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印度资讯 > 印度安人营地成功塑造了哪些人物

印度安人营地成功塑造了哪些人物

发布时间:2022-02-11 21:18:53

‘壹’ 印第安人性格好吗

印第安人在外形上更是具有亚洲蒙古利亚人的特征:头发硬而直,汗毛较细弱,颧骨突出,面庞宽阔,肤色比较深。遗传学家还测定出蒙古种族人体中线粒体DNA的四类变体基因俱全,而美洲印第安人身上的DNA也有四种变体,各代表一种突变形式,这更加证实了印第安人与亚洲人血缘特征的同一性。

民族性格
质朴好客
印第安民族可以说是世界上最好客的民族,联想到美国的感恩节的由来。最初感恩节没有固定日期,由各州临时决定,直到美国独立后,感恩节才成为全国性的节日,当然如今的感恩节也不是感谢印第安人了,而是感谢上帝的恩赐。由此,可以看出热情好客是印第安人的民族传统与民族性格。

道德高尚
印第安人正直、朴实、刚毅、勇敢、感情丰富、温柔、谦和、说话算数、忠厚老实、慷慨大方,可以称得上是世界上道德最高尚的民族。哥伦布在他的《航海日记》和写给西班牙国王和王后的报告中都有对印第安人高尚道德的描述。

英勇善战
印第安人的英勇善战为人所称道,特别是生活在平原上以狩猎为生的印第安人多具有勇敢、善战的精神。落基山脉以东到密西西比河西岸的广大地区,是平原印第安人的居所图6-4骁勇善战的阿帕克骑兵,他们基本上以捕猎大动物为生。在这片平原上有成千上万头野牛,纵横驰骋,势不可挡,而生活在这里的印第安人就是靠英勇战胜牛群而生存下来的。他们用牛皮、牛筋建造房子,制作衣服和鞋子;用牛粪做燃料;用牛的膀胱来做水壶和饮水的器具。为了获得足够的食物,印第安人追寻野牛行踪,伺机捕猎。面对凶猛的野牛等野兽,他们一不小心就会遭到兽群的蹂躏,他们只能祈祷神灵的庇护保佑他们免遭蹂躏。

‘贰’ 《印第安人的营地》作者在创作上的主要风格是什么

欧内斯特·米勒尔·海明威(Ernest Miller Hemingway,1899年7月21日-1961年7月2日),美国作家和记者,被认为是20世纪最着名的小说家之一。出生于美国伊利诺伊州芝加哥市郊区的奥克帕克,晚年在爱达荷州凯彻姆的家中自杀身亡。海明威一生中的感情错综复杂,先后结过四次婚,是美国“迷惘的一代”(Lost Generation)作家中的代表人物,作品中对人生、世界、社会都表现出了迷茫和彷徨。

海明威一生之中曾荣获不少奖项。他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被授予银制勇敢勋章;1953年,他以《老人与海》一书获得普利策奖;1954年,《老人与海》又为海明威夺得诺贝尔文学奖。2001年,海明威的《太阳照样升起》(The Sun Also Rises)与《永别了,武器》两部作品被美国现代图书馆列入“20世纪中的100部最佳英文小说”中。

海明威一向以文坛硬汉着称,他是美利坚民族的精神丰碑。海明威的作品标志着他独特创作风格的形成,在美国文学史乃至世界文学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

海明威被誉为美利坚民族的精神丰碑,并且是“新闻体”小说的创始人,他的笔锋一向以“文坛硬汉”着称。 海明威的生平和文学生涯从一开始就争议不断。无论海明威是作为一位传奇式人物,还是作为一位作家,他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高超的写作技巧创造了一种简洁流畅、清新洗练的文体,净化了一代的传统文风,在欧美文学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二十世纪的最后一位文化英雄海明威是蜚声世界文坛的美国现代小说家,他在62年的生涯中,写下了《太阳照常升起》、《永别了,武器》、《丧钟为谁而鸣》、《老人与海》等作品,曾以“迷惘的一代”的代表着称。海明威的《老人与海》是一部融信念、意志、顽强、勇气和力量于一体的书,它让人彻底懂得了打不垮的坚不可摧的精神力量究竟是个什么样。它围绕一位老年古巴渔夫,与一条巨大的马林鱼在离岸很远的湾流中搏斗而展开故事的讲述,完美地体现了作者所说的“你尽可把他消灭掉,可就是打不败他”的思想。

