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印度经济发展历程
印度经济发展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一、第一阶段:
1947~1956年,即从印度独立到“一五”计划结束,是经济恢复时期。印巴分治不仅造成印度教徒和穆斯林之间的大仇杀,而且打乱了本来就不平衡的国民经济。分治后大城市和大工业均分布在印度境内,而原料产地和粮食产区却大多分布在巴基斯坦。据统计,91%的大工业如钢铁、黄麻、造纸等工业几乎全部留在印度,而巴基斯坦却生产38%的棉花和80%的黄麻。这就使独立初期的印度花费巨额外汇进口黄麻、棉花和粮食。
印度独立初期工农业生产大幅度下降。工业生产总指数从1948年的108.4下降到1950年的105。农业下降到1950~1951年度的95.6,粮食下降到90.5。为改变这种状况,印度政府拟订了“一五”计划(1951~1956年),其目标是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改变印度停滞不前的经济结构,以便为以后的经济发展打下一个稳固的基础。经过努力,印度国民经济在“一五”计划结束时,平均增长率达到3.6%,超过原定指标的2.1%。5年内工业生产增长25%,农业生产增长22.2%。按1970~1971年价格计算,工业生产平均每年增长7.4%,农业生产平均每年增长4.3%,国民收入每年平均增长3.6%。
此间,物价比较平稳,工厂工人实际工资恢复到战前(1939年)的水平。在“一五”计划期间,还实行了取消中间人地主的土地改革,有40%耕地面积的土地转移到中小地主和富裕农民手中,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农村的阶级矛盾,并促进了印度农业资本主义的发展。
二、第二阶段:
1956~1966年,即实行“二五”和“三五”计划的10年,是印度工业体系形成时期。根据尼赫鲁的经济发展战略,印度“二五”和“三五”计划在工业方面强调优先发展以机械制造业为中心的重工业。在这两个五年计划期间,国家集中力量投资在电力、冶金、矿山、采矿、机械制造、化工原料、采油、煤油、石油化工以及化肥等各种重工业和基础工业方面,从而形成了一套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经过10年的努力,工业生产增长近一倍,总指数从1956年的136(1950的为100)上升到1966年的264.4。
工业产品增长最快的是为生产服务的机械设备和耐用消费品,其中机床增加21倍,内燃机增加7倍,动力水泵增加5倍,发电机增加4倍,家用电冰箱增加6倍。此外,食糖和食油分别增加14%和13%,机纺棉布反而减少15.2%。印度政府在积极发展国营企业的同时,也鼓励私人垄断财团以及同外国资本合作兴建的新型工业。印度国营企业从21家增至74家,投资额增加29倍,从8.1亿卢比增至241.5亿卢比。
印度国内和国外垄断组织在印度投资增加132.5%,从47.83亿卢比增加到106.93亿卢比。印度五家最大的财团资产总值从1958年的45.44亿卢比增至1966年的131.94亿卢比,增加近2倍。
在农业方面,尼赫鲁的战略是实行乡村发展计划和实行合作社。前者的核心是建立一套合作社评议会制度,使其成为农村基本经济行政单位,要求10年内把全部耕地纳入广泛的发展计划,并在美国专家的建议下实行农业精耕计划,集中使用高产品种、化肥、农业机械等现代化技术,以达到大幅度增产目的。但该计划当时基本上未能实行。
1964年尼赫鲁去世后,继任的夏斯特里抛弃了尼赫鲁的上述战略。其间,工业增长一倍,而农业只增产14%,年平均增长率为1.5%。而且农业生产很不稳定,每隔二三年就出现一次减产,有时甚至出现大幅度倒退。如1965~1966年度的农业生产低于1958~1959年度的16.6%。1965~1967年连续两年灾荒,加上1965年的印巴战争和美援的中断,形成了粮食恐慌、通货膨胀、外汇短缺和工业减产为特征的经济危机。农业生产的停滞和倒退严重影响了工业的发展。
