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印度资讯 > 印度能生产多少机床

印度能生产多少机床

发布时间:2023-02-03 07:14:04

㈠ g(t)=|t|*1/t的定义域

展览日期:2010年7月23日至7月26日

展览地点:印度新德里国际博览中心

主办单位:Triune Exhibitors Pvt. Ltd.

中国区独家承办:中国贸促会供销行业分会-国际展览部

北京毅博恩国际展览有限责任公司

AMTEX 2010年 为您打开印度市场的大门

鉴于印度工具机床市场的快速成长,国际知名的Triune展览公司特举办amtex展,油压机,希望促进印度工具机床产业与全球相关业者的交流与贸易。 特此Triune展览公司邀请北京毅博恩国际展览有限责任公司作为其中国市场的独家合作伙伴,为中国液压机参展商及参观者提供更为便捷和周到的服务。

前四届amtex展均在印度南部工业重镇,有着印度硅谷之称的班加罗尔市(Bangalore)举行,自2008年amtex展移至印度首都新德里举办,取得了更为广泛的认同。2009年此展会在印度的工业及金融的重要城市孟买举办,冲床,四柱油压机,液压机,液压剪板机在中瑞机床 ,数控折弯机,数控剪板机,折弯机剪板机 冲床,保健心得]夏季一定要认识这十大美容护肤蔬菜,油压机,冷弯机,拉伸机,机械剪板机
2010年amtex展无论规模或成效都将大幅成长。近年来,印度是世界经济发展最快的国家之一,也是全球重要的工业制造国之一。随着印度汽车、国防、冲床,四柱油压机,液压机,液压剪板机在中瑞机床 ,数控折弯机,数控剪板机,折弯机剪板机 冲床,油压机,冷弯机,拉伸机,机械剪板机航天、铁路和耐用消费品工业的快速发展,金属加工机床的需求量快速增长,2003年印度机床消费额达到2.8亿美元,2004年增至5.6亿美元,2005年达到9.997亿美元,增幅接近每年翻一番。统计资料显示,2004年以来,印度国内自产机床只能满足其需求的60%,其余均依赖于进口。因此,对我国机床企业而言,印度市场蕴藏着极大的购买潜力。

因此,国内相关业者若有意开拓印度市场,提升公司及产品的形象与知名度,参加amtex2010将是您最明智的选择!

印度市场背景

一个有12多亿人口,快速成长、潜力无穷的市场。 国民收入总在世界排12位。90年代以来,印度经济快速增长,预计在2010年前,其年平均生产总值增长率将维持在9%左右,可以说是金砖四国中最具明星像的一国。

近年来随着经济不断成长,国民所得提高,印度中产阶级与高所得等拥有消?能力的人口亦迅速增加。据统计,目前印度年消费能力超过5,000美金之人口层约有2亿6,000万人,其中,年收入超过1万1,000美金之高所得人口约2,700万人冲床,四柱油压机,液压机,液压剪板机在中瑞机床 ,数控折弯机,数控剪板机,折弯机剪板机 冲床,油压机,冷弯机,拉伸机,机械剪板机,而高所得人口每年正以25%之成长率迅速增加中,是发展迅速的消?市场的主力阶层。

在WTO框架下,印度已经放松或废除了绝大多数对贸易、外商投资和外汇的控制。 这对国际性企业而言,无疑是开启了一扇大门!

展览范围

? 各类工具机:加工中心、数控机械、车床、铣床、磨床、放电加工机、钻床、金属锯床、拉床、削床、齿轮加工机等。

? 锻压机械:冲压机、液压机、剪板机、折弯机、卷板机、弯管机、自动锻造机。

? 机械用电器及控制系统: 机械电器、数控系统、数显装置、伺服驱动设置、电脑应用技术、气动及空油压零配件等。

? 工具机械组件: 刀具、量具、卡具、气动工具。

? 焊接及裁切;熔接及固定技术;表面处理及防腐蚀;搭接及密封等相关机械、工具、辅助材料及设备技术….等。

? CAD/CAM及相关电脑辅助设计及技术。

我们的优势

1. 可办理《中小企业国际市场开拓资金》;

2. 办理商务签证成功率高;

3. 以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供销分会名义办理,属于贸促系统;

4. 所有展位直接与组委会签定;

5. 丰富的海外商务行程策划经验和广泛的海外支持,为企业提供旅行安排、商务交流等活动;

6. 提供展冲床,四柱油压机,液压机,液压剪板机在中瑞机床 ,数控折弯机,数控剪板机,折弯机剪板机 冲床,油压机,冷弯机,拉伸机,机械剪板机品运输代理 ,国外剪板机折弯机展览提供航运、客运代理,并提供报关、报检、订仓、中转、仓储、保险代理全方位的货运代理业务;

7. 提供设计搭建服务;

8. 地面服务预订;

9. 国际机票预订;

10. 国际酒店预定;

11. 价格经济实惠。

联系方式

㈡ 中国与印度投资环境对比

目前,去中国还是去印度投资已成为德国媒体和经济界讨论的热门话题。以往德国各地举办的投资研讨会多以介绍中国为主,现今关于印度的报告会则有后来居上之势。尤其是今年4月,印度首次成为汉诺威工业博览会的主宾国,印度总理辛格率庞大经贸代表团参加,参展企业350家,参展面积达1.15万平米,创历届主宾国之最。德经济界在博览会期间宣布已向印度投资15亿欧元,宝马和大众公司等纷纷表示将在印度投资设厂。一时间德经济界掀起投资印度热潮,印度成为每谈必及的话题。本文主要对德媒体近来关于中国与印度比较的报道进行梳理综合,希望能为国内跟踪德对华投资的发展趋势及采取应对措施提供些许参考。

一、中国更具吸引力

在过去的5到8年里,中国吸引了大量的国际资本在华投资设厂,德国的跨国公司和中小企业纷纷涌入中国,中国似乎已成为德国企业降低成本、提高销售的唯一希望。其间印度则在全力以赴发展服务业,经营业务流程外包(BPO)和软件开发业务。在服务业得到迅速发展后,印政府才逐步采取措施鼓励生产性企业。在投资环境上,中国的主要经济指标均优于印度。2005年中国GDP为22257亿美元,增长率为9.9%;印度GDP是7750亿美元,增幅为7.5%。在购买力方面,2004年中国的人均购买力达1279美元;印度则仅为602美元。由此可见,无论是经济总量还是消费能力,中国比印度都更具优势。2005年中国共吸引外国直接投资600多亿美元,印度获得的外国直接投资仅为67亿欧元,约为中国的九分之一。

中国与印度经济指标对比

货币单位:美元

经济指标
时间
中国
印度

国内生产总值
2005年
22257亿
7750亿

人均收入
2005年
890
460

人均购买力
2004年
1279
602

机床市场价值
2005年
70亿
6亿

零售总额
2005年
7080亿
3510亿

轿车销量
2005年
290万辆
110万辆

资料来源:EAC-Euro Asia Consulting PartG,Muenchen & Shanghai & Mum

德经济界将印度在投资环境上与中国存在差距的主要原因归结为以下四个方面:

(一)中国的改革开放比印度早

中国的改革开放比印度早10年,思想比印度更加解放。印度的民族主义情绪、保守的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对外开放。印度存在中央和地方政令不能统一、劳工法过严、罢工多、法律条文过繁、某些企业信用差等投资障碍。

