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印度资讯 > 印度奉爱者与被信奉者有什么关系

印度奉爱者与被信奉者有什么关系

发布时间:2023-01-17 07:25:55

A. 印度教形成的原因、内容和特征

印度教能起源于哈拉帕的转世及灵魂不死之说,在吠陀时代晚期重新出现,并成为印度教更深一层的基本组成部分。凡人一生中产生的业,决定了他的灵魂下次转世重生时,究竟是成为更高等或更低等的人,还是变成一头兽,或甚至一只昆虫。特殊的虔诚、默想、禁欲和对永恒真理的理解,可避免转世的生命轮回;这样境界的灵魂避开了这种轮回而达到超脱,这并非有形的升入天国,而是精神上与神或天地万物重聚的极乐。借助凡人肉体的不死灵魂,凡人的生命可以包含一个具有神的不朽创造力的永生幽灵,而灵魂则能够再生或转世。 转世的信念加强了印度教尊重一切生命的情感。一个人的亲戚或祖先也许已经再生为一匹马或一只蜘蛛。从哈拉帕时代以来,牛得到特别的尊敬,这是由于它们的基本用途及母牛产奶造成的创造和母性象征。公牛自然象征着耐力和男子汉气魄(与地中海文化一样),母牛则以其有光彩的大眼睛而象征温柔。但对印度教来说,一切生命都是神圣的,任何生物都是显示神的存在的伟大生命链条上的一环。因此,虔诚的印度教徒都是素食者,除最低等种姓外,所有人都特别要避免吃牛肉。牛奶、凝乳、酥油、酸奶等等,都只用于宗教献祭仪式上。 进入吠陀时代晚期(约公元前600年)之前,印度教的万神殿已由三位一体的毗湿奴、湿婆和梵天统治,他们都是至高神,都是造物主。随着印度教继续合并地区性及民间宗教神祇和传统,出现了五花八门、有各自的信仰和信徒的神祇配偶、神祇肉化身和小神祇的令人为难的局面,包括:仁慈的象头神,是湿婆和他妻子雪山神女之子,有象形头;象征忠心和力量的猴神哈奴曼;智慧和学识女神娑罗室伐底;黑天;毗湿奴之妻吉祥天女,兼财富及世俗功绩女神;还有始祖女神迦梨(又叫时母)或杜尔迦(又叫难近母),都是湿婆配偶的形象或其较阴森外表的女性等同物,有时称为死亡及疾病女神,但同湿婆一样,人们,尤其是妇女,也祈求她的帮助。 湿婆成了最广受崇拜的大神。在人们心目中,他既是创造之神,又是毁灭之神、收获之神、丰饶之神、宇宙舞神以及瑜伽信徒(瑜伽功及苦修的实行者)的主神。他还主宰人的生和死及天才的繁衍,被人们与其他宗教的类似神祇并列,包括代表苦难(钉死在十字架上)和永恒生命的基督。在其他一些宗教中,用人做祭品作为祈求生命复活的手段;献祭的遭难者将生命让给他人,或献出生命为他人祈福。印度教承认这一观念,因为它把死亡看成生命的一个当然部分,并通过湿婆和迦梨女神的形象庆祝它。印度教,婆罗门教综合了其他宗教重新诞生的一个宗教。佛陀在未出家以前,曾是婆罗门教的遵行者,有深入的学习和领会。然而佛陀并非毫无选择的全盘接受,而是以批评的态度,透过个人的修证体验,对于婆罗门教的主张,提出了不少新的看法。例如:印度教说有“我”,佛教则说“无我”;印度教说“梵”为宇宙之体,佛教则说诸法因缘生灭的本体是空;印度教严格区分阶级制度,佛教则提倡一切众生平等;后期印度教的派别中出现以苦行或乐行的修持,佛教则主张“中道”为修行原则等。 西元前16世纪,雅利安人进入印度,开始了印度本土的古老文明。就像其他原始部落对自然山川的敬畏与崇拜,雅利安人为了保障自己的生存,也必须膜拜、礼赞、歌颂一切自然神祇,且将赞歌编为圣典,相互传颂。到了后期,与人们生活关系较为密切的神祇,受到更多的崇拜,雅利安人便由“多神信仰”逐渐转向“主神信仰”的模式。 为了与神沟通,祭祀便成为一件大事,司祭者拥有无上权威,能为自己祭祀、为他人祭祀及教授圣典。于是,在阶级制度严格划分的社会里,司祭者被尊为最高阶级的婆罗门,他们依着“祭祀万能”的神圣职权,开启了神权色彩浓厚的婆罗门思想。 婆罗门教主张:“梵”是宇宙现象的本体,人的生命现象为“我”,宇宙万物皆因“我”而生,故“梵、我”本来不二,凡人不解此理,只好轮回受苦,唯有体证梵我合一,才能得到解脱。此思想弥漫在当时的印度社会,直到西元前六世纪,出现了反婆罗门教的思想家,他们反对祭祀,主张透过禅 黑风洞是印度教的朝拜圣地定、苦行或享乐来完成解脱。鉴于当时修苦、修乐思想的充斥,佛陀提出了不偏于苦,不偏于乐的中道观,做为修行的根本原则。 阿育王及迦腻色迦王时期,佛教成为印度的主要宗教,婆罗门教便相形式微;4世纪时,婆罗门教受到笈多王朝的大力支持,又进一步杂糅了佛教及其他学派的思想,于是发生了较大的转变,而以“新婆罗门教”自居,企图恢复旧有地位,这就是今日所说的“印度教”。在印度教的许多流派中,又以毗湿奴派、湿婆派及性力派为主。8世纪以后,印度教的主要思想家商羯罗,依据婆罗门教的根本教义,又吸取耆那教及佛教的优点,使印度教宗教实践的成份加大,原有繁琐的理论淡化,印度教遂一跃而成为当时思想界的主流。直到伊斯兰教入侵印度以后,佛教遭受严重迫害,印度教却因为与伊斯兰教的思想有所交融,而在某些区域仍旧保持着很大的势力。 到了近代,随着西方殖民主义的入侵和西方文化的传入,印度教掀起了广泛的宗教改革,反对古印度教中存在的种姓制度、偶像崇拜、繁琐宗教仪式、寡妇殉葬等愚昧现象。但至目前,印度教仍是印度最有影响力的宗教,大多数人信奉此教,其种族阶级的不平等待遇及寡妇殉葬等诸多民间陋习仍然未能完全被革除