三、第三阶段:
1966~1984年,即从三个年度计划,经过“四五”、“五五”、“六五”计划到英·甘地逝世,这一时期的基本特点是着重发展农业。20世纪60年代中期,印度粮食恐慌,粮食库存全部耗尽,配给制度基本上依靠美国进口小麦来维持,从而使印度对美国和世界银行的依赖加深。为改变这种状况,在美国和世界银行的支持下,英·甘地开始实行所谓“绿色革命”,即农业发展新战略。
在工业方面,给国内外私人投资提供新机会,开展放松工业许可证政策,将14家大银行(存款总额占全国56%)收归国有,对垄断财团新建和扩建进行审批等限制措施。在这个时期,对农业和能源动力方面的投资比例增大。农业投资比重从“三五”计划(1964~1969)的20%,提高到“四五”计划(1969~1974)的23%。工业企业的投资从20%下降到18%。
“六五”计划(1980~1985)对农业的投资占25.4%(“五五”计划为21.7%),能源动力开支占28.1%(“五五”计划为26.2%),工矿业开支占15.4%(“五五”计划为18.7%)。“六五”计划期间预计国民收入增长率为5.2%,人均收入增长率为3.28%。
四、第四阶段:
1985年至今,经过“七五”、“八五”、“九五”三个五年计划,即从拉吉夫·甘地执政后,印度各届政府开始经济政策的调整与经济改革。进入20世纪80年代,英·甘地执政时,印度就开始对经济政策进行调整,但调整幅度太小。
1985年拉吉夫·甘地执政后,加快了改革的步伐。改革虽然取得了一些成就,但问题与困难较多。1991年拉奥执政后坚持改革,改革步伐加快,成绩显着,但仍存在问题与困难。
② 印度的种姓制度,为何可以延续三千多年不变呢
世界上没有任何一种阶层制度能够像印度种姓制度那样顽固的保留三千多年,而且不用惊讶,在现代科学中,它确实是一个重要的社会管理科学中的社会治理体系。今天的印度,已然是世界经济大国,排在美中日德法英的后面第七位,而且计算机科学异常发达。哪怕是这样的印度,今天依然深受种姓制度的影响。
对于一个没有任何学习价值的制度来说,多余的文字都是浪费时间,何况网上很容易查到专门介绍种姓的信息,我们的聊的是其内在存续动力,因此关于种姓制度的结构,一张图足以将其简单了解。
种姓制度自从在印度建立起来之后,一直非常稳固的存在于印度社会中,哪怕是西北山口后来陆陆续续进来了波斯人、亚历山大大帝、大月氏、突厥人、穆斯林甚至英国人,他们谁来到这里谁就能轻易地做统治者,却都没能彻底消除种姓制度。
一方面是由于历史的悠久、信教人数的绝对优势,另一方面是历来的统治者在无法消除的情况下往往也会选择利用这一制度,来维护自己的统治。直到甘地四处巡回演讲,加上现代科学对于轮回的不攻自破作用,种姓制度才在印度表现的不再那么严重,但不可否认,它依然存在。
③ 印度被 *** 统治600多年,为何没彻底 *** 化主要原因有三点
从世界范围内来看, *** 教可以说是最具传播力和扩大力的宗教了,从7世纪产生开始,影响了整个中东、北非,辐射到中亚、南亚,甚至东南亚,形成了近16亿 *** 群体。基本上只要是受到 *** 统治的区域,都会 *** 化,最典型如奥斯曼帝国统治的区域,还有我国的新疆地区,都被 *** 化了。但是印度被 *** 统治了600多年,为何却没有 *** 化呢?主要原因有三点。
从印度历史来看,印度有两个王朝是 *** 王朝,分别是德里苏丹国时期,还有莫卧儿王朝时期。德里苏丹国从1206年建立到1526年灭亡,持续320年,其统治区域主要是印度恒河流域,印度的北方大部地区,从国名就知道,这是个 *** 教国家,其统治核心来自于中亚的 *** 军事封建贵族,在统治印度时期,大力推行 *** 教。
