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如何全面看待秦皇这一历史人物(从正反两发面评价)
1秦始皇顺应历史潮流,灭六国统一了中国,结束了诸侯长期割据混战的局面,符合广大人民的愿望;他建立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等,巩固了统一,促进了各地区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他通过统一战争,扩大了疆域,使秦朝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以上说明秦始皇是对我国历史作出过巨大贡献,产生过巨大影响的皇帝。
2但是他又是统治残暴的封建皇帝。他广建宫殿陵墓,浪费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影响了人民正常的生产和生活;他还制定残酷的刑法,使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他焚书坑儒,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
第一个皇帝——秦始皇 秦王政兼并了六国,结束了战国割据的局面,统一了中国。他觉得自己的功绩比古代传说中的三皇五帝还要大,不能再用“王”的称号,应该用一个更加尊贵的称号才配得上他的功绩,就决定采用了“皇帝”的称号。他是中国第一个皇帝,就自称是始皇帝。他还规定:子孙接替他皇位的按照次序排列,第二代叫二世皇帝,第三代叫三世皇帝,这样一代一代传下去,一直传到千世万世。全国统一了,该怎样来治理这样大的国家呢?在一次朝会上,丞相王绾( 音wān)等对秦始皇说:“现在诸侯刚刚消灭,特别是燕、楚、齐三国离咸阳很远,不在那里封几个王不行,请皇上把几位皇子封到那里去。” 秦始皇要大臣议论一下,许多大臣都赞成王绾的意见,只有李斯反对。他说:“周武王建立周朝的时候,封了不少诸侯。到后来,像冤家一样互相残杀,周天子也没法禁止。可见分封的办法不好,不如在全国设立郡县。”李斯的意见正合秦始皇的心意。他决定废除分封的办法,改用郡县制,把全国分为三十六个郡,郡下面再分县。郡的长官都由朝廷直接任命。国家的政事,不论大小,都由皇帝决定。据说秦始皇每天看下面送来的奏章,要看一百二十一斤(那时的奏章都是刻在竹简上的),不看完不休息。可见他的权力是多么集中了。 在秦始皇统一中原之前,列国向来是没有统一的制度的,就拿交通来说,各地的车辆大小就不一样,因此车道也有宽有窄。国家统一了,车辆要在不同的车道上行走,多不方便。从那时候起,规定车辆上两个轮子的距离一律改为六尺,使车轮的轨道相同。这样,全国各地车辆往来就方便了。这叫做“车同轨”。在秦始皇统一中原之前,列国的文字也很不统一。就是一样的文字,也有好几种写法。从那时候起,采用了比较方便的书法,规定了统一的文字。这样,各地的文化交流也方便多了。这叫做“书同文”。各地交通便利,商业也发达起来,但是原来列国的尺寸、升斗、斤两的标准全不一样。从那时候起,又规定了全国用统一的度、量、衡制。这样,各地的买卖交换也没有困难了。 秦始皇正在从事国内的改革,没想到北方的匈奴打了进来。匈奴本来是我国北部一个古老的少数民族。战国后期,匈奴贵族趁北方的燕国、赵国衰落,一步步向南侵犯,把黄河河套一带大片土地夺了过去。秦始皇统一中原以后,就派大将蒙恬( 音tián)带领三十万大军去抵抗,把河套一带地区都收了回来,设置了四十四个县。为了防御匈奴的侵犯,秦始皇又征用民夫,把原来燕、赵、秦三国北方的城墙连接起来,又新造了不少城墙。这样从西面的临洮(今甘肃岷县)到东面的辽东(今辽宁辽阳西北),连成一条万里长城。