B. 关于印度安人的历史

印第安人 American Indians

美洲土着居民。“Indians” 一名系意大利航海家C.哥伦布于15世纪末所起,他误以美洲为印度,因而将美洲土着误称为 “印度人”(Indians)。中译者为与真正的印度人相区别,而译为“印第安人”。印第安人包括众多民族和部落,分布于南北美洲各国。属蒙古人种美洲支系。皮肤呈黄褐色,毛发黑粗而直,面部扁平,眼色从淡黄到棕色不等。使用印第安语,包括十几个语族,至今没有公认的语言分类,有些印第安语已有文字,个别的已成为所在国的官方语言之一(如克丘亚语、艾马拉语和瓜拉尼语)。原信万物有灵(见原始宗教),盛行萨满教、图腾崇拜、守护神崇拜、太阳崇拜和星辰崇拜。现在一般接受所在国的宗教信仰,大多信奉基督教(居住中、南美洲的主要信天主教,住北美洲的主要信基督教)。

一般研究者认为,印第安人的祖先系于二、三万年前从亚洲迁移到美洲的,绝大部分从亚洲东北部经白令海峡进入北美洲,尔后逐渐向南扩散;另有一小部分可能在比较晚近的时期由南太平洋群岛到达南美洲西部海岸。在哥伦布到达时,印第安人口多达2000万。16世纪起遭受欧洲殖民者的入侵和屠杀,人口急剧减少。到20世纪有所回升,现在包括各种混血种人在内约有3000万人(1978),绝大多数分布在中、南美洲。

在殖民统治时期以前,印第安人一般处在氏族公社制的不同阶段。一些部落以母系氏族(见母系氏族制)为主(如易洛魁人、霍皮人及亚马孙河流域诸部落),另一些部落形成了父系氏族(北美西北部和西南部诸部落及南美许多部落),而阿兹特克人、玛雅人和印加人则由氏族社会向阶级社会过渡,并建立了早期国家。

从地理分布和文化发展上看,16世纪前后的印第安人大体可以分为10个区域:①北美西北海岸渔猎区(包括特林基特人、海达人、瓦卡什人、萨利什人等)。②加利福尼亚采集、狩猎、捕鱼区。③阿拉斯加和今加拿大北部猎鹿和捕鱼区(阿尔衮琴人和阿塔帕斯卡人部分部落)。④今美国东部定居农耕区(易洛魁人、穆斯科格人、东阿尔衮琴人)。⑤草原猎捕野牛区(苏人、达科他人、曼丹人、阿拉帕霍人、切延内人、卡多人、维奇塔人、波尼人等)。⑥今美国西南部灌溉农业区(普埃布洛人、 皮马人等)。 ⑦中美洲和安第斯山农耕区,农作系统分为刀耕火种(玛雅人)、灌溉农业(阿兹特克人)和梯田农业(古秘鲁人)。此地区自古以来农业发达,并有牧畜业和冶金业,出现高度发达的玛雅文化和印加文化。 在中南美洲曾产生深远影响。 ⑧南美洲亚马孙河流域、奥里诺科河流域和巴西高原狩猎采集区(阿拉瓦克人、加勒比人、图皮瓜拉尼人、热斯人)。⑨潘帕斯和巴塔哥尼亚高原猎捕骆马区。⑩火地岛的采集渔猎区(包括奥纳人、雅马纳人、阿拉卡卢夫人)。

印第安人对世界文化有特别显着的贡献。他们首先栽培了玉米、马铃薯、向日葵、木薯、可可、烟草、棉花等农作物。其次是对艺术的创造,特别是安第斯地区印第安人的艺术,体现出他们固有的神话观念和丰富的口头传说,表明其对生活的丰富想象力和细致的观察力。其工艺品有木雕、 编织、 纺织、羽饰、刺绣和制陶等。独具一格的印第安艺术至今仍是现代美洲人民艺术发展的基础。传统住宅多种多样:有敞棚、掩体、窝棚、圆锥形帐篷、 木板房以及石砌或土坯砌的住房、 木架的“长屋”等。

从16世纪起,随着欧洲殖民者的入侵,改变了印第安人的自然发展状况。北美洲的印第安人大多被殖民者消灭,幸存者被迫住进保留地。中、南美洲的印第安人大多沦为农奴,对白人农牧场主处于半封建性的依附状态,只有分布在亚马孙河密林中的少数印第安人还过着传统的生活。拉丁美洲各国的印第安人是形成其所在国现代民族(墨西哥人、危地马拉人、巴拉圭人和秘鲁人)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代印第安人绝大多数已与白人、黑人等发生混血,纯血统的印第安人为数甚少。有的已通用英语或西班牙语。一般生活贫困,文化水平与白人相差很远,社会地位低下。他们在教育、职业、居住等方面都受到种族限制,大多从事体力劳动,在农场、牧场、矿山做工。随着各国工业化的发展,印第安人进入大中城市谋生的日益增多。已出现受过高等教育的知识分子阶层,开始组织自己的政治、文化团体,争取生存权利,反对种族歧视,日益重视保存印第安人文化传统。泛印第安运动已经蓬勃地开展起来。