而德里苏丹国后是莫卧儿王朝,莫卧儿王朝,从1526年到1857年,领土范围包括印度大部分区域,统治时间也超过300年。莫卧儿王朝也是实行 *** 教,其统治者来自于中亚突厥化的蒙古人,信封 *** 教,在统治期间也是不断的推行 *** 教。这两个王朝加在一起那是600多年,而600多年时间, *** 统治,为何只是同化了孟加拉和巴基斯坦,而没有让印度大陆 *** 化呢?主要原因是三点。
第一,种姓制度。
印度大陆自从雅利安人入侵建立以印度教为基础的种姓制度开始,就形成了一种稳固的阶级统治。而维护这个统治的基础就是印度教严密等级制度下的种姓制度,而种姓制度里面是以少数高种姓的人统治低种姓的广大百姓。所以在历史长河中,印度大陆逐步形成了以少数婆罗门、刹帝利家族为核心的统治秩序,这是印度的基础。
而要统治印度,首先拿下这些大家族就可以了,因此,印度才那么好征服。所以历来征服印度的外来政权,都其实是极力的去拉拢这些高种姓的家族,以稳固统治的。即使是德里苏丹国和莫卧儿王朝也是如此,它们统治的基础必须是维护这些高种姓家族权威的基础之上。因此,对于他们的信仰自然不敢强来,因为一旦失去这些大家族支持,统治很难稳固,这是印度没有 *** 化的基础。
第二,二流的 *** 。
印度的 *** 政权来自于中亚,不是 *** 核心区域中东北非,在 *** 世界属于边缘了。因此,中亚的 *** 教统治者,相对持更加开放的宗教政策,并不是要消灭一切异教徒。因此,在印度他们能够执行更加多样化,开明的政策,这为印度教的保留和发展留下了充足的空间,使得即使被 *** 教统治600年,依旧保持自己的印度教。
第三,人口的原因。
印度大陆自古人口稠密,人口非常多,而外来的统治者人口非常少。就像当年入主中原的蒙古人和女真人一样,因为人口比例悬殊,无法形成同化力,反而被同化。而印度也是如此,来自中亚的统治者人数很少,他们通过军事政治,统治印度高种姓的大家族,进而通过大家族统治广大的首陀罗,贱民。因此,人口少简直太少,很难形成压倒性的人口优势。所以只能在印度鞭长莫及的边缘地带,如巴基斯坦,孟加拉取得突破,造成现在的格局。
④ 印度等级划分严格千年无人敢越界,究竟是为何
主要原因是因为印度是一个宗教国家,他们这个国家的所有人基本上都是信奉宗教的,而宗教在古代的一个非常特别的能力就是安抚人心,维护统治。宗教越繁盛的国家,社会就会越稳定,当然了,这个稳定指的是各个宗教内部,阶层的稳定,如果这个国家的宗教太发达,以至于出现了很多教义,出现了很多宗教,那各个宗教之间也会有冲突。
另外,印度的上等级,是从别的部落来的,他们在印度打败其他等级,才成为了上等级,其实也算是越界吧,只不过越的时间很早,现在的人们已经忘了,后来则是趋于稳定,直到现在这样。
⑤ 古印度奴隶制社会的四个阶段
第一个时代是印度河文明时代(约公元前2300—1750年)。这是古印度最早的文明,中心在印度河的哈拉巴和摩亨佐·达罗两地,故称“哈拉巴文化”。但这个文明是直到1921—1924年才被人们发现的,它与两河流域的苏美尔文明一样,曾长期埋藏在地下不为人们所知。所以,1922年《剑桥印度史》第一卷初版时,还认为古印度进入文明是从公元前1000年代的“后期吠陀时代”开始的。哈拉巴文化的发现,使古印度文明的时间一下子向前推进了1300年。
第二个时代是吠陀时代(约公元前1500—600年)。这个时代又分为早期吠陀时代(公元前1500—1000年)和后期吠陀时代(公元前900—600年)两个阶段。所以分两个阶段是因为,辉煌灿烂的印度河文明原因不明的毁灭后,古印度的历史近200模糊不清。大约从公元前1500年开始,印欧语系的雅利安人侵入次大陆,但这些雅利安人是处在原始社会末期的人,所以在整个早期吠陀时代,即在公元前1500—1000年期间,古印度倒退到由野蛮向文明过渡的时代。从公元前900年开始,雅利安人才进入文明,或者说古印度才第二次进入文明。学者们把公元前900—600年这段时期称之为后期吠陀时代。不过,这个时期的文明与哈拉巴文化相比,实在是个可怜虫。
第三个时代是列国时代(公元前600—400年)。有时也称“早期佛教时代”。这是古印度列国并举的时代,但也是一个战国纷争,逐步为统一打基础的时代,其中恒河流域的摩揭陀国最为强大。此时,古印度的经济、政治和文化中心也东移,即恒河流域成为文明中心,至于印度河流域,不仅失去重要地位,而且在公元前518年被波斯帝国占领,成为其一个行省。
