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什么是RCEP
RCEP,即《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全称为:Regional Comprehensive Economic Partnership,由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菲律宾、泰国、新加坡、文莱、柬埔寨、老挝、缅甸、越南,中国、日本、韩国、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等15方共同制定的协定。
《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的签署,标志着当前世界上人口最多、经贸规模最大、最具发展潜力的自由贸易区正式启航。
协定意义
2019年11月6日,商务部副部长兼国际贸易谈判副代表王受文表示,《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是一个全面、现代、高质量、互利互惠的自贸协定。
《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涵盖人口超过35亿,占全球47.4%,国内生产总值占全球32.2%,外贸总额占全球29.1%,是全球涵盖人口最多、最具潜力的自贸区谈判。一旦达成,将进一步促进本地区产业和价值链的融合,为区域经济一体化注入强劲动力。
根据2018年数据,整体上已经结束谈判的RCEP15个成员国人口达到了22亿,GDP达到29万亿美元,出口额达到5.6万亿美元,吸引的外商投资流量3700亿美元,基本都占全球总量的30%左右。RCEP15建成之后,将会是世界上最大的自由贸易区。
如果印度在解决有关问题加入后,规模会进一步扩大。完成RCEP谈判有利于对外发出致力于构建开放型世界经济、支持多边贸易体制的信息,改善地区贸易和投资的环境,推进贸易投资自由化、便利化,帮助各国更好地应对挑战,增强本地区未来发展的潜力,造福于本地区的各国人民。
❷ 印英自贸协定谈判疑遭挫折,是什么原因阻碍了谈判
印度和英国自贸地协议协定谈判,在1月份开始谈判,计划在10月份之前完成,但是这个谈判过程并不是很顺利,约翰逊的下台,更是让这个计划被迫暂时搁置。除了这些客观原因之外,还有双方在一些敏感领域,很难达成一致。这些导致,印英自贸协定,短时间达不成一致。目前双方还在就一些敏感问题,进行谈判,争取达成一个双方都能接受结果。
❸ 印度拒绝加入全面区域经济关系协定,是不是在走单边主义路线
印度拒绝加入的全面区域经济关系协定叫RCEP,现在已有15个国家已同意加入并签署了这个协定。这15个国家包括中国、日本、韩国、澳大利亚、新西兰和东盟10国,可以说,区域内重要的经济体基本上都参加进来,唯独印度拒绝加入。
为了能让印度加入RCEP,包括中国、日本、韩国、澳大利亚等国都一再进行劝说,没想到,印度还来劲了。印度表示,要加入这个组织也可以,但必须答应其提出的条件。不过,当印度提出条件后,和其关系不错的日本、澳大利亚等都认为印度太过份了,想让印度加入RCEP的热情大减,他们都不再坚持挽留印度了。
那么,RCEP离开印度是不是不行呢?为何多国原来都劝说印度加入进来呢?其实,RCEP就是一个互惠互利的区域经济合作组织。成立这个组织后,成员国在资金、技术、关税等方面相互扶持、减免,这对于促进地区经济发展是大有好处的。不可否认,印度是区域内一个重要的国家,具有人口和发展潜力大等方面的优势,如果印度能加入RCEP,该组织会更具有广泛性,这对各方都是有利的。不过,印度却推三阻四,并提出了加入RCEP比较苛刻的条件,这实际上就是不愿意加入。既然如此,各国见印度毫无诚意,也就不再劝说和挽留了。