C. 印度宗教印度都有哪些宗教

印度是宗教种类最多的宗教,大体分伊斯兰教和印度教,而印度教实际上是一个泛称,因为印度教是由成千上万的教组成的。

D. 和印度人交往要注意什么礼节

1。印度人喜爱3、7、9数字。他们认为红色责示生命、活力、朝气和热烈,蓝色表示真诚。阳光似的黄色表示光辉壮丽。绿色责示和平、希望。紫色表示心境宁静。印度人在生活和服装色彩方面喜欢红、黄、蓝、绿、橙色及其他鲜艳的颜色。黑、白色和灰色,被视为消极的不受欢迎的颜色。不喜欢玫瑰花,在办公室和商业机关,写字台喜欢放在东北角或西南角。

2。在印度初次访问商或机关,宜穿西服,并事先订约。约会,尽量按时赴约。印度商人善于钻营,急功近利,图方便,喜欢凭样交易,洽谈中应多出示样品,广为介绍经济实惠的品种。印度商人中,许多人在英美受过教育,因为这是表示关心友好的方式。在谈判时,切忌在印度人面前谈论印度的赤贫、庞大的军费及外援。

3。印度是个多民族的国家,信奉各种宗教,因此习俗也各不相同。印度最忌在同一食盘里取食。素食者甚多,不吃牛奶。一般说来,等级越高,荤食越少,等级较低者才吃荤(羊肉)。印度人一般不喝酒、喜好喝茶,大部分喝奶茶。他们喝茶的方式是:把茶盛在盘子里,用舌头舔饮。
印度人吃饭大多使用盘子,千万注意,吃饭时,只准用右手递接食物,另别用左手。与印度人接触时,切忌用左手递东西给他。因为他们认为左手肮脏,右手干净。吃饭用右手抓取,不但吃米饭用手抓,就连稀粥也能用手抓人口中。在印度,除上洗手间外均不使用左手。伸左手就是对别人的侮辱,弄不好他们会把你用左手递的东西砸烂,盛怒之下,还可能臭驾你一通。

4。切莫抚摸小孩的头,在印度如摸小孩的头,对方一定翻脸。最容易引人误会的是,印度人平常表示同意或肯定的动作是摇摇头,或先把头稍微歪到左边,然后立刻恢复原状,表示“Yes”、“知道了”、“好的”,与我们点头表示差别很大,最易使人误会。

5。牛在印度是神圣的,称为"圣牛",牛奶更是圣洁之物。一般不用牛皮鞋和牛皮箱。

6。印度人的姓名是名在前,姓在后,女人结婚后改用丈夫的姓。男人通常只称呼姓,不称呼名;女人通常则只称呼名。印度人见面的礼节是双手合十。对妇女不可主动握手。印度人以玫瑰花环献给贵宾,宾主相互问好后将花环套在客人颈上。花环大小视客人的身份而异,献给贵宾的花环很粗大,长度过膝,给一般客人的花环则仅及胸前。

E. 【第九篇.Chen Liu】印度古瑜伽的四大流派

瑜伽流派

1.智瑜伽(jnana):智瑜伽专门研究那些高深的类似于哲学化的理论,希望通过提高大众的知识理念,让人们从无知中解脱出来,以达到梵我合一的状态。智瑜伽认为,知识有低等和高等之分,普通人所说的知识仅仅体现在物质和生命的表面或外在,这种低等的知识可以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手段来获得。而真正高等的知识,则要求修炼者通过朗读和研究古老的经典,去理解书中的真正深奥的精髓。只有将视角由外转内,透过一切外在事物的表象,去体验、学习,才能理解瑜伽并获得神圣的真谛。可以说,智瑜伽是种典型的不强调体式而强调思维修炼的瑜伽。

2.业瑜伽(karma):“业”的意思是人的一切行为表现。这种行为表现不论其善与恶,都会留下自己的轨迹,这种轨迹会按照行为的不同性质,带来相应的报应,这种东西就是“业”。业瑜伽本意指的是行为本身,而不是行为之后产生的回报,所以业瑜伽也会被人们称为“行为瑜伽”。其修炼者信奉宇宙,认为人的最好的朋友和最坏的敌人都是自己本身,深信自己的所作所为总会得到相应的报应。业瑜伽的修炼者以服务社会,不计较结果为目的,希望从为大众服务中得到自己的快乐。从这里可以看出,业瑜伽也是一种强调精神修炼的瑜伽。

3.奉爱瑜伽(bhakti):奉爱瑜伽认为智、业、奉爱是相互联系的。认为知识是生活的源泉,行动是生活的表现,一个人如果没有知识,就会陷入极大的盲目性,行动也就失去了依托。它奉行“以仁爱之心爱人,以虔诚之心敬神”。其最终表象为奉献,适用于偏重情绪的习炼者。他们的源动力来自于爱,认为神就是爱的化身。通过祈祷、礼拜等仪式表达对神的敬意,唱颂圣歌构成了奉爱瑜伽的主要内容。其修炼者大都出没于山林或身居闹市,终身目的是把精神寄寓于梵中。