(二)中国政局长期稳定

中国自70年代末实施改革开放政策以来,政局长期保持稳定。而印度政府更迭频繁,对经济的发展带来负面影响。

(三)印度贫富差距大

印度的土地问题、种姓制度和教派之间的冲突制约了经济的发展,贫富悬殊现象比中国严重。印度生活在贫困线以下的人口达3亿人。

(四)中国地理位置有利于经济的发展

在亚洲各地区经济中,东亚经济发展最快。中国的地理位置有利于中国开展同东亚国家的经济合作。印度虽执行“向东看”的政策,其地理位置离东亚有些偏远,对印度开展同东亚国家的经济合作不太有利。

二、印度后劲十足

印度赶超中国的趋势是显而易见的。印度政府采取了各种措施吸引外资,如将进口关税从1991年的300%减少至现在的15%,取消进口限制,几乎所有行业均向外国投资企业开放等。印度政府还借鉴了中国建立经济特区的经验,近年来建立了12个经济特区,并准备再设立50个经济特区。在经济特区里,投资商可以享受税收减免,对于出口型企业,可10年免税,同时可以零关税进口企业所需物资。司法部门可将特区视作“国外”来对待。自2005年以来,由于严格落实各种改革措施,印度出现了“投资繁荣”景象。通常印度每年获得的国外直接投资约40亿至60亿美元,而2005年下半年签约的投资金额就达到190亿美元,2005年德国在印度的直接投资比2004年翻了一番。德经济界认为印度投资的“软环境”要优于中国,主要包括:

(一)印度的金融系统运行比较健全

印度的金融机构主要掌握在私人手中,放贷遵循市场规律,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仅为10.8%。印度的股票市场比较成熟,成为印度企业筹集资金的重要场所。

(二)印度的私人资本运作经验丰富

印度独立后,过去就存在的私营财团获得了进一步发展,而且产生了一大批新的私人财团。在印度实行经济改革后,一大批从事信息技术产业、制药工业、食品加工业、纺织服装业、水泥建筑业和旅馆旅游业的私营企业或私人财团迅速发展壮大,并很快进入全球化经营。印度的现代企业制度比较完善,企业的管理水平较高。

(三)印度的国际型技术人才多于中国

由于印度英语普及,高等教育机构使用的教学语言为英语,高校学生能够较顺利地获得世界科技发展的重要信息。印度大学教育比较重视创新教育,学生创新能力较强。某些大学和专业学院已在国际上有较高的知名度。印度每年毕业的工程师数量是中国的两倍,达60万人。

(四)印度的法律体系较健全

印度独立后,法律体系逐渐完善,公众的法律意识逐渐增强,这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加之印度实行的是盎格鲁法系,其司法结构基本上是英国式的,这对西方投资者来说更为熟悉。
三、印度将成为德国企业的新兴投资地

在德投资商眼里,中国和印度各具特色、各有优势:中国作为生产性基地拥有巨大吸引力,德国企业向海外转移生产部门,中国依然是首选;印度则被德经济界视为“吸引力正在上升的投资目的地”。但印度的总体投资水平还无法与中国相比,外资快速增长还需要时间。

(一)印度市场潜力巨大

印度有11亿人口,近两年经济增速逾7%,经济总量排在世界第12位,市场潜力巨大,因此德经济界把印度作为新兴的投资地已毋庸置疑。虽然目前中国“投资理想地”的地位还无法撼动,但德国企业会关注印度经济的发展和投资环境的改善,赴印度投资的趋势正在逐步加强。

(二)德政府推波助澜

今年4月,印度总理辛格率庞大经贸代表团访问德国,参加汉诺威工业博览会,德、印两国政府宣布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加强在能源和科技领域的合作,筹备成立“德印能源论坛”和“德印科研技术中心”,德掀起“印度热”。在德政府推波助澜之下,德经济界赴印度投资的热情逐渐高涨。

(三)德企业在印度投资升温

目前德国在印度的合资企业约600家,是印度的第二大投资伙伴。汉诺威工业博览会期间,德经济界称已向印度投资15亿欧元。德复兴信贷银行(KfW)随后宣布,今后3年将在印度基础设施和能源等领域投资25亿至30亿欧元,该行正在印度孟买筹建代表处。宝马汽车公司也正式向外界透露,在印度南部投资2.1亿美元建立汽车组装厂。印度政府今年6月批准了大众公司在北部旁遮普邦投资3.3亿美元,兴建汽车生产厂,预计建成后年产汽车10万辆。德汽车零配件供应巨头博世公司也于最近宣布,两年内将在印度的投资增加4.09亿美元,开发和生产柴油发动机。该公司计划至2010年将在印度的柴油发动机年产量增加到60万台,目前在印度的员工已达1.5万人。此外,德国重要的建筑材料生产商-海德堡水泥厂已于今年3月进入印度市场,在孟买成立了合资企业,年产水泥75万吨。

四、印度对中国的影响

虽然德国经济界目前将越来越多的关注投向印度,但印度自身发展存在的贫富差距大、基础设施落后等问题使德企业对在印度投资持较为谨慎的态度。德经济界普遍认为,与中国相比,印度总体发展水平至少落后10年。目前,德印双边贸易额仅为德中贸易额的20%,德对印度的实际投资金额仅为在华投资的12%,因此在短期内中国仍将是德国经济界投资的首选地。

(一)德经济界更看好中国的投资环境

前不久,德欧亚咨询公司对德部分企业进行了一次中印投资环境的对比调查,在企业决定投资地点的六项关键要素的评比中,中国的优势非常明显,平均分数远远高于印度(参见下表),仅在运输成本上,中国的得分稍逊于印度。

德经济界对比中印投资要素

投资要素
中国
印度

人工成本
1
4

企业税
8
12

关税
4
5

优惠政策
1
2

能源成本
2
8

运输成本
7
6

资料来源:EAC-Euro Asia Consulting PartG,Muenchen & Shanghai & Mum

注:1等于投资环境优良,12等于投资环境恶劣。

(二)印度制造业将对我构成威胁

值得关注的是,以往德资主要进入的是印度的信息技术、电信或业务外包行业,现在德企业纷纷进入印度的水泥、钢铁、汽车和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可以预见,印度以往相对薄弱的制造业由于外资的进入将对我制造业构成威胁。随着印度政府加大改善投资环境,德国企业对印度的投资步伐将加快,德对华投资特别是对制造业的投资将在一定程度上有所减少。

(三)中印是竞争性伙伴关系

目前德经济界“印度热”的人为炒作因素较重。德经济界有识之士认为中国和印度是“竞争性伙伴关系”,呼吁德企业同时在中国和印度投资。德经济亚太委员会主席、西门子公司前任董事长冯必乐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强调,就德国企业而言,去中国和印度投资不应是非此即彼,而应是两者兼而有之。

㈢ 全球的机床行业中,哪个国家最强

2020年,中国在全球机床生产大国中名列前茅。随着机床产值达到约169亿欧元,中国的市场份额提高到29%。中国、德国和日本是全球三大机床制造商,而美国(40 亿欧元)和意大利(47 亿欧元)分别占全球机床产量的 8% 和 7%。

世界上最大的机床制造公司包括中国沉阳、德国通快和德国DMG森精机。总体而言,亚洲国家占全球机床产量的 50% 以上。亚洲领先的机床生产国和地区包括中国、日本、韩国、中国台湾和印度。

国家\ 市场份额\亿欧元

中国\ 29 %\169

德国\ 15 %\87

日本 \14 %\82

意大利\ 8 %\47

美国 \7 %\40

其他 \27 %\157

国家 \出口额(百万欧元)

德国\ 5,981

日本 \5,133

中国 \3,534

意大利 \2,621

中国台湾 \1,824

瑞士 \1,654

韩国 \1,563

美国\1,257

比利时 \747

奥地利 \698

㈣ 日本机床厂商向印度出口中国产机床,你怎么看

很正常的事情,本身世界交易就是来回交错。

印度如果想要从日本那里买机床,是印度自己的自由。

日本把中国的机床给印度,那也是日本的自由。

这就是贸易,不求最高的性价比,只求自己感觉舒服就好...