海明威处处惹事,人人受气,给人留下了如此印象:喜欢冒险,四任妻子,拼命喝酒,任意争吵等,这么多病一直缠着他,最后用心爱的猎枪结束了自己的生命。对于海明威自杀的评价,正如约翰·肯尼迪总统的唁电所说:“几乎没有哪个美国人比欧内斯特·海明威对美国人民的感情和态度产生过更大的影响。”

诺贝尔文学奖获奖者的哥伦比亚作家马尔克斯为纪念海明威逝世二十周年而写一篇名为《与海明威相见》纪念文章:“海明威的所有作品都洋溢着他那闪闪发光、但却瞬间即逝的精神。这是人们可以理解的。像他那样的内在紧张状态是严格掌握技巧而造成的,但技巧却不可能在一部长篇小说的宏大而又冒险的篇幅中经受这种紧张状态的折磨。这是他的性格特征,而他的错误则在于试图超越自己的极大限度。这就说明,为什么一切多余的东西在他身上比在别的作家身上更引人注目。如同那质量高低不一的短篇小说,他的长篇也包罗万象。与此相比,他的短篇小说的精华在于使人得出这样的印象,即作品中省去了一些东西,确切地说来,这正是使作品富于神秘优雅之感的东西。”

美国着名文学评论家威拉德·索普在他的《二十世纪美国文学》中对海明威给予了崇高的评价:“海明威是当代最伟大的自然主义作家之一。他敢于突破传统,刨造新的风格和手法未泊应题材的需要。”

《纽约时报》评论说:“海明威本人及其笔下的人物影响了整整一代甚至几代美国人,人们争相仿效他和他作品中的人物,他就是美国精神的化身。”

“孤高自许,目无下尘。”美国作家索尔·贝娄指出海明威的性格:“海明威有着一种强烈的愿望,他试图把自己对事物的看法强加于我们,以便塑造出一种硬汉的形象……当他在梦幻中向往胜利时,那就必定会出现完全的胜利、伟大的战斗和圆满的结局。”

‘叁’ 草原上的小木屋里的玛丽和罗兰在印第安人的营地发现了什么宝贝

许多彩色的珠子
草原上的小木屋里的玛丽和罗兰在印第安人的营地发现了许多彩色的珠子。

‘肆’ 海明威有哪些作品

1、作品:

(1)《太阳照常升起》

小说以1924年至1925年这一历史时段和名城巴黎为背景,围绕一群在感情或爱情上遭受过严重创伤或者在战争中落下了严重心理或生理机能障碍的英美男女青年放浪形骸的生活以及发生在他们之间的情感纠葛而展开,反映了这代人意识觉醒后却又感到无路可走的痛苦、悲哀的心境。

(2)《午后之死》

在书中对斗牛做了极为详尽而深入的介绍和论述,指出斗牛士在斗牛场上的生死表演具有强烈的感染力。《死在午后》中通过对斗牛运动的介绍,阐述文学创作方面的问题。书中,他除了叙述、描写、议论、抒情等各种表现手法上自由灵活的运用,还增加了名词术语注解、新闻采访等,形成了独特的文体现象:跨文体写作。

(3)《非洲的青山》

是海明威的四部随笔作品之一,是极有作家个人风格和魅力、并有强烈自传色彩的随笔杰作。海明威的魅力在很大程度上是他的人格魅力造就的,这四种随笔作品是感受海明威独特魅力的最佳门径。 欧内斯特·米勒尔·海明威,1954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

