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印度资讯 > 古代印度战争火枪对射叫什么名字

古代印度战争火枪对射叫什么名字

发布时间:2023-01-22 06:06:18

㈠ 清军用弓箭打不过洋人的火枪,究竟是为什么呢

鸦片战争期间,英国人装备的轻型火器主要是P1839火枪和印度布朗巴斯燧发枪,都是前装。P1839火枪是用火帽发射的。第一批P1839火枪是由印度棕色贝斯火枪改装而成,共30,000支。之后的P1839火枪由兵工厂生产,射程不超过270米(约300码),对人体的射击距离约90米(约100码)。它每分钟可以发射两到三发子弹。印度褐鲈燧发枪主要由英国军队在印度使用。其射程与P1839火枪基本相同。贝斯火枪和布伦瑞克前装火枪是由小兵们使用的。

考虑到所有这些因素,清军在实际参战人数上并没有很大的优势,而且在枪支、大炮和船只方面远远落后于英军。此外,清军腐败,士气低落,效率低下。士气低落的清军在英军猛烈的炮火攻击下经常大量逃亡。许多不利因素使得战争的结果可以预见。

小编针对问题做得详细解小编针对问题做得详细解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如果还有什么问题可以在评论区给我留言,大家可以多多和我评论,如果哪里有不对的地方,大家也可以多多和我互动交流,如果大家喜欢作者,大家也可以关注我哦,的点赞是对我最大的帮助,谢谢大家了。





㈡ 印度安人面对殖民者的火枪真的无可奈何吗

土着印第安人面对殖民者的火枪,并非无可奈何。具体表现在:

1.哄娃神器,移民噩梦

北美移民,初始不仅天灾难御,而且土着的明枪暗箭,更让他们惶惶不已。犀利的火枪就顺理成章地成为了移民必备。伴随东印度公司派遣总督的加入,殖民地已然一副“军垦”模样。


3.英雄倔强,青史留芳

小巨角一役,虽然战略上失败了。但不能否认,印第安人英雄豪情。早已写入青史之中,他们用无畏向世人证明,在犀利枪火面前,他们毫无还手之力是种愚见

㈢ 世界上最早的火枪战争

有记载的,最早规模性使用火枪的战役确实发生在中国,1366年,徐达包围了姑苏城,就是苏州,在城四周搭起木塔,用火铳向城中射击,把张士诚的弟弟张士信打死了。
西方有记载的,最早大规模使用火枪的战争应该是:圣斯多迈尔节会战。在这场宗教战争中,400个胡斯党人用滑膛枪击退了2000名波西米亚骑兵。

㈣ 火枪时代的战争

早期的火器时代,步兵们是排成方阵冒着炮火前进到离敌人一百米远左右的距离上,站直了身体面对面地与敌人方阵对射。基本战术就是放一枪,然后掏出火药来从枪口灌进去,用通条压实了再把子弹放进去,再用通条压实了,然后端起来朝敌人放第二枪。这是受早期的步枪前膛装填这个条件限制而不得不这样做。一个优秀士兵一分钟放三枪就很了不起了。前几天回看《光荣战役》发现最迟到南北战争时期这种战术依然是主流。不过我看着倒是想起了小时候看过的一部外国电影,名字忘了,只记得里面的战斗是街垒战,人们在街上构筑工事,前排是男人,后排是妇女儿童,敌人冲上来的时候男人就放枪,然后把打空了的枪扔到后面,从后面人手里拿一支新枪再向敌人射击,后面的妇女儿童就负责在男人放枪的时候给替换下来的空枪里上子弹,然后把上好子弹的枪递上去。这样的射击效率我认为和所谓的三段击有一拼。由此我想问:为什么当时的各国军队在野战中不采取这样的战术呢:方阵的第一排士兵负责放枪,放完枪后把空枪传给第二排士兵,然后从第二排士兵手里拿一支装好的枪,而第二排士兵则把空枪传给第三排士兵,再把第三排士兵手里装好的枪拿过来,然后第三排、第四排……如此循环往复,一直到第十排士兵(貌似当时的方阵一般就是十排),这样第一排士兵就可以不停地射击,一分钟放个五六发应该没问题。刚才说了一分钟三发是优秀士兵的标准,普通士兵冒着敌人的枪林弹雨一分钟估计也就射出一发去,更不用说在慌乱中先填了子弹再填火药导致武器不能发射的废柴了。而用循环射击的这个战术,普通士兵一分钟也能达到五六发的射速,短时间内就能给敌人造成重大伤亡,更不用说对敌人心理上的打击了。虽然十枪打完后,第十排士兵需要手工装填步枪往前送,可能射速会比头十枪有所下降,但是由于第十排士兵在装填时有前九排士兵的保护,装填速度肯定会比让第一排士兵自己冒着弹雨装填要来得快些。
燧发枪的好处是操纵方便,加上刺刀的发明让士兵不必经过多年训练也不必分为火绳枪兵、长矛手、长戟手等划分方便了基层指挥与训练,因此大规模扩充军队成为可能。不过这时代的大多数士兵也很难发挥出长期从军的老火绳枪兵复杂多变的射击方式。采用复杂射击轮次进行指挥绝大多数后果是自乱阵脚。

