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印度资讯 > 印度神怎么来的

印度神怎么来的

发布时间:2023-01-15 13:27:47

‘壹’ 印度太阳神节的由来

印度太阳神节的由来:

太阳神苏里耶,是印度神话中主要的太阳神,他是天父神特尤斯之子,宗教艺术中他被描画成拥有金色的毛发和手臂,乘坐着由七匹马拉动的战车,这七匹马象征了所有七种查克拉。他从梵天身体的一部分中诞生。苏里耶也有不少的子女,其中以九子因陀罗和十子毗湿奴最为出色。因陀罗在后来成为天帝,娶了最美丽的女神舍质为天后。

苏里耶被尊重为神圣的活力给予者,他激发凡人的理解力,呼风唤雨,支配运动与静止的一切,甚至其他众神。他自己则按照固定的规律运行,他支缚住天地,使其以永久稳固。他是地上第一个献祭的人,把火种赐予人类,因此像天帝因陀罗和火神阿耆尼一样,被视为吠陀时期最重要的神。佛教将他列为十二天之一,即日天。

‘贰’ 印度神话的历史渊源

公元前1500年至前600年左右,《吠陀经》问世,这是印欧语系诸民族中最为古老的一部文学着作,全部是祭祀用的圣歌和祷词。在其中,印度神话初次较为系统的组合起来。吠陀神话里所描述的最大的神是因陀罗,他是天帝,众神之首。据记载,因陀罗原本是带领雅利安人入侵印度的英雄,死后成为神,其神格化可以看作是吠陀诗人对于权利的一种附会。与它相关的注解文献有《梵书》、《森林书》、《奥义书》。吠陀神话中歌颂的主神是天帝因陀罗,以及水神伐楼那、死神阎摩、风神伐由等司掌自然的大神。吠陀文化后期,印度产生了婆罗门教,种姓制度的出现是其权力更为集中的一个体现。
公元前六世纪左右,在各方面快速发展的印度进入列国时代,经济发展、战争频繁、思辨深邃,是这个时代的三大特征。,这一时期,宗教方面,出现了耆那教,其艺术和哲学价值也是最高的。印度神话对佛教影响也非常大,佛教的神除了释迦牟尼、几个弟子、几个罗汉之外,观音借鉴了双马童、弥勒借鉴了密多罗、毗卢遮那最初是某阿修罗王的名字、各种明王来自湿婆的愤怒相、阎罗王是阎摩、四大天王来自印度的四方护法神(惧毗罗、伐楼拿等)、韦驮是卡尔提克亚、吉祥天是罗乞什。其中印度神话最着名的要算《罗摩衍那》和《摩柯婆罗多》。这是两篇非常庞大的诗史,限于篇幅就不详细介绍了。《摩柯婆罗多》中最有名则是鼎鼎大名的人类英雄黑天。对印度神话感兴趣的朋友有机会可以找这两本书的翻译版来看看。
其实与印度神话相关的书籍还很多。其中最着名的要算往世书系列。通常,往世书分为十八大往世书与十八小往世书。这些书应该算是众神的个人传记和专题介绍,比如《梵天往世书》、《毗湿奴往世书》、《湿婆往世书》、《大鹏往世书》等等。

‘叁’ 为什么佛教造像中出现了印度神

这叫做融合,大乘佛教和密宗佛教时期,几乎接受了所有的印度教神祗,成为了佛教的护法神,没有什么奇怪的,佛教到了中国,一样也是不停地融合,明清以后的寺庙经常出现关圣帝君的塑像,还不是附会为伽蓝菩萨;

‘肆’ 印度神灵的介绍

印度神灵基本上可以分五类:第一类是印度教崇拜的主要对象。第二类是各种人格化的自然之神。第三类是各种人格化的动植物。第四类是被神化的祖先、英雄和各种精灵。第五类是对生殖力的崇拜。

‘伍’ 印度猴神哈努曼(神猴哈努曼又是什么来头)

上天入地、呼风唤雨、72变无所不能的石猴儿“齐天大圣”孙悟空,陪伴着许多小朋友恣意潇洒、快乐消暑,幸福生活每一天,好不惬意!