印度拒绝加入RCEP,将对其未来的发展产生很不利的影响。印度的产业链本来就不完整,而且还很落后。如果印度能加入RCEP,就能大大弥补这些不足,让印度制造业逐步增强竞争力。可印度却选择单打独斗,搞单边主义,这无疑错失了一个加快发展的大好机会,将使印度和区域内主要经济体的差距进一步拉大。
其实,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谈了8年才最终签署。在此之前,参与谈判的国家也有的和印度一样,持怀疑和观望的态度。不过,全球发生新冠疫情后,中国处理危机的能力和在疫情下创造出经济继续发展的奇迹,都让这些国家感到折服,他们充分认识到尽快签署协定并加入RCEP的重要性,这才是RCEP经过8年长跑能在今年得以签署的主要原因。
可印度对此却有种酸酸的感觉。印度不仅是世界上疫情第二严重的国家,GDP缩水幅度也很厉害,特别是印度制造业产值,第二季度下降幅度竟然高达近40%。印度国内状况如此糟糕,不从自身找原因,反而怨天尤人,对其他国家善意的帮助也视做洪水猛兽,这真是让人没办法。
印度一直谋求成为一个有声有色的大国,印度拒绝加入RCEP,可能也与印度不是这个协定的倡导国、认为自己不能在其中起主导作用有关。其实,印度真是考虑的太多了,RCEP就是区域经济合作组织,坚持平等、互利、共赢,没有哪一个国家会在其中起主导作用。何况,东盟才是RCEP真正的发起者,并不是印度认为的那样某个国家会在其中居于领导地位。
综合来看,印度拒绝加入RCEP,很大程度是在赌气。可RCEP已经签署,这证明RCEP离开印度是没问题的。可以预见,RCEP将大大促进区域经济合作,使成员国的经济发展不断迈向新的台阶。单打独斗的印度总有后悔的那一天,当然了,RCEP的大门是对印度敞开的,如果印度想进来还是可以的。只是,错过了机遇最好的头班车,毕竟会受到很大损失;何况,先倨后恭、后悔了再加入怎么说也是有失脸面的事,不知印度到时候该如何去处理?
很多人认为印度没有加入RECP一定是肠子都悔青了,可能大家想多了,印度不加入是对的。回想当初中国即将加入WTO的时候,国内舆论也是患得患失的,非常担心农产品市场、 汽车 市场等等会被欧美日全面攻陷,因为大家都知道无论生产水平、产品质量,中国的同类产品根本毫无竞争力,然而中国还是狠下心来加入了大潮中,结果今天成为世界上玩得最溜的弄潮儿。然而印度能像中国那样玩得溜吗?这个问题的答案中国人不一定很清楚,但莫迪政府就一定很清楚,显然并不能。当初中国迎接世界性竞争,是有很多优势的,也有部份劣势,可能是一半一半的样子,或者优6劣4的样子,但印度不同,印度的产品不要说跟世界去比,就跟RECP成员国比都是全面劣势,尤其是它的国情跟东方大国相似,而且是全方位相似,但落后二十年的样子,十分类似当年大国入世之前的样子,然而印度并不像大国当年的优劣各半的形势,如果加入RECP,不说日韩东盟那些,就说面对大国的产业竞争,就很明显是一边倒的形势,或者说可能是全面崩溃的现象,详情参见印度手机市场,如果全面零关税,恐怕印度全国上下每个角落充斥着哪国产品,不言自明。这种形势明摆着一边倒的局面,关税互免很可能并不会为两国带来双赢,更可能是仅为某国带来赢两次的结果,毕竟印度人民需要的是某国生产的所有东西,而某国可能只需要印度的咖喱,而且要的不多。
这就是印度不加入的答案,不是耍性子,不是娇情,是实力不允许,形势不互补,暂时不加入是明智的,它的经济发展还需要保护。至于将来何去何从,估计莫迪也不清楚。
从自身纯经济角度来看问题,印度不加入才是正确选择。
RCEP国家的产业体系分为四类澳大利亚新西兰属于农牧业矿业出口国,说是发达国家,其实就是小号的俄罗斯。
日本韩国属于产业链较高端的工业国。
东盟国家属于分散性的中国式组合,也就是中国之前的产业体系,啥都能来点,但工业门类不完整,剔除新加坡之外人力成本不高,所以有一定竞争力。
特殊的是中国,全世界唯一全工业门类,中低端全产业链拥有者,并不断试图产业升级转型的庞然大物。
印度进来有多大益处?玩中低端工业,别说被中国碾压,东南亚的竞争力估计都能横扫印度制造。
高端产业?
