端还有哪些难以调和的矛盾
印度和巴基斯坦之间难以调和的矛盾有:宗教和民族冲突还有资源分配方面的矛盾。这些矛盾由于两国的长期敌对,已经越来越难以消除。
两次世界大战期间,印度国大党在国内开展了许多反对英国殖民的民族运动。在此期间,由于英国忙于抵抗纳粹的入侵,其在印度的实力大大削弱,并担心印度最终会以武力推翻其统治,从而使印度获得独立。在印度的最后一位英国总督蒙巴顿提出了一项将巴基斯坦与印度分离的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