可自从突然遇到世界名着印度史诗《罗摩衍那》后,心里却犯开了迷糊:怎么竟然还有一个什么名叫哈努曼的神猴?而且这个猴子竟能够挑战堂堂孙大圣的影响和地位?我们来一起看看他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存在?
印度神猴哈奴曼到底是个什么鬼?
神猴哈奴曼,为印度神话人物形象,出自《罗摩衍那》。他是风神和被贬入人间为猴的天宫歌女之子,刚出生时便力大无穷,连天神之王因陀罗都无法和他在力量上匹敌。后来三主神之一的大梵天收他学艺,练成了无上神通,并且吃了龙珠之粉,成为不死不灭之身,武器是一根棒子。

印度心灵的镜子《罗摩衍那》是印度乃至世界文学史上最着名的长篇史诗。

为帮助罗摩王子拯救被楞加岛上的十头魔王罗波那夺去的妻子——大地美女悉多,神猴哈努曼帅猴兵猴将,在众神协助下,帮助罗摩王子最终击败罗波那。

罗波那得大梵天传法,天神妖魔皆无法杀死他,唯有凡人才行。故此保护神毗湿奴化身罗摩王子下界前来诛杀此魔头。

此战之后,哈努曼得大梵天做媒,娶美丽的荷花仙女为妻,生下一男一女。

儿子和哈努曼一样,乃是法力无边的神猴,武器也是一根棍子。女儿继承了母亲的美丽,又从小得到月亮女神的加护,是一位美丽的女神,但是也有不逊于父兄的勇武。

到后来,毗湿奴为了除去人间暴君化身黑天下凡,神猴哈努曼得到大梵天指示,再次出山。
哈努曼与孙悟空有何相干?
且看关于孙悟空原型的争论——

第一种观点:唐代高僧“释悟空”说。释悟空的俗家姓名叫车奉朝,公元751年随张光韬出使西域,因病在犍陀罗国出家,公元789年回到京师。释悟空较玄奘晚了40多年,回来时在西域从事翻译和传教活动多年,留下了许多事迹和传说。

第二种观点:“石磐陀”说,认为孙悟空的现实原型为《三藏法师传》所载玄奘西行最困难时所收的徒弟、甘肃人石磐陀,石磐陀是胡人,当时人称“胡僧”,在唐僧取经中所起的作用与孙悟空相似,而且胡僧与“猢狲”音近。

第三种观点:鲁迅认为孙悟空源自涡水神无支祁。

第四种观点:胡适认为其原型是印度神猴哈奴曼。陈寅恪经过论证,赞同胡适观点。

根据第四种观点,悟空不空,其来有自。印度神猴哈努曼可能就是悟空的前身。 胡适认为《西游记》的美猴王孙悟空原型就是取自哈奴曼,他说:“我总疑心这个神通广大的猴子不是国货,乃是一件从印度进口的。也许连无支祁的神话也是受了印度影响而仿造的。”又说,“我依着钢和泰博士的指引,在印度最古的记事诗《拉麻传》里寻得一个哈奴曼,大概可以算是齐天大圣的背影了”随着印度佛教东传中国,《罗摩衍那》记载的“楞伽城大战”中大闹无忧园的情节,就被改编成《西游记》中孙悟空大闹天宫的故事。陈寅恪与季羡林皆同意此说法。 胡适和大学神陈寅恪的论证在此就不再赘述。
悟空与哈努曼的共性与不同
一、都是猴身神化的形象

都来历不凡:悟空是得天地之造化的千年灵石中蹦出来的神奇石猴,是猿类近亲,几乎没有尾巴,《西游记》中吴承恩勉强三次提到尾巴时,尾巴也不过是个累赘;而哈努曼的尾巴却很长大,其作用很大,近似于悟空的拿手武器金箍棒。哈奴曼在另一印度史诗《摩诃婆罗多》中亦有提及。据说,在班度族兄弟被逐期间,怖军(Bhima)一次在林中与哈奴曼相遇。神猴的长尾正好挡住他的去路。他用尽全力,仍未能将他的长尾挪动分毫。

