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印度等级制度
分为四个等级,婆罗门、刹帝利、犬舍、首陀罗。
众所周知印度是一个种族阶级分明的国家,在印度女人的地位是非常低下的,对于女人而言没有什么公平与不公平可说,这也导致了印度女人在社会上不受重视,当然这也分等级,高等级的女人相对来说要好的多。
第一等级婆罗门主要是僧侣贵族,拥有解释宗教经典和祭神的特权。第二等级刹帝利主要是军事贵族和行政贵族,他们拥有征收各种赋税的特权。第三等级吠舍主要是雅利安人自由平民阶层,他们从事农、牧、渔、猎等,政治上没有特权,必须以布施和纳税的形式来供养前两个等级。第四等级首陀罗绝大多数是被征服的土着居民,属于非雅利安人,他们从事农、牧、渔、猎等业以及当时被认为低贱的职业。
⑵ 英国对印度的几种主要税制
英国对印度的几种主要税制是消费税、关税和所得税。
印度在殖民地时期受英国影响,形成了以消费税(1894年引进)、关税(1859年引进)和所得税(1886年引进)为主要税种的税制。
税制即指税收制度,由纳税人、课税对象、税目、税率、纳税环节、纳税期限、计税依据、减免税和违章处理等要素构成。
⑶ 人性化个税的印度纳税
印度的个税属累进式的综合课税制,课税的基础是纳税人(以个人为单位)年度内的所有收入。 在本纳税年度,男性个税起征点是10万卢比(约合人民币2万元),妇女个税起征点是13.5万卢比;老人个税免税点为年收入18.5万卢比。若男性个人收入在10万至15万卢比者,征收税率为10%;15万至25万卢比者为20%;25万卢比以上者为30%;对年收入100万卢比以上的,另加征10%税,同时对所缴个人税、所另加征税之和征收2%的教育税。
由于起征点规定得比较高,印度这个拥有10亿人口的国家,只有3000万人具有纳税人“资格”。印度是一个农业国家,农民占总人口的60%~70%,政府规定,农民无须缴纳个税。其余 30%~40%的人口中,绝大部分是只够维持基本生活的工薪阶层和小商小贩,其一年收入很难超过10万卢比,因此也就不具备个税纳税人条件。只有3%的人口年收入在10万卢比以上,他们就成了印度个税的课税对象。而且,在印度因个税以个人为单位缴纳,所以往往一个人赚钱,全家人“领工资”以避税。 这种征税方式不仅受到不缴个税的低收入者欢迎,也得到了大多数纳税人的认可。据税务局官员介绍,印度的个税虽实行自愿申报和催缴申报两种方式,但由于绝大多数纳税人都能主动前来申报,一般很少采用催缴申报的方法。
对于年收入在20万卢比以下的纳税人,税务机关一般采用抽查方法监督,即使有个别瞒报者,只要没有被发现也就“蒙混过关”。
但是,对于高收入者,税务机关却是一个也不放过,密切监视着这些人的“一举一动”。税务部门把主要目标锁定在一些“重点对象”上,这些人主要包括有可能贪污受贿的高官、经营多家企业的巨富以及到处走穴多以现金结算的演艺人士。税务机关在全国各地编织了一张严密的监控网,重点对这些人的消费进行监控。
正是对较低收入者的“放松”,税务部门才能集中有限的力量来重点监控高收入者。
⑷ 印度种姓制度的实质是什么
印度种姓制度的实质即性质是一种不平等的阶级制度。
种姓制度以统治阶层为中心,划分出许多以职业为基础的内婚制群体,即种姓。各种姓依所居地区不同而划分成许多次种姓,这些次种姓内部再依所居聚落不同分成许多聚落种姓,这些聚落种姓最后再分成行不同行外婚制的氏族。
如此层层相扣,整合成一套散布于整个印度次大陆的社会体系。因此,种姓制度涵盖印度社会绝大多数的群体,并与印度的社会体制、宇宙观、宗教与人际关系息息相关,可说是传统印度最重要的社会制度与规范。
(4)印度的哪些阶级需要纳税扩展阅读
印度种姓制度源于印度教,它是在后期吠陀时代形成的,具有3000多年历史。这一制度将人分为4个等级,即婆罗门、刹帝利、吠舍和首陀罗。
一张根据《梨俱吠陀·原人歌》所绘的瓦尔那等级:婆罗门是原人的嘴、刹帝利是原人的双臂、吠舍是原人的大腿、首陀罗是原人的脚。至于贱民,则被排除在原人的身体之外。它是古代世界最典型、最森严的等级制度,并且种姓制度下的各等级世代相袭。
⑸ 印度人五个等级是什么
更加准确的来说,印度人五个等级是错误的,印度人应该是六个等级,这个应该是准确的,这六个等级分布是:
1、梵天:和毗湿奴,湿婆并称三主神。
2、婆罗门:僧侣贵族,垄断文化教育,拥有解释宗教经典和祭祀特权,享受奉献。
3、刹帝利:军事贵族和行政贵族,负责征税,军政管理,负责守护婆罗门阶层。
4、吠舍:普通雅利安人,没有特权,主要从事经商,必须以布施和纳税来供养婆罗门和刹帝利两个特权阶层。
5、首陀罗:被征服的原印度土着居民,主要做仆人和工匠,被认为低贱的职业。
6、贱民:也叫达利特,Dalit,即不可接触之人,传统上认为他们是肮脏的,是社会的最底层,不能穿鞋,走路都要避开人,为村民服务,却不能住在村子里,孩子也不能跟其他人一起受教育,毫无地位。
⑹ 印度等级划分严格无人敢越界,是什么原因造成这种现状