恒河不出产啊。
有的就是牛粪灯,牛粪芯片?
就是粮食出口,也玩不过越南这些啊。
那么,印度进来做什么?全方位找虐吗?
因为印度13亿人超过东盟2倍,东盟青睐印度庞大的消费市场,感到与印度有互通有无、把生意做大的机会。
印度市场虽然大但属于低端消费。印度的经济基础薄弱,产品缺少核心竞争力。
印度拒绝加入RCEP,是担心印度制造、印度市场被外国取代和占领。
印度的农牧产品竞争不过澳大利亚、新西兰,谷物等粮食产品与东南亚国家竞争也不占优势。
印度中低端制造缺乏国际标准且原始落后,远远不是中国、越南的对手,印度高端制造对比中日韩也没有优势。
印度大宗出口产品矿石产品,也无法与澳大利亚竞争。
印度若开放市场,印度产品外销前景暗淡,而外国产品将会覆盖印度市场。在印度已签定的自贸双边协定中,每签定一个,印度对其的贸易逆差就会加大。
莫迪即使有开放市场、让印度经济在竞争中走向世界的胆识,但他最终屈服于来自地方保护主义的压力。
近年,莫得执政的人民党在印度政坛受到国大党冲击,莫迪不敢得罪广大选民。莫迪在宣布印度退出RCEP后,对国民发表长篇抒情式演讲,大谈为了保护“农民、商人、专家、产业、工人和消费者”,“良心不让我加入RCEP”。
在RCEP谈判中,各方没有满足印度提出的保护特殊利益要求,也是促成印度不愿意签署该协定的重要原因之一。
RCEP协议15国仍然给印度开了一个口子,欢迎印度想通了再申请加入。
这反而会使印度更加谨慎!因为印度首先会想到;这不是15国对它的真诚,而RCEP就是印度的陷阱。
每个国家都有根据自己的国情决定是否参加某个区域合作组织的权利,没必要老是用一种鄙视的态度去看人家国家的决定。
我们又不是印度人和印度的领导层,难道会人家的对自家的国情没有我们了解的清楚吗?是否参加区域经济关系协定,印度的领导层肯定有自己国家利益的全面考量,权衡利弊后才做的决定。虽然印度不参与RCEP,会让RCEP不够完美,但总不能因为别人决定不参与就一个劲鄙视人家,说人家单边主义吧,这样的态度并不是一个对待未来潜在合作伙伴应有的态度。
再说,每一个国家本来就是自家国家利益至上,目前加入RCEP对印度来说其实也是有利有弊,说不定短时间内的弊还要大于利。要知道印度国内的工业类型和中国有很多重合的产业,可以视为一个低配版的中国,如果印度全面取消关税,开放国内市场,其国内的工业产业必然会受到中国工业产品的冲击。而且参加RCEP,日本方面还要求印度开放和公开其国内数字资讯领域,针对印度目前高度管控的资讯领域来说,届时必然是脱光了跳舞,其资讯行业在中日韩三国的强势进场后,其国内品牌短时间根本没有招架之力。
当然从长远来看,加入RCEP对印度肯定是利大于弊,只是毕竟印度是多党执政,执政党必然很担心加入RCEP后,其短期对国内市场的冲击会影响其执政的地位。
反正,印度选择暂时不加入RCEP,有其考虑的因素,我们不应该强求别人现在就加入,应该持尊重的态度去看待。而且如今RCEP留了一条绿色通道给印度,让其可以随时加入,这也说明印度其实很有意愿加入这个协议的,只是目前介于各种原因无法参加,以后加入的可能性还是很大的。
印度拒绝加入全面区域经济关系协定,我不认为是在走单边主义路线,而是走保护国内经济路线。
事实情况是,印度虽然是个人口大国,却不是工业大国,农业强国。印度如果贸然加入RCEP,结果就是脆弱的民族工业受到各国绞杀,而脆弱的农业经济也会被各国镇压。在工业方面,印度目前工业体系主体还没有完全实现标准化自动化与智能化,手工业性质的家庭作坊虽然占有工业体系的一部分,当他国流水线上流水般质量稳定的工业商品,因为零关税大量涌进印度时,印度手工业体系将因此破产,几百万人因此失业,衣食无着。同时,在农业方面,东盟,日本,澳大利亚农业基本实行机械化生产,而印度还处于小农经济生产方式,这在成本方面就竞争不过机械化农业。大量因关税为零的农副产品涌进印度后,印度也无法招架。