都形象奇特:悟空的美猴王形象就不说了,深得小朋友们欢喜;印度教神话人物,印度史诗《罗摩衍那》的神猴哈努曼,拥有四张脸和八只手和一条长尾巴。

都神通广大、都是为人喜欢的英雄:悟空的大闹天宫、九九八十一难除妖降魔与哈努曼的英雄传奇一样精彩:哈努曼随罗摩去寻妻。哈奴曼勇敢机敏,能腾云驾雾,火烧楞伽宫,盗仙草,终于帮助罗摩征服了强敌,救出悉多。神猴哈奴曼的故事是印度神话中的精品,哈奴曼不仅在印度家喻户晓,而且在东南亚各国人民的心中亦敬他为英雄。‘哈奴曼可飞腾于空中,其面容和身躯可随意变化,能移山倒海。又说,哈奴曼面如红宝石,毛色金黄,身躯高大,尾奇长,吼声如雷,力大无比,可移动山岳,可捕捉行云。据说,哈奴曼刚出生时,见到太阳,以为可食,便一把抓到手中。为了使太阳免遭不测,因陀罗(Indra)急忙以雷霆击哈奴曼之颚。哈奴曼因而又被称为“其颚被击者”。拥有四张脸和八只手,解救阿逾陀国王子罗摩(Rama)之妻悉多(Sita),与罗刹恶魔罗波那(Ravana)大战。 他聪明非凡,力能排山倒海,善于腾云驾雾,变幻形象和多次救助罗摩王子,是智慧和力量的化身。

都以神化之猴的神通广大来表达人类的观点和愿望,托猴言志。

二、形象塑造有区别

悟空大闹天宫表现的是人类童年时期无所畏惧、敢于挑战、天不怕地不怕、人定胜天积极的不屈精神,

而哈努曼的形象哈奴曼对于各天神向来十分遵从,服从各天神的命令,是个典型的虔诚教徒。哈奴曼对于三大神都是十分的尊敬。哈奴曼是风神之子,他出世就有着其不凡的经历,哈奴曼得道于始祖大梵天的真传,专为天地冥三界除恶扬善。他的武器虎头如意金棍在锄妖铲魔、扶正祛邪中立下了赫赫功劳,其来历与去向既令人称奇,也使人迷惑不解。

哈奴曼从小苦练功夫的精神感动了各路神仙,在众天神赐予他神力,他的功夫与法力举世无双,天地三界中任何妖魔鬼怪都无法与他匹敌,尤其是他的智慧,在正义与勇武的糅合下产生的巨大力量,任何艰难险阻都阻挡不了他。罗摩率领猴子军进军楞伽岛,哈奴曼杀死十头魔王罗波那,救出罗摩的爱妻悉多……全都是他的智慧、勇力、正义所取得的成果。 哈奴曼具有无边的法力和变幻莫测的本领。他一手能擎山。一步能跨海,还能把太阳神挟在腋下,他几次救罗摩兄弟生命和拔山倒河的故事令人感叹不已;

他善恶分明,扶正祛邪,除妖灭怪。神猴哈努曼,便是长尾叶猴的化身。传说神猴哈努曼为印度人民除暴安良立过大功,所以被奉为神,受到敬重。

哈奴曼面斥罗波那,拘禁太阳神,都是有原因的,罗波那在印度神话里是邪恶的象征,并不属于天神系,跟中国妖魔鬼怪是一样的,不能说哈奴曼藐视权威。他拘禁太阳神,是为了救罗摩的弟弟,罗摩就是印度三大神中毗湿奴的化身,地位特别高,毗湿奴在印度的地位跟中国的玉皇大帝地位差不多,哈奴曼是不得已才拘禁太阳神,事后,哈奴曼忠诚地向太阳神道歉。

这要是换成孙悟空,会向天神道歉吗?不见得吧。哈奴曼对于三大神都是十分的尊敬,不敢乱言,甚至为了向毗湿奴(罗摩)宣誓忠心,撕开自己的胸口来表忠诚,这动作在印度很多关于哈奴曼的雕像都可见到。哈奴曼是天生就对天神十分尊敬,服从各天神的权威;而孙悟空是骨子里带有反意,向来藐视天神的权威,对服从毫无兴趣。哈奴曼是印度教的宣传标志,讲究的是阶级地位,也就是服从婆罗门制(相当于中国的世家统治)。而孙悟空身上则是带着道,佛,儒三教思想与一身加上他骨子里的斗争精神,追求自由,不讲究服从。

三,悟空单身,始终未婚,是个虔诚“和尚”;而哈努曼则有美丽的妻子和儿子的繁衍传承。

酷热的暑假里,有了哈努曼和孙悟空,童年的假期无疑会更加有趣、更加精彩!让我们一起在中外文化经典中共享神话故事的乐趣!