另外因为都是使用黑火药射击后烟雾弥漫,如果等烟雾消散视野恢复,轮射的速度优势就难以发挥。快速轮射又会因为视线不良变成盲目射击。加上在这一时期野战火炮获得了巨大发展,把士兵密集排列成深厚队形就会被对手重炮串糖葫芦。古典西班牙大方阵的没落就是火炮与火枪发展的结果。

因此在火力发扬与降低伤亡双重压力下这时期的部队大多布置成多重线性阵列,每线列2-3排,两层线列部队间隔20-40米,这样后排部队在全排部队受损失或陷入肉搏时能够迅速替换或支援他们,而对手的大炮又很难同时伤害到不同线列上士兵,即使准确命中对手线列,实心弹也只能同时杀伤3、5名士兵。

因为训练、射程和射后烟雾问题导致不能实施大纵深多排面轮射如何能有效打击敌人呢?那就是齐射。因为早期火枪命中率低射速慢射程近,最好方式就是在较近距离组织齐射这样不会被烟雾干扰不会担心射伤前排战友。而且齐射有巨大的威慑力。

如果在战线上对手凌乱的枪声和每隔一段时间才会有几个战友倒下,大多数士兵都能够保持斗志。而在一轮三排士兵近距离齐射下周围战友瞬间倒下一大片,然后对手挺着刺刀踏着鼓点向你扑来,绝大多数人就会失去斗志。因此一只组织良好的部队采取近距离齐射战术仅使用第一线列打垮对手若干线列完胜并不是梦。

就效率来说轮射和齐射如果排数不超过5排,轮射就发挥不出射速优势,而齐射不受烟雾干扰、训练简便、不容易自乱阵脚和瞬间高密度杀伤带来的威慑力都是轮射所不具备的。而且齐射可以由指挥官最大限度地掌握时机,发挥最优化效能。
火枪时代的队列战术与其火枪的发展水平息息相关。。。我这里的所谓火枪主要是指整装子弹还没有出现的时代,所谓整装子弹,就是底火融入子弹,依靠击针击发,是枪膛枪,就是从枪口装填的火枪。。。前膛火枪按照年代一般分为火门枪、火绳枪、燧发枪以及线膛枪。。。

火门枪,就是只有一个火门,发射时装填好发射药与弹头,在火门上堆上一小撮火药作为引燃物,火门与发射药相通,用燃香火绳等点燃引燃火药,引燃火药通过火门点燃发射药,发射弹丸。。。甚至有不用引燃药的,直接捅入火门的。。。所以,火门枪至少两个人发射,一个人握枪瞄准,一个人去引燃火药。。。

火绳枪,就是有一个击发装置,射击时把引燃的火绳夹在激发装置的勾型物上,在火药池中填上火药,火药池通过一个火门与枪膛内发射药相通,这样,就可以一个人做到瞬时击发了。。。

