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印度资讯 > 老梁讲印度人为什么那么聪明

老梁讲印度人为什么那么聪明

发布时间:2023-01-21 12:46:45

⑴ 为什么印度人和华人智商最高

(编辑/李守力) 美国是世界上经济和文化最发达的国家,然而美国人说:“美国的钱在犹太人的口袋里;智慧在华人的脑袋里。” 资料显示,美国硅谷中多数(约70%)是中国和印度的科学家(这两个民族都是相对古老的民族),美国的太空之城——休斯顿,有70%的华裔科学家!而情商与智商综合指数最高的人种是犹太人。 华夏文明从人类登上历史舞台到现在一直没有谢过幕,而且还派生了许多支流,可见我们的文明的巨大潜力和勃勃生机。 原因是这三个民族共同拥有一个与其他民族不同的优良传统: 1、创造了伟大的宗教。中国有儒教和道教。犹太人有犹太教。印度有婆罗门教和佛教。 2、几千年一直诵读经典。中国人读诵四书五经。犹太人读诵圣经。印度人读诵奥义书和佛经。 智慧源于读经,经典是圣人教导众生的文字。整个世界文化都是圣人创立的。耶稣说:天地要废去,我的话却不能废去。经典是人类生命的根本,圣人离开了我们,留下了经典,经典成了我们与圣人沟通的媒介。 人在13岁以前,是人一生记忆力的高峰,这个高峰最多能持续到18岁。这是脑科学研究证明了的。这个时候读诵经典事半功倍,这个时期不求理解,但求读诵,直至背诵。经典里有圣人(神、主、佛、菩萨)的加持,“天地要废去,我的话却不能废去”,经典在,圣人在。你只要读诵经典,言为心声,口读经典,圣灵便主在你的心里了。这个时期是人一生最关键的时期,是建立根基的时期。成圣成贤还是成凡,决定于斯! 人在13岁以后,理解力开始增强,到25岁左右理解力成熟,以后的数理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取决于个人的努力。孔子曰:我十有五而志于学。十五岁以前只是背诵,等到十五岁,开始思考经典了。15岁以前根基打好了,学习任何学科就会非常轻松,非常简单。 王博士举了胡适之的例子,可以让我们做一个警惕。胡适之四岁就开始读古诗,六岁上私塾就开始背古文;到了九岁的时候,读了三年古文,他自己就能自己看古典小说了。所以语文教育,语文教育嘛,能够看古典小说,这个语文程度已经很高了。两年之内,他偷偷地看完三四十本古典小说,一辈子的作文,基础就奠定了,九岁!十一岁的时候,他的老师就正式教他读古书,因为已经读了四年古书了,以前读书是背,现在是自己读,已经有能力自己读了。老师教给他第一本书叫作《资治通鉴》,十一岁就读完了。到十三岁就把《左传》读完了,把《左传》读完了,大概这辈子中国书都读过了,以后就是复习、综合、创造。任何以前中国读书人,都在十三岁之前把所应该读的书全部读完。一些重要的书都放在脑子里面,假如没有这样子的教育,这一辈子不要想要成为一个所谓的大人才。就没有了,大人才就跟这个人分家了。胡适之接受这种教育,他也没有变成书呆子,以后他的记忆也很好,学英语学得很快,所以十九岁考公费留学,二十岁出国去,到了二十七岁在哥伦比亚大学,拿哲学博士。他凭什么拿博士,他写了一篇文章,叫作“先秦名家研究”,诸子百家已经很困难了,名家更困难,没有高度的文言文基础,能够研究先秦名家吗?所以胡适之非常容易就写出来了,因为十三岁前就读完了。二十八岁回来北京当北大教授。他凭什么当教授,十三岁之前的功力。他后来写了一本书叫作《中国哲学史》。他凭什么写《中国哲学史》,你能吗?不到三十岁全国闻名,凭什么?十三岁之前受的教育基础。他去演讲引经据典不要带书的,从来不会错误。因为他至少会背一千首诗词,至少。其他的书不用说了。 可是以后我们的教育部,不再让儿童读古文。于是此后中国人没有胡适之。出不来了,出不来了!可怜的中国!胡适之读古书长大的。你不是要写白话文,白话文不是写得很好吗?胡适之读古书长大的。徐志摩、朱自清、白话文不是写得很好吗?读古书长大的。钱钟书、沈从文,读古书长大的。鲁迅、老舍,读古书长大的。林语堂、梁实秋,读古书长大的。什么叫白话文?不好好思考这点,“万世不得超生”!他为什么能,我们不能?我的孩子比他笨,全国的孩子比他笨吗?!思想的问题,教育思想的问题!一个孩子,你教他什么,他就学什么。一个孩子的基本学习能力,是吸收的能力。是海绵式的吸收,整体的吸收。你教他什么,放在脑子里面。懂不懂?不懂!但是不懂就没有用吗?你看看胡适之就好啦!长大就有用,一个人是会长大的,学的这些不懂的东西,他有时间去懂,你怕什么!但是现在不学,一辈子就来不及了!

⑵ 老梁说印度人主要是白人 怎么看印度人也比欧洲的白种人黑的多 他们真是白种人吗

有白有黑 如几次选美冠军就属于白色人种

⑶ 老梁聊印度,为什么印度学不了中国,一句话就总

老梁天天放屁,自以为是印度事务专家,其实全是信口雌黄,胡说八道。为什么印度学不了中国?因为印度人太抠门了。印度人无论男女,拉屎擦屁股从来不用卫生纸,拉完屎用左手一擦就了事了。就凭印度人这种抠门的精神状态,印度就学不了中国。

⑷ 老梁故事汇2010节目单

· 12-31期 金婚广告情 101231
· 107,194
· 12-30期 金婚路上的四道坎 101230
· 33,439
· 12-29期 坏蛋留下的后遗症 101229
· 63,457
· 12-28期 周韵走出文丽的影子 101228
· 26,331
· 12-27期 硬汉也柔情胡军 101227
· 36,789
· 12-24期 姚晨我不是郭芙蓉 101224
· 51,787
· 12-23期 金牌女二号王珞丹 101223
· 61,697
· 12-22期 百变媳妇海清的成名路 101222
· 45,806
· 12-21期 经济适用男黄海波 101221
· 44,096
· 12-20期 丑男当道的林永健 101220
· 63,440
· 12-17期 成龙不平凡的家庭 101217
· 77,093
· 12-16期 龙女郎的故事 101216
· 56,399
· 12-15期 成龙超越从未停止 101215
· 67,570
· 12-14期 成龙功夫之谜 101214
· 86,230
· 12-13期 成龙也有黎明之前 101213
· 66,457
· 12-10期 冯小刚龙套大揭秘 101210
· 66,278
· 12-09期 怎样成为冯女郎 101209
· 32,996
· 12-08期 张涵予的一波三折 101208
· 41,368
· 12-07期 贺岁片之王葛优 101207
· 88,715
· 12-06期 冯式幽默是怎样练成的 101206
· 63,570
· 12-03期 话题女王范冰冰 101203
· 58,067
· 12-02期 能文能武李冰冰 101202
· 45,720
· 12-01期 赵薇你为什么能这么红 101201