‘陆’ 为什么佛教造像出现印度神

佛教的造像本来就都是印度神呀?佛教发展到密教时期,基本上将印度教的神仙通通手边为护法神,那么出现佛教版的印度教神就很正常了;

‘柒’ 印度的神仙体系是怎样的

印度神很多,没有成型的体系。因为印度人认为神是你的心中的信仰,只要你信,哪怕是自己编造的都可以成为是神。印度教中最主要的三个神分别创造之神梵天、保护之神毗湿奴和生殖与毁灭之神湿婆。另外湿婆被认为是力量最强大的神。

‘捌’ 关于印度神像历史传说有那些说法

你说的应该是象神——迦涅沙,他是湿婆神的儿子,是印度的大众之神。

印度有三大神:
梵天大神,它是创造之神,但现在它的地位已没落。
毗湿奴,守护之神,相传有十个化身,这就有十个传说。
湿婆神,毁灭之神。

‘玖’ 古印度的神话

印度神话的形成与其本身的历史关系密切。大约公元前3000年左右,印度河流域出现文明,公元前2000年左右,一支南迁的雅利安人侵入印度,经过无数次战争后,他们的势力从印度河流域进入恒河流域,并大肆奴役当地的土着人,至此,印度河流域的土着文明遭到破坏以及改变。

公元前1500年至前600年左右,《吠陀经》问世,这是印欧语系诸民族中最为古老的一部文学着作,在其中,印度神话初次较为系统的组合起来。吠陀神话里所描述的最大的神是因陀罗,他是天帝,众神之首。据记载,因陀罗原本是带领雅利安人入侵印度的英雄,死后成为神,其神格化可以看作是吠陀诗人对于权利的一种附会。吠陀文化后期,印度产生了婆罗门教,种姓制度的出现是其权力更为集中的一个体现。

公元前六世纪左右,在各方面快速发展的印度进入列国时代,这一时期,旧的神话不断被编辑,新的神话又不断产生,宗教方面,出现了佛教与耆那教,而这两大教派又各自繁衍着不同的神话。

公元前四世纪之前,印度最大的两部史诗出现——《罗摩衍那》和《摩诃婆罗多》,在这里,因陀罗等神的地位被削弱,印度神话基本上恢复了其最初的体系。

[编辑] 吠陀神话中主要的神
因陀罗:天帝。 因陀罗(梵语:इन्द्र,Indra),佛教古籍翻译为“帝释天”,别名是zakra,意思为“最胜、最优秀、最优越、征服”,印度教吠陀经籍所载众神之首。此神好战,本是雅利安人共同尊奉的神明,对它的信仰随雅利安人进入印度,曾一度是诸神的领袖、雷神和战神,空界的主宰。

他的妻子在《梨俱吠陀》称为散脂,对他的信仰在后吠陀时期逐渐地弱化。对于因陀罗是否是一个曾经真实存在的人物,学术界尚有争议。

在《梨俱吠陀》中是出现最多的神之一,出现次数仅次于阿耆尼。

[编辑] 因陀罗与弗栗多
他征服人间和魔界无数敌手,降服太阳、杀死延续季风雨的天龙弗栗多。在《梨俱吠陀》1.32记载了因陀罗最广为人知的故事:他与弗栗多的决斗(vRtrahatya)。传说巨蛇弗栗多阻挡了地下的水流出来,导致严重的旱灾。因陀罗喝了三大杯祭礼中所奠苏摩酒来提高其战斗能力,准备与巨蛇交战,并用金刚杵(雷电)杀死了弗栗多和它母亲Danu,释放了被堵住的水流。他的盟友有驾云降雨的楼陀罗(或摩录多〔Marut〕)、双马童以及毗湿奴。

在北欧神话和祆教中可以找到类似的故事。神话比较学家普遍认为,在《波斯古经》的三头龙A Dahaka被名教Thraetaona的勇士所杀的故事,与因陀罗与弗栗多的情节相结合,必是雅利安人原始文化的一部分。
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5/51/Bangkok_Wat_Arun_Phra_Prang_Indra_Erawan.jpg
泰国郑王寺中央塔上的因陀罗像