(4)《丧钟为谁而鸣》

讲述的是美国青年罗伯特·乔丹在大学里教授西班牙语,对西班牙有深切的感情。他志愿参加西班牙政府军,在敌后搞爆破活动。他争取到游击队队长巴勃罗的妻子比拉尔和其他队员的拥护,孤立了已丧失斗志的巴勃罗,并按部就班地布置好各人的具体任务。在纷飞的战火中,他和比拉尔收留的被敌人糟蹋过的小姑娘玛丽亚坠入爱河,借此抹平了玛丽亚心灵的创伤。

(5)《老人与海》

是美国作家海明威于1951年在古巴写的一篇中篇小说,于1952年出版。该作围绕一位老年古巴渔夫,与一条巨大的马林鱼在离岸很远的湾流中搏斗而展开故事的讲述。它奠定了海明威在世界文学中的突出地位,这篇小说相继获得了1953年美国普利策奖和1954年诺贝尔文学奖。

2、生平简史:

欧内斯特·海明威出生于奥克帕克,他在瓦隆湖接受了洗礼仪式。海明威的童年时光大多在瓦隆湖的农舍中度过,小时候喜欢读图画书和动物漫画。高中毕业之后,拒绝入读大学的海明威,以18岁之龄到了在美国举足轻重的《堪城星报》(Kansas City Star)当记者,正式开始了他的写作生涯。在《堪城星报》工作了6个月的过程中,海明威受到了良好的训练。

1920年,海明威迁往安大略省多伦多,居于公寓。居住期间,在《多伦多星报》找到工作的海明威他成为自由作家、记者和海外特派员。1937年至1938年,他以战地记者的身份奔波于西班牙内战前线。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他作为记者随军行动,并参加了解放巴黎的战斗。1941年底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海明威立即将自己的游艇改装成巡艇,侦察德国潜艇的行动,为消灭敌人提供情报。

1961年7月2日,海明威用猎枪结束了自己的生命,享年62岁。

(4)印度安人营地成功塑造了哪些人物扩展阅读

海明威作品的艺术风格:

他强调写作的客观性与主题思想的隐晦含蓄,反对作者直接出场对人物进行评说与暗示,他常用含蓄的语言表达复杂的情感,用有限的形式表达无尽的内涵,因而,他的小说在外观不动声色,但内在情感却是丰厚炽热。

“冰山原则”是海明威的创作原则,他坚持认为应该从繁杂的社会生活中撷取最有特征的情节,将自己的思想情感隐藏起来,按照“冰山原则”留下八分之七的空间让读者思考与揣摩。