印度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跟中国一样也是经历了漫长的封建社会,封建等级制度在印度人心中根深蒂固。即使到了现代文明社会,印度还是有着严格的等级区分。因为印度一些特有的种姓特征,所以各个种姓不敢越界。
印度的等级制度给印度人民套上了沉重的枷锁,让他们呼吸不到自由的空气。但是印度上层社会为了维护自己的既得利益,用宗教和种姓制度压迫印度下层人民,使下层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
⑺ 根据种姓制度印度社会被分成哪几个等级他们分别由什么人组成
印度种姓制度又称瓦尔纳制度是在后期吠陀时代形成的。它是古代世界最典型、最森严的等级制度。四个等级在地位、权利、职业、义务等方面有严格的规定:第一等级:婆罗门,由僧侣、王族组成,拥有解释宗教经典、祭祀神灵的权力,一般也掌握着国家最高权力;第二等级:刹帝利,由贵族组成,主要是将军、官员。他们负责国家安全和行政事务,收取赋税。第三等级:吠舍,是雅利安人的自由民也就是平民阶层。他们从事农、牧、渔、猎等,政治上没有特殊权利,必须以布施和纳税来为前两个等级的人提供物质和生活保障;第四等级,首陀罗,绝大多数是古印度遗留下来的土着民族,他们不是从高加索地区迁来的雅利安人,他们从事农、牧、渔、猎等业以及当时被认为卑贱的职业。
特征:一是等级职业世袭,父子世代相传。二是实行同一等级通婚。三是首陀罗没有政治宗教权利。四是在法律地位上不平等。
⑻ 印度四个等级是什么
第一等级:婆罗门主要是僧侣贵族,拥有解释宗教经典和祭神的特权。
第二等级:刹帝利主要是军事贵族和行政贵族,他们拥有征收各种赋税的特权。
第三等级:吠舍主要是雅利安人自由平民阶层,他们从事农、牧、渔、猎等,政治上没有特权,必须以布施和纳税的形式来供养前两个等级。
第四等:首陀罗绝大多数是被征服的土着居民,属于非雅利安人,他们从事农、牧、渔、猎等业以及当时被认为低贱的职业。
(8)印度的哪些阶级需要纳税扩展阅读:
运作方式
如果说种姓制度的核心观念是洁净与不洁,种姓的实际运作则呈现“集体性”与“阶序”的特征。这些特征意味种姓并非一成不变的体系,而是深具包容性与弹性的社会制度。
禁忌与食物接触
印度教徒只可吃婆罗门和与他同一种姓的人的食物。由牛油煮的食物任何种姓也可食。在进食前会专门洗澡,素食戒酒者也比食肉的地位高。
政治权力
由于种姓制度与地域紧密结合,并有明显的区域范围,因此其政治权力可依区域大小分为三个等级:地方的小王国或地区行政中心、聚落以及各别聚落内的种姓。
这三个层级的权力运作虽有高低之分,而且差异甚大,但其共同特色是权力施行者都在模仿瓦尔纳阶序中的刹帝利,而且都会宣称其权力的合法性与有效性,即使实际上未必如此。尼泊尔的种姓制度与印度不同:婆罗门与刹帝利远多于首陀罗,是印度的婆罗门有意为之的结果。
⑼ 婆罗门社会阶层是什么
婆罗门是印度种姓制度中社会阶层最高、地位最崇高的种姓,掌管宗教祭祀,主要从事祭司、僧侣、学者等工作。其中部分婆罗门也参与政治活动,享有很高的社会地位和政治权力。
1、婆罗门是祭司和学者的阶级。为古印度一切知识核心人群。颜貌端正,清净高洁,以习吠陀、司祭祀为业。依摩奴法典规定,四姓中婆罗门有六法,即学习吠陀、教授吠陀、为自己祭祀、为他人祭祀、布施、受施。
2、婆罗门由于职责和地位的特殊性因此可以享受许多特权。他们可以免交各种税。因为人们认为,婆罗门已经以自己的虔诚行为偿清了这种债务,并且他们不得被处以死刑或任何类型的肉刑,因为婆罗门是神圣不可侵犯的。向婆罗门赠送礼物的人则会得到相应的祝福,他们将在今生或者来世,获得一定的善报。最受欢迎的礼物是土地,它可以“解除赠送者的一切罪孽”。因此婆罗门占有大量地产,常常是整座村庄。
婆罗门多数为素食者,但阿萨姆婆罗门有许多非素食的食物,其中大多是鱼、鸡、鸽、羊肉和鸭蛋(多数是祭神后的牲礼)。孟加拉的婆罗门吃鱼。
除了祭司外,他们也担任宫廷文士、科学家(星象家,数学家),教师和公务员。在二十世纪上半叶。婆罗门在某些领域政府职位占75%。
⑽ 古印度种姓制度的等级,代表的社会阶层,权利或义务,特点分别是什么
印度种姓制度又称瓦尔纳制度是在后期吠陀时代形成的。它是古代世界最典型、最森严的等级制度。四个等级在地位、权利、职业、义务等方面有严格的规定:第一等级婆罗门主要是僧侣贵族,拥有解释宗教经典和祭神的特权,第二等级刹帝利是军事贵族和行政贵族。他们拥有征收各种赋税的特权。第三等级吠舍是雅利安人自由平民阶层。他们从事农、牧、渔、猎等,政治上没有特权,必须以布施和纳税的形式来供养前两个等级。第四等级首陀罗绝大多数是被征服的土着居民,属于非雅利安人,他们从事农、牧、渔、猎等业以及当时被认为低贱的职业。 特征:一是各等级职业世袭,父子世代相传。二是各等级实行内部同一等级通婚,严格禁止低等级之男与高等级之女通婚。三是首陀罗没有参加宗教生活的权利。四是各等级在法律上是不平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