一个十三亿人口的国家,如果无所事事,大量失业,那种引发严重的 社会 问题,街头暴动, 社会 冲突将层出不穷,现在落后生产力经济形态还能让人有口饭吃有喘气的机会,而一旦工业市场农业市场被打开国门,被外国占领,那就后患无穷。
有人会说,中国不是打开国门,参加RCEP吗?须知,中国打开国门有几种缓冲方式:
首先搞的是中外合资,以技术换市场,努力培养中国自己的民族企业。
其次,中国在开放前家庭手工业作坊式企业几乎很少,中国原先的国营集体企业都具有一定规模。
第三,中国开放市场是渐进性,走一步看一步,小步快走,而不是象现在RCEP一下子大开国门。中国开放市场之路已经走了三十多年,基本成熟。中国成为全球化的工业大国,完全能经受住RCEP的冲击。同时,由于中国是工业大国,利用RCEP有利于中国工业产品向协定国推销。
第四,中国的农业也基本实现了机械化,现在向智能化,科学化,企业化经营进军,所以,中国农业有一定抗冲击能力。
而印度达到中国这样工农业水平,还很遥远。就象大坝,中国筑就三峡大坝,无惧上游涌水冲击,而印度是土坝,一旦上游涌水来临,那必造成人亡坝毁的惨案。
所以,印度并不是只想搞单边主义,如果只想搞单边主义,印度就不会参加谈判七年之久了。但是,考虑到自身实力问题及巨大风险,印度还是打退堂鼓,关上大门,至少保证国家能够苟且偷生。
印度拒绝加入RCEP区域经济关系协定,与走单边主义路线应该没有关系。
印度野心虽说很大,但是,自己有几斤几两的自知之明还是有的。
走单边主义路线是一条永远也不会成功的绝路,他必须拥有挑战全世界的足够实力。且这种实力应该是全方位的,就算具备了这种实力,也不可能成功。
当今世界的美国就是如此,大搞单边主义,美国优先。如果再给特朗普四年时间连任总统,美国就会变成孤家寡人,他引以为傲的众多盟友,都会先后离他远去,或者与他保持距离。这就是国际关系的现实。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
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利益需要维护,印度也不例外。
印度政府之所以拒绝加入,RCEP区域经济合作协议,有许多因素存在。
〈一〉中国在RCEP区域经济合作协议中,是最大的经济体,有足够的实力和话语权。印度政府担心,被中国边缘化。
中国在世界上,拥有最发达的工业品生产能力,最完整的工业生产门类。没有哪个国家是其竞争对手,印度人担心,一旦加入RCEP协议,中国价廉物美各类工业品,会铺天盖地,不受控制进入印度市场。印度企业生产的产品,亳无招架之力,会有被中国产品淹没的危险。对印度制造业会造成毁灭性打击。不加入该协议,好像对印度有利。
〈二〉印度人凡事都爱与中国比较,总想赢过中国一筹,却总是事与愿违,有一颗伤不起的玻璃心在作怪,大有不想与中国人为舞,还企图在世界上孤立我国。因此意气用事,耍小孩子脾气,原本以为日本和澳大利亚,会与自己站在一起共进退的,没想到被人卖了,日本和澳大利亚都已签约,成为RCEP协议的正式一员,现在的印度后悔也来不及了。
〈三〉拒绝加入RCEP,应该与印度政府的执政能力和贪心有关。
作为印度总理的莫迪,没有成熟政治领导人的远见卓识,不能给印度在世界上一个准确的定位,总认为RCEP区域经济合作协议,没有了印度,就玩不转,协议签不成似的,因此,要求该协议为印度修改条款,以牺牲他国利益,为本国获取利益。这种无理要求,显然不会被其他国家接受。将自己拒之RCEP协议门槛之外。看似聪明,实则愚蠢至极,总想贪便宜,终将吃大亏。
