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古印度的文化遗产有哪些
印度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遗存了大量的精美古建筑,目前印度共有36处世界文化遗产。
阿格拉古堡(Agra Fort)1983年被列入《世界遗产目录》,与泰姬陵隔河相望,但它有着比泰姬陵更为凄婉的故事。这里曾有过三位伟大的帝王阿克巴大帝、贾汗吉尔和沙贾汗,他们在城堡里度过充满传奇和荣耀、同时都有着浪漫忧伤的爱情故事的一生,更让人唏嘘的是他们都面临儿子背叛兄弟残杀的悲伤。阿格拉城堡的内、外两层城墙均为红砂岩建造,内部的宫殿最多时有500多座,白色大理石、彩色半宝石镶嵌让壮美平添了精致。
阿格拉古堡(Agra Fort)内修有一处亭子,它主要是为吸收来自亚穆纳河上的凉风而修建的。其他名胜包括渔宫、皇家浴室、宝光清真寺,还有妇女用品市场,在这里宫内的妇女可以买到丝绸、珠宝、织锦等商品。穿过慈特门是建于1568年的私人会客厅,这是国王会见王公贵族、国外使节的地方。
阿旃陀石窟群(Ajanta Caves)1983年被列入《世界遗产目录》,由29座佛教洞窟组成,是印度最辉煌的佛教艺术杰作。阿旃陀石窟开凿在Waghora河边的一个马掌形状的悬崖之上,从东到西依次编号为1-29,必看的有1号洞 - 巨大地释迦摩尼像、飞天仙女柱和佛传史雕;17号洞 – 大乘佛教修道院,有着许多保存良好的壁画;16号洞 – 壁画上绘有Sundari公主在获悉其丈夫即将出家的消息后晕倒在地情节。
阿旃陀石窟群第1号石窟建于7世纪,是大乘派佛教建筑的典范。窟内有一尊释迦牟尼雕像,高3米,从3个角度看有3个不同的神态:从正面观看似沉思,左面看似微笑,右面看又似庄严凝视。拱门和6根大柱上雕有飞天和仙女,刻画细腻精巧,形态优美。中间有一大厅,四周壁画上有500罗汉像,其貌各异,表情丰富。
阿旃陀石窟的建筑形式可分为两种:一种是支提洞,意为佛殿,是藏放舍利的塔庙;另一种为毗可罗洞,即僧房,是僧人居住、讲学、集会、修道的场所。佛殿顶部呈拱形,平面是马蹄形,殿中排列着数十根石柱,把殿分为内殿和中殿,内殿后部设有佛台。僧房是正方形,洞的正面有石柱,前方有走廊,中间为集会的场所,三面围以僧人的住房。这里共有29窟,9、10、19、26、29号窟为佛殿,其余均为僧房。
埃洛拉石窟群(Ellora Caves)位于马拉哈斯特拉邦奥兰加巴德市,建于公元4世纪中叶至11世纪,是古印度佛教、印度教和耆那教艺术的杰作。
埃洛拉石窟群先后共开凿了34座石窟寺庙,其中16座印度教寺庙、13座佛教寺庙、5座耆那教寺庙,其中最为着名的是第10窟,外观近似僧院窟,两壁雕出的石柱高约4米,柱顶横梁上刻有合土作施礼状那持花信女的雕像。窟内的舍利塔高约8米,直径约4米,四周遍雕面相庄重、脚踏莲花的佛像。正面约5米高的佛龛内有3米多高的佛陀坐像,两旁为恃莲花菩萨和密迹金刚菩萨侍平。
Ⅱ 古印度的阿旃陀壁画在印度本土绘画艺术上有哪些影响
阿旃陀石窟壁画对于印度本土绘画艺术和我国敦煌等地的石窟或寺庙壁画产生过巨大的影响。英国《伯林顿》杂志发表评论说,阿旃陀洞窟艺术“也许是亚洲最伟大的艺术奇迹”。
Ⅲ 印度早期的飞天有什么特点
