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印度人的幸福指数为什么比中国人的高
(转)当经济以不可抵挡的势头冲击世界几千年的历史乃至文化时,我们会发现很多规则都被经济修改甚至颠覆。“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正逐渐从边缘向主流迈进,甚至一手遮天。是不是我们可以划出这样的等价式,金钱(物质丰富)=幸福?
以前看到过一则有关幸福感的调查显示,有90%的印度人不愿意出国定居,精神遗产的骄傲和经济发展让人期待是他们愿意留在国内主要原因;而中国则是有64%的人回答是愿意出国的,其中有38%的人说在国内生活缺乏尊严。现在,来到印度,才发现,在这个物质并不丰富,甚至可以说匮乏的国度,幸福遍地开花,印度人的幸福指数之高已远远超出了我的想象。
这次来印度摄影,不是以官员和商务人士身份来到印度,印度无需粉饰太平,也没有必要掩盖他们的喜怒哀乐。所以,我有更多的机会深入农村、家庭极教育机构等基层,能更深层次的了解他们的真实生活,也包括他们的幸福感。
说印度的交通热闹和混乱,一点也不为过,我走过印度的大小城市,交通状况大都如此:大巴、小汽车、摩托、三轮、马车和行人同时在马路上前进,少有红绿灯,还有牛在散步。然而,这么拥挤交通,却乱而不堵,也少有交通事故。即使发生交通事故,当事人最多笑笑,很和气地走开。
我对印度学校印象也非常深刻。印度校服很有款式,彰显出学生的朝气和活力;中国的校服则显得死气沉沉。在印度,学生的压力比较小,教育机构更关注学生精神境界的塑造,灌注给他们的多是怎样活得更为幸福自在;在中国,生存与竞争的压力已经从他们的父辈渗透到孩子身上,为出人头地,做得人上人,德、智、体、美,样样争第一,孩子缺少他们那个年龄应有的朝气和活力。
很多人对印度人所享有的幸福时光不解:印度人物质并不富足,街上有很多流浪汉或者乞丐,为什么他们抓住了幸福的真谛,仿佛走进了天堂?
从现实看,印度也是个贫富分化差距极大的国家,但这并不妨碍穷人过着自由而有尊严的生活。国家的不少政策,如福利政策,多倾向于穷人;政府官员更不会为了美化城市,而不有损市容的穷人赶出城市。富人多不会露富,在穷人面前开着洋车、住着洋房耀武扬威。因而,穷人没有很强烈的被剥夺感,仇富情结也不严重,使得穷人能够与富人和谐共处。
从信仰上看,印度人都有信仰。普遍的信仰自由,让印度人在信仰中获得尊严与活着的希望。印度人遵循的人生哲学是自由自在、随心所欲,他们相信轮回转世,寄希望于来世,所以穷人少了对富人的嫉妒,多了今世的几分洒脱,活得逍遥自在。印度人安贫乐道,追求来世幸福,所以幸福指数比较高。
虽然印度文化也有不可取的东西,如消极、散漫、不注重行为礼节等,但它却创造了穷人的天堂。与印度的物质不丰富相比,中国经济的跳跃式发展一再把中国的物质生活推向新的阶梯。然而,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听到最多的不是,“生活更幸福了”,而是 “最近比较烦,”“我一点也不快乐”等等与幸福相去甚远的抱怨,其中的主要原因在于中国人信仰的缺失。
经历了五四运动、文化大革命,打破了旧世界,却没有建立起一个新秩序,由此导致价值文化的空白。自改革开放以来,尽管一再倡导物质、精神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但现在看来,中国的发展也不是两条腿走路:经济迅猛发展,精神文化的发展却相对滞后,从而导致精神危机的出现。缺乏信仰的时代,对人的生存价值、生命意义的拷问会更加强烈而迷茫,人们的很多行为方式都缺失了基本准则。信仰的缺失,不仅会导致幸福沙漠的产生,还会对经济产生不容置疑的破坏性穿透力,一个缺乏信仰、伦理的市场同样也是混乱不堪的,我们很有可能因为信仰的缺失,而陷入人类最昂贵的市场经济制度,而不得不付出更大的代价加以弥补。
诚然,我们不希望让时代倒退,像印度一样,在中国打造一个穷人的天堂。我们的蓝图是创造富足的天堂,在物质丰富的基础上,人们的幸福指数很高,而实现这一蓝图的前提是,重构我们遗失的信仰。