而燧发枪则是,依靠击锤击打火药池,从而生成火星落入火药池,点燃火药,与火绳枪相比,节省了繁琐的火绳。。。

而线膛枪则是枪管内有膛线,一开始的线膛枪是直线,比如滑铁卢战役中,英军有几个装备线膛枪的连,这种枪膛线就是呈六边形的直线的。。。

除了抢的技术在前进,子弹与装填技术也在不断前进,这里值得一提的火药定量分装,在随时可能送命的战场上,再使用量具量取火药显然即繁琐麻烦,有可能出事故,所以,就有了火药定量分装,在平时,西方习惯于火药装在一个个小铁筒里,一个小铁筒是火枪一次发射需要的发射药,这样可以加快装填速度。。。而火绳枪传到日本后,日本出现了所谓的吊瓶,就是指这种火药定量分装,不过用的是竹筒。。。而欧洲后来又出现了纸壳子弹,这种子弹就是一个筒状纸筒,最底下是球形弹丸,里面是一次发射需要的药量。。。发射时,用嘴咬破纸筒,先倒入火药把火药池装满,然后把剩余药量全部倒入枪膛,用通条压实,然后把纸连着弹丸一同装进枪膛,用通条送入到位,这时候纸是夹在火药与球形弹丸之间的,能够起到一定闭气作用。。。这时候,要求纸筒的纸能够尽可能的燃烧殆尽,所以经过特殊处理,比如说,涂上动物油脂,总所周知的,印度大起义导火索,就是英国军官强迫信仰YSL教的士兵用嘴去撕咬涂了猪油的纸筒。。。不过,用嘴去撕咬纸筒应该是经久考研的战术动作。。。不过,涂了猪油,让信仰YSL教的士兵去咬,显然也不尊重当地的宗教习惯,不过,也许是军官对这个事情重视不够吧。。。

如果是燧发枪配上,纸筒子弹,可达到一分钟3发,某些精锐的军团甚至可达到一分钟5发的速度。。。而火绳枪的发射速度要更低,一分钟在1-2发之间。。。而线膛枪与以前的滑膛枪相比,命中率是大为提高的,但是线膛装填非常费力,一分钟发射一发就不错了。。。而且前膛枪时代,卧倒与跪姿装弹是困难的。。。前膛枪一般是立姿装弹,即使是三排齐射(卧倒、跪姿、立姿),也是立姿装弹后,听到口令,进行齐射的。。。

不过,总而言之,随着技术的进步,发射速度也是越来越快的。。。所以队列也在不断的变化之中。。。一开始由于枪械发射速度慢,为了保证不间断的发射,所以阵列纵深很厚,有的要达到8-10列,在作战时,方阵向前移动,第一排发射之后,站立不动,停下来装弹,后面的战友,会从间隙前进,走到第一排的前面发射,以此反复,等到后面9个依次到你前面发射之后,这个时间段里,你也装填完毕,你再从队列间隙中走到前方瞄准射击。。。但是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装弹越来越快,所以,需要不多的队列也可保证不间断的射击,这就可以使队列变薄,可以编组更多的部队用于拓展你整个阵列的宽度,如果你的阵列宽度足够大的话,你就可以形成包围。。。如此随着技术的进步,阵型列数不断减少,使用纸筒子弹的燧发枪时代,比如说拿破仑时代三列就固定下来,而我们所熟知的所谓“三三制”就是起源于此。。。至于三段轮射,也就是所谓日本人的三段击,就是这种战成三排轮流瞄准射击的模式。。。不过就日本当时火绳枪技术水平来看,这种射击模式不足以达到可以遏制冲锋的频率,所以在日版战国时期即使是三段击,也是需要依靠一些障碍物对敌进行拦阻的,比如说栅栏。。。

而这里要提一些比较特殊的火枪战术,比如说楼主所讲的这种战术,一个人在前面射击,后面的人装填子弹,前面的人,人不变不断换枪。。。这种战术在野战是不太好用的,但是如果借助诸如堡垒、壁垒、房屋这样的掩体工事,却可以发挥最大的战斗力,在堡垒这样的环境里,不必惧怕敌人的冲击,而设计窗口是有限的,而一个人射击,再射击间隙中,可以观察到敌人的动向,而如果换人射击的话,每个人射击前,总要寻找一下目标,这就耽误时间了,而这种战术,可以做到发挥诸如老人妇女孩子的战斗力,因为即使他们打不准,也可以装填弹药吧。。。我们看美国西部牛仔片的时候,美国西部移民遭受印第安人的进攻的时候,往往就是男人射击,老婆孩子给装子弹,不过前提是得好几只枪。。。日本在战国时代也发展了类似战术,四个人分前后左右站好,前面一人射击后,把枪抽出,后面一人专管调整火绳,左右其中一个人专管通火门与往火药池填火药,另一人与前面的则从枪口装火药和弹丸,这样四个人一起协作,大大增加了装填速度,也可两支枪轮换,前面一个人专管瞄准射击,后面三个专管给另一枪装弹,两枪轮换射击。。。不过这个方式也更适合于借助堡垒射击,不适合野战。。。不过这个战术的问题是,火绳枪很容易发热,打了五六发七八发就会发热,需要降温。。。而这种战术,使得正面发射枪支密度过低,但是依据堡垒射击就没这个问题了,还可以节省枪支。。。