4.王瑜伽(raja):身为正宗的古典瑜伽,王瑜伽的创始人帕坦加利 (patanjali)更偏重于意念和调息,摒弃了大多数严格的体位法。王瑜伽积极提倡瑜伽的八支分法,即禁制、尊行、坐法、调息、制感、内醒、静虑、三摩地。瑜伽冥想的方法很多,但体位姿势大都采用莲花坐,练习冥想时通过意念来感受身体的变化,控制气脉在体内流通,产生不同的感应。一点凝视法是瑜伽者常常喜爱的一种冥想练习,这通常是在环境幽静的地方,或在山林湖海边将注意力集中在某一固定的实体中,比如克丽希娜神像或是蜡烛、流水等等;使自己的精神完全沉浸在无限的寂静中。王瑜伽的理论认为,人体遍布着可供生命气息游走的通道,亦称为气脉(Nadi).练习静默法可以调整体内微妙的生命气息沿气脉流通,从而自内部焕发出一种非凡的生命力。瑜伽修炼在现代的发展古老瑜伽流派强调精神的修炼不同现代于现代普通人对于瑜伽的理解一般都停留在身体的层面。现今最流行亦最为人们熟悉的瑜伽修炼法是哈他瑜珈(HATHAYOGA),它是王瑜伽精简后的瑜伽流派,着重体位和呼吸的修炼。“哈他”在梵文的意思解释为“日月”。哈他瑜伽认为,人体包括两个体系,一为精神体系;一为肌体体系。人体能量中只有一小部分是用于维持生命存在的,而人们平常的思想活动大部分是无序骚乱的,是能量的浪费。这些无序或骚乱的表现形式有疲劳、兴奋、哀伤、激动等。在通常情况下,如果这种失调现象不太严重时,可以通过休息自然恢复平衡,但是如果不能主动的自我克制和调节,这种失调会日益加剧导致精神和肌体上的疾病。所以哈他瑜伽认为:体位法可以打破原有的无序和骚乱,消除肌体上不安定的因素,停止恶性循环的运动;通过调息来清除体内神经系统的滞障,以达到能控制身体的能量并加以利用。

F. 印度众神关系图

创造神梵天

梵天:印度教神话中三大最高神之一。世界的创造者。佛教吸收其为护法神,称“大梵天王” 。

创造神梵天(Brahma)在吠陀神话中的身份是祈祷神,而在印度教神话中正式得名梵天,并且直接和宇宙最高意志“梵”联系起来,一般认为宇宙中的一切都来自于梵天,而毁灭时又重新归于梵天,梵天就是宇宙最高意志的人格化体现,在印度教神话中被认为是宇宙的创造者,也被称为“世界之主”。但是实际上梵天受到的崇拜远不及其他两位大神,鉴于世界已经为梵天所创造,人们的注意力自然更多地转移到了毗湿奴和湿婆亦即维护和毁灭两种力量对于世界权力的争夺上,另外梵天也因为一些所作所为导致其声誉的降低和信徒的减少——这和《世界·印度篇》的故事主线有直接关系。在整个印度,毗湿奴和湿婆的神庙遍布各地,而专门供奉梵天的神庙却只有一座,那就是普什卡的梵天庙(Brahma
Temple)。神话中的梵天为红肤色,四首,四臂,坐骑为天鹅,在被吸收进入佛教成为护法神后被称为大梵天。

吉祥天女

释迦

释迦:原名乔达摩。悉达多,佛教的创始人。相传为印度北部小国王子,后舍弃家庭,权位,独自出走。七年后在菩提树下顿悟成佛。又被称为释迦世尊,但不是藏密所说的大日如来。佛教中最为崇高的神。

天龙八部

天龙八部:即八部众,说法见于佛经。《法华经。提婆达多品》中曾提到过:“天龙八部,人与非人,皆遥见彼龙女成佛、”

天:即帝释天为首的天神。天神的寿命也会完结,这是因为佛家相信事事皆有无常。天神临死前会出现“衣裳垢腻,头上花萎,身体臭秽,腋下出汗,不乐本位”这五种征兆,也就是所谓的“天人五衰”。

阿修罗:阿修罗是与天对立的一族。他们非常好战,男的极丑,女的极美。阿修罗有美女而无美食。天有美食而无美女。双方常因此而互相争斗,场面十分惨烈。“修罗场”的说法即从此来。阿修罗一族被视为战神,他还有个化身是火神大摩尼,也就是“拜火教”和中土“明教”的最高神。

龙:龙无论在东西方神话,还是在奇幻文化中都是个非常欢迎的角色。以其独特的外形,强大的力量备受喜爱。可以说一说到奇幻,人们就会想到龙,龙几乎成了奇幻文学的代表。东西方的龙虽然有所不同,但它们也有很多相似之处,头部特征,善飞翔,会从嘴中吐出物质攻击等。这些惊人的巧合让人忍不住怀疑是否以前有此一类生物存在。龙的记载在我国由来以久,大量详实,准确,生动的记录贯穿着整个古代正史,有纪可考的记录最后见于民国初年,让人十分迷惑。但天龙八部中的龙其实说的是一种大蟒蛇。

乾达婆:拥有黄金之翼半人半鸟的精灵。天界的音乐家。

迦楼罗:中国人很熟悉的一种大鸟,传入中国后演变成了金翅大鹏鸟。原型是种翅有种种庄严宝色的神鸟,一天吞噬一条龙王和五百条小龙(哪来这么多龙让它吃?),五百年自焚一次,然后又从火焰中复活,凤凰重生的传说即来源于此。

紧那罗:歌神,帝释属下,似人而有头角。据《罗摩衍那》所述,为人躯马首,或马躯人首,又说为人首鸟躯。

夜叉:勇健、轻捷,如守护佛寺山门的执金刚夜叉,毗沙门天王麾下的夜叉八大将军。 夜叉
是梵文的音译,在古印度神话中,夜叉是一种半神,有关其来源,说法不一。据《毗湿奴往世书》所述,夜叉与罗刹同时由大梵天的脚掌中生出,双方通常相互敌对。夜叉与罗刹不同,对人类持友善态度,因而被称为“真诚者”。其形象有时被描述为美貌健壮的青年,有时又被描述为腹部下垂的侏儒。