‘贰’ 印度的婆罗门是什么意思印度的婆罗门到底有多厉害
婆罗门的意思就是祈祷,那些掌握向神灵祈祷权力的祭司们,就被称为婆罗门。婆罗门是印度种姓制度之中最高等级的种姓,他们拥有诸多特权,可以免税,不必遭受一些惩罚,还可以接受低种姓人士的跪拜和供养。
而婆罗门下面的低种姓之人,就算操劳一生,再努力奋斗,也无法突破种姓的束缚,没有办法变成尊贵的婆罗门。对于这些低种姓的人,他们没有资格跟高种姓的婆罗门进行通婚,更不能平等相处,这种不合理的制度仍然没有真正消失,在剥削着印度的底层人士和劳苦大众
对于婆罗门而言,他们是幸福的,但是对于底层的首陀罗来讲,他们是悲哀的。个中滋味,或许只有真正身处其中的人,才能真正知道吧。
‘叁’ 印度的人种主要是什么人种
第一种,尼格利陀人,是印度最早的居民,可以说是印度土着,不过却是印度最悲惨的人种。主要原因就是其他人种入侵,对尼格利陀人进行了不断的杀戮。尼格利陀人最初来自非洲,外貌有很多非洲黑人的特征,肤色暗黑,头发纤细卷曲,身材矮小,鼻子扁平,嘴唇宽厚等等。现在主要生活在曼尼普尔邦和库奇山区的安加米那加、南印度森林等地区。
第二种,原始澳大利亚人。也是一支较早来到印度的人种,和尼格利陀人的体貌有很多相似之处,他们一般为中等身材,头发卷曲或呈波浪形,肤色深棕至黑色,鼻子较宽,嘴唇较厚。因长相酷似澳大利亚土着人,所以称为原始澳大利亚人,学界普遍认为,他们根本就是原始澳大利亚人的后裔,在体貌特征,生活方式,甚至语言方面,都和澳大利亚土着有着很多相似之处。现在这类人种主要分布在印度西部、中部和东部地区。
第三种,达罗毗荼人。祖先来自地中海一带,在原始澳大利亚人之后来到印度。他们进入印度后,和原始澳大利亚人不断的杀伐融合,形成了达罗毗荼人,所以有澳大利亚土着和地中海人种的特征,他们肤色呈浅黑或黄褐色,长脸型,中等身材,卷发呈浅褐色,唇薄。正是达罗毗荼人创造了印度河流域文明,现在分布比较广泛。
第四种,雅利安旁遮普人。他们身材高大,头型窄长,眼眶深陷,鼻梁高而窄,毛发浓密,肤色较浅。祖先来自俄罗斯南部与南乌克兰草原地区,于公元前1500年左右,经开伯尔山口一带进入印度,然后毁灭了印度河文明,创造了吠陀文化和种姓制度,经过和达罗毗荼人的融合,形成了雅利安旁遮普人,现在分布比较广泛。
第五种,东亚人种,祖先来自东亚和东南亚地区,他们肤色多呈白色、淡黄色,鼻梁中等,头发呈黑色,主要分布在现在印度的东北地区。实际上这些东亚人种,也是当地的土着,原本并不属于印度,历史上也从未与印度本土统一,直到英国殖民时期才被并入印度,所以印度东北部的东亚人种聚居区,对印度的认同感很低。
以上就是印度五大人种,及其体貌差异,其实体貌的差异,原本无关地位高低,但自从雅利安旁遮普人来到印度之后,创造了种姓制度,把所有印度人分成了四个种姓,分别为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四个种姓,肤色越浅,地位越高,其中婆罗门地位最高,主要就是雅利安旁遮普人,所以雅利安旁遮普人的外貌,眼眶深陷,鼻梁高窄,肤色较浅,便成为了印度地位最高的长相。
‘肆’ 印度心福民族
没有这个民族
印度的民族为:
印度少数民族很多,有几百个。据1981年统计,共5400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 7.29%左右,各少数民族人口数量多少不等,相差悬殊。人数最多的有贡德、桑塔尔、皮尔 、吴朗沃、孔德和蒙达等,人口在200万以上;人口最少的是安达曼人,只有几百人。少数 民族的分布不均,虽几乎遍布于全国各地,但其中在9个邦少数民族的人数较多,人口超过1 0万,它们分别是:中央邦(824万人)、奥里萨邦(492万人)、比哈尔邦(473万人)、古 吉拉特邦(331万人)、拉贾斯坦邦(306万人)、安得拉邦(157万人)。这9个少数民族超 过3293万人,占印度少数民族总数的86.66%。此外,那加兰邦和梅加拉亚邦也是以少数民族 为主体的小邦,其人数分别占全邦人数的88.6%(52万)和80.48%(101万)。?