‘伍’ 《印第安人营地》这部短篇小说在网上哪里有中文版的

终于让我找到了
http://www.tianyabook.com/waiguo2005/h/haimingwei/dpxs/007.htm

‘陆’ 海明威的印第安人营地的主要内容

FENGLEI6996朋友,你好。你是提问中所说到的《印第安人营地》是海明威早期短篇小说中的代表作。如果我记没错的话,这则短篇小说的英文原名应该是《Indian Camp》吧。
以下是《印第安人营地》的相关资料:
《印第安人营地》是海明威早期短篇中最重要的一个,技巧精湛,情节惊栗,而且触及了贯穿他日后一切作品的主题,这就是“死亡”。他曾在一部描写斗牛的专着《午后之死》中说过,“一切故事讲到相当长度,都是以死结束的。”在《印第安人营地》中,死亡是以一个儿童的视角来呈现的,这使死亡在恐惧之外,多了一层神秘的色彩。这个儿童的名字叫尼克?亚当斯。尼克的故事海明威共写了二十四个,从儿童一直写到他长成为一个青年。后来,等到海明威自己也长成了一个享有盛名的大作家时,他就把尼克抛开了。
尼克和海明威一样,都有一个当医生的父亲,都随时可能在夜晚去乡下出诊。海明威童年时就有过随父出诊的经历,而《印第安人营地》的故事,正是尼克随父出诊的一次见闻。有人据此认为,尼克的原型就是海明威本人。但更多人的似乎不以为然,因为尼克敏感、脆弱,而海明威叛逆、强悍,后来在巴黎,他曾设法告诉斯泰因小姐,他还是个孩子的时候就在男人堆里厮混,而且做好了杀人的准备。⑷但仅仅据此断定海明威和尼克的截然不同,却是十分轻率的。追溯海明威的童年、家庭以及父母的婚姻,我们会略微惊讶地发现,在他内心深处那个真正的自己,的确就是尼克:敏感、脆弱,缺乏安全保障,有着急于被证明的焦虑。海明威的母亲是一个能干的钢琴教师,她一个人的收入足以养活全家,也许她也因此自负而专断,出于某种奇怪的控制欲,她把海明威和他姐姐打扮成双胞胎,时而装扮成兄弟、时而装扮成姐妹,有两张照片显示,身着女装、坐在母亲怀里的海明威表情异常尴尬和惊恐。⑸母亲的强大让父亲感到很大的压力,也让所有人都压抑,海明威一生都同母亲关系不好,在他父亲于1928年吞枪自杀之后,海明威抱怨是他母亲逼死了父亲。海明威年岁稍长之后,立刻致力于摆脱母亲的影响,并用了一辈子的时间来证明一件事情:他是一个真正的男子。他对体力运动和暴力题材的偏嗜,似乎都是围绕着这种证明展开的。当有人怀疑他的胸毛是用胶水粘贴的时候,海明威回敬的方式就是照了一张泡在澡盆中的半裸照片发表在报刊上,展示他的胸毛是货真价实的。很多年前,我读到过一本外国作家关于母亲的访谈录,我很吃惊地发现,几乎所有人同母亲的关系都很疏远或者紧张,感受不到充沛的母爱。有一位老作家已经年过七十,但他说自己仍有一种孤儿的感觉。与此相反,此前我读过的中国作家写母亲的文章,都是饱含着深情和感恩的。我到现在也没想清楚,这种相反是因为文化的差异,还是由于外国作家更加坦率?不过,有一点是无可置疑的,所有艺术家都有过一个相同的摇篮,这就是童年的孤独。
在我读过的几种海明威传记中,也没有证据表明他和父亲的关系是亲密的。但父亲带给他的影响却是决定性的:父亲帮助他走近了死亡。海明威在父亲的诊所和随父出诊的过程中,得以观察死亡,同时以他的敏感,他会发现在对待死亡的态度上,父亲和他截然不同。父亲是个医生,他对肉体的疼痛和消灭,感觉是麻木、迟钝的,也就是说,死亡这种异常的事件,对他而言也是日常和正常。但海明威还小,生与死都不啻是世上惊心动魄的大事件,就像稚嫩的舌头初次接触到辣椒,那种烧灼感是永远难忘的。他总是用神秘而严峻的态度来写到死亡。但是当他多次在战争和捕猎中出生入死后,他对死亡的态度似乎变得松弛了,最后他像父亲一样,用猎枪结束了自己的生命。也许在这个时候,极端也正是平常,没有哪个作家像他一样,经历过那么多死亡、写到过那么死亡,当死亡到来的时候,不过是对触及死亡的又一次重复,从前用笔,这一次用枪。海明威夫人在回忆那两声打飞丈夫脑袋的枪声时说,就像两只抽屉同时被关上了。关上抽屉,这是多么日常的一个动作啊。
海明威的短篇小说都写得精悍、结实,《印第安人营地》只写了尼克在一个晚上的见闻,内容压缩得更加紧密,翻译成中文,也就3300多字,以我个人的经验,这样做很容易,但要写得出色,则非常之困难。我有一个短篇小说《李将军》,也是写李广一个晚上的经历,但在一夜之间,同时展开了李广的个人记忆,结果写了他的一生,有一万六千多字,差不多是一个中篇了。中国眼下流行小小说,似乎是王安忆说过,小小说都是些刻意经营的“段子”,算不得真正的小说。我同意这个说法。我也认为像欧?亨利那样为了一个出其不意的结尾而写作的短篇,太匠气而经不起反复地阅读。而海明威的短篇小说,每一次细微的阅读,都会有新的发现。