再就是当时一般的实战射程与刺刀问题。。。滑膛枪的威力很大,一旦打中躯干部位,就会使人马上失去战斗力,哪怕是穿着胸甲的骑兵,即使不能杀死他,先是被铅弹重击,然后从高速奔驰的马上掉下来,就足够使其晕厥了,还不要提可能会被后面的骑兵踩死。。。不过滑膛枪的问题在于打不准。。。在18世纪的时候,西欧滑膛枪在50米外是没谱的,有效射程在30米左右,最佳的开火距离在20米。。。而当时的一般较小口径的野战炮最佳开火距离也就是100米以内。。。所以,在当时看军队的是否有战斗力,就是看能不能撑到近距离开枪。。。而双方都持滑膛枪相对前进,谁要能撑到最后才开始齐射,会一般就能够取得胜利。。。曾经有一次,战争的的双方,双方军官都是贵族,一边说,请你先开枪吧,另一边则是彬彬有礼的回应到,还是请你先开枪吧。。。这看起来很搞笑,觉得这些贵族真是迂腐。。。但实际上却是,谁要在更近的距离内发出一次齐射,基本上就可以决定战局了。。。这样,我们也可理解为什么苏沃洛夫说,刺刀是好汉的说法。。。

刺刀这个简单的东西不是前人没有想到,也不是某人灵机一动就可以完全摒除长毛了。。。而是在火门枪,滑膛枪时代,枪械过于笨重,即使装上了刺刀也很难用,当时传到我国明朝的土耳其铳,是没有刺刀的,不过却可以在枪柄处加一个刀刃,就变成了一把巨斧。。。而随着工业技术的发展,枪管即使很薄也很坚固,整枪变轻,这样装上了刺刀,才有了意义。。。不过,当时的段性战术,还是射击为主要突击方式,可以打乱敌人的阵型,使敌人崩溃,当然发起刺刀冲锋也可使敌人崩溃,不过刺刀战的本身则是为了杀伤。。。

㈤ 的古印度核战争是怎么回事

有一部着名的古印度史诗《摩诃波罗多》,写成于公元前1500年,距今约有3500多年了。

据说书中记载的史实比成书时间早了2000年,就是说书中的事情发生在距今约5000多年前。

成于3000多年前的印度史诗《摩诃波罗多》记载多场激烈的战争,此插图描绘了诸神乘坐飞毯观看战争的场面。
古代核战争(ancient nuclear war),有确切历史记载前,地球有超古代文明昌盛记录。古代核战争这一违反常识性的历史现象成为正统派考古学者之间研究,被作为假设存在。研究者通过神话( 《创世记》 , 《Mahabharata》 ,《罗摩衍那》)等描写有古代宇宙飞船和核战争的记述,调查记录中的战场并发现核战争的痕迹。还有解释是关于火星的,推测火星文明同样毁灭于核战争中。

㈥ 有万箭齐发场景的印度古代战争电影

巴霍巴利王(上)

Baahubali: The Beginning(2015)

导演:S·S·拉贾穆里
编剧:Vijayendra Prasad/S·S·拉贾穆里
主演:帕拉巴斯/Rana Daggubati/安努舒卡·谢蒂/特曼娜·芭蒂亚/拉姆亚·克里希南/更多...
类型:动作/历史/冒险
官方网站:baahubali.com
制片国家/地区:印度
语言:泰卢固语 / 泰米尔语 / 印地语 / 马拉雅拉姆语
上映日期:2015-07-10(印度)
片长:159分钟
又名:巴霍巴利王:开端 / 巴霍巴利王:创始之初(台) / Baahubali / Baahubali: Part I
IMDb链接:tt2631186

㈦ 传说中的古印度核战争是怎么回事

成于3000多年前的印度史诗《摩诃波罗多》记载多场激烈的战争,此插图描绘了诸神乘坐飞毯观看战争的场面。 毁灭的古印度文明──《摩诃波罗多》中记载的史前核武战争

有一部着名的古印度史诗《摩诃波罗多》(一译《玛哈帕腊达》,印度古代梵文叙事诗,意译为“伟大的波罗多王后裔”,描写班度和俱卢两族争夺王位的斗争,与《罗摩衍那》并称为印度两大史诗),写成于公元前一五○○年,距今约有三千五百多年了。而书中记载的史实则要比成书时间早二千年,就是说书中的事情是发生在距今约五千多年前了。

此书记载了居住在印度恒河上游的科拉瓦人和潘达瓦人、弗里希尼人和安哈卡人两次激烈的战争。令人不解和惊讶的是从这两次战争的描写中来看,那是核子战争!