印度愿意花钱,中国日本也愿意赚钱而已。

㈤ 印度的工业什么时候崛起,特别是钢铁业

印度工业概况

独立后,印度工业有了迅速发展。目前工业约占国民收入的1/4。大部分工业品已能自给, 许多工业品和技术已打入国际市场。现在印度不仅能制造一般的高技术产品, 而且也开始涉足尖端科技领域。机械工业已发展成为印度工业中的最大生产部门, 在 工业总产值中占30%左右。

如今, 印度在发电和化工设备, 各种电器、机车、汽车、拖拉机、船舶、飞机和其它设备的制造方面, 大多已能自给。 某些产品还大量出口, 机械工业已成为印度出口赚取外汇最多的部门,其出口值在出口总值中已占10%以上。化学工业中的大部分产品是在独立后才开始生产的, 且发展速度非常迅速, 如制药、制碱和化肥等。 印度的能源工业(包括煤炭、石油和电力)发展也较迅速。煤炭是印度的第一能源, 占全国商品能源消费的40%以上。 印度已建成4座核电站。 目前电力供应十分紧张。 轻工业在印度工业中占有重要地位, 其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20%以上, 主要为纺织工业和食品工业, 其中食糖, 茶叶和纺织产量在世界上占有重要地位。 随着整个工业的发展, 棉麻纺织、制糖、榨油和制烟等传统工业的优势地位正在不断地让位于化学、能源、机械和电子等新兴工业。

印度钢铁行业发展一览:

印度一向以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而自豪。其中,探明的铁矿砂储量达到120亿吨,成为世界上继澳大利亚、巴西之后第三大铁矿砂出口国。2003年,印度生产铁矿砂1.2亿吨,出口6200万吨,其中对华出口4200万吨。受国际市场铁矿砂需求量迅速增长的影响,印度国内2003年铁矿砂价格由每吨793卢比(约17美元)上涨到1,300卢比(约28美元)以上,出口价格由34美元左右上涨到36美元以上。随着国际市场铁矿砂需求量增加,印度铁矿砂开采量和出口量也在增加。印度计划2010年铁矿砂产量达到1.9亿吨。

丰富的铁矿资源为印度钢铁生产提供了原料保障。但是,大量铁矿砂出口导致印度国内铁矿砂供应紧张,价格大幅上涨,使钢材生产成本大大增加,钢材出口竞争力受到很大影响。印度钢铁行业协会力促政府禁止铁含量64%以上的铁矿砂出口,优先保证国内钢铁企业对铁矿砂的需求。

印度钢铁工业一直发展较慢,过去政府只允许公众公司(上市公司)从事钢铁生产。钢铁产量低,国内消费量不高,出口数量少。自从1991年印度政府实施经济改革以后,印度政府相继取消了钢铁企业增加产量审批制度和只有公众公司才能生产钢材的规定,允许私人企业兴建中小钢铁厂,允许外资企业以自动审批方式建全资钢铁厂。1992年,印度政府为提高本国钢铁企业效率和竞争能力,取消了钢材销售价格控制和分销调控政策,取消了钢材进出口限制。此外,印度政府降低了资本货物进口关税、实行贸易帐户卢比可兑换、允许动用海外金融市场资源、稳定现有税收结构等政策,极大地调动了钢铁生产企业的生产积极性,从此使钢铁产业出现转机。目前,印度的钢铁产量中,大钢铁联合企业生产的数量占43%,中小钢铁企业占57%。

印度生铁产量增长速度很快。1991-1992财年印度生铁产量为159万吨,2002-2003财年生铁产量达到529万吨。

1991-1992财年以来印度生铁产量如下:
单位:百万吨
财政年度 生铁产量 财政年度 生铁产量
1991-1992 1.59 1998-1999 2.97
1992-1993 1.85 1999-2000 3.18
1993-1994 2.25 2000-2001 3.11
1994-1995 2.79 2001-2002 4.07
1995-1996 2.80 2002-2003 5.29
1996-1997 3.30 2003-2004 5.22
1997-1998 3.39 2004-05(4-9月) 2.32

1991-92财年印度钢材(成品碳钢)产量为1,433万吨,到2003-04财年,其钢材产量达到3,619万吨。以下是印度1991-1992财年以来钢材产量情况:
单位:百万吨
财政年度 产量 财政年度 产量
1991-1992 14.33 1998-1999 23.82
1992-1993 15.20 1999-2000 26.71
1993-1994 15.20 2000-2001 29.70
1994-1995 17.82 2001-2002 30.63
1995-1996 21.40 2002-2003 33.67
1996-1997 22.72 2003-2004 36.19
1997-1998 23.37 2004-05(4-9月) 18.80

印度国内钢材消费量不大,人均钢材消费量为26.7公斤,与2000-01财年世界人均钢材消费量121公斤相距甚远,与印度日益增长的钢材生产能力不相符。因此,印度政府一直设法通过建造发电厂、石油化工厂、化肥厂等项目,通过房屋改造、道路和港口等交通设施建设等措施加大国内钢材消费量,收到了一定的效果。1991-1992财年印度钢材表面消费量,即:印度钢材总产量与进口数量之和减去出口的数量为1,484万吨,2003-2004财年钢材消费量达到3,032.8万吨。

印度1991-1992财年以来钢材消费情况如下:
单位:百万吨
财政年度 消费碳钢数量 财政年度 消费碳钢数量
1991-1992 14.84 1998-1999 23.15
1992-1993 15.00 1999-2000 25.01
1993-1994 15.32 2000-2001 26.87
1994-1995 18.66 2001-2002 27.35
1995-1996 21.43 2002-2003 28.897
1996-1997 22.12 2003-2004 30.328
1997-1998 22.63 2004-05(4-8月) 12.66

鼓励钢材出口是印度政府解决钢材供求矛盾的另一种方式。为调动本国钢材出口企业的出口积极性,印度政府按钢材出口企业实际钢材出口数量,给予一定比例的进口免税额奖励。钢材出口企业可凭此进口免税额进口本企业所需商品。然而,1999-2000财年,受欧盟和美国反倾销、反补贴调查的影响,印度钢材出口受阻。2002年开始,随着中国对钢材需求量的增加和进口钢材数量的大幅度提高,给印度钢材出口带来转机。2002年印度向中国出口钢材2.63亿美元,出口铁矿砂6.96亿美元。2003年印度向中国出口钢材10.78亿美元,出口铁矿砂14.77亿美元。由此,印度把中国列为其钢铁出口的主要对象。

