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薯仔是每个国家都有的蔬菜吗
我们都知道,各个地区都会因为天气、海拔、土壤等各方面的不同而存在不小的差别,就像我国的南方和北方。一个国家的两个地区的差别都这么大,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差别就可想而知了,就比如饮食方面,同一种食材有些国家的人喜欢吃,有些国家的讨厌吃,有些国家的人则是根本吃不起。
非洲和印度一样,也处于热带,天气可以说是非常热的,很多地方的水资源都不怎么足,再加上当地很多土地都不适合种植,所以薯仔对他们来说是比较稀有的。所以他们一般都没法吃到薯仔,一些土豪还好,想吃的话还是有办法的,但是那些普通人就不行了,根本吃不起。
❷ 印度人都吃一些什么样的食物
印度人的日常饮食,南北方有很大差别。北方人以小麦、玉米、豆类等为主食,尤其喜欢吃一种叫做“恰巴提”的薄面饼。南方和东部沿海地区的人们以大米为主食,爱吃炒饭。而中部德干高原则以小米和杂粮为主。印度人喜欢吃带有辣味的、伴有咖喱的食物。在饮水和饮料方面,印度人和西方人一样,没有喝热水的习惯,一般喜欢喝凉水或者饮用红茶、牛奶和咖啡。
❸ 印度人的饮食习惯
印度人做菜喜欢用调料,如咖喱、辣椒、黑胡椒、豆蔻、丁香、生姜、大蒜、茴香、肉桂等,其中用得最普遍、最多的还是咖喱粉。咖喱粉是用胡椒、姜黄和茴香等20多种香料调制而成的一种香辣调料,呈黄色粉末状。
印度人对咖喱粉可谓情有独钟,几乎每道菜都用,咖喱鸡、咖喱鱼、咖喱薯仔、咖喱菜花、咖喱饭、咖喱汤……每个餐馆都飘着咖喱味。
印度人的主食主要有米饭和一种叫“加巴地”的烙成的小薄饼,还有一种油炸的薄饼。印度的蔬菜主要有花菜、圆白菜、西红柿、黄瓜、豆角、薯仔、洋葱、冬瓜等,全部都是制作印度咖喱的好食材。
由于印度有很多人是素食主义者,为了补充蛋白质,豆类就成了他们每餐必吃的东西,并永远作为他们的一道主菜呈现给你。 印度的豆子种类繁多,有大如蚕豆的红豆,还有黄豆、豌豆等,这些豆子都加上香料和盐,用来做汤。
由于宗教的原因,印度人的饮食习惯也不同。印度教徒绝对不吃牛肉,因为他们把牛奉为神牛。穆斯林不吃猪肉,但大啖牛肉。因此,杀牛和吃牛肉常成为印度教徒和穆斯林冲突的导火索。 虔诚的印度教徒和佛教徒是素食主义者,不沾荤腥。
耆那教徒更是严格食素,连鸡蛋也不吃,但可以喝牛奶,吃乳酷和黄油。印度的素食者大约占人口的一半。印度的牛奶价格便宜,质量也很好,男妇老幼,都喝牛奶。奶制品如冰淇淋、奶酪、酸奶、蛋糕等,质量也属上乘。一公斤一盒的冰淇淋只要几十个卢比。
印度人进餐时一般是一只盘子、一杯凉水,把米饭或饼放在盘内,菜和汤浇在上面。多数印度人进食时不用刀叉或勺子,而是用右手把菜卷在饼内,或用手把米饭和菜混在一起,抓起起来送进嘴里。留洋的知识分子或中产阶级家庭则使用刀、叉和勺子。
(3)印度人怎么吃洋芋扩展阅读
印度人包括印度各族人民。总人口约13亿,有100多个民族,其中印度斯坦族约占总人口的30%,海外主要分布在美国。其他较大的民族包括马拉提族、孟加拉族、比哈尔族、泰固族、泰米尔族等。 72%为印度-雅利安人,25%为达罗毗荼人。
印度的种族主要分为五个类型,以进入印度的时间先后排序,分别为尼格利陀人、原始澳大利亚人(即澳大利亚人种维达类型),蒙古利亚人(即黄种人,亦称亚美人种)、达罗毗荼人、印度雅利安人。其中达罗毗荼人和印度雅利安人构成了现今印度人口的绝大部分,一般意义上的印度人通常是特指他们。