摩睺罗伽:莫呼洛迦,译作大腹行、大智行、大智腹行、大蟒、大蟒蛇、大蟒神。《维摩经略疏》卷二云∶摩侯罗伽,此是蟒神,亦云地龙,无足腹行神,即世间庙神,受人酒肉悉入蟒腹。毁戒邪谄,多嗔少施,贪嗜酒肉,戒缓堕鬼神,多嗔虫入其身而唼食之。此以摩侯罗伽为无足、腹行之蟒神。在新译《华严经》卷一〈世主妙严品〉中,曾举出善慧、清净威音、胜慧庄严髻、妙目主、如灯幢为众所归、最光明幢、师子臆、众妙庄严音、须弥坚固、可爱乐光明等无量摩侯罗伽王之名。又,《慧琳音义》卷十一云(大正54"374c)∶‘摩休勒,(中略)是乐神之类,或曰非人,或云大蟒神,其形人身而蛇首也。’ 此外,密教现图胎藏界曼荼罗中,北边安有三尊摩侯罗伽。其中央一尊,两手屈臂,作拳舒头指当胸,竖左膝而坐;左方一尊,戴蛇冠,坐向右;右方一尊,两手吹笛,面向左。

G. 印度宗教

印度是世界上受宗教影响最深的国家之一,宗教的影响深入到它的社会与文化的每一部分。宗教在这个国家及其绝大部分人民的生活中扮演中心和决定性的角色。 印度被称为“宗教博物馆”,其中最重要的宗教是印度教,全印有约83%的人口信仰印度教。印度教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6世纪雅利安人创立的婆罗门教,公元8世纪左右,商羯罗吸收了一些佛教和耆那教的教义,发展成为印度教。该教综合了多种信仰,非常复杂。
伊斯兰教是印度的第二大宗教,13.4%的印度人信仰伊斯兰教。由于印度人口增长速度很快,印度已经超过印度尼西亚,成为是世界上穆斯林最多的国家。伊斯兰教是在公元8世纪随着阿拉伯帝国的扩张而传播到印度的,公元10世纪后,北印的大多数王朝统治者都是信奉伊斯兰教的,特别是莫卧儿王朝,印度也因此留下了相当多的伊斯兰教建筑。作为外来宗教的伊斯兰教和本土的主要宗教印度教在印度导致了一系列的宗教冲突,印巴分治局面也是因为印度教和伊斯兰教的矛盾造成的,在印巴分治时造成了宗教仇杀的惨剧。在现代,印度这两个主要教派依然存在深刻的矛盾。 锡克教、佛教和耆那教都是起源于印度的宗教,不仅在印度,在全世界都有一定的影响。基督教、祆教、犹太教和巴哈伊教也是有影响的宗教,但人数稍少。 尽管宗教在印度的影响很大,但是也有不少人接受无神论和不可知论。

社会情况
印度是一个政教分离的国家,坚持世俗主义。但是,宗教对其政治具有巨大的影响。在印度,绝大多数人都信奉宗教。根据1991年的人口普查数据,人口的82%左右信奉印度教,12%左右信奉伊斯兰教。此外,还有基督教徒,占人口的2.32%;锡克教徒,占1 .99%;佛教徒,占0.77%;耆那教徒,占0.41%,其他宗教如拜火教、犹太教的信仰者约占0.43% 。目前,各种宗教信徒的人口构成已发生一些变化,但基本格局依然如故。
印度教
印度教神庙
印度教信众超过人口的82%,也就是说多达8亿以上的人口信奉该教。印度教由大约形成于公元前10世纪的婆罗门教发展而来。印度教是多神教。据说,印度教的神有3.33亿之多 。印度教经典繁多,教义十分繁杂,它既有崇尚神明的理论,也有一些无神论的思想。它既是一种禁欲的宗教,又是一种纵欲享乐的宗教,而在实际生活中,它则变成一种哲学、一种生活方式和一种风俗习惯。正如马克思所说:“这个宗教既是纵欲享乐的宗教,又是自我折磨的禁欲主义的宗教;既是林加(男性生殖器)崇拜的宗教,又是扎格纳特的宗教;既是和尚的宗教,又是舞女的宗教。” 印度教的组织形式比较松散,但也有一种独特的社会组织形式,即所谓的“种姓制度”。这种制度的典型特征是:社会分隔、等级制度、饮食与社交限制、不同集团具有不同的世俗和宗教权利、职业世袭以及内婚制和顺婚制(即高等种姓的男子可娶较低种姓的女子,反之则被视为大逆不道)。印度教的宗教仪式相当繁复。一个正统的印度教徒一生中要经过家庭祭祀和公共祭祀的16种圣礼。
伊斯兰教
伊斯兰教建筑
伊斯兰教在印度的地位仅次于印度教,信奉者约有1 .2亿左右,公元8世纪前后由阿拉伯传人印度。15——18世纪莫卧儿帝国时期,伊斯兰教在印度得到迅速发展,并被定为国教。作为统治阶级的思想工具,伊斯兰教统治印度长达几个世纪。不少印度教徒特别是那些低种姓的印度教徒,由于倾慕该教教友平等的思想,纷纷改宗信奉,当然也有一些是被迫改宗的。现在,印度的穆斯林主要集中在北方邦、西孟加拉邦、比哈尔邦和安得拉邦,80%属于逊尼派。
基督教
基督教传统服饰
基督教信徒超过2000万,是除了印度教和伊斯兰教以外信众最多的宗教。教徒主要分布在南部诸邦,其中以喀拉拉邦为最,其次分布在印度东北部和一些大城市。相传,基督教于公元1世纪时就已传到印度。由于基督教主张“只有一个上帝”、“人皆平等”、“人皆兄弟”,因此在种姓制度盛行的印度颇受欢迎,不少低种姓的印度教徒皈依该教。另外,由于传教士的说教和教会的善举(如在落后地区修路架桥、建立医院、学校、孤儿院等),影响不断扩大。
锡克教
锡克教大金庙
锡克教是在伊斯兰教影响下经过改革的一个印度教教派。它原是印度教一个反对种姓的支派,是对婆罗门统治和教义的一种反叛,后来又在反对穆斯林的统治中形成了军事力量。它的产生受到印度教和伊斯兰教两方面的影响,可以说是两大文化融合的产物。创立者是那纳克(生活于1469—1538年间)。该教强调信仰唯一的真神,认为各种宗教在本质上是同一的。主张业报轮回,提倡修行,但反对印度教的祭祀制度和一切形式的礼仪,反对任何形式的偶像崇拜,反对种姓制度,反对寡妇殉葬和重婚,主张消除教派间的对立和冲突。锡克教的主要特征可概括为“四反五K”。“四反”,即反对禁欲,反对繁琐的祭祀礼仪,反对多神论,尚武但反对强权政治。“五K”是锡克教徒毕生实践的五件事的印地语缩略语,即Kesh(蓄发留须);Kanga(佩戴长梳);Kachh(包裹头帕),Kara(右手戴钢镯);Krpan(身配短剑)。锡克教徒男子名字后面均加“辛格”(意为狮子)二字,以勇猛彪悍着称。
佛教
佛教
佛教是其诞生在喜马拉雅山南麓的达毗罗卫王国(今属尼泊尔),由始祖释迦牟尼于公元前6世纪创立的。佛教在印度曾获很大发展,一度近乎普及整个次大陆。孔雀王朝时达到鼎盛。当时,阿育王大力推行佛教,实行“大法”,使得佛教空前发展。贵霜王朝时代,佛教仍有发展。后来,由于种种原因开始急剧衰落。19世纪开始出现复兴,20世纪50年代以来僧众人数有所增加,但总的来讲,势力比较弱小。
耆那教
耆那教巨型石雕像
耆那教创立时间与佛教相仿,也是公元前6——前5世纪前后。它是当时反对婆罗门教的主要思潮之一,后分裂为天衣派(裸体)和白衣派,中世纪时得到广泛传播,一直保存至现代。耆那(Jain)本身的意思是胜利者,是该教传说中的人物筏陀摩那的称号。耆那教在印度一直得到稳步发展,这一点与佛教的情况完全不同。据统计,该教在全印共有4万多所寺庙 。近年来,它还向印度以外的地方传播,在斯里兰卡、伊朗、阿富汗和阿拉伯国家均有不少信徒。[2]