印度1991-1992财年出口生铁和钢材情况如下:
单位:千吨
财政年度 生铁 钢材 财政年度 生铁 钢材
1991-1992 0 373 1998-1999 281 1,944
1992-1993 16 895 1999-2000 290 2,998
1993-1994 620 1,605 2000-2001 230 3,000
1994-1995 466 1,272 2001-2002 242 3,000
1995-1996 502 1,320 2002-2003 629 4,966
1996-1997 451 1,922 2003-2004 576 5,922
1997-1998 785 2,383 04-05(4-8) 75 1,666

1992年初,印度政府取消对钢铁价格的调控。2004年2月,印度政府将碳钢进口关税降低到15%,生铁关税由10%降为5%,合金钢进口关税由20%降为15%。2004年8月,印度政府将非合金钢进口关税由10%降到5%,碎铁屑进口关税由5%降为零,废船进口关税由15%降到5%,次品钢材进口关税为40%,非炼焦煤、冶炼用煤、镍进口关税为5%,炼焦煤进口关税为零,高熔点原料进口关税由20%降到15%。钢铁消费税为12%。印度政府降低钢铁进口关税使钢材进口大大增加。

印度1991-92财年以来进口生铁和成品碳钢情况如下:
单位:千吨
财政年度 生铁 碳钢 财政年度 生铁 碳钢
1991-1992 152 1,043 1998-1999 2 1,637
1992-1993 73 1,115 1999-2000 3 2,200
1993-1994 21 1,153 2000-2001 2 1,632
1994-1995 1 1,936 2001-2002 2 1,375
1995-1996 8 1,864 2002-2003 1 1,510
1996-1997 15 1,822 2003-2004 2 1,650
1997-1998 3 1,815 04-05(4-9) 0 900

目前,印度钢铁企业面临许多问题。除以上提到的钢材供需矛盾之外,还有冶炼焦炭不足问题,电、铁矿砂、焦炭等价格上涨问题等。为应对这些难题,该行业采取了很多措施。例如:印度米拓钢铁公司收购北美最大的钢铁厂-维尔博罗斯国际钢铁集团公司,印度塔塔钢铁公司收购新加坡NatSteel钢铁公司,印度金达尔钢铁集团公司收购印尼不锈钢冷轧钢厂等。印度积极利用自身海绵铁储量大的优势,大力开采海绵铁。以此代替进口货紧价扬的废钢铁,大大提高优质钢材生产量。2003年印度海绵铁产量比2002年增长17.5%,达770万吨,居世界第一位。

㈥ 为什么印度的三大产业中第三产业比重最大,但印度经济还是不景气,求详细解释

印度农业生产技术落后,工业基础相对薄弱;服务业相对较发达。

没有足够的物质财富,服务业是无根之树。

印度服务和IT外包业务对印度经济的左右被严重夸张了,最多只占GDP的5%,跟中国商品出口额相比,可以忽略。

物质财富毕竟要靠第二产业来生产。没有强大的第二产业,也不像美国可以依靠中国的第二产业,永远都只能是穷国。

第二产业依托于第一产业的概念是——你只有吃饱了饭,才会考虑购买工业品提高生活水平。

第三产业依托于第二产业的概念是——你只有有了足够的物质财富,才会想到保险、金融、医疗这些更高层次的财富消费。


(6)印度能生产多少机床扩展阅读

印度的支柱产业【服务业】占印度gdp55.1%。主要部门有贸易服务、金融服务、运输、通信和信息服务业等。2007/2008财年增长约为10%。2006年印度软件服务业产值约396亿美元,其中出口314亿美元。
【旅游业】旅游业因其良好的社会和创汇效益被印政府列为发展重点,该产业已成为主要创汇部门和重要的就业创造部门。旅游业直接提供约5190万个就业岗位。2006年访印外国游客人数约为443万,比上年增长14.2%,创汇约65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4.6%。主要旅游点有阿格拉、德里、斋浦尔、昌迪加尔、纳兰达、迈索尔、果阿、海德拉巴、特里凡特琅等。
【交通运输】铁路是最大的国营部门,是印主要运输手段。铁路部门实行单独预算,每年与中央财政预算一起提交议会讨论通过。近年来,公路运输发展较快,已承担了全国货运和客运量的70%和85%,是世界最大公路网之一。海运能力世界第17位。

㈦ NC机床是什么意思

NC是数字控制的英文缩写,NC机床是早期的硬件式数控机床。
是相对于 CNC机床,CNC机床是指现代软件式数控机床。

㈧ 有哪些被低估的工业强国

说到工业国家,我们首先想到的是西方。工业革命起源于西方,成长发展也在西方,所以总体上来说西方国家的工业底子是比较强大。其中以德国、英国、法国等为代表的西方国家工业基础十分强大。

关于工业强国,历来是一个比较有争议性的话题。当然,美国、英国、法国、日本德国等这几个国家是工业强国没有争议,但是比如说韩国、意大利、瑞士等国家经常被人们误以为不是工业强国,其实不是,比如韩国给人的感觉是文娱产业发达,电影、电视剧等文化影响较广。还有瑞士这个国家,我们的印象就是景色优美, 旅游 文化发达。其次瑞士的金融产业也比较发达。但是说到工业,我们不太会去注意像瑞士这种国家。

关于哪些国家的工业被低估了,韩国应该算一个。韩国的工业基础是比较强的。在传统制造业上,韩国的 汽车 工业与造船工业都是比较强的。虽然不能说世界领先,但也是排在世界前列的。其次,韩国在新兴 科技 领域也是不错的,电子领域制造芯片,人工智能发展也是快速且处于世界前列。

在重工业上,韩国的的大型财团类企业也是不容忽视的。其表面看起来文娱产业支撑韩国,其实韩国真正的强大来自于工业强大。

还有瑞士也称得上工业强国。我们比较熟悉的有瑞士的钟表。除此之外还有机械、化学等领域也是比较厉害的。瑞士的发展比较均衡了,工业发达,服务业也是有不少跨国名企, 旅游 金融在国际上都有较高声誉。其实像韩国、瑞士这种被忽视的国家只是因为其他领域更为着名盖过了工业的强大。

加拿大

很多人对加拿大的印象,是一个地广人稀,资源丰富的国家。但让很多人意想不到的是,加拿大也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工业强国。

作为七国集团中人口最少的国家,加拿大的工业实力却是不容小觑的。

早在1962年,加拿大就发射了云雀1号卫星,成为世界上仅次于苏联和美国,第三个能自行研发,建造和发射人造卫星的国家。

加拿大是最早参加国际空间站的国家,其生产的太空机器人“加拿大臂”技术先进,长期被国际空间站和美国航天飞机使用。

自1960年,加国的航天 科技 公司为商业市场设计和制造多种型号的卫星,其商用火箭技术也十分领先。

(安装在发现号航天飞机上的加拿大机械臂帮发现号执行STS-116任务)

瑞典
作为一个人口只有800多万人的北欧国家,瑞典总是一副人畜无害的面孔。但实际上瑞典也是工业强国。

目前,瑞典拥有自己的航空业、核工业、 汽车 制造业、军事工业,以及全球领先的电讯业和医药研究能力。

并且在软件开发、微电子、远程通讯和光子领域,瑞典也居世界领先地位。

(瑞典膺狮战斗机,属于第四代单发轻型战斗机,瑞典也是世界上少数能够自行生产战斗机的国家)

意大利

与加拿大样,意大利同属于西方七大工业国之一。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意大利是从一个以农业国,发展成为一个高度工业化国家。其国际贸易与出口金额位居世界领先地位的国家。