· 11-30期 国际巨星章子怡 101130
· 39,839
· 11-29期 周迅为何飘摇 101129
· 36,211
· 11-26期 齐秦永远的狼 101126
· 48,574
· 11-25期 蔡琴的岁月美酒 101125
· 34,996
· 11-24期 一生何求陈百强 101124
· 76,443
· 11-23期 邓丽君唱给自己的情歌 101123
· 50,428
· 11-22期 邓丽君天下谁人不识君 101122
· 62,994
· 11-19期 谭咏麟不老的传说 101119
· 69,688
· 11-18期 李宗盛最懂女人心 101118
· 51,870
· 11-17期 李宗盛在自己的音乐里生活 101117
· 52,979
· 11-16期 罗大佑的电影之歌 101116
· 62,949
· 11-15期 罗大佑的光阴故事 101115
· 111,587
· 11-12期 万众瞩目的开幕式 101112
· 36,698
· 11-11期 一场由徐克下厨引发的厨艺大战 101111
· 32,795
· 11-10期 倩女幽魂青蛇徐克的人鬼情未了 101110
· 88,223
· 11-09期 徐克的别样黄飞鸿 101109
· 49,358
· 11-08期 解密新龙门客栈 101108
· 62,905
· 11-05期 张艺谋和他的一根筋 101105
· 23,566
· 11-04期 张艺谋的武侠之路 101104
· 25,675
· 11-03期 谁说张艺谋不幽默 101103
· 30,790
· 11-02期 献给父亲的千里走单骑 101102
· 22,011
· 11-01期 山楂树之恋爱情原来如此简单 101101

· 10-29期 德艺双馨高英培 101029
· 32,276
· 10-28期 相声天才马季的故事 101028
· 49,176
· 10-27期 你不知道的侯耀文 101027
· 56,925
· 10-26期 用相声叙述人生的大师侯宝林 101026
· 56,621
· 10-25期 相声传奇马三立 101025
· 205,595
· 10-22期 黄家驹的光辉岁月 101022
· 8,258,300
· 10-21期 沈殿霞的传奇人生 101021
· 105,616
· 10-20期 梅艳芳永不凋零的女人花 101020
· 137,215
· 10-19期 为何都爱张国荣 101019
· 193,861
· 10-18期 李小龙死亡之谜 101018
· 202,643
· 10-15期 蒙面侠佐罗 101015
· 24,323
· 10-14期 沉没的歌舞王朝 101014
· 28,904
· 10-13期 经典印度歌舞电影《大篷车》 101013
· 36,503
· 10-12期 每一个人心中的桥 101012
· 20,528
· 10-11期 《追捕》前卫的日本老电影 101011
· 28,061
· 10-08期 当沧桑都变成美丽 101008
· 36,744
· 10-07期 花样男人梁朝伟 101007
· 83,819
· 10-06期 不老的传说刘德华 101006
· 107,773
· 10-05期 成龙伤病累累的硬汉 101005
· 87,030
· 10-04期 英雄本色周润发 101004
· 163,465
· 10-01期 许三多的成功之路 101001

· 09-30期 大男人钟跃民 100930
· 53,916
· 09-29期 寻找激情燃烧的岁月 100929
· 27,866
· 09-28期 明争暗算的背后 100928
· 36,036
· 09-27期 亮剑为什么这样红 100927
· 97,347
· 09-24期 丫鬟无间道 100924
· 26,018
· 09-23期 刘姥姥的公关手腕 100923
· 27,386
· 09-22期 最复杂的人物王熙凤 100922
· 36,965
· 09-21期 历经20年两代林妹妹 100921
· 51,296
· 09-16期 究竟是谁害死了关羽 100916
· 73,284
· 09-15期 关羽为什么没当老大 100915
· 145,742
· 09-14期 曹操与关羽的不了情 100914
· 09-13期 关羽从穷书生到万人敌 100913
· 65,856
· 09-10期 烈火中永生的秘密 100910
· 14,521
· 09-09期 渡江侦察记的台前幕后 100909
· 13,944
· 09-08期 人间正道是沧桑 100908
· 33,057
· 09-07期 谍战之巅潜伏 100907
· 42,553
· 09-06期 闯关东的故事 100906
· 30,490
· 09-03期 马拉松趣事 100903
· 14,674
· 09-02期 马拉松的故事 100902
· 16,067
· 09-01期 南征北战背后的故事 100901

· 08-31期 你不知道的地道战 100831
· 29,204
· 08-27期 抗日英雄李向阳 100827
· 20,862
· 08-23期 谍战背后的故事 100823
· 28,579
· 08-19期 妲己无知女间谍的一生 100819
· 45,182
· 08-18期 宝莲灯的故事 100818
· 43,146
· 08-11期 周星驰身边的星女郎 100811
· 97,359
· 08-10期 龙套周星驰和周星驰的龙套 100810
· 131,436
· 08-09期 真正的周星驰在哪里 100809

· 07-27期 刘老根铁三角的恩恩怨怨 100727
· 70,002
· 07-26期 赵本山和他的乡亲们 100726
· 67,163
· 07-22期 “喜羊羊”重新演绎经典故事 100722
· 21,021
· 07-20期 机器猫是如何诞生的 100720
· 31,491
· 07-19期 聪明的一休哥 100719
· 07-16期 什么是抑郁什么又是幸福 100716
· 32,615
· 07-15期 恐惧症不用恐惧 100715
· 20,587
· 07-14期 被“强迫”的人生隐藏在身边的强迫症 100714
· 25,365
· 07-13期 心理疾病之草木皆兵 100713
· 23,161
· 07-12期 千奇百怪的痴心妄想 100712
· 33,454
· 07-09期 明星踢足球嘴比脚好使 100709
· 32,703
· 07-08期 足球是怎么变味的 100708
· 40,295
· 07-07期 贫民窟中的百万富翁 100707
· 45,343
· 07-06

⑸ 《老梁故事汇》佛教和道教有什么联系

道教传说是从黄帝开始孕育发展,其实所追求的就是一个"道"字,直到老子的出现,<道德经>成为了道家的最早的经典.总的来说道家的智慧就是表现字"无为"两个字上.可以说道教是中国本土的产物.到了汉代,佛教开始从印度涌入,佛被当时的人们当作另一尊神,在公元2世纪不仅在老子旁边受到礼拜,还被某些道教徒认为是老子的化身,但当时佛教仅被认为是道教的一个特殊宗派,是各宗派中最严谨,最有理想的.正是因为如此佛教慢慢的发展,阻止了道教本身炼金术的发展,使道教逐渐变成了一种纯粹道德的,冥想的长生不老术.正是这样佛教与道教开始区分开来,这种区分主要是:道教徒追求的是修炼成一个长生不老的身体,而佛教徒追求的是摆脱一切身相;而在具体修炼的方式上也有呼吸方式的不同;在行为上佛教有一套严谨的规则去约束,而道教也要按照道德标准行事或纵其天性.随着时间的发展,以及人们对佛教兴趣的增长,佛教更进一步壮大,在公元3世纪,佛教正式独立于道教了.