由于印度的少数民族居住的地区和自然条件不同,以及一些其他原因,生产发展很不平 衡,生活方式也不尽相同。他们的谋生方式可分为以下6种类型。?
(1)采集渔猎型?
这类少数民族分布在印度各地,其中有柯钦的迦德尔人,泰米尔钠 德邦的马拉本特拉摩人、巴里扬人、巴尼扬人、伊普拉人、吉隆巴人、高亚人、贡达雷迪人 ,安得拉邦的金纠人、耶那迪人,马哈拉施特拉邦的克达克利人,中央邦的克马尔人、白伽 人 、阿布其马利亚人,比哈尔邦的霍尔人、克利亚人、比尔吉亚人、帕拉西亚人和科尔瓦人, 北方邦的拉吉人,喀拉拉邦的卡达尔人、马拉潘塔兰人、阿兰丹人、库龙巴人和安达曼群岛 的昂吉人、杰拉瓦人、森蒂奈尔人、尼克里人、尚彭人等。这些民族至今还处在靠天然资源 维持生活的阶段,他们中绝大多数不懂农业,或对此不感兴趣。他们分许多群体,多数以家 庭为单位,有时狩猎也几家合作进行。住在小山林里的民族靠采集野果、野花、块茎、蜂蜜 、野菜谋生。同时也猎获野猪、猴类和野鸡等飞禽以及其他一些小动物。近年来,商 人们与他们有了较多联系,他们开始吃大米和穿衣服了。因此,其生活发生了变化。?
(2)游牧型?
一些少数民族主要靠游牧为生。主要有南印度尼尔吉利地区的多达人、 喜马偕尔邦的古贾尔人、北方邦的婆迪亚人等。他们几乎完全以放牧为业。靠吃牛奶、奶制 品、野菜、野果为生,有的也吃各种肉食。他们的放牧有固定的范围。夏季,全家带着 牲畜和家中的财产用具,到高山地区和森林地带放牧;冬季,再返回山下的平原地区过 冬。现在他们的放牧受到了一定限制,只能在森林局允许的地区放牧。?
(3)刀耕火种农业型?
印度有近5400多万少数民族,其中80%以上从事农业生产。但不同 地区,不同民族所采取的生产方式不同,有的采用刀耕火种的方式,耕地经常变动;有的采 用较先进的耕种方法,使用固定耕地。阿萨姆地区所说的秋摩或叫纠摩,奥里萨地区所说的 拉马、达哈、达里、包都、迦马纳、高孟、古里亚和各加尔杰斯,都是指这种经常更换的刀 耕火种的方法,在阿萨姆、蒂里普拉和曼尼普尔地区的洛哈尔、安加米那加和古喀人,孟加 拉的莫尔巴哈里亚人,比哈尔邦的阿苏尔人,奥里萨的沙奥拉和纠昂格人,北方邦的高拉瓦 以及中央邦的白伽人和贡德人中特别普遍。?
刀耕火种的农业由于多采取伐林造田的办法,已严重危及到生态平衡和导致水土流失, 所以印度各邦政府开始采取措施,限制这种乱砍乱伐现象。?