“飞天”源于古印度,在古代印度的雕刻与绘画中有很多天人的形象,这对后来的佛教艺术产生了莫大的影响,以至于佛教中的“飞天”多数是成双成对的形象。
这种成对出现的“飞天”一般被认为是天龙八部中的乾达婆与紧那罗。他们为形影不离的夫妻,乾达婆为天歌神,紧那罗则为天乐神。我们通常所说的“飞天”是对乾达婆与紧那罗的合称,他们二人不仅相互混合、不分男女,而且职能亦合二为一。
“飞天”传入中土之后,从十六国开始至元末,经历了十几个朝代,历时近千年。在这千余年的历史长河中,由于时代的更迭、政权的转移、经济的发展、中西文化的交流等,使得“飞天”的形象、姿态、意境、风格等皆处于不断变化之中。
飞天介绍:
在佛教初传不久的魏晋南北朝时,曾经把壁画中的飞仙亦称为飞天,飞天、飞仙不分。后也随着佛教在中国的深入发展,佛教的飞天、飞仙在艺术形象上互相融合。
在中国的飞天多画在墓室壁画中,象征着墓室主人的灵魂能羽化升天。墓葬中和羽人一起出现的还有各类神仙。
Ⅳ 古印度创作于吠陀时期或还先于吠陀时期的岩画有哪些特点
在比姆贝特卡发现的巨幅岩画《骑马的人的行列与骑象的人》,气势恢弘,色彩绚烂,画面内容已经十分丰富。据考古推断,该画可能创作于吠陀时期或还先于吠陀时期。有些岩画的作者已经产生了原始的透视意识,在画母牛时还要捎带将其腹中的牛犊画出,画羚羊时竟然将其内脏也要表现出来。这样绘画表现手法在全世界都是十分罕见的。史前岩画是印度绘画的起源之处,也是印度壁画的前身。
Ⅳ 莫高窟壁画上有哪些民间故事莫高窟壁画有多么宏伟
莫高窟壁画上的民间故事:敦煌莫高窟的壁画内容丰富多样,除了佛像画(包含各种佛像、各种菩萨、天龙八部,有近千幅佛像说法图)、中华民族传统神话传说、因为信念佛家因此注资修建石窟的供养人肖像、花纹图案画等以外,剩余的则是关于佛教故事的壁画,其中又分成经变画和故事画两种。
其中经变画,顾名思义,由佛书内容演化而成,表现佛教经典因此称作“经变“。故事画乃是关键叙述佛教故事,将难懂晦涩的佛教经典词义用浅显易懂、一目了然的方式给群众收看,让他们在看的情况下,耳濡目染地接到佛经故事的影响,进而掌握佛家、信念佛家。
Ⅵ 壁画上的飞天,有的臂挎花篮,采摘鲜花;有的怀抱琵琶,轻拨银弦;有的倒悬身子,自天而降;有的彩带飘拂
你描述的这是敦煌的壁画,
由于不知道你要问什么,所以具体的从网络上给你摘下来
飞天,意为飞舞的天人。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天指苍穹,但也认为天有意志,称为天意。在佛教中,娑婆世界由多层次组成,有诸多天界的存在,如三十三天、兜率天等,这些天界的众生,中文翻译为天人,个别称为天神,常简称为天,飞天即此意。道教常称作天仙。在中文里,天人之王亦常省称为天,如“大梵天”、“功德天”等。飞天多画在佛教石窟壁画中。飞天是歌神乾闼婆和乐神紧那罗的化身,原是古印度神话中的歌舞神和娱乐神,他们是一对夫妻,后被佛教吸收为天龙八部众神之内。