第四个时代是孔雀帝国时代(公元前324—187年)。这是古印度历史上第一个统一时代和帝国,但统一者不是列国时代的强国摩揭陀,而是已失去重要地位的印度河流域的一位出身孔雀族的起义领袖。亚历山大灭亡波斯帝国后,印度河流域成为亚历山大帝国的领土,但亚历山大一离开印度后,这里就爆发了起义,起义领袖旃陀罗笈多不仅赶走了亚历山大的守军,而且完成了统一大业,建立起了帝国。由列国并举到统一,一方面是世界各文明古国的发展趋势,一方面也有利于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发展。所以到帝国第三代王阿育王统治时期(公元前269—232年),帝国进入繁盛时代。但这个帝国维持了137年后,于公元前187年被巽伽王朝(公元前187—75年)代替,巽伽王朝已不是帝国,初期统治整个恒河流域,以后就成了偏安于摩揭陀的小朝廷。到公元前75年,巽伽王朝末帝被甘华所杀,但甘华王朝(公元前75—30年)既偏安,以不巩固,45年间有四个国王统治,平均一个国王统治11年。公元前30年,这个小朝廷也被南印度的一个小国安度罗给灭亡了。总之,孔雀帝国灭亡后,古印度的历史一是长期模糊不清;二是外族不断入侵。先后有大夏的希腊人、塞种人、安息人、大月氏人。其中只有中国的大月氏人在古印度西北部建立了稳固的政权。
第五个时代是贵霜帝国时代(公元1—3世纪)。贵霜帝国的建立者是居住在中国敦煌与祁连山一带的大月氏人的一支。公元前2世纪,游牧的大月氏人被匈奴人击败,西迁至中亚,进而占据大夏,逐渐从游牧转为以农业为主的生活,社会制度也逐渐从原始社会过渡到阶级社会。张骞于公元前139年出使西域时曾到达此地。这时大月氏人分五个部落,酋长称“翕侯”,约在公元1世纪初,五翕侯中的贵霜翕侯丘就却(公元15—65年)消灭其它翕侯,统一五部落,建立起贵霜国家。丘就却还向南攻击喀布尔河流域和今克什米尔地区,初步奠定了帝国的基础。丘就却死后,其子闫膏珍(65—75年)继位,他又向南进兵印度,占领恒河流域。到第三代王迦腻色迦(78—102年)时,贵霜帝国进入盛期,都城富楼沙(今巴基斯坦的白沙瓦)。此时帝国地跨中亚和南亚,与罗马、安息、中国的东汉帝国并列为当时世界上的四大帝国。同时,在公元90年,贵霜派7万大军进攻驻守西域的班超,汉烟军人少,甚为惊恐,但班超利用贵霜军劳师远征,军粮不足之缺点,“收谷坚守”又派伏兵袭杀其向龟兹求援粮草的部队,迫使贵霜军退回葱岭以南,并与东汉保持和平关系。
⑥ 反超英国,印度成为全球第五大经济体,它靠的是什么能维持多久
印度虽然目前经济增速强劲,但依然面临着多重压力,经济增长动力或面临不足。 印度大规模的经济增长在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全球化,即1990年代开始的转型变化。从那时起,该国的GDP以指数速度增长,从1991年的2700亿美元飞跃到2019年的2.87万亿美元,预计到2026年将达到惊人的4.5万亿美元。
⑦ 印度是一个历史非常悠久的古国,为什么在历史上没有形成稳定的统一国家
因为印度在历史上一直就受到来自西北方中亚势力的长期侵扰,外族的势力在3000多年以来一直从来都没有中断过,所以就导致印度没有办法形成稳定的统一国家。
⑧ 为什么印度没有像中国一样发展起发达的低端制造业
很多人喜欢关注外部世界,尤其关注那些遥远的地方。
这些年,关于北美洲的美墨边境砌墙了,南美洲的委内瑞拉挨饿了、土耳其人当街烧美元了、叙利亚内乱了、以及遥远的欧洲国家在议会里吵架了等等之类的消息经常出现在各种媒体上。
与之对比,作为亚洲国家的国人,却并不经常关注亚洲地区,尤其是长期忽略了两个低头发展的邻国:印度和越南。
印度是南亚次大陆最大的国家。对很多人来说,比较普遍被认同的印度标签是瑜伽,街头的苦行僧、摩托车上的叠罗汉、以及印度火车的免费“挂票”......