⑹ 梁希森的人物经历

史前档案:包工头出身,1999年入主北京玫瑰园,自此在地产界一炮走红。
梁希森幼年曾一度以讨饭为生,早年做过铁匠,并在面粉厂、装修队做过工人。1992年,他组建希森集团。1999年,梁希森以最大债权人的身份,用3.98亿元拍得了陷入困境的北京最大别墅工程玫瑰园———拖垮邓智仁利达行的项目。传说他目不识丁,却通过自身的努力,成功积累并运作着好几亿元的资产。
梁希森童年只上过一年小学,从小受够了最刻苦铭心的磨难:曾经食不果腹,衣不蔽体;曾经浪迹四乡,谋求生路;梁希森有一个梦想:造起楼房,让所有家乡村民住进去。拆了老房子,节约出宅基地面积,用于养殖业,再把农民变成工人,都在这个养殖工厂上班,从而通过自身的努力改变着村民的生活 地产界是一个江湖,也是一个英雄不问出处的地方,多少成名人物光耀的背后却是不堪回首的前尘往事,一日功成,艰辛的往事反而成了让人称道的奋斗历程。起家于草根的地产界大鳄虽然许多也并无显赫的学历,但像梁希森这样的——只上过一年小学,认字不到200个的恐怕也绝无仅有。
与众多地产大鳄充满谜一般的发家史不同,梁希森的发家史显得相对简单的多,更像是无心插柳却绿柳成荫。“2005年梁希森以20亿元的身价“胡润富豪榜”排名第66位。
讨饭娃
山东希森集团董事长,身价20亿元,“2005年胡润富豪榜”排名第66位;绰号“菜园子”,做过铁匠讨过饭——这似乎是两个风马牛不相及的两个人,但却同时以一个人的面目出现,此人就是梁希森。
地产界传言,梁希森从小家境贫寒,10岁讨饭,13岁打铁,17岁离家谋生,23岁闯关东,有着丰富而艰辛的人生经历。与梁希森到底有多少资产一样,梁希森到底认识多少字同样是一个谜。
关于梁希森认识多少字的问题,地产界风传有几个不同的版本。其一,梁希森童年只上过一年小学,为住旅馆填一张登记卡,他要求人帮忙;办完事后需要签字,他竟不会写自己的名字。其二,梁希森小学一年级学历,认识字不到200个,不会读报纸,只会写自己的名字。不过可以肯定的是,1955年生于山东省乐陵市黄夹镇梁锥村的梁希森的确认字不多。在一次接受采访时,梁希森透露,自己不仅会写自己的名字,而且还写得相当不错。除名字之外,还能认二三百个字。至于读书看报,梁希森则表示没有时间,要是遇到一些比较重要的信件或传真,梁则交由司机和秘书念给他听。而更为关键、秘密的文字则让老婆看。
“我不能和人比认字的成功,高中生、大学生、博士生是上学,我这也是上学——社会大学我感觉更厉害。但这个厉害和他们不一样,比如高科技的东西我做不了。”梁希森表示。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英雄,在那个凭胆量起家的时代就造就了一个几乎是文盲的企业英雄。从1980年代开始,梁希森在家乡乐陵先后创办了面粉厂、毛巾厂、钢构公司等企业,后来又进入了建筑和房地产领域。1995年,梁希森以自己的名字注册了乐陵市希森集团公司,注册资本2.7亿元。1996年,梁希森带着自己的施工队来到北京,参与了玫瑰园的建设,这是梁希森人生的一次转折,也奠定了今日的富豪身份。
从讨饭娃到亿万富豪,20年梁希森的命运完成了时空转换般的跨度,在感慨人生无常,不胜唏嘘的同时,梁希森发家的过程更像是命运开的一次玩笑。
生死转折
梁希森的命运是和北京玫瑰园别墅联系在一起的,在玫瑰园可能毁了梁希森的同时,却给他了一次人生的转机,梁希森开始成为地产界的传奇人物。
1996年,梁希森已是身家过亿,希森集团的年产值达近4亿元人民币,并于当年荣登山东省十强民营企业行列。
此时,梁希森面临着影响日后的一次重大抉择——企业要向哪个方向发展。最终,梁希森决定介入房地产行业,并决定到最具潜力的北京发展,选择一家最具影响力的房地产项目,从房地产最基础的建筑装饰入手,摸清底数后再伺机转入房地产开发业。
而此时,号称国内最大的利达玫瑰园因资金短缺,已陷于停工状态,接手这样的工程简直无异于自投罗网,其结果必定是血本无归。但在梁希森看来,以玫瑰园知名度之高、影响力之大,在北京乃至全国都无有能出其左右,接手这样的项目,对于自己这样刚刚涉足房地产业的外地企业来说,机会实在难得,梁希森决定介入。
但认字不多的梁希森却绝对有做商人的天分,对风险控制相当熟稔。梁希森在与利达玫瑰园签订的垫资施工协议中明确规定:工程竣工验收合格后,以乙方“希森集团”的名义办理并保存产权证,待甲方在合同规定期限内付清全部工程款后,再将产权移交。
1996年2月起,梁希森先是垫资7000万元,分包玫瑰园40套别墅的建筑装饰工程和部分基础设施建设,并于当年7月完工,然而,这时候的玫瑰园已根本无力支付工程款了。玫瑰园面临着两种命运:一是有雄厚资金注入,起死回生;二是彻底瘫痪,直到破产。
对于梁希森来说,最不希望发生的事情还是发生了。虽然猜到了风险,但却没想到风险来得是如此之快,又是如此之大。刚过不惑之年的梁希森却作出了一个也许是他一生中最重大的抉择:继续加大对玫瑰园的投资,直至其资不抵债,然后首先申请财产保全,继而申请玫瑰园破产,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参与竞买,直接由建筑商转变为开发商。
至1996年底,梁希森在玫瑰园共投入2.3亿元,完成了186栋别墅的建设和内外装修工程,并按协议取得了186栋别墅的房产证,成为了利达玫瑰园最大的债权人。
1997年8月,梁希森联同另一债权人向北京一中院提出玫瑰园破产申请,同时申请了财产保全。随后,法院下达受理破产案通知书,玫瑰园进入破产程序;1998年7月21日,北京一中院下达玫瑰园破产民事裁定书,宣告玫瑰园破产,并进入清查债务阶段。1999年7月16日,在玫瑰园的拍卖会上梁希森以3.98亿元竞买成功,梁希森的险棋走成了活棋。
此时,梁希森的机会来了。就在梁希森拍下了这个北京市最大的烂摊子别墅群不久之后,北京市宣布不再审批别墅,玫瑰园成为北京最后的别墅群,加之2000年后房地产市场的回暖,砸到梁希森手里的烂尾盘一下子奇货可居,玫瑰园再次生机盎然,梁希森由此狠狠地赚了一笔。梁希森一战成名,名字开始为地产界所熟知。然而,与梁希森做的事情相比,疯狂可能只是出自一个商人的本能,而相对于他正在山东老家实践的“农村乌托邦”之梦——疯狂之举只能是小巫见大巫。乌托邦
如同融创集团董事长孙宏斌,口无文采、表达甚至没有逻辑性的背后却是独到的眼光和过人的思维。梁希森也会给见过其面的人留下两个非常深刻的印象:一是表达能力很弱;二是思维能力很强。
这位富豪掌握的词汇不多,言谈中有大量俚语和省略,逻辑用语很少出现。但在思维方面,他则很擅长抓住事情的重点,思考问题的方式总是很简洁。
等梁希森在北京玫瑰园大赚一笔之后,梁的脑子里有个更大胆、更疯狂的想法——投资10亿元,把家乡乐陵市黄夹镇所有农民改造成工人。
梁希森先从自己所住的村子着手,2001年,梁希森在梁锥村附近辟出100亩地,投资4200万,盖起了多幢二层别墅和四层小楼,梁锥村的村民以新村二层小楼的居住面积280平方米减去自己家中房子的面积,剩下的每平方米面积乘以100元,由村民付给希森集团;如果村民家中房子大,则由希森集团按照同样的方式,付给该村民。费用结清之后,希森集团只收到了不到30万的资金,不到总投资的1%。
同时,村民也纷纷到希森集团的鲁西牛业公司中上班,每月拿到700元左右的薪水,并享受过节福利和养老保险等。
此后,梁希森开始向第二个村子许家村推进。在谈起他改造梁锥村乃至黄夹镇的设想的时候,梁希森说了一句很朴素的话:“我不赢利我不干。”鲁西牛业公司已经开始盈利,每个月的利润达到200万。
而按照梁希森的思路,只有这两个村子是远远不够的,他要把整个黄夹镇100多个村子全部按照梁锥村的模式进行改造,这是一个乡村的“乌托邦”梦想。梁希森表示,“凭自己的能力,能改变一个村就改变一个村,能改变一个乡就改变一个乡,能改变一个县就改变一个县”。