飞天,一个古老而又现代名词。它包括古代飞天和现代飞天。古代飞天是甘肃敦煌莫高窟的名片,是敦煌艺术的标志,是不朽的艺术品。只要看到优美的飞天,人们就会想到敦煌莫高窟艺术。 敦煌莫高窟492个洞窟中,几乎每一窟都有飞天。总计4500余身,其数量之多,可以说是全世界和中国佛教石窟寺庙中,保存飞天最多的石窟。 而现代飞天,所指的就是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的神舟系列运载火箭,现代飞天,是现代人的骄傲和自豪,因为它象征着我们祖国的伟大和富强,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体现。生在飞天的故乡,长在飞天的故乡,乃是飞天人的骄傲和自豪。飞天,让世界了解飞天,让飞天的故乡走向世界。 道教中把羽化升天的神话人物称为“仙”,如“领先仙”、“天仙”、“赤脚大仙”等,把能在空中飞行的天神称为飞仙。宋〈太平御览〉卷622引〈天仙品〉中云:“飞行云中,神化轻举,以为天仙,亦云飞仙。”
Ⅶ 敦煌壁画中有一只神奇的鹿拥有九种毛色,它有着怎样的传说呢
在敦煌莫高窟第257窟的石壁上,用连环画的形式描绘了一个故事,故事的主人公是一只鹿,头上长着一对雪白的角,身上的毛斑斓美丽,有九种颜色,这只鹿就叫作九色鹿。
总结:佛经故事是敦煌壁画题材的一大来源,而敦煌壁画中最广为人知的当属飞天了。飞天就是飞舞在天空中的仙人,虽然它的原型是佛教中散发香气和掌管乐舞的天神,但传到中国后,又与道教中的飞仙相结合,逐渐演化成具有中国特色的艺术形象。
早期的飞天其实并不怎么好看,大嘴大耳,身材又粗又短,有鲜明的西域风格,发展到了唐代,飞天的造型逐渐变成人们熟知的美女形象。壁画中,在佛祖的四周,飞天通常脚踏祥云,手捧鲜花,在空中往来穿梭,每一个都面容姣好,身材曼妙,衣裙和舞带随风飘飘。现在,飞天已经成为敦煌以及敦煌艺术的一个重要象征。
Ⅷ 古印度至今又多少年历史,有什么有名的建筑
从哈拉巴文明起算,至少4300年历史,着名建筑如下:
1、泰姬陵(Taj Mahal ),是印度知名度最高的古迹之一,世界文化遗产,被评选为“世界新七大奇迹”。
2、阿姆利则金庙是印度锡克教的最大一个寺庙,位于印度边境城市阿姆利则市中心,整座金庙的建造共耗费750公斤黄金。这座被誉为“锡克教圣冠上的宝石”的建筑,风格典雅,造型优美,既有伊斯兰教建筑的肃穆庄重,又有印度教建筑的绚丽璀璨。
3、阿旃陀石窟,在绵延550多米的阿旃陀石窟里,大量的雕刻和壁画表现了佛教艺术历史以及古印度人民生活和帝王宫廷生活的画面。1983年,被指定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
4、莲花庙,又名巴哈伊寺,这座由白色大理石建造而成的建筑,以其壮观美丽着称,早已成为印度人的骄傲。作为德里独一无二的标志性建筑,其巧妙设计成为这座寺庙的最大看点,莲花庙以其独特的魅力,多年来,以大海般的胸怀,每年吸引着成千上万慕名而来的游客。
5、琥珀堡位于斋浦尔城郊的一座小山上,是印度古代藩王的都城, 建于1592年。游客可骑大象上山参观。由于城堡建在一座叫琥珀的小山上,故称之为琥珀堡。
6、甘地陵,位于新德里东郊朱木拿河畔,是印度国父“圣雄”甘地的陵墓。陵园呈凹形,在陵园正中,静卧着一座黑色大理石陵墓,它是一个普通的正方形平台的样子,高约1米,长宽约3米。
Ⅸ 各民族的图腾都有哪些
图腾日历:有鸟历、兽历、水历、木历等。而汉族的干支历则极为出名,至少从唐代开始便载于黄历中。
汉族: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猪
蒙古族: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猪