意大利工业实力强大,年原油加工能力达1亿吨,有“欧洲炼油厂”之称,钢铁产量也居欧洲第二位。而且,意大利在塑料、托拉机、 汽车 、电力、机械制造、电子工业、造船、化工、军火等工业也是十分领先。

(超跑迷心中的维纳斯——法拉利LaFerrari。意大利可以说是世界超跑之乡,如:法拉利、玛莎拉蒂、兰博基尼都出自于意大利人之手)

瑞士肯定算一个了。 瑞士和德国都是德语国家,在古代的时候民风彪悍,盛产职业雇佣兵,属于地地道道的“战斗民族”。打仗是瑞士的民族产业,因此这个国家十分擅长打造兵器、铠甲,以及火枪的零部件,手工业从业者非常多。可以说他们和金属和机械打交道的能力在欧洲属于顶尖水平。后来随着自由新教的出现,瑞士成了新教和天主教国家的缓冲地带,从那时起瑞士就成了一个中立国家,因此很少被战火染指,所以本土经济建设几乎未遭到过破坏。后来法国人带来了先进的钟表制作工艺后,瑞士人在钟表和机械产业上发展十分迅猛,以至于世界首个钟表协会——日内瓦制表协会就是在瑞士于1601年成立的。

古代瑞士以雇佣兵闻名欧洲

240年前瑞士钟表匠发明的写字男孩机器人,总共6000多个零件全部由手工打造,可以书写任意单词

如今的机械,电子和金属加工也是瑞士工业领域的第一支柱。这几个产业占了瑞士工业领域总就业一人的一般,出口额占到瑞士总出口额的40%。瑞士的钟表和军刀和这些一比还是小巫见大巫了。瑞士机床工业产值,在国民经济总产值中所占比重较高,约在1%左右,远高于其他工业发达国家如美、德、日(在0.1%-0.7%左右)。如果论斤两出售机床,瑞士机床每千克的价格是日本机床的2.8倍、美国机床的3.2倍,是中国大陆出口机床的10倍。

瑞士机电行业既有闻名遐尔的大公司,也有为数众多的中小企业,例如ABB公司的电站和输配电设备、迅达公司的电梯、苏拉和立达公司的纺织机械、法因图尔公司的万用冲床、阿奇夏米尔公司的电火花机床以及布勒公司的食品加工设备,maxon的小功率电机等都是国际同类产品中的精品,为全世界众多专业厂商和客户所种爱。不过由于瑞士的传统市场还是在欧洲,这些企业在中国的知名度比起德国日本还是有所差距。

GF阿奇米夏尔的 CUT P 350 精密数控慢走丝线切割机

ABB机器人

瑞士钟表仅是瑞士强大工业能力的冰山一角(配图百达翡丽)

除此之外,瑞士在医疗康复方面也非常厉害,这方面往往会被忽视。比如,2018年排名前三的制药公司瑞士占了2家。

瑞士的Hocoma公司生产的康复机器人在全球范围首屈一指:

瑞士有这么多牛逼的企业,但人数仅有800万。不得不说这是一个小而强的工业强国。

谈起工业强国,大多数人首先会想到美国、英国、德国、法国、日本、意大利、加拿大、俄罗斯这几个影响力很大的国家。当然也有不少被低估的工业强国,今天我就将我知道几个和大家分享一下,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题主说完瑞士了,西面就不介绍了)

欧洲

1.奥地利

说到奥地利,大家首先想到的大概都是维也纳金色大厅,是世界音乐的 顶级殿堂之一,无数音乐家在那里留下了自己的歌声。其实奥地利的工业水平也很不错,特别是机械工业和化工业在世界上很有竞争力。

格洛克手枪、AUG突击步枪、曼利夏步枪(中.国也曾是曼利夏步枪的客户之一,光绪年间有采购)、斯太尔重型载重 汽车 等产品都是奥地利工业的代表产品。一战后,奥匈帝国解体,捷克斯洛伐克独立,不然奥地利的工业会更强。

2.芬兰

芬兰位于欧洲北部,北欧五国之一,与瑞典、挪威、俄罗斯接壤,南临芬兰湾,西濒波的尼亚湾。同时,芬兰也是一个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也是一个高度工业化、自由化的市场经济体。大名鼎鼎的——诺基亚公司,就是芬兰的坐地户,也是芬兰工业的标志性企业。

3.瑞典

瑞典是名副其实的工业强国,工业门类也很齐全。在航空业、核工业、 汽车 制造业、电讯业、医药研发、软件开发、微电子、远程通讯和光子领域等诸多领域瑞典居世界领先地位。

鹰狮战机,是世界上性价比最高的多用途战斗机,即使与美国F16比也毫不逊色;哥特兰级潜艇世界上第一艘装配斯特林发动机绝气推进系统(AIP动力系统)的潜艇;爱立信公司是全球最大的移动通讯设备商。

4.荷兰

荷兰是一个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以海堤、风车、郁金香、奶牛、足球和宽容的 社会 风气而闻名。作为老牌资本主义国家荷兰的工业也很发达,鹿特丹有欧洲最大的炼油中心;ASML公司的光刻机闻名世界;菲利浦的电器更是家喻户晓。

非洲

1.南非

南非,位于非洲大陆最南端,有着“彩虹之国”的美誉。曾经是非洲唯一的发达国家,非洲的第二大经济体。制造业从上世纪六十年代起就超越采矿业和农业产值之和,成为真正的工业化国家。南非的卫生医疗也曾是世界前列的,世界上第一例心脏移植手术就是在南非完成,那时是1967年。南非的军火工业也很发达,涌现出了不少经典武器。“石茶隼”武装直升机、“号角”主战坦克、“大山猫”装甲侦察车、G6自行榴弹炮。

美洲

1.巴西

作为南美最大的国家,巴西以桑巴和足球闻名于世,这使得巴西的工业往往被人忽略。巴西工业居拉美之首,70年代建成了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主要工业部门有钢铁、 汽车 、造船、石油、水泥、化工、冶金、电力、纺织、建筑等。核电、通讯、电子、飞机制造、军工等已跨入世界先进国家的行列。

巴西航空工业公司是巴西工业的代表性企业。目前该公司现已跻身于世界四大民用飞机制造商之列,成为世界支线喷气客机的最大生产商。

亚洲

1.印度

印度能够自行研制生产包括轻武器到坦克、飞机、军舰、航母、战略核潜艇、核弹、弹道导弹等绝大多数武器;印度IT产业也很发达,综合来看印度的工业实力不可小觑。

2.伊朗

伊朗全称“伊朗伊斯兰共和国”位于西亚,属中东国家。在工业上,伊朗可是中东地区首屈一指的工业强国。伊朗在全球工业排行排第38名,从数据可以看出,伊朗工业实力在世界上还是能够数得着的,不过短板在于研发能力不足,大多数成型的产品还在于“山寨”。目前伊朗已经能够独立制造坦克、战斗机、弹道导弹这样高精尖的产品了。

3.朝鲜

朝鲜很穷,工业基础与工业强国比差了一大截,但是放眼全世界,朝鲜也算的上是工业强国(沙特很有钱,但是工业确实比不过朝鲜)。

朝鲜可以国产轻武器、主战坦克;也可以国产自行火炮和大口径牵引火炮;还能自造一些微型舰艇朝鲜;弹道导弹在世界上也勉强能排上名号。除了极为高精尖的自己国家空军部队装备的相关战机之外,朝鲜自己的军事工业可以提供,朝鲜军队几乎所有的制式武器装备。和世界上绝大多数连枪支弹药都无法自足,只能靠进口的国家比。朝鲜的工业还是不错的。

就到这里,各位对此,是否还有其他高见?或者你们还有哪些补充,一起来探讨。

非常欢迎大家来吐槽!!!