这座举世闻名的古建筑,一直成为我们中华民族古老悠久文明的象征。 后来,秦始皇又派出大军五十万人,平定南方,添设了三个郡;第二年,蒙恬打败了匈奴,又添了一个郡。这样,全国总共有四十个郡。公元前213年,秦始皇因为开辟了国土,在咸阳宫里举行了一个庆祝宴会,许多大臣都赞颂秦始皇统一国家的功绩。博士淳于越却重新提出分封制度不能废除,他认为不按照古代的规矩办事是行不通的。这时候,李斯已经做了丞相。秦始皇要听听他的意见。 李斯说:“现在天下已经安定,法令统一。但是有一批读书人不学现在,却去学古代,对国家大事乱发议论,在百姓中制造混乱。如果不加禁止,会影响朝廷的威信。”秦始皇采用了李斯的主张,立刻下了一道命令:除了医药、种树等书籍以外,凡是有私藏《诗》、《书》、百家言论的书籍,一概交出来烧掉;谁要是再私下谈论这类书,办死罪;谁要是拿古代的制度来批评现在,满门抄斩。第二年,有两个方士(一种用求神仙、炼仙丹骗钱的人)叫做卢生、侯生,在背后议论秦始皇的不是。秦始皇得知这个情况,派人去抓他们,他们早已逃跑了。 秦始皇大为恼火,再一查,又发现咸阳有一些儒生也一起议论过他。秦始皇把那些儒生抓来审问。儒生经不起拷打,又东拉西扯地供出一大批人来。秦始皇下令,把那些犯禁严重的四百六十多个儒生都埋了,其余犯禁的就流放到边境去。这就是历史上所说的“焚书坑儒”事件。秦始皇正在火头上,大臣们谁也不敢劝他。他的大儿子扶苏认为这样处置儒生太严厉,劝谏他不要这样做。这一来,触怒了秦始皇,命令扶苏离开咸阳,到北方去和蒙恬一起守边疆。
望采纳!!!
2. 秦始皇嬴政到底是一个怎样的历史人物我们应怎样看待他的功绩
对秦始皇的评价对于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皇帝究竟如何评价?自秦亡后直到今天,仍然是一个众说纷纭的问题。有人盛赞他为“千古一帝”(李贽《藏书·卷二目录》);有的人说秦始皇“虽四三皇、六五帝,曾不足比隆也”(章太炎《秦政记》);有人歌颂秦始皇的统一事业:“秦主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李自《秦王扫六合》)他们都高度评价秦始皇的功绩,肯定其对历史的作用,是一个伟大的历史人物。另一些人则咒骂秦始皇“怀贪鄙之心,行自奋之智” “以暴虐为天下始”(贾谊《新书·过秦论》);“始皇暴虐,至子而亡”(《贞观政要》卷八);“始皇刚毅戾深,乐以刑杀为威,专任狱吏而亲幸之,海内愁困无聊”(引自陈登原《国史旧闻》)。他们都指斥秦始皇统治的残酷,是暴君。这些看法都有一定的道理,但由于评论者的立场和出发点不同,也都有其片面性。
应当历史地看问题,即把秦始皇置于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去分析他的功过是非,去研究他的贡献和罪恶。而在研究秦始皇所处的历史环境的时候,不仅要注意战国末期历史发展的一般趋势,尤其要注意秦国自建国以来所形成的历史特点,以及它们对秦始皇的影响。这后一点是迄今以来,对秦始皇评价中被大多数人所忽略的问题。当我们系统地研究过秦史以后,再评价秦始皇,则可望避免以往的片面性,得出较为合乎历史实际的结论。
根据这样的观察,应当说,秦始皇是对中国历史发展有巨大贡献的杰出的历史人物,同时也是一个残酷的暴君。他的功绩是主要方面,但不能因此掩盖罪恶;他的罪恶是深重的,但也不应因此抹煞其巨大的历史功绩。
秦始皇的最重要历史功绩,在于完成了统一事业,建立了历史上第一个封建的中央集权的国家。
当然,秦的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客观形势已经为统一造成条件,秦始皇是在统一果实成熟了的时候来到果园中的。但这种历史必然性并非意味个人的作用无足轻重。为什么统一由秦国来实现?完成统一的时间为何在公元前二二一年?在这些方面显示了秦始皇的个人作用。