每一个人都有梦想,梦想不一定都会实现。在旁人看来是不可能实现的“乌托邦”梦想,梁希森却把它付之于行动,虽然不排除商人的本质,但这份勇气仍值得钦佩。 在中原大地星罗棋布的村庄中,山东省乐陵市西北部的梁锥村堪称鹤立鸡群。在这里,村民们家家户户住在欧式联排别墅里,村中心公园里有和城市公园一样的健身和游玩设施,几处大型雕塑活灵活现。在这里,传统印象里的农村和农民不见了,大多数劳动力在村庄旁边的企业上班,按月领取工资。
就在若干年以前,梁锥村和周围的村子没什么两样,“一穷二破”是它的形象写照。它神话般的变迁,缘于村里出了个亿万富豪,他就是北京玫瑰园别墅的老板梁希森。当年被迫离家讨饭、浪迹四方的梁希森,在发迹之后投入巨额资金把家乡改造了个“底朝天”。梁希森说,这是他从小的梦想。
衣锦还乡
梁希森1955年出生在梁锥村,早年家境贫寒,青少年时代经历坎坷。10岁那年,不堪忍受饥饿折磨的梁希森离家到河北省讨饭。13岁开始,梁希森跟着别人干了4年打铁的生计。17岁,他在河北沧州的一个锻造工厂当上了锻工,后来还被提拔为车间主任。1976年,21岁的梁希森孑然一身闯荡东北。
贫瘠的家乡和坎坷的经历,没有给梁希森留下多少快乐的记忆,但却给了他一副聪明的头脑和坚毅的性格。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梁希森迅速在商品经济的大潮中崭露头角,他先是回到家乡创办了面粉厂、毛巾厂、钢构公司等企业,后来又进入了建筑和房地产领域。1996年,他带着自己的施工队来到北京,承揽了玫瑰园别墅项目的装修工程。
谁也没有想到,玫瑰园别墅这个当时全国知名的烂尾楼项目,在梁希森手里奇迹般地起死回生。1999年,梁希森出人意料地通过拍卖以3.98亿元入主玫瑰园。不久后出现转机,北京不再审批别墅,玫瑰园就成了北京最后的别墅。加之2000年后房地产市场回暖,玫瑰园别墅一下子炙手可热,仅三期工程销售额就有望突破20亿元。这个“大翻盘”项目,使梁希森的个人资产飙升到十六七亿元人民币。
2004年,49岁的梁希森入选全球着名的《新财富》杂志年度内地富豪榜,名列第376名。
有了钱的梁希森把目光转回家乡。2001年,梁希森投资4200万元,给梁锥村盖起了联排别墅,让全村136户村民全部入住进去,原来的村庄被夷为平地。
2002年7月,赚了钱的梁希森拿出4200万,给全村盖了136套欧式大别墅免费让村民住。2005年11月,此梁希森又拿出4000万给临村免费盖了100多套大别墅。这就是他轰动全国的“新农村计划”。
村支书梁广禄家住的是上下两层别墅,共有13个房间,客厅、卫生间、厨房一应俱全。梁广禄对记者说,村民们住的大都是这种楼,总共有280平方米,老宅那边多少平方米,新楼就白给多少面积。老宅不够抵顶的,多出的每平方米交60块钱,基本上等于白送。
循环经济
梁希森在改造旧村的同时,利用村庄改造后腾出的空地创办了鲁西牛业公司。梁希森说,全国虽然拥有9200万头黄牛资源,但与国外先进的养牛业相比,差距太大,牛肉产量少、质量差,高档牛肉的市场空间巨大。此外,我国正大力推广秸秆养牛,而乐陵正是国家级秸秆养牛示范县,得天独厚的条件,为发展养牛业打下了基础。
梁希森说,改造就需要花钱,没有赚钱道儿不行。改造之后没有产业更不行,村民光住进好房子不行,还得有吃的,喝的。
梁希森的账算得很直白:“老百姓的秸秆比粮食值钱。二亩地的玉米一年最多能收入400元钱,但种的秸秆能养一头牛,养这一头牛一年最少纯收入四五千块。如果把全国的秸秆全部变成牛饲料,中国就成了一个畜牧大国,到那时,牛肉多了老百姓可以当馒头吃,也可以当罐头吃。那样,粮食不就省下来了?”
在希森集团,我们看到的是一个非常完整和周密的循环的产业链:公司组织农户利用当地丰富的玉米秸秆资源养殖鲁西黄牛,公司收购农户的架子牛进行育肥,育肥后屠宰分割,牛肉销售到市场。牛粪和屠宰的废水用来生产沼气,沼气用来发电,沼气渣用来养蘑菇,蘑菇的培养基用来养蚯蚓,蚯蚓用来制作中药和保健品,蚯蚓粪用来制造饲料和活性复合肥,肥料返回到田间又培养出环保的蔬菜和农作物,再用农作物秸秆来养牛。
在梁希森的鲁西牛业公司,繁殖、培育乳牛,青贮、精饲料加工以及育肥项目等,容易赚取的利润都让给村民了,公司则在加工过程和延长产业链上做文章。公司人力资源部部长贾墨池带领记者参观了他们的秸秆青贮场、屠宰场和蚯蚓养殖场。几个部门的负责人介绍说,鲁西牛业属精细分块屠宰,每斤牛肉平均售价高达10元钱,仅肉牛屠宰净肉这一项就已经把收购肉牛的成本给捞了回来,而牛皮、牛下水、牛骨、牛血等都是超值部分。比如一张牛皮价值就达600元,如果是4万头的屠宰量,一年的毛利润就能达到8000万元。但是最大的增值点并不在屠宰,而在屠宰副产品的生物技术开发。企业已投入800万建起了一个中试实验基地,研究用牛血提取生物制品,包括凝血酶、血清蛋白、血红素、SOD等名贵药物,预计前5年的产值达到20亿。
在梁希森的企业里,最独特的项目是利用氨化的牛粪养殖蚯蚓,现已发展了300亩,计划将来达到3000亩。养殖的蚯蚓是从日本引进的“大平2号”,主要返销日本。据测算,一头牛一年产粪便5吨,1吨牛粪可以养蚯蚓30公斤,每公斤蚯蚓卖10元钱,可获利1500元;这些蚯蚓还产生粪便3吨,可以卖给高尔夫球场做草坪养料等,每吨300元,可获利900元。一头牛的牛粪一年就可以增收2400元。
农村建设
在大多数像梁希森一样成功企业家把目光瞄向高端产业领域的时候,梁希森“插足”农村建设的反常举动引起了舆论的哗然。人们对梁希森“达则兼济天下”的境界给予了很多的褒奖,但也有很多人表示质疑。但就在人们众说纷纭的时候,梁希森开始了实现他“梦想”的第二个步骤。梁希森放言,他要把镇里的109个村全部改造。2004年春天,梁希森的施工队开进了邻近的台张村,准备按照梁锥村的模式进行“翻版”改造,但这一次并不顺利。台张村村民对梁希森的目的产生了怀疑,已经开始的改造行动“流产”了。梁希森没有多说什么,他随后把目标定在了靠近台张村的许家村。2005年,旧的许家村像原来的梁锥村那样消失了,一个“希森许家新村”平地而起。
许家村村支书刘之平介绍说,通过村庄改造,原先占地450亩的村庄缩小到150亩,腾出了300亩地。腾出的地全部复耕成农田,与原来的绑在一块儿,村里成立了股份制农业生产合作社,集中经营,年终分红。
梁希森改造第一个村庄时,大家都认为依他的实力,即使完全没有回报也能办得到。而当他宣布要对全镇进行改造时,不少人开始怀疑:梁希森有没有这个能力拿出这么多钱,这种靠大户投资建设新农村,路子是否可行?
针对梁希森的做法,一些观察人士开始议论和猜测他是否在谋求更长远的利益,也有人质疑梁希森的用心。他们的疑虑是,按照梁希森的开发计划,全镇109个村完成改造后,将腾出3万亩土地资源,这些土地从性质上来说,都是农村宅基地,通过入股方式并入梁的企业,这3万亩农村建设用地将来的价值难以估量。另外,全乡镇农民原有耕地也将以村民入股、集体土地入股的形式进入梁希森创办的企业集团,成为企业的资产。这些,是不是梁希森的真正图谋?
一些研究新农村建设的专家对这一现象表示了关注。专家认为,当前新农村建设中,在政府投入不足的情况下,发挥企业家力量,特别是将产业资本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是一条值得探索的道路。
山东大学经济研究所主任黄少安认为,梁希森搞的养牛项目肯定是有回报的,作为一个商人,谋求更长远的利益也在情理之中,关键是要把握好利益的分配。特别是通过村庄改造进行房地产长远投资,可能获得更大回报,这本身对产业资本进行村庄改造、参与新农村建设无疑具有很强的吸引力。
山东省社科院农经所所长秦庆武说,产业资本与村庄建设的结合,值得深入研究。梁希森的滚动开发改造变成一种市场行为,应该更有发展前途,也有更大的推广性和现实意义。
农业部农业产业化办公室副主任丁力说,梁希森在农村进行这样一种探索,如果放大来看是体现了工业对农业的反哺。过去重视产业化经营和龙头企业,都知道他们在农业发展上、在农民增收上起作用,而要看到他们在农村变化上也要起作用,要借助大企业的力量来解决“三农”问题。 2005年“胡润富豪榜”,梁希森名列66位,身价20亿,然而这个传奇式的农民地产大亨却在地产行业最赚钱的时候瞄上了一个投钱多,见效慢,周期长的农业项目——脱毒马铃薯!
地位