H. 古印度佛教没能传下去,和统治者有很大关系吗



毗湿奴


总结

佛教虽然是印度本土的宗教,但由于自身的原因造成了一盘散沙的状态,又在外来的军事、文化的打击之下严重受挫、最后被印度的统治阶级所打压限制,辉煌了1600年的佛教在这个国度湮灭了下去,即便是到现在也没能再现当初的盛况。而湿婆教顺应了时代的发展,不断的改良,完善使之为时代所接受,照顾到了各个方面的利益与需求,更是迎合了大众在精神层面的追求,随着印度教的发展壮大而华丽的登上了宗教历史的舞台,成为了印度不可或缺的重要宗教之一。

I. 印度是世界上受宗教影响最深的国家之一当前印度人绝大多数信仰的是什么教

印度是世界上受宗.教影响最深的国.家之一,宗.教的影响深入到它的社.会与文化的每一部分。宗.教在这个国.家及其绝大部分人.民的生活中扮演中心和决定性的角色。印度被称为“宗.教博物馆”,其中最重要的宗.教是印度教,全印有约83%的人口信.仰印度教。
印度教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6世纪雅利安人创立的婆罗门教,公元8世纪左右,商羯罗吸收了一些佛教和耆那教的教.义,发展成为印度教。该教综合了多种信.仰,非常复杂。
印度教
印度教信众超过人口的82%,也就是说多达8亿以上的人口信奉该教。印度教由大约形成于公元前10世纪的婆罗门教发展而来。印度教是多神教。据说,印度教的神有3.33亿之多。印度教经典繁多,教.义十分繁杂,它既有崇尚神明的理论,也有一些无.神.论的思想。它既是一种禁欲的宗.教,又是一种纵.欲享乐的宗.教,而在实际生活中,它则变成一种哲学、一种生活方式和一种风俗习惯。正如马.克.思所说:“这个宗.教既是纵.欲享乐的宗.教,又是自我折磨的禁欲主.义的宗.教;既是林加(男性生.殖器)崇拜的宗.教,又是扎格纳特的宗.教;既是和尚的宗.教,又是舞.女的宗.教。”印度教的组.织形式比较松散,但也有一种独特的社.会组.织形式,即所谓的“种姓制.度”。这种制.度的典型特征是:社.会分隔、等级制.度、饮食与社交限.制、不同集.团具有不同的世俗和宗.教权.利、职业世袭以及内婚制和顺婚制(即高等种姓的男子可娶较低种姓的女子,反之则被视为大逆不道)。印度教的宗.教仪式相当繁复。一个正统的印度教.徒一生中要经过家庭祭祀和公共祭祀的16种圣礼。
伊.斯.兰教
伊.斯.兰教在印度的地位仅次于印度教,信奉者约有1.2亿左右,公元8世纪前后由阿.拉.伯传入印度。15——18世纪莫卧儿帝.国时期,伊.斯.兰教在印度得到迅速发展,并被定为国教。作为统.治阶.级的思想工具,伊.斯.兰教统.治印度长达几个世纪。不少印度教.徒特别是那些低种姓的印度教.徒,由于倾慕该教教.友平等的思想,纷纷改宗信奉,当然也有一些是被.迫改宗的。现在,印度的穆.斯.林主要集中在北方邦、西孟加拉邦、比哈尔邦和安得拉邦,80%属于逊尼派。。
佛教
佛教是其诞生在喜马.雅山南麓的达毗罗卫王国(今属尼泊尔),由始祖释迦牟尼于公元前6世纪创立的。佛教在印度曾获很大发展,一度近乎普及整个次大.陆。孔雀王朝时达到鼎盛。当时,阿育王大力推行佛教,实行“大.法”,使得佛教空前发展。贵霜王朝时代,佛教仍有发展。后来,由于种种原因开始急剧衰落。19世纪开始出现复兴,20世纪50年代以来僧众人数有所增加,但总的来讲,势力比较弱小。

