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印度人一日三餐吃些什么为什么看上去伙食很好的样子
一提印度美食,估计很多人想到咖喱,想到某只手抛出来的飞饼。但事实上,印度飞饼并不是印度的特产,或者说并不是印度人爱吃的食物。因为虽然印度的胖人不少,但事实上人口超密集,很多人还处于吃不饱饭的温饱线上。是不是这样说有些奇怪了?为什么这么多人吃不饱饭,却还会有那么多胖子呢?
最后,印度人喜欢用的油也很给发胖加分。他们最多用的就是热带木本植物油,即棕榈油。这种油在印度绝对可打五星好评,炸个东西,做点食物,完全就是无棕榈油不欢。但这种油吃多了就会发胖,印度人民生活如此“美好”,如何能不增加吨位呢?
其实,如果真的站在客观角度来看印度的话,我们还是非常不理解的。他们的国民生存现状差距极大,有的成了胖子不假,但有的就吃不饱饭,处于挨饿状态。可国家呢?却每年还有大量的大米出口,这种生存法则我们普通人真是没办法接受。
② 花生的来历
花生产地为巴西,产于巴西及巴拉圭。在中国,山东生长最佳。现世界各地广泛栽培。文献记载有原产巴西、原产中国、原产埃及等三种说法。
据Brukill记载(A. Dictionary of the Economic Procts of the Malay Peninsula, 206. 1966),哥伦布在1492年发现美洲,不久,西班牙派出Oviedo到海地任管理资源长官,Ovido于1513-1524年在海地。他记载在当时印第安人园圃中已大量种植花生。
林奈的植物种志(1753)记载,花生产地为巴西、秘鲁Hutchinson (Evolution and Phylogeny of Flowering Plants, 1964)记载花生原产于热带美洲。
美洲最早的古籍《巴西志》里,就有关于花生植株形态的描述。考古学家在秘鲁利马北部安孔镇的古墓里,曾发掘出距今2000多年前保存完好的炭化花生粒。古代印第安人把花生叫“安胡克”,印第安人把花生作为农作物种植,已有很久历史了。公元1492年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后,早期的航海家把花生荚果从南美洲带到西班牙,把它作为珍奇的食品。
(2)印度人为什么喜欢吃生花生扩展阅读:
含氮物质除蛋白质外,还有氨基酸,如γ-亚甲基谷氨酸、γ-氨基-α-亚甲基-丁酸、卵磷脂、嘌呤和生物碱:花生碱、甜菜碱、胆碱,一说花生碱实际是不纯的胆碱。
种子中还含三萜皂甙。种子的子叶和胚轴部分的非皂化部分主要是甾醇,已确证的有豆甾醇、菜油甾醇、胆甾醇和24-甲撑胆甾醇。种皮含脂质,其中烃17.1%,甾醇酯12.4%,三甘油酯8.4%,二甘油酯9.9%,单甘油酯25.2%及游离脂酸3.9%。
还含相当量的甾醇,焦性儿茶酚型鞣质7%和少量赭朴吩及花白素,如无色矢车菊素、无色飞燕草素,又含致甲状腺肿的花生甙。壳含对心血管有作用的甙(系1,3,二苯基丙二醇-1,2-酮-3的取代物)。
③ 为什么大象爱吃花生
香蕉,树叶,树皮,果子! 象是目前世界陆地上最大的哺乳动物,属于长鼻目,只有一科两属三种,即象科,非洲象属和亚洲象属,非洲象有两种:普通非洲象(也叫热带草原象或灌木象)和非洲森林象,亚洲象只有一种(也叫印度象)。广泛分布在非洲撒哈拉沙漠以南和南亚及东南亚以至中国南部边境的热带及亚热带地区。 象的妊娠期为10-12个月,刚出生的小象就有100千克重,需要8-14岁才能达到性成熟。据报道1974年在安哥拉猎杀的最大的象有13.5吨重。 象皮厚毛少,鼻与上唇愈合成圆筒状长鼻,两个上颌门齿大而长,就是所谓的“象牙”,口中一般每侧有三个前磨牙和三个后磨牙,食用高纤维的食品,树叶、草类等,磨牙并不是同时长出,现存的磨牙磨损后,新的磨牙才长出来,所以如果最后一颗(第六颗)磨牙大约在60岁以后磨损后,老象可能死于营养不良,如果继续饲喂磨碎的食品,它有可能继续活下去。 亚洲象属只有一种,也叫印度象,分布在南亚和东南亚,鼻端有一个指状突起,雌象没有象牙,即使是雄象也有一半没有象牙或象牙很小,耳朵比较小、圆,前足有5趾,后足有4趾,共有19对肋骨(其中苏门答腊亚种有20对,但比非洲象少一根),头骨有两个突起,背拱起。性情温和,比较容易驯服。过往可再分4个亚种:印度象、锡兰象、马来西亚象及苏门答腊象。 非洲象有两种,最常见的是普通非洲象,是现存世界上最大的陆地动物,耳大下部尖,不论雌雄都有长而弯的象牙,前足有4趾,后足有3趾(趾数比亚洲象少一个),共有21对肋骨,背部平,长达6-7.3米,高达3-4米,重达10吨。性较凶猛,尤其是孤独的雄象更为凶猛,不易驯服。 另一种非洲象是濒临灭绝的森林象,个较小,一般不超过2.5米高,耳圆,下颌骨长而窄,前足有5趾,后足有4趾,和亚洲象相同,象牙小而直,质地更硬。最近根据基因分析证实和普通非洲象不是同一种。 此外还有几个亚种,马来西亚有一种亚洲象亚种——侏儒象,个头更小。纳米比亚有一种非洲象亚种——沙漠象,足下肉垫变大,更适应缺水的生活,非常知道节约用水,而且会在沙漠中寻找水源。 象由于毛少,容易生皮肤病,所以需要经常洗澡或做泥浴,象皮厚,有皱折,有的皱折纹路深达十几厘米,皮肤浅灰色,由于洗泥浴有时看起来好象是泥土的红棕色,褐色眼睛长眼毛,有一种罕见的白化象,白象眼睛一般是蓝色。 象的耳朵很大,有丰富的血管以便散热,尾巴不长,顶端有毛刷。 象是草食性动物,一天要有16个小时用来采集食物,它们的消化系统效率不高,只有40%的食物可以被吸收,一天一只成年象可以吃进30到60千克食物,但60%被排泄出去了。 象在正常时每天要走3到6千米去觅食,但迅速奔跑起来也能达到每小时36千米的速度