《摩诃婆罗多》这部史诗的主要内容,是描写古印度婆罗多族的两个分支——俱卢族与般度族之间的战争。这场战争规模浩大,许多国王和神灵分别参加了双方的战斗,其惨烈程度为世所罕见。根据历史学家考证,这场大战有一定的事实背景。近年来,有些学者重新研读这部史诗,发现其中竟描述了多种高科技武器和飞行器。这些武器和飞行器远远超过了古诗产生的时代,甚至在今天看来也十分先进。
在古诗的描述中,有一种神所禁止使用的特别可怕的武器叫“厄尼亚”,是一种“无烟飞弹”,在战场上无人能逃避这种武器的伤害。施放这种武器时:“它喷火,但无烟,威力无穷。刹那间,烈风刮起,云雾翻腾,太阳似乎在空中摇晃。抛下大量灰尘和沙石,……大地遭受烧灼,不断震抖,象群被高温烧焦,其他动物也倒地而死,烈焰翻滚,树木像遇见森林大火,成排倒下,密集的火舌不断像大骤雨般地从四面八方落下,数千辆战车被毁掉,……阵亡者的尸体被可怕的高温烧得残缺不全,如同烧焦的树干。在此之前,我们从来没有见过如此可怕的武器。”

㈧ 求古代经典的战役!!~

因为篇幅太长,只能贴出少部分大家不太熟悉的,更多请点击网址

古代是如何行军打仗的
网址

古代经典战列
http://ke..com/view/147627.html
http://..com/question/58810997.html?si=2
http://hi..com/03125860769/blog/item/3e77d9ea2b8f99d3d439c960.html

玉壁大战
开放分类: 战争、历史

公元534年(北魏孝武帝永熙三年),北魏分裂为东魏和西魏。两魏实权分别落人丞相、鲜卑化的汉人高欢和汉化的鲜卑人宇文泰手里,君主不过是傀儡而已。两魏以黄河为界,东魏以邺(今河北临漳西南)为都,占有函谷关以东原北魏的大部分地区;西魏以长安 (今陕西西安市)为都,占有原北魏的关中一带。两魏彼此对立,后又分别为齐、周所代,最后齐为周所灭,山西始终是首当其冲的争战之地。

 高欢仗恃地广人众、粮足马肥的战略优势,欲一举荡平西魏;宇文泰则尽管僻处关西,人稀兵少,粮秣匮乏,却励精图治,特别是注意一个个战役胜利的积累,信心和实力与日俱增。公元534年,西魏骁将杨(木票刂)东渡黄河,巧计攻占了东魏的邵郡(今山西垣曲故城),进入河东(今山西南部地区)。从此,两魏互为依托的关河天险为西魏所独有。这种历史现象颇似前此战国时代秦据有魏的安邑(今夏县西北)而对秦、魏的盛衰存亡攸关一样,如今之于两魏同样是盛衰存亡所系。正因为如此,河东遂成为两魏之间殊死斗争的焦点。

公元538年(西魏文帝大统四年,东魏孝静帝元象元年),西魏东道行台王思政以玉壁 (今山西稷山西南)地处险要,上书请筑城并由河南的恒农(今河南灵宝)移镇玉壁,西魏当局欣然照准,并对王思政“诏加都督汾(治今山西汾阳)、晋(治今山西临汾市)、并州(治今山西太原市)诸军事”。王思政何以请筑城玉壁与移镇玉壁?西魏当局又何以大加赞赏和支持呢?只消看看这个要塞所处的地理形势,就可知其原因:玉壁地当今稷山县西南六公里,坐落于汾河下游与涑水河分水岭峨嵋原北缘。峨嵋原即地理学上所谓“峨嵋台地”,地处北纬34°52′,至35°36′,东经110°20′,至111°20′,之间运城盆地中部,面积6000平方公里,周300公里,台地略呈棱形,海拔在400米以上,北界汾河谷地,西界黄河峡谷,东、南为涑水河所环绕。台地边缘受流水侵蚀和河流冲刷,形成陡峻的黄土断崖和冲沟,沿河断崖大多在50米以上,整个台地犹如一巨大黄土城堡。台地中央更有两座超过千米的孤峰山和稷王山,东西相对,宛若台地的两只眼睛。占据峨嵋原,东南可控制涑水河谷的南北孔道,西北则可控制汾河河谷东西孔道,进可长驱突击,退可守险无虞,古来构成西南拱卫长安、东北屏翰晋阳的地理形势。同时,台地地处暖温带,气候温和,土地肥沃,盛产粮麻,向为民给军需的理想所在。所以谁占有峨嵋原,谁就取得了战略主动。如今西魏既进入河东,如欲站住脚进而巩固和发展,则必须守住峨嵋原——此正是西魏筑城玉壁移镇玉壁的原因;而河东是二魏角逐中东魏的要害,亦其“软腹部”,高欢前对西魏涉足河东早已如坐针毡,今对其筑城玉壁自然更如鲠骨在喉——此正是高欢为拔除玉壁不惜以赌国运的原因。

