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印度人怎么看1962年的中印战争
官方一直说自己是被偷袭了,造成了失利,然后基本上这个心态“不是国军太无能而是共军太狡猾”
其实边境线上一直都有摩擦,双方高层也都很清楚,这次的对峙不过是洞朗地区太重要了,一旦这条道路修通,就真没三哥什么事了
B. 印度人高兴怎样看最近的中印边界冲突
那个家伙就是个傻子,具有所有印度人的典型特征,相当没脑子,还好面子。
C. 印度人是怎么看中印冲突的呢
关于中印边境冲突,印度人怎么看?
朱洁:“我觉得这是面子问题,”一位乐观的印度观察者表示。在一些人看来,这是一场关乎国家尊严的“懦夫博弈”。
我于中印两国正在发生边境冲突之际,从伦敦前往印度的海得拉巴(Hyderabad)公干。这座首府城市深处印度中部,鲜受边境纠纷打扰,微软、亚马逊以及不少国际金融公司都在此建立委外部门。
办事之余,我与一位在伦敦结识的印度清洁能源企业家小聚,同坐的还有当地几位政商人士。聊天时不免讨论起最近的中印冲突:6月中旬,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工程队开始在中国和不丹均宣称拥有主权的喜马拉雅山洞朗地区(Doklam/Donglang plateau)修建一条公路,导致中印两国军队对峙。
大国冲突
“那里显然是我们的战略要地。”在在座的人看来,这大概是毋庸置疑的一点。中国修建的公路通向一片山脊,可以俯瞰印度的“鸡脖子”(Chicken' s neck)——连接偏远东北七省与南部大陆的一条狭长走道。一旦出现战争,譬如为了有主权争议的阿鲁纳恰尔邦(Arunachal/Pradesh),即北京眼中的藏南,中国军队对开向战线的印度军队将取得居高临下的优势。因此,印度安全专家将这条道路看作一道中国不可跨越的红线。
当然,在中国看来,这块土地是本国领土,自然有权修建道路,印度军队应当撤退。中国向印度发出警告,称自己的忍耐是有限度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发言人表示,外国不应低估中国保护和平、国家主权、安全和利益的军事实力和决心,展现了一个现实主义大国一贯的外交言辞。
“我觉得这是面子问题,”一位乐观的观察者表示。双方都呼吁警告对方军队撤退。在一些人看来,这是一场关乎国家尊严与脸面的“懦夫博弈”。究竟该怎么撤退?是否设法同时撤离?或者用不丹士兵暂时取代印度士兵,以降低冲突升级的可能性?
当然,也有种种信号表明,对峙升级的可能性并不小。两国军人投掷石块、军事演练等小型冲突不断,而历史上,许多大冲突也始于不慎点燃的导火索。“懦夫游戏”是危险的游戏。
“不丹就像夹在汉堡中的肉饼。”一个人边说边拿起餐盘中的汉堡,尽管我注意到他的汉堡里是一块素馅。因为宗教信仰、卫生健康等原因,素食主义在印度非常盛行。
中国媒体称印度孤立、打压弱小邻国、挤压中国争议领土,以维持自己的势力范围。印度方面则报以类似的指责。的确,这次的边境冲突还是大国之间的博弈,而处在利益中心的不丹,只是提供了说辞的棋子。能像朝鲜这样撬起国际范围动荡的小国,目前屈指可数。
“这也许也与整体国际局势相关。”另一人补充。眼下朝鲜半岛问题,当属古巴导弹危机以来最严峻的核危机。1962年,当美国总统肯尼迪与古巴领导人卡斯特罗在美国后院对峙时,亚洲也发生了一场真枪实弹的中印战争。这好像历史重演——两个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文明古国,在华盛顿为一场核弹危机忙得焦头烂额之际,再次剑拔弩张起来。
百姓角度
我住的海德拉巴金融城,是后发展起来的城郊新区,有些伦敦金丝雀码头(Canary wharf)的感觉。酒店窗外,是全城第二高楼,印度工业信贷投资银行的标志ICICI彻夜闪亮。
“你应该去老城区看看,”我的印度朋友说,“在印度,想要改变已经存在的,非常艰难。只有重新建立的,才不用经历现代化的艰难嬗变。大多数的印度百姓,都住在未翻新的古城区。”
我依言进城,里面古老民居、印度教神庙、清真寺交替,与充满国际公司的金融城相比,像进入了被历史尘封的另一个世界。走在街头,总是受到漫长凝视。这也难怪——在老城区一天,确未见到一个外国人,无论是金发碧眼的白人,还是修眉细眼的东亚人,都没有。一大群人上前合照,好奇地问我的名字,以及各种问题。我见大家态度相当友好,也不禁想采访一下非“精英”阶层的想法,于是问人群中一个青年男子:“你们怎么看中国呢?”