(4)固定耕作型
印度大部分少数民族已跨过了刀耕火种阶段,采用了固定耕作方法 ,如比哈尔邦和孟加拉邦的桑塔尔人、奥朗沃人、霍人,北方邦的塔鲁人、高拉瓦人,中央 邦的贡德人、皮尔人、皮拉拉人,拉贾斯坦邦的皮尔人,奥里萨和泰米尔纳德的沙奥拉人和 尼 尔吉利的巴达迦人等,这些民族在农业耕作和管理方面已相当进步。他们使用牛、犁、耙、 锄,犁田耙地,也用水渠和浇水灌溉了,因此,生活比较安定,也有了一定程度的保障。
但由于生产水平很低,大多土地贫瘠,交通不便,再加上高利贷商人对他们重利盘剥,所以 他们一般较穷。近年来,各邦政府为保护这些少数民族的利益而采取了一些措施,如给无 地人分土地,还帮助他们解决耕牛、种子、农具、住房以及其他同生产和生活有关的?问题 。
(5)劳工型?
有些民族之所以从事劳工,其主要原因是他们丧失了土地,生活无着落 ,或者因他们的住区附近有了工业。一些原来从事农业的民族现在为人打短工,当农业工人 或在工业部门当杂工。据统计,约五分之一的工人为农业工人。有的做季节工,有的在林场 、牧场、渔场、茶园或果园中工作,不少人在矿山、工厂、铁路、公路和建筑行业中干活。 在阿萨姆茶园做工的大多是从孟加拉、比哈尔、中央邦和奥里萨等邦来的桑塔尔人、奥朗沃 人、蒙达人、克里亚人、贡德人等,其中比哈尔邦的奥朗沃人最多。另外,在孟加拉、比 哈尔、中央邦、奥里萨、安得拉等邦工作的矿工基本上是少数民族。贾姆歇德普尔的塔塔钢 铁厂的工人几乎全是桑塔尔人和霍族人,中央邦的大部分锰矿工人是少数民族,比哈尔的云 母矿工中有上百万工人也是来自少数民族。?
(6)民间艺人型?
有些少数民族专靠卖艺谋生,他们以唱歌、跳舞、弹奏、杂耍、耍 蛇等为生,生活并不安定。如安得拉邦的帕尔丹人、奥贾人卖唱;多马拉人、比努卢人演杂 技;帕卢库姆古拉人、帕丁提高拉人和巴胡鲁帕人耍魔术;拉贾斯坦的卡尔拜里亚人耍蛇 ;北方邦的纳特人、萨陪拉人等以弹唱、跳舞等谋生。
‘伍’ 印度人是什么人种
印度人的人种有:
分别为尼格利陀人,原始澳大利亚人(即澳大利亚人种维达类型,蒙古利亚人(即黄种人,亦称亚美人种),达罗毗荼人,印度雅利安人。
其中达罗毗荼人和印度雅利安人构成了现今印度人口的绝大部分,一般意义上的印度人通常是特指他们。
尼格利陀人:
尼格利陀人血统较明显的印度人。尼格利陀人是印度最早的居民,也是印度人口最稀少的种族。他们属于尼罗格人种尼格利陀类型,最初来自非洲。这一人种的特征是:肤色暗黑,头发纤细卷曲,身材矮小,鼻子扁平,嘴唇宽厚。
原始澳大利亚人:
在尼格利陀人之后,原始澳大利亚人大规模迁入印度。他们亦被称为前达罗毗荼人,属于澳大利亚人种维达类型。原始澳大利亚人一般为中等身材,头发卷曲或呈波浪形,肤色深棕至黑色,鼻子较宽,嘴唇较厚。
蒙古利亚人:
以蒙古利亚人为主体的亚洲大陆先民移居印度,形成了外来种族迁入印度的第三波。印度的蒙古利亚人可以分为两个主要族群,蒙古人和与藏族关系密切的汉藏语系民族。
达罗毗荼人:
达罗毗荼人的直系祖先主要来自地中海地区,被称为地中海人。他们可以分为三个类型,即肤色浅黑的古地中海人、肤色黄褐的所谓正宗地中海人以及东地中海人或称闪米特地中海人。
雅利安人:
雅利安人最初是可能居住在俄罗斯南部与南乌克兰草原地区的一支古民族,约在公元前1500年前后穿越西北部的山口来到印度。
‘陆’ 印度生活水平差异很大,印度人是如何区分高低种姓的呢