阿耆尼:火神。 阿耆尼,即火天,是吠陀教及印度教的火神,阿耆尼——अग्नि本身即是梵文“火焰”的名词,与拉丁语的火焰—-“ignis”是同源词(及与英文动词着火“ignite”同根)。阿耆尼作为火的神格化象征了火焰永恒不朽的奇迹,古印度人就相信供奉给阿耆尼(火)的祭品会被净化及传达到其他神祗, 亦令阿耆尼带有净化和送信者的角色。阿耆尼是典型经历了三相神(梵天、毗湿奴及湿婆)信仰的兴起,但对自然界信仰(原提婆族)仍然保留了一定知名度的神只。现今印度教还存在的火祭司—-“Agnihotr”,其职责是负责监察其崇拜者。
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f/fe/Agni_god_of_fire.jpg
阿耆尼/火天

伐楼那:水神。 早于吠陀时期,伐楼拿是天空,雨水及天海之神,他亦是掌管法规与阴间的神,是《梨俱吠陀》中记载最突出的阿修罗神,阿迭多(Aditya)众多神之首。他的名字可能起源于原始印欧语的词根wer-或wel-,表示“遮盖”(可参考另一印度教神只弗栗多)。

[编辑] 吠陀及其他角色
作为阿迭多的代表,伐楼拿具有作为太阳神的职能。但作为最重要的阿修罗神,他更倾向管理道德及社会的事务[1]。他的形象经常与另一位阿修罗神密特拉连结成对偶神合称“密特拉伐楼拿”(或两者前后对调),是天则梨多(rta)的最高守护神。《梨俱吠陀》中伐楼拿更曾经与因陀罗成对合称为“因陀罗伐楼拿”。作为天空神,伐楼拿更趋向支配天空黑暗的一半如被认为降落自“天海”的雨水及因为太阳由西行进回东方做成的夜晚现象。

经典阿闼婆吠陀记载,伐楼拿是全知神,说谎的人不能逃出他的罗网,星星是他的千眼密探,监视人类的一举一动[2]。尽管经典《梨俱吠陀》中伐楼拿的登场次数远不如因陀罗,但这不代表他在早期的吠陀社会的重要性不及因陀罗,这是因为《梨俱吠陀》的叙述焦点是主要集中在火焰(阿耆尼‎)及苏摩酒仪式上,苏摩又与因陀罗有着紧密的关系而导致。原本《梨俱吠陀》给伐楼拿和密特拉的身分都是阿修罗神族,如5.63.3,但他们随后又被安排进提婆族的体系中,如7.60.12,这一点很有可能是暗示了阿修罗一词在后期是带有负面含意的开端。在自身职能不断被其他神只分割,伐楼拿最后下降为单纯的水神(包括海洋与河流)及溺水者灵魂的守护神,伴随着那伽族成为镇守西方方位护法。

晚期的美术画作中,伐楼拿被描画成月神,长着黄皮肤穿着金色盔甲,手握蛇皮制的套索羂索,骑乘海兽摩羯。

[编辑] 琐罗亚斯德教
伐楼拿的名字实际上并不见于祆教的波斯古经或祆教巴勒维的文献中。自1900年代中叶以来印伊的研究员尝试从伐楼拿与密特拉的关系寻找伐楼拿出现于祆教的可能性,但当中有许多的理论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反驳。其中祛邪典(Vendidad)1.17记载了一个被称作“Varena”4角14层的世界,当中住满了魔鬼和非亚利安裔的野蛮人(祛邪典7.10),这些描写都与吠陀的伐楼拿形象相差甚远。

有一个比较广泛接受的理论认为吠陀伐楼拿是产生自印伊的伏罗那(*vouruna,“光辉的海洋”之意),但伏罗那就连本身的形象都充满争议性。伏罗那被认为与密特拉组合成为祆教的最高善神——阿胡拉·玛兹达,但亦有一说是根据创始人琐罗亚斯德创作的诗歌中推论三者是各自独立的神只。语言同系性并不一定暗示当中存在有本质上的相似点,最典型的例子有daeva(妲厄娲,祆教的“误神”,一说为撒旦)与提婆,印度教的“天神”、后引申为“善神”)。有部分学者认为伐楼拿的职能及形象与祆教阿梅沙斯彭塔(神使)六者之一的艾霞凡许达有共通之处,都是“至高公正”的体现[3]。另一种说法是吠陀的跋伽“Bhaga”其实是伐楼拿的别名,其变形“Baga”以修饰词在波斯古经中被提出过,两个词的意思都是“神”或“守护神”。
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3/35/Varuna.jpg
提婆族伐楼拿,女性的乳房显示了其两性同体的特征。