秦国自商鞅变法以后,就逐渐强大,从各方面都表现出新兴封建制旺盛的生命力。昭王统治后期,秦国并吞六国的条件已逐步形成。秦始皇执政以后,尽管在如何统治中国的方法上与吕不韦有分歧,并从而引起一场屠杀,但在向东发展消灭各割据的诸侯国的基本方针上,他始终坚持秦的既定国策,没有丝毫动摇、犹豫,他认清了有利形势,当机立断,一鼓作气的完成了统一事业。只要看看秦始皇执政以后的日程表,就可看出秦国进军的步伐几乎是马不停蹄:
公元前二三八年至前二三○年,秦军不断向韩、赵、魏进攻,为大举消灭各诸侯国做准备。
从公元前二三○年开始,几乎是一年一国地消火它们:
前二三○年灭韩
前二二九年攻赵
前二二八年灭赵
前二二七年攻燕
前二二六年灭燕
前二二五年灭魏
前二二四年攻楚
前二二三年灭楚
前二二二年灭代
前二二一年灭齐
从这样进军步伐的速度,可以看出秦始皇完成统一的气魄和胆识。所以贾谊说他“续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过秦论》引自《史记·秦始皇本纪》),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秦始皇在统一中国中的作用。如果秦始皇不能这样坚决果断地推进统一战争,战国的局面是否能在公元前二二一年结束,恐怕还是一个问题。
除了作出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决策以外,秦始皇对统一的贡献,在于善于用人和勇于改过。有些评论家盛赞秦始皇的“军事指挥才能”,这种评价是没有多少根据的。比起他的先辈,如秦穆公、秦武公等曾多次亲率军队作战的君主,秦始皇几乎可以说没有直接指挥过打仗;但是,秦始皇却取得了比他前辈更辉煌的成就,这除了历史给他造成的机运以外,主要在于他善于用人和勇于改过。在统一中国前夕,秦国聚集了几乎是全中国所有的第一流的军事家、政治家。这里有王翦、王贲、尉缭、李斯、姚贾、顿弱等等,他们大都并非秦国人,却在尽心地为秦效力。一切克敌制胜的军事进攻和政治策略计划,都是由他们制定和实现的。秦始皇的作用在于善于发挥他们的作用, 听从他们的劝谏和有错勇于改。如灭楚时,他开始误用李信遭到失败后,马上改过,亲请王翦出征,并倾全国之兵交付与王翦,结果取得胜利。这种情况,若与赵国国君不信李牧,齐国国君轻信谗言,致使国亡的情况相对照,更可看出秦始皇作为一个君主,善于用人和勇于改过,对于历史发展具有多么重要的影响。
秦始皇的贡献还在于奠定了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基础。秦统一后实行的各种政策和措施,有的不仅影响至以后二千年的封建社会,而且及于现在,如文字的统一就是一例。秦始皇采取的各种统一措施和制度,对当时的历史发展来说,是一种大胆的革新,他不仅改变割据状态的政治和文化,从而使封建的社会经济顺利地向前发展 。而且在很多方面改变了秦国固有的历史传统,如秦国以前一直被中原诸国视为西方落后地区,秦孝公也曾为此面苦恼,昭王以后虽然秦国势力进入中原,但主要统治地 区、根据地仍不出关中。到秦始皇时期,其国土竟达到空前广大的程度,而临这种局面,秦始皇以秦国制度为基础,创建各种制度,他并未囿于秦国固有的制度和传统,表现其政治眼光较为远大。从秦代制定的一些制度大部分为后来所继承,可以证明:这些制度和措施是适应当时历史形势的。而创建这些制度的秦始皇,其政治视野若不超出地处西陲的秦国的局限,则是很难做到这一点的。
在秦国的历史上,继秦穆公、商鞅以后,秦始皇是对秦国发展有重要作用的人物。在中国历史上,秦始皇也是开创一个时代的代表人物。