这个关于死亡的故事开始于漆黑的夜晚,事情的由来是一位印第安产妇难产,生了两天也没把孩子生下来。尼克为此跟随父亲去印第安人营地出诊,他们乘船经过有雾的湖水,踏过被露水浸湿的草坪,抵达了村庄。产妇躺在双层床的下铺,正发出一阵阵尖叫。海明威没有直接描写她的痛苦,只提到:“营里的老年妇女都来帮助她、照应她。男人们跑到了路上,直跑到再听不见她叫喊的地方,在黑暗中坐下来抽烟。”看似轻描淡写的一笔,你却可以体会这尖叫凄惨得多么让人发怵!而她的丈夫躺在上铺,他不能跑,因为他是丈夫,还因为三天前他的斧头把自己的腿砍伤了。海明威没有说明砍伤的原因,应该是心慌意乱吧。尼克的父亲用职业医生的眼光略一判断,就决定给她施行剖腹产手术。尼克不能忍受她的尖叫,请父亲给她吃点什么,让她镇静下来。但父亲这样回答,“不行,我没有带麻药。不过,让她叫去吧。我听不见,反正她叫不叫没关系。”这时候,那个始终一声不吭的丈夫在上铺转个身靠着墙,他想必是听到了尼克父亲的话。接着,尼克的父亲在没有麻药的情况下,开始了手术:用一把大折刀切开了产妇的肚子。瑞士作家迪伦马特有一篇叫《嫌疑》的小说,揭露一个纳粹军医在不注射麻醉剂的情况下就给俘虏作腹部手术,是禽兽所为。而侵华日军也曾拿活生生的中国人做实验,在无麻醉的情况下,开膛破肚。这些令人发指的行为,或出于对人类的仇恨,或出于卑鄙的目的。但在《印第安人营地》中,尼克父亲则是在沿着他以为正常的逻辑,在尽到一个医生的职责,他不需要拷问自己的良心,因为他“听不见”产妇的惨叫。这和法西斯的兽行比较起来,显得更加荒谬和残忍。海明威没有渲染产妇的惨状,他冷静得仿佛尼克的父亲,但是他通过尼克的眼睛看到并说出这样的一句话:“乔治大叔和三个印第安男人按住了产妇,不让她动。她咬了乔治大叔的手臂……手术做了好长一段时间。”你可以设想,这是怎样的惨痛,才会迫使一个产妇不要命地挣扎,而且就在四个男人按住她的情况下,还咬伤了其中一个人!手术终于结束了,海明威像是漫不经心地补充道:还需要用九尺长的细肠线把伤口缝起来。婴儿生出来了,尼克的父亲很得意,就像一场足球比赛后球员在更衣室里的那种得意劲。他拍拍上铺的产妇的丈夫,揭开蒙着那印第安男人脑袋的毯子:他已经自杀了。这是整个小说的最高潮,可以说压抑的夜色、产妇的尖叫、无麻醉的手术,都是为了抵达这个高潮而作的铺垫,而当高潮到来的时候,海明威不仅一如既往的冷静,而且表现出新闻记者般的精确,其实这正是一切好作家都具有的严峻的克制:
只见那印第安人脸朝墙躺着。他把自己的喉管割断了,刀口子拉得好长,鲜血直冒,流成一大滩,他的尸体使床铺往下陷。他的头枕在左臂上。一把剃刀打开着,锋口朝上,掉在毯子上。
因为这篇小说采用的是尼克的视角,所以这个男人自杀的动机、过程、他在那个瞬间的念头,都被略去了。海明威借此交给读者的,不仅有疑问,更是那具死了但还冒着鲜血的尸体。每一个细心的读者,都不能不在情感和感官上遭受双重的刺激。他的文字看似无情,所以能让读者伤情,他的冷静近于冷酷,所以他那一刀就像割在我们身上。
我以为,好的小说要有精彩的故事、精致的语言和精妙的结构。还要有立场,立场就是价值观、生死观,这是小说的出发点。还要有心灵,心灵就是同情、悲悯。要让立场消失在叙述中,让心灵从字里行间溢出来。还要有感官,这就是“身体”。身体使小说饱满和丰盈。如果结构是脊梁,语言是质地,身体就是血与肉。血肉之躯才会让故事具有暧昧和神秘。海明威成功的短篇小说,都离不开死亡这个主题,而死亡从来不是抽象的,它是身体的消灭,是诉之于感官的刺激,是一刀致命,或者慢慢地腐烂,就像《乞力马扎罗的雪》中患了坏疽等死的男人。
海明威的生死观通过《印第安人营地》的结尾,有过难得的抒情般的流露:在返回的路上,尼克问父亲,“他干吗要自杀呀?”父亲说,“我说不出。他这个人受不了一点什么的,我猜想。”尼克又问,“死,难不难?”父亲说,“不,我想死是很容易的吧。尼克。要看情况。”最后,这个血腥的故事在牧歌般的情景中落幕:
他们上了船,坐了下来,尼克在船梢,他父亲划桨。太阳正从山那边升起来。一条鲈鱼跳出水面,河面上画出一个水圈。尼克把手伸进水里,跟船一起滑过去。清早,真是冷嗖嗖的,水里倒是很温暖。
清早,在湖面上,尼克坐在船梢,他父亲划着桨,他满有把握地相信他永远不会死。
海明威发表这篇小说的时候,大约25岁,对死亡已经抱有既神秘又坚定的态度。他尚不知自己将如何死去,但他一定深信自杀是解决问题的办法。尼克无可置疑地是内在的海明威,一语成谶,他后来的结局和那个一言不发的印第安男人如出一辙。
······································