马铃薯是全球第四大重要粮食作物。马铃薯耐贫耐旱甚至在大多数不适合农作物生长的土壤环境下,也可获得一定产量。从世界范围来看,今后的二十年,预计世界人口年平均增长数字将超过一亿,其中增长的95%以上人口,将出现在土地和水已经承受巨大压力的发展中国家。2008年联合国粮农组织更是发布了一条惊人消息,据科学家分析,解决人类未来粮食安全的问题,只靠马铃薯了,并且颁布2008年为国际马铃薯年,予马铃薯“被埋没的宝物”的美称。
中国马铃薯食品专业委员会副会长徐开生说:“马铃薯是减肥食品,100克马铃薯里面的碳水化合物是16.5克,而100克大米则含有79.9克碳水化合物,100克小麦含有碳水化合物是75.1克,而且马铃薯里含有的膳食纤维,吃进去以后能够吸水,保水。吃了有饱腹感。所以马铃薯是最好的减肥食品。马铃薯维C的含量是苹果的3.5倍,马铃薯中所含的蛋白质和维生素B1相当于苹果的10倍。铁是苹果的3倍。锂是苹果的两倍。一公斤马铃薯,它的营养成分相当于3.5公斤的苹果。所以把马铃薯叫做“地下苹果”。而且马铃薯里含有非常丰富的钾。100克马铃薯有342毫克的钾,可以防治中风。马铃薯中的粗纤维还有日常通便的作用。马铃薯里还含有一种类似转化霉的东西,能够使血管扩张,血压下降。所以患有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心肌炎,心内膜炎的,心血管患者,应该多吃马铃薯。印度的医学家研究,一个人要坚持每周吃上5个—6个马铃薯,患中风的危险下降40%。欧洲发达国家人均马铃薯消费量是74公斤,我国是35公斤。 2007年出版的我国居民膳食指南里提出,一天要吃谷类,谷薯和大豆250克到400克,也就是半斤到八两,第二个要多吃蔬菜水果和薯类,所以建议每周应该吃五次的薯类食品,每次吃一两到二两。”
中国淀粉工业协会副会长周庆峰则在马铃薯的深加工方面给大家上了一节生动的课,他说:“马铃薯变性淀粉用途非常的广泛,衣食住行无所不包。比如说您身上穿的衣物,无论是棉纺、毛纺、混纺,都要用变性淀粉做浆料和精整剂。所有的纸张,越是高档纸,越要用变性淀粉。石油钻井、污水处理、日用化工产品,各种精细化工产品,比如说建材,铸造。而且化妆品里也有。食品,肉类制品,方便食品,膨化食品、酱类,汤类。所有的食品,都要用到各种类似的。就连汽车制造也都有用到变性淀粉。马铃薯淀粉,是工业上一种非常高档的,高质量的变性淀粉的原料。目前我们国家在变形淀粉的研究、生产、使用上起步比较晚,这是由于原来人多粮少的国情制约,80年代以后开始大力发展淀粉加工产业,变性淀粉是从90年代开始,从国内开始研究、发展。那么到现在虽然时间还比较短,不足20年的时间,但是现在呢,发展速度非常快,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发达国家生产的变性淀粉有2000多种,广泛应用于各种工业行业。而目前我国只有30多种变性淀粉,很多高级的变性淀粉我国还生产不出来。比如说一些高档的营养强化食品、高效的吸水保水剂、带血浆、制造胶片、医药的胶囊等等所用的变性淀粉还在研制过程中。”
对于马铃薯深加工的前景周会长说:“马铃薯产业一定要走工业加工的路子,加工产业发展起来以后,马铃薯就有更广泛的出路,而且有更高的经济价值,更广的应用。”
我们国家的马铃薯种植面积占世界的1/5,产量占世界的1/4,都处于世界第一位,但是单产水平仅排在世界第92位,没有合格的脱毒种薯,则是我国薯仔产业发展落后的主要原因。
国家马铃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首席科学家孙慧生教授说:感染了病毒的马铃薯,薯块变小,叶片变小,产量变低。马铃薯脱毒只能靠茎尖剥离。我国脱毒马铃薯的种植面积只占马铃薯种植面积的百分之二十。”
困难处境
马铃薯是一个市场巨大,潜力巨大,利国利民的产业,但是想做马铃薯却是难上加难。梁希森遇到的第一个难关就是缺乏人才,一次偶然,老梁知道了马铃薯产业是个潜力巨大的产业决心做脱毒马铃薯种子产业,可当时没有经验的他找了三个同样没有经验的大学生就在一间废旧的车间里自己动手进行马铃薯脱毒实验,花了两年时间,投了600多万,可这脱毒苗是一拨接着一拨的死,越死越少,最后一株都没成功。老梁开始也想过算了还是搞房地产吧,可是心底那股不服输的心气让他最后决定继续干下去,这次他找到了中国农业大学的校长柯柄生,柯校长给他推荐了马铃薯育种专家孙慧生教授。为了让孙教授来自己公司,梁希森买断了中联鸿业公司。有了孙教授的帮助,技术上有了保证,这脱毒马铃薯苗很快就研制成功了,可就在他准备大规模的建脱毒马铃薯育种基地的时候却遇到了最大的难题。
曾经在房地产上给他贷款的四家银行,听说他不干房地产要干农业,纷纷收回了贷款。让梁希森措手不及,手上一下子没了钱,可这脱毒育苗不能脱节,梁希森卖了9辆车,卖了房子、关了四家公司,不得以拖欠工人一年半的工资,玫瑰园的房子卖一套就被他拿去一套的钱投进马铃薯基地里建车间,建大棚,买拖拉机,买收割机····那时候过年都是找朋友借钱过的年,一个身价20亿的富翁到了跟人借钱的地步,八年的时间,他投到马铃薯产业里的钱达到21亿8千万,而八年时间一分的回报都没有,第一次见了回头钱。因为马铃薯培育新品种是七年的时间,梁希森的马铃薯集团至今已经培育出了900多种脱毒马铃薯。
看到曙光
2008年6月28日由国家科技部批准在公司建立全国唯一的国家马铃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也在山东乐陵希森中联马铃薯产业集团挂牌成立。如今在山东乐陵希森马铃薯产业集团,有3万平方米的现代化脱毒苗组培中心,20万平方米的现代化微型薯繁育大棚,拥有了全国最先进的茎尖脱毒实验室、病毒检测室、全国最大的种质资源库,年可扩繁脱毒苗9000万株,繁育微型薯2.5亿粒。北京希森三和马铃薯有限公司是集团在北京延庆设立的又一原原种基地,总占地面积400亩,年扩繁脱毒苗5000万株,微型薯1.5亿粒。内蒙古希森马铃薯种业有限公司位于内蒙古乌兰察布市,希森集团投入22个亿建成100万亩的种薯生产基地,总经营喷灌圈达300个,每年轮作种植60万亩种薯,年可提供优质种薯130万吨,形成了以商都为依托的核心种薯种植区,每年实现产值30亿元,带动了16万农民脱贫致富。
商都县七台镇杨家地村农民崔英以前种的是自己家留的薯仔,一亩地只能产1000斤,种了希森集团的脱毒马铃薯后一亩地产量翻了一番。他准备扩种到10亩。
商都县县委书记王国相说希森集团的种薯基地不仅改变了当地传统的刀耕火种的种植方式、带动了当地农民增产增收,而且希森集团在不久的将来,将在种薯生产基地的基础上上两条12500吨的种署生产线,这个项目上去以后,每年可以为商都县增加财政税收3000万元。
发展马铃薯产业对于贫困地区脱贫致富,对于节约国家耕地也同样有着深远的意义。孙慧生教授说:“马铃薯在国外作为第二块面包,在西欧国家。我们国家耕地年年在减少,人口也在不断地增加,我们粮食确实存在着粮食安全的隐患。在南方的耕种,利用水稻的冬闲田种植马铃薯。在中原地区,马铃薯还可以作为“兼作套种”不影响粮食和棉花的产量,还能多收一点马铃薯,这样就节约了耕地。马铃薯,它有抗旱性,越贫瘠的地方越适合种植。像甘肃、青海这些,这些干旱地区,马铃薯正作为主要的作物。所以温总理说,把这个小薯仔要做成大产业。因为我们国家现在马铃薯的面积是最大的,总产也是最高的,如何把马铃薯做成大产业,这对保证粮食安全,对贫困地区农民的致富,有很大的作用。”
随着我国脱毒种薯的不断推广与普及,一场马铃薯式的革命即将到来,希森集团承诺在未来提供给全国冬作区和二作区一半的种薯供应量,这样在脱毒种薯普及率增加50%的基础上,每亩就能增产1500公斤,每年马铃薯将增产6000多万吨,农民增收480多亿,不仅能从根本上缓解粮食安全压力,也能为农民带来丰厚经济收入,利国利民!
一个地产大亨,偶然发现小薯仔是个大产业,一不小心钻到了薯仔堆里,承担起一份原本不应该由他个人承担的一份大的责任,八年抗战,终见“薯”光。