但秦始皇还是一个稀世的暴君。秦始皇的残暴不能仅仅用“地主阶级本性”这种一般性的原因去解释。唐甄曾说过:“自秦以来,凡为帝王者皆贼也”(《潜书·室语》),这种看法是对的。但秦始皇这个“贼”似乎比其他帝王更暴虐,其罪过更大。他不仅穷侈极欲,造成了广大人民的苦难;就是施行的一些有利于统一的措施,虽然从长远来看有利于社会发展,而在当时则成了一场浩劫,如修长城,经年累月征发数十万人进行着极为沉重劳动。这种摇役负担给人民造成的痛苦,从下述记载就可看出达到多么可怕的程度。清人杨廷烈着《房县志》记载:有人发现一种全身长毛的“毛人”,据说他们的祖先乃是逃避秦始皇筑长城劳役的民夫,由于躲入深山老林,年长日久,全身长出毛,传说当碰到毛人时,他先问你:“长城筑完乎?秦皇还在么?”只要回答:“长城未筑完,秦始皇还在!”“毛人”就会吓跑。这个记载当然只能视为人民群众的一种传说,然而如果历史上根本没有那样残酷的现实,绝不会出现这种可怕的传说。它反映了秦始皇的作为都是建立在对广大劳动人民残酷剥削和压榨之上的,而这种剥削和压榨远远超过社会所能承担的程度,致使社会简单的再生产都难以维持下去,所以就连对历史发展有利的一些措施,也给当时的人民造成灾难。
秦始皇统治的残酷,与秦国历史传统有密切关系。秦是以一游牧民族立国。从立国之日起,秦就处于同敌人战斗的环境中。“秦人耐苦战”是历史造成的,统治者的“酷烈”也是同这种战争的残酷现实相一致的。从秦襄公到商鞅、到秦始皇,其统治手段始终是极为残酷的:“夷三族”、“夷九族”,这在其它诸侯国是极为罕见的,殉人多至上百也仅见于对秦的记载。秦始皇完成了先代国君统一中国的计划,同时也把秦国残酷统治的手段发展到登峰造极的地步。但是,强调秦国的传统,决不意味着开脱秦始皇个人的罪责,他个人性格残忍,好大喜功,尤其是统一以后刚愎自用,独断专行,以及恣意享乐,乃是加重人民灾难的重要原因。正因为如此,也是由于他把当时的社会经济推到崩溃的地步,使秦王朝又成为历史上一个极其黑暗的朝代。
秦始皇就是这样一个历史人物:他既是一个有巨大贡献的政治家,也是一个暴君。
3. 奏始皇兵马俑有女兵吗
有,只是未发现,并不代表没有。
秦始皇陵兵马俑中人俑众多,而且造型各异。这些人俑以秦军为原型塑造而成,但是奇怪的是,这些人俑中竟然一个女兵都看不到。难道中国的古代没有女兵?
古代并非没有女兵,但是与打仗的男兵不同,女兵主要负责一些后勤的工作,而且数量很少,历史上也会出现一些女性名将,着名的花木兰,以及杨家女将,
在中国历史上,女兵女将早就频频在战场上征战。史料记载,古代中国既有女兵,也有女兵部队。战国初期,《墨子》载:“守法,五十步,丈夫十人,丁女二十人,老小十人。”“诸男、女有守于城上者,什六弩、四兵。 ”可见,烽烟四起的战国,女兵的比例可不小。
秦朝时期人们的思想还比较开放,并没有严重的重男轻女,这一为题可能是由于从事的工作不一样。兵马俑的作用是守陵,自然需要强壮有力的男性来担当,而负责后勤的女性是不会出现的。《墨子》载:“诸作穴者五十人,男、女相半。”“壮男之军,使盛食厉兵,陈而待敌。壮女之军,使盛食负垒,陈而待令,客至而作土以为险阻,及耕格阱,发梁撤屋。”战国时期的女兵,主要干的是挖战壕洞穴、守卫城池、挖土拆房等等辅助工作。
但这并不代表秦始皇陵里没有女兵马俑,也许他们被安排在地宫之中,也有可能出现在没有被挖掘的4号坑内。
4. 怎样看待秦始皇
总结来说,秦始皇最让人非议的就是焚书坑儒。可是一个政府当把天下从大乱中统一下来后,采取一些严厉的手段来维护自己的统治是必要的,也是应该的。经过战国时代的百家争鸣,各种思想都有,杂而乱。灭六国只是做到了国家的统一,而文化思想上并没有通一。那时的文人大还都是敢言之士,为了对人们思想上的箝制,必须要灭了思想的载体也就是书。