④ 东北喝酒的下酒菜“花生米”为何在西方国家眼里是“穷人菜”
因为花生是最便宜的坚果,所以在西方人的眼里东北喝酒时吃的花生米是“穷人菜”。说到这里,还得讲一个花生的故事。
今天,花生在他们的家乡巴西和秘鲁还不为人知,但是它们在气候适宜的异国却光芒四射。印度和中国占世界花生产量的一半以上。美国的花生产量占世界的10%。
现在,一颗花生有一百种吃法,美国人最喜欢花生酱,日本人制作出了鱼皮花生和芥末味道的花。还有中国四川的麻辣花生,福建最爱的花生汤等等。这么接地气的坚果真的是名副其实的“穷人菜”。
⑤ 是谁第一个发现花生米可以吃
它的原产地在美洲,现在则是到处可见的小巧食品。
据史载,欧洲人最早在巴西发现花生,公元前800年,南美洲人即以独特的方法种植花生,后来葡萄牙人将花生移植到西非,而西班牙人则把花生带到菲律宾,于是逐渐普遍地被种植在气候暖和的地区。
由于贩卖奴隶的风气兴起,花生种植区扩展得更远更广。非洲的奴隶贩子拿花生给奴隶吃,花生便随着奴隶们坐船飘洋过海,登陆西印度群岛和美国南部。
在美国,花生一向被南方人视为一种相当重要的营养来源,因此,从看电视时吃零食到日常三餐的主食、冷盘沙拉,都少不了花生。
但是,花生真正在美国受欢迎,则是在被加工制成花生酱之后。花生酱是在100年前,圣路易的一位医师发明的,他为了使年老的病患摄取足够的营养,而做花生酱给病人食用。在1904年的世界博览会上,花生酱才正式问世。
在加勒比海的许多小岛上,又有另一套不同的吃花生艺术。他们把花生和鸡肉放在一起,熬成清汤,加入胡椒粉和奶油,或把花生加上椰子和面包屑,烤成细细的碎片。在西印度群岛上,有些素食者以花生当做肉的替代品。另外,有些岛上居民将花生加牛奶搅拌做成花生冰淇淋,或把花生和牛奶、鸡蛋、糖、酒等混合,过滤后制成可口的甜酒。
在太平洋的岛屿上,人们则将生姜、大蒜、柠檬、辣椒粉以及其他香料都掺在花生汤里做成辣酱,配面条吃,或用来腌肉,然后串在竹枝上烤着吃。
印尼人也把花生广泛地应用在许多菜肴上,比如说,把鱼涂上辣花生酱洪烤,或将肉先以花生汤调味后,和煮蔬菜一起置于椰子中食用。
花生虽然广泛地被印尼人应用在烹饪上,它作为零食的功能是不会被遗忘的。岑里岛上的许多酒吧,除了卖啤酒之外,也供应顾客烤花生作为下酒的佐菜。
花生在非洲,也有很重要的烹饪价值。花生油和花生在做汤、调味料、炖料上都占有重要的地位。远离莫桑比克海岸的无名小岛上,咖哩饭和甜点中都有花生,他们也把菠菜或其他绿色蔬菜和花生混在一起炖汤。
但是这些岛上的居民可能没想到竟然有人可以做出花生大餐。美国人卡维尔制了300多种花生制品,从化妆品到木材染料,应有尽有,同时,他对用花生烹饪也颇有心得,他会做出一顿十几道菜的花生大餐,从花生汤、用花生油调味、铺着煮花生、浇花生肉汁的沙拉,花生面包,最后是花生冰淇淋、花生糖,甚至还有花生咖啡。
小小的一颗花生里,着实包含着许多不同的烹调习惯与文化
⑥ 印度喜欢巧克力和和咖啡
印度国土面积只有290万平方公里,只相当于我国的三分之一,但可用耕地面积却比我国要多不少,所以它可谓是货真价实的农业大国,印度的历史同样悠远,所以也创造了不一样的饮食文化,而且受宗教和环境影响颇深。
同我国一样,印度也分菜系,南北有很大差异,比如靠近咖啡产地的南方喜欢喝咖啡,而在恒河和布拉马普特拉河下游平原,气候温润,适合种植茶叶,所以饮品变成了茶,但无论是咖啡还是茶叶,印度人都会加上牛奶和糖,北方的主食以谷物,面包为主,喜欢吃辣的,可以吃肉,而南方则以素食为主,吃米饭与咖喱。
除此之外水果也是印度人所钟爱的食品,这可能与印度盛产水果有关,比较便宜,一打优质的大香蕉只需要7到8个卢比,还不到1块人民币,其余诸如荔枝,芒果,石榴,菠萝蜜,椰子,木瓜,西瓜,也都不贵,这点和我国很像,唯一的不同,就是我们比他们贵多了,好无奈啊,我好想去印度吃水果去。
印度人的正餐,通常以汤开始,菜肴放在一个大托盘里一起端上来,菜品也十分丰富,比如带有蒙古特色的波亚尼炖饭,奶油鸡,坦都里烤鸡,菠菜吉士,等等。
提高印度菜不得不提到咖喱,咖喱在印度人的日常生活在可是不可或缺的存在,地道的印度咖喱会以丁香、小茴香子、胡荽子、芥末子、黄姜粉和辣椒等香料调配而成,由于用料重,加上少以椰浆来减轻辣味,所以正宗的印度咖喱辣度强烈兼浓郁,不知道别人感觉怎么样,反正无论对于它的味道还是模样,我觉得并适合我。
印度的街边小吃也十分丰富,比如,煎薯仔饼(就是把薯仔碎块压成直径约8厘米的圆形饼煎着吃)炸咖喱角(煎炸各种咖喱和薯仔),罗提(面团以旋圈式做成轻薄脆的印度饼,再放入油锅中油炸),普里(宛如手掌大的圆饼油炸时会鼓起来,圆饼中央则呈现空心状态),沙摩沙(三角形的咖哩炸饺,内部馅料则是马铃薯混和豆子、茴香、辣椒等香料),他们还有印度的“煎饼果子这个很适合我”。
别具风味的印度奶茶,奶茶是最普遍的饮料,印度式的奶茶牛奶比水来的多,糖也是多的不得了,在冬天时会加入豆蔻调味,夏天时则是添加姜调味,因此,印度奶茶喝起来不但甜,口味也重。这种浓郁又甜的奶茶是印度人消暑的绝佳方式,尤其是坐火车时,常常会有小男生或是老伯伯拎着一壶热腾腾的奶茶到车厢中叫卖Chai,一杯奶茶卖5卢比,那种难得的甜蜜滋味绝对难忘!
总之印度的美食也是很丰富的,其中肯定有一款也是适合你的,虽然大部分食物味道很强烈,咱们也不习惯用手直接抓事物,但如果你去了印度,总要尝试一下新鲜事物,这就是生活,再次强调,女孩子千万不要独身前去,注意自己的人身安全。
新加坡饮食风俗和美食有哪些?