我国的改革开放能有今天的成就,就是借加入世贸组织发展起来的。当初的欧美国家对我国设置层层阻碍,加入许多不平等条款,看似占尽便宜,不然也不会让我国加入。
结果怎样呢?明面上,我们确实吃亏不少,但是,我国通过自身的努力,不断的刻苦学习,发展成长,赶超先进的西方国家,成为了当今世界的东方巨人。这就验证了一句老话,吃亏是福。
全面区域经济关系协定已经签署了!目前的印度估计有很大程度的失落感,有一种茕茕孑立,形影相吊的感觉。 当然是把自己拒之门外,在走单边主义路线。
全面区域经济关系协定,简称RCEP,是一个区域性经济合作组织。 如果加入到这个组织,就可以在资金,技术,关税等方面相互扶持,减免,可以促进经济互补,对各成员国都有好处。
目前的RCEP共有15个国家组成,就是以东盟十国为基础,外加中国,日本,韩国,澳大利亚,新西兰这五个国家。也是东南亚周边的经济体。
在这些经济体当中,唯有印度没有加入进来。 是大家伙排斥印度吗?并不是,而是印度不想加入。
印度为什么不想加入呢?它当然有自己的考虑。在印度人看来,所以不加入RCEP,有两个方面的原因: 一方面,印度认为它不是该组织的倡导国,不会拥有较大的发言权,更不能起更大的主导作用。另一方面,认为如果加入了该组织,就会对本国的企业造成很大的冲击,将其视为洪水猛兽。
其实印度想多了。这就是一个单纯的区域性经济组织,谁加入这个组织谁受益,但是印度恰恰不这么想。在这个组织成立之初,许多国家都在全印度,希望他们能够进来,大家说了很多好话,印度反而变得更牛了。最后的结果就是,既然印度不听劝,那就算了吧!
如今,RCEP已经正式成立了,印度却站在门口外面,心里有一种酸酸的感觉,估计肠子都悔青了!这个世界离开谁,地球都是照样转。印度太把自己当成人物了。
有15个国家参加的“区域经济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协议”己经签订,却唯独少了印度,这很可惜。
如果印度加入,RCEP将涵盖35亿人口,GDP总量可达23万亿美元,占全球总量的1/3,所覆盖的区域也会成为世界最大的自由贸易区。
此前,印度一直是RCEP的积极参与者、支持者,但在今年11月份这个相关协议即将获得签署通过的关节点上,印度却与耍起了脾气,退出了RCEP。难怪,印度曾表示,凡是中国主导的有关协议,印度都将不会选择参与,这是其一,而真正的原因在于,印度认为,这样一份区域合作协议,它没有令人满意地解决印度的问题和关切,甚至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印度自身的产业发展,这是问题的关键所在。
印度一意孤行,想走单边主义路线是行不通的,放弃自由贸易的后果也是严重的,也根本承受不起。因为印度有13亿多人口,虽然人口多,市场大,但国内需求很难推动印度经济的持续增长,外国需求永远大于国内需求。
如今,一场世界流行大疫,扰乱了全球贸易秩序,全球正在加紧研究“后疫情时代”如何畅通自由贸易,尤其是怎样 探索 新的供应链,建立新的稳固联系,建设可以互利共赢的数十年的贸易基础设施。这样难得的时机,任何一个发展中国家失去了,都将后悔莫及,印度错过了吸引基础设施的机会,那将会丧失未来几年的增长机会。
“后疫情时代”,推动区域经济合作,促进经济共同发展,将会是世界各国的主旋律。
❹ 中国自贸区有几个分别在什么时候成立
目前有21个,2013年9月27日,国务院批复成立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2015年4月20日,国务院决定扩展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实施范围。2015年4月20日,国务院批复成立中国(广东)自由贸易试验区、中国(天津)自由贸易试验区、中国(福建)自由贸易试验区3个自贸区。