然而秦王朝还是没有做到完全的统一,因为嬴政及其二世的统治最终引起了大规模的农民起义。而原因只有一个也就是秦的苛政(繁重的徭役、兵役、赋税;严酷的刑罚)使当时的百姓再也无法生存下去——秦的暴政引起了国人的反对。而造成农民起义爆发的原因包括:
1.秦始皇广建宫殿园林、陵墓;繁重的徭役,使千百万农民脱离农业生产,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
2.秦朝的赋税沉重,农民要将收入的2/3上缴国家。
3.刑法严酷。一人有罪,家族邻里都要受牵连。
4.在秦朝的统治(包括秦二世统治)下,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陷入黑暗局面。
5. 想知道如何评价秦始皇
秦始皇的评价如下:
秦始皇虽然后期残暴不仁,但是其作为封建王朝的开创者,对历史的发展有重大贡献,所有批判他的言论都是片面的,他是一个应该被歌颂的人。从历史的发展来看,秦始皇作为中国封建王朝的建立者和国家疆域的奠基者,他所做的事情功在千秋万代,应该被称颂,“千古一帝”的称号当之无愧。
秦始皇的故事:
秦始皇对于寻仙访道之事已经感觉到自己受到了欺骗,于是命令御史审问诸儒生,因此而互相揭发牵连了四百六十多人,秦始皇下令把他们都或埋在咸阳。
有人认为秦始皇的坑儒其实是埋的术士,并不是儒生,但是根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秦始皇坑杀的人皆“诵法孔子”。
始皇帝的这一暴虐的行为使得我国古代许许多多的典籍会与一旦,若非如此,我们现在或许很有可能还能听到诸如广陵散之类的绝曲。
6. 如何看待秦始皇
秦始皇是我国古代历史上功大于过的杰出政治家。 功:他统一了六国,结束了长期以来诸侯割据称雄的局面,有利于人民生活的安定和社会生产的发展。秦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格局,奠定了我国以后多民族统一国家的初步基础。秦始皇推行郡县制,巩固了统一的局面。他统一度量衡、货币和文字,促进了各地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秦始皇修筑万里长城,保证了北方人民正常的生产和生活。 过:作为封建皇帝,秦始皇的统治十分残暴。他统治时期,赋税沉重,兵役和徭役繁重,法律尤其严酷;他焚书坑儒,钳制了思想,摧毁了文化,给我国古代文化造成了巨大的损失。
7. 怎样看待秦始皇
秦始皇是千古一帝,创立皇帝制度的第一人,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中央集权制国家。他灭六国,统一货币、统一文字、统一度量衡、修驰道直道、推行郡县制等。对我国后世影响深远。
不过,秦始皇实行暴政,导致秦亡。役使民工修建阿房宫、骊山陵墓、长城等,劳民伤财,民不堪苦。在新朝巩固后应该适时改弦更张,改行霸王道杂之的政策。比如汉初做得较好。秦朝成于严刑峻法,也败于严刑峻法。
8. 秦始皇究竟是个什么样的皇帝
不久前,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院长段清波来到“一席”演讲。作为一名曾在秦始皇陵工作了十年的考古队长,他为大家讲述了一个不一样的秦始皇。
秦始皇到底是不是暴君
我来自西安,曾经在秦始皇陵做过十年的考古队长。今天,我来为大家讲述通过考古所看到的秦始皇,以及秦始皇所代表的那个时代。
这么多年来,我们对秦始皇的认识基本上是这样的:秦始皇是一位残暴的暴君,在位时大兴土木、劳民伤财,老百姓动辄被关进监狱。但是,一直有个问题我们没有想通:这么一个不堪的人,他对那个社会做了那么多负面的破坏,为什么时至今日人们谈起秦始皇仍是那么津津有味,而没有把他骂臭?