尼格利陀人是印度最早的居民,也是目前印度人口最稀少的种族。他们属于尼罗格人种尼格利陀类型,最初来自非洲。这一人种的特征是:肤色暗黑,头发纤细卷曲,身材矮小,鼻子扁平,嘴唇宽厚。
今天,在印度喀拉拉邦的卡达尔人和普拉衍人、曼尼普尔邦和库奇山区的安加米那加、南印度森林居民乌拉里人和安达曼群岛的原住民身上,都还可以看到这些特征。
尼格利陀人长期停留在石器时代,过着最为原始的狩猎、采集生活。在新移民到来以后,尼格利陀人多被他们屠杀、同化,或驱赶到人迹罕至的丛林以及孟加拉湾中的岛屿
在尼格利陀人之后,原始澳大利亚人大规模迁入印度。他们亦被称为前达罗毗荼人,属于澳大利亚人种维达类型。原始澳大利亚人一般为中等身材,头发卷曲或呈波浪形,肤色深棕至黑色,鼻子较宽,嘴唇较厚。
现今居住在印度西部、中部和东部广阔地带的蒙达人、高尔人、桑塔尔人和比尔人普遍被认为就是原始澳大利亚人的后裔。
他们至今保留着自己独特的体貌特征、生活方式以及语言和信仰。生活在南印度的琴楚人、库龙巴人和耶拉瓦人也是原始澳大利亚人的后裔。
原始澳大利亚人信奉泛灵论。泛灵论可能是一些原始宗教的前身,至今依然为印度东北部梅加拉雅邦等地的若干部落民所笃信。他们轻易不对树木等施以斧斤,因而该邦还拥有很高的森林覆盖率。
❹ 什么是印度的饮食文化
咖喱是印度的饮食文化。印度菜的咖喱味很浓,洋葱占有绝对主导的地位。印度咖喱是用它熬成的,菜是用它炒烩出的,肉类是用它浸泡的。
如果在印度的餐厅吃饭,看到这样的菜品,千万不要以为是菜做坏了而大惊小怪。印度人只吃羊肉、鸡肉和一些海鲜,在印度,你不会吃到其它的肉类。因为印度人多为素食主义者,所以为了补充蛋白质,豆类就成了他们每餐必吃的东西,并永远作为他们的一道主菜呈现给宾客。
在许多正式的场合,印度人用刀叉吃饭,但私下里,还是习惯于用手抓饭。因为他们觉得,那样的食物没有矜持,如果你在印度人家里作客,一定要尝试用手抓饭的乐趣。也正因为这一习惯,使得印度菜大部分为糊状,这样便于用手抓饼或米饭拌着吃。而且,印度菜的吃法也很特别,是中西合璧的,即:用刀叉、却是大家一起点菜一起吃。
印度人的主食是麦面饼和大米,每餐都是先吃饼,然后再吃米饭。印度的米饭用叫做BASMATI的米做成,世界有名。这种米形状细长,味道浓香,是由于印度的气候决定的——半年干燥,半年湿润。如果你去到印度北方,会觉得菜的味道是微辣的,而你去到南方,就会觉得菜味很辣,这也是由于南北气候的差异造成的。由于印度南方植物多,因此盛菜的器具多为芭蕉叶、香蕉叶等植物叶子,很漂亮。
特色菜谱
泊兰馕
特色:米饭和烤饼是印度人的两大主食,烤饼更加突出一些。印度家家户户都有制作烧烤的烤炉,印度语中烤炉叫“TANDOOR”。“泊兰馕”是将未发酵的面粉和匀,放在烤炉中烤成的薄饼。“泊兰馕”相当于西餐中的餐包,味香且有嚼劲,也因此不同于“印度抛饼”。
什锦咖喱鲜蔬
特色:很多印度人都是素食主义者,所以蔬菜类的菜品在餐桌上必不可少。“什锦咖喱鲜蔬”就是将菜花、薯仔、豆角、胡萝卜等蔬菜切成各种大小不等的块,放在一起清炒,最后放入咖喱进行调味。这也是一道很典型的印度菜。
菠菜奶豆腐
特色:“PALAK”是印度语里的菠菜,“PANEER”是印度语中的奶豆腐。做法则是将菠菜打成汁,和奶豆腐一起翻炒,相应加一些印度调料,可以根据点菜人的口味进行调整,通常被制作成微辣的口感。此菜奶香浓郁,入口润滑。
❺ 为什么印度人那么喜欢吃洋葱
印度人有着”洋葱精神“,他们为何对洋葱情有独钟?