2017年3月31日,国务院批复成立中国(辽宁)自由贸易试验区、中国(浙江)自由贸易试验区、中国(河南)自由贸易试验区、中国(湖北)自由贸易试验区、中国(重庆)自由贸易试验区、中国(四川)自由贸易试验区、中国(陕西)自由贸易试验区7个自贸区。2018年10月16日,国务院批复同意设立中国(海南)自由贸易试验区。
2019年8月2日,国务院批复同意设立中国(山东)自由贸易试验区、中国(江苏)自由贸易试验区、中国(广西)自由贸易试验区、中国(河北)自由贸易试验区、中国(云南)自由贸易试验区、中国(黑龙江)自由贸易试验区。当代世界经济有两大显着特点:一是经济全球化,一是区域经济一体化。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很快。WTO的成员国基本上都与其它有关国家建立了自由贸易关系。中国和东盟成员都是发展中国家,经济实力有限,经济增长对外部市场的依赖度高,全球经济的变动会对其经济产生重大影响。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正是为应对经济全球化中的负面影响和应对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快速发展而应运而生。
1、与多边贸易体制相比,区域内国家易于就自由贸易区达成协议并产生实效。同时,现有的自由贸易区大多富有成效,也激发了更多国家参加自由贸易区。
2、就地区或邻近国家而言,自由贸易区有利于进一步发挥经贸合作的地缘优势。邻近国家间的自由贸易区具有人员往来与物流便利、语言文化相近、生活习惯类似等多种有利条件。因此,邻近国家和地区间具有更多的有利条件来扩大和加深经济合作以获得互利双赢的效果,其效果比参加多边贸易体系带来的利益要更明显一些。
3、在加入多边合作机制的同时,缔结自由贸易区有利于推动各成员国内的经济结构改革,从而可以借助更多外力来推进国内改革。
4、20世纪90年代一再发生的地区性经济危机的教训,也促使世界各国更加重视地区经济合作的制度化。1997年的东南亚经济危机证明,在同一地区国家之间,危机蔓延的速度往往更快,相互影响也更为强烈。因此,加强地区内经贸合作不仅有助于防范新的危机,而且也有助于世界经济的稳定发展。
❺ 印度人喜欢什么
1,印度人喜爱3、7、9数字。他们认为红色表示生命、活力、朝气和热烈,蓝色表示真诚。阳光似的黄色表示光辉壮丽。绿色责示和平、希望。紫色表示心境宁静。印度人在生活和服装色彩方面喜欢红、黄、蓝、绿、橙色及其他鲜艳的颜色。黑、白色和灰色,被视为消极的不受欢迎的颜色。不喜欢玫瑰花,在办公室和商业机关,写字台喜欢放在东北角或西南角。
2,在印度初次访问公司商号或政府机关,宜穿西服,并事先订约。约会,尽量按时赴约。印度商人善于钻营,急功近利,图方便,喜欢凭样交易,洽谈中应多出示样品,广为介绍经济实惠的品种。印度商人中,许多人在英美受过教育,因为这是表示关心友好的方式。在谈判时,切忌在印度人面前谈论印度的赤贫、庞大的军费及外援。
3,印度是个多民族的国家,信奉各种宗教,因此习俗也各不相同。印度教徒最忌在同一食盘里取食。素食者甚多,不吃牛奶。一般说来,等级越高,荤食越少,等级较低者才吃荤(羊肉)。印度人一般不喝酒、喜好喝茶,大部分喝奶茶。他们喝茶的方式是:把茶盛在盘子里,用舌头舔饮。