种姓制度即血统论,就是一生下来你的出身就决定了你的一生,无论用什么方式都无法改变你的社会阶层。1947年印度法律正式废除种姓制度,但是它在生活中却仍然扮演着重要角色。
最后一点,就是看你从事的工作,因为在印度只有高种姓的人才能够受到良好的教育。才能够通过高学历得到体面的工作。
印度奇葩的制度其实非常的多,但是最为可悲的人那里的人民并不会为了自由反抗,看了印度人民的生活,我就觉得在中国生活实在是非常幸福了。
‘柒’ 印度种族等级制度
(婆罗门)
首先,让大家了解一下不同种姓的差别。婆罗门地位最尊崇,因为在远古时代雅利安人尊崇神权,婆罗门僧侣具有天然的神圣性,也是少数掌握文化话语权的群体,因此被认定为第一种姓,神圣不可侵犯。即便到了现在,重要的宗教仪式依旧由他们主持,婆罗门阶层在印度的教育,文化界势力很大。
其次是刹帝利,不管是实行军事民主制的原始社会末期还是到了中世纪封建时代,国家的武力阶层和行政官僚都是高高在上的。刹帝利阶层的人是天生的军人和公职人员,君主。他们直接管理世俗社会,因此位居第二种姓。
再次是吠舍和首陀罗,他们是商人,手工业劳动者和农民。比如,印度总理莫迪,家里以前是卖油郎,标准的吠舍阶层。他们是国家重要的税收来源,也是古代社会中的良民,构成了社会的中下层。与吠舍不同的是,首陀罗在古代大多是没有人身自由的半奴身份,不属于自由民。今天在印度看到的小商贩,司机,大商人基本都是吠舍和首陀罗。
(吠舍)
当然,最可怜的是达利特。在印度教社会中,达利特属于最底层的人,即便到了现在,达利特也被人看不起。人们认为欺负达利特是理所应当的,他们很难去做良民能从事的职业,大多数从事屠宰,丧葬,排污工作。
对于大多数印度人来说,想知道另一个人属于什么种姓,只要知道对方的姓名就可以了。印度人的名字都和他们的职业,祖先,居住地息息相关,具有特殊含义。
有些人的姓氏意思是“国王”,“勇猛”,“战士”或者“宰相”,那么他一定是刹帝利。有些人的姓氏是“富有四海”,“储蓄”,“财富”,那么他一定是吠舍阶层。而姓氏的含义中包含了学问,神袛,宗教相关的词汇,那么他一定是婆罗门。
没有人会傻到改变姓氏,因为你根本不可能冒充高种姓。只要外人询问你的家庭条件,你兄弟姐妹结婚,就读的情况一下子就知道真伪了。假冒高种姓即便被打死都不奇怪。
(达利特)
大多数印度人就是通过姓氏判断种姓的,甚至有些印度人也会询问外国人的姓氏。
除此之外,印度的穆斯林,锡克教徒不属于印度教种姓制度的范畴,但实际上人家也有默认的身份。高等级的穆斯林“阿什拉夫”是古代突厥人,阿富汗人,阿拉伯人和波斯征服者后裔,他们做功可以去清真寺内部,而低等级的人就只能在门外。至于锡克教徒,他们和拉起普特人一样以武力起家,被默认为是刹帝利种姓。
‘捌’ 印度地位最高的种姓是婆罗门,他们在当地能享受哪些“特殊”待遇呢
我们国家有很多的邻国,但是给大家留下记忆最深刻的还是印度这个国家。我相信大家一定知道很多不少印度的光辉事迹,这个事情让我们大跌眼界。最着名的还是他们的种姓制度,作为地位最高的婆罗门,他们享受的待遇就不一般。
印度在大家看来是全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之一,他们的种姓制度一直被现在思想所抛弃。虽然印度早早就出台了政策取消这种种姓制度,但是这种观念已经流传了几千年之久,很难在短时间内发生变化。这种制度就是每个阶层的人会被来自上层阶层的人欺负,相反被欺负的人会对低自己一层的人大会肆大骂。