有奖励写回答共7个回答
乐观小山
高粉答主
2020-03-10
繁杂信息太多,你要学会辨别
关注
成为第4346位粉丝
1、饮食习惯:
印度人对洋葱情有独钟这与印度人传统的饮食习惯有很大的关系,在中国饮食习惯上有“无酒不成席”的说法,但是在印度却不同,他们在饮食有“无咖喱不成席”的俗语,在他们日常的餐桌上面,咖喱是必不可少的一种调味饮食,而在“咖喱”调味组合之中,洋葱则是这道调味品的灵魂,让几乎所有的印度人都为之痴迷,若缺了洋葱这个主角,咖喱这一调味组合就名存实亡了,所以洋葱如今成为了印度全民饮食中的最爱。
2、口味投缘:
了解印度的人都知道,这个国家常年高温,特别是在炎炎夏季,气温有时高达40多度是经常性的事情,天气炎热导致人的胃口会非常的差,吃不下饭只想喝水,但是这样下去会严重损害自已的身体健康,也难以让人承受高强度的工作,这样下去肯定是不行的,所以在这种情形下,在蔬菜界有“蔬菜皇后”之称的洋葱就在印度非常受欢迎,因为据科学研究表明,洋葱入脾胃、肝经,能刺激人的食欲,帮助人体消化。
3、抗菌能力超强 :
让印度人对洋葱情有独钟还有一个原因是洋葱的抗菌能力,上面提到印度是一个常年处于高温的国家,这样的环境很容易生长细菌,同时食物也极易容易变质,这时候让印度喜欢食用的洋葱就排上了大用场,因为洋葱所含有的硫化物能杀死多种细菌,它的杀菌防腐作用可以让食用它的人吃起来更放心更安全。
4、洋葱的营养丰富:
洋葱中的营养成分十分丰富,它的维生素和矿物质含量很高,除此之外它还有两种特殊的营养物质,名叫槲皮素和前列腺素A ,这两种特殊营养物质,令洋葱具有了很多其他食物不可替代的健康功效,可以预防癌症 ,维护人体的心血管健康 ,正因为洋葱对人体有这么多好处,洋葱“皇后”其实早已是国际饮食中的大牌明星, 深受多个国家人们的欢迎与喜爱。
❻ 印度人饮食
印度人因宗教关系气候原因,食素者多,食荤者少。印度人大多信仰印度教。印度教徒以食羊肉为主,绝不吃牛肉,但允许吃鸡蛋、黄油、牛奶,也可以吃鸡、鸭、鱼肉。有许多印度教徒从不吃肉,甚至连鸡蛋也不吃一个,因为在他们看来,鸡蛋也属于有生命的东西。特别是中上层人士吃素者很多,越是身份、社会地位高的人荤食者越少,他们认为只有社会地位低的人才吃羊肉。
因此,在印度,有许多素食饭店和旅馆是不供应肉食的。伊斯兰教徒以食牛肉为主,绝不吃猪肉。其他教团,如拜火教、基督教等对肉类无所禁忌。印度人一般以大米、小麦为主食。菜肴多采用炖、烧、煮、烤等烹饪法;调味喜用咖喱、辣椒和黄油,不喜食油腻。喜食菜类有:西红柿、洋葱、薯仔、大白菜、菠菜、茄子、菜花等。特别爱吃薯仔,认为是菜中佳品。不吃菌类、笋类及木耳。
印度人吃饭,与许多国家不同,他们既不像西方人那样用刀叉,也不像中国人一样使用碗筷,他们大多使用盆子,用右手抓取。吃抓饭是印度人的习俗,他们用右手抓饭、接食物。在抓饭时,一般只用三个手指(大拇指、食指和中指),将饭菜拌匀,随后再一把把抓着吃。他们的三个手指不但能吃米饭,甚至还能把菜汤同米饭一起搅拌,然后一一送进嘴里,就连稀粥也能用手抓入口中。
