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唐僧是中国和尚,为什么在印度很出名
吴承恩写出《西游记》以后,成为古典小说四大名着,受到人们的喜爱,唐僧西天取经的故事可以说的家喻户晓。到了六小龄童版西游记电视剧问世以后,成为了全中国人民最喜爱的电视剧,唐僧也成了人人知道的大明星,直到现在,各个电视台还会经常重播,每次见到还都想看一会儿。
可是,大会开了十八天,所有人都是认真听,认真记,没有一个人敢于和玄奘辩论,也没有提出什么不同建议。大会闭幕后,戒日王赏赐黄金万两和其他好东西,都被玄奘拒绝了。从此以后,玄奘成为了全印度公认的佛教最高权威,创造了历史。
⑵ 玄奘:古印度人怎样评价唐太宗
王曰: “尝闻………有秦王天子,少而灵鉴,长而神武。昔先代丧乱率土分崩,兵戈竞起,群生荼毒,而秦王天子早怀远略,兴大慈悲,拯济含识,平定海内,风教遐被,德泽远洽,殊方异域,慕化称臣,氓庶荷其亭育,咸歌《秦王破阵乐》。闻其雅颂,于兹久矣。盛德之誉,诚有之乎?大唐国者,岂此是耶?”
对曰“然。………大唐者,我君之国称。昔未袭位,谓之秦王,今已承统,称曰天子………”
——唐 玄奘《大唐西域记·卷五》
唐僧陈玄奘在印度取经,游学十余年,引起了北印度一位国王的注意,这位国王是北印度戒日王朝的开创者,亦称戒日王。戒日王于公元642年在其国都曲女城为唐僧举行了隆重的欢迎仪式,宾主双方还进行了积极的互动和会谈,情况如何,且看唐三藏在《大唐西域记》里的记载。
据唐僧记载,戒日王朝国力雄厚,其他的不表,光骑着大象的象兵就有六万,马军有十万,幅员遍及整个北印度,而且三十年没有战争。在这次会见中,戒日王问唐僧:“你来自哪里,来这里有什么要求?”唐僧答:“贫僧从东土大唐而来,前来取经。”——这说法,在《西游记》里面已经是唐僧的口头禅了。
对唐朝音乐有所闻
当时的中国正处于史上有名的贞观年间,虽然隔着重重雪山和大漠,但那时候的信息还是有流通的,戒日王说起了自己所了解到的唐朝的信息:“听说你们的天子叫秦王,少年时就见识非凡,长大后英明神武。先前天下大乱,国家分崩离析,战争频仍,生灵涂炭。你们的秦王早就有了远谋大略,兴慈悲之心,救苍生,平海内。其风俗教化和大德恩泽遍布海内外,四方仰慕称臣。老百姓十分感激,于是演奏歌唱《秦王破阵乐》。我们这边听到关于他的赞颂,已经很久了,关于他的盛德声誉,请问都属实吗?你所说的大唐国,就是指秦王的国家吗?”