⑺ 印度在技术领域有多厉害你知道吗

具体的情况虽然并不是很了解,但是最近看到一本书,有提到过印度相关方面的发展问题,所以索性今天在这里发表一下自己的看法。

最近这本书的名字叫做《世界是平的》,很多搞技术的人应该对这本书很了解,是最近老师推荐的一本书,刚看了几页就觉得被这本书吸引了,间隔就是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时代,世界是如何变得平坦的,可能很多人会认为,这说的根本就不对啊,我们生活的世界也就是这个地球,明显就是圆形的,怎么会是平的呢,这不明显的在颠覆人家的认知呢嘛,怎么可能。

那么在这里,我就是解释一下这个所谓的变得平坦,并不是我们科学上的或者物理意义上的平坦,而是一种主观上的概念。

那么让世界变得平坦的主要的代表性的国家就是我们上述所说的印度,之所以说这是一个代表性的国家,因为从科技的角度讲,再细化一点,从软件行业来讲,印度的程序员的的水平那可是实实在在的一流的,这也是我们老师常和我们说的一个问题。

比如说让印度人写一段程序,很多人写的都是一样的,甚至可以说多数,但是如果让中国人些一段同样的程序,那肯定会千奇百怪啊的,什么样的都有,可能这个时候就会有人说,因为我们中国人智商高啊,其实我也承认中国人的智商的确挺高的,但是这并不是智商的问题,而是一个标准的问题。

而且印度人很在乎人民大脑的开发,同时存在外包的发展,这也正是印度的科技快速发展的一个重要的原因。

⑻ 印度人是否很傻瓜

印度人不是傻,是愚蠢,自负,思维混乱,神经质,平均文化素质却很低,他们算识字率只要用卢比上的15种文字的一种,可以写出自己的名字,这就脱盲了(这里必须要说的是,印度脱盲标准可能不是这样的,但很可能是教育部门应付任务的做法,人家高考时,父母成群结队搭楼梯送材料,居然没人抓,可见教育上的状态了)就这程度,也才74%的阿三能做到,我们的脱盲是几十年来的9年义务教育,这些年还有人提出12年教育才算脱盲。
有外籍印度裔研究者发现印度人的脑子比东亚和欧美人少二两大概吧,然后印度人说大脑小,速度快,印度人聪明,这就和电脑CPU一样,不论怎么评价吧,阿三的理由很不对,电脑CPU有大小之分,但主要原因是材质不同、结构不同,高阶计算逻辑也不同,以他们的逻辑,我们可以推论出印度人就不是人类,因为它的大脑与东亚、欧美国家人在材质上不同,脑结构也不同,这不就扯淡么?非人类?外星人?
从生物学角度来看,每一种生物大脑重量与整体重量的比例都有一个极限,在极限范围内,越大越好,比例越大越聪明,显然阿三比东亚和欧美人要弱很多,国际上人们都知道,印度人的智商平均是82,中日韩都是105,106,北欧有一两个国家忘了叫什么,智商平均达108
忘了一点,印度人爱吹牛的特点,在社会中就是爱诈骗,欧美人眼中的诈骗犯就是印度人,整天夸夸其谈,坑蒙拐骗,不过以他们的智商,别人被骗一次就不会再被阿三骗了,印度1991年搞开放的,印欧语系的人们本是很支持印度的,但因为印度人好招摇撞骗,不肯付出,却要最大的蛋糕,令其声誉极差,印度没有历史,就把神话当历史,以前从来不是国家,只是上千土邦(差不多就是农村自治,农村独立王国),却说自己古代很强大,强大个鬼哦,历史上,名声很大的孔雀王朝也就印度北部和西部各一部分,也就中国两个小省辣么大,被印度人吹的好像很牛逼,但没有文官体系,没有政治构建,也就一个打下一个城池称王的国家,历史上大部分时期都被什么罗马啦,马其顿啦,突厥啦,苏丹啦,英国人啦占领,其古代文明(应该说南次大陆古代土着文化)完全消失,就这样的,被大英帝国像捏泥巴一样组合起来的所谓国家,却说自己文明从未间断,然后就被全球各国网友嘲笑了,官方语言是啥?英语耶,内部有几千种所谓语言,当然啦,土邦土着部落是不会有什么历史记载的,两千年来像DOG一样被各强国占领,人家管理印度,按照的是各强国自己的文化和系统,南次大陆的文化只能管村子,人家也不用,也消失了,印度人更不记得,如今却自负起来,以为中国行,它也行,先把底层的部落管理变成真正的国家再谈吧,秦始皇两千五百年前干的活,他们都没干成,更别提治理方法了

⑼ 印度人的智商真的很低么

印度人都是一般都是勤劳勇敢类型的吧,印度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怎么能说智商低呢?智商低经历上千年,还不早就绝种了!