J. 印度的礼仪及禁忌须知

印度的礼仪
印度居民大多信奉印度教,其次为伊斯兰教、、锡克教。在印度,月亮是一切美好事物的象征。

印度人相见应递英文名片,英语是印度的商业语言。主客见面时,都要用双手合十在胸前致意。口中念着:“纳玛斯堆”(梵文:“向您点头”,现在表示问好或祝福)。晚辈在行礼的时候弯腰摸长者的脚,表示对长辈的尊敬。男子不能和妇女握手。许多家庭妇女忌讳见陌生男子,不轻易和外人接触。但如果邀请男人参加实社交活动时应请他们偕夫人同来。一般关系的男女不能单独谈话。

印度人是用摇头表示赞同,用点头表示不同意。人们用手抓耳朵表示自责;召唤某人的动作是将手掌向下摆手指,但不能只用一个指头;指人时也要用整个手掌,不能用一两个指头。

到印度庙宇或家庭做客,进门必须脱鞋。迎接贵客时,主人常献上花环,套在客人的颈上。花环的大小长度视客人的身份而定。献给贵宾的花环既粗又长,超过膝盖。给一般客人的花环仅到胸前。妻子送丈夫出远门,最高礼节是摸脚跟和吻脚。到印度家庭做客时,可以带水果和糖果作为礼物,或给主人的孩子们送点礼品。

用右手拿食物、礼品和敬茶,不用左手,也不用双手。就餐的时候,印度教徒最忌讳在同一个容器里取用食物。也不吃别人接触过的食物,甚至别人清洗过的茶杯,也要自己再洗涤一遍后才使用。 喜欢分餐进食,注重菜品酥烂,一般口味不喜太咸,偏爱辣味。主食以米饭为主,对面食中的饼类也感兴趣。

不吃菇类、笋类、木耳。信奉印度教和锡克教的人,忌讳吃猪肉,牛肉。他们一般不喝酒,因为喝酒是违反宗教习惯的。但有喝茶的习惯,方式是“舔饮”,也就是把奶茶盛在盘子中,用舌头舔着喝。印度人最不喜欢吃大荤,吃素食的人较多,等级越高,吃荤越少。喜欢中国的粤菜、苏菜。

忌讳白色,习惯用百合花作悼念品。他们忌讳弯月图案,视1、3、7为不吉祥数字,和印度人交谈,要回避有关宗教矛盾、和巴基斯坦的关系、工资以及两性关系的话题。

印度奉牛为神圣,忌讳吃牛肉,忌讳用牛皮制品。崇拜蛇,视杀蛇为触犯神灵。忌讳用澡盆给孩子洗澡,认为是“死水”,是不人道的行为。
印度餐饮礼仪
1.印度人的饮食由于民族和历史 文化 的影响,南北差异很大。

北方受伊斯林文化影响,烹饪通常是莫卧儿式的,特点是多肉、谷物和面包。南方多素食,特点是米饭和辛辣咖喱。由于南部气候炎热,当地人一般味重,嗜好辛辣性食性,北部印度人的口味相对就轻多了。

所有印度菜肴中,唯一共同点是喜欢辣味。

烹调方式有炒、煮、烩三种,喜加入各种香料,尤其是辛辣类香料。 等级越高荤食者越少,等级低者才乐于吃肉食。

印度人几乎天天吃洋葱。

2.“牛的王国”:牛是当地最神圣不可侵犯的动物。根据教规,印度教教徒和锡克教教徒不吃牛肉,伊斯兰教徒不吃猪肉,耆那教徒则既忌杀生,又忌肉食。印度教徒把牛奉为神明,每逢饭前都要首先敬牛。还有的人敬狗、敬蛇、敬老鼠等等。 最受印度人崇拜的动物是蓝孔雀和黄牛。

印度人不吃牛肉,但喝牛奶。印度是世界上数一数二的产奶大国,牛奶在印度人的饮食结构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每天早晨和傍晚,到国营奶站打奶的人络绎不绝,有的大家庭一打就是几升。很多印度人的早餐就是一杯茶,再加几块饼干。爱喝茶(特别红茶),爱甜食。喝茶加牛奶喝汤、奶豆腐、奶制甜食。

3. 宴请印度商人时,事先了解是否素食主义者。孟买60%人是素食主义者

4.在印度人家中作客,饭前要漱口和洗手。

5.在传统的印度人家庭和农村,客人通常与男人、老人、孩子先吃,妇女则在客人用膳后再吃。不同性别的人同时进餐,不能同异性谈话。

6.印度人家庭的基本食品是米饭、家常饼、佐料和两三碟小菜用来蘸面包吃,普通的佐餐品是干青酸辣菜和香菜叶。印度人的正餐常以汤菜开始,通常是稀薄咖喱,其余菜肴一般全部同时送来,不是分几道上菜。正餐之外都有辅佐食物,最普通的是色拉和酸奶。正餐之后的甜食通常是冰激凌、布丁和鲜水果等。印度人一般不喝酒,但喜欢 饮茶 ,把茶斟入盘中,用舌头舔饮。

7.在印度人的餐桌上,主人一般会殷勤地为客人布菜,客人不能自行取菜。同时,客人不能拒绝给你的食物和饮料,食品被认为是来自上帝的礼物,拒绝它

是对上帝的忘恩负义。吃不了盘中的食品,不要布给别人,一旦你接触到那种食品,它就变为污染物。许多印度人在就餐前还要弄清他们的食物是否被异教徒或非本社会等级的人碰过。