阎摩:死神。 阎王是民间传说中阴间的主宰,掌管人的生死和轮回。在中国古代的民间信仰里面,人死后要去阴间报到,接受阎王的审判。[1]阎王有一本生死簿,上面记录着每一个人的寿命长短,当某人阳寿已尽的时候,阎王就会派遣下属无常鬼去把人的魂魄押解到阴曹地府接受审判。阎王的判决取决于此人生前行事的善恶:生前积德行善立功的人,阎王会让他成为神仙,或者给他一个好的来世;生前行兇作恶的人,阎王会让他下地狱,接受各种惩罚,或给他安排一个不好的来世。这是因果报应、抑恶扬善等民间信仰在“阎王”观念上的体现。
古印度神话中的阎王
阎王在古代印度的起源至少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000年左右。当时,古代雅利安人的一支开始了在印度北部地区的统治,并在那里创造了吠陀文化的种姓制度,开创了印度历史上的吠陀时期。雅利安人使用比梵文更古老的语言写成吠陀经,其中最早的是《梨俱吠陀》。在《梨俱吠陀》中,耶摩(Yama)神居住在天界的乐土,人死后的灵魂都要到那里去见耶摩神。耶摩神有两个使者,它们是两条狗。这两个使者经常在人间界巡游,当用嗅觉发现有人快死的时候,就把他的灵魂引到天界。耶摩神就是阎王的最初来源。

雅利安人在印度发展出现代印度教的前身婆罗门教。吠陀经是婆罗门教的经典,因此耶摩神的信仰在婆罗门教中被继承了下来,并有所变化。婆罗门教相信轮回,认为耶摩神是传说中第一个死去的人。后来,耶摩神从天界转入地界,被认为是专门监督死者生前的行为,并给与赏罚的神只;进而发展成为地狱中所有死神和死者的王,即地狱的主宰者,拥有众多的下属。随着进一步的演变,耶摩神最后成为专门使死者受苦,凌辱死者灵魂的神只。远古的雅利安人眼中,阎摩并不是一个可怕的神只。相反,阎摩会亲率亡者穿越往地府的障碍,到达地府之后,阎摩还会与众亡灵享用筵席。但随着雅利安人进入印度次大陆,消灭各个原住民族的部落后,其社会结构开始愈变愈庞大,人心也开始愈来愈坏,生活在整个社会中最高层次的婆罗门为了警惕人们不要犯罪,就把阎摩从一个和善的亡者之主描绘成凶恶,会用各种酷刑折磨坏人的神只。这个做法令雅利安人对阎摩这个神只的恐惧增加,这一份对阎摩的恐惧随着佛教和古婆罗门教文化的东来,传到中国人的心中
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5/54/Yama_tibet.jpg
西藏阎王画像
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1/19/Yamantaka_Vajrabhairav.jpg
藏于大英博物馆的大威德明王(阎曼德迦)

苏利耶:太阳神。 苏利耶(सूर्य / Sūrya)是印度神话中主要的太阳神,他是天父神狄阿乌斯之子,宗教艺术中他被描画成拥有金色的毛发和手臂,乘坐着由七匹马拉动的战车,这七匹马象征了所有七种查克拉。

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7/73/Surya_chariot.jpg
骑乘七头马的苏利耶
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b/b4/Surya-Konarak.jpg
科纳克太阳神庙的苏利耶雕像
太阳之神

[编辑] 史诗中的主要神
梵天:创造之神。 梵天(梵文:ब्रह्मा,Brahma)是印度教的创造之神,与毗湿奴、湿婆并称三相神。他的坐骑为孔雀,配偶为智慧女神辩才天。由于种种原因,印度教徒对梵天的崇敬程度相对来说不高,反而较崇保护神毗湿奴以及敬畏破坏神湿婆。全印度4000多座印度教寺庙只有两座是专门供奉梵天的,但大部分印度教徒都对梵天祈祷。