⑽ 印度人,犹太人,中国人谁聪明些

中国人 看看我们的盗版 山寨 第一!

犹太人最聪明!!!!!!

在中国,我们看美国;在美国,我们看世界。

这是由很多因素造成的。首先,美国是移民国家,接纳并保存了各种文化;然后,美国因为本身体制和体系都发展到了比较成熟的程度,为了力求发展和创新,通常很多人会去关注别国的时态或者寻找机会。这就好比你在小渔船上的时候,会去看巡洋舰,总想有一天有一艘那样的船;而你在巡洋舰上的时候,没有部件要你维修,全自动化的仪器不需要你去掌舵,那么你会去看小渔船有什么需要,或者维持秩序,或者进行帮助。-- 当然,这里有些时政和外交内容就不是我要描述的范围了。

1 犹太人
犹太民族是一个多灾多难的民族,历史上曾经被亚叙王国、古巴比伦王国统治过,到公元前63年,彻底被罗马帝国占领,失去自己的国家。于是这个民族流离失所,分散到了世界各地。但是他们保存自己的文化,几千年都没有改变过。并且,犹太人非常地团结,为了复国大业,忍辱负重,在世界各国形成了非常有影响力的犹太阶级。1947年,经过世界各地犹太人的努力,在联大181号决议下,终于复国,重新有了自己的祖国--以色列。

纽约的犹太人非常多,犹太人有三种:正统犹太人,保守犹太人和改革犹太人。尤其在布鲁克林,经常可以看到头顶宽边大帽、身着黑色大袍的正统犹太人。他们不与外界接触,只跟自己社区的人通婚、经商。头上有一顶小沾边薄饼样小帽的是保守犹太人,相对与外界有所接触。而改革犹太人则是通过环境与传统的结合,既融入社会又保存传统。

在纽约或者美国,中国人是通过面孔来辨认的,而犹太人则是通过传统习俗来辨认的。犹太人很努力,美国社会的精英阶层很多都是犹太人,他们也大都是知识分子,医生、律师、商人,渗透到了中上层领域。

犹太人擅长做生意也是举世闻名的。有一次,我的一个同学去买二手电视机。电视的质量是不错,但是价格比较不容易接受,要80块,而通常都是20-40块左右。同学一问,倒~,对方是犹太人。被气势镇住了,那个同学连讨价还价都没敢,直接就回家了。路上还嘀咕,“早知道,我就说我是德国人了”。

犹太人的心很齐,即使已经到了精英阶层,仍不忘记自己是犹太人,仍要为自己的民族和国家努力。以色列复国,是美国的外交策略,更是世界各地犹太人努力的结果。美国在联合国的政策,需要通过上院2/3投票通过。而美国政治中,又有“游说”这个活动,就是通过个人关系同上院或者下院的议员拉拢关系,获得支持投票。犹太人因为经商和教育程度,大都有很上层的关系,在“游说”中起着非常积极的作用,因此才有了美国主导的联大181号决议。

这不经让我想到了中华民族。华人在美国的地位也不能算低,天生的聪明和后天的吃苦,使很多华人也进入了精英阶层。但是美国对华政策却一直没有改善过,或者我们可以说中国的原则态度让美国很感冒,但是我们也不经要深思,外交政策是一项能屈能伸的政策,为什么华人对国会的影响远没有犹太人来得那么大。

2 中国人

Chinese,在这里的含义是华裔,所有中国人(包括香港台湾)和中华民族的后裔。一部分是几代在这里生活的华人,另外一部分就是我们这样刚来的中国人。这里我主要讲的是中国人,就是有中国国籍的人。

这个话题我不是很愿意提起。真的,作为中国人,我为自己国家的日益繁荣自豪,为文化自豪,但是提到中国人,有些话还是不得不说。有个朋友来这里多时,在曼哈顿工作。她的工作换了好几次,最后的原则是“找没有中国人的地方”。刚来的时候,对她的话有些不屑一顾。但是后来发现,毕竟是过来人,肯定是深有体会的。

碰到过两件事情。

一个是中国同学。寒假回国的时候打算一起订机票,我告诉他一个网站,机票特别便宜,大家商量好一起走。过了几天,我正好去机房,看到他一个人在那个网站订票系统上写什么,当时没有多想。又过了几天,另外一个同学告诉我说,那个人已经自己订了机票,并且得意的表示,拿到的是最后一张打折票,决定悄悄回国。
又有一次,在中国学生网站上找到一个二手打印机,于是去看。是一个女孩,她说自己的手提坏了,所以也不需要打印机了。然后拿出一叠发票给我看,说墨盒是新买的;并且说,这个打印机也是她刚从别人手里买来的,还没来得及用,如果有什么问题,我可以去找那个原卖主。打印机看着不错,我就买了。回家就发现根本不能用,磁头坏了,一张纸都打印不出来。找她自然是不认账的,说应该去找原卖主。这个女孩生活也不容易,屋子很旧很脏,并且在我买打印机的时候告诉我一套透支信用卡的办法。为了这20块,她也是煞费苦心的。首先说手提坏了,自然就有卖掉打印机的理由;然后,通常大家买东西的时候都会试用,但是你不可能想到她那里没有电脑,你也不可能自己带个电脑去试,自然就被打印机那擦洗非常干净的外表迷惑了。事后告诉朋友,朋友说,中国人的东西你也敢买?他也是中国人,但是说这番话也是情非得已。

或许我碰到的只是个例,我也宁愿相信自己碰到的是个例。一个民族可以排外,可以保守,但是不可以欺骗、玩弄自己民族的人。民族是一个集合概念,水涨船高,齐心共奋才是出路。很多中国人在国外,不是和外国人竞争,而是喜欢跟中国人自己竞争。经常时不时地打探消息,然后暗自下力。在国外,你可以经常看到日本人成堆出入,东南亚人一起说笑,但是很少看到中国人在一起探讨。很多帮助是表面上的,但是相互间却一直争夺各种利益和机会,却不会去同日本人、欧洲人或者美国人竞争机会。其实别人看你的时候,看到的是中国人,而不是你某某人一个人。犹太人的复国,让我们看到一个民族团结的结果,甚至可以创造一个国家。那么中国人呢?真心希望海外的中国人把眼界放宽,把心境提高。中国现在已经能够让我们自豪,那么有一天,我们也愿意中华民族这个集体能够让我们有向心感。

印度人

小时候的印象中,印度是一个出产载歌载舞、情节简单电影的国家;然后,就是一个经常跟我们因为边界发生矛盾的、6个邻国5个打架的小气国家;再后来,听说他们发达了,因为软件产业,成了美国硅谷的主要外包国家,但是他们的软件水平实在不如中国,很多技术问题他们居然暗地里再次转包给中国人做。总之,印象实在不好,还有一些剽窃、掠夺中国智慧的嫌疑。他们的发展很大一部分归功于英国殖民历史造成的语言优势,还有地处印度洋这个拿破仑都不放过地理环境。

一个去过印度的朋友说,这实在是一个有趣的国家。一方面,他们经济发展的连日本都不敢小视,另外一方面,他们的民族传统、环保和人文理念集落后和最发达于一身,造就了一个奇异的国度。他们讲究的是自然人文主义,有些事情让你看不懂:男人牵着手在大街上走;淌过雨后的积水也不觉得脏;如厕,也是自然主义,不需要茅屋,就在路边解决。有些道路你就不得不绕着走,因为到处都是经过消化后重返自然的物体。他讲了一个笑话:印度人随地大便,戈尔巴乔夫访问印度的时候,对拉及夫·甘地得意地说,我们国家就没有这样的事情、很干净的。改天甘地访问前苏联,果然,道路整洁,树木葱葱。忽然,见到一个人在路边如厕,甘地说你们不也有嘛。戈尔巴乔夫大怒,派克格勃查出那个人是谁、让他那么丢面子。不日,克格勃报告:那人是印度大使。