我觉得这可能和我们对秦始皇的理解和认识不到位有关系。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后做了些什么事情?他对以后的中国带来了哪些影响?其实我们知道得不多。
这其中有一个重要的理论框架,就是我们对文明的认识。所有的文明都是由三部分构成的:一是社会治理体系,二是宇宙观,三是核心价值观。核心价值观就是那个时期形成的人与人之间如何相处的最大共识。中国人和印度人、日本人之所以不同,除了长相和语言不同之外,就是因为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不同。
秦始皇在他39岁统一中国后的那段时期,基本上完成了对中国文明的建构。只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因为历史赋予他的时间太短了,所以他没有完成。
一个妖魔化秦始皇的过程
关于秦始皇的描述,最原始的文献是《史记·秦始皇本纪》中说:“秦王为人,蜂准,长目,挚鸟膺,豺声,少恩而虎狼心,居约易出人下,得志亦轻食人。我布衣,然见我常身自下我。诚使秦王得志于天下,天下皆为虏矣。不可与久游。”
几十年的考古发现证明,秦始皇陵与司马迁的记载之间有很大的契合度,司马迁所写的秦始皇陵的事情基本上是靠谱的。按照司马迁的说法,秦始皇陵前前后后修建了将近40年,“始皇初即位,穿治骊山”。
但经过这么多年的考古,我们也认识到,司马迁对修建秦始皇陵的描述多少又有一些夸大其词的成分,这可能是因为司马迁想给汉武帝献谏言:您老人家不能大兴土木,不能劳民伤财,不能这么建陵墓,您看看秦始皇就这么干的,结果导致了帝国的灭亡。
这其实是一个妖魔化秦始皇的过程。
这个过程从秦灭亡就开始了,一直到司马迁集大成。批判秦始皇的人当中,有几个着名的人物:贾山、贾谊、陆贾、董仲舒、司马迁。他们有一个共同的背景,都是儒生,都是儒学出身。
秦始皇陵里的水银代表什么
上世纪80年代和本世纪初,我们对秦始皇陵的墓室进行过两次科学的探测。因为司马迁在《史记》里说,秦始皇陵的地宫是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机相灌输,达到了上具天文、下具地理这么一种设计。
那是不是如此呢?秦始皇陵里是不是有水银呢?
经探测,秦始皇陵地宫里确实存在大量的水银,并且这些水银和陵墓的封土是完全一致的。这说明水银不是土壤本身所携带的,而是从地宫里挥发出来的。
很多人认为秦始皇在地宫里放水银,一是为了长生不老,防止尸体腐烂,二是为了防止盗墓。还有人夸张地说,也许有朝一日把秦始皇陵发掘了,秦始皇还安然无恙地躺在地宫里。其实这都是拍脑袋的说法,在秦始皇的时代,人们根本不知道水银有这些用途。当时,水银除了用于鎏金鎏银之外,就是一种治癣的中药原料。
水银的剧毒和防腐功能,是在后世才被逐渐认识的。当时秦始皇在地宫里放水银,其实只有一个功能:以水银为江河大海。那么为什么要用水银来模拟江河大海呢?因为水银是一种水德的标志。
战国后期,为了找到社会发展变化的法则,以邹衍为代表的一派学人发明了五行相克说。金木水火土,五行相克相生,每一个朝向代表一种德,五行对应了“五德”。秦人认为自己到了水德,水德可以代替周人的火德,所以在秦始皇地宫里以水银来代替水,这其实是一种水德的标志。
这是秦朝建立帝国和秦始皇执政合法性的一种证明和支撑。
他带走的是一套国家政治体制
去参观过兵马俑的人都知道,秦始皇陵最着名的就是陪葬坑,目前发现的陪葬坑有200多座。
这些陪葬坑,如果里面出现兵马俑就是兵马俑坑,出现马和车就是马厩坑。我在那里工作的时候就想:这么多坑是干什么用的呢?过去我们认为秦始皇比较贪婪,他要把生前所拥有的一切都带到地下。
秦始皇可能真的很喜欢马,而马也在大秦走向帝国的过程中扮演着对秦文明很重要的角色。但是,为什么在秦始皇陵的里里外外,以及墓室周围都有大量的马?这讲不通。
后来我们发现,这些陪葬坑可能是秦始皇想让后人知道,秦始皇和他之前的中国古代帝王是完全不同的。这一个个的陪葬坑,象征着一个个的中央政权下属机构,这个中央政权就是皇帝专治下的中央集权郡县制。