8.印度人喜欢吃中餐,喜欢分餐制,不习惯用刀叉和筷子。印度人吃饭大多使用盘子,用右手抓食(抓饭时大多只用3个手指,那就是拇指、食指和中指),印度人认为吃饭中很多快感来自触觉,更重要的是,用手抓饭可以提前了解食物的温度。切忌用左手递送东西,他们认为左手肮脏,右手干净。吃饭用右手抓取,不但吃米饭用手抓,就连稀粥也能用手抓人口中。在印度,除上洗手间外均不使用左手。伸左手就是对别人的侮辱,弄不好他们会把你用左手递的东西砸烂,还可能臭驾你一通。

印度人如厕后,不用手纸擦,而是用水冲洗,冲洗时,用左手,不用右手。
印度礼仪禁忌须知
每一个国家都有它独特的礼仪文化,是礼貌,是文明,是禁忌,也是独到。无论你认可也好,觉得不可思议也罢,入乡随俗,你都必须遵循它。下面介绍一些与我们不一样的印度的独到的禁忌、礼仪文化和习惯。

其一,男子不能和妇女握手。许多家庭妇女忌讳见陌生男子,不轻易和外人接触。但如果邀请男人参加实社交活动时应请他们偕夫人同来。一般关系的男女不能单独谈话。

其二,印度人是用摇头表示赞同,用点头表示不同意。人们用手抓耳朵表示自责;召唤某人的动作是将手掌向下摆手指,但不能只用一个指头;指人时也要用整个手掌,不能用一两个指头。

其三,以右为尊,左手被视为不干净的象征。同印度人招手致意往往用右手,因为在他们看来,人身由两部分组成,右半边是男性的象征,左边是女性的象征,所以左手无力,右手有力,因此不单用右手致意。此外,印度人便后用水冲洗,使用左手,而绝不用右手,因此,左手被认为是不干净的。若送人东西,大都用双手捧着,或一手为主,另一只手稍微接触另一手臂,象征双手。否则认为不礼貌。

其四,吃饭过程中,若给对方(印度人)加饭加菜,不可用还在吃饭的那只手直接加饭加菜,若是这样,被认为是叫人家吃你剩的东西,因那只手正被用来吃饭,已接触了食物。在这种情况下,应当换一双未用过的筷子,给客人加饭加菜。若对方已经吃饱,不再需要,而你出于客气,仍坚持再给,这时,你会发现对方可能把双手捧着的碗筷(或吃饭用的盘子)一同伸到桌下,这表示不要了,见此情景,主人应当明白:不能再给客人加饭加菜。

其五,到印度庙宇或家庭做客,进门必须脱鞋。迎接贵客时,主人常献上花环,套在客人的颈上。花环的大小长度视客人的身份而定。献给贵宾的花环既粗又长,超过膝盖。给一般客人的花环仅到胸前。妻子送丈夫出远门,最高礼节是摸脚跟和吻脚。到印度家庭做客时,可以带水果和糖果作为礼物,或给主人的孩子们送点礼品。

其六,印度饮食习惯和文化。用右手拿食物、礼品和敬茶,不用左手,也不用双手。就餐的时候,印度教徒最忌讳在同一个容器里取用食物。也不吃别人接触过的食物,甚至别人清洗过的茶杯,也要自己再洗涤一遍后才使用。喜欢分餐进食,注重菜品酥烂,一般口味不喜太咸,偏爱辣味。主食以米饭为主,对面食中的饼类也感兴趣。不吃菇类、笋类、木耳。信奉印度教和锡克教的人,忌讳吃猪肉,牛肉。他们一般不喝酒,因为喝酒是违反宗教习惯的。但有喝茶的习惯,方式是“舔饮”,也就是把奶茶盛在盘子中,用舌头舔着喝。印度人最不喜欢吃大荤,吃素食的人较多,等级越高,吃荤越少。

其七,印度的颜色、数字、谈话忌讳。印度忌讳白色,习惯用百合花作悼念品。他们忌讳弯月图案,视1、3、7为不吉祥数字,和印度人交谈,要回避有关宗教矛盾、和巴基斯坦的关系、工资以及两性关系的话题。

其八,印度奉牛为神圣,忌讳吃牛肉,忌讳用牛皮制品。崇拜蛇,视杀蛇为触犯神灵。

其九,忌讳用澡盆给孩子洗澡,认为是“死水”,是不人道的行为。

猜你感兴趣:

1. 印度人的社交礼仪

2. 印度的习俗礼仪

3. 印度的社交礼仪

4. 关于印度餐桌上的礼仪

5. 关于印度人的礼仪

6. 印度餐桌礼仪常识

7. 印度商务礼仪

8. 印度的就餐礼仪有哪些

阅读全文

与印度奉爱者与被信奉者有什么关系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巴基斯坦和中国的关系为什么这么好 浏览:836
伊朗和美国为什么有仇 浏览:154
为什么印尼人喜欢喷香水 浏览:130
印度歼10怎么样 浏览:661
越南马皮凉在越南哪个位置 浏览:819
伊朗女人戴什么手表 浏览:980
买越南媳妇多少人民币 浏览:398
去伊朗旅游带多少钱 浏览:10
想陪你很久很久意大利语怎么说 浏览:778
英国人怎么评价约翰 浏览:903
印度订不到酒店怎么办 浏览:915
传说对决印尼服怎么进 浏览:668
关于英国论文怎么写 浏览:393
意大利有哪些品牌的车 浏览:568
伊朗对西班牙怎么样 浏览:886
1元换多少越南盾合适 浏览:161
越南610是什么金 浏览:266
印尼什么时发生地震 浏览:24
印尼红龙鱼15公分怎么看 浏览:554
中国公元前900年什么时期 浏览:5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