说到工业强国,很多人首先就会想到美国、日本、德国,有的还能想到英国、法国、韩国或者加拿大(中国目前还是工业大国,而不是工业强国)。很少人会注意到瑞士。因为瑞士在外人的眼中工业并不强,他最为知名的产业,是银行、保险、还有就是手表。

实际上瑞士的工业实力非常强。瑞士它远不止有手表制造,还有制药、化学、食品等工业。而且这些制造业的产品附加值非常高。公司并不需要很高的出货量,就能赚取高额的利润。

在2017年全球制造500强排行榜中,瑞士有8家企业入围,数量排名全球第十。但瑞士的经济规模却是全球前15都还排不上。这也就可以看出瑞士的制造业企业实力还是非常强的。

在手表制造领域,瑞士诞生了大量的全球知名品牌,包括劳力士、欧米茄、天梭、浪琴、百达菲丽、江诗丹顿。这些手表的售价动辄上万,甚至有几十万的,有的售价还超过百万。
(这款江诗丹顿手表的售价高达680万元人民币)

瑞士的制药行业也非常有名,共有两家制药企业进入了世界500强,分别是罗氏制药和诺华制药。在2018年世界500强排行榜上,罗氏制药以566亿美元的营收排名第169位,诺华制药以501亿美元的营收排名第203位。我国作为一个医药大国,还没有医药企业进入世界500强。

瑞士的食品行业长得也相当不错。在这个领域它当成了一家世界级跨国巨头,就是雀巢。目前雀巢的营业收入接近1000亿美元,和我国的华为相当。一家做食品的企业,规模竟然可以做到这么大,真是不可思议。我国两家着名的食品品牌——太太乐和银鹭均已被雀巢收购。

所以梳理下来,瑞士可不仅仅只有银行和钟表。他还有很多行业发展的相当不错,所以综合下来他算得上是一个工业强国。

应该有瑞士,瑞士这个不起眼的国家有高度发达的工业体系。他的精密机械仪器制造、化工、化学制药等等绝对是世界领先。在二战期间他的厄利康高炮在德军中击落了无数敌机他们生产的轴承更是德国武器装备不可或缺的,既便是现在瑞士的轻武器也是世界顶级的。

意大利吧

瑞典,荷兰,西班牙,韩国,以色列,捷克,印度

绝对中国啊,世界工业门类最全的国家,工业GDP超过美日德的总和,仅就工业方面而言,未来世界上只会有两个国家:中国和外国。

举个例子,奥运会上有一个人,报名参加了所有项目,而且基本所有项目都能进前五名,很多项目可以拿到奖牌,也有很多项目是世界第一。大家反而说他大而不强,因为国人觉得只要不是第一就等于落后。

被严重低估的工业强国是中国,世界上唯一一个具有所有工业类别的国家,说中国不是工业强国,外国人是不信的。

㈨ 印度经济发展历程

印度经济发展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一、第一阶段:

  1. 1947~1956年,即从印度独立到“一五”计划结束,是经济恢复时期。印巴分治不仅造成印度教徒和穆斯林之间的大仇杀,而且打乱了本来就不平衡的国民经济。分治后大城市和大工业均分布在印度境内,而原料产地和粮食产区却大多分布在巴基斯坦。据统计,91%的大工业如钢铁、黄麻、造纸等工业几乎全部留在印度,而巴基斯坦却生产38%的棉花和80%的黄麻。这就使独立初期的印度花费巨额外汇进口黄麻、棉花和粮食。

  2. 印度独立初期工农业生产大幅度下降。工业生产总指数从1948年的108.4下降到1950年的105。农业下降到1950~1951年度的95.6,粮食下降到90.5。为改变这种状况,印度政府拟订了“一五”计划(1951~1956年),其目标是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改变印度停滞不前的经济结构,以便为以后的经济发展打下一个稳固的基础。经过努力,印度国民经济在“一五”计划结束时,平均增长率达到3.6%,超过原定指标的2.1%。5年内工业生产增长25%,农业生产增长22.2%。按1970~1971年价格计算,工业生产平均每年增长7.4%,农业生产平均每年增长4.3%,国民收入每年平均增长3.6%。

  3. 此间,物价比较平稳,工厂工人实际工资恢复到战前(1939年)的水平。在“一五”计划期间,还实行了取消中间人地主的土地改革,有40%耕地面积的土地转移到中小地主和富裕农民手中,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农村的阶级矛盾,并促进了印度农业资本主义的发展。

二、第二阶段:

  1. 1956~1966年,即实行“二五”和“三五”计划的10年,是印度工业体系形成时期。根据尼赫鲁的经济发展战略,印度“二五”和“三五”计划在工业方面强调优先发展以机械制造业为中心的重工业。在这两个五年计划期间,国家集中力量投资在电力、冶金、矿山、采矿、机械制造、化工原料、采油、煤油、石油化工以及化肥等各种重工业和基础工业方面,从而形成了一套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经过10年的努力,工业生产增长近一倍,总指数从1956年的136(1950的为100)上升到1966年的264.4。

  2. 工业产品增长最快的是为生产服务的机械设备和耐用消费品,其中机床增加21倍,内燃机增加7倍,动力水泵增加5倍,发电机增加4倍,家用电冰箱增加6倍。此外,食糖和食油分别增加14%和13%,机纺棉布反而减少15.2%。印度政府在积极发展国营企业的同时,也鼓励私人垄断财团以及同外国资本合作兴建的新型工业。印度国营企业从21家增至74家,投资额增加29倍,从8.1亿卢比增至241.5亿卢比。

  3. 印度国内和国外垄断组织在印度投资增加132.5%,从47.83亿卢比增加到106.93亿卢比。印度五家最大的财团资产总值从1958年的45.44亿卢比增至1966年的131.94亿卢比,增加近2倍。

  4. 在农业方面,尼赫鲁的战略是实行乡村发展计划和实行合作社。前者的核心是建立一套合作社评议会制度,使其成为农村基本经济行政单位,要求10年内把全部耕地纳入广泛的发展计划,并在美国专家的建议下实行农业精耕计划,集中使用高产品种、化肥、农业机械等现代化技术,以达到大幅度增产目的。但该计划当时基本上未能实行。

1964年尼赫鲁去世后,继任的夏斯特里抛弃了尼赫鲁的上述战略。其间,工业增长一倍,而农业只增产14%,年平均增长率为1.5%。而且农业生产很不稳定,每隔二三年就出现一次减产,有时甚至出现大幅度倒退。如1965~1966年度的农业生产低于1958~1959年度的16.6%。1965~1967年连续两年灾荒,加上1965年的印巴战争和美援的中断,形成了粮食恐慌、通货膨胀、外汇短缺和工业减产为特征的经济危机。农业生产的停滞和倒退严重影响了工业的发展。

三、第三阶段:

  1. 1966~1984年,即从三个年度计划,经过“四五”、“五五”、“六五”计划到英·甘地逝世,这一时期的基本特点是着重发展农业。20世纪60年代中期,印度粮食恐慌,粮食库存全部耗尽,配给制度基本上依靠美国进口小麦来维持,从而使印度对美国和世界银行的依赖加深。为改变这种状况,在美国和世界银行的支持下,英·甘地开始实行所谓“绿色革命”,即农业发展新战略。