与印度不同,梵天信仰在南传佛教的东南亚,尤其泰国,得到很大的发挥,在泰国的梵天信仰,华人称之四面佛信仰,据说有保佑人间富贵吉祥的功能,在东南亚地区有非常多信众。

印度教的终极思想就是要将自我与梵天合二为一,即梵我合一
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5/50/Brahma_Halebid.jpg
一尊梵天神像雕刻在Halebi的一所寺庙中
创造之神
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5/5a/Brahma_1820.jpg
手绘的梵天像
形象象征
四只手臂:象征东、西、南、北四个方向,也象征心灵(右后方手臂)、智慧(左后方手臂)、自我(右前方手臂)、自信(左前方手臂)。

吠陀经:象征知识。

黄金:象征活跃在宇宙中,而金脸则代表梵天在创造宇宙时是处于活跃状态的。

天鹅:象征辨别力,是梵天的座骑。

王冠:象征最高地位。

莲花:象征自然与宇宙中所有存在。

胡须:黑色或白色的胡须象征智慧,而长须则象征智慧的永恒成长。

四张脸:四部《吠陀经》。

[编辑] 坐骑
梵天的坐骑是一只天鹅。这只天鹅天生能够分离牛奶和水,代表每个人都要能够学会分辨善恶,继而扬善弃恶。

毗湿奴:保护神。 毗湿奴(梵文:विष्णु,IAST:viṣṇu),也名为维修奴、黑天、那罗延天(Narayana),佛教称为遍入天,印度教三大主神之一,主管“维持”。他的坐骑为迦楼罗,妻子是吉祥天,印度教的毗湿奴派(Vaishnavism)专门供奉他,全国有1000多座庙宇。

印度人传说,毗湿奴有10个化身,分别是鱼、龟、野猪、人狮、侏儒、持斧罗摩、罗摩、克里希那、佛陀和卡尔吉。毗湿奴的十个化身分别对应关于毗湿奴的十个故事。在十个化身中,鱼与龟参与了创世传说;野猪、人狮、侏儒、持斧罗摩、罗摩、克里希那是毗湿奴消灭众神的敌人时的化身;佛陀,亦即释迦牟尼也是毗湿奴的化身;卡尔吉尚未现世,其形象为骑着白马、手持燃烧着的火剑的英俊男子。卡尔吉现身之时就是世界终结之日,他将烧尽一切,审判世人。值得注意的是,关于毗湿奴的十个化身的故事明显不是完成于同一时期的,在侧面也表现出了印度教的内容在时间上的变化。

毗湿奴最为常见的形象为蓝色皮肤,拥有四支手臂,并且坐在莲花上。四支手臂分别拿着不同的神器:金环、法螺、蓓蕾(花)以及神杵。另一常见的形象,则是毗湿奴躺在千头巨蛇“舍沙”(阿难陀龙)之上,从肚脐生出的莲花中创造梵天,而吉祥天则随侍在身边。

毗湿奴在印度神话中,常被视为保护之神。
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8/8f/Lightmatter_vishnu1.jpg
毗湿奴

湿婆:音乐、舞蹈和毁灭之神。 湿婆(梵文:शिव,Śiva),印度教三大神之一。湿婆是毁灭之神,也担当创造的职能,是印度民众最为敬畏的神,由吠陀时代的天神楼陀罗演变而成。

他的教派(湿婆派)信徒奉其为最高的神,有地、水、火、风、空、日、月、祭祀8种化身,除毁灭外还可创造。佛教文献称他为大自在天,住色界之顶,为三千界之主
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f/fc/Sivakempfort.jpg
在班加罗尔的巨大神像雕塑湿婆冥想的神韵

阿修罗:恶魔。 印度教神话的阿修罗(梵语:असुर)是一群追求力量的神族,有时更被称呼为恶魔,阿修罗族及提婆族(包括那伽族)都是迦叶波页面迦叶波 (印度教)并不存在,英语维基网络对应页面为Kashyapa。的后代。最早期的吠陀文献记载阿修罗族是一群司掌道德及社会的神只,如伐楼拿(佛教名:水天)掌管天则与理法梨多页面梨多并不存在,英语维基网络对应页面为rta。,和跋伽守护信徒的财富与婚姻;提婆族则司掌自然现象,如黎明女神乌莎斯及气候神/雷神因陀罗等。