两魏玉壁之战,先后凡两次,都是东魏攻打西魏的要塞玉壁引发的。东魏军皆由大丞相高欢亲自统率;西魏军首次由东道行台王思政为主将,第二次由晋州刺史韦孝宽为主将。首次玉壁之战发生于公元542年(西魏大统八年,东魏孝静帝兴和元年)初冬。高欢由晋阳麾军沿汾河谷道南下,至绛州(今山西新绛)折西,军势浩大,号称“连营四十里”。高欢兵临城下,软硬兼施,先以授并州刺史劝降,王思政不受;高欢遂围玉壁,连续攻打9日不下,天逢大雪,城外野战,士卒饥冻,死伤惨重,无奈撤军。qE0r5f-}C

公元546年(西魏大统十二年,东魏孝静帝武定四年),高欢倾山东之众西伐,志图关中,玉壁首当其冲。他连营数十里,直逼玉壁城下。当时城内士兵戴铁面防范;高欢使神箭手元盗(一作“元溢”)射之,每中其目。城外在城南起土山,欲居高临下攻城;土山对面,城上原有两座敌楼,韦孝宽边于楼上缚木相接,高逾土山,边广积战具以待。高欢使人向城中喊话“纵尔缚楼至天,我会穿城取尔”,遂于城南凿地道向城接近,同时于城北起土山昼夜攻城;孝宽则沿城挖堑截击地道,并严令战士守堑,城外一旦挖透堑壕,立即擒杀,又于堑外贮积柴火,备足风箱,如有敌蛰伏地道,即鼓风以烟火灼烧。城内无水而汲于汾,高欢使将士移汾改道;孝宽则于城内凿井以对。城外又造攻车,坚固锐利,车之所及,莫不摧毁;城内乃缝布为缦,随车所向而张设,布既悬空中,车竟不能坏。城外缚松香于高竿,灌油加火,欲烧布焚楼;城内则造长柄铁钩,以钩割竿,松麻俱落。城外又于城四面穿地21道,各施梁柱,以油浇灌,放火烧柱,柱折城崩;城内却随崩随竖木栅以阻止。城外攻城之术已尽,城内则无一不识破破除。高欢无奈,使人向韦孝宽喊话,晓以既无救兵,何不投降;韦孝宽答我城池严固,粮秣有余,攻者枉自徒劳,守者逸颐自安,何须驰援?我倒是为贵方广大将士有来无回担忧呢。高欢再使人“射募格于城中云:‘能斩城主降者,拜太尉,封开国郡公,邑万户,赏帛万疋。’韦孝宽手题书背,反射城外云:‘若有斩高欢者,一依此赏。”高欢又将孝宽原在山东的从子押于城下,把刀架到脖颈上,扬言城内再不降,就杀人了;韦孝宽依然不为所动,将士为主将大义凛然所感,莫不有与城共存亡之心。

高欢苦战六旬,将士伤亡病灭十之四五,智力俱困,因而发病,乘夜逃遁,不久忿怨死于晋阳。西魏则嘉韦孝宽守城之功,授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进爵建忠郡公。至北周保定初年(公元561年),以韦孝宽立勋玉壁,于玉壁置勋州,仍授韦孝宽勋州刺史。

玉壁之战中,从高欢攻城使用的战术到韦孝宽守城使用的战术看,可谓金、木、水、火、土五行俱全,都达到古来战争中无所不用其极的程度,这或许是古代战争史上一次战役所涉及战术内涵最丰富最齐全的了。
高欢病中由玉壁班师晋阳后,出于兵败后激励将士,使骁将斛律金作《敕勒歌》,这就是那首传诵千古的名篇:“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这首描绘北国草原辽阔无垠、气势恢宏的游牧族民歌,借玉壁之战始进入官书而流传下来。