他摇摇头,迟疑道:“这是我第一次见到中国人。”
望采纳
D. 中印战争印度人怎么评价
他们认为中国人玩痞,不跟他们搞刀对刀枪对枪的对阵决战,而是大穿插大迂回分割包围的战术,一会儿在不知不觉中就把他们一口口吃掉了。搞的他们很没有面子,成为印军阿三哥心中永远的痛。
E. 印度人怎么看中印战争:很多人至今想不通
想不通就慢慢想吧……
如果他是亲历者,那么瞬间就会明白一切,然后心服口服的。
F. 中印对持,看印度人怎么评判,印度学者,说出了大
中印对持!看印度人怎么评判!印度学者,说出了大实话!
2017-07-26 18:38 印度
近日,中印边界对峙一直稳居国际新闻热点位置。日前,印度火线网站记者就此视频采访了印度观察家基金会资深学者、印度国家安全顾问委员会前成员、印度政府智囊团成员马诺吉·约什。马诺吉·约什在采访中终于说清了谁才是理亏的一方。
让我们来看看他是怎么说的。
在采访中,约什以翔实的史料和自己的研究向记者解释了印军越界进入中国洞朗地区事件的原委。
印度学者给印度观众讲明白了一个道理,印度现在的无理取闹不仅没有必要,而且其所谓的说辞也完全站不住脚,印度政府和媒体自然是无话可说了。
现在印度明知错了,还拒不认错,越往后,越没有台阶下。约什在最后奉劝,印度现在除了默默撤军,还有别的路可走吗?选一借口,悄悄撤回去……
但或许连约什也没想到,这次长篇访谈在转化成火线网站文字稿时,竟被冠以如下标题:一个尼赫鲁主义者是如何成为中国特工的?该文章质疑,为何约什的说辞与中国外交部如此一致?
那是因为,如果讲道理,只有一种推导结果:那就是印度绝对理亏!
来源综合:环球时报 人民日报
G. 外国怎样评价中印战争
多数媒体认为印度只能失败,李奇微评价中印战争也是如此。
并且他非常同意麦克阿瑟曾说的话:“谁想跟中国陆军打仗,一定有病。”这也充分显示出李奇微对此次战争,中国的胜利是势在必得的。麦克阿瑟和李奇微都曾在朝鲜战成上与中国志愿军发生过战争,而且都曾见证过中国部队的陆战能力,这都是在朝鲜战场上总结出来的经验。
同时,印度军队并不是一支能征善战的部队,而中国解放军经历了很多次的战争,同时也有更强的军事领导。再加上刚经历不久的朝鲜战争的洗礼,丰富了战争经验,中印战争的胜利应该非中国所属。
(7)印度人怎么看中印自卫反击战扩展阅读:
事件背景
中印边界分东、中、西三段,全长2000公里,虽未正式划定,但存在着一条双方历史形成的传统习惯线。 1951年印度军队越过传统习惯线向北推进,侵占了非法的麦克马洪线以南9万平方公里中国领土。此后印军侵占了东段麦克马洪线以北的兼则马尼。
中段和西段的巨哇、曲惹、什布奇山口、波林三多、香扎和拉不底以及巴里斯等地区。1959年人民解放军取得西藏平叛的胜利后,印度政府公开向中国提出将东段9万平方公里和西段3.2万平方公里中国领土划归印度,在其无理要求遭中国政府拒绝后。
便推行前进政策继续蚕食中国领土。1959年8月和10月印度军队在中印边界东段和西段制造了朗久、空喀山口事件,打死打伤中国边防部队官兵多人。
H. 中印战争印度人怎么评价
1. 印度的历史教科书里面好像并没有刻意地重点关注这场战争。
2. 但是这场战争在民众之中影响奇大,简单来说相当于他们的甲午。
3. 一般印度民族主义者会把此战定性为中国对印度的“侵略”,并同时强调当时印度没有出动空军,否则可以逆转局势。
4. 普通印度人无论立场,基本上认为尼赫鲁的领导力缺失是败战的罪魁祸首。(此战过后,尼赫鲁在印度国内声誉一落千丈,并且很快病逝了。)
5. 这场战争深深影响了印度对中国的信任。战争之前宣传的“中印是兄弟”,战争过后成为了中国背叛了印度的证据。
6. 今天印度人普遍对中国抱持戒心,但并非敌意。这场战争是今天印度不信任中国的一个原因,但并不是最主要原因,最主要的原因是中国和印度最大的敌人巴基斯坦的关系实在好得是一塌糊涂。
I. 中印战争印度人怎么评价