说行天下 朋友推荐的小说网站大全,好东西要一起分享。

‘柒’ 在我们的时代里 印第安人营地为什么印第安人丈夫脚被斧头砍

在我们的时代的印第安人营地,为什么印印第安丈夫脚印和背后都看,因为这是他们的主的风俗习惯。

‘捌’ 译文经典:尼克·亚当斯故事集

在海明威的人物谱系里,尼克-亚当斯始终是他的最爱。他的每部小说集里都有尼克故事,而且都是压卷之作。他生前很可能一直都在希望能为尼克完成一本归宿之书(这从他遗稿里的那些尼克故事中可以看出端倪),最低限度的想法,也该是在一本书里让人们看到尼克的所有故事吧,但最终都没能实现。直到1972年,纽约的斯克利布纳父子公司把以尼克-亚当斯为主角的二十四个短篇小说编辑成《尼克-亚当斯故事集》,这件事情才算有了个了断。而这已是海明威饮弹自尽十一年后的事了。尼克应该活在一本书里。这些闪闪发光的故事,只有放在一起才会有更强烈的效果。它们除了有着鲜明的海明威式风格简练、冷峻、精于景物描写和微妙对话之外,还要多出几分含蓄、温情和莫名的忧郁。尼克的经历与海明威的非常相似,但他的故事却并不是海明威的,是那种心灵的共通性给了海明威虚构的自由,也让尼克获得了恒久的生命力。尼克也喜欢自由和冒险,但跟海明威相比他要内向得多,与外界有种内在隔阂,是个在残酷尘世深入体验过程中身心俱伤,希望通过重返故乡的山林、溪流,疗治伤痛、恢复内心宁静的人。海明威的人生轨迹是外展式的,而尼克的则是内收式的。海明威从家乡橡树园一路跑到了遥远的欧洲中心城市巴黎,在那里成为作家,然后不断变换生活的空间和聚焦点,扩大着生活半径。而尼克无论走到哪里,心里都始终牵系故乡并将之视为灵魂根系的清净之地。从这个意义上讲,海明威塑造的尼克以及存放于尼克用来维系心灵的故乡,更像是他用来对应喧嚣污浊的现实世界的另一端,尼克是那里的守护者,过着海明威想象中的另一种生活而他自己则像个钟摆,在两个世界之间摆动不已.除了迷惘、厌倦、眷恋和孤独等话题,这本故事集里的几篇经典之作都以死亡为主题。尤其是《在印第安人营地》和《杀手》,在两个方向上将死亡话题推向了极致。在《杀手》里,让尼克崩溃的并不是两个职业杀手的言行,而是那个被追杀了四年的人竟然躺在家里等死,因为他觉得无处可逃。而在《印第安人营地》里,尼克以少年特有的懵懂心理在短时间里见证了生与死两个事件。没有人会想到产妇难产的痛苦会让她男人割喉自尽。一生一死,不过转眼之间,但造成的强烈冲击却足以令人失语。人生序幕尚未拉开的尼克,该如何面对生与死的现实问题呢?《尼克-亚当斯故事集》有一种内在的明净和单纯。它们风格朴素、行文简练而富有弹性。通读它们,很容易纠正人们对海明威式短篇小说风格的片面化理解写对话的高手,因为海明威式的对话手法之独到和灵活,源自于他对小说整体结构的深刻认识,尤其是在小说的气氛营造、节奏控制、层次分布和沉默方面的敏锐嗅觉和精深造诣。看不到这些,也就无法理解海明威的短篇小说在艺术上达到了何等纯粹的程度。而且也只有基于这样的认识前提,面对他的冰山理论,才不会流于俗套空泛的理解。