就两魏双方整体国力军力言,东魏占有绝对优势,惟高欢集团:其一,自恃土地辽阔,人众物阜,士马雄盛,盲目轻敌,以至此役临战喊话把即将采取的战术恰恰泄露给敌方。其二,吏治腐败,所谓“文武在位,罕有廉洁”,臣下请先除掠夺万民之内贼,再讨外寇,高欢则坚持“诸勋人触锋刃,百死一生,纵其贪鄙,所取处大。”当局既是贪婪成性、优游之徒,上下不平,出师无名,军事岂能制胜。其三,战勤工作薄弱,两次玉壁之战,尽管皆冬令野战,攻人之城,首次既“遇大雪,士卒饥冻,多死者”,二次又“苦战六旬,伤及病死者十四五”,视将士如草芥之师,又岂能制胜!西魏则与东魏相反:首先,尽管在国力军力上处于战略劣势,宇文泰集团却能注意每战必精心策划,集小胜为大胜,实力渐次增强,士气日益提高。其次,吏治比较廉明,军纪比较整肃,正如公元537年(西魏文帝大统三年,东魏孝静帝天平四年),潼关之役宇文泰临战誓师时所说“无贪财以轻敌,无暴民以作威。用命则有赏,不用命则有戮”;再以玉壁之战中几个关键人物为例,主将王思政是个密得30斤黄金而悉数封存上交的人,韦孝宽“沉敏和正,涉猎经史”,“善于抚御,能得人心”,长史裴侠则“躬履素俭,爱民如子,所食唯菽麦盐菜而已……去职之日,一无所取”。所以西魏能以劣势反败为胜,打赢了玉壁之战。

玉壁古战场,古来文献曾有概括记载:“玉壁故城,在(稷山)县南十二里。……城周回八十里,四面并临深谷。”据今野外考察知见:玉壁故城遗址位于稷山西南6公里白家庄以北,地理坐标北纬35°34′15〃,东经110°56′50〃。地当战略要冲峨嵋原北缘,北濒汾河,形势突兀。北城垣经汾河冲刷崩塌,大部不存;南部为黄土冲沟切割,南垣破碎,犹有150米墙体保存尚好,底宽11米,高1至3米,夯层10厘米;东、西两面亦为巨大冲沟,流水侵蚀,沟崖崩塌,东城垣犹有30米残存。据遗存宏观复原,玉壁故城大体为当今白家庄以北,西北至荆平造纸厂以北,东北至荆平木螺丝厂以南的范围内,系依自然地形构筑之周约4公里东西稍长略呈“凹”字形的城池。东城墙外沟中犹有当年高欢所挖地道残存;西城墙外有故老习称之“万人坑”,断崖处犹见白骨森列,视之毛骨悚然,为当年高欢攻城将士“死者七万人,聚为一冢”遗骸处;北、西城角犹有烽火台残墩。

从公元534年北魏分裂为东魏和西魏,至公元589年隋统一的约半个世纪中,公元 542年、546年两次东魏一西魏玉壁之战前,在东魏、西魏和南朝三方鼎峙中,东魏在国力军力上均占优势,在实战中互有胜负;玉壁之战后,原来最弱小最贫蹙的西魏,通过两次玉壁之战的胜利,从而在三方角逐中始终占据着战略主动,在历次重大战役中保持不败纪录,国力军力后来居上,直至以其为基础的北周又以北周为基础的隋,终于取得中国古代史上的第二次大统一。由此,可以见出玉壁之战及玉壁要塞在中国古代史上之历史地位和战略地位。