除了这些之外,印度也有很多不被熟知的事情。
比如说,很少有人知道印度发射第一代遥感卫星的时间是1988年,这比中国成功发射遥感一号卫星的时间(2006年4月27日)提前了十几年。
2007年5月25日,中国成功发射了遥感二号卫星,全色分辨率达已经到了2米级别,技术上仍然落后于印度。
有人会说,遥感卫星相机分辨率高一点没什么了不起的。这样看问题的人是还没有体会到这种技术差距带来的后果。2008年汶川地震后,由于国内遥感卫星所拍摄的卫星图质量不能满足实际需要,等到获取国外提供的高分辨率灾区信息图像已是多日之后,也因此失去了宝贵的时效性。
再说说印度的汽车工业。
2008年,总部在孟买,进入全球商用汽车制造商前十名的印度汽车公司“塔塔汽车”从福特公司手中收购了積架路虎,正式成立了積架路虎汽车公司。
2010年,印度的另一家汽车企业马辛德拉(Mahindra & Mahindra)收购了曾经为美军生产吉普车的韩国第四大汽车生产商双龙汽车70%的股权,正式成为双龙(Ssangyong)的新东家。
此前的2004年,双龙汽车曾被上海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并购,但是双方在2009年结束了彼此间的合作。
2016年,印度的汽车产量已经超越韩国,成为世界第五大汽车生产国。2017年,印度的新车销量达到400万辆以上,超过德国,跃居世界第4位。
印度,这个亚洲第二个制造汽车的国家,有着同中国一样庞大的国内汽车市场,但与中国汽车市场上有众多外国品牌所不同的是,印度国产汽车在本国市场的占有率达到了60%以上。
再聊聊印度的软件业。
1989年的时候,印度软件业的总产值仅为2000万美元,1990年就增长到5000万美元,1999年时已达到40亿美元。到2004年,印度的软件出口值已达120亿美元,出口到世界一百多个国家。
再往后,我就很难查到印度软件出口的更多数据了,但是已知印度软件的出口量仅次于美国。
短短几十年,印度就成为全球第二大软件出口国。
另外,在美国硅谷的软件公司中,印度裔也占了很大比例。
还有印度的制药。
不仅中国人去印度代购格列卫,日本人和韩国人也去印度代购,而且不止格列卫,很多抗癌药都是代购的热门。印度生产了全球近四分之一的仿制药,而且有一半以上是出口到欧洲、日本、美国等发达国家和地区。因为,印度制药的疗效是看得见的。
还有印度的核能发电。
目前,印度已运行的核电站有22座。预计到2050年,核能发电将占印度总发电量的50%。
对于国人来说,印度有太多不被了解却值得中国借鉴与学习的地方,在此不能一一列举。虽然印度在世界上闹出过很多笑话,不过他们在某些方面确实做得比较好。
反过来说,世界上哪个国家不闹笑话,其他国家的笑话也不少啊,也不小啊。
最后就说几句跟印度农业有关的吧。
上世纪六十年代中期,印度东部地区发生了严重旱灾,出现了严重的粮食危机,印度开始进口粮食。
后来,印度政府开始实施被称为“绿色革命”的现代农业发展战略。经过几十年的努力,印度的农业发展也取得了显着成效。
这个拥有13亿5000万人口的国家,2018年大米出口量跃居世界第一。
同时,印度还是世界第二大小麦生产国,也出口小麦。2018/19年度(4月到次年3月)印度出口小麦226,225吨。印度国有食品公司的数据显示,2019年10月初印度的小麦库存3930万吨,比正常缓冲库存2070万吨多了近一倍。
反观中国,却是世界第一大粮食进口国。
在过去的十年间,中国的大米进口量增长了九倍,2013年中国就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大米进口国了。
把中国和印度这两个超过10亿人口的国家放在一起对比,就出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印度大米出口占比世界第一位,中国大米进口占比世界第一位。
说了这么多,有人会觉得这是在吹嘘印度。因为印度的面积不到中国的三分之一,GDP也明显不如中国。如果现在有人说印度将来可能超越中国,根本没有人相信。
这就如同把时间拉回到1886年,当李鸿章在天津因为中日长崎事件盛气凌人地训斥日本外交官的时候,当时若有人告诉他,八年之后日本就会反超大清,并赠送给大清一场甲午战争,李鸿章当然也不会相信。