印度人的双手分工明确,除上厕所外,一般都用右手。在朋友相聚或参加招待会、聚餐会时,主人往往以自助餐形式款待客人。在这种场合下,通常是站着进食,到餐桌上拿取自己喜欢吃的食物。客人用左手拿盘子,右手抓食物。印度的食具别具风格,无论是盆、壶、罐,还是盘、碟,不少是铜制品,富贵人家还有不少银器。厨房的各种大小炊具一般也都是铜制品。
印度人一般不喝酒,认为喝酒是违反宗教习惯的。所以在宴请印度客人时,如对方不愿喝酒,不要勉强劝酒。锡克教徒绝对禁酒。印度人大多喜爱喝红茶。他们把茶叶放人铜制或铝制的壶里煮沸,再加入适量牛奶和白糖,所以印度茶不带苦味,香甜可口而且富有营养。印度的茶水呈稀粥状,不像中国的茶水那样清淡,两者的味道也不大相同。有些印度人宁可不吃早点,也要喝上一两杯奶茶。除饮红茶外,印度人也比较普遍饮用咖啡、牛奶、凉水等。
❼ 【知·食】——印度₂₄|欧美洲蔬菜与印度烹饪术的邂逅
【知·食】的目的,是将准确的、真实的、纯粹的饮食内容推给真正喜爱吃食的你。
我是裸食,愿你喜欢。
【题记】
南瓜、花椰菜、卷心菜、芦笋、豌豆、薯仔、番茄等各种欧美蔬菜的引进,丰富了以素食为主的印度人食材,英印人带回家的英国版腌竹笋和腌芒果,也深受印度仆人喜爱。但英国人的蔬菜烹饪风格和技艺,对印度的影响却微乎其微,擅做印度菜肴和甜食的果阿厨师依然备受追捧。
《知·食》郑重推出《印度》连载专题,以印度料理为主题,看印度的风土人情、轶闻趣事、社会变迁……
英印人的庭院中种植着从欧美引进的卷心菜、芦笋、豌豆、薯仔、番茄等各种蔬菜……
【蔬菜引进】
英印人从未真正接受过印度的水果和蔬菜。一位思乡心切的加尔各答会计说,家乡的苹果和梨让人甚是怀念。17世纪的东印度商人,在自己的印度庭院中种植卷心菜、芦笋、豌豆和原产自日本的几种豆类,还带来了美洲新大陆的薯仔和番茄。经过漫长的时间,欧洲和美洲的蔬菜逐渐整合进印度烹饪中。
孟加拉人的蔬菜大多由英国人介绍进来,这从欧洲蔬菜的孟加拉名字可以看出来。番茄被称为biliti begun,即英国茄子;花了很长时间,孟加拉人和缅甸人才接受番茄,并把它使用在酸味的炖煮菜肴 (裸食注:即“咖喱”) 中。英国人引进了称为英国葫芦的南瓜、英国茄子、花椰菜和豆类,但依然无法改变印度人对蔬菜的烹饪方式。欧洲蔬菜的引进,为以素食为主的印度人扩展了食材范围,但英国人的蔬菜烹饪风格和技艺方面的影响却微乎其微。
【薯仔】
众多引进的蔬菜中,人们最为喜爱的是薯仔。可是,在1780年的印度,薯仔并不常见。葡萄牙人和荷兰人将样品带到印度次大陆后,荷兰人给了总督沃伦·黑斯廷一篮薯仔,他因此特意邀请下属来吃晚餐。即使是英国,当时薯仔也仅仅是种植在富有的农场主菜圃中的一种新鲜食物。相比辛辣的芥末籽和小茴香做成的粉,薯仔淀粉的绵软度堪称完美,由此孟加拉人热情洋溢的接受了薯仔,并且很快就经孟加拉传到了印度北部各地。但在印度南方却花费了很长时间才被接受,因为部分印度人认为薯仔会引起消化不良和胃胀气。保守的耆那教徒拒绝吃在土里生长的薯仔,因为这是拥有孕育生命能力的根茎蔬菜。在印度海德拉巴宫殿中,担任特派代表的詹姆斯·柯克帕特里克如此喜爱薯仔,以至于要求一位全副武装的卫兵,穿越德坎的战争烽火,为他从孟买带回薯仔。