笑话归笑话,也折射了一些印度人的习俗。然而,印度也有可爱的地方。朋友去的是新德里,那里的人都是素食,对动物非常保护,经常因为一头大象或者一头牛经过马路、车子全部等候,而引起交通阻塞。他们不砍伐树木,不使用一次性餐具,非常的环保。这些理念,都使印度超越了最发达的欧美国家。

纽约的Queens皇后区有一个规模比较大的印度城,和布鲁克林的中国城可以媲美。以前看到不同的东西经常觉得是异类,但是在这里,你可以看到的不同太多了,以至于由陌生到熟悉,到喜欢。逐渐的,我喜欢上了印度文化。印度的首饰非常精美,我的一个朋友一到各地就买当地的手镯,现在手上套了几十个,随着手臂摇摆,摇曳多姿,平添妩媚。印度的首饰让人想起了这个奇异国度曾经有过的辉煌和灿烂,有着闪烁的图案和耀眼的色彩。印度的莎丽,也非常具有女性的曲线动感,长衫、裤子和围巾,不经意间就漂荡起女性的柔媚。好的莎丽制作精美,都是手工缝制、刺绣,但是价格很昂贵,一套500元以上。也有女孩穿的随意装,还真想买一套,中国面孔穿印度服装,一定是另外一种感受。
在印度城买了一张歌舞片,本来想看看载歌载舞的情节,回忆儿时看露天电影的感觉。然而,随着经济的发展,印度的娱乐业也开始走上了繁荣,宝莱坞出品的电影电视已经到了一定的艺术和商业境界。男女主角英俊漂亮,很有魅力,影视的制作从灯光到造型有动感、有梦幻,让我看得爱不释手,并且开始学习印度舞蹈。印度这个有点妖媚而神秘的地方,发源了印度教和佛教,发源了瑜伽,崇拜性文化,使得人们的一举一颦都有着不可思议的妖娆。

印度美食是很多人更换口味的不二选择。在国内,我们选择川菜、京菜、杭帮菜,而在这里,你可以选择意大利菜、法国菜、西班牙菜、墨西哥菜、印度菜,等等。虽然在我的口里都不及中国菜,但是变化也是一种惊奇。印度菜很讲究香料,一道菜有几十种香料配制而成。有一种香料一寸长,还有两根胡须,第一次吃的时候还大叫,菜里出蟑螂拉~ 弄得朋友哭笑不得,告诉我这是一种很特殊的原料。英国殖民期间,掠过了大量的香料,使得西方人体会到了印度美食的魅力。印度菜有着很强的滋补作用,这也是他们成为人口大国的一个主要因素。很多西方人慕名而去,估计辉瑞公司会很一阵郁闷。

印度人吃饭用手,把各种菜和米饭使劲搅拌在一起,然后用手抓。Curry在我们理解是咖喱,但是在印度菜中,泛指有汁水的调料菜。印度菜以curry为主,可以拌米饭,也可以拌馕(一种印度饼)。不过有一次在印度餐馆看到一个印度人吃牛肉,餐馆也卖出了猪肉以外的肉类,后来了解到,印度北部笃信伊斯兰教,和南部纯素食不同,他们也吃肉。从饮食文化了解宗教,了解延伸的文化,可能是纽约赋予各国来客的一个不同的机会。

日本人

日本文化不用我详细描述了。日本人的群羊效应在国外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他们很多时候都是群体出现,一起讨论,一起外出游玩。相对来说,日本人对西方文化的接受没有中国学生那么快,而且大部分日本人说英语总有改不掉的扔弹珠的口音。

日本人不太喜欢说话,总是坐在角落里,很安静地奋笔疾书。不过当你去看他们的笔记的时候,发现都是用日语记的,弄得你有点啼笑皆非的感觉。

日本学生从不当面发表意见。如果有什么问题,总是喜欢嘀咕或者等人走了以后再说。如果一个小组作课题闹意见了,西方学生会直接说“我不同意这个方案”,但是日本学生不会表示反对,但是会找一个也有意见的人,说“我英语不好说不清楚,你去提出意见,我一定支持你”。总之,跟西方人不同,日本人不会把意见直接提出来;跟中国也不同,日本人没有“认了也就认了”的忍耐。可能礼貌是他们的文化,但是表里不一就不容易被认可了。

日本人很团结,很喜欢宣扬自己的文化,经常自发组织其他国家的学生学习和气道和茶道,并且组织这些学习者进行表演。很多日本社团也定期组织文化活动,提供大家品尝清酒和日本料理,同时还有各种日本传统文化的宣传和演出,尽量多的吸引人们来参加并且学习他们的文化。相比之下,中国学生自己组织的活动不多,大部分是别人自己对中国文化感兴趣了才来问的。

这里的日本电影很多,还有动漫。在纽约,你可以看到很多很多的电影,而不只是好莱坞大片。好莱坞的大片,看的时候你哭啊笑啊的,看完就忘了。但是这里很多其他国家的电影,展示了人文和文化精神,制作虽小,很多内容是很震撼的,让你看了会一直深思看似很土的镜头后面映射的内涵。我以前从来没有体会,除了俊男倩女外,一部电影可以如此的好看和精彩。比如阿根廷,澳大利亚,北欧的很多电影,描写的都是微不足道的生活,但是你会为他们的生活理念而感动,并且尝试去了解它们、理解他们,以至于会喜欢他们。所不同的是,亚洲电影的人文理念一并是“视死如归”,而欧洲和美国电影则是“生命是最可贵的”。

离题。说回来。

日本人不太喜欢其他国家的饮食,欧洲的奶味太重,东南亚的调料太多,中国菜太油,快餐不健康,所以他们经常自己做菜。寿司在这里到处可见,有上好的手工制作价格不低的,也有大批量制作的成品。插一句说,有趣的是,很多店家,在这里卖皮萨的不是意大利人而是墨西哥人,卖寿司的不是日本人而是缅甸人。

中国人很不愿意被认作日本人,通常被人误解以后,还一脸委屈地问别人:我矮吗?我眼睛小吗?我卑躬屈膝吗?好在我的长相非常的中国,几乎不用辨认就可以知道是中国人,但是还总是不忘傲气地告诉别人“我是中国人哦”。不同的是,台湾和香港人喜欢说”I’m from Taiwan/ Hong Kong, China”,而我们总是说”I’m from China”,别人追问哪里的,就说” Beijing/ Shanghai/ Sichuan”。不过,随着中国国力的增强和国际地位的提高,西方人已经把中国(而不像以前是日本)作为亚洲的主流,看到亚洲面孔一概统称中国人。赫赫(我得儿意的笑,我得儿意的笑)。

阅读全文

与老梁讲印度人为什么那么聪明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伊朗男女多少岁可以领结婚证 浏览:916
印度伟哥在国内怎么销售 浏览:603
印度花生干果怎么样 浏览:127
伊朗的盟国有多少个 浏览:708
印尼燕窝产量怎么样 浏览:923
印尼留学签证需要准备什么 浏览:633
意大利语等级考试哪个好考一些 浏览:31
历史学专业去意大利哪个学校 浏览:786
印度的玛萨拉粉是什么 浏览:587
英国蓝白猫脾气暴怎么样办 浏览:494
印尼万丹发生海啸什么时候 浏览:261
印尼现在在放什么假 浏览:488
在英国教父是什么 浏览:709
中国移动话费用完如何收费 浏览:213
印度小孩子没有饭吃瘦成什么样 浏览:323
越南减肥霜多少钱 浏览:81
以前英国的硬币是什么样子的 浏览:407
印度旅游价格为什么这么高 浏览:23
伊朗藏红花治什么病 浏览:147
泰国和越南哪个民主 浏览:8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