但在此前两年的1884年,也是在天津,第一次见到李鸿章的伊藤博文就已经看到了十年之后。
伊藤博文从天津回到日本后,就对满清的洋务运动做出了前期迅速崛起、欣欣向荣,但是很快就会抱残守缺、停滞不前,后期将一塌糊涂、混乱不堪的判断。
当年的日本就是看准了满清的这种趋势,先以吞并琉球为试探,然后一步步进逼,先割台湾,后图东北......当然,这样的结果也是因为满清自己把自己搞砸了,自然也就挡不住别人再来砸一下。
当然,未来有很多理由相信历史会避免同样的错误,同样也有很多理由怀疑历史可能重复相似的轨迹。
然而今天,亚洲不只有一个北望藏南、将中国领土拉达克划入其版图的印度,还有一个对南海诸岛坚称主权、紧随中国之后全面进行革新的越南。
近年来,越南经济迅速增长,正在向制造业大国迈进。越南的发展速度有多快,有人说那里很像二十年前的中国。
2019年,英国发生货车偷渡事件,造成39名越南人死亡。曾几何时,一批中国人也正是用这种方式偷渡英国,为家乡带来源源不断的财富。2000年6月18日发生在英国的多佛惨案,58名来自中国的偷渡者在卡车车厢里因窒息死亡。时隔二十年,世界看到的是另一批搏命求发展的越南人......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家国兴替,此起彼伏。当中国即将面临人口老龄化的时代,拥有近1亿人口的越南现在正当年。
如果回顾一下不太遥远的历史,1861年,当满清开启富国强兵的洋务运动时,日本还处在混乱的幕府末期。
1886年,当满清北洋舰队的铁甲巨舰行驶在日本海域,明治维新后的日本海军还没有像样的战船。
然而他们不到十年就赶上来了。
甲午战争之前,满清上下疲于应对西方各国,也没人拿日本这个岛国当回事。就像今天有些人看待印度和越南一样,时不时就会嘲笑他们一下。
当年搞洋务建北洋的李鸿章也嘲笑过日本,甲午的惨败也给他带来了深深的痛苦。
这个世界是圆的,某种意义上,这个世界也是平的,二十年前能跑多快,能跑多远,并不代表十年后的速度。
图片
印度海军
如今的印度和越南都在加速,虽然他们的体量不是很大,但是如果跑在前面的国家突然停滞下来或者自己摔倒了,他们也可能一个接一个地赶上来。
人们说,底气是一种能力,但有些时候运气也是一种能力。
今天,不显山不露水的日本,不仅在积累巨大的社会财富,而且几乎一年一个诺贝尔奖持续提升着日本的科研力量。
另外,在亚洲的北方,还有一个叫俄罗斯的国家,俄罗斯曾经向西试图冲进欧洲,受阻之后又向东试图冲进亚洲,1904年日俄战争之后,俄罗斯逐渐退出了中国东北。近年来的俄罗斯看似一蹶不振、无所事事、又好像是在等待着什么。
图片
太遥远的未来不说,十年之后,世界会是什么样子的,人们还是可以凭着自己的感觉预测一下的。
别看欧美天天闹情绪,这个脱欧了、那个弹劾了,外人看得惊心动魄,人家自己波澜不惊。
因为,他们毕竟有着几百年稳固的社会基础。即便是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也没有改变他们什么。
英国还是那么孤傲,法国还是那么浪漫,德国还是那么较真儿......仅这一点,亚洲国家就比不了,很多亚洲国家性情不稳。
十年之后,欧美或许还是那个欧美,亚洲或将不再是现在的亚洲。
⑨ 英国统治印度多少年
英国统治印度200年。从1757年,英国就开始侵略印度,而且在印度发动了四次大的侵略战争,不仅使大量的印度人丧生,英国还从印度掠夺很多资源。近入18世纪后,英国成立的东印度公司,源源不断的给英国挣了大量的外块。英国对印度的殖民统治一直延续到二十世纪,一些觉醒的印度人决定自立,并反抗英国的殖民统治。
英国统治印度的影响
在殖民统治的初期,为了避免弓|起印度人的反感,殖民当局对印度习俗采取不干预政策。但是1813年后,随着基督教在印度传播,传教士们意识到印度教的一些陋习与他们所宣扬的西方文明格格不入,是违背人性的,是对人性的一种亵渎。因此,在他们的推动下,殖民政权开始用立法手段推行社会改革,即对印度社会陋习的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