孟加拉的薯仔菜谱:
英国人把薯仔引进孟加拉,但印度厨师拒绝使用乏味的水煮蔬菜英式烹调法;孟加拉人用自己特别的方法烹制出一种具有酸甜口味的薯仔。
材料:5~6汤匙菜油、3cm桂皮、4荚小豆蔻、4粒整丁香、2片月桂叶、2头洋葱(细细的剁碎)、10瓣大蒜(碾碎)、1/2~1茶匙辣椒粉、1茶匙姜黄、500克新鲜小薯仔、1汤匙加入250毫升温水的罗望子果肉、盐适量、粗糖(或绵红糖)适量。
制作:起油锅,加入桂皮、小豆蔻荚、丁香和月桂叶,煎一分钟左右。加入洋葱,煎至焦黄,加入大蒜后再煎6分钟,然后加入辣椒粉、姜黄和薯仔。边搅拌边煎,直到薯仔裹满香料混合物。加入罗望子果肉混合物、盐和粗糖煮沸。转小火,将薯仔蒸熟。为防止焦锅,可加入一些水。
【可长期保存的食物及罐头的发明】
寒冷的冬季,在印度的英国人很方便的就能买到苹果和梨;它们由凉爽的山间避暑果园和管区城镇周围的商品菜园供应。但在夏季,印度只能买到嫩莴苣、黄瓜和甜薯仔,因此一年中的大部分时间以及其他品种的蔬菜和水果,都依赖于英国进口。1801年,法官夫人伊丽莎白·格威利姆,带到马德拉斯的腌猪腿曾风靡一时。17世纪,水手带回印度的英国版腌竹笋和腌芒果,也深受印度仆人喜爱。以至于伊丽莎白被迫将腌菜锁在印度仆人拿不到的地方,每次都只拿出一点点放在茶碟上,才能保证需要的时候这些腌菜能出现在餐桌上。
流行的罐装食物也越来越重要,不仅因为天然食材的贬值,更因为它使做出的菜肴色香味都更像英国菜,从而解决了正宗的英国晚宴菜单的问题。虽然此时的灌装食物都很不卫生,甚至带有浓重的金属气味。但英印人对食物象征性的关注,远大于对食物味道本身的关注。英印人坚持吃硬邦邦的瓶装豌豆、粗劣的烤制品和带金属味的肥鹅肝酱,因为这是他们与英国保持同步文明的日常证明。
随着19世纪灌装和瓶装密封食品的发明,在较大的英国人居住区的欧洲商店,就能买到牡蛎、鲑鱼、芦笋、梅子酱和干酪等罐头食品。在兰道尔山脚下的避暑胜地,范妮·帕克斯发现一个奇妙的集市,这里有肥鹅肝酱、比利时松露、香槟、泡菜等各种欧洲商品。但这些食品大多偏贵,因此随身携带更加经济实惠,或者找一位亲友定期邮寄也是不错的选择。
邮寄包裹中的常见食物:
瓶装的酸水果、罐装果酱、醋、沙拉油、芥末、腌制品、酱汁、香菜籽、罐装桑特岛黑醋栗、瓶装餐后甜点葡萄干和李子干、密制餐后甜点水果、听装饼干、听装火腿和熏肉、听装干酪、鲑鱼、龙虾、青鱼、牡蛎、沙丁鱼、豌豆、香肠、蘑菇、可可、巧克力、燕麦、通心粉、木薯粉和甜馅。