哈萨克族: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猪
维吾尔族:鼠、牛、虎、兔、鱼、蛇、马、羊、猴、鸡、狗、猪
傣族:象、牛、虎、鼠、龙、蛇、马、蚁、猿、鸡、狗、猪
贵西彝族:龙、凤、马、蚁、人、鸡、狗、猪、雀、牛、虎、蛇
哀牢山彝族:虎、兔、穿山甲、蛇、马、羊、猴、鸡、狗、猪、鼠、牛
海南通什毛道村黎族:鼠、牛、虫、兔、龙、鱼、肉、人、猴、鸡、狗、猪
古印度:鼠、牛、狮、兔、龙、蛇、马、羊、猴、鸡、狗、猪
古巴比伦:猫、犬、蛇、蜣螂、驴、狮、公羊、公牛、隼、猴、鳄、红鹤
古埃及:牦牛、山羊、狮、驴、蟹、蛇、狗、猫、鳄、红鹤、猿、鹰
各地图腾
中国---龙
俄罗斯---熊
印度尼西亚---迦楼罗神鸟
美国---白头鹰
韩国/朝鲜---木槿
蒙古---苍狼白鹿
新加坡---狮子
马来西亚---马来虎
泰国---大鹏
老挝---亚洲象
缅甸---圣狮
斯里兰卡---狮子
孟加拉国---睡莲
印度---狮子石刻
尼泊尔---黄牛
乌兹别克斯坦---凤凰
哈萨克斯坦---飞马
吉尔吉斯---雄鹰
土库曼斯坦---阿尔哈捷金马
叙利亚, 埃及, 利比亚---萨拉丁神鹰
苏丹---沙漠鹭鹰
阿曼---阿拉伯刀
黎巴嫩---雪松
沙特, 巴林---椰枣树
阿联酋, 科威特---隼
也门---鹰
罗马---狼
Ⅹ 藏族寺院的门顶常有的梵文图形、图腾叫什么寓意是什么
在藏传佛教寺院的建筑檐枋的彩画上,天花板图案上,门框上和大大小小法器上到处都可以看到六个梵文或藏文的六字真言,这是藏传佛教最尊崇的咒语之一,读音为嗡、嘛、呢、叭、咪、吽。据说是佛教秘密莲花部之根本真言,莲花生大师认为,如果一个人经常诵念此真言,就可以救度自己。藏传佛教认为六字真言为一切万物的根源,人们反复念诵,可以消灾积德、功德圆满。对六字真言的诠释颇多,主要有如下几种:
(一)藏传佛教经典记载,六字真言中的“嗡”表示佛部心,真言发语词。念“嗡”字时,自己的身、语、意三业要应于佛的身、语、意,与佛成为一体,除去无道生死之苦,才能获得成就;它代表布施波罗密,以慈悲之心布施众生,总摄诸佛法身,恳请灌顶、加持。“嘛呢”,意为“如意宝或珍宝”,表示宝部心,据说此宝出自龙王脑中,若得此宝珠,入海能无宝不聚,上山能无珍不得,故又名“聚宝”,它能满足一切愿望,除去阿修罗战争之苦与人道生老病死之苦,分别代表六度中的忍辱波罗密多和持戒小波罗密多。如说:“无有瞋患薄伽佛,天乐圆满受用身,恳请灌顶垂加持;”“无有烦恼薄伽梵,三身顿成变化身,恳请灌顶垂伽持。“叭咪”意为“莲花”,表示莲花部心,以此比喻法性如莲花一样纯洁无暇,它能除畜生道劳役之苦和饿鬼道饥渴之苦,分别代表禅定波罗密多和精进波罗密多。“吽”表示金刚部心,祈愿成就的意思,意谓只有依靠佛的力量,才能除诸苦,获得“正觉”,成就一切,普渡众生而成佛,最后达到成佛的愿望,它能除地狱道寒热之苦,代表六度中的般若波罗密多。藏传佛教把这六个字看作是经典的根源,主张信徒循环往复持诵思维,念念不忘,认为这样才能积功德,功德圆满可以解脱。