新加坡美食数不胜数,是最有代表性的亚洲美食之一,在世界上越来越为人称道。在新加坡,不但有中国、马来、印度三大民族各自的代表风味,还兼具日本、法国、意大利、西班牙等其他各国美食佳肴,可说是美食者的乐园。这里介绍比较具有代表性的分享给大家。
印度煎饼
外酥内软的印度煎饼每次品尝都十分过瘾。南印度圆面饼,由加了酥油(印度澄清黄油)面团飞抛拉伸制成,通常搭配鱼或羊肉咖喱享用。Roti在印度语中意为“面饼”,而prata或paratha意为“扁平的”。一些人认为这道美食是从印度旁遮普的煎饼做法演化而来,但是穿过新柔长堤到了马来西亚,这种扁平的圆饼被称为“roti canai”,有人认为它源于钦奈。无论它源自哪里,印度煎饼都是适合全天任何时间享用的美味。虽然经典的印度煎饼为原味或加蛋,本地菜单现特别推出各种花式,如奶酪味、巧克力味、冰淇淋味,甚至还有榴莲味——既可作为主菜也可作为甜点。
叻沙
从槟城的罗望子风味叻沙到沙捞越类似咖喱的叻沙,新加坡的叻沙各种各样。但是它们都没有土生土长的加东叻沙有名。加东叻沙受住在加东地区的土生华人(海峡华人)启发。它有色如火烧夕阳的香辣浓汤,以椰奶和虾米入味,再浇上鲜蛤、虾和炸鱼饼等食材。其特征在于它的米粉:粗粉被切成短条,用勺子即可轻松享用。有些摊位,吃叻沙时只会给勺子——根本不需要筷子。得益于特许经营和乐于进取的叻沙摊贩对各种风味的借鉴,如此美味的加东叻沙从新加坡东部传遍了全国各个角落。
咖喱鱼头
神经脆弱的人看到鼓起的鱼鳃和红色肉汁包围下凸起的鱼眼时会感到不适。但是,对于很多人而言,它却是秀色可餐的盛宴——常常佐以米饭,浸入喷香的咖喱一起享用。咖喱鱼头是新加坡独有的菜式,是文化大熔炉的缩影。它融合了南印度典型的咖喱香料,是华族的一道美食。每个种族都有自己版本的咖喱鱼头,咖喱的用量略有不同。有些人会加入罗望子汁来增加酸味,有些人则会加入椰奶获得更绵密的口感。唯一的相似之处便是,辣肉汁中摇曳的肥美的红鲷鱼,以及秋葵和茄子等蔬菜的混合。
咖椰吐司
这道小点搭配一杯本地的“kopi”(咖啡)或“teh”(茶),堪称完美;炭烤或香焗面包片包裹着冷黄油碎和一大抹椰果和鸡蛋制成的咖椰酱。有些人将这道烤三明治作为早餐,有些人则选择为茶点享用。它更多地则是配上两颗半生熟蛋、略加少许黑酱油和白胡椒。美味的鸡蛋与诱人的香酥甜咖椰吐司相得益彰,一层是入口即化的橄榄绿咖椰酱,一层是厚厚的黄油。
椰酱饭
将马来语“椰浆饭 (nasi lemak)”翻译成英语会得到“rich rice”。这里的“rich”不是富裕的意思,而是指令其美味绝伦的椰子奶油。这道菜拥有完美的混合风味:椰奶和香兰叶浸透香米,佐以油炸鱼或鸡翅、“乌打 (otah)”(香辣烤鱼脯)、炸“江鱼仔”(本地凤尾鱼)、花生、鸡蛋、黄瓜片,和“参峇酱”(辣椒酱)。它是一道深受马来人推崇的丰盛美食,非马来人也对它喜爱有加,有他们自己版本的椰浆饭。米饭不变,尽管有些米饭略带香兰叶的绿意清香,但是它们的区别之处在于配菜。
炒萝卜糕
不要将它与胡萝卜蛋糕甜点相混淆,后者是一款用胡萝卜和香料制成的松软蛋糕,表面富有奶油奶酪糖霜。这道可口的炒萝卜糕并没有胡萝卜,至少没有橙色胡萝卜。新加坡炒萝卜糕的主要食材为米粉和白萝卜。将米粉和白萝卜丝混合再蒸熟,然后切成小块,和蒜、鸡蛋和菜脯 (腌制萝卜干) 一起烹炒。这些细腻滑嫩的炒年糕就是潮州方言中的“菜头粿”,几乎可以在每个小贩中心找到。食用时或为黑色(加甜味黑酱油炒制)或为白色(原汁原味)。
肉骨茶
去过新加坡的人都知道,到了新加坡一定要吃一次肉骨茶,来自世界各地的旅游者在这里无不饱享一次口福。肉骨茶,就是边吃排骨边饮茶。肉骨是选用上等的包着厚厚瘦肉的新鲜猪排骨,然后加上各种佐料,有的还加进各种滋补身体的药材,炖得烂烂的。
罗惹
罗惹在马来口语中意为“不拘一格的混合”,而且实至名归。其食材反映出新加坡文化的多样性,将风味浓烈的不同食物和谐美味地融合在一起。它是一种混合了蔬菜、水果和油条的本地色拉,覆有厚厚的黑色酱汁,缀以碎花生和芬芳的姜花末提味。酱汁是一道罗惹成败的标志,其酱汁由酿造的虾酱、糖、青柠和辣椒酱做成。必须以甜酸辣调制出开胃的混合酱料。通常,酱汁会在大木碗中用木勺调制。只有添加了所有食材并充分混合后,酱汁才算完成。这些食材包括白灼通心菜和豆芽、鲜脆黄瓜和沙葛、菠萝片、青芒果或未成熟的莲雾(jambu)等芳香扑鼻的水果、炸油条和烤豆卜。
辣椒螃蟹
螃蟹自是极好的,但酱汁才最为闪耀——甜中带咸,口感微辣,极其美味。拨开蟹壳时,酱汁会沾得您满手都是,此时,不吮指赏味绝非可能。您还会再要一些炸或蒸馒头,蘸着酱汁品尝——此酱汁以番茄和辣椒酱混合而成,丝丝蛋液增加了其浓稠度,妙不可言。辣椒螃蟹是新加坡的最伟大的烹饪发明,在所有蟹类料理中独占鳌头。绝大多数海鲜餐馆均可轻松找到,典型的吃法是佐以味美甜香多汁的鲜蟹肉泥。
鸡饭
当您看到一个小吃摊上整齐排挂了一只只熟鸡时,就应该知道那便是新加坡的国菜之一——海南鸡饭。它在新加坡全国小贩中心随处可见,也是很多大餐馆乃至酒店咖啡厅的菜品。同菜不同价:一口大小的鸡块——或是团队用餐时的整鸡——与喷香的米饭、呛口辣椒、鲜香姜酱搭配食用。这道菜的食谱改编自早期中国移民,他们来自远离中国南部海岸的海南岛。海南当地人称这道菜为文昌鸡。他们使用特别品种的鸡,佐以鸡油饭享用。深绿色的绿辣椒蘸酱为这道菜锦上添花。
⑦ 各种族的不同饮食习惯