关于1962年东北边境特区(the North East Frontier Agency简称N.E.F.A,)的“溃败”,已经有很多的论着。但是其中许多是有倾向性的,或是使人误解的,很少是客观的和准确的记述。1962年的事件,在印度军事史上是不光荣的一页。但是,应该下令作一次彻底的而无偏见的查究,以便从中吸取教训,或者说尚待吸取教训。这份报告,应该公诸于众,这一点还未曾做到。结果,在公众的头脑里,对于东北边境特区战争在政治上和军事上的掌握处理,继续存在着很多的误解。例如,普遍地认为陆军基本上没有对中国进行抵抗。而且,在谁应对作出灾难性的决定负责任这一问题上,一直存在着很多的争论,对于东北边境特区的溃败,究竟由谁承担罪责,是军方还是政府领袖?个别的作者尽力为自己辩解,这是无助于澄清令人不安的疑团的。 自从中国侵犯我们的边境领土,现在差不多已过去二十年了。在那次战争中,我在关键的达旺要地(Tawang) 指挥第四步兵师作战,我们负责保卫塔格拉前线和娘江河谷以及达旺地区。我经过二十年之久的思考,才下定决心叙述这一桩历史事件,以澄清1962年10月底导致达旺失陷的原委。我这样做,不是为我自己或者为第四步兵师的同事们进行辩解(我希望读者同意我的话),而是为了澄清对那次战争的误解。已故旅长约翰·达尔维在他多年前出版的《喜马拉雅的失策》(The Himalayan Blunder)一书中,记载了他的经历。我是达尔维的师长,可以证明他所写的是事实。然而,他的视野有很大的局限性,因为他接触不到高级领导层交换意见进行争论的领域,而正是在那种领域内,最高司令部形成了在塔格拉山脊分界线地区有关防御和进攻态势的可行的作战训划,我接触到其中大量的情况,这就是我之所以认识到,我们可悲地缺乏在正常情况下作出如此重大战略决策时所应采取的内行专业程序。我知道这些情况,感到十分恼怒,因为我的部队由于这种不负责任而遭受了巨大的牺牲。 我觉得,这些方面必须客观地予以记载。尤其应该被广泛了解的是,我们的军队打仗是好的——在战争中伤亡惨重,主要是由于我们没有后勤支援才终于被打败。只有一个不光彩的例子,就是在1962年11月第二次进攻的时候,某一防区的部队放弃阵地溃退了。因此,对于那些在战争中顽强战斗并且死去的许多官兵不予记述,则是不公平的。 这是一个军人讲的故事,它不涉及有关印度政府外交目的和方法的政治争论,也不涉及处理喜马拉雅边界问题的中印谈判。我们政府对于我们在西藏的利益所作的处理,并非全都得到印度人民的赞成。那是另外的问题。的确不属于这本军事记载的范围。
J. 印度人怎么看待1962中印战争
派驻印度的美国军事专家理乍得·安德鲁斯准将对外称:这是一场中国形势的“歼灭战的开始”。我们在韩战中多次领教过这种手法。印度通往前方的军事补给线,完全被中国军队切断。士兵们在缺乏食物的战斗状态下,开始出现大面积涣散。随即,中国军队抓住有力战机,开始发起“中国形式的”歼灭战。短短8个小时。印度号称“东亚1,2旅的”2支主力部队被尽数歼灭。此时,中国军队继续向前推进。其先遣部队,已接近印度首都新德里外围50公里处。其深入印度作战达212公里。但是,此时中国政府作出了让印度人惊讶的决定,中国军队开始快速回撤。中国在后期正式宣布:中印自卫战争结束。而且,中国方面归还了包括印军第7旅旅长达尔维准将在内3968名战俘,以及全部缴获的印度军队的武器装备。
中国军队在整个自卫反击作战中,歼灭印军3个旅(第7旅,第62旅、炮兵第4旅),基本歼灭印军3个旅(第112 旅、第48旅、第65旅),另歼灭印军第5旅、第67旅、第114旅、第129旅各一部,击毙印军第62旅旅长霍希尔-辛格准将以下4885人,俘印军第 7旅旅长季-普-达尔维准将以下3968人(其中校官26名、尉官29名)。中国边防部队阵亡722人(其中军官82名、士兵640名),负伤1697人(其中军官173名、士兵1524名)。
由于受战区特殊的地理环境限制,这场战争基本上是双方的步兵部队参与,在这里只简单介绍一下双方的步兵装备。中国军队步兵武器是新换装不久的56式系列班用武器(56式半自动步枪、56式冲锋枪、56式班用机枪),而印度士兵手中是二战英国军队制式装备李-恩菲尔德步枪和司登II、III及斯特林L2A3 冲锋枪,印军使用的轻机枪是布伦MKII、III轻机枪。其他的不谈,印军武器装备还停留在1947年的水平上,而我军轻武器比印军的要先进2代,比英美援助印军的先进1代。战场上,中国军队战士对大量缴获的还没开箱的英美自动武器根本就不屑一顾。双方士兵的战斗素质也没有在一个档次上,除了廓尔喀这支雇佣兵部队,印度人从来就不是英勇的战士。
这次战争一举粉碎了印度的“前进政策”,维持了中印边境近40年的和平局面,超过当时“1场战争管30年”的估计。最重要的是中国军队击败了来自当时世界上军事两大最强大阵营,北约以及华约联合支持的印度。这是任何一个国家,即便是在现在的先进条件也是不可能做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