(二)藏传佛教萨迦派大师索南坚赞在《六字明功德颂》中记载:“嗡”能消除天界生死苦,“嘛”能消除非天斗争苦,“呢”能消除人间生老病死苦,“叭”能消除畜生役使苦,“咪”能消除饿鬼饥渴苦,“吽”能消除冷热地狱苦。诸佛密乘咒,诸法集精英,众生现祥瑞,灌顶六字明,诸佛心灌顶,今当与汝授,诸佛皆集会,灌顶明王咒。“嗡”施到彼岸,无悭世至尊,诸佛集法身,乞加持灌顶!“嘛”忍到彼岸,无怒世至尊,大乐受用身,乞加持灌顶!“呢”戒到彼岸,无垢世至尊,三身成化身,乞加持灌顶!“叭”定到彼岸,无乱世至尊,所知一切身,乞加持灌顶!“咪”勤到彼岸,无懈世至尊,智慈普利语,乞加持灌顶!“吽”慧到彼岸,集事世至尊,威力总摄意,乞加持灌顶!法语六字金刚声,诸佛如来皆加持,法藏精要至无上,乞求灌顶并加持。
(三)在《藏语系佛教念诵集》云:“嗡”具五智慧,“嘛”遍一切慈,“呢”引导六众,“叭”息一切苦,“咪”梵众苦厄,“吽”聚诸功德。六字被加持,雪域众有情,愿往解脱道!诸佛悉加持,最精密要藏,福利来源处,成就的根本,往生善趣阶,禁闭恶趣门。
(四)松赞干布在《嘛呢教言集》中,阐述了六字真言的多种修持方法和深刻含义。说六字真言中的六字代表度脱六道众生,破除六种烦恼,修六般若行,获得六种佛身,生出六种智慧等。
(五)广泛流传于藏传佛教的六字真言,系直接由密教而来。六字真言原是在印度的一句祷祝词,被婆罗门教和印度教继承下来,便为密教所吸取。作为密教的诵咒,辗转流播,其古意渐渐为人淡忘。六字真言的首尾“嗡”、“吽”两字为虚词,中间的嘛呢、叭咪为实词。梵文原音读为“嗡、嘛呢、叭咪、吽!”在印度古文化中具有“神圣“和“吉祥”的意思。“嘛呢”汉译“摩尼”,梵文原意为“宝珠”;“叭、咪”意为“红莲花”。由此,我们将六字真言按梵文原意汉译为“神圣呵!红莲花上的宝珠,吉祥!”。还认为藏传佛教文化中,不仅引进了印度密教的六字真言,同时也引进了密教的“红莲花上的宝珠”图案,其形象很生动,往往作为佛堂的壁画装饰。还对“红莲花上的宝珠”图案的造型,内容及象征意义作了独特的研究。也有认为六字真言象征“具足佛身,佛智的观世音关照”。
藏传佛教信徒们常念六字真言,恰如内地佛教徒常念“南无阿弥陀佛”。在藏区,六字真言几乎无人不知,无人不念的地步。不少人在六字真言的诵颂中降生,并伴随一生,最后又在六字真言的诵颂中离世。六字真言几乎伴随着广大信教僧俗的悠悠人生,在藏区,人们到处可以看到六字真言的字迹,六字真言印于经幡,飘扬在高山峻岭,江河湖畔和牧帐及屋顶,路旁“嘛呢”堆的石头上刻的也是六字真言,山崖上铭刻着六字真言,日积月累形成壮观的高原嘛呢石刻,成为高原靓丽的奇观。在藏传佛教寺院佛堂佛殿的四周都有无数个内装六字真言的嘛呢转轮,有些藏家百姓门道两侧排列着嘛呢经轮,小到信徒们手里拿的转经筒上刻的也是六字真言,大到一间房子大小的转经轮上刻的也是六字真言。千百年来,六字真言是人们祈求幸福的祷词,藏族僧俗用此简短的真言,祈求幸福,驱逐烦恼,净化心灵。藏传佛教徒对六字真言尊崇之深厚,信仰之虔诚,非同寻常。
普通世俗百姓和信教徒相信,转一次“嘛呢轮”就相当于念了一遍六字真言。在一个大的转经筒里,也须印有数百万条六字真言。常念它可以免入地狱遭受六道轮回之苦,死后才能升入天堂“极乐世界”。他们虔诚的颂念这六字真言,并相信这六个字符会产生一种神力,会赐给人好运。咒语是建立在声音的力量之上的,认为声音会产生力量,它必会变微粒,进而产生或摧毁一些事物。正如在高山圣湖边,你粗暴的吼声会招致暴雨,冰雹的惩罚一样灵验。因此藏族世俗信徒成年累月的念诵六字真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