这番话透露出当时东亚南亚信息沟通的一些真实面目,戒日王对隋唐时期的政治军事形式还是有所了解的,起码他知道隋末天下大乱,也知道秦王李世民是大唐王朝的开创者之一,而且是年少时就起事,在隋末纷争中,以自己的英明神武平定群雄,在创立大唐国的过程中居功至伟。更有趣的是,他还知道贞观年间流行音乐排行榜上有一首叫《秦王破阵乐》的歌曲。当然,毕竟通讯手段有局限,戒日王对于李世民身份的认识,还停留在秦王这个封号上。
其实,戒日王也是一代雄主,和李世民也有相似之处。当他还是一位王子的时候,其兄长就被邻国国王所杀,戒日王励精图治,用六年时间征战天下,不仅报了兄长之仇,而且还统一了整个北印度,臣服了其他的国家,就这点而言,他的经历和李世民很相似。更有意思的是,戒日王也是一位文艺青年,李世民爱玩音乐,戒日王爱写剧本,他写有三部剧本:《钟情记》、《璎珞记》和《龙喜记》,其中还有爱情剧。
所谓英雄惜英雄,戒日王谈起李世民的时候,有一种很亲切的感觉。其实,李世民和戒日王还经常派使者互动。
听了戒日王的话,唐僧回答说:“情况是这样的。我们的国家叫大唐国,而我们的皇帝在继位之前称为秦王,现在已经登基继位,就称为天子。”纠正了信息中的一些误区。
这次会见后,戒日王请唐僧骑着大象巡游印度半岛,留下一段佳话~
⑶ 印度僧侣贬低中国,玄奘是如何不卑不亢回答的
一开始我们知道玄奘是因为西游记里的唐三藏,但是他和现实中的玄奘法师还是不一样的。玄奘法师在印度学习与人辩法,后来在印度召开佛教辩论大会,很多人用佛法问题向玄奘法师为难,最后玄奘法师说得他们哑口无言。
玄奘法师听完高僧这样的说话,非常的生气,他现在在场的所有人说道,佛陀之所以创立如此微妙的佛法,不是只为了印度的众生,就算是没有受过教育的下民们,佛陀也没有把他们拒绝在门外。更何况我们的中国,所有人都把忠孝礼仪当做立身之本,怎么可以用野蛮这个词来形容我的国家,中国的书是从来不会拒绝让贫穷的人去阅读的,中国人可以运用智慧和知识更是鬼神都无法匹配。印度的人怎么能如此无知,用佛陀的降生来说明中国的无足轻重。
⑷ 唐玄奘在古印度的成就与地位
唐玄奘在印度的那烂陀寺当了长老,并舌战群老,最后获胜,赢得很大名声。后归国后,翻译了许多经文,还有印度僧人追到中国,点名找唐玄奘辩论。
⑸ 唐玄奘师是如何成为印度当时最着名的佛学家的
玄奘夜以继日地钻研佛经,学习当地的语言,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在那烂陀寺,能通晓20部经论的有1000人,通晓30部的500人,通晓50部的只有10人,玄奘就是这10人中的一个。但是他并没有停止学习。10年中,他在天竺到处求教,成为了像戒贤一样的高僧,通晓了全部经论的奥妙。玄奘成为了印度当时最着名的佛学家。
⑹ 印度因为玄奘留下的哪一样特殊“宝贝”,一直受益到今天
645年正月,唐太宗征讨高句丽前夕,唐僧玄奘回到国内,并带回657部佛经。李世民获悉这一消息之后,大喜过望,立即召见玄奘。
有意思的是,在《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记载中,李世民当即劝说唐僧还俗,去辽东观战,“帝又察法师堪公辅之寄,因劝罢道,助秉俗务。”所谓“罢道”,就是弃佛还俗。当然,面对李世民的这一要求,玄奘法师委婉拒绝。后来,唐高宗李治也多次劝玄奘还俗。
唐太宗为何要让玄奘法师还俗呢?其实很简单,当时唐太宗积极经略西域,打击突厥在西域的霸权,所以急需精通西域,中亚各国地理交通,民俗风情,政治文化的人才,而唐玄奘西行印度,途径列国,前后18年,很熟悉西域情况,是李世民经略西域最好的顾问人选。
一边是皇帝还俗要求,一边是心中理想,最终无奈之下,玄奘法师想了一个办法,即:翻译佛经和讲法之余,口授游学异国的所见所闻,包括印度的情况,具体由弟子辩机执笔完成了,最终形成了《大唐西域记》一书。所谓辩机,就是后来和高阳公主私通的那一位,被唐太宗怒而刑以腰斩。
可以说,西游记中的唐僧,正史中的玄奘,去了一趟印度,留下的这一份特别遗产,让印度人受益至今。到了19世纪,《大唐西域记》引起了世界范围内的关注,因为殖民利益的关系,列强很渴望了解西域、中亚和南亚历史,以至于《大唐西域记》在欧美日本有多种译本。
值得一提的是,古中国的辉煌,如今难以想象,当时周边国家的历史,几乎要么以汉语记载,要么由中国人书写,这不仅是军事影响力,也是文明国度的魅力。然而,沧海桑田,时过境迁,后世中国历史中一些具有世界影响的着作,却变成了由欧美人书写,比如《中国科学技术史》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