‘玖’ 印第安人营地 读后感英文作业

因为他是知道内情的。他明白两人的暧昧关系。只是不说出来而已。因此可以推断其实丈夫也多多少少知道一些他们的暧昧关系。【为什么他知道内情,为什么一个年轻的印第安人会知道有人偷情?既然丈夫知道,为什么自己要在第一次医生说“我没带麻药”的时候,转过身去?因为他心里完全是没办法面对妻子的痛苦和自己的无能,多少也有一些对被侮辱的气愤。尼克的父亲在没有麻药的情况下,开始了手术:用一把大折刀切开了产妇的肚子。瑞士作家迪伦马特有一篇叫《嫌疑》的小说,揭露一个纳粹军医在不注射麻醉剂的情况下就给俘虏作腹部手术,是禽兽所为。而侵华日军也曾拿活生生的中国人做实验,在无麻醉的情况下,开膛破肚。这些令人发指的行为,或出于对人类的仇恨,或出于卑鄙的目的。但在《印第安人营地》中,尼克父亲则是在沿着他以为正常的逻辑,在尽到一个医生的职责,他不需要拷问自己的良心,因为他“听不见”产妇的惨叫。这和法西斯的兽行比较起来,显得更加荒谬和残忍。海明威没有渲染产妇的惨状,他冷静得仿佛尼克的父亲,但是他通过尼克的眼睛看到并说出这样的一句话:“乔治大叔和三个印第安男人按住了产妇,不让她动。她咬了乔治大叔的手臂……手术做了好长一段时间。”你可以设想,这是怎样的惨痛,才会迫使一个产妇不要命地挣扎,而且就在四个男人按住她的情况下,还咬伤了其中一个人!】

阅读全文

与印度安人营地成功塑造了哪些人物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中国哪个地方香烟便宜 浏览:50
伊朗8千万是什么意思 浏览:72
越南流转土地多少钱一亩 浏览:181
怎么参加中国诗词大会 浏览:404
印度为什么用lca 浏览:219
中国人的航天梦是多久开始的 浏览:176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原因是什么 浏览:525
中国中铁大桥局公司有哪些 浏览:387
400万人民币等于伊朗多少钱 浏览:100
印度要统治多少年 浏览:97
伊朗对中国免签是什么 浏览:648
伊朗情况对中国有什么影响 浏览:861
英国尺码45是中国的多少码 浏览:576
英国国家广播公司用英语怎么读 浏览:409
去印尼出国干施工怎么样 浏览:745
香蕉越南和海南还有柬埔寨哪个好 浏览:426
为什么伊朗女人不能看球 浏览:215
从宁波去越南飞机票多少钱 浏览:177
印度是怎么做包皮手术的 浏览:319
和平精英国际服怎么卡到水晶 浏览: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