  2. 在工业方面,给国内外私人投资提供新机会,开展放松工业许可证政策,将14家大银行(存款总额占全国56%)收归国有,对垄断财团新建和扩建进行审批等限制措施。在这个时期,对农业和能源动力方面的投资比例增大。农业投资比重从“三五”计划(1964~1969)的20%,提高到“四五”计划(1969~1974)的23%。工业企业的投资从20%下降到18%。

  3. “六五”计划(1980~1985)对农业的投资占25.4%(“五五”计划为21.7%),能源动力开支占28.1%(“五五”计划为26.2%),工矿业开支占15.4%(“五五”计划为18.7%)。“六五”计划期间预计国民收入增长率为5.2%,人均收入增长率为3.28%。

四、第四阶段:

  1. 1985年至今,经过“七五”、“八五”、“九五”三个五年计划,即从拉吉夫·甘地执政后,印度各届政府开始经济政策的调整与经济改革。进入20世纪80年代,英·甘地执政时,印度就开始对经济政策进行调整,但调整幅度太小。

  2. 1985年拉吉夫·甘地执政后,加快了改革的步伐。改革虽然取得了一些成就,但问题与困难较多。1991年拉奥执政后坚持改革,改革步伐加快,成绩显着,但仍存在问题与困难。

㈩ 印度对中国有哪些威胁

中国的一切威胁归根结底都在美国身上。
一个很简单的道理:第三名要想当上第二名有两种方法,一个是联合第二打败第一,另一个是联合第一打败第二。
所以只要中国排在第二,那么全世界对中国都有威胁。
任何一个有志于提升自己国家地位的国家,都必须争取更多的发展空间,但是在这个秩序已经基本成型的世界上,空间是有限的
这种发展空间不仅是地理上的,比如领土和海上交通线。也是政治上的,比如联合国安理会的位置。还是经济上的,比如在国际产业链上的地位。
因此每一个国家在向上爬升的过程中都必须从竞争对手那里夺取必要的空间。在任何情况下,联强敌弱都是最优的选择,因此排在第二的中国在相当长时间内都是全世界大多数国家主要竞争对手。