这一套政治体制和以前有什么不同?在秦之前的古代帝王都采取贵族分封制,这种以血缘为基础的国家终于走向了末路。春秋战国550年,群雄割据,打来打去,到了秦始皇,终于确定了中央集权制度。秦始皇把古代传说中的三皇、五帝的称号合而为一,号称“皇帝”。从此,皇帝便成为封建国家最高统治者的称号。
所以说,过去所有的帝王去另一个世界时,带走的是和他个人生活有关的东西,秦始皇则不然,他带走的是一套国家的政治体制。
中国古代帝王陵墓的墓室,就相当于一间卧室。以水银为江河大海,就是把一个秦国的版图放到墓室里去,放到卧室里去。
秦始皇从他39岁统一中国到50岁去世,这十多年里干了太多的事情。我们所熟知的事情包括统一度量衡、统一文字、统一车辙等等,这些都是基础性的工作,但其实最重要的是建立社会治理体系。
秦始皇生前对这套政治体制充满了无限信心,所以他死后到了地下,也想让帝国的江山从始皇帝一直传下去,传至千秋万代。在《史记·秦始皇本纪》里有这么一段话:“宫观百官奇器珍怪徙臧满之。”在秦始皇陵中,我们发现这么多的陪葬坑,其实就是秦始皇的百官系统。百官就代表了一套中央集权制度。
从秦始皇之后,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在中国延续了2000多年的漫长时间。时至今日,它依然对我们的生活有着巨大的影响。
秦始皇所构想的帝国
之前提到,由于在位时间不长,秦始皇对于秦文明的核心价值观的构建显得比较仓促。
这种需要达成共识的思维方式就是:人们在一套新的中央集权制度下,彼此应该怎么相互交流、共处。这种价值观一直到了200多年以后,经过“王莽改制”才渐渐统一起来。
在中央集权制度下,中央政府其实就是求大、求实。因此,整个秦始皇陵的设计也是仿照都城的样式,气势恢宏。
秦始皇陵里的瓦直径有半米长,每一块瓦上都盖有一个章。这个章上是工匠的名字,让制造者把自己的名字刻在瓦上面,这也许和我们今天的质量标准管理体系相类似。
秦始皇陵里还有一项非常高明的工程——阻排水渠。因为整个秦人地区是南面高北面低,除了地表水,地下水也是从东南流向西北。为了防止地表水和地下水进入墓室,秦人在墓葬的东、南、西面挖了一个水渠,再用青膏泥把水渠堵起来,然后把水排走,再把它堵起来,形成一个水坝。
前几年修建北京国家大剧院的时候,也遇到地下水的问题,地基挖开后,发现地下水源源不断地涌出来。怎么办?后来采取的解决办法,和2200年前修秦始皇陵的工程师所用的方法一模一样。
秦始皇陵中还有一个封土建筑。据文献记载,秦始皇陵的封土高度是116米,116米有将近40层楼高,但没有建成。后来遇到农民起义,实际封土高度为55米。即便如此,55米也是中国古代陵墓中最高的。这个高度体现了所谓的“非壮丽无以重威”。
而秦始皇陵的封土不仅达到了最高的高度,而且在封土里还有一层建筑。这个建筑在地面以上,遍布墓室周围,高出地面30米。它是水平的,然后外侧呈九层台阶状。台阶上面还有廊坊,屋面上有瓦,这是供秦始皇的魂灵登高望远用的。这个建筑的设计方案很可能来自于波斯帝国的摩索拉斯总督,修建于公元前350年左右的摩索拉斯陵墓,是古代世界的七大奇迹之一。
从秦始皇陵的地宫、陪葬坑以及一些高等级的建筑中,我们可以看到秦始皇所构建创造的一个新时代。在秦之后,又渐渐形成了中国汉文明的形态和框架。按我的理解,其实所谓的汉文明,就是以汉字为交流语言、以天地阴阳为宇宙观、以对立变通为思维方式、以讲求规矩为行为处事方式的文化体系。
这也就是秦始皇所构想的帝国。
9. 急~用时势造英雄这个观点来解读一下秦始皇,康熙,甘地,华盛顿
时势造英雄和英雄造时势,历来就有两种说法。但是大多说人是肯定前者的。通俗一点就是说是环境成就了人,还是人制造了环境。哲学上说就是,客观与主观的关系。
例如秦始皇,如果不是有战国分裂的局面也就不会成就秦始皇彪炳千秋的历史。
康熙,如果没有明末的腐败,就不会有满清,如果顺治不那么早死,就不会有年轻的康熙智擒鳌拜,没有三番就不会就削藩的伟业。也就不会有千古一帝了。
甘地,如果没有英国的殖民,印度人就不会寻求独立。不搞独立,哪还来得甘地。说不定在那里卖菜呢。
华盛顿,不是英国的殖民,美国人也就不会反抗,也就不会有华盛顿。其实和甘地类似。
总之,是时势造就了英雄。如果毛泽东生在现实的中国,可能一生都是碌碌无为,就算做出了成绩,也决不会成为一个世纪伟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