4,印度人吃饭大多使用盘子,千万注意,吃饭时,只准用右手递接食物,另别用左手。与印度人接触时,切忌用左手递东西给他。因为他们认为左手肮脏,右手干净。吃饭用右手抓取,不但吃米饭用手抓,就连稀粥也能用手抓人口中。在印度,除上洗手间外均不使用左手。伸左手就是对别人的侮辱,弄不好他们会把你用左手递的东西砸烂,盛怒之下,还可能臭驾你一通。
5,切莫抚摸小孩的头,在印度如摸小孩的头,对方一定翻脸。最容易引人误会的是,印度人平常表示同意或肯定的动作是摇摇头,或先把头稍微歪到左边,然后立刻恢复原状,表示“Yes”、“知道了”、“好的”,与我们点头表示差别很大,最易使人误会。
6,牛在印度是神圣的,称为"圣牛",牛奶更是圣洁之物。一般不用牛皮鞋和牛皮箱。
7,印度人的姓名是名在前,姓在后,女人结婚后改用丈夫的姓。男人通常只称呼姓,不称呼名;女人通常则只称呼名。印度人见面的礼节是双手合十。对妇女不可主动握手。印度人以玫瑰花环献给贵宾,宾主相互问好后将花环套在客人颈上。
❻ 印英自贸协定谈判疑遭挫折,双方为何都不愿意妥协
印度和英国自由贸易协定谈判出现问题,双方之所以都不愿意妥协是因为谈判主体内容与两方利益有关,印度不愿自家的技术工种移民到英国后是没有签证的,希望英方为他们办理临时签证。不过英方表示此事需要等国会商议后再定,并且希望加快英印自由贸易协议的谈判速度,减少自身在双边贸易上的损失。双方在这次谈判时都秉持着自身的要求不肯妥协,实际上也是利益均等所带来的直接后果。印度和英国在自由贸易上的合作双方均有一定的底牌,僵持也是必然。
尽管英国方面对实时谈判,尤其是在排灯节期限内是否可以成功完成协议签署尚未可知,但显然,英方并不愿意在印度移民问题和签证问题上有所妥协,相关官员表示,自己会在最后的期限内集中精力推动进展。双方战略家一致认为,如果在排灯节后的最后期限签署自由贸易协议,可能达成协议的目的性与全面性是相差甚远的,一些关键性的领域还需要进一步的讨论才可确定,这对于印度和英国来说都是一个难熬的过程,现在还处于艰难谈判期,双方均需要冷静理性对待。
❼ 如何评价因为看不到好处,印度暂时退出“印太经济框架”贸易领域谈判
由美国主导的新经济圈构想“印太经济框架”,14个成员国通过构架内贸易,供应链以及清洁能源和公平经济四大支柱作为合作的主要目标进行相关的谈判,在环境劳工,数字贸易和公共采购等方面各国之间没有达成广泛的共识,导致印度退出成为唯一不参加全部领域谈判的成员国,而印度之所以没有加入印太经济框架,则是由于印度的经济结构,随着印度GDP的不断增长,印度的贸易逆差逐渐增高,由于本身就有着巨大的逆差,而自由贸易签署相关的协议导致关税会再度降低,从而导致贸易顺差国顺差会进一步增大,而逆差也会进一步扩大,对于印度来说没有利益,这也就导致印度推出谈判。
❽ 中国与哪些国家签订了自由贸易协定
截止至2021年6月,我国已经和东盟、智利、巴基斯坦、新西兰、新加坡、秘鲁、哥斯达黎加、冰岛、瑞士、韩国、澳大利亚、马尔代夫、格鲁吉亚签订了自由贸易协定。
2005年11月18日中国和智利签署自由贸易协定。
2006年11月24日中国和巴基斯坦签署自由贸易协定。
2008年4月7日与新西兰的协定签署自由贸易协定,是我国与发达国家签署的第一个自由贸易协定。
2008年10月23日中国和新加坡签署自由贸易协定。
2008年11月19日中国和秘鲁签署自由贸易协定。
2013年4月15日中国和冰岛签署自由贸易协定,是我国与欧洲国家签署的第一个自由贸易协定。
2013年7月6日中国和瑞士签署中瑞自贸协定。是我国与欧洲大陆和世界经济20强国家达成的首个自贸协定。瑞方将对中方99.7%的出口立即实施零关税 中方将对瑞方84.2%的出口最终实施零关税。
2014年11月10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与韩国总统朴槿惠在北京举行会晤,双方共同确认中韩自贸区结束实质性谈判。