这个叫各民族。种族是以肤色、宗教为分界的。
汉族的饮食习惯:
汉族是中国56个民族中人口最多的民族,也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民族。汉族是原称为华夏的中原居民,后同其他民族逐渐同化、融合,汉代开始,称为汉族。 汉族以粮食作物为主食,以各种动物食品、蔬菜作为副食的基本饮食结构。这与西方诸民族和中国藏、蒙等民族的饮食结构形成了鲜明的差别。此外,在长期的民族发展中形成了一日三餐的饮食惯制。一日三餐中主食、菜肴、饮料的搭配方式,既具有一定的共同性,又因不同的地理气候环境、经济发展水平、生产生活条件等原因,形成一系列的具体特点。
主食
米食和面食是汉族主食的两大类型,南方和北方种植稻类地区,以米食为主,种植小麦地区则以面食为主,此外,各地的其他粮食作物,例如玉米、高梁、谷类、薯类作物作为杂粮也都成为不同地区主食的组成部分。汉族主食的制作方法丰富多采,米面制品,各不少于数百种。
现在,中国东南方仍以米食为主,大米制品种类繁多,如米饭、米糕、米粥、米团、米面、糍饭、汤圆、粽子等;东北、西北、华北则以面食为主,馒头、包子、面条、烙饼、馅饼、饺子等都为日常喜爱食物,其他如山东煎饼、陕西锅盔、山西刀削面、西北、华北抻面、四川担担面、江苏过桥面等都是有名的面制风味食品。
菜肴
汉族在饮食习俗方面形成菜肴的众多不同类型,是因为受到多方面的条件影响。首先是原料出产的地方特色,例如东南沿海的各种海味食品,北方山林的各种山珍野味,广东一带民间的蛇餐蛇宴。其次,还要受到生活环境和口味的制约。人们常把汉族和其他有关民族的食俗口味概括为南甜、北咸、东辣、西酸。虽然过于笼统,并不准确,但也反映出带有区域性的某些口味的差异和区别。再次,各地的调制方法,包括配料、刀工、火候、调味、烹调技术的不同要求和特点,都是形成菜肴类型的重要因素。各地在民间口味的基础上逐步发展为有特色的地区性的菜肴类型,最后发展成为较有代表性的菜系,汇成汉族饮食文化的洋洋大观。
饮料
酒和茶是汉族主要的两大饮料。中国是茶叶的故乡,中国也是世界上发明酿造技术最早的国家之一。酒文化和茶文化在中国源远流长,数千年来,构成汉族饮食习俗不可缺少的部分,在世界上也发生了广泛影响。除酒和茶两种主要饮料,某些水果等制品也成为不同地区、不同季节人们的饮料。
节日食品
节日食品是丰富多采的。它常常将丰富的营养成分,赏心悦目的艺术形式和深厚的文化内涵巧妙地结合起来,成为比较典型的节日饮食文化。大致可分为三类:
一是用作祭祀的供品
在旧时代的宫廷、官府、宗族、家庭的特殊祭祀、庆典等仪式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在当代汉族的多数地区,这种现象早已结束,只在少数偏远地区或某些特定场合,还残存着一些象征性的活动。
二是供人们在节日食用的特定的食物制品
这是节日食品和食俗的主流。例如春节除夕,北方家家户户都有包饺子的习惯,而江南各地则盛行打年糕、吃年糕的习俗,另外,汉族许多地区过年的家宴中往往少不了鱼,象征年年有余。端午节吃粽子的习俗,千百年来传承不衰。中秋节的月饼,寓含了对人间亲族团圆和人事和谐的祝福。其他诸如开春时食用的春饼、春卷,正月十五的元宵,农历十二月初八吃腊八粥、寒食节的冷食,农历二月二日吃猪头、咬蚕豆、尝新节吃新谷,结婚喜庆中喝交杯酒,祝寿宴的寿桃、寿桃、寿糕等,都是节日习俗中的特殊的食品和具有特殊内涵的食俗。
饮食中的信仰、禁忌
汉族多在正月初一、二、三日忌生,即年节食物多于旧历年前煮熟,过节三天只需回锅。以为熟则顺,生则逆,因而有的地方在年前将一切准备齐备,过节三天间有不动刀剪之说。再如,河南某些地区以正月初三为谷子生日,这天忌食米饭,否则会导致谷子减产;过去在妇女生育期间的各种饮食禁忌较多。 如汉族不少地区妇女怀孕期间忌食兔肉,认为吃了兔肉生的孩子会生兔唇;还有的地方禁食鲜姜,因为鲜姜外形多指,唯恐孩子手脚长出六指。过去汉族未生育的妇女,多忌食狗肉,认为狗肉不洁,而且食后容易招致难产等。
马来西亚人食物一般以米饭、糕点、椰浆、咖喱为主;喜欢带有辣味的菜肴。马来西亚风味“沙爹”(即:烤鸡肉或羊肉串),是宴席必备的佳肴。他们吃中餐的兴趣似乎还要比吃西餐更浓些。用餐一般都以手抓食,只有在西式宴会时,才偶尔用匙和叉。定居在马来西亚的华人,吃饭一般都习惯使用筷子和勺子做餐具;马来西亚的印度人吃饭一般惯用手抓饭或用勺子取食。 难在饮食嗜好上有如下特点: ①注重 讲究饭菜量少质精,注重饮食及餐具的洁净卫生。 ②口味 一般口味不喜太咸,爱香辣味道。 ③主食 以主饭为主,也爱吃花卷、豆沙包、炒面、什锦饭、锅烙、馄钝等食品。 ④副食 喜欢吃牛肉、羊肉、鸡、鸭、鱼等,也爱吃蔬菜中的黄瓜、西红柿、菜花、薯仔、青椒、菠菜、豆角等;调味爱用咖喱粉、胡椒粉等。 ⑤制法 对煎、炒、炸、烧、烩等烹调方法制作的菜肴偏爱。 ⑥中餐 喜爱中国的粤菜、川菜。 ⑦菜谱 很欣赏咕噜肉、香酥鸡、辣子鸡丁、干烧鳜鱼、番茄里脊、炒肉青椒、鲜蘑菜花、糟熘鱼片等风味菜肴。 ⑧水酒 他们禁酒,喜欢红茶、咖啡以及一些软饮料,尤为爱喝椰子水。 ⑨果品 最爱吃槟榔果,也喜欢菠萝、洋桃、芒果、椰子、木瓜、香蕉、等水果;干果爱吃核桃仁、花生米等。
印度人:
印度人的饮食由于民族和历史文化的影响,南北差异很大。北方受伊斯林文化影响,烹饪通常是莫卧儿式的,特点是有许多肉、谷物和面包。南方多素食,特点是米饭和辛辣咖喱。所有印度菜肴中,唯一共同点是喜欢辣味。
印度人家庭的基本食品是米饭、家常饼、佐料和两三碟小菜用来蘸面包吃,普通的佐餐品是干青酸辣菜和香菜叶。印度人的正餐常以汤菜开始,通常是稀薄咖喱,其余菜肴一般全部同时送来,不是分几道上菜。正餐之外都有辅佐食物,最普通的是色拉和酸奶。正餐之后的甜食通常是冰激凌、布丁和鲜水果等
印度人不怎么喝汤,且以各式饼类取代米饭为主食。但是有一种印度式炒饭,米粒饱满纤长,咬劲松软,放多些水蒸煮也不会粘糊,呈现出润泽的金黄色。而说到其主食膳饼,则有些类似台湾的炒饼,但薄了许多,且仅为炸与烤二种。像以芥麦粉加入沙拉、油、糖、盐、牛奶,揉成球状后铲平,立即置入锅中炸成中空膨酥的麦饼,再沾上酸酸甜甜的芒果酱或咖喱泥入口,当脆嫩的饼皮碰上那用芒果、水蜜桃、姜丝、菜果醋混合煮成的冰镇糊酱,口感极佳。另外还有一种奶油煎饼,平铺上揉入香奶油的面团,涂各式口味泥末食之,外酥内软颇为可口。
不喝汤的印度民族,餐后来杯奶酪饮料可去饱胀感。或者来杯印度的大吉岭奶茶。印度茶是直接将茶配入牛奶,加上姜、糖、香料慢火细煮二分钟。或者直接加入炼乳即可。另一道极品“玫瑰奶油茶”,柔滑纯郁的玫瑰香味扑鼻先醉,含入舌尖,纯香微蕴,更易醉人。马萨拉茶要添配生姜与小豆寇。饮水是从上面滴下来用嘴接,饮茶是倒入盘中用舌舔。习惯于分餐制多系席地围坐,右手抓食。
印度人通常一天只吃两顿饭,第一餐是在上午接近中午的时候,第二餐基本在晚上9点以后。但是习惯西式生活的印度人,也开始一日三餐,每餐包括开胃菜、汤、主菜和甜点,根据个人食量点菜,也可以不要开胃菜。
在印度人的餐桌上,主人一般会殷勤地为客人布菜,客人不能自行取菜。同时,客人不能拒绝给你的食物和饮料,食品被认为是来自上帝的礼物,拒绝它是对上帝的忘恩负义。吃不了盘中的食品,不要布给别人,一旦你接触到那种食品,它就变为污染物。许多印度人在就餐前还要弄清他们的食物是否被异教徒或非本社会等级的人碰过。
日本
日本料理,独特风味的形成同其岛国的地理环境及东方传统文化是分不开的。日本人的饮食生活,素有主食与副食之分。主食以米饭、面条为主;副食多为新鲜鱼虾等海产,常配以日本酒。
自古以来,日本料理就被称为“五味五色五法之菜”。“五味”是指甜、酸、辣、苦、咸;“五色”是指白、黄、红、青、黑;“五法”则是指生、煮、烤、炸、蒸的烹调法。可见,日本饮食是精工细作的菜肴。因为四周临海,日本人爱吃鱼,蒸鱼、烤鱼、炸鱼片、鱼片汤都很受欢迎,其中“生鱼片”是日本独有的生食菜肴,将极新鲜的鱼贝类仅凭刀功就可做成。日本人也爱吃面酱、酱菜、酱汤、紫菜、酸梅等。爱在凉菜上撒点芝麻、紫菜末、生姜丝等用以点缀和调味。日本人还爱吃牛、鸡蛋、清水大蟹、海带、精猪肉、青菜和豆腐等,不喜欢肥肉,猪内脏和羊肉。
寿司:最初寿司是小摊上的一种"小吃",也可以说是日式"快餐"。甚至到了现在,寿司店的厨房和食堂仍没有隔开,寿司师傅就在站在柜台里当着客人的面用手攥寿司。有的寿司店在柜台上方有像屋檐的样子的装饰物,保留着江户时代寿司摊的遗风。 想吃寿司,不一定非要去寿司店。可以让店里的人把订的寿司送到家中享用。
日本的酒类
啤酒:日本人最喜欢喝啤酒,无论是生啤酒或是瓶装的都受欢迎。在夏天,部分百货公司有露天啤酒馆,吸引大量游客。
日本清酒:清酒可以热喝或冷喝,无论那一种清酒,都是日本菜肴的最佳搭配。酒味可口甜美,容易喝过量而醉。
威士忌:日本人喜爱喝威士忌加冰加水(Mizuwari)
餐酒:在西餐厅内都有日本制及进口的餐酒。在中国餐馆里,亦有绍兴酒供应。
烧酒:这种酒是用蕃薯、大麦、蔗糖等材料制成,经过滤后的酒精,与伏特加有些类似。
⑧ 印度人喜欢什么礼节
印度风俗和礼节
1、牛在印度教徒眼中被视为神圣不可侵犯,任何人均不得伤害它们,牛群在大街上,消遥自在地走着,受到最玫谋;进入印度教的寺庙时,身上决不可穿着取材于牛的衣物或配饰。
2、在印度,若以左手把东西交给对方,对方会认为你是蔑视他,或怀有恶意。交东西时,必须用右手交出,或使用双手。吃饭也只能用右手。因为,印度人洗澡、上厕所时一般使用左手,他们认为左手是不洁净的。
3、在印度,摇头是肯定的表示。
4、印度火车上有固定驻点的乞丐,他们以此为业,有人甚至会故意自残博取同情,他们的收入大都不会低于田里的农民,所以建议还是横下心吧。
5、印度每个车站都有看起来相当美味的小吃摊,但请不要被其外表和香味骗了,除了水果的味道跟中国差不多外,其他几乎每一样都非常辣。
6、印度每个车站月台都会有好几个水龙头标明"饮用水",几乎每个印度人停站都会去装水。但请千万不要跟着做,除非你自认为有铁胃,因为很容易拉肚子。
7、印度火车站承袭英国式的作风,车站入口可以根本没人查票,你可以随意的进出各月台,但车上的查票员却会查得非常紧,一抓到逃票就是重罚。