密特拉(佛教名:弥勒菩萨)、伐楼拿及弗栗多都是很具知名度的阿修罗神只。毗楼遮那(佛教名:大日如来)、松巴页面松巴 (印度教)并不存在,英语维基网络对应页面为Sumbha。和尼森巴页面尼森巴并不存在,英语维基网络对应页面为Nisumbha。原为阿修罗王,后被佛教吸收成为佛陀。

于后期印度教的文献如《往世书》和《过去如是说页面过去如是说并不存在,英语维基网络对应页面为itihasa。》中,两族开始被明确地二元化,阿修罗族作为提婆族的对立被描写成邪恶的一众。根据《薄伽梵歌》16.6章的详细描述,世界上所有的生命都带有daivi sampad(神圣的特质,提婆的词根)或asuri sampad(恶魔的特质,阿修罗的词根)。总结《薄伽梵歌》16.4章,asuri sampad代表了傲慢、自负、妄想、狂怒、严肃及无知。[1]部分品格正气的原阿修罗族的神只,如伐楼拿后期就因此而被“易族”至提婆族。

迦楼罗:金翅神鸟,于烈火中涅盘而得永生,以中国神话凤凰为原形。 迦楼罗(梵文:गरुड,Garuḍa),按照《迦楼罗及诸天密言经》的说法,就是中国的金翅大鹏鸟或大鹏金翅鸟,是印度教和佛教典籍中记载的一种神鸟
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9/94/Garudakaryatid98.jpg
迦楼罗
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c/cc/P1080102.JPG
真觉寺中刻于塔身上的金翅大鹏鸟

‘拾’ 古印度有什么神话传说

古印度神话的源头来自一个叫“梵天”的人物,与中国神话里的“盘古”极其相似,他在混沌天地金黄色的蛋中诞生,将蛋壳一分为二,上半部为天,下半部为地,在天地之间安排了空间,确定东南西北方向,和年月日时概念。梵天是万物的始祖,在东南亚佛教国家里,有一尊四面佛,就是梵天的本尊,尤其在泰国,拥有无数信徒、其中不泛许多港台明星、如刘嘉玲夫妻、谢贤一家等。

梵天创造了万物,但是却没有创造一个女人出来和自己结婚、生儿育女,他的众多儿女都是从身体某部位变化出来,并且在梵天孙子那一代分成了正邪两派,一派是天神,另一派是阿修罗,一直战争数千年之久。日本有一部《天空战纪》漫画,故事背景就是天神与阿修罗之间的战争。

几乎无法确定梵天究竟有多少个儿女,据现在资料整理,有名有姓的儿子有十七个,女儿有三个,衍生出来的孙子、玄孙、曾孙则更多,形成一幅大大的家族关系图,而且关系错综复杂。可能古印度人没有乱伦的概念,或者上古时代实在是人口稀缺,数来数去就是那几十号人,而且全是梵天的亲戚,所以梵天的儿女们经常搞同亲通婚,如梵天有一个女儿叫毗里妮,她嫁给了七儿子达刹、然后这夫妻俩有十三个女儿嫁给了梵天的大孙子迦叶波。达刹其中有一个女儿叫萨蒂嫁给了梵天的第九个儿子鲁德罗(哥哥成了弟弟的岳父,比日本人的关系还要乱)。

阅读全文

与印度神怎么来的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巴基斯坦和中国的关系为什么这么好 浏览:836
伊朗和美国为什么有仇 浏览:154
为什么印尼人喜欢喷香水 浏览:130
印度歼10怎么样 浏览:661
越南马皮凉在越南哪个位置 浏览:819
伊朗女人戴什么手表 浏览:980
买越南媳妇多少人民币 浏览:398
去伊朗旅游带多少钱 浏览:10
想陪你很久很久意大利语怎么说 浏览:777
英国人怎么评价约翰 浏览:903
印度订不到酒店怎么办 浏览:914
传说对决印尼服怎么进 浏览:666
关于英国论文怎么写 浏览:391
意大利有哪些品牌的车 浏览:568
伊朗对西班牙怎么样 浏览:885
1元换多少越南盾合适 浏览:161
越南610是什么金 浏览:266
印尼什么时发生地震 浏览:24
印尼红龙鱼15公分怎么看 浏览:554
中国公元前900年什么时期 浏览:5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