但对居住在印度偏远地区的英国人而言,罐头食品和亲戚寄来的食物都是少有的奢侈品,供应欧洲商品的商店,也至少需要一天的行程。因此,他们平常能买到的蔬菜和水果,只有南瓜、葫芦、黄秋葵、香蕉和番木瓜。肉食只有山羊肉和骨瘦如柴的鸡,只有外出打猎时,才偶尔会有野味。在这些英印人家庭,一位好厨师甚至价值千金。一位铁路工程师和她的妻子,只因为亚伯拉罕能做出美味可口的饭菜,便对他刚出狱的事情毫无芥蒂。但即使在这种环境下,大多数英印人还在坚守着晚餐不吃咖喱的原则,忍受着英国食物的寡淡无味。
【铁路饮食】
在英国人重修的纵横印度次大陆的铁路上,火车站餐厅和火车餐车所提供的常规食物,与驿站提供的食物,都具有鲜明的英国——印度烹饪术特色。车站没有任何文明标志,月台上寂静荒凉,除了火车经过时蒸汽发出的咝咝声和偶尔的关门声。随后就有人沿着火车边走边喊:吃午饭了!吃午饭了!下火车顺着月台,向餐车走去就能看到午餐供应。火车月台的午餐,通常是咖喱或头天剩余的烤肉,再配上纤薄如纸的番茄片和甜菜根片沙拉。但晚餐一定是英国式的,比如浓稠或稀薄的汤、煎鱼或带骨头的碎羊肉烤饼,烤鸡或烤羊肉,奶油冻布丁或奶蛋羹。
【果阿厨师的甜食】
果阿厨师高超的厨艺备受追捧,他们在木炭和几块砖头上就能做饭菜的技艺让人啧啧陈奇。葡萄牙咖喱,实际就是果阿厨师引入到英印人咖喱菜单中咖喱肉。1920年,拥有一位果阿厨师成为身份地位的标志。一位名叫弗洛罗安的果阿厨师,尤其善于制作晚宴甜点,有装满水果和奶油的中褐色篮子,有墨朗格蛋糕,以及富有童话色彩的冰激凌城堡。一道由糖、米粉、椰奶和玫瑰水做成的传统印度菜肴北维卡,就是果阿分层椰子蛋糕北宾卡的简单翻版。
北维卡菜谱:( 裸食注:出自《锡兰和印度烹饪艺术》 )
材料:1度量单位的米粉、3只大椰子、8只鸡蛋、1.5磅无壳杏仁、糖适量;
做法:烘烤过的米粉,加入浓稠的椰子奶,8只打散的鸡蛋,碎杏仁和糖;拌匀后在一只圆形的浅罐里焙制。
❽ 印度的饮食习惯是什么
印度的食物在世界上独具特色。印度人做菜喜欢用调料,如咖喱、辣椒、黑胡椒、豆蔻、丁香、生姜、大蒜、茴香、肉桂等,其中用得最普遍、最多的还是。咖喱粉是用胡椒、姜黄和茴香等20多种香料调制而成的一种香辣调料,呈黄色粉末状。印度人对咖喱粉可谓情有独钟,几乎每道菜都用,咖喱鸡、咖喱鱼、咖喱薯仔、咖喱菜花、咖喱饭、咖喱汤……每个餐馆都飘着咖喱味。除了咖喱粉,印度市场上还出售各种调料粉,赤、橙黄、绿、棕,五颜六色。
由于宗教的原因,印度人的饮食习惯也不同。虔诚的印度教徒绝对不吃牛肉,因为他们把牛奉为神牛。穆斯林不吃猪肉,但大啖牛肉。因此,杀牛和吃牛肉常成为印度教徒和穆斯林冲突的导火索。由于印度教徒占人口的多数(82%),牛肉是禁忌,因而,在欧洲市场上价格最贵的是牛肉,在印度是最便宜的,10至15个卢比一公斤,价格之低廉令人咋舌。猪肉也比较便宜,因为穆斯林和高种姓的印度教徒都不吃猪肉,低种姓的印度教徒和基督教徒才吃猪肉。羊肉价格最贵,因印度教徒和穆斯林都吃。虔诚的印度教徒和佛教徒是素食主义者,不沾荤腥。耆那教徒更是严格食素,连鸡蛋也不吃,但可以喝牛奶,吃乳酷和黄油。印度的素食者大约占人口的一半。印度的牛奶价格便宜,质量也很好,男妇老幼,都喝牛奶。奶制品如冰淇淋、奶酪、酸奶、蛋糕等,质量也属上乘。一公斤一盒的冰淇淋只要几十个卢比。