印度人主要分布在印度国。印度是一个讲礼节的民族,又是一个东西方文化共存的国度。有的印度人风到外国人时,能用标准的英语问候“你好”有的则用传统的佛教手势--双手合十。印度教徒见面和告别多施双手合十礼,并互相问好祝安。行礼时要弯腰触摸长者的脚。印度人在双手合十时,总是把双手举到脸部前才算合十。这种招呼,显得比握手高尚、文雅,令人有一种“仙风道骨”之感。你必须注意的是,切莫在双手合十的时候,也同时点头(外国人在印度常有这种动作,容易引起当地人的嗤笑),那就破坏了亲切和气的气氛,显得有点不伦不类了在印度,迎送贵宾时,主人献上花环,套在客人的颈上,妻子送丈夫出远门,最高的礼节是摸脚跟和吻脚。现在,城市中男女见面已多实行握手,表示亲热时还要拥抱。在大多数地方,男人相见或分别时,握手较普遍。男人不要和印度妇女握手,应双手合十,轻轻鞠躬。男人不要碰女人,即使在公共场合也不要和女人单独说话,妇女很少在共场所露面。 印度人认为吹口哨是冒犯人的举动,是没有教养的表现。他们认为把孩子放在浴盆里洗澡是不人道的。因为不流动的水为死水,孩子浴后会遭灾、夭折的。印度人喜欢谈论文化方面的成就、印度的传统以及外国的事和外国人的生活。 印度妇女喜欢在前额中间点有吉祥痣,其颜色不同,形状各异,在不同情况下表示不同意思,它是喜庆、吉祥的象征。印度男女多有配带各种装饰品的习惯。 印度人身份悬殊,有等级制度,很重视身份。甲某高乙某的等级,甲乙就不能平起平坐,要求相当严格。 在印度的孟买,60%的人是素食主义者因此,宴请印度商人时,事先必须确认对方的习俗,是否是素食主义者。 在印度,你若要进入印度教的寺庙,身上绝不可穿以牛皮制造的东西,穿上牛皮制造的东西,会被视为犯了禁戒,皮鞋、皮表带、皮带、手提包等牛皮制品,都不得入其寺门。印度人走进寺庙或厨房之前,先要脱鞋。他们认为,若穿鞋进去,既不礼貌,也不圣洁。不论男女老幼,统统把鞋放在门口,赤脚进去。 印度人爱喝茶,大多是红茶。各种集会,中间休息时也备有茶水,招待客人自不必说。在印度人家里吃饭时,客人可以给主人带些水果、糖作为礼品,也可以给主人的孩子带些礼物。很多妇女不同客人聊天,也不同客人一起吃饭。 印度人喜爱3、7、9数字。他们认为红色责示生命、活力、朝气和热烈,蓝色表示真诚。阳光似的黄色表示光辉壮丽。绿色责示和平、希望。紫色表示心境宁静。印度人在生活和服装色彩方面喜欢红、黄、蓝、绿、橙色及其他鲜艳的颜色。黑、白色和灰色,被视为消极的不受欢迎的颜色。不喜欢玫瑰花,在办公室和商业机关,写字台喜欢放在东北角或西南角。 在印度初次访问公司商号或政府机关,宜穿西服,并事先订约。约会,尽量按时赴约。印度商人善于钻营,急功近利,图方便,喜欢凭样交易,洽谈中应多出示样品,广为介绍经济实惠的品种。印度商人中,许多人在英美受过教育,因为这是表示关心友好的方式。商务谈判他们往往细细研究,费时较久。在谈判时,切忌在印度人面前谈论印度的赤贫、庞大的军费及外援。在孟买入海关者,宜在海关申请饮酒许可,因为孟买市面无酒可购。印度人往往带你到私人俱乐部内饮酒。印度人吃饭大多使用盘子,千万注意,吃饭时,只准用右手递接食物,另别用左手。与印度人接触时,切忌用左手递东西给他。因为他们认为左手肮脏,右手干净。吃饭用右手抓取,不但吃米饭用手抓,就连稀粥也能用手抓人口中。在印度,除上洗手间外均不使用左手。伸左手就是对别人的侮辱,弄不好他们会把你用左手递的东西砸烂,盛怒之下,还可能臭驾你一通。 切莫抚摸小孩的头,在印度如摸小孩的头,对方一定翻脸。最容易引人误会的是,印度人平常表示同意或肯定的动作是摇摇头,或先把头稍微歪到左边,然后立刻恢复原状,表示“Yes”、“知道了”、“好的”,与我们点头表示差别很大,最易使人误会。 商务活动访新德里最好选择每年10月至6月,访问孟买最好选择9月至10月,以免酷热或梅雨。印度全国性大节日有1月1日元旦、12月26日国庆节、3~4月份有一个“酒红节”(也叫泼水节)、8~9月间有一个兄妹节、9~10月有个烧纸人节、8月15日独立日、10月2日国父甘地涎辰纪念日、10~11月有个灯节(庆祝3夭)、12月26日为圣诞节。而印度教人。锡克族人、回教徒、巴希族人、蹬米尔人……各有不同假日,各港口也有单独假日,届时绝不进行交易,因此,访问印度,务必先了解好对方的假期。 首饰是印度人日常生活中一种不可缺少的装饰品。即使是家境清贫的妇女,也要佩戴一些不值钱的金属或塑料首饰。自古以来,印度人就认为,向女子赠送首饰是男子应尽的义务,女子也应充分和用首饰来打扮自己。印度有“月亮”、“芒果的故乡”、“黄金之国”、“钻石贸易王国”、“黄金宝地”、“皇冠上的明珠”之称。 印度海关规定,入关可携带香烟200支,或雪茄50支,或烟草250克。酒1夸特。外币不限,先报数额,出关可携回。 印度有“牛的王国”之称,牛是当地最神圣不可侵犯的动物。在路上驾车时,千万注意不要撞到牛,更不要配戴牛制品进入庙宇,同时最好也尽量避免以牛为摄影对象。印度还有一项特别不同的习惯,回答对方问题时若将头歪一边或摇头,那是肯定的表示,可千万别会错了意,造成不应有的麻烦。信仰印度教的印度人实行种姓制度,打听当地人的种姓、阶级也是一件极不礼貌的事。 不要摸小孩的头.印度等地的人们不希望别人摸自己头上的任何一部分,他们也不喜欢去摸别人。他们认为,头部是人体最高的部分,也是人体中最神圣无比的部分,尤其是孩子的头,被视为神明停留之处,所以,在任何情况之下绝不允许触摸。 被邀去吃饭不必客气.在印度人的观念中,吃东西时要大家一起分享,独食是小气而不礼貌的行为,所以印度人邀请人共餐,绝不是碍于情面假惺惺,而是诚心诚意的邀请,拒人于千里之外的回绝当然令人不高兴。不跟身份悬殊的人进餐.印度、尼泊尔人很重视身份。在印度若身份不同或所属阶级有异,就不能同席共桌,一起吃饭;尼泊尔人也同样有类似的阶级划分,在其国内,对“身份”的重视,超过了一切。买酒有时间限制.在泰国有个规定,凌晨2时以后不准再买酒,否则会被警察处以罚款。在印度新德里,星期二、星期五、公休日以及每月第一天为禁酒日,在这些天就是神通广大的人也休想买到酒。不可骑在佛像上拍照.在东南亚的佛教国家,旅客如果对寺庙、佛像、和尚等做出轻率的行动,被视为“罪恶滔天”。有些不明利害的游客,曾经由于跨坐在佛像上大拍纪念照而被刑罚。对想带回去的佛像纪念品,也不可放置地上,因为在信奉佛教的国家购买的佛像虽然归自己所有,但必须对它有一份敬意,如当它是一玩物,随意放置或粗手粗脚地动它,这种行为,会引起该国人的不快。 印度人就有这么好的生活习俗。他们就世世代代流传本民族的传统习惯。