让我们把经济问题掰开来说。
国际产业链条上不同的产业是分层级的。
最底下是资源型产业。中国是资源大国,但不是资源强国,因为国内的资源不够用,中国每年出口的资源性产品只占出口总量的一个零头,几乎可以忽略不计。所以中国是很依赖资源进口的,由于中国有钱而且需求庞大,将全世界的资源性产品价格抬得很高,这对于所有的资源进口国都造成了巨大的竞争。特别是印度,因为印度是一个资源更加稀缺的国家,而且这个国家还站在工业化前夜,它要想发展起来需要比中国更大的资源投入,但是它偏偏没钱去跟中国抢资源。不要误会了,印度没有媒体说的那么财大气粗,印度的财政状况在金砖国家中是最糟糕的,俄罗斯的外汇储备差不多是印度的两倍。所以说公平竞争抢资源,印度抢不过中国,没资源就发展不起来,就更没钱,然后更抢不过。只要中国自已不出问题,根本不用担心印度。况且,印度自己到目前仍然是一个资源出口大国,其资源型产品出口额占到出口总额的一半左右。因为它国内的工业落后,消费不了那么多资源,而且需要大量出口资源来换取外汇,平衡贸易。
对于日本来说,他们是有钱抢资源的,只不过需求量不那么大。但是日本是一个高度依赖资源进口的国家,而由于它的地理位置,它的海上交通线不可避免的必须经过中国附近。因此日本只有两种选择:要么把中国彻底打垮,使中国不能或不敢威胁日本的海上交通线;要么干脆不要跟中国翻脸。当日本没有能力做到第一条,又不情愿第二条的时候,它就希望将美国拖下水,让老大和老二干一仗,自己渔翁得利。当然,美国希望的是中日两败俱伤,而不是中美两败俱伤让日本捡便宜。所以美日两家跳来跳去的演戏,但要真跟中国干一仗,那就是傻子干的事了。
第二层是农业。农业是一个国家的根本。中国是农业大国,但资源有限,也仅仅是够吃而已。如果有一天,中国由于国内粮食减产,需要在国际市场上突然收购5000万吨粮食,那会发生什么后果呢?我们知道中国一年的粮食产量已经接近6亿吨,5000万吨实际上也就是一个月的消费,而且对于中国的国库来说这点钱也不算什么。但是对于国际粮食市场来说,这一下就要卷走一半以上的交易量,那么毫无疑问的国际粮食价格会出现暴涨。粮食价格暴涨的后果十分严重,美国这样的粮食出口大国要笑了。但日本是粮食进口大国,不过他们有钱,为了稳定国内的粮食市场,日本不可避免的拿出大笔的钱,也到国际市场上卷走一笔,并且进一步推高粮食价格。这一来俄罗斯和印度可就真的要哭了,俄罗斯人口少,钱多,还能撑得住,但印度可就不好办了。印度2011年粮食产量达到了2.53亿吨,不到中国的一半,人均粮食消费量约200公斤。尽管大部分印度人是不吃肉的,这样的粮食消费水平也就是比一个正常人类维持生命要稍微高一点而已。当然有很多人,特别是一些中国人替印度遮掩,说人家信教,吃素,言下之意印度不需要生产那么多粮食。但是难道吃素就不能吃得好一点吗?难道印度人不希望自己吃得好一点?傻子都不信!在中国和尚都能吃得肥头大耳,可见信教以及吃素不能成为饮食水平低下的理由。不过有意思的是,它在2012年还出口了价值86.7亿美元的粮食,比上一年还上涨了69%,但考虑到2012年印度急剧恶化的国际收支情况,这种奇怪的现象似乎又可以理解了。印度农业的极度落后已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了,而且它在这十几年中粮食增产速度是小于人口增长速度的。2000年和2011年这两个年份都是粮食丰收年,他们的粮食从2.35亿吨增加到了2.53亿吨,而人口却从10.4亿增加到12.4亿。很明显这种状况是不可持续的,连同饿着肚子出口口粮来换取外汇的做法都是不可持续的。粮食危机这种事情绝不是危言耸听,2006年~2008年之间曾经发生过一次世界粮食危机,当时作为世界大米出口大国的越南,国内大米价格曾经涨到15元人民币一公斤。根据当时印度媒体的报道,印度人均粮食消费量曾经低到178公斤——这基本上已经是世界最低水平。而且印度在那几年也被迫从粮食出口国变为进口国。随着印度人口和经济的增长,“谁来养活印度”绝对会成为一个令人绝望的问题。
印度的农业必须大幅度的提高才能保证国家发展的需要。然而印度的农业发展又会遇到一只拦路虎:中国。这是怎么回事呢?由于印度的农业极其落后,吸纳了极其庞大的劳动力。因此农业提高的过程不可避免的伴随着大量劳动力的释放,中国在三十多年内创造了超过5亿人进城的盛况。而对于印度来说,这一只极其庞大,但文化素质又极其低下的劳动力大军的安置就成了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他们别无选择的必须从中国嘴边抢下这5亿人的饭碗,但他们抢得下来吗?
第三层次是初级工业产品。其中包括了工业原材料和日用消费品,这一层级的产品属于必需品,广泛用于世界各个国家,因此市场非常庞大。同时这一层级的门槛很低,也是发展中国家实现工业化的第一选择,因此在这一层级参与竞争的国家很多,利润也很薄。其中竞争力最强的不用说就是中国了,而且中国事实上目前占领着这一层级,可以说只靠中国一个国家的力量就足以支撑全世界的消费,中国不让出份额,其他国家就基本不可能在这一个层级获得大的发展。由于中国的发展需要,我们的工业正在不断上升,这种低利润、高污染、高能耗的行业已经不再适合中国。所以中国实际上正在逐渐退出这一层级。需要指出的是,如果中国愿意付出一定的代价,例如维持较低的工资水平和人民生活水平,维持较高的环境污染和资源消耗,我们是可以把这些行业留在中国的,但是我们随着社会的发展,已经不再愿意付出这样的代价了。况且,通过产业转移使得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水平逐渐提高,可以更多的购买中国的高级工业产品,因为在高级工业产品的中下层级,第一大国就是中国。所以,中国的逐渐退出既有被动成分也有主动成分。另一方面,由于这些行业能够吸纳庞大的劳动力,所以中国的退出是缓慢的,有步骤的。
日本实际上已经退出了大部分的这类行业,他们与我们在这里没有大的竞争。
印度曾经是发展中国家这一层级的翘楚,50年前印度纺织业曾经远比中国强大。但到了2012年,印度纺织和服装出口大约120亿美元,而中国则是2400亿美元。虽然很多人都会想起印度的软件神话,但我们要知道,软件业在全世界的市场份额是很小的,而且它能够容纳的劳动数量也是很小的。更何况中国每年的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能够超过印度全部出口总额的两倍!印度作为一个站在工业化门槛上的国家,而且是一个人口与中国不相上下,青壮年更多而且劳动力素质比中国还要低一个档次的国家,它的发展需要,不可避免的要求将中国在这一层级的统治地位完全接过来。但是这是一个非常困难的任务。
当然中国自己是不愿意很快的让出地位。别看中国目前正在逐渐退出,但实际上中国的竞争力还是很强的,因为中国的工业体系完整,基础设施完善,劳动力素质相对较高。当其他国家在发展类似的产业时,小规模的时候还看不出来,当产能扩大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就会出现,电力供应不够,交通运输能力不够,配套产业力量不足,熟练劳动力不足等等问题。而中国的优势恰恰就是印度的劣势,在这些方面印度甚至不如东南亚。就目前来讲,初级工业的转移方向东南亚和拉美都比印度要优先,因为这些国家的基础更好,而且可以就近获得中国和美国庞大工业体系的便利支持。
那么印度是否能够迅速解决这些问题呢?首先,印度需要巨量的资金,几万亿甚至十万亿的美金。这可不是乱说的,看一下中国工业化过程中的投资规模就知道了。但是目前来说,印度缺乏投资吸引力,这涉及到很多方面的东西,但主要在于政府的决策能力和魄力。有了钱就要有基础设施,印度基础设施差是出了名的,没有基础设施就不用奢谈工业化。基础设施建设和初级工业本身又是资源消耗大户,这就回到前面所说的抢资源的问题,这又反过来需要很多很多的钱。有钱,有设施还不够,还得有人。根据驻孟买总领馆经商室网站转载印度时报2008年7月6日的报道,印度还有3亿成年人不会写自己的名字。根据中国统计年鉴,中国在70年代时中小学教师就达到了500万人,到2009年共拥有小学教师567万人,初中教师352万人。而印度在2010年初等教育(8年级以下)教师只有不到400万人。可以说印度要赶上30年前中国的劳动力整体文化水平,整整这一代人都指望不上了,下一代人能不能赶得上都不好说。
第四层级,高级工业产品,包括工业机器设备和耐用消费品。这一类产品的消费对象是特定和有限的,中国的崛起过程已经使得这一市场获得了成倍的扩张。这一层级有竞争力的国家就很少了。由于发达国家逐渐的产业空洞化,大量资金从实体经济转向虚拟经济,制造业一直在整体性的衰退。中国在这一层级是个什么地位呢?中国2012年出口的机电产品总额大约1.18万亿美元,占到全部出口总额的57%,从这个数字也可以看到,中国三万亿的外汇储备绝不是靠买袜子挣来的;其他国家,德国大约7000亿,美国5700亿,日本4800亿,韩国2900亿,法国2100亿;而恐怕很多人都想不到的是,俄罗斯只有127亿,而进口却高达1377亿,工业强国的形象早已荡然无存,俄罗斯现在是一个靠卖资源换钱来进口工业产品的国家,他们出口70%以上是资源,进口70%以上是工业产品。
在这一层级当中,中国大而不强,优势主要还是在中低档次的产品上,而且远达不到统治地位。在中国的上升通道中,中下层主要是挤压韩国的空间,其他国家整体上已经无法与中国竞争。中上层主要是与日本抢夺空间,因为日本工业的衰退是比较明显的,最近几年工业品出口一直在下降;欧洲国家中德国太强,其他国家已经逐渐去工业化了。美国的份额也在逐渐向中国流动,最明显的事实是美国也需要从中国进口大量的工业设备,美国造军舰也要用到中国生产的吊车。
中国工业上升的过程附带一个效果,那就是发展中国家在工业化过程中,准确的说是在发展初级工业的过程中大量依赖中国生产的机电设备。所以印度也很尴尬,不愿意买中国的通信、电力、机械设备,但又不得不买。
印度机电和运输类产品的出口额大约386亿,基本上对中国不构成竞争力。而且在很长的时间,它的发展重点只能放在初级工业品上。
第五层级,装备制造业,也就是制造机器所用的机器。这是真正的高科技。中国在这一层级只能说是有,远远谈不上好。例如中国虽然已经是数控机床产量第一的国家,最高级的加工中心也能生产,但进口量还是远远大于出口量。在这一层级,中国在国际上基本没有竞争力,还是要老老实实把基础打好。印度基本上就不用提了。

综合而言,中国和印度之间经济上的竞争主要在资源和初级工业产品上,由于印度整个社会存在的结构性矛盾,使得它缺乏与中国竞争的实力,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并不构成威胁。中国与日本之间的竞争主要发生在高级工业产品上,日本工业的衰退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也是一个很漫长的过程。双方仍存在很漫长的斗争过程。

阅读全文

与印度能生产多少机床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意大利的贝尔加莫在哪里 浏览:963
印尼苏拉威西肯达里怎么样 浏览:488
原油宝中国银行为什么要认 浏览:790
印尼客人喜欢吃什么菜 浏览:735
大卫塑像在意大利哪里 浏览:885
意大利怎么坐大巴 浏览:32
印尼林区有什么规划 浏览:693
意大利为什么崇拜狼 浏览:421
中国多少人在用海尔 浏览:105
目前坐什么飞机可以入境越南 浏览:750
意大利在哪里可以换欧元 浏览:142
伊朗在什么的北部 浏览:355
哪个国家会帮伊朗 浏览:495
越南总统有多少钱 浏览:78
意大利面和披萨哪个更难吃 浏览:206
伊朗人做生意为什么不收钱 浏览:851
意大利军团叫什么 浏览:11
怎么看待伊朗袭击伊朗 浏览:424
崇左和越南哪里交界 浏览:439
伊朗人平时吃什么 浏览:581