其实印度人也看出了这种制度的弊端,但是从根本上改变是需要时间的,通过本文你见识到婆罗门有多尊贵了。以上说法,仅代表个人观点。
‘玖’ 印度主要人种
印度主要有以下人种:
1、尼格利陀人
其基本特征是身材矮小。
2、原始澳大利亚人
由于身体特征和澳大利亚的土着人非常相似由此而得名。他们大都长头型,身材矮小,南印度也有分布。比如比尔人,杰纠人,蒙达人,奥朗人,堆德人,孔德人等等。印度之外,斯里兰卡的维达人为典型代表,所以又称维达类型人。有学者认为,这种人早于达罗毗荼人,所以也称他们为"前达罗毗荼人"。
3、达罗毗荼人
又叫地中海欧罗巴人种,这一人种从西班牙和摩洛哥到印度都有分布。据有关人类学家研究,它分几支,早于雅利安人,从不同时期进入印度。这种人的特征是:长脸型,中等身材,卷发呈浅褐色,唇薄,皮肤为浅褐色。操达罗毗荼系语言,使用象形文字,是这一人种创造了印度河流域文明。
4、雅利安-旁遮普人
雅利安人一译亚利安人,历史上原是俄罗斯乌拉尔山脉南部草原上的一个古老民族,是世界三大古游牧民族之一。后纳粹歪曲了雅利安人的概念,将北欧五国以及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等地区的金发碧眼的日耳曼人定义为了雅利安人的典型性状,实际上两者毫无关系,相距甚远。
5、东亚人种
印度半岛次大陆的北部和东北部与亚洲内陆相连,因地理和历史上的种种原因,东亚的东亚人种在不同时期,从印度半岛次大陆的北部和东北部进入印度半岛次大陆的南亚次大陆,东亚人种其肤色多呈红润色、白色、淡黄色。长颅型的分布在阿萨姆和边疆地区的土着民中,圆颅型分布在杰德岗等地。
(9)印度哪个种族最幸福扩展阅读:
印度各个民族:
1、印度斯坦族(HINDUSTANI)
该族占印度总人口的46.3%,主要分布在印度北方邦、中央邦、哈利亚纳邦、比哈尔邦和拉贾斯坦邦等地。多数人信奉印度教,部分人信奉伊斯兰教、佛教、基督教和耆那教等。大部分操印地语,少数人说乌尔都语。主要以务农为业。
2、泰卢固族(TELUGU)
该族占印度总人口的8.6%,又称安得拉族。主要分布在安得拉邦。大多信仰印度教,其次是伊斯兰教和基督教。安得拉人嗜吃辣椒,喜欢喝茶。
3、孟加拉族(BENGALI)
该族占印度总人口的7.7%,主要分布在西孟加拉邦、比哈尔邦和奥里萨邦等,操孟加拉语,大多数人信印度教。主要从事农业。
4、马拉地族(MARATI)
该族占印度总人口的7.6%,主要分布在马哈拉施特拉邦。主要信奉印度教和佛教。马拉地人喜欢摔跤,还善于打板球、曲棍球和羽毛球。
5、古吉拉特族 (GUJARATHI)
该族占印度总人口的4.6%,主要分布在古吉拉特邦。操古吉拉特语,多数人信仰印度教,少数人信伊斯兰教和耆那教。主要从事农业,手工业也较发达。
6、加拿达族 (KANNADA)
占印人口3.87%, 说加拿达语,分布在卡纳塔卡邦。
7、马拉亚拉姆族 (MALAYALAM)
占印人口3.59%,说马拉亚拉姆语,分布在喀拉拉邦。
8、旁遮普族 (PUNJABI)
该族占印度总人口的2.3%,主要分布在印度旁遮普邦,大部分人操旁遮普语,少数操印地语和乌尔都语。信奉锡克教和印度教。多数人从事农业,少数人从事畜牧业和手工业。旁遮普人能歌善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