印地语是印度国语,英语为官方语言和商业用语。印度各地大小寺庙和殿塔比比皆是,进入寺庙大殿都要脱鞋,但允许穿袜子。有时能够在大殿旁租用套鞋,穿上即可入殿。进入锡克庙时,头上必须罩一块洁净的布,如手绢等。虔诚的印度教徒有早睡早起的习惯。每天清晨冲完凉后做祷告,然后才开始工作。教徒们常在河水(特别是“圣河”恒河)中沐浴。他们相信,入河沐浴,可以洗刷过错。牛被印度教教徒视为“圣兽”,印度教不准吃牛肉,印度虽有养牛业,但只能提供牛奶、黄油及牛粪作燃料,喝牛奶允许的,也有少数地方用牛牛做民间运输和耕地。在印度的一些城市、乡村里,老牛、病牛、残牛比比皆是,牛可以到处自由游荡,神圣不可侵犯。这么多的牛,成为国家的一个负担。印度僧侣每年还要举行一次仪式,叫“波高”,表示对牛的尊敬。他们还和商人举办了许多“圣牛养老院”,将那些年迈体弱,不能自己觅食的老牛收养起来,一直到老死。信奉伊期兰教的印度人不吃猪肉,虔诚的教徒不喝酒。正统的锡克教徒不剪发,头上缠着头巾。他们不吸烟,也不吃牛肉。正统的穆斯林妇女一般不见男客,但邀请印度人参加社交活动时,也应邀请他们的妻子。 进行商业谈判时,他们会自自然然地说:“你们的资本比我们的多,所以,这一笔费用该由你们支付”。外国商人和印度人谈生意的时候,就常常因遇到这种场面而闹得啼笑皆非,钱较多的人,或是较受欢迎的人应该付钱--他们认为这是“顺理成章”的事。
计程车免小费。旅馆、餐厅在帐单中己加小费10% 。其他服务每次付2或3个ROUPEE即可。
带普遍性的禁忌有:睡觉时,不能头朝北,脚朝南,据说阎罗王住在南方;晚上忌说蛇;节日活着喜庆的日子里忌烙饼;婴儿忌照镜子,否则会变成哑巴;父亲在世时,儿子忌缠自头巾、剃头;3和13是忌数,因为湿婆神有3只眼睛,第三只眼睛是毁灭性的,13是因为人死后有13天丧期;妇女在怀孕期间,忌做衣服、照相;忌用左手递接东西。
在市场上陈列的花怀,禁止人们用鼻子嗅或用手摸,有上述行为将受到人们的厌恶。
即使在朋友家里,也不要赞场孩子,许多印度人认为这种赞场会引起恶人的注意。
印度人禁止穿戴皮革制品(腰带、表带、鞋、衣服),特别是在圣地,因为印度教徒不杀牛,穆斯林不刹猪,耆那教徒不须杀人和动物或昆虫。
进入印度的庙宇或清真寺,要脱去鞋子,要跨过门槛而不能踩着门槛而过。光脚进寺庙,事先要在入口处洗好脚以表示礼貌。
凡进入回教寺庙者,均不能穿短裤或无袖背心,也要求脱鞋。
凡进入锡克教寺庙者,必先戴上头巾或帽子,然后脱鞋才可进入。
男子不能和妇女握手。
一、国名渊源
印度共和国简称“印度”。
“印度”国名源于信度河。古代印度人以“信度”一词表示河流。原来这个词指印度河流域,后来发展到指整个南亚次大陆,到印巴分治以后就单指目前印度这个国家了。古波斯语将“信度”转变为“印督”;古希腊人变印督为“印度伊”;我国从唐朝便称共为“印度”。1950年1月26日,宣布成立“印度共和国”。
二、地理位置
印度位于亚洲南部。它的西北两侧同巴基斯坦接攘。东北与中国、尼泊尔和不丹交界,东与缅甸和孟加拉为邻,东南临孟加拉湾,西南濒阿拉伯海。印度的南部伸入印度洋,成为亚洲、大洋洲、欧洲和非洲上交通要冲。
三、主要概况
印度全国面积297.47万平方公里。人口7.6亿(1985年)。其中主要为印度斯坦族人,其次有泰鲁固族、孟加拉族、马拉地族、泰米尔族等。
印度实行联邦制。到1971年时,印度划分成20个邦和8个中央直辖区,邦下设县,县下设区。首都新德里。货币为“卢比”。采用印地语为国语,英语为官方语言。
印度人社交习俗总的特点可以用这样几句话来概括:
印度国民多“种姓”, 不同宗教多规定;
民族繁杂多信仰, 性格一般多稳重;
绿色吉祥多偏爱, 白色懊丧多忌用;
讲究礼貌多敬语, 礼节方式多注重;
厌倦食物多种类, 待人接物多禁令。
印度教徒中分为不同等级的社会集团,可以译为“种姓”。即把人分成四个不同等级;“波罗门”为第一种姓,地位最高;“刹帝利”为“二种姓,地位稍次;“吠舍”为平民,是第三种姓;“首陀罗”为所谓的贱民,为第四种姓,其地位最为低下。他们的各种姓都有自己的道德规范和风俗习惯。在四大种姓之外,还有一种被排除的“不可接触的贱民”,被称为“哈里真”。 他们是最受歧视的人。印度教徒迎接贵宾时,主人要向客人敬献花环,并亲手将花环套在客人的脖颈上。花环的大小,要视客人的身份而定。献给贵宾的花环一般很粗大,其长过膝;给一般客人的花环仅及前胸。荷花是印度的国花,倍受印度国民的青睐。因其“出淤泥而不杂,濯清涟而不妖”,故人们常借以赞美人的气节与风骨,又被赞誉为“花中君子”。印度人普遍昵爱绿色,认为绿色是吉祥的色彩,象征着春天和新生。印度妇女民间传统都喜欢在自己的前额正中点一颗指头般大小的圆形痣,人们都称其为“吉祥痣”。其颜色不同,形状各异,或红色、或黄色、或紫色、或绿色,黑色痣虽有,但较少见,一般都依衣着颜色而定。