11月17日 中韩自贸区(FTA)谈判实质性谈判的结束有助于中日韩三国自贸区取得进展。2015年2月25日,中韩双方完成中韩自贸协定全部文本的草签,对协定内容进行了确认。至此,中韩自贸区谈判全部完成。
其他:2008年来华访问的澳大利亚总理陆克文不满意澳与中国签订自由贸易协定的进程有所滞后,他将敦促与中国加快谈判进展。此外,韩国新任总统李明博希望在5月访华时将自由贸易协定作为主要议题之一,他公开表示,东北亚国家应以中日韩为核心签署自由贸易协定。
东南亚国家联盟(Association of Southeast Asian Nations, 简称:东盟)和中国周一签署协定,双方拟于2010年前建立世界最大的自由贸易区。
2015年6月1日,中国商务部部长高虎城代表中国政府在首尔与韩国产业通商资源部长官尹相直共同签署了中韩自贸协定。
2015年6月17日,中国和澳大利亚签署自由贸易协定。
2015年11月30日,韩国会表决通过中韩自贸协定,成为迄今中国和外国达成的最大规模FTA。
2015年12月20日,中韩、中澳自贸协定正式生效并实施第一次降税以来,厦门同安检验检疫局共签发中韩原产地证4份、中澳原产地证19份,总计货值60万美元,为企业节省关税4.8万美元。
据介绍,2016年1月1日起,中韩、中澳自贸协定实施第二次降税,涉及的产品范围更广,企业受惠更多。另外,企业目前申请中韩、中澳原产地证全部免费。对于12月20日在运输途中的货物,中韩原产地证可于2016年3月19日之前申请补发,中澳原产地证可于2016年6月19日之前申请补发。
中国与格鲁吉亚自贸协定于2015年12月启动谈判,2017年5月签署,于2018年1月1日生效并实施。
2017年11月29日,中国与马尔代夫签订自由贸易协定。
自由贸易协定的法律方面
自由贸易区的形成被看作一个例外最惠国在(MFN)原则,世界贸易组织(WTO),因为偏好各方自由贸易区完全相互给予超越自己的入世承诺。
尽管 GATT 第 XXIV 条允许 WTO 成员建立自由贸易区或通过建立自由贸易区所需的临时协议,但关于自由贸易区或导致形成自由贸易区的临时协议有几个条件。 ——贸易区。
第一,自贸区各签约方在自贸区成立时适用的关税和其他规定,不得与非自贸区缔约方进行贸易。高于或比自由贸易区形成前同一签约方存在的相应关税和其他规定更高或更具限制性。
换句话说,建立自由贸易区以给予其成员优惠待遇在世贸组织法律下是合法的,但不允许自由贸易区的缔约方对非缔约方的待遇低于该区域建立前的待遇。第二十四条规定的第二个要求是,必须对自由贸易区内的几乎所有贸易消除关税和其他贸易壁垒。
形成自由贸易区的自由贸易协定一般不属于多边贸易体制的范围。然而,世贸组织成员在缔结新的自由贸易协定时必须通知秘书处,而且原则上自由贸易协定的文本须接受区域贸易协定委员会的审查。
尽管在自由贸易区内发生的争端不受世贸组织争端解决机构的诉讼,但“不能保证世贸组织专家组会遵守这些规定并拒绝在特定案件中行使管辖权”。
同样重要的是要注意,自由贸易协定是一种互惠协议,这是 GATT 第 24 条所允许的。鉴于有利于发展中国家和最不发达国家的自主贸易安排得到了1979 年关税及贸易总协定 (GATT) 签署国通过的关于发展中国家的差别和更优惠待遇、互惠和更充分参与的决定( “授权条款”)。
它是 WTO 普遍优惠制 (GSP) 的法律基础。自由贸易协定和优惠贸易安排(由世贸组织命名)都被视为对最惠国原则的克减。
以上内容参考网络-自由贸易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