坎尼会战,前216年8月2日,在坎尼城外的平原上,罗马军8万步兵、6千骑兵和迦太基的4万步兵,1.4万骑兵作战。指挥者,罗马方面为保卢斯,迦太基方面为汉尼拔。罗马步兵在中央,骑兵分在两翼。步兵排成70列,分左、中、右三路,以重装步兵放在阵形中心,每列之间有一定距离。骑兵放在步兵的的左右两翼:右翼是罗马公民组成的少数骑兵,左翼为意大利联盟的骑兵。在左、中、右各保留一千骑兵作为预备队。罗马军队以中央战线为核心,军队密度较大,企图进行中央突破。迦太基军队中央战线为较弱的步兵,两翼为较强的步兵和骑兵。并保留三千名骑兵作为预备队。迦太基整个队形呈凸新月形。上午九时战斗开始。首先是射击兵的对射,很快开始肉搏。迦太基军中央向后退去,战线由凸新月形变成凹新月形。迦太基重骑兵很快击垮罗马骑兵,开始包抄罗马军两翼。汉尼拔并派出5百名轻步兵诈降。中午,战场刮起东南风,沙粒飞入罗马军士兵眼里,使他们的作战变得困难。那五百名诈降的军人开始大肆砍杀他们周围的罗马军,由于是在战线后方,罗马军队无法弄清实际情况,大起恐慌。此时迦太基重骑兵已经完成合围,由于战线中央的罗马军队密度很大,在被合围的情况下无法自如的行动,战斗持续到日落。据说有五万四千名罗马军战死,一万八千名被俘。迦太基死亡六千人。

绍约河之战,此战是蒙古军对欧洲骑兵经典的胜利。据《武器和战争的演变》,战斗的经过是这样的:1241年,蒙古苏布台和拔都分率大军进攻东欧,强行越过喀尔巴阡山脉,准备于匈牙利平原会师,在两支部队遥远的侧翼还有两个小规模的骑兵部队,沿途横扫波兰、西里西亚和东普鲁士,掩护主力部队的战略意图。匈牙利国王贝拉在蒙古军队进抵佩斯城前,判明蒙古军的意图,立即组织了10万人的军队寻求与蒙古军队决战,蒙古近六万人的主力则避开匈军的攻击稍稍后撤。四月,双方最终则在绍约河畔对峙。匈牙利判明对岸是蒙古主力后,迅速地抢占了一个巨大的桥头堡,又在河西岸用大量的马车连成坚固的兵营,等待蒙古军队的攻击。蒙古军在后续的工兵到达后,立即在黎明用抛石机和火箭向守卫桥头堡的匈牙利军队射击,守备部队在前所未见的攻击下瞬间溃败,蒙古骑兵迅速穿桥而过,向刚刚醒来的匈牙利军队主力发起攻击。当匈牙利人满怀信心地列队杀向数量处绝对劣势的蒙古军时,很快发现这并不是主力!蒙古军约三万人的主力在近百里远的南方早已乘夜渡过冰冷的河水。蒙古主力从背后杀向匈牙利军队,队形混乱的匈牙利军队立即撤回坚固的兵营死守。蒙古人的工兵遂向兵营里发射了密集的巨石、火箭、毒箭(史料记载蒙古人的毒箭含砒霜巴豆,产生强烈的毒烟)、燃烧油。蒙古人采用了“围城必阙”的战术,匈牙利人迅速崩溃从缺口逃亡。但是,身着轻装的蒙古军队速度和耐力远远高于逃跑者,可以不停顿地换马四处截杀。绍约河之战,匈牙利军队阵亡七万余人。

㈨ 印度古代战争规则 据说很人道

其实古代的战争无论哪里都跟现在的不同。以前的战争都是奴隶主贵族为主力,所以很多规则和讲究。因为是贵族带领,矛盾都只是在贵族和奴隶主之间,所以更像是他们之间的对决,而后来开始变得不按规矩出牌。
双方对阵。一般是双方大将出阵互相砍杀。而主人死了,手下的士兵就四散逃亡,反正都是奴隶或者农民。所以对方散了也没必要追砍杀尽,相比现在的是比较人道。

阅读全文

与古代印度战争火枪对射叫什么名字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印度花生干果怎么样 浏览:127
伊朗的盟国有多少个 浏览:708
印尼燕窝产量怎么样 浏览:923
印尼留学签证需要准备什么 浏览:633
意大利语等级考试哪个好考一些 浏览:31
历史学专业去意大利哪个学校 浏览:786
印度的玛萨拉粉是什么 浏览:587
英国蓝白猫脾气暴怎么样办 浏览:494
印尼万丹发生海啸什么时候 浏览:261
印尼现在在放什么假 浏览:488
在英国教父是什么 浏览:709
中国移动话费用完如何收费 浏览:213
印度小孩子没有饭吃瘦成什么样 浏览:323
越南减肥霜多少钱 浏览:81
以前英国的硬币是什么样子的 浏览:407
印度旅游价格为什么这么高 浏览:23
伊朗藏红花治什么病 浏览:147
泰国和越南哪个民主 浏览:817
去伊朗旅行要准备什么 浏览:716
英国房产商业报税软件价格多少 浏览:6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