印度人相互见面的礼节,有合掌、举手示意、拥抱、摸脚、吻脚。一般两手空着时,口念敬语“纳马斯堆”,同时要施合掌礼。合掌之高低,对开者宜高,两手至少要与前额相平;对晚辈宜低,可齐于胸口;对平辈宜平,双手位于胸口和下颌之间。若一手持物,则口念“纳马斯堆”,同时要举右手施礼。对于长辈,或对某人表示恳求时,则施摸脚礼(即用手摸长者的脚,然后再用手摸一下自己的头,以示自己的头与长者的脚相接触)。摸脚跟和吻脚礼是印度的最高礼节。印度东南部的一些少数民族的人与客人相见时,总把自己的鼻子和嘴紧紧贴在对方的面颊上,并用力地吸气,嘴里还要叨念着:“嗅一嗅我!”,以示其对客人的崇敬。印度安达曼群岛上的森蒂耐尔人,在与久别挚友重逢时,双方要交替互坐膝头,并热烈地拥抱数分钟,以表示相逢后的喜悦心情。印度伊斯兰教徒的见面礼节是按其传统宗教方式,用右手按胸,同时点头,口念“真主保佑”。现代在社交场合上的印度男人们,也开始运用握手礼节了,但印度妇女除在重大外交场合外,一般与不与男人握手。
一般礼仪
正统的锡克教信徒头戴包头巾,不抽烟,不吃牛肉并且不剪头发。
进入印度人的住家要脱掉鞋子。
称谓与问候
见面与分手时,男人与男人握手。如被引见妇女,男人不与她握手而应双手合十,微微弯腰。男人不能触碰女,在公共场所不能与单身女人说话。
约会与准时
遵守时间是明智可取的。
款待与馈赠
虽然正统的穆斯林妇女通常不与男人见面,但如果邀请男人参加实社交活动时应请他们偕夫人同来。
来到印度人家里时,主人会给你戴花环,你应马上把它取下来以示谦让。
印度教徒不吃牛肉。牛在印度是神圣的动物。
穆斯林不吃猪肉,恪守教义的穆斯林滴酒不沾。
接受或传递食品时,一定要用右手。
作客时可以带水果和糖果作为礼物,或给主人的孩子们送点礼品。
交谈
印度人喜欢谈论他们的文化业绩、印度的传统、有关其他民族和外国的情况。
不要谈及个人私事、印度的贫困状况、军事开支以及大量的外援。
印度耆那教徒有忌杀生,忌食肉类,忌穿皮革和丝绸的民间习俗。他们甚至把飞虫等都列入不能误伤的忌项,就连地里种的萝卜,胡萝卜等蔬菜也都忌吃。印度阿萨姆邦的居民,对来访客人不接受、品尝他们敬让的槟榔果是极为不满的,认为这样是对主人的不友好和不信任。印度的锡克教人禁止吸烟。印度人不爱吃蘑菇、笋、木耳、面筋、烤夫等,也不喜欢旺火爆炒而成的菜肴。
七、饮食习惯
印度人素食者多,且等级越高荤食者越少,等级低者才乐于吃肉食。由于印度南部气候炎热,当地人一般味重,嗜好辛辣性食性,北部印度人的口味相对就轻多了。印度是个香料之国。印度菜的烹调也极重视对香料的运用,主要调料就有十几种,几乎做每种菜肴都离不开。印度北部人烹制羊肉和家禽最为拿手,一般的炮制方法是将鸡肉、羊肉或其它肉类切成小块,腌好后用铁扦串起来挂在天多炉内,用火烘烤制熟。印度人喝菜的方法别具一格,一般都是把茶斟入盘中,用舌头舔饮。他们一般都不爱喝汤,认为任何一种汤都无法与无色无味、冰凉爽口的白开水相比。他们喜欢吃中餐,喜欢分餐制,不习惯用刀叉和筷子,一般 用手抓食。
印度人在饮食嗜好上有如下特点:
①注重 喜欢分餐进食,注重菜品酥烂。
②口味 一般口味不喜太咸,偏爱辣味。
③主食 以米饭为主,对面食中的饼类也颇感兴趣。
④副食 爱吃鸡、鸭、鱼、虾和羊肉;蔬菜喜欢西红柿、洋葱、菜花、鸡蛋、鲜辣椒、豌豆、薯仔、元白菜、菠菜、茄子、洋山芋等;调料喜用黑茴香、黑芥末子、黑胡椒、小豆蔻、丁香、咖喱汁、玉桂枝、芫荽、辣椒粉、茴香、豆蔻皮、姜、玫瑰香精、黄豆粉等。
⑤制法 对炸、烤、烩、烧、煮等烹调方法制作的菜肴偏爱。
⑥中餐 喜爱中国的粤菜、苏菜。
⑦菜谱 很欣赏咖喱鸡、糖醋鳜鱼、烤填鸭、干炸明虾、烩鸡丝、红烧茄子、糖醋里脊、青椒鸡丝、炒辣椒、黄油炒豌豆、鸡火煮干丝、番茄鱼片等风味菜肴。
⑧水酒 印度教徒、锡克教徒、伊斯兰教徒均戒酒,喜爱咖啡、酸奶、凉开水等。印度人最爱饮奶茶。有的则习惯加姜或小豆蔻的“马萨拉茶”。
⑨果品 爱吃香蕉、桔子、楷杷、西瓜、甜橙、番木瓜、椰子、荔枝、芒果等水果;干果喜欢杏仁、花生米等。
⑨ 花生在印度是很贵的干果吗
当今世界上,美国、中国、阿根廷、印度是主要的花生供应国。
印度花生出口量曾一度跃居世界第二位,主要是因为印度 耕地面积广,花生种植面积大。
一个花生出口国,你说花生在他们国家贵么?别人一次只买几十粒,可能是吃腻了,尝味道的。
⑩ 牛肉,羊肉和猪肉,这些印度人都不吃,那他们吃啥肉
印度一直以来都是世界人口第二大的国家,这些年来随着印度各种领域的快速发展,他们的收入跟食物也得到不同程度的提升。但是对于食物方面,印度人始终有着严格的“忌讳”,变得很单一,首先他们不吃牛肉,不吃猪肉跟羊肉,那么大家知道印度人平时都吃些什么肉吗?
印度人还可以吃鸭肉、鸡肉、狗肉等肉食,但他们似乎不喜欢这些食物,偏偏对海鲜肉情有独钟,比如喜欢把鱼肉跟虾肉捏成糊状,配合各种酱料来食用,还会吃各种面食、干饼、烙饼等。不过恒河的鱼,印度人也一样会忌讳不吃,他们认为恒河是自己国家的圣河,有时间就会进入恒河里浸泡身体,以此洗除自己的过错净化心灵,还能去病消灾,为此恒河里的鱼,受到了印度人的尊敬,因此也不会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