印度人的主食主要有米饭和一种叫“加巴地”的烙成的小薄饼,还有一种油炸的薄饼,又香又脆。印度的蔬菜主要有花菜、圆白菜、西红柿、黄瓜、豆角、薯仔、洋葱、冬瓜等,每样菜都烧得烂糊糊的,且放了不少咖喱粉,全是清一色的黄色。长时间的熬煮使维他命尽失,令人觉得可惜。印度人的早餐已经西化,一般是一杯牛奶,几片面包,果酱、黄油,但中午饭和晚饭则是地道的印度风味,每餐都有豆子汤。印度的豆子种类繁多,有大如蚕豆的红豆,还有黄豆、豌豆等,这些豆子都加上香料和盐,用来做汤。
印度最驰名的一道菜大概是“炖杜里鸡”,其名声犹如北京烤鸭。做法是把鸡腿、鸡块沾满香料,放在炉子里用炭火烧烤而成。出炉时味鲜肉嫩,十分可口。
印度人进餐时一般是一只盘子、一杯凉水,把米饭或饼放在盘内,菜和汤浇在上面。多数印度人进食时不用刀叉或勺子,而是用右手把菜卷在饼内,或用手把米饭和菜混在一起,抓起起来送进嘴里。留洋的知识分子或中产阶级家庭则使用刀、叉和勺子。
❾ 印度人一日三餐吃些什么为什么看上去伙食很好的样子
一提印度美食,估计很多人想到咖喱,想到某只手抛出来的飞饼。但事实上,印度飞饼并不是印度的特产,或者说并不是印度人爱吃的食物。因为虽然印度的胖人不少,但事实上人口超密集,很多人还处于吃不饱饭的温饱线上。是不是这样说有些奇怪了?为什么这么多人吃不饱饭,却还会有那么多胖子呢?
最后,印度人喜欢用的油也很给发胖加分。他们最多用的就是热带木本植物油,即棕榈油。这种油在印度绝对可打五星好评,炸个东西,做点食物,完全就是无棕榈油不欢。但这种油吃多了就会发胖,印度人民生活如此“美好”,如何能不增加吨位呢?
其实,如果真的站在客观角度来看印度的话,我们还是非常不理解的。他们的国民生存现状差距极大,有的成了胖子不假,但有的就吃不饱饭,处于挨饿状态。可国家呢?却每年还有大量的大米出口,这种生存法则我们普通人真是没办法接受。
❿ 街边的孜然薯仔那么好吃,究竟是怎么做的呢
孜然薯仔是一款美味的中华菜肴。该菜肴色香味俱全,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主要做法是在薯仔起锅时,撒适量孜然,再翻炒几下。
孜然薯仔选料和做法都简单,是将薯仔煮熟切成丁,下锅与孜然粉拌炒而成,薯仔粉滑微辣之余,还有孜然鲜美芳香之味。这道素菜适合秋冬常食,会有暖胃之功效,除此之外,孜然还有祛寒除湿、祛风止痛的作用,对消化不良、胃寒疼痛、肾虚便频均有疗效。
用孜然调味,用量不宜过多,因为孜然性热,所以夏季应少食,秋冬可多食。便秘或患有痔疮者则应少食或不食。
印度人非常喜欢而且善于用香料烹调,当不同的香料先后有序地在锅中混合、散发出独特的香气时,马上令人蠢蠢欲动。
这道菜配上印度面包味道绝佳,当然,配上西式吐司面包也是不错的选择,也可